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利率市场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6:57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1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上下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1]。利率市场化作为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会伴随有一定的成本及由此而获得的收益,而要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其收益大于成本是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的。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从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特殊性的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们的“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2]。众多发展中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但以失败者居多,不但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反而引发了不同形式的金融危机,给宏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失[3]。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发展中国家是有必要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既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决不可以将其简单地交给市场,让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来替我们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若想引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仔细分析其国内经济基础和监管水平。根据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初始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所应具备的初始条件进行清楚的认识。

二、宏观经济条件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运作的最根本的载体。当某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市场机制将逐渐取代原有的计划机制而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健康稳定的宏观环境有助于利率杠杆和价格体系有效发挥作用。而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无论是过热时期还是萧条时期,实施利率市场化都可能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这又会反作用于利率市场化,使改革受挫[4],并且可能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市场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条件的定性要求

首先,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金融发展的基石,作为金融部门基础的实际经济部门只有在维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后,才能积聚起相当的经济实力来支撑金融改革。

其次,国际经济波动不大。经济全球化已经使每个国家很难脱离别国的影响而独善其身。所以只有交往中的各国经济都比较平稳发展,尤其是汇率比较稳定,国外游资没有大进大出,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财政纪律严格有序。这主要指政府向央行的借款问题,即“政府借款需求必须是可接受的,以此避免中央银行储备货币产生通货膨胀性的扩张。”[5]而引起这一扩张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政府国内借债的直接影响,即可能出现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另一种是政府借债的间接影响,即面对巨大的资本流入,中央银行为了避免本币汇率上升,必须大量购入外币,从而导致货币的扩张结果。

第四,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宏观经济稳定的最突出表现和基本标志。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践表明,在存在高度通胀的国家,利率放开后往往导致过高的名义利率,会出现金融机构和企业无法适应而经营困难。并且在这种物价不稳的状态下的利率市场化往往又会带来物价的进一步上扬,增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资本项目控制有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资本项目的适当管制有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从当今世界形势来看,国际游资规模之大已达惊人程度。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展示的国际游资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冲击力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后迅速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任由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对国内金融体系肆意冲击,将很难控制其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这会扭曲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正效应。

2.宏观经济条件的定量判断标准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作为指导,各种经济决策成功实行的可能性就不大。通过经济学家对泰国、阿根廷、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前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深化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一国在选择进行利率市场化时宏观经济条件的三个定量判断标准。

首先,经济运行稳定性定量标准。根据中国学者史宝平的实证研究可得,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时点应选择在宏观经济最近三年稳定增长,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在0.6以下、平均通货膨胀率在5%以下[6]。

其次,资金市场规模与金融深化定量标准。较高的金融深化程度不仅反映一国现代金融机构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而且反映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及缓和的金融抑制。较大的资金市场规模和较高的金融深化率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时,更能加速金融深化发展。一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一般应选择在最近五年的真实金融深化率达到60%以上、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的时点上。

第三,财政赤字规模的定量标准。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应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赤字应控制在GDP的3%~5%,并且财政赤字要通过发行国债等非通胀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银行不应为财政透支。如果财政赤字主要通过中央银行贷款弥补,会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压力。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佐证。

三、微观经济基础条件

1.对银行体系的要求

银行作为货币经营的最重要主体,它们的经营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自身是否具备充足的资本实力,能否保证所经营资产的质量,是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一,实行银行体制改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体系中一般都是国有银行占绝对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前对银行制度加以调整,来为改革顺利进行作好准备。这种调整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民营化,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对金融市场利率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二是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政府给予其极大的经营自,并且在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方面实行有效机制,增强银行的市场行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积累较充裕的资本。这主要体现在货币资本上。为了经营上的安全,按《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能少于8%。另外信息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可或缺。在信息资本方面,银行在进行正常的业务活动中,需要尽可能详细地获取有关人的信息,减轻信息约束。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在已积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能够顺利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人力资本方面,人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是通过人来收集和处理的,系统行为决策是由人来制定与执行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及内部激励制度对银行的长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是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第三,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决定机制、利率结构发生变化,会对银行原有的资产结构带来冲击,并且利率市场化后的激烈竞争会暴露出银行资产负债原来所被掩盖的缺陷。如果银行资产质量较差,那么在新的市场机制下,银行的这种资产体系的脆弱性会加大,进而可能导致资产质量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难以保持金融资源的供应。所以银行资产质量是有效推行利率市场化、维护金融体系稳健性所需具备的一个基本要素。

2.对企业组织的要求

企业组织作为使用价值的最重要创造者,它是否具备了相关的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首先,建立良好的产权制度。关于这个方面,需要考虑企业存在的所有权形势以及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结构设计与执行。其总的原则是从产权方面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是指对资金产生合理需求,避免由所有权约束不力而产生扭曲的信贷需求,从而使利率决定机制更为有效。

其次,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项因素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由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来确定。利率的变化会对成本的构成比例造成影响,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融资成本达到最小化的原则来构造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的情况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个人财富拥有水平不高,企业自源融资较少,更多地依赖外援融资,负债比重较大。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为利率市场化作准备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企业负债率是一项重要任务[7]。

总之,以上对发展中国家实现有效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渗透于整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的突出程度有所不同。这些条件与利率市场化本身之间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实行利率市场化需要这些条件,而有效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又会反过来促进这些条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荣芳.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1,(8):20-23.

[2]黄萍.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危机[J].现代经济探讨,2004,(2):49-51.

[3]周梅.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3,(2):49-50.

[4]佘传奇,祝清.国外当代利率市场化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借鉴[J].经济问题,2003,(3):40-42.

[5]MaxwellJ.Fry.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andMonetaryControlinChina.ExperienceswithFinancialLiberalization.KanhayaI

Gupta,Eds.Boston,Kluwer.1997:69-90.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对策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有新的挑战,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借鉴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方面。该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源于麦金农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压抑论和金融深化论。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美国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日本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的市场化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19世纪80年代伊利若斯银行破产,到今天的美国次债危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风险控制都被提到更高的位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实际的情况而言,利率市场化始于1978年,但直至1996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举措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一幕,到2000年9月21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才实质性的迈出第一步,应对金融全面开放当2007年上海同业拆借利率的时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远远超过了金融开放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利率市场化一旦实施,必将给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银行资金流人相关经营项目无法得到及时回补,致使资金停滞在经营项目中,极大的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竞争及收益曲线风险

目前我国对于利率的管制主要在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使金融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高额的利差。若管制放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国内外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必然加剧,利差缩小在所难免,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给对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鉴于此,在目前中间业务尚不发达的时候银行将会千方百计的加大存贷业务,由于存贷业务利率的敏感性存在着千差外别,随着利率的上下浮动,将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性的收益性风险被加剧。

(三)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样的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将在市场上不断的商业,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

(四)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借款者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由于2008年一季度所凸显的通货膨胀情况,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此金融市场里直接融资萎缩间接融资又成市场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三、加强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成熟时期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隐含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准备,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应对路径是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调整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

内部运作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主要的束缚之一,成本过高,将导致较高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优化金融产品定价机制保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营利性

1.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

据统计,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0%,大通银行为68.9%,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左右,而我国2006年,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个,各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0%左右,最高为22%,有的甚至不足1%,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长期被传统业务统治,利润随存贷款利差依赖过强,因此开展中间业务银行可以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扩大银行营业收入,从而弥补利差的损失,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降低利率风险。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银行营销力度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产品服务方面的贡献而言,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得到缓解,因此若能有一个很好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对于银行开展非一致化业务有很大帮助。而这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真正从营销的角度来做市场,而非从推销的角度片面用关系争取业务,使业务销售稳固性增强,促使信息流畅,稳定客户群体,减少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开展利率市场化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好途径,但它必然会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去减弱,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繁荣下的理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3

(一)利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国债期货作为最成熟的利率期货,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美国国债期货的推出对其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债期货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其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是以在国债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作为手段来实现的。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是:国债期货价格与其标的资产现货价格在同一时空内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两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只是波动幅度可能有所差异。套期保值就是利用两个市场的这种价格关系,同时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做相反方向的买卖,用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达到规避因为利率波动造成的国债现货价格风险的目的。另外,当期货合约临近交割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趋于一致,二者的基差接近于零。两个市场在最终价格上的“趋合性”也使套期保值交易行之有效。

(二)利用国债期货寻找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作为资本市场中各种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根据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他们通常以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并由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构建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但是仅仅依靠国债现货市场形成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是有很大缺陷的,而国债期货市场具有交易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集中化的特点,以及国债期货市场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极高的流动性,这些都弥补了国债现货市场的不足,从而可以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发现未来某一时间国债现货的价格,使国债期货市场对国债现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国债收益率的形成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因为国债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交易机制,逐渐促进国债市场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国债收益率体系,并以此构建出市场化的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

二、中国国债期货核心功能发挥的实证检验

从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上市以来的交易情况来看,上市之初短暂的交易活跃之后即遭遇冷场,但是大跌之后逐渐反弹,交易日渐活跃,各合约的交易量和持仓量稳步增加。国债期货的平稳运行和功能发挥直接影响其对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和影响,并且关系到国债期货自身的成败。本部分基于国债期货上市以来的数据对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发挥进行实证分析。

(一)数据样本的选择及描述1.数据选择及说明本文采用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的日收盘价作为现货数据,采用由国债期货各主力合约构造的连续日收盘价序列作为期货数据。现货和期货的样本区间为2013年9月6日到2014年8月14日。剔除其中非期现货共同交易日期的样本点,共有228个样本点。对于因节假日暂停交易导致的缺失数据,采用“等差数列填补法”进行处理来填补缺失的数据,从而在最大限度不影响数据趋势的情况下,使交易数据成为满足每周5个交易日的规则数据序列,处理后的数据扩充为245个样本点。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6.0。国债期货和现货的日收盘价格分别用F、S表示,为消除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国债期货和现货的收盘价取自然对数,以LF、LS分别表示期货和现货价格的对数值序列,即LF=lnF,LS=lnS。并分别对LF、LS取差分,即期货对数收益DLF=lnFt-lnFt-1,现货对数收益率DLS=lnSt-lnSt-1。2.数据序列的基本统计量描述首先对要研究的期货和现货的价格序列和收益率序列进行一个基本特征的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5年期国债期货收益率的均值小于对应的现货,但是收益率的标准差大于现货,即期货收益率的波动要大于现货收益率的波动,这可能是由于期货的交易费用比较低,对市场信息反应比较灵敏所致。另外,从J-B统计量可以看出期现货的价格序列和收益率序列均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3.数据序列的相关性分析现货和期货价格的相关程度越高,两者的引导关系就越显著,套期保值的效果也越好。本文所选期、现货的价格走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与5年期国债期货价格长期走势非常一致。其中,d軈为dt的算术平均值,TE越小说明两序列的走势越相似。经计算,样本区间内,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和5年期国债期货的跟踪误差值仅为0.001608,说明二者有很高的相关度。另外,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和5年期国债期货的价格序列相关系数为0.845054,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642394。综上,走势图和两个相关性指标均表明所选择的现货数据和期货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二)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体现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国债期货是否领先国债现货,从而对国债现货市场未来价格形成起到预测和引导作用。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国债期货价格与国债现货价格间的这种引导关系(华仁海,2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出在价格引导的过程中国债期货和现货的贡献度。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为了检验所选取数据序列的平稳性,首先采用ADF检验对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论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对数价格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接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对数化后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两个对数收益率序列都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后的两个数据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国债期货和现货价格的对数值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即Ι(1)的,符合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因为协整的序列必须是同阶单整的。所以,接下来对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对数价列做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结果如表3所示。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对数价格序列在5%显著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见在短时间内,国债期货和国债现货的价格之间可能偏离均衡状态,但从长期来看,自国债期货推出至今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均衡关系。2.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定理表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为国债期货和现货价格序列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所以可以直接对期现货价格序列做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1期时,在10%的显著水平都无法拒绝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互不为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在滞后2、3、4期时,在1%的显著水平国债期货价格是国债现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2期时,在10%的显著水平国债现货价格仍不是国债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3、4期时,在5%的显著水平国债现货价格也是国债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国债期货价格和国债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其中国债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更加显著。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因为协整检验说明了国债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可以进一步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国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引导关系,对二者之间由短期的偏离向长期均衡的调节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刻画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由VECM模型估计结果可知,从长期来看,国债期货和现货的误差修正项调整系数均为负,符合负向调节机制。而且期货的调整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另外期货的调整系数绝对值比现货的调整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大,这说明在系统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期货市场对非均衡状态的反应更为灵敏,调整的速度更快。从短期来看,方程式(1)中D[LF(-1)]和D[LS(-2)]的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说明期货价格存在自相关性,也说明现货价格Granger引导期货价格。方程式(2)中D[LF(-1)]、D[LS(-1)]和D[LS(-2)]的系数均统计显著,说明现货价格存在很强的自相关,也说明期货价格Granger引导现货价格。图2国债期现货价格方差分解结果综上可得,在长期中国债期货市场比现货市场更快回到均衡状态,在短期中国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4.方差分解为了进一步分析国债期货和现货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各自的贡献度,本文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见图2)。由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在国债期货的价格形成过程中,更多地受到自身的影响,虽然贡献率逐渐递减,但是在10个交易日时仍保持在98.34%,而国债现货对其的影响非常小,在第10个交易日时也只达到1.66%。在国债现货的价格形成过程中,开始时自身的贡献率为56.45%,稍占优势,但是国债期货对其贡献率逐渐增高,且很快超过现货对其自身的影响,在第10个交易日时达到66.7%,超过现货自身的影响。综上,虽然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但是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更强,起主要引导作用。

(三)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功能的实证分析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其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体现在投资者利用国债期货为其持有的国债现货资产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最优套期保值率记为h*,直接决定套保操作所买卖的期货合约数目,进而影响套期保值的效果。所以合理测算h*是不同套期保值模型的共同目的,也是套期保值成功的关键。由于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忽略了基差波动的风险,认为h*为1,这在现实中是不合适的,所以本文没有采用。本文先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两种静态套期保值模型计算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h*(方世健、桂玲、吴博,2008),然后再基于风险最小化原则对套期保值的绩效做出评价。本部分设定2014年8月1日到2014年8月14日这10个交易日为样本外,之前的235个样本点为样本内。1.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OLS模型由Johnson(1960)提出,之后Ederington(1979)等研究者都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套期保值的实证分析中。该模型认为一定时期内,现货收益率和期货收益率呈线性关系。式(3)中,ΔSt、ΔFt分别表示采用套期保值的现货和期货的对数收益率。通过将现货对数收益率对期货对数收益率进行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估计线性模型的斜率β,该斜率即代表了最佳套期保值 率h*。本文以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的对数收益率DLS为被解释变量,以5年期国债期货的对数收益率DLF为解释变量,建立基于OLS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根据信息准则AIC和SC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建立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与国债期货数据序列的二元VAR(2)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由VAR(2)模型的残差序列的协方差矩阵可知,式(6)中的Cov(εst,εft)为1.70e-06,Va(rεft)为4.32e-06。由式(6)计算的最优套期保值率h*=1.70e-06/4.32e-06=0.393519。3.套期保值的绩效评价求解出最优套期保值率h*并按照其对现货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后的资产组合是由套期保值工具(期货合约)和其所保护的资产(现货资产)所组成的一个新的资产组合,其对数收益率可表示为:套期保值前的资产组合即现货组合的对数收益率表示为:基于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套期保值绩效评价,即根据Markowitz(1952)资产组合理论对跨期货、现货两市场的资产组合寻求固定收益下的最小风险。令σ2u=Va(rru)表示套期保值前现货组合对数收益率的方差,σ2h=Va(rrh)表示套期保值后资产组合对数收益率的方差。所以,风险最小化原则就是使rh的方差比套保前现货组合收益率ru的方差减少程度最大。套保绩效HE越大说明套期保值的效果越好。根据以上套保绩效评价方法计算出各套保模型的绩效,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的套保绩效可知,样本内数据利用OLS模型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略优于利用VAR模型进行套保的效果,规避资产组合所面临的利率率达到42%。但对于样本外数据,运用OLS模型套期保值失效,而VAR模型套保绩效也几乎为零。原因主要是在样本外时段即2014年8月1日到2014年8月14日期间,国债期货价格走势与国债现货明显背离,国债期货价格呈下降趋势,而此时国债现货价格为上升趋势,从而导致OLS套保失效,VAR套保绩效几乎为零。综上,国债期货已经发挥出了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

三、结论及启示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4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和VaR度量法。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的假设条件较少,数据容易获得,衡量风险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本文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将所有付息负债和生息资产按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时间段。在不同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得出的数值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即GAP=IRSA-IRSL。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大于负债时,就会产生正缺口,GAP>0,即资产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上升。相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负债大于资产时,就会产生负缺口,GAP<0,即负债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等于负债时,会产生零缺口,GAP=0,此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不受影响。由GAP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缺口率(Δ)、利率敏感性比率(λ)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缺口率(Δ)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除以商业银行总资产,可用公式表示为:Δ=GAP/总资产。缺口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表示银行所拥有的总资产对其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率敏感性比率(λ)也是一种相对指标,公式为:λ=IRSA/IRSL。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决定λ与1的偏离度,即θ=λ-1,θ同样为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当θ的绝对值趋于0时,银行因利率波动而承受的风险较小,反之亦然。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

2.1研究范围的选取实证研究范围选取2007年至2013年,该研究范围包含两个升息周期和一个降息周期,并在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这段时间呈现利率频繁波动的状态,有助于研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实证研究数据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年度报表整理所得。我们从易受利率波动影响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出发,运用利率敏感型缺口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以衡量中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

2.2指标的选取与计算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四个指标对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对2008~2013年我国中国银行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

2.3指标分析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升息期,GAP>0;在降息期,GAP<0,银行才能获得更大收益。如果GAP>0,银行应该适当的减少资产,增加负债,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0,银行应适当的增加资产,减少负债,以规避升息带来的风险。虽然在2008年底开始的升息周期中,中行的总缺口为正,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但是,由于短期内中行存在负缺口,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行一般呈现为长、短期正缺口,总量正缺口的状态。如果处在降息周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而且,中行受利率的周期性变动影响较大,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据显示出一种政策调整的滞后性。这可能与中国银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较差的原因有关。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当处于升息周期时,λ>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λ<1,商业银行才能有效防范利率风险,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由总量指标可以看出,在2010~2013年之间,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一直在不断减小,越来越趋向于1,说明中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来防范利率敏感性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确保中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09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虽然刚开始维持在1附近,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若不及时有效调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均与1严重偏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由于中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中行的缺口率从2009年开始波动较为平稳,且数值不大;短期缺口呈现波动状态,长期则由2009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不大,现有的资产可能达到全面防范利率风险的目标。但是,其应注意调整长、短期缺口率,并对长、短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3启示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5

假设模型中存在的经济主体有家庭、生产部门、政府和中央银行。其中,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生产部门、最终品生产部门。家庭提供劳动,将剩余收入按固定利率存入商业银行,获得工资、利息和转移利润用于消费;中间品企业部门处于垄断竞争市场,雇佣劳动和向资本生产中间产品;最终品厂商处于完全竞争中,将中间品合成最终品出售。政府和银行构成广义政府,实施货币政策。

(一)家庭行为假定市场上存在大量无差异家庭,家庭需要消费、货币、休闲来满足其需求。参考Ireland(2003),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为MIU形式,预期效用贴现如式(1)所示。方程(2)为家庭部门居民预算约束条件,方程(3)为资本转移方程。其中,式(4)表示劳动供给式,该式表明,当期消费受实际工资的影响,提高实际工资可以增加当期消费。式(5)为家庭问题的跨期一阶条件,它反映了家庭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表明在通胀稳定的情况下,期末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会抑制当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由此可以认为,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比例相对较低而投资比例相对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较低的期末名义存款利率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抑制当期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投资水平。对式(6)可以做类似理解。式(7)为居民的货币需求方程,表明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若要增加消费,则需要增加货币需求量。

(二)企业部门最优行为这里引入一个在中间产品领域存在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Blanchard和Kiyotak(i1987)、Ball和Rome(r1991)、Ireland(2003)也曾运用这种模型。(2)中间产品企业行为。假定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是垄断竞争的,垄断竞争的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中间投入品,它们有同样的生产技术。以上两个方程表示中间品企业需要的资本和劳动力。由于中间产品生产是垄断竞争的,垄断竞争的企业有一定的产品定价能力,这样就可能产生价格粘性。引入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价格粘性,假定中间产品企业定价方式为Calvo(1983)的交错定价形式,在每一期,只有1-ρ比例的企业可以最优化价格。

(三)政府和中央银行行为1.数量型工具。参考金中夏等(2013),中央银行利用名义货币增速作为货币政策执行工具,方程(18)和(19)表示了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方程(18)表示期末名义货币余额、期初名义货币余额和名义货币增量之间的关系,方程(19)是央行名义货币增量决定方程,由方程(19)可知,中央银行名义货币增量取决于稳态货币增长速度、货币增速偏差eut和期初名义货币余额Mt-1。货币增速偏差服从一阶向量自回归AR(1)过程。2.价格型工具。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既包括管制利率(如存贷款利率),也包括市场化利率(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相比而言,管制利率对实体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的影响较大一些(张屹山、张代强,2007),而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是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础,因此选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代表价格型工具,这与理论模型也保持了一致。

二、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本文模型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模型稳态特性的参数,另一类为刻画模型动态特征的参数。前者主要采取校准的方法来估计,后者主要采取贝叶斯估计。

(一)数据的选取和初步处理由于本文包含消费者冲击、货币偏好冲击、技术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为了避免估计过程中的“奇异性”问题,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供应量M2、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作为模型中产出、消费、货币需求和利率的替代变量,通货膨胀是以环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价格的替代变量计算得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数据分析区间是1996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选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征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开始公布月度CPI环比,结合月度CPI同比,计算得到1995~2000年的月度CPI环比,在此基础上将同一季度内三个月的CPI环比值连乘求得季度环比序列和以1995年第1季度为基期的CPI定基比序列。用该定基比序列表征季度GDP平减指数,实际产出为GDP的季度名义值除以上述CPI定基比序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处理过程:首先利用定基比通货膨胀率序列计算得到实际的产出;然后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和HP滤波处理,从而得到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部分的时间序列。

(二)参数校准稳态通胀和名义利率为样本期内的平均值。综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对弹性系数的估计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其估计出的资本产出弹性一般都在0.5~0.8之间,而多数估计是在0.6~0.7之间,本文取0.6。物质资本折旧率的年度值大多设定为10%,对应的季度值为2.5%。大多数国内外文献将mc取值为0.91,国内学者基本做此设定,如刘斌(2008)、王彬(2010)等。φ为闲暇与消费的替代系数,设定为1,价格前向性概率ζ为0.25,样本数据中除去实际GDP增长率的M0增长率平均值为2.5%,因此设定为0.025(见表1)。

(三)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1.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上述线性DSGE模型的参数,该方法提供了观测数据的全部信息,结合似然函数和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形成后验分布密度函数,采用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MCMC)抽样方法加以最优化。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时,考虑到分布的一般性和参数的经济含义,对位于(0,1)的参数设定为Beta分布,对位于(0,∞)的参数设定为Gamma分布。同现有文献一样,将外生冲击标准差的先验分布定为逆伽玛分布(inv-Gamma),通过不断估计尝试获取先验均值与标准差,确保参数在统计上的显著性,根据其他作者的相关研究取先验均值与标准差。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有关参数时,考虑到模型存在技术冲击和货币供给冲击,选用对应的数据产出和实际货币余额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对估计结果的检验见图1。多变量诊断统计量主要包括各估计变量对应的一阶矩、二阶矩和三阶矩。从图1看,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图上两条线重合,表明估计的结果是稳健的,因为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度量指标相对稳定。2.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参数估计。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有关参数时,考虑到模型存在技术冲击和利率冲击,选用对应的数据产出和存款利率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估计结果表明,通胀率对利率的调整系数小于1,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同理也可以对以上估计结果进行收敛性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表明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三、利率市场化对两种货币政策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产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从脉冲响应以及居民福利损失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影响。

(一)货币政策脉冲响应分析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效应包括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间两个部分。政策的影响程度方面,需要回答的是在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货币政策调整能对产出和通胀波动产生最大的影响。在经济的起伏波动中,一种合意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通过自身的松紧变换最大程度地烫平波动。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时间而言,自然是越短越好。因此,从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效应看,合意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图3为当长期稳态利率为1.035、1.07和1.105时,两种货币政策规则下产出和通胀对一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调控产出的初始效应都在减小,利率市场化减弱了货币政策调控产出的能力。从纵轴数值比较可看出,各种均衡利率下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调控产出波动。图4表明,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数量型政策对通胀的调控初始效应逐渐减小,而价格型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效应增大。说明利率市场化减弱了数量型调控通胀的能力,但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能力。通过以上脉冲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减弱了货币政策调控产出的能力,减弱了数量型调控通胀的能力,但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能力。纵轴比较还发现,当前利率下,数量型调控效果仍优于价格型。

(二)社会福利损失分析Woodford(2003)证明了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的多期表达式与社会福利目标函数的一致性,即在二阶近似的范围内损失函数最小化也是社会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具有前瞻性,考虑当期货币政策对目标变量未来的影响。通常政策目标用预期的跨时损失函数表示,因此福利标准是基于下面的跨时损失函数。其中,谆为折现因子,λ>0刻画了中央银行对产出的相对关注程度,n为时间范围,多数情况下取∞,本文设定其最大值为40,即银行最多考虑10年内的政策效应。与前面脉冲响应图的时间范围一致,假定中央银行与家庭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即谆=β=π/R,λ分为(0,1),1,(1,∞)等三个区间,分别取值为λ=0.5,λ=1,λ=2进行分析。本文中非货币政策冲击为技术冲击,分析技术冲击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表4显示,随着稳态利率的上升,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技术冲击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影响较小。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使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社会福利损失较小。

(三)参数的敏感性测试初始校准值中π,R軍,,β=π/R軍均是基于样本期内的平均数计算得到,无须进行敏感性测试。其他参数均借鉴李浩等(2007)进行参数敏感性测试,假定上述参数在本文校准值的(-5%,5%)区间内变化,分析这种变动对模型模拟的产出和通胀标准差的影响(见表5)。表5中,数量型和价格型对保持价格粘性的参数ρ较敏感,对其余参数不敏感。数量型下当ρ由0.8075增大到0.8925,产出标准差由0.0643增大到0.1058,通胀标准差由0.0117减小到0.0080;价格型下当ρ由0.8075增大到0.8925,产出标准差由0.0223减小到0.0212,通胀标准差由0.0121减小到0.0047,说明当价格的黏性提高时,通胀的波动减小。上述分析显示,数量型工具调控下产出和通胀的标准差对参数变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度,且产出和通胀标准差对不同参数的敏感度有显著差异,说明价格型调控受经济结构性参数的影响较小,较为稳定性。数量型工具的调控易受经济结构参数变动的干扰,其调控效率降低。因此,从参数敏感性角度看,中央银行采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也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他均衡利率下进行敏感性分析仍然得到相似的结论。

四、结论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6

(一)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机遇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本文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整理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潜在的机遇。

1.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将存贷款利差作为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饱受诟病,但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定价权,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效的引导银行资本动向,对市场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加,并且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淘汰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帮助那些竞争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利率管制时期我国的主要将存贷利差作为银行的主要的盈利业务,由于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极强,使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以及创新缺乏动力,而将银行的主要资源应用于银行的吸存业务,这使得吸存业务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吸存手段,市场竞争的不正当性逐渐显现,这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极为病态的心理。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贷利率的缩小,使得商业银行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银行的综合能力来决定吸存利率,从而使市场的存款利率公开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挑战

1.直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运作相对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长期依赖存贷款利率盈利,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款的利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其他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及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的动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直接导致我国的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活期存款总规模在2013年超过了16万亿元,而我国的活期利率仅有0.35%,我国的商业银行仅通过活期存款赚取的利差每年就高达上千亿,而在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利润规模总量也就8000亿人民左右,由此可见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学者估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是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破产,甚至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将会结束高利润的时代,甚至在四大商业银行中会有银行出现亏损。利润规模的降低仅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另一个困境就是存款的外流,近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发现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使得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大量流出,据央行统计,现阶段已经有超过5000亿的活期存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出,由此可见利润的降低以及存款的减少,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利率风险增加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彻底改变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格局,将存款利率的变动交由市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将会受到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这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执行的是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对于利率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衍生更多的金融风险,其中比较主要的风险有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期权性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至今尚不确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的规避,但是我国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将会直接面对这些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途堪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的市场化造成存款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减小,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使得贷款资金的和金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以我国的工商银行为例,其主要赢利点就来自原于存贷款利差,其中间业务以及金融服务业务在工商银行的总利润中仅占不到30%,这种盈利结构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工商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3.商业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会将现有资金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但是这些项目一旦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爆发信用危机,由此可见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威胁。

4.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剧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会被终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80%以上,但是在经历过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业务量已经不足50%,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也必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将会面临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等众多创新过程,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所发生的直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面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极大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开放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发放,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最新发放的银行牌照共67块之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的同时又加上了更加残酷的同业竞争,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地方商业银行结构重整从顾客角度出发,在理论管制阶段,顾客把资金放到不同银行中,不过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会把这些资金都汇集到一家银行里,产生大量的存款从而得到高利润。这个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会控制所有优良的大顾客和项目,地方商业银行得到的市场份额很少,担任的角色都很小。另外,不同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中高端私人顾客以及中小型企业。

(二)改变观念,立足市场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应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首先,实行扁平化管理。把顾客经济制度为凭借整改业务流程,组织一个顾客小组或经理为顾客制立一系列处理方案,从而有效实行各种业务。

(三)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商业银行要增强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能忽视利率风险的存在。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开发一些新产品,提高经营实力,应对利率风险,而且定期对银行潜在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还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再次,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利率风险的首要基础,我国利率市场化位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做出全面、系统的决策。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衡量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使业务一开始就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7

《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十五《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 十五计划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影响,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 ,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8月23日和1997年10月23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7.49%和5.67%,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8.3和102.6,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 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 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

利率市场化论文篇8

《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十五《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 十五计划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影响,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 ,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8月23日和1997年10月23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7.49%和5.67%,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8.3和102.6,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 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 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