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本教材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23

校本教材论文

校本教材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为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物质载体,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新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带进高校的课堂,带进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什么时候解决好了教材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突破。

一、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

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早在战争年代,我党开设的高等教育就对学生或学员开展了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05方案”,综合概括了原来的“两课”正式命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重建

1950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该课以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党史”,教材大多采用《中国革命史纲》。

1957年,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部停止。1966年,开始,高等学校全部停止招生,所有课程也被停开。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一直到“”结束。

198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规定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同年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规定:在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门课,文科专业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可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编教材。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稳步发展

198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文件,提出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1985年,第一次高校马列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上,中央要求在高校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形成“85”方案的雏形,规定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法律基础”,另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三门选修课程(1992年这三门选修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必修课)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文科加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

8波和期间几次全国性,表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国家教育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的武装,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199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开始在全国推行。“98”方案开启了“两课”课程新方案,在高校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门思想品德课。此后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有各省的教育厅统一指定,但在全国内教材版本没有作出统一规定。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逐步完善

“98”方案后一直到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新的阶段。“05”方案将“98”方案中的7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改为4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加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理科同时加设“形势与政策”课。

二、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经验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教材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实施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主要途径,其教材建设必须得到保证。

1.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促进了教材文本的快速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发展,、教育部多次指示要做好教材规划,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自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由原来的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95”方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立了专门的编写组织;200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将“九五”重点教材及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修订再版,使之成为精品教材;“05”方案出台后,、教育部组建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立教材建设专家库,抽动专门资金,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开支。

自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版本每年都要印刷3~4次,精品意识已经成为开发和占领教材文本市场的经营理念。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已经进人稳定的“盛产”期。

2.教材吸收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精品课程理念深入教育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为广大群众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变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容和素材。

“05方案”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的一级学科课程开始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开设,拉近了大学生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距离,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的成长,从思想上启发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3.普遍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了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科社会发展特点编写的。建国初,国家对于高校的政治课教材使用没有做统一的规定,高校普遍使用自编教材。

自编教材,容易出现知识观点不一致而产生的理解混乱,这些独树一帜的自编教材,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第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本科教材,共10本。2006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4.教材建设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显示出教材文本的巨大张力和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一种生命的精神性,它的使命是唤起大学生心中的教育自我,从而勇敢地承担起继承和完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伟大使命。21世纪的高校教材更加注重学术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能立足学术前沿,在教材建设上具备准确性、高新性、先导性、国际性的特点。高校的教师、学者、教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是对这门课程的前沿问题了如指掌,并各有自己独到学术见解的顶尖人才。他们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际前沿问题和进展情况,还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教材,教材质量突飞猛进,日益成为统领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有效文本。

三、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传播的教训

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可贵的历史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教材文本偏离了教育的主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正确的把握意识思想的主流,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无误的肩负道德的正确航向。

期间,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混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2.教材篇幅受限,文本内容过于简单

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集中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都是对这门课程的前沿问题了如指掌,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教材,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本身的特点是以人文事实为基础,知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更甚于其他学科,受篇幅所限教材文本的内容并不能游刃有余的拓展,文本内容相对而言过于淡薄。

3.教材内容跨度大,教师难以驾驭多层知识体系

“05方案”制定了“四轮”教材建设规划,即将“98方案”中的7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改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的内容合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即原来的“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的内容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即原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内容合并。这样的知识组合不仅加深了教材的难度,对于授课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由于一位老师不可能是多重学科的驾驭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经常更换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甚至要更换三、四位老师,无论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学生心理的了解甚至学生适应老师的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

4.教材间统筹不力,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的固定科研方向,科研、学术水平都很高,编写的教材起点也很高。由于各自为战,与其他课程联系不大,他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很难做到与四门课程全部兼顾的统筹力度,这样容易使得各门教材要么太孤立,降低了学科建设过程的合力,要么相关的教材之间存在着机械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1]董顺杰.浅谈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现状和任务[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校本教材论文篇2

【论文摘要】中职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是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教材的开发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校本教材论文篇3

关键词:校情教育;校本教材;课程开发能力;中国元素

校本教材开发理论支持与开发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课程政策,实现校本课程的地方性和学科性。然而我国课程管理模式长期沿用原苏联的课程管理模式,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自下而上,自小学到大学基本沿用材,学大纲,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校校同课程、生生同本书、师师同教案”的死板课程设置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1]。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中提倡各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课程,但是仍未出现校本教材研发推广的春天。目前对于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很多,然而基于校情教育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成果较少。原因在于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英语师资有限,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无暇或没有足够精力投入校本教材建设。

主流教材使用调研分析

近些年来,市场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视听说教材,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材》和北京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这两部听说教材较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然而规划教材存在以下弊端:其一、教材研发、发展、完善、市场推广模式化。其二、规划教材提供了定式教学内容、教师用书、练习题、电子课件。一条龙式服务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惰性较强、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取舍,教学形式单一化、模式化: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他人的思维结果,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即教学结论,而不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无法凸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长期采用一套教材,也会固化教师思维,出现教师只能教课本、自身语言水平下滑的局面。调研发现多课型教师融合不同教材、多角度的语言输入,普遍呈积极教学反馈,长期授课课型单一教师程消退式消极教学反馈。其三、规划类教材的预期设计适用对象是笼统的大学生,然而专业、层次、学校体制的差异呼唤符合各自校情和专业特色的校本特色教材。另外现有多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中国文化输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英语话中国能力缺失,导致外国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殖民现象。改革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开发模式势在必行,人才培养呼唤凸显校情、学科差异、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

基于对西安医学院39名教师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调研发现:电子听说教案主导着教师的教学,教师课堂角色和教学风格程式化,教师讲解和演示课件,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全被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制约。整个课堂教学由原来的 “人灌”变成“机灌”,无法保障个性化教学[2]。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模式教材和教学模式听说课教对自身英语提高作用不明显。课堂给与学生思考的机会过少。教师对学生课后管理意识淡漠。课后师生交流太少。教学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如何选择拿教材来教。个别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全面涉及、生怕漏了,程式化教学使得学生厌学、如何变“学奴”为“学主”,教师需花心思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并辅之课外延伸内容、是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处理规划教材教学内容与校本教材内容的互补。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紧迫性

焦雨梅[3]认为:“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建设,教材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选用一本好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就等于为学生请到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该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对教学有着直接制约力,什么样教材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可见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和教材都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支持和辅助[4]。校本教材是规划教材的有益补充。校本教材本着服务学科、适合本校学生认知、专业发展、职业发展需求的原则。编写和启用一本好的教材就是为学生请到一位优秀教师, 能够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5]

二、开发过程

1、编写组成员构成

编写组成员均分别在省级、校级、系部范围内教学竞赛表现优异,学生评教成绩靠前、全是讲师职称、思维敏捷、学术敏感度较高、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语言功底扎实、享受教学过程。这些一线骨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动机、职业选择,并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

2、编写原则

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材编写应遵循六个原则: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6]。中山大学夏纪梅则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现代外语教材编写10性原则:规范性、真实性、刺激性、准确性、适当性、开放性、重现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生参与性。杨延君等提出外语教材编写的10性原则为:真实性、时代性、人本性、多样性、多元文化性、开放性、立体性、实用性、知识性和适应性[7]。本次趣味英语视听说教材编写坚持七性原则:校本性、趣味性、师生合作性、德育性、高水准文图性、推介中国元素性、视频内容依托性。

校本教材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吕晓燕(1982-),女,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和研究。

一、引 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高达29.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同比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从业人员主要培养地的中职学校,其人才培养要跟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好“就业教育”,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把握好教学的内容,而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做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每个省市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各省市的旅游发展情况和生源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而全国各地有13000多所中职学校,如果仍然采用全国通用的旅游专业教材,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尽人意。因此,结合各地的情况,进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是必要的。

1.教材内容多且难度大,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且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而目前市面上旅游专业的教材一般都统一化,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将这类内容统一且系统化的教材用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内容过深过难,高于他们的接受能力。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大部分的教材会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且全面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的部分阐述得相对较少,这样的内容编排方式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符合实际就业岗位的要求

国家和地方的统编教材,在编写的周期上相对较长,且在编写完成后,印刷出版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当一本教材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其内容已经相对滞后。此外,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增加新的旅游景点,且景区景点的等级评定工作也在定期进行,因此景区景点的等级变化相对较快。以我校采用的《导游基础知识》教材为例,虽然教材定期改编,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仍发现不少关于景区的景点介绍以及景区等级,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如果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全国各地景点的讲解,将会出现不少误差。

3.教材内容常规化,未体现地方特色

中职系列的旅游专业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所有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常规性的旅游知识为主,不涉及太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更不会出现结合学校专业教育特色的内容。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地方特色的教材与职业教育的该项任务是有冲突的。此外,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完全照搬统编教材的内容,就会降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广西导游》为例,关于广西玉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教材内容主要还是以常规性的介绍为主,并没有深入涉及到玉林本地的特色风土人情,如果以统编教材的内容作为玉林地接导游的教学内容,将很难培养出适应地方特色的地接导游。

4.教材的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符合中职学校以技能学习为主的情况

大部分面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统编教材,仍然沿用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系,理论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有别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是旅游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面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统编教材没有根据中职学校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情况,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以《现场导游》为例,目前大部分教材以介绍现场导游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导游讲解方法等内容为主,并没有编写关于模拟实际的现场导游工作场景,以及指导学生如何真正进行现场导游讲解的实践内容。

三、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面向中职学生,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根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研究开发符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生源情况的校本教材。适当地降低教材内容难度,相对淡化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学习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主,不应过于追求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在每章节前安排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在介绍理论基础知识后,应安排更多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典型案例,用案例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运用,这样的内容安排更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具有实用性。

2.校本教材作为补充教材,能及时有效更新教材内容

针对统编教材编写周期长,以及旅游行业职业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更新快的情况,中职学校可以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定量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教材,更新统编教材的内容,争取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针对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进行景点扩建、等级评定变更等相关内容编写成一本内容相对简单实用的校本教材,以此作为统编教材内容的补充,及时有效更新统编教材内容。

3.编写校本实训手册,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针对统编教材实践内容相对较少,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习以技能训练为主这一矛盾,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以实训内容为主的校本实训手册,专门用于旅游专业的实训教学。以《现场导游》为例,可以按专业学习的需要,按旅游资源的性质进行模块的划分,然后每一模块制定现场导游讲解任务书,让学生在讲解练习中领取任务书,进而进行目的性和针对性都较强的讲解训练,加强学生讲解技能的训练。

4.结合各地旅游资源情况,凸显地方特色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旅游资源情况,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资源,选择能突出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要,努力做到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如果能开发符合地方特色和需求的校本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将能大大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能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身边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能达到让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效果。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有利于学校专业水平发展,更有利于学校办出专业特色。以《广西导游》为例,针对玉林地接导游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可以编写《玉林特色旅游资源及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是校本教材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涉及到经费、人员培训及工作安排、内容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管理团队,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很难保证开发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求学校要先成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而主要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应有一定的校本教材开发理论和能力。

2.统一标准后再进行编写

由于个人的力量有限,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众多教师组成一个团队,这样就会涉及到旅游专业的多位教师,而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经验和想法,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编写完成后,教材在编写格式、教学目标、内容选择等方面将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应先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对教材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问题做一个总的指导。

3.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本来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已经较为繁重,既要进行专业教学,又要进行技能比赛辅导、班主任管理和各种考证辅导等任务,其时间和精力都相对有限,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将很难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应制定一套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旅游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开发工作中来。

五、结 语

校本教材是在国家和地方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明确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进行开发建设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地方景区资源优势,结合学校的需求,针对学校和学生差异性,尝试对旅游专业的校本教材进行开发,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办出特色,尽可能地培养出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吕达.课程教材研究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 余志文.校本课程发展的哲学取向及复生的原因[J].山

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4] 蒋士会,陈庆文.论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创建[J].

柳州师专学报,2005,(1).

[5] 陈华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建设问题[J].广东教育(综

合版),2007,(5).

[6] 葛锦林.对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理性思考[J].

职教通讯,2005,(1).

Introduction t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LV Xiao-yan, CHEN Xiang-fen, QIN Rong-fei

校本教材论文篇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理论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一些高校、高职校乃至中专校都先后开设了该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一些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化学等课程,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教材,其编写内容都不太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依据这些普及性教材,一门课程学下来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量很小,并且也无法把原本互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国书史、造纸史等课程甚至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和学生(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体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需求,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并进行修订;第三步,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 课程整合的意义

1.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包含书法史)、《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将在后续时间里,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精化了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亦有助于教师的教,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2.(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4]黄玉琰、葛怀东、曹千里、陈英、颜丽.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7)

校本教材论文篇6

关键词 本科院校 旅游文化学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QIN Meiyu[1], LI Zhao[2]

([1] Management Faculty,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25;

[2] School of Humanitie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ourism and Cultural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 There are still critical issues to be resolved in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the paper from the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chool starting,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urism and Culture Studies disciplinary posi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in-depth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1 旅游文化学课程现状

旅游文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及与旅游相关的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由于不同的教育层次决定了旅游文化学课程地位与作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上的差异,笔者通过浏览各大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及CNKI相关论文查询发现,对应不同教育层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系列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理清与完善。例如,通过中国知网以“旅游文化 课程”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查询,收集到19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高职类14篇,高等本科院校仅为5篇,加之对其研究内容梳理不难看出,本科院校旅游文化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较为凌乱,未能达到本科教育层次对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建设没有真正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开设旅游文化学时遇到最大问题是: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科理论研究薄弱,旅游学的学科基本体系框架和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同样,关于旅游文化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仍存在较大分歧;旅游文化学课程教材版本较为单一,内容选材普遍存在陈旧问题,现有教材与民俗学、旅游地理内容有大量的重复。应该说,本科院校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中有不少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尤其有必要在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建设。

2 旅游文化学教材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具体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本专科、成人教育本专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外国留学生等。①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需要不同体系与结构的教材相匹配,也将影响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目前旅游文化学教材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概论》、由谢元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学》为代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旅游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较好地实现理论性、实务性、前沿性相结合;一类则是以旅游文化命名的教材,例如张文祥《旅游文化》,该教材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较为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层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系较为完整,但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层次教学中教材理论性强。经过对教材具体内容梳理得出,第一类教材是对旅游文化概述、特征和传统等进行剖析,理论有余,但实用性不足;第二类教材是对与文化相关的旅游进行梳理,实用性很强,但理论不足,深度和难度不足。可以说现有旅游文化学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本科院校教育层次需求,缺乏适合本科学生的旅游文化学教材。

3 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4 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对本科教育层次而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手段上应该通过课程安排与课程组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建设、主题模块、学生互评、案例讨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将抽象化理论及业界疑难杂症等具有广度与深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处理,促成学生理论与知识互相转化能力的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和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年轻化特征一致,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完善将成为较长一段时间内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课题和教学工作,其课程教学改革系列问题将不断调整与完善,有效促成本科院校对旅游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注释

① 陈红玲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5).

校本教材论文篇7

 

关键词:中职英语 校本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

。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校本教材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英语 校本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

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