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7:07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1

简论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 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 应依教材中的文化传统内涵, 进行人文教育, 发挥文化传统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聚宝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学生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能“ 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 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虽历经种种变故,但是作为民族精神内核的生命意识却经久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绵绵不断地在弘扬人文中开拓自我,所依赖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意识的觉悟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传》)。所谓生命意识决不仅仅限于生命的保全,而更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个性精神的张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坤·彖传》)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地自我奋发图强。这种生命意识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例如在艰难困苦中则表现为"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人格完善上则表现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则表现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世道衰微时则" 硬着脊梁,无所屈挠(" 朱熹语);个人生命的各种际遇之中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份额的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大的生命意识。《劝学》的基本思想是" 学不可以已",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 日日参省"、" 善假于物"、" 锲而不舍"。荀子为什么要提倡" 博学" 呢?原来在他看来"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性恶》),人性本恶,要弃恶从善,必须" 日日参省" 才能经年累月地进步,终而" 圣心备矣"。这不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吗?承认生命活动的价值,并不断地通过生命活动来战胜自身的顽梗和业障。《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篇章中所宣扬的是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发愤读书、渴求知识的自强精神《;游褒禅山记》,通篇在于阐释" 世之奇特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一积极进取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逆境创造人才的角度,揭示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2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入世调整社会关系为主流的文化。古人为了争取自我与群体的和谐,将外在的社会责任感、调节群体的使命感转化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形成一种坚定的责任意识,总会把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身上就是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责任意识。中学语文课文中所展现的孔子为了持守自己的信念,一生颠沛流离,忍饥熬难,用自己的苦行,去维护和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忠于理想,忠于国家,坚贞不屈,从被怀王怒而疏之到汩罗自沉,历经三十多年痛苦磨难,叶遭尽打击和迫害,但他始终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越是在痛苦的时候越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范仲淹“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顾炎武喊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之有责焉(《日知录》十三)”,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体现,把民族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而古今无数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不断用文墨加以渲染,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中学语文教材还收录了一些古代的奏章、史论和政论文,这些文章的作者多为历代帝王的近臣、饱读诗书的鸿儒。他们多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出发,鉴古讽今,忧国忧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谏太宗十思书》,魏徵针对唐太宗登基定国以后,日渐骄奢忘本的情况,从实行" 仁政",修身治国的高度向太宗力谏" 十思"《,伶官传序》,欧阳修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用伶人,身死国灭的教训,阐发"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的道理,劝教国君。《六国论》,苏洵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灭亡的历史劝喻北宋王朝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御敌。教材中更有一些诗文,直接表现责任意识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集中体现了人生在世,要为崇高理想竭尽心力奋斗的正义追求,读来回肠荡气,至今仍然是激励人们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业,用尽毕生精力,出师征战四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荆轲刺秦王》、《五人墓碑记》等课文充分表现了一批下层士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蹈死的牺牲精神,从最广大民众的角度深刻地反映出" 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 的责任意识。3 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罗素说:“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宽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推崇兼容并包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坤·彖传》)要求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兼容并包的实质不是倡导“窝里斗”,而是在于以他人为重,强调合作团结的关系,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这在中学语文课文里反映最为典型之一的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不讲个人荣辱,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廉颇的挑衅与傲慢宽怀忍让,一再回避,最后保全了国家,也赢得了廉颇“负荆请罪”,并成为刎颈之交。这种以整体为重的观念,也应该值得认同。它弘扬了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合作精神。当前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看,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社会,相互兼容,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彼此共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宽容意识的培养。4 旷大淡远的超越精神在古代文人中有一个命运多舛,磨难多多的弱势群体,他们或在政治上屡遭不幸,或在生活上久经磨难,或在肉体上倍受摧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曾经忧怨过,悲愤过,然而最终当他们冷静下来,把自己置于宇宙中来观照,才发现在浩渺的宇宙之中,个体生命小得不能再小,连生命都可以忽略,个人的荣辱得失,苦乐遭遇又算什么呢?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生活,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寄托在悠悠浩浩的宇宙本体的流动之美中,才是最好的选择。经过这种心灵的净化,他们大彻大悟,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他们恪守宁静,心向淡泊,浩然旷达,坦对祸福,不粘滞,不执拗,循天地为逆旅,借林泉作幽栖," 以方生方死观万物之变",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他们娱情山水,寓志诗文,悠然自适。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典型代表。他鄙弃官场黑暗,向往清净无为的田园生活,弃官归田。《归去来兮辞》是他这种超越精神的集中表白," 田园将芜胡不归",只因心在官位,为形体所投。作者经过一番理性的审视,发出求官为非,弃官为是,迷途不远,来者可追的感慨。毅然决定与达官贵人" 息交以绝游",毫无留恋惋惜之情,胸怀洒脱透明。" 富贵非我愿"," 帝乡不可期",物质的诱惑对作者没有丝毫的吸引力,他要"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顺合自然,颐养天年。苏轼博学多才,但他生平有志莫伸,屡遭贬谪,如果说早年他还多有积怨,后来经过几轮折腾以后就能坦然以对了:" 人生所遇无不可"," 死生祸福久不择"(《和蒋夔寄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欧阳修对自己的荣辱升降,也常常表现出一种" 进不见喜,退不为惧"(《记旧本韩文后》)的超脱态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畅广元.文学文化学[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材;插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翻开历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册册图文并茂。这数百幅的插图题材丰富(例如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形式多样(例如素描、水彩、油画、国画等),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这不仅发挥了图片信息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独特功能,对于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化阅读效果以及启发其探究学习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视而无睹,甚至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我们着实应该把这些精美的图片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价值。本文试就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插图教学概述

(一)插图教学的相关概念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为了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场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而拍摄或绘制的精美图片,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本身。

插图教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更多地穿插于日常课文教授的过程中,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插图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可能取得的各种图片资料(包括教材上现成的插图、教学挂图、各渠道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甚至学生绘制的插图,等等),以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甚至于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插图教学充分利用插图直观、可感的形象,若教师加以适当取舍、利用,甚至会收到超出课文本身的效果。

(二)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编排的简要回顾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轨迹,教材中插图的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现梳理如下: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的调整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普遍处在紧张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这一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无论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插图的选编上,都强调政治性。较代表性的有1950年刚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等编写的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政治宣传的时文,加上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教材中只有少数的黑白图片,且都是为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而选编的;1963年在教育部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推出的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刘国正、张传宗等编)中,插图开始丰富,虽然出现了一些为配合名家名篇而绘制的插图,但总体上图片的政治作用仍较突出。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插图教学,教师更多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当时的政治活动服务。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发展时期。“”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语文教育也一样。以1982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教材重点突出,各种文体兼备。从1986年起,全国中学语文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趋势,出现了大量知识性、艺术性较强的图片,但在选编上内容较为陈旧,印制也较为粗糙。此时的插图教学,教师开始淡化图片的政治功能,注重图片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

第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也逐步丰富多样,全面生动地展示着改革开放的风气与潮流。

二、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插图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课文插图,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可以这样说,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又是插图的延伸;插图是静止的直观,课文是微妙的描述,二者和谐互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利用插图,既能触景生情,迸发感情;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如果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优秀的导游,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兴味盎然。

(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启美,还可以储美。它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意志,产生美德。 课文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反映,又是对生活某一侧面直观的再现。既有自然界的天空美、动物美、植物美、流水美,又有现代生活的园林美、建筑美、城乡美,还有人类的装饰美、道德美、心灵美。因此,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爱国主义教育 三个部分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2005.7.

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2002,6.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4

关键词:新教材优点缺陷教学

实践与构想新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简称英语“人教版”,这套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现已正式在我省的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现在就我在试用这套教材期间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活动作一个总结。

一、新教材的优点和缺陷

1.新教材具有的优点

(1)新教材的知识点和语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复性。如英语中的时态,在初中部,这套新教材中就重点完成了六大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有些时态从一出现后,在以后的教材中就反复出现,并且有些时态要在以后的课本中才正式学,在前一两个学期就有出现。

(2)新教材注重东西文化的差异。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

(3)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新教材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4)新教材紧扣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大致表现在关注西都大开发、注重科学发展、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5)新教材趣味性强。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2.新教材存在的缺陷

新教材除具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教材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如: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当陈述句部分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

(3)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则需用上2~3个课时。

二、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新教材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新教材教法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新教材词汇的教法

在学习生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1)集中学习单元生词,分散学习目标,逐步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生活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采用集中学习单元词汇。在集中识词时,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即可。再分课分步骤让学生在课外去掌握词汇,教师只须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检测一小部分学生在课外记忆的情况,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在两个单元或三个单元完成后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次巩固,教师抽查效果,这样在半期后学期结束时再集中巩固一两次,这样学生掌握词汇的可达95%以上,只有极个别几个学生不能完全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2)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自体词汇。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订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有余力的学生了解workbook练习题,或课外读物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汇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其它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超前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了初二,他们对新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3)“词句文”结合教学,即把词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学,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学。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学。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学,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

2.新教材课文的教法

新教材系统性高,因此提倡整体法教学,即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入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再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我认为在具体教学课文时应注意两个方面:(1)遵循短文阅读原则,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2)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由于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按照自己教学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删除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此列举一事例。如第二册(上)Lesson9,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进行对话操练再讲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授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于是,我把这两个授课内容进行交换。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规则,再讲第一段对话,再进行操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主动订正语法错误,在新教材中出现的明显的语法错误,一定要根据正规的语法教学书在课堂上把它给予纠正。

3.多操作练习,少语法教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

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第一,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第二,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第三,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4.从新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搞好德育教育

新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点较多。内容也较广泛,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好的灌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爱家庭、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越来越热的话题,也是我国教育的长期追求。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包含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绩效考核的依据、学生课外活动基础都是教材。因此,教材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工具,素质教育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教材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必须有一套优秀的教科书。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主渠道。因此,教材不仅是教学工具,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工具。目前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全书的主旨、教材结构体系,还是内容程度和练习设计都具有相当新的思路和特点,适合开展语文教学。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优质的语文课本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是否探索了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教科书的特点,突出了其优势,全面提高了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教学要利用教材的弹性面向所有学生。

推行语文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中学生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张弛有度,具有相当好的弹性,课文内容包括教读、自读、练习、选作练习等,给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选择性。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可将自读课文甚至选作练习拿到课堂上处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而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制订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争取顾及每一个学生。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全根据大纲要求学习,对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根据其特点适当安排教学计划,尽量实现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文是教材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教版教材不仅包含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收纳了大量具有当今时代气息的文章,内容健康、寓意深邃、格调活泼,具有典型的教育性。课文还包含当下社会精神文明教育的新形势,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一切文化艺术形式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最好题材。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时要充分考虑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理解、感受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的内容安排是经过专家研究讨论的结果,其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轻松高效学习提供保障。总之,教材富含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潜藏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教材的潜在内容,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出只会考试的学生是失败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只有做到教学任务当堂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予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效率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好教材。人教版教材内容活泼有序、结构编排合理、练习清晰灵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灵活多变。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趋于程式化,每篇课文学习都采用分段落、概括段落主题和中心思想等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普及。因此,教师在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转变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减轻学生的负担是近来一直提倡的话题,只有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要适度布置课后作业,全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题目设计上融入了开放式和封闭式题目并存、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同步进行等理念,旨在全面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课后练习,不仅能巩固课上学习内容,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点。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先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行文特点,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贯穿于一切课堂行为的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教材为依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一切教学活动都为学生服务,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后练习一定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提高综合素质。

六、根据教材安排全面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经常组织开展活动,将课文学习内容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外活动的意图和重要性,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要把握学生渴望被认同被赞美的心理,及时进行物质和精神表扬,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最后,要适度安排课外活动,不要把活动变成学生的一种负担,适得其反。

七、依据教材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试作为学习效果考核的必然形式,存在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第一,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第二,作为语言类学习的语文课程要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只是读写;第三,素质教学考核应由只考查课文内容变为全面考查社会实践;第四,增加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考查,提高学生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度;第五,变以往只是书面考查为增加面试答辩的考查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六,考试成绩汇总应更注重学生整个学期的平时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

[1]秦绍芳.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3).

[2]卿平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中学语文新大纲的体会[J].四川教育,2001(01).

[3]程红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素质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6

1.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匮乏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潮的涌动,中医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国外院校来国内中医院校护理学院洽谈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项目。以我学院为例,2011年以来我院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洽谈中医护理培训的项目。虽然中医护理学科的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但东西方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差异还是严重的妨碍了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为了适应国内外对中医护理人才和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护理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护理人才,编制一本既适合国内护理专业所用又同时兼顾涉外专业及国际交流的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1编写人员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

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了国内中医护理学教学的需要,也考虑了外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英文版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循证医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者编写中英文稿,以保证教材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又邀请母语是英语的外聘海外护理专家参与审译,对国内医学和中医学英语专家的翻译稿进行语言的润色和修饰,确保英语的原味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做到学术水平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兼顾,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

2.2编写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色和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者通过多次会议商讨,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内容。编写内容的组织、章节设置、字数分配、知识点的强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统层次等方面,在参考国内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编写者多年来对本课程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和内容。为了切实适合国内教学和针对国外学生的短期培训班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在内容的取舍及深广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自我调护以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

2.2.1精炼“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国外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国内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学习该部分内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度,仅介绍最能体现中医理论特点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在文字的编写上删繁就简,尽量减少陈述,力求精炼。

2.2.2增加“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内容

中医护理学科的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方法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未病先防、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养生、康复、保健和防治中的优势。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的内容。“中医自我调护”涉及口腔、颜面、头发、眼睛、耳部、鼻部、颈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调护。“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精选了国内外常见、且能体现中医护理防治优势的8种病症,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经等。

2.2.3加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内容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护理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常用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贴药、敷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疗法等内容。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发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加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内容的编写对推动中医护理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技术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压、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热熨法和熏洗法。

2.3创新版式,增加可读性

有研究发现,学生更乐于接受配有图示,并附文字说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鉴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图片的特点,更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量、调整了教材页面设计,使教材更加生动而直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适应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

2.4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材;性别差异;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整个知识系统展现的成功与否都与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会因为课文在性别描写上的差异产生错误的引导,但这都是不影响教材大体的导向作用的,因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上,性别的差异使学生在生活上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进而会出现一些问题,而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目前,教材的使用存在的问题都表现在学生的错误认识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于老师用什么办法去改变学生的态度。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差距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教材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尤其在性别差异突出的课文上。在辽宁省某小学中,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辽宁省地处东北,生活环境淳朴,教材在专业水平与内容上都是比较保守的,且在生活适用性的研究上还是缺少深度认识。另外,由于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当前儿童教育脱节,教育与实际衔接不上,这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存在性别差异的情况下要想办法改变编制机制与方式,以便于减轻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让其能够思考生活问题。

2.老师的讲解方式被限制

作为小学最重要的一科,语文成绩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成绩的好坏往往与老师的讲授方式有关,如果教材在性别的描写上有很大的差异就会造成老师讲授时的不便,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反过来说,如果辽宁省的小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课方法或许学生的成绩就会有质的提升,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了解语言的乐趣,进而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对生活更加积极。此外,有学者表示语言的学习能够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因为语文的课文都是来自生活的,因此,只要老师能够研究教材的特点改变讲课的方式,就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有意义。此外,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才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工作做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实现语言在运用层面的作用,而语言的学习是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一个主要方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二、语文教材性别差异的改善方式

1.要编写与生活更贴近的课文

教育的出现就是因为要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人类在物质条件逐渐富足的同时还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而出现了专业学校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的后果就是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离。在此需要提及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改变是随着社会形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教材与生活实际贴近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可以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乐趣,为未来的完美生活打好基础,达到教育与生活共同发展的目的,形成成熟合理的生活观念。

2.教材编写要以学生的爱好为出发点

因为语文教材是教育形式的一种体现,在微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生活的特征。由于教学是一种需要技巧的工作,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上还是教师的讲授方式上都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更快接受教材所要传递的理念,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体现教材作用的根本方面,在过程中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有利于老师对教材的编写提出宝贵的意见。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的性别差异,就要通过改变课本的内容去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防止学生对性别差异过多的注意,同时,对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也是非常有作用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差异问题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对性别的区别在一定程度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通过对辽宁省小学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材中的性别差异发挥不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让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教材的真正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篇8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一首诗短短几句或包含一个故事,或蕴涵一个道理或影射着一幅画。如果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因为每一首古诗中的字音字意与现代文差异甚远,古诗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或源于战乱,或源于隐居,或源于离别。这些都为古诗教学设置了障碍。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解字词的方法,整体理解的方法,推敲品味诗的语言进而想象意境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