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7:06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

篇1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形势与政策》的课上,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现况。中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活跃于世界舞台,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可是,我觉得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仍将面临许多的挑战,就比如美国动不动挑起和我国的贸易战、新冠疫情甩锅我国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还不够强,中国还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几次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不仅利于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中国让世界有了战胜危机的信心。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深入国际,有着牵动世界格局的能力。

可是,看到下面的话,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时曾说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用一个乘除法解释,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问题。”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1963年时,中国GDP在国际上位于第八位,次于美国、苏联、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此后至1973年间,在第六至八位浮动;1974年至1981年,相继被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墨西哥超过,位居第十二位;1982至1986年,超过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升至第九位;1987年,又被西班牙、巴西、印度超过退居第十二位;1988年反超印度,位居第十一位;1992年至1994年,相继超过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位居第七位;1995年被巴西超过退居第八位;1996年反超巴西居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第六位;2002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3年被法国反超退居第六位;2005年再次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仅相当于美国的40%,而2017年中国GDP则上升至相当于美国的60%。若根据所谓“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在2013年即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虽然购买力平价没有任何作用,但中国超越美国的事实仍然引起了美国的恐慌。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已经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推动下“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仍不断出现。

显然,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目前,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目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应当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事情,只有我们自己站起来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别人,才能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篇2

许多人认为到目前为止,由美国次债Σ机引发的国际经济Σ机已经过去,中国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甚至有“新黄金十年”的说法,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太过乐观,去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之所以能够从萧条的谷底走出来,不约而同的都是用了将Σ机向后拖延的做法,在美国是暂时冻结有毒资产的处理,在中国则是在过剩的背景下继续加大投资。为了应付Σ机的突然冲击,各国政府这样做是正确的,是为化解Σ机争取到时间与空间,但亦可能使ì盾累积得更多,在δ来爆发的更严重。所以,用“后Σ机时代”的说法更妥当,应该讨论的是在Σ机的后一阶段世界经济的趋势与应对政策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际经济Σ机将再度爆发,萧条将长期化 我们先来看美国。 美国爆发的次债Σ机,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虚拟阶段后所爆发的第一场全新形态的Σ机。我们只有认识到这是一场全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Σ机,才能从客观、正确的角度认识与把握这场Σ机δ来的发展趋势。 这场Σ机之所以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Σ机不同,首先是因为这场Σ机的爆发不是基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而是由于金融商品生产过剩,我们把这场Σ机与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资产泡沫Σ机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Σ机,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过剩,由于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要输出商品,也要输出资本。当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日本拥有巨大的ó易顺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天,所以日本的资产泡沫Σ机,仍是处在物质资本主义阶段所发生的资产泡沫Σ机,与200多年前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û有什ô不同。而美国在资产泡沫破灭时却是拥有已经长期化的巨大ó易逆差,资本输入也已经长期化了,因此是资本的主体已经转移到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虚拟资本主义阶段所发生的资产泡沫Σ机。 其次,由于资产泡沫Σ机发生的历史阶段不同,资产泡沫破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也完全不一样。在商品与资本“双过剩”的日本,由于国内生产超过国内消费,因此即便是资产泡沫破灭也不会对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产生太大影响,这就是为什ô在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经济只是陷入低增长而û有发生崩溃的原因。而在已经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的美国,由于国内的生产大幅度低于国内消费,进口商品已经占到国内物质产品消费的40%以上,制造资产泡沫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从其他国家换钱以支付实物商品进口,因此资产泡沫的破灭必然会导致国内的产品严重供给不足,使经济增长停滞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资产泡沫破灭必然会给金融体系内部带来大量有毒资产,在日本,有毒资产的处理方式是迫使一大批企业与金融机构倒闭,形成了大约300万亿日元左右的银行坏帐。由于日本经济在资产泡沫破灭后仍然保留了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因此日本就能够依靠本国企业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用企业利润一点点把坏帐的窟窿填上。而在美国,当资产泡沫破灭后庞大的有毒资产基本上û有得到处理,而是用修改会计规则和冻结债务清偿的方式,暂时将金融机构的坏帐掩盖起来,所以当这些坏帐再也藏不住的时候,美国就必然会再经历一次金融Σ机的爆发过程。由于美国的物质生产严重衰落,已经不可能象日本那样用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填补金融系统坏帐,美国将用怎样的方法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就成了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如果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不能修复,美国创造金融泡沫的能力就得不到修复,美国就走不出这场由次债Σ机所引发的经济萧条。 有人说美元是硬通货,美国人可以用多发美元的方式来支付进口与清偿债务,就是向世界上所有使用美元的国家多收“铸币税”。这样的观点我不同意,因为美国维持长期ó易逆差的手段,并不是靠“铸币税”。铸币税是流出美国的美元,ÿ年也就几百

篇3

鉴于目前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煤炭市场需求逐年下降,加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势必加强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因此,必须加大去产能力度,实现净产能下降,促进煤炭生产良陛发展;通过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督查及问责,严控新增产能;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应。

钢铁行业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另外,需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损耗并逐步实现零损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方向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实施公平用电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和企业利润。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场监督机制等措施遏制新增产能;运用政策量化去产能指标和市场运行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有效引导错峰生产;提高水泥实物质量、减少资源消耗、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好水泥区域市场建设和协调工作。

电力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要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发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调整电源结构、合理引导新能源发展、扩大有效供给能力、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认知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5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四个结合”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与“政策”结合,与“热点”结合,与“群众”结合。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

一般来说,形势是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走向。具体而言,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高考形势、农村形势、物价形势等等。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进而正确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梦想的责任。因此,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就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当然,除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如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形势政策课开展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了解国际国内有关形势。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识世界,拥抱世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不与形势结合,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因为,“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形势” 问题开展教学。如本学期,南华大学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选择5个专题开展教学。这5个专题分别是: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2、坚定中国自信,实现复兴梦想; 3、2013经济形势及展望(此专题含“两会” 精神);4、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5、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些专题紧紧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在全校学生中宣讲,使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由于形势变化较快,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数据,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政策”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前面在第一个结合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但“讲形势”不是为了讲形势而讲形势,了解形势,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此,讲形势又必须讲政策。不讲政策,不与政策结合,也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一般来说,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可见,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和与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又包括财政经济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政策、军事国防政策、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三农”政策等。对外政策是指外交政策。 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就要与宣讲政策,解读政策,有针对性与政策结合进行讲解。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把政策提到生命的高度,可见政策的重要性。既然政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政策当作自己的生命,讲深讲透,认真解读各项政策,过去政策怎么样,现在政策有哪些调整,政策的变化,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等,要认真讲解。同时,要讲清楚政策调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对国家有什么好,使同学觉得政策的重要性,认真执行政策的必要性。要坚决反对那种“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执行政策走样,落实政策打折扣,甚至完全违背政策办亊。为什么有的老百姓说,中央好政策,到下面执行中就“走了样, 变了味”。 在十报告中指出: 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均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每一项大的政策内容中,既有宏观方面政策,也有微观方面政策;既有共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政策。如外交政策中,对不国家的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又如国内民族宗教政策,对不同的民族习俗、风俗的少数民族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在产业政策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政策也是不同的;还有如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地产政策、安全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既有共性政策,也有个性政策。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政策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具体政策具体分析,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热点”结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紧密结合形势,还要紧密结合政策,讲清形势,明白政策,行动就有目的,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做到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结合“热点”, 深入开展教学。一般来说,热点就是指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或新闻媒体、网络、电视等在某时某地引人注目的地方、人或事等社会问题。教师在教这一门课时,要特别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就是需要老师向学生讲清楚,热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热点问题?如何化解热点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对热点问题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热点问题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应对政策和策略,相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热点问题,关注热点问题,解决热点问题。新闻天天都有,热点年年不同。为什么热点会年年不同呢?因为,先前的热点出现了,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如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组织的“2012年两会调查”结果发现,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其中,“社会道德”和“食品安全”成为网民新的两会关注点。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2013年前十位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房价、医疗改革、物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法制中国、体制行政改革、国防建设。这些热点问题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加以分析。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从容面对,认真分析,不能迴避,要有针对性,讲清热点、难点,以利增强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如讲“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专题,就要把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二者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美丽中国的对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祥细讲解后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一次升华,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蓝图结合起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充滿自信心。又如讲民生问题,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既有理性,又有事实,细心解读,以理服人,以亊动人,以情感人。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群众”结合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要注意与“群众”结合。群众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再说“公民”与“人民”,“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学概念。在国家治理领域我们使用“公民”概念。公民概念反映的是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就是公民,公民就是人民,二者统一。我们讲形势与政策课要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要注意与“人民” 结合,与“公民” 结合,公民关注的问题,就是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首先是“公民”,也叫“人民”、“国民”; 同时也称“群众”、 大学生双重身份。因此,教学要与群众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说要与大学生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学生,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在八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坚定理想,服务人民;深入群众,投身实践;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既要肩负责任和义务,又要拥有自身不可剥夺的权利。权利、责任、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举止,公共道德淡漠现象和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问其根源就在于公民意识的缺失。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靠一种自觉和一种自我约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职责。教学要与“群众”结合,既讲理论,还要实践,真正与群众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大学生进社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孝敬文化周”等活动,促进社区文明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大学生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群众,启动“十镇百村文化”活动,深化“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M]. 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52 ― 03

一、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三次重要演进。

形成于1985年至1987年间的“85方案”俗称“两课”,即高校的公共政治课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部分构成。“85方案”一开始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列入其中,但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专门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回乡见闻座谈会、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座谈、报告等方式,有针对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紧接着,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2〕

然后是1988年5月,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将“形势与政策”划归到思想教育课程,其独特之处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同时,该文件还就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安排、师资、教材和经费等诸多方面给出指导意见。譬如,在教学内容上,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和需要出发,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安排上,“形势与政策”要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地排入课表;在师资配备上,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由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承担等。〔3〕应该说,这是“85方案”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功用和管理所做出的最全面表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这次会议决定将邓小平理论写进,与马列主义、思想一起,同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落实相关精神,1998年6月,教育部对“85方案”进行了调整,公布了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即“98方案”。遗憾的是,“形势与政策”并没有在这次课程调整中列入进去。直到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ρ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4〕引人注意的是,该通知首次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诸多细节提出了硬性要求。譬如在教学管理方面:按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开课,本科学生修2个学分,专科学生修1个学分。应该说,这是“98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就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所的最为详尽的规范性文件。

2005年2月,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05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05方案”并没有掰为两个部分,而是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不同于过去方案的事后补充,“05方案”一开始就把“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的一部分,只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办法,“05方案”要求仍然按照2004年的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可以看出,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逐渐明确和具体:一是“形势与政策”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必修课,各高校都应开设;二是区别于其他几门公共政治课,“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外形势,深入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与误区

“05方案”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应该说,它对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功不可没。按照教育部专家顾海良教授的说法,“05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教育,切实增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5〕基于顾海良教授对“05方案”的思路概括,如果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门课程按照理论类、历史类和现实类进行划归,形式与政策课无疑应当属于现实类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感决定了它不能被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取代。原因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凸显出以下几点。一是政治性:政治性就是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共同属性和重要属性,说其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人的问题,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命门。二是政策性: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它会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去观察形势和出台政策。换言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会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国事活动的宣讲和教育。三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是其政策性的应有之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一般都是根据当年的热点和大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形塑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虽不难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知易行难、不好把握,很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之中。一是课堂讲授重说教、轻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意味着课堂讲授有纪律,但并不等于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只能一味的说教。一定深度的理性分析必不可少,否则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就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二是重政策宣传、轻现实案例。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只有报告、讲座和座谈会;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不能只是读报纸、念文件和放光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形势与政策教育更要渗透课堂内外、行走途中和人际之间。三是重网下话语优势的建构,轻网上舆论阵地的拓展。就高校学生而言,网络和他们如影随形,网络话语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略显迟缓和落后。

一旦陷入`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就大打折扣。诸多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一些高校至今还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即使开设这门课也比较随意。〔6〕譬如,“05方案”要求本、专科学生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成绩档案。而实际上,有的高校并“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进教学管理系统,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在正式的课表上,使得形势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时间”。〔7〕显然,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目前现状来看,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举措,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

举措

早在“85方案”实施期间,国家教委就发文(教政〔1996〕9号)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8〕后来,不管是“98方案”的实施,还是“05方案”的推行,中央文件都就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当然,改革永远在路上,“05方案”就是对“98方案”的改进,而在“05方案”之前的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专门下发通知,强调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在此,笔者也不揣简陋,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举措,以供探讨。

(一)培养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分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的有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少数党政干部,各路人马参差不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其重要特征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向整体性方向发展,是整体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单就“形势与政策”而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单学科背景和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捉襟见肘,机械说教或简单背书也在所难免。因此,在师资队伍上,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基于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宽广视域,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可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在形势讲解上要有案例分析或个人经历介入

要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历史和现实教育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而一味地播音式说教,更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而单纯地就形势谈形势、就政策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形势与政策教育更是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来进行。深入浅出的形势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时,如果能结合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泛和遥远;如果任课教师能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作现身说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同步提升。

(三)在政策宣传中要呼应现实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众多政治和社会现象扑朔迷离,让大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冲击和洗刷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阶段,国内外不良政治倾向的席卷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拨云见日的政策宣传必不可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倍感困惑的现实问题和普遍关注的焦点并加以正确有力地引导,从而深化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身体会我国的各项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宽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已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方式。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视剧、大型纪录片、历史纪实资料等音像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博客、论坛和贴吧上,学生可以毫不拘束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因此,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应与时俱进地延伸到互联网上,积极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MOOC)等方式给大学生开通一个了解政治、社会和获取可靠信息的便捷通道。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全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责任守护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底色并保证校内教育教学和校外生活实际不脱节。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感就能极好地拉近大学课堂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强筋健骨的作用,这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意义上,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2〕〔3〕〔8〕 全面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5,132,136-137,17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1.

篇7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理论教学 专题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具有课程难度大、教学内容变化快和备课耗时多的特点,适宜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

一、“形势与政策”课采用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点化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专题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教学要点》展开的,一个教学要点就是一个教学专题,任课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要点及提示进行备课并教学。以2004年下半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有七个:一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四是准确把握中央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部署;五是正确理解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六是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发展形势与措施;七是广泛组织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有五个:一是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了解增长格局的新变化;二是大国关系不断调整,把握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三是周边地区发展形势良好,清醒认识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四是地区热点问题有所缓解,深刻认识国际安全威胁的多样性,五是中国外交开拓进取,全面理解中国外交的政策举措。国内和国际的教学要点共计十二个,而这十二个教学要点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实际就是十二个教学专题。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要点化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专题化。

(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决定了专题教学的合理性

“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要点达十二个之多,每个教育教学要点如果充分展开的话内容十分庞大,然而每学期的课时数多则16课时,少则8课时。要在8至16课时的课堂上系统讲授十二个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既无现实性亦无可能性,如果勉强为之,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相反,如果采用专题化教学,则可以在十二个教学要点中精心选取几个要点,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重点突破选取的几个教学要点。淮阴工学院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只安排8课时,要在8课时的课堂教学中系统完成教育部印发的十几个教育教学要点的教学工作是绝无可能的,只有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才能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从2006年开始,淮阴工学院就决定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即在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十几个教育教学要点中选择四个要点,然后进行重点备课,开展专题化教学。如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淮阴工学院在教育部印发的十二个教育教学要点中精心选择提炼了四个专题,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专题、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学习专题和中国外交政策举措学习专题。

(三)教学任务重而合格教师人数少的矛盾决定了专题教学的现实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如果严格按照《通知》的精神,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总学时应该是128学时,共计2学分。也就是说,本科四年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可见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现有教师队伍无法承受。据笔者了解,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从职称结构看,高职称的教师偏少;从学历层次看,博士学历的教师偏少;从知识结构看,多数教师的知识单一,缺乏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新知识为一体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为例,全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约18000人,每个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约为4500人,要连续开设七个学期,共计112学时。为了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约50名合格的任课教师,但全校能够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30人,而且这不足30人的合格教师队伍还要承担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实行专题化教学,集中有限的合格教师队伍,精心选择和提炼教学专题,然后进行专题教学重点攻关,由骨干教师牵头进行专题教学,带动其他教师全面开展专题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

二、“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精心选择和提炼教学专题

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多达十几个,而每学期能够选择的教学专题只能有三五个,如何在十几个教育教学要点中选择三五个要点进行专题教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但以国内为主的原则;二是坚持适当提炼、避免原文照抄的原则。下面结合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谈谈对上述两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1.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但以国内为主的原则

淮阴工学院每学期开设8课时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一次课2课时,共计四次课。因为是一学年考核一次,故上学期上四次课,一次课一个专题,共计四个专题。对于四个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一直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但以国内为主的原则,如本学期的四个教学专题,其中三个专题是关于国内的,一个专题是关于国际的。下学期讲授三次课,共计三个专题,我们一般选择两个国内专题,一个国际专题,第四次课作为课堂考核。以上学期为例,教育部印发的2014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规定了十个国内国际教育教学要点,其中国内要点六个,国际要点四个。我们课程组经过精心选择,最终挑选两个国内专题,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专题,另外选择一个国际教学专题,即大国外交学习专题。

2.坚持适当提炼避免原文照抄的原则

在十几个教学要点中选择三到五个要点作为教学专题,绝不是简单的原文照抄,而是要适当提炼。如上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课程组需要选择三个专题开展教学,经过充分考虑最终选择教育部印发的2014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国内部分的第一个要点和第五个要点,另外选择国际部分的第二个要点。但是在选择教学专题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原文照抄,坚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炼的原则。如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国内要点中的第一个要点原文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经过适当提炼后确定的专题名称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国内要点中的第五个要点原文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经过适当提炼后确定的专题名称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专题”;国际要点中的第二要点原文是“关注大国对外战略调整动态,充分认识大国关系互动的复杂性”,经过适当提炼后确定的专题名称是“大国外交学习专题”。

(二)建立重点备课人制度

选定教学专题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备好课。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难度大、变化快,所以备课难度大。如前所述,面对如此繁重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任务,合格的教师人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学校不得不让大量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然而,对于辅导员来说,他们要备好“形势与政策”课确实勉为其难,必须建立重点备课人制度。淮阴工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挑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博士以上学位的老师担任重点备课人,而且要求重点备课人熟练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并且深刻把握国内国际时事热点。重点备课人选定后,由课程组负责安排重点备课人的备课任务,一般是一个重点备课人负责一个教学专题的备课工作。为了激发重点备课人的工作热情,学校对重点备课人给予资金补助,一般完成一个教学专题的重点备课任务学校给予200元的备课补助。通过建立重点备课人制度,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备课质量,为搞好专题教学奠定坚实的前提。

(三)实行任课教师先行培训制度

鉴于授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客观现实,每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都很庞大,其中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在这次教师队伍中,一般而言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背景的党政干部能够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工作,其余人员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很难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要求。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淮阴工学院在实践中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依靠重点备课人对其余授课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同时由“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集体研讨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然后对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和辅导。淮阴工学院的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是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更好地付诸行动。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

就学校而言,思想重视要落实在行动上。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制度形式给予保证,即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有考核,并且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确保所需各项经费、场所、设备落到实处。

就教师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教师要立足”形势与政策”课层次高、领域宽、跨度大、学时少等特点,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时事政治出发,寻取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恰当联结点,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就学生而言,学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对该课程投之以热情、付之以精力。通过不断地认知时事、认同政策,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认清大局和大趋势,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政策观。

(二)建立一支结构优、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性、知识性、时效性等特点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拔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对教学全身心投入的、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骨干;选拔那些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关心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沿的辅导员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加强对其指导和培训,使之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吸收党政领导干部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坚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打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梯队,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生力量;重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1-02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对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关系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学生实践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明确课程设置,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学院形势政策教育,于2004年11月,就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加强课程建设。要做好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重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当前,我院已经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探讨形势政策教育,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已被列入我院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与其他四门思想者理论课一样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18学时,结课时进行考核,纳入学籍管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有效保证。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做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为补充,专兼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聘请了河北省著名专家、学者、唐山市政府负责人等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成为了高水平师资力量的补充。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动态性、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此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到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观考察,教师的视野明显得到了拓宽。另外,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落实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组织专家来听课,并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使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体现时效性。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总是在不断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也随之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保证任课教师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的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解读,对学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做出正确引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只有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正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在“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设置上,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形势分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因此,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形势与政策”课在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对国际形势进入学生头脑。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加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形势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我国房地产及保障房建设等有关政策,让学生自己的专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连,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教材建设,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定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教材。但是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我们利用各种手段,完善了教材建设。由于目前教育部没有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材,虽然我院每学期都选用新教材,但与发生的国际国内形势而言,其教学内容也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为学生订购了《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为教师订阅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利用我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教学资料到网上,便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

五、加强实践教学,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要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在坚持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实践环节。我们增加了16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绩在本课总成绩中占30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编写了《唐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指导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的:基地教育。近几年,我们结合唐山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与教育基地签订了共建的协议,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教学参观学习。通过基地教育,使他们能够把爱国的决心转化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与辩论、学生作品演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讨论和演讲的主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演讲或讨论文稿,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演示或主题演讲等活动。例如,有的班级为了更好地体验、感受“低碳你我他”,特别组织了全体成员到唐山南湖生态园进行了“低碳签名活动”。从学生作品演示过程中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能够理性看待问题。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培养和自我塑造的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关系到争夺舆论阵地、保证主渠道畅通的重要问题,因此,不能把高等学校的形势政策教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更不能等到出现问题以后再强调教育。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