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拼布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29

拼布艺术论文

拼布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拼布艺术;装饰艺术设计;色彩

拼布艺术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质感,这种艺术质感主要体现在色彩美、肌理美及秩序美等方面,其工作原理为将布打散以后进行重组,或者也可以将其分解以后再重构。例如,手提袋、杯垫及被套等利用拼布加工而成。当今社会中,拼布艺术在人们的宣传下,其色彩之美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并将拼布艺术融入到富有复古情怀的装饰设计中。拼布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将不同的布块简单缝合起来,它需要利用创意发挥及丰富的想象,此外还要有非常娴熟的手工艺,才能将整个拼布过程完成。

1装饰艺术设计与拼布艺术发展

1.1装饰艺术设计简述

装饰艺术可以利用抽象的形式,对不同民族生产、生活中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形式进行完美的表达,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对审美、文化等方面需求,使人们感到精神上的愉悦。装饰作为一种综合造型艺术形式,将装饰符号、装饰表现结合在一起,具体形式美、形象性两种视觉特性,通过人的视觉对其色彩、造型进行感知[1]。同时,装饰也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形态,它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格和多元化艺术形态,因此在很多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其应用范围来看,装饰其实用性非常强,例如当前建筑室内外设计、壁画设计等领域中,装饰艺术均有较强的应用。

1.2拼布艺术形式发展

拼布是指对比较零碎的布块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拼接,体现了一定的欣赏性和实用性,利用拼布工艺可以制作出很多作品,这些作品的实用性非常强,例如手提包、靠垫等,也可以制作出一些欣赏价值较高的艺术作品,因此拼布艺术具有实用、装饰两种功能。拼布艺术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以前的“百纳被”、“百衲衣”就是典型的拼布形式,可见拼布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19世纪初期,拼布艺术开始传入日本,并在国际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随着近年来时代的发展,拼布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手工、绗缝相结合的艺术,在日本得到了大力发展,在中国艺术爱好者的推崇下,拼布艺术成为现代居家生活的一种典型装饰表现。

2拼布艺术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之美

2.1拼布家用饰品清新淡雅之美

巴尔默拼布的起源地是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其拼布艺术利用不同色彩进行结合,将不同图案结合在一起,以白色为主要背景,将鲜艳颜色的拼布突出出来,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并在拼接基础上大量利用刺绣技法[2],装饰设计作品变得更加精致,同时作品中还呈现出了层次感,拼布拼贴技法实际上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图形变化却异常丰富,层次感非常强。在家用装饰设计中,拼布艺术编织技法应用了大量的色彩,按照组织规律将不同质地面料加工成布条,然后对布条进行重新组织,色彩变化更加协调,体现了鲜明的条形纹理变化,线面肌理美感大大增加。此外,不同质地面料之间形成了具有层次变化的感觉,体现了大方立体的美感。

2.2拼布画作的争芳斗艳之美

拼布艺术给人们的音响是静态的美感,通过平面上的穿针引线完成的拼贴组合,实际上拼布艺术也是充满动感的,甚至还有一些三维的。例如,金媛善的《百花争艳》,作品中就体现出了一种流动的美,使观赏者联想到,夜空中一簇簇的烟花正在绽放,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动感,为人带来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再如,拼布作品《姹紫嫣红》,利用夸张鲜艳的色彩,将一副韩国国旗太极八卦图展现出来,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创造性特点。这些作品中充满了个性,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母亲的爱》作品利用五彩的线条形成视觉上的冲击,也表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将浓浓的爱传递出来[3]。我国拥有很多民族,从拼布艺术的角度上来看,每个民族的图案都存在一定的含义,例如苗族利用钱字纹图案来代表希望自己子女幸福平安的寓意,侗族中这种图案则代表希望不同方向的邪气不要进来。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宛如各种各样的花朵排列在花海中,不仅丰富而且灵动。

2.3装饰设计的个性色彩之美

在音乐中韵律和节奏主要有激烈跃动、轻柔和缓的特点,体现了主旋律,从视觉上来看,不同元素之间也体现出了一定韵律感。从装饰艺术中来看,节奏随着形态变化的大小而变化,例如色彩节奏随着形态差距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形态差距越大其节奏感就越强。拼布艺术利用质地不同的面料,体现丰富的花色,在色彩表现上,不同色彩搭配的面料直接决定了拼布的色调,利用不同花色面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拼布艺术作品中非常丰富的变化。例如一些作品主要分成浅色、深色两种色调,其中浅色给人带来一种温婉清爽的感觉,深色则为人们带来一周净沉稳大气的感觉。不管是哪种色调,利用不同花色都体现了不同色彩的变换,在整个作品中虽然色彩变化柔和舒缓,但是其节奏还是欢快跃动的,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是拼布艺术的宗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细小的、零碎的布片、布条重新拼成美丽的艺术作品,为装饰艺术增添了自然之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形势下当大量实用性拼布作品得到了普及,因此,随着这种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及流行,在未来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拼布艺术必然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璐.文化的空间容器――浅谈中国建筑设计与传统装饰艺术内涵[J].科技信息,2010,No.35636:362.

拼布艺术论文篇2

拼布,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片片碎布或不同织物拼缝在一起的工艺。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美学、色彩学、图案纹样知识、视觉传达理论等设计学知识,还需要掌握针、线、缝纫等手工技艺。能够熟练掌握以上原理和技巧并将个人审美、修养、品位和经验运用其中的,堪称“大家”。提起中国的拼布艺术,就离不开一位在这一领域堪称“大家”的人物一一金媛善。她自幼受祖母、母亲的熏陶,热爱女红;她数十年执着于中国拼布艺术的创作研究,早年寻访国内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深入探讨当地民族的手工技艺;她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拼布大赛,并屡获奖项,被誉为“当代唯一能够代表中国手工拼布艺术水平的艺术家”。

正是这样一位已经67岁的朝鲜族艺术家,用她的一双巧手将一块块布头变成了实用的生活品,更是通过她独特的审美、独到的见识以及对拼布艺术的坚持和执着,将一块块布头变成了可供收藏的艺术品,并不断将中国的拼布文化传播到国内外。

“少数民族前辈是我最好的老师”

关于拼布的起源,一直都有争议,但金媛善坚持中国是传统拼布的起源。一次在上海的一个拼布论坛,一位来自日本的知名专家演讲时说拼布的起源是美国,亚洲拼布的起源是日本,当时金媛善就给予了礼貌而有力的反驳:传统拼布在中国唐代就有作品出现,在乌鲁木齐的库车博物馆,展示有一个唐代出土的盖脸布,用的就是拼布技艺,纹样是中国铜钱纹样,叫“钱形纹”,具有“福在眼前”的意味,国外称这种纹样叫“教堂之窗”。“我认为传统拼布的起源在中国,现代拼布的起源在美国。”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金媛善都坚持这一观点,并向更多的人传递着她对中国拼布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捍卫和传承。

“我给学生们上课,第一堂课也始终是讲这个纹样,‘钱形纹’结合了平针、倒针、缭针等拼布的基本针法,把这个纹样巩固了,基本的拼布就都能够做出来,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拼布的初始阶段就比较有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钱形纹’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之一,这样也就是在告诉大家拼布的起源是在中国。”同时,现在国外很多都是用棉布来进行拼布的教学和制作,中国很多人也是用棉布,金媛善却提倡用真丝作为原材料,通过植物印染来做。她说,中国是丝绸之国,用中国的元素来做,独具特色的拼布能够更好地代表中国文化。

不仅如此,金媛善最为著名的“倒三针”手法也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金媛善说,“我现在使用的针法并非惯用针法,而是使用了‘倒三针’。原本是没有‘倒三针’这一说法的,我是希望有中国的独特风格。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我退了一针,退了一针,再退一针,总共退了三针,然后大跨步走一步,这个就是‘以退为进’‘三思而后行’的理念,我认为这个针法完全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

许多人看过金媛善的作品后,都会为精美的图案和大胆的配色啧啧称赞。殊不知她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能够打造出如此绚丽的拼布艺术品,金媛善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我的母亲是裁缝,我是家里老大,总是帮着母亲做活,当时看到母亲用做衣服剩下的布头拼被子,这样不仅节约而且最大化地使用布料,这也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拼布做出的包袱皮还带有吉祥的意味”,金媛善说,跟着母亲学会了技法,而色彩和图案的灵感则源于对少数民族的采风。“1994年,我到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份转了三个月。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色彩都打动着我。采风中跟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请教,她们毫不保留地都教给了我。所以每当有人问谁教会了我拼布,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少数民族前辈是我的老师!”

“作品如人品,先有德后有美”

从事拼布艺术,金媛善结识了国内外众多的拼布艺术家和从业人员,“因布结缘”的人很多,在与大家的沟通中,金媛善也在不断感悟“作品如人品”的涵义。“每年过年很多学生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说,在老师的身上不但学到了拼布的历史、技巧,但更多地学到了如何做人,以及人格的魅力”,金媛善谈到这一点十分欣慰,她始终强调“人品做不好,作品也不会美”,先有德,再有美。每当遇到拼布爱好者,金媛善总是非常无私、毫无保留地教给别人。“我以前跟别人学的时候,别人总是有所保留,让人心里很难受,我不想给别人这样的感受。记得之前学习‘钱形纹’时,韩国老师让先交一年35000元的学费。后来在新疆库车博物馆看到中国的‘钱形纹’,掌握了一些新的技巧,比韩国老师做得还板正儿,后来我连怎么窝边、怎么熨烫都告诉了对方。”

金媛善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2007年,金媛善参加日本东京“国际拼布大赛”的一副作品叫“姹紫嫣红”,2012年根据该作品图案做的桌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这幅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原名叫“承诺”,为了参赛而改名。“原来的名字是源于当时的一个想法。当年的1月7日,我写下了日记:‘今年一定要给孙女做一个拼布床单’。因为这个床单一共是由311块不同形状的拼布四方块组成,我就暗下决心每天必须拼出一块。我的日记中写着‘金媛善一生当中对别人的承诺都会实现,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当这个作品在当年12月20日完成时,我对别人的承诺和对自己的约束都实现了,我在日记中写道‘金媛善,真棒’。”

“让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谈到近年拼布在服装服饰上的更多使用,金媛善表达了她的看法。从2010年开始,她注意到一些国外品牌的新一季作品中采用拼布技艺,有的是直接采用拼布手法,有的采用印染的方式使图案呈现拼布效果,增强服装的风格化特点。“很喜欢这种融合和再生;我今年就想主要研究这个方向,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照搬,要再创造,使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拼布不仅能够运用于服装设计,还可以和家居、家具、汽车等行业结合,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对于拼布艺术的未来,金媛善希望国内爱好者们能够更进一步用中国少数民族元素来进行创作,做出“中国式拼布”,不要一味去模仿,这点非常关键。“针法技巧都很容易,但将元素融入进来是需要动脑筋琢磨。中国文化中可用创意的元素特别多,值得好好挖掘。拼布在中国29个民族中都有出现,比如侗族、拉祜族、白族等都有应用,我是以朝鲜族为载体表现,其他民族的配色、图案、手法也各有不同。”金媛善表示,她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现在长期教授了13名学生,希望能够将各个少数民族的拼布特色与生活中的用品相结合。比如近期她到海南去就订购了当地的特色黎锦,将拼布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一个拼布作品讲述一个民族的爱情故事或是祖先故事,制作的人也怀着一种美好和崇敬的心境,让每个作品都是有故事的拼布。“我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拼布会说话。”

后记

在一个活动的现场偶识金媛善,深深地被她的直率和活力打动,为她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感叹和折服,萌生探究她的拼布世界的念头,今天这个想法已经化为文字,作为我们了解拼布艺术、拼布艺术家金媛善的一扇窗、一道门。正如金媛善说言:“我热爱拼布,也爱那些热爱拼布事业的可爱的人们,我希望中国拼布多出优秀的人才和优美的作品。同时,也更希望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重视和扶持,让中国的拼布之美闪耀世界。”

值得欣慰的是,在金媛善多年的努力和呼吁下,部级的拼布组织已经在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了,聘请她为拼布色彩与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首席专家委员,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她不再是以个人名义参加的艺术家,中国拼布艺术也有望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和传播。

相关链接

拼布,英文为Patchwork(又称Piecine,Qullting),是,一种将裁剪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布片按照设计者意图进行连接缝合的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装饰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拼布经常被人们用于服饰和家居用品之中。

关于拼布的由来,说法很多,一种是认为拼布最早起源于东方的民间手工艺,当时多用于服装和头巾,在时期,这种制作工艺从亚洲传入欧洲。在刚刚传入欧洲时,拼布最大的用处是制作衣服和棉被以御寒。直到19世纪初,拼布才逐渐发展为两支一一实用拼布和艺术拼布。

拼布艺术论文篇3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7)

【摘 要】以《拼布艺术》实践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拼布艺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艺工结合、政商产学合作、协同培养”的专业特色,提出《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思路。并分析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及意义,阐述《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改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旨在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拼布艺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究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20130623)。

作者简介:马俊淑(1982—),女,讲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长期以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简单的划分为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育观念约定俗成地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毕业以后主要有就业、考研与出国等选择。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与毕业后的就业基本没有太多的联系,更谈不上良好的衔接。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学生凤毛菱角,显然这是没有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教育等同的位置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1]。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目前“拼布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发展。其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特征,因此,强化以拼布艺术创作等为主的相关课程建设,对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拼布艺术发展现状

拼布一词.英文为patchwork.朗文英汉词典对patchwork的解释为:“缝缀起来形状各异的杂色布片[2]。拼布也叫布艺拼贴,通常是把零碎的布块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构图拼接而成,是一种实用兼具欣赏性的缝制艺术。拼布艺术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既可以制作实用性的物品,如:服装、服饰配件、手提袋、零钱荷包、抱枕、围裙及家居纺织用品等,又可以设计制作成纯欣赏性的艺术品,如拼布的壁挂、画作等,作为室内装饰性物品来观赏。

近年来,拼布艺术风行全球,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将拼布技艺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追求拼缝艺术原创设计。且拼布工艺由最初的纯手工逐渐转变为与现代的绗缝技术相结合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日本、韩国、台湾及中国内陆等地,广泛流行,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欢迎和好评。十世纪初拼布艺术传引至日本,现代的日本妇女不但喜欢拼缝,而且将其列为艺术与家居生活的装饰表现,将此复古情怀展现于社会、人文、艺术及家庭生活中。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拼布的专业杂志,并有专门销售拼布相关材料的商店。还有开办专业教授拼布课程的培训班,在日本拼布艺术已经成为一门人人可学的文化艺术课程。

后期的拼布艺术也逐渐流入中国市场,先在台湾地区兴起,后来在内陆迅速传播,很快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妇女、朋友闲暇娱乐的艺术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一。台湾的拼布课程主要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班。普通班是短期班,主要是认识拼布的各专业术语、拼布工具、布料的选择、布料拼接的技巧与针法等,还有一些日常用品的缝制创作,如抱枕、手提袋、零钱包等,短期即可见成效,结业时还颁发国际认可证书。而高级班则是长期的,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学习,除了拼缝技巧,图形的制图等要求外,配色及设计创作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事实上现代拼布艺术只是我国万千传统手工布艺中的一种,早期小孩子穿的百纳衣,盖的百纳被,及其水田衣,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贴布绣等都是拼布的表现手法。作为拼布起源地之一的中国大陆,中华拼布曾一段时期流失而默默无闻,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略,不予重视。大量的外来拼布工艺进入中国,甚至有将中国拼布认为是由欧洲传入的误判。正是因为这项技艺在国内曾一段时期流失,没有被广泛的推广和传播,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现今,中华拼布艺术又属于起步阶段,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陆续创办拼布工作室,多次举办国际拼布艺术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拼布艺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好的学习拼布技艺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2 课程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2.1 课程特色

2.1.1 拼布艺术的取材来源非常广泛

主要利用服装制作过程中所

生的边角面辅料来制作出各种饰品。根据不同布料的不同花纹及材质,我们可以设计制作出各种图案的小物品。这是对布料的一种充分利用,也是对布料本身一种更好的开发。通过碎布拼缝,将原本不被重视的废布料成为一种 “美”的产品。

2.1.2 拼布艺术具有很大的创意空间

拼布艺术所具有的清闲的制作情趣,独特的审美趣味,都能够使学生拥有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1.3 拼布艺术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拼布技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原创的拼布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传载的不止是一种物质性,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共鸣。

2.1.4 拼布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运用拼布艺术手法去创作,利用废弃布料去创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变废为宝”的观念。

2.1.5 课程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该课程无高深的理论知识,要求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深受学生欢迎,为专业课融入创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2.2 教改目的

2.2.1 《拼布艺术》课程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学生课外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新的创业方向。培养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将知识型传授转化为创新创业类实践,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2.2 构建较完善可行的《拼布艺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设计,为艺术设计类及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利用以“创新”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设计能力与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2.2.3 同时促进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专业课程教育得到延伸,使创意设计与行业及社会消费终端结合,使创意课程与商业信息进行交流碰撞,从而不断推动着创业教育在市场上的实践与升值,实现部分优秀学生的优先就业。

2.3 教改意义

2.3.1 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渗透

通过本项目改革使得创业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行为,与专业教育有机相融。利用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3.2 改善学生学习导向

改变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闭门造车”式的专业学习为开放式学习,强化学生专业学习中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市场需求导向和学以致用的营销导向。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3.3 改变学生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学生在专业创新创业中得到更加有力的专业支撑。

2.3.4 加强产学结合,促进学生作品走向市场,融入市场。

3 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改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3.1 创新创业教改

3.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如:大学生创业项目校企对接恳谈会,通过作品展示与当面洽谈的方式促成产学研项目的深度合作、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大学生,教师与企业三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也进一步推进"项目进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3.1.2 拼布艺术符合低碳生活和环保时尚要求

传统拼布艺术文化被现代生活方式选择与改造,可以是勤俭节约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是开拓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3]。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从废旧材料的拆解、边角余料的重拼再创中寻找灵感,发现其利用价值,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行低碳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也成为服装设计师一个新的设计理念,为现代服饰设计带来多样、别致的服装造型和装饰变化。《拼布艺术》课程可与工艺课程相结合,便可利用工艺课程剩余的边角料来进行创作,既节约成本,又环保,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3.1.3 学生可结合实验室开放项目进行训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真正做到与企业接轨、与社会接轨。

3.1.4 基于“专业-创业-学业”互动机制下的教学改革研究。建立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市场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能力的现代设计人才

1)《拼布艺术》实践课程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色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设计与文化融合,凝练“艺工结合、政商产学合作、协同培养”的专业特色。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职业素质 [4]。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中增加《拼布艺术》实践课程,目的就在于通过更多更全方面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艺工结合的新型人才。围绕专业特色与定位,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并与校企联合,以及课外实践项目结合,由浅入深。如表1所示。

2)《拼布艺术》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正切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工结合”的培养目标。《拼布艺术》课程自开课以来,我们多次举办展览,如:应邀参加温州市举办的国际时尚消费展,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园课程展,深受社会市民和在校师生的欢迎,且企业也有合作意向,希望与我们团队进行相关项目的合作。学生便可以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可以成立工作室,也可以开办培训班等形式,这样不仅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

3.2 具体实施方案

3.2.1 以研究方案为基础,完成课程教学的组织调整,把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融入课程教学

先尝试以专业任选课开设《拼布艺术》课程,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在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已经将《拼布艺术》作为专业任选课,并于2014年3月开始成功面向全校开设两轮公共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新鲜感十足,对这种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非常认真,创意思维和创业理念大大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更紧密的与企业和市场接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

1)修订教学大纲,完成考核内容的修订。通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课程教学大纲已经多次修订,由于专业任选课与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不同,因此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时分配上,根据第一轮的经验,感觉实践课时偏少,学生更多需要的是实践动手操作,因此又将实践课时比例适当增加。课程内容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

2)课程考核评分方法的修订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能独立进行设计与创作。在常规的评分标准基础之上,将学生作品是否参展、销售等形式也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课程为确保成绩认定的客观性,对学生设计作品评价由2~3位教师评定。

3.2.2 按项目前期确定的教学方案和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的改革,并对课程改革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方案

3.2.3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融入创业教育元素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调研工作,并且随着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可行性评估。深入调研拼布艺术作品的市场情况,通过学生撰写课程学习体会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此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和论证研究的可行性,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2.4 定期组织“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本行业创业者、资深人士来我院开展讲座与实践操作,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为学生介绍关于拼布艺术的最新信息,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课程组成员定期出去培训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把更多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

同时,通过开展学生作品展的形式,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交流经验,并从中获得作品展示的成就感。这也是“走出去”的一种形式,2014年10月参加中国(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展,学生的作品以展览并销售的形式展出,把学生的作品向社会展示,并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同时学生作品受到市民欢迎,展位前人流挤挤,部分作品出售,学生们还获取一定的利益回报,学生的成就感倍增,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3.2.5 引导和鼓励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策划创业计划类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依托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实践等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相关赛事,并且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项目等课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4 结语

在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模式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育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拼布艺术》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一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创新思维,二是围绕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实践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亚琴.服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报,2001,7(3):31-33.

[2]赵琪,潘苗.基子拼布服装中的绿色设计思想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10(12):68-70.

[3]吕志莹.探究拼布的起源、发展内涵及流行原因[J].大舞台,2012(12):271-272.

拼布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拼布;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77-02

中国传统手工布艺缤纷多彩,在这样一个社会高度发展和变化的年代,人们不管怎么变,都永远无法改变那颗崇尚自然,向往纯真的心。

现代拼布艺术,作为万千传统手工布艺其中的一种,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直到现在,拼布才被作为新兴的艺术表达形式重新登上艺术的舞台。这主要是因为拼布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布料所带给人们的温馨的感觉,能够舒缓压力,温暖人心。

一、何为拼布艺术

拼布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的工艺。

拼布的种类大概分为生活类拼布和纯艺术类拼布。生活类的拼布大概包括手提袋、零钱包、围裙、抱枕、床罩、被子、壁饰、玩偶娃娃等等。真正艺术性的拼布作品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布块进行裁剪缝合,拼布过程中,拼布者需要展开无尽的想像力,创意的发挥加上娴熟的手工艺,要让不同的布料结合紧密,颜色搭配协调,遵循艺术的配色以及形式规律法则,自由设计的图案和色彩创意,使拼布艺术拥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唯美主义情调。使这些浑然天成的拼布作品超出了实用的日常生活品的内涵,成了一件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的“生活艺术品”。

拼布按照风格的差异来分可以分为美系,日系和韩系三种。美系拼布推崇色彩鲜明,日系和韩系拼布的风格接近,淡雅柔美,但韩系更趋于实用。如果要做好拼布,还是应该博采众长,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互相欣赏和学习。

我们的生活在经历了喧嚣的工业化批量大生产、甚至山寨、假货横飞的年代之后,人们越来越开始追求一种心灵的恬淡,大家或许会更加喜欢自己去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东西。把一只普通的白炽灯变成一只时尚而朦胧的纱灯;把一只古旧的箱子描绘成心中的百宝箱;把各式各样的纽扣翻花样地做成项链发卡,在灯管里养一株小花……我们越来越想要追求充满创意、优雅的生活。现在逐渐兴起的“拼布”艺术,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表现。通过拼缝各种各样的布片,并随意结合各种刺绣、编织、钩编等手工艺,可以做手提包、靠垫、挂毯、玩偶等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物品。手工拼布艺术的学习涉及到绘画、制图、色彩搭配、手工缝纫等多方面的学科,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零基础开始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课程紧凑,内容充实,学员通过亲手制作作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快乐中培养兴趣,并且逐渐体会到自我创作的乐趣。正因为如此,拼布艺术品受到广泛青睐并成了都市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

二、拼布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

拼布艺术发展轨迹:1787年:美国设立了第一家纺织工厂。 1793年:Witny发明了轧棉花机。1794年:缝线的发明。 1812年:美国第一家棉织品工厂创立。1851年:第一台胜家缝纫机发明。1930年:世界第一次拼布艺术竞赛开赛。1970年:美国拼布盛行。1976年:日本拼布艺术流行。2007年 中国拼布艺术四城巡展。2008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东华科技园”杯拼布艺术展。2009年:“东华科技园”杯拼布艺术展。2009年3月: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 - 拼布艺术展。2010年3月10日:上海国际拼布节。

拼布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历史:拼布在中国最初的形式是“百衲被”。当家中有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都会送来一片手掌大的布,由小孩的母亲将这些零碎布头缝缀起来,然后给小孩做成衣服或被子。用这种拼布做成的衣服称为《百衲衣》,被子则称为《百衲被》,希望这个小孩穿各家的衣服、盖各家的被子长大,将来抚养过程平安顺利,性格不娇贵更能长命百岁。现在,拼布已从废物利用转变为艺术创作,早已超出了实用的日常生活品的内涵,成了一件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的“生活艺术品”。

在中国,目前的拼布主要是实用性的生活拼布,即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实用布艺用,比如手提袋、零钱包、围裙、抱枕、床罩、被子、壁饰、玩偶娃娃等,另外还可以做一些应景作品,契合节日和值得纪念的日子。

拼布中的“倒三针”技法,体现了中国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行事风格。拼布与中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拼布艺术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物资匮乏,最初是穷人将零碎小布、旧的衣服和窗帘等裁剪成布块,拼接成床单、毛毯等生活必需品。

随着移民潮的兴起,拼布又流传到了美洲大陆,并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在早期美洲,由于移民的生活需要,拼布发展以实用为主。在日本,日本人将其发展成系统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课程与师资培训方法。结合了行销,拼布不但在日本境内推展成功,严谨的日本人成立手艺普及协会,将拼布发展成系统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课程与师资培训方法,把拼布分为本科(初级)、高等(中级)、讲师(高级)、指导员(教师级)4个阶段。这一套严谨的拼布认证制度成为国内开设拼布教室的一道门槛。入行者必须进行专业学习,一般要学习一年以上,学费2万元以上。甚至流传到邻近亚洲国家。执亚洲地区之牛耳,日本手艺普及协会的讲师就成为学习者的指标。

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

拼布劳动自古有之,但经过深度加工,补补缝缝拼拼的家庭劳动现在变成了一个日渐成熟的产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向往低碳生活的人会越来越喜欢这项活动。

2002年,日本喜乐多拼布教室在上海开设了第一间拼布教室,将拼布带入了中国手工休闲经济领域。2007年《中华手工》先后介绍过拼布艺术,但对于拼布,更多手工爱好者仍是茫然。时隔两年,这个拼布团体逐渐庞大。过去的手工教室,经营得如鱼得水。武汉指舞线拼布教室虽只有30平方米左右,通过销售拼布工具、招收学员、接拼布订单,创造着月均一万元左右的纯利润;上海艺棉拼布教室经营3年,不仅实现了利润增长,还帮助学员开起了新的拼布店。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已掀起庞大的拼布浪潮,几乎每个星期,在百货公司布料部和社区都有拼布展览。拼布在国内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它壮大的趋势衍生出许多相关业态。从相关制作工具、材料,到成品展示、销售,无不酝酿着机会。真善美、胜家、百福、飞跃等国内外缝纫机品牌,都不约而同地看好机缝拼布市场;日本可乐工具和德国KIA剪刀也以逐年递增的营业额作证了拼布业的前景。

“拼布是比当年的十字绣更疯狂的手工爱好,它充满创意的设计,更多元化的文化碰撞,在未来的10~20年里,将在中国市场形成一个十分巨大的产业链条,和为数庞大的从业人群!”上海市服饰协会秘书长宓忆琴十分肯定地说。这个充满创意和乐趣的项目,吸引了众多敏锐的投资者和手工爱好者,未来值得期待。

拼布,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开拓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对于都市白领而言,是舒缓压力的一种方法,使他们在紧张喧嚣的都市中找寻到一片宁静、祥和的空间;对于下岗再就业的人来讲,是进行创业、谋生计的发展方向;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帮助动手动脑,成为老有所乐的一种精神寄托。2010年,上海国际拼布节的举办正值上海世博会,围绕着让更多的人动起手来,让中国成为现代产业国际化的表率,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分享给全人类的宗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再现开拓新的空间,为时尚和谐的生活平添几分光彩,为企业和城市参与全球化竞争搭建平台,更有力促进我国拼布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海作为我国东部的大都市,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精神生活,高尚的艺术享受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烈,安定的生活环境为拼布的流行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大量的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尤其是与艺术相结合的实用手工制品,正在迅速进入家庭,进入女性世界。随着个性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生活拼布还是艺术拼布,都会获得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拼布艺术论文篇5

1 拼布艺术的发展

拼布最初是应补足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而产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的艺术界逐渐将美国传统的拼布创作视为视觉艺术。1971年,具有标志性的现代艺术重镇——纽约的惠特尼美国艺术美术馆展出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的美国早期拼布,促使拼布的艺术地位大为提升,拼布的艺术风潮开始于世界各地展开。在拼布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欧洲的蕾丝编织、绣花等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得以继承,并且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图案。

如今,拼布艺术在日本、韩国等地广泛流行,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欢迎和好评。在国内,拼布艺术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在上海就先后举办过多次拼布艺术展和各种拼布交流会,轰动世界的巨幅拼布壁挂《文鸟》,是日本爱知世博会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方赠送的特殊礼物,高 5 m、宽 8 m,上半幅由日本拼布者制作,下半幅由中国拼布者制作,用了超过10万块布片,以其有语言分辨能力的文鸟来寓意人类的彼此理解和谅解。

2 我国传统服饰中的拼布艺术

以拼布的方式作为服装缝制或装饰的手段在我国的历史上由来已久,主要用于服装、鞋子等的制作,其图案、色彩和拼接方式等主要根据宗教或民俗的需要制成,较为人所熟知的有明代的水田衣、百衲衣、儿童的百家衣等。

水田衣是明代流行的一种“时装”,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

百衲衣又称袈裟,因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但是,中国又称僧衣为“百衲衣”,因为汉族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

中国的儿童百家衣可谓一种典型的民俗服装。它的来源是一种民俗讲究,就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穿百家衣自然是一种象征,只需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儿童百家衣坎肩做工复杂,不同色彩、质料、形状的布片经过精心选择、折叠、缝合,最后做成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整件衣服色彩鲜明,风格质朴,令人备觉温馨。

3 民族服饰中的拼布艺术

3.1 利用拼布艺术装饰整体面料

我国传统的民族服装主要是采用手工制作,手工纺纱、织布、染布、刺绣,这就决定了所制作出来的面料颜色、图案单一。因此,人们为了丰富面料的颜色及图案,通常采用刺绣、蜡染和饰缀银饰等方法来改变单调的手染面料,同时,还通过拼接缝制不同的面料来达到面料改造的目的。云南彝族姑娘的上衣采用三角形彩布拼贴,使得该服装在色彩设计上极具个性,上装绚烂,下装凝重,红缨缀饰包头,与三角形彩布拼贴上衣的搭配,产生了艳丽缤纷的效果(图 1)。云南省大姚县的彝族女装采用多层色布拼接而成的百褶裙,色彩非常艳丽,彝族崇拜虎,此套服装上的图纹,传说就是模仿虎纹而制(图 2)。

3.2 利用拼布艺术塑造整套服装的层次感

3.2.1 利用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拼接

昌都地区的藏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康巴服饰的特点,即厚重、华贵等,但相比在色彩上更趋于较重的素色调,大多采用蓝、黑色或灰色的氆氇等制作。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制作而成的优质毛纺织品,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但色调单一,如配以色调鲜艳的碎花棉布在领袖部位加以装饰,则大大改善了整套服装的效果(图 3)。

3.2.2 利用不同肌理的面料进行拼接

所底式彝族青年妇女上着蓝色长衫,外套右衽半袖短上衣,下着百褶长裙,该裙采用从裙脚有褶到裙身其它部分少褶或无褶,利用拼布实现肌理的渐变,使得此裙穿着后显出女性优雅迷人的风姿(图 4)。

3.2.3 利用不同工艺制作的面料进行拼接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一带的彝族蜡染衣,采用蜡染面料和刺绣面料相结合,把衣身和袖子及衣摆清楚的勾勒出来(图 5)。

3.3 利用拼布艺术搭配服装色彩

3.3.1 利用对比色面料进行拼接

云南文山地区的彝族女装在款式上相对简洁,衣身采用两种或 3 种对比色面料进行拼接,以求丰富服装的色调(图 6)。

3.3.2 利用不同颜色的面料结合结构线进行拼接

清代鄂尔多斯蒙古族女袍为圆领、右衽、马蹄袖,此袍在领口和袖口处拼接饰以纹样的面料,具有简洁明快的装饰效果(图 7)。

3.4 利用拼布艺术制作服装图案

除了可以利用拼布的方法改造整体面料之外,还可以用不同颜色及形状的布块组合成具体的局部图案。如云南省文山地区壮族女上衣,在其背部及胸前用各色彩布拼接成四方形图案(图 8),其纹饰独特,这与该民族的历史及传统道德有关。还有云南省富宁县彝族女裤,在黑布裤的裤腿部位镶三角形彩色布拼接的宽边(图 9),使得此服饰色彩古艳雅致,别具一格。

4 结论

拼布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拼布艺术;手法;服装设计;创新

近年来,拼布艺术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拼布尽管在社会背景、艺术形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它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复兴展示了古朴的自然美与文化美。

一、拼布概述

拼布就是将不同的布按照一定的设计目的进行拼缝的工艺,通俗地讲就是拼拼凑凑、缝缝补补。从古至今,拼布被广泛地应用在服饰、家居用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拼布逐渐分为实用拼布和艺术拼布两种。实用拼布以节俭为主,被称为“拿来主义”,只是简单地将一些边角料进行拼缝,注重功能性。艺术拼布是设计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拼布,以艺术性为主。拼布艺术作为一种装饰手法在我国已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拼布服饰有佛教中的百衲衣、民间的百家衣、明清的水田衣、戏曲中的富贵衣等。百家衣是民间为新生儿祈福的一种服饰,它由向亲戚邻里讨来的碎布拼制而成,碎布中要有紫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的布,主要取其“拦子”的吉祥寓意。明代水田衣初始于唐,初期拼缝有一定的规律,后以各色零碎布片拼制,逐渐形成“寓杂乱于统一”的现象。富贵衣是戏曲中贫苦角色所穿的一种服装,之所以取名富贵衣,是因为在戏曲角色中穿着这类服装的人物到最后大都金榜题名,成为达官显贵。传统拼布服饰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共同促成的结果,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回顾我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拼布的身影,发掘传统拼布显得尤为重要。

二、拼布手法的艺术性创新

拼布的艺术特色在于“拼”,其目的不仅仅是体现绿色设计,更是要通过把不同材料、花型、颜色的布拼起来,制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触觉感受,表现色彩、肌理、图案等方面混合后的重构之美。其一,展示不同的色彩构思,突出个性美。色彩就像乐曲,能让人获得激动、亢奋等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拼布服饰在外观上最引人注意的正是拼布色块间色彩的强烈对比所产生的丰富视觉效果,这也正是许多拼布服装运用拼布形式的主要目的。传统拼布在颜色方面多强调对比色的搭配,多采用纯度较高的颜色;在拼布手法上也常将对比色块放在一起,多是将撞色拼在一起。现代拼布服装在设计上应注意把握色彩的统一性与个性美,在使用多种色彩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尽量使用同色系或者相近色;二是可以使用有彩色和无彩色的搭配;三是减少拼布的色相数量;四是整体降低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五是在要表现的主题上使用更为突出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已经与以往不同,更加追求自我的个性美,存在“人无我有,追求新异”的心理。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类生活服务,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全面考虑穿着者的心理感受。其二,制造不同的肌理感受,展现视觉美。肌理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质感,它是造型要素的表现力。在绘画中,绘画者常常用一些手法展示肌理的效果,以增加画面的张力和视觉效果。拼布艺术和绘画一样,都可以依靠丰富的肌理效果吸引人们的目光。传统拼布在创造面料肌理上多在拼布面料上附以刺绣,这种手法较为普通与古板,缺少灵动性。一件拼布服饰要想在面料肌理上有突破,展示视觉美,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一是改变传统的拼布线迹,创造新型的线迹纹理;二是制造不同的面;三是制造不同的体,形成凹凸感;四是将非线迹材料作为拼接的连接点;五是采用非纺织面料进行不同部位的拼接。面料肌理是服装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师在进行拼布设计时应注重面料肌理感的创新,不能一成不变。丰富的肌理效果会给一件服装设计品锦上添花,从而使之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其三,运用不同的图案纹样,体现趣味性。图案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一种手法,对服装设计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图案是拼布设计的灵魂,是拼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拼布服饰中的图案往往体现着传统图案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独特民族文化风格。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现代拼布手法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首先,选题应与以往不同,要体现当下潮流;其次,在图案上可以保留以往的样式,但在设计中要适应现在的审美观;最后,拼布图案要与服装的款式相结合。拼布图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制作过程中把握形式美,要“于杂乱中见统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拼布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拼布服装设计者只有在色彩、肌理、图案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才能创造出符合当下时尚潮流的拼布服饰。拼布服装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艺术,体现了物尽其用的设计观。结语拼布是极具观赏性和审美性的生活艺术品,被称为“缝合生活边角的艺术”。在当代拼布艺术设计创作中,创作者不能被传统禁锢,而是要取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时尚潮流,进一步拓宽创新拼布手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之路。服装设计师应抓住当下趋势,深入学习创新的拼布手法,不断发掘新材料,设计出有新意的拼布服装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海腾.中国传统拼布工艺的应用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拼布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拼贴技法;装饰;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20-02

动画中新颖、创新的设计题材及其表现方式几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少到儿童还上到部分老年人都被动画片中那五彩缤纷的动画场景,充满幻化世界的色彩场面,夸张诙谐的人物动作,科幻童话的剧本所深深吸引。但是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观众所能看见的仅是动画的一个表面而已,真正渗透在动画中的文化、艺术元素及其独到的表现技法才是动画片内在的精、气、神,才是动画片打动观众的真正原因所在。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增进和改良,更多的动画片在创作的方式上得到改进,他们运用二维与三维技术的结合设计,使得动画片更加惹人喜爱,深入人心。拼贴经过了立体派的推进、达达主义的深化、超现实主义的改良、波普艺术的重现等现代艺术流派的不断促进和洗礼,直至今日已经全面的被纳入到更多领域去使用,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众所周知的创作方法。随着平面设计元素逐渐运用于动画创作中,拼贴技法也逐渐被动画创作者运用到动画设计中。

一、艺术领域对拼贴技术的拓展

可谓中国最早的布贴画,是在中国自从发明了纺织术之后,人们用布制作装饰品开始的。布贴画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运用拼贴技法表现艺术创作的最普遍形式。布贴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图1)。首先,分析它的表面特征,它是将立体、绘画、刺绣三者相结合创作的。既不同于雕塑的立体,又与绘画有着天壤之别,还与刺绣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布贴画是先将布进行拼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绘画和刺绣的。因此,布贴画既属于视觉艺术也属于触觉艺术。布贴画的制作流程非常简单,创作思路也很独特,它是将平面的大色块拼贴后,将布艺剪切成不同的形状进行蜷曲堆放,缝制在平面的布上产生立体的效果,布贴画中的绘画能画龙点睛的作用,他可以表现补贴画中的细节部分,绘制时一般采用白描的技法,有时也进行局部渲染。刺绣在布贴画中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种: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

拼贴技法起源于绘画艺术,后期却被作家沿用。他们运用毫不相干的独立碎片构成一个统一体的方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理性叙事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故事、典故参考新颖的表达技法混合使用,将不同段落、语句、典故综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方式却得到了一如反响的表达效果,让人感到强烈的心理震撼和启发。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使得作家广泛的使用拼贴技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不同的时间、空间的故事片段拼贴在一起。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的拼凑,以此表现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观念已消散殆尽。例如在韩寒写得小说《1988》中,就是将过去小时候发生的故事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穿插叙述,形成了时空的穿插拼贴。这样子的拼贴性的叙述也逐渐地成为了剧本创作、小说创作的、电视电影创作的常用方式。

未来派创作的意义在于他们敢颠覆传统的设计方法,意图改造世界原有的创作技法。他们是对生活领域及艺术领域均有深刻影响的战略性美术运动,也是第一个接受了机械时代及传播界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单单从技法来讲,拼贴技法在未来派创作者的思路中将很多传统的表现技法用更加真实的事物所取代,创作者们也对这些原有的事物进行属性的解析和归纳,在重新的造型中巧妙的运用夸张对比等方式安排设计,这种方式不但消除了观众欣赏设计作品时对旧有物品的了解和视觉厌倦,更增加了同一事物不同表现技法的新奇视觉感受和发散式创新思维。

二、拼贴技法在影视动画领域中的创新运用

扬・兰尼卡是世界拼贴动画的大师,也是第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实验动画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与WalerianBorowczyk采用拼贴技法共同创作了《从前……》(图2),他们把彩纸上剪出来的集合图形及其从报纸、杂志、海报上剪下来的人物轮廓和实景拍摄的影像进行重新的拼贴重组,该成熟的动画短片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实验短片单元银狮奖和德国曼海姆短片节金奖。他可谓是拼贴动画的创作始祖。

在现在的创作领域,动画创作具有丰富的设计理念,也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在创作制作者的不断研究中,动画创作的不再是单一的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而是将多种集一身的创作思想,动画创作的形式及其表现的技法对于拼贴技法的运用,开始源于国外,并且已经用于动画作品的创作,广告中的应用已经很成熟,国内的应用只是一个开始。在国内拼贴技法在影视动画领域中的运用更多是被应用到广告片、动画短片及其一些娱乐节目的片头设计之中,例如在《成长快乐》(图3)广告片中,创作者为了表达欢乐、轻松、健康的主题思想,将很多食物拍摄的水果、蔬菜等图片元素,与主角人物相结合,拼贴重构出一个成功的广告短片。再例如早些时候,曾经获得日本电视台举办的数字作品大赛中的一部作品,以及中国最佳短片奖的《桃花源记》。该动画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将水墨画效果、剪纸、皮影作为创作元素,将其拼贴一起,创作出一部画面和谐、造型准确的动画片。运用新科技将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特点运用的准确无误,并且对拼贴技法在动画中的运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证明和引导。这个时期的动画创作,对于拼贴技法的研究和探索越来越多,无论是广告还是动画片都在尝试运用拼贴技法。例如:网络盛传的皮三的《哐哐日记》、获得诸多奖项的玛丽茶花的《许愿正解》,以及雷磊的《这个年头就是爱》,这些好的作品都为动画创作开辟了拼贴这种新的方式方法,将拼贴技法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居于深远的意义。拼贴技法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丰富了动画创作的方式方法,开拓了创作的道路。

动画创作发展至今,艺术家们越来越多的运用拼贴技法,并且将拼贴的技法发展为拼贴概念,是对情感、画面、审美感受的拼贴,使动画作品具有梦幻、荒诞的场景效果,也产生了搞笑、离奇的审美感受。前人的探索研究为动画创作和拼贴技法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并未动画创作开拓出新的创作理念。

三、拼贴技法的在动画创作中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画创作形式伴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于动画视觉展示的要求,无不推动着动画产业前进的步伐。拼贴作为一种创作的思维方式,从立体主意开始,经过了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及其超现实主义的推进,更加丰富了拼贴艺术的发展道路,它早已从一种理念上升到了一种创作的技法,从平面上升到了立体。拼贴技术不论在绘画、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甚至动画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新兴的动画表现技法,它受到了众多创作者的赏识,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早期运用于绘画领域,在现代艺术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拼贴技法被波普艺术推到了极致,拼贴技法是材质表现的舞台,是将多元化、丰富画面合成的技法,进入信息时代后,各种媒介得到了空前的整合,设计元素在策划、制作、传达的过程中难免引起不同媒介在信息重组上的相互渗透,而这种交织的渗透更是为拼贴技法在动画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延续的视觉空间,它反对一切充满秩序感、表现方式单一的创作方式,崇尚多样性,力求打破空间关系与逻辑关系,打破原有的固定表现环境,使其不同的表现技法从原有的环境中抽离出来,纳入到新的关系中去,从而得到一种看似随机偶然,轻松荒诞的视觉表现力。拼贴技法的创作过程,是我们运用多元素表现技法相融合的闪光点,了解不同材质的表现力及其所具有的心理联想,体验多元化视觉的出动和冲击,注重时间的过程,把握不同材质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不同表现技法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材质、色彩、表现技法、造型、构图五个方面讲述了拼贴技法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及其它的表现特点。

通过拼贴技法在动画创作中的实际运用,归纳了其创作的方法,收集各类以拼贴技法为创作手段的动画短片,总结了其创作技法的表现特点。中国的动画正是需要这种多元化融合的创作技法,使其原有的创作形式相整合,不一定要放弃中国原有的动画创作形式,只是在其方法上需要不断的创新,拼贴技法正是作为一条有利的纽带,将中国传统的动画表现形式和现代化数字表现形式相统一,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姗姗.动画创作中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J].青年记者.2010,4:74-75.

[2]於水.影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融合应用类型分析及实现方法[J].音画工坊:29-31.

[3]张斐.浅析拼贴手法在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演变[J].美术大观.2008,7:149.

[4]赵金屏.民间布贴画艺术浅说[J].艺术博览.2011:50.

拼布艺术论文篇8

本次拼布节由上海国际拼布作品展览会、“东纬杯”拼布艺术大赛和上海国际拼布节高峰论坛组成。

在国际拼布作品展览会上,展出了许多国内外拼布大师、艺术专家的百余幅经典之作,还展示了国际上制作各类拼布的最新工具与设备。现场还有拼布的DIY实践区,有专职的拼布艺术教师进行指导。

展会结束后,上海市服饰学会秘书长宓忆琴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中国服饰》杂志:继连续三年举办拼布展之后,今年首次举办“上海国际拼布节”,您如何评价本届拼布节?

宓忆琴:我觉得通过这次拼布节。让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拼布、关注拼布行业,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业外人士。以前我们办的拼布展,大家只是停留在对作品的表面认识,而这次拼布节举办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拼布艺术、拼布文化,以及拼布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关注拼布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前景。这次拼布节我们也盛情邀请了在台湾非常有影响力的拼布艺术大师陈曹倩女士。她这样评价这次拼布节:“这是真正反映我们中国文化的节日。”

《中国服饰》杂志:四年来,拼布展、拼布节发展的历程如何呢?举办这次“上海国际拼布节”的初衷和意义何在呢?

宓忆琴:这次拼布节是由之前每年一次的拼布展发展而来的。每年都在进步,在完善,它见证了中国拼布行业从小到大的历程。2007年第一次拼布展的规模很小,是和其他四个单位合起来办的,只有100平方米左右,虽然影响不大,但是让我们看到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的萌芽。2008年,上海富士克制线有限公司加入,让拼布展初具规模,参展商进一步增加。2009年的拼布展是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的,那个时候一些拼布企业已入驻世贸商城,出现了玩偶类的拼布,原来的玩偶类只是很小的一部允但却成为这次参展的亮点,此外,中国独创的、新兴的拼布艺术形式“丝绫堆秀”也大量出现。这次拼布展举办的效果非常好,来的客人远远超过预期,可以说2009拼布展的成功举办,为我们2010举办拼布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让我们看到拼布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学院老师和学生的拼布技能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开始认可拼布产业,此外一些国内外的拼布工具商也开始关注中国拼布产业,例如日本阿部优株式会社、日本露香株式会社、台湾羽织创意美学有限公司,都开始看到中国市场的良好反响,因此一次国际性的拼布节呼之欲出。

《中国服饰》杂志: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您如何评价过去的总共四届拼布展、拼布节对国际时尚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本届国际拼布节的主办方。您如何评价拼布节各家承办单位或参展单位的实际工作?

宓忆琴: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文化的交流是无形的,中国古老的女红文化在现代生活隐隐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能够把大家心连心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台湾的参展单位曾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就要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上开花、结果、传播。此外这次拼布节也引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和挖掘。许多人说,拼布文化起源于欧洲,其实中国拼布文化历史更悠久,目前我们也正在着手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文化的魅力促使我们做这些事,文化的魅力可以把各种语言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让台湾和大陆联系更紧密,促使我们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探究。

《中国服饰》杂志:政府在支持拼布节的举办以及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您还希望政府加大在哪一个方面的支持力度?

宓忆琴:政府目前主要是影响力方面的支持,并没有财政方面的支持,政府会派人关注、参加我们的拼布节,并给出很好的建议。当然我们希望政府将来会给予更大的支持,比如场地支持、税费支持、建立专业拍卖场所等等,我觉得中国拼布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进一步的支持。

上海国际拼布节参展亮点荟萃

1 中国女红坊创办人、前台湾监察院长陈履安的夫人陈曹倩的作品;

2 韩国首尔国际拼布运营委员会委员、韩国江陵市政府名誉顾问、中国朝鲜族金媛善女士的作品;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