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冰心的散文8篇

时间:2022-03-30 09:47:37

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散文篇1

1、《樱花赞》。《樱花赞》为散文。冰心作。描写作者回忆1961年访问日本时的情景,尤以汽车工人为了接送中国作家代表团而特意将罢工时间推迟这一友好举动,更使作者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借赞美日本的樱花来赞颂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作品借景抒情,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2、《关于女人》。《关于女人》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等,福建闽侯人。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散文集《寄小读者》表达作者对小朋友的关心和扶植,对未来充满希望。本书是冰心的一本集子,署名“男士”,属“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为“增订本”。

(来源:文章屋网 )

冰心的散文篇2

【关键词】冰心;散文语言;艺术魅力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星作家,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一直紧跟历史脚步,用知识女女性的角度记录这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她一共坚持创作75年,无论是在诗歌、小说还是散文上,冰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她的散文,处处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让冰心的散文中迸发出爱的光辉

在冰心的散文中,自始至终要表达的就是“爱”,她主张爱自己的母亲、爱护儿童,还要热爱大自然,在她的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互爱”来解决的。之所以冰心有这种大爱的思想,正是由于她孩童时期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中,而作家的民族记忆、少年记忆与民族记忆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特别是童年记忆,这会影响一个作家的一生。正是由于冰心生长在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造就出了她高雅的气质。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冰心,在行动与思想中都有着善良的品质,在成人后形成了“爱的哲学”,在她的散文作品中,很少有直接描述政治变换的篇章,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的家庭,阐述家庭伦理观念与道德。例如,在描写自己的母亲时,她写到:

“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我挚爱恩慈的母亲”。

这种家庭伦路思想贯穿在冰心一生的创作中,在她的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山中杂技》、《往事・二》、《南归》、《空巢》中都可以看到她对传统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精神的传承,这是值得我们拉发扬光大的。

二、典雅的中华文化让冰心的散文富含诗学的气质

冰心有很深的古代文学造诣,她长期受到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让她的散文充满诗学的气质。同时,冰心非常擅长利用诗句来点化文章,一些极为平常的诗句经过她的加工又重新绽放出光芒。在《寄小读者・通讯十六》中,她这样描述到:

“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一段是冰心描述的自己居住的小楼,在描写时,她借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句意与语序上做了变动,实现了抒情叙事和语境描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

冰心的这种语言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连胡适先生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她的散文有着音乐美和形式美,善于应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给她的散文赋予了更好的表现力。

三、时代的进步为冰心的散文赋予坚韧的生命力

在时代的进步下,冰心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与品位,文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冰心的散文善于描述感人肺腑的片段,有着鲜明的美文特征,这与作者的人生阅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童年温馨,求学生涯顺意,工作环境平和,人际关系友好,家庭生活幸福,都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冰心在她的回忆散文中描写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宽广胸怀,表达出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冰心虽然没有像巴金那样,强调社会责任,以反思的态度和含而不露的锐气,立足人生书写,但她自觉地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把爱心贴紧大众人生,目光依旧关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是通过自我感情的变动来折射社会现实问题,敢于写出带辣味的烫手文章。愈近晚年,冰心的写作愈发收放自如。冰心以更大的诚意与智慧来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以逾越人生苍桑的睿智与慈爱来展示她的心灵,表达她对时世的喜悦与愤慨。她在新时期的一些短篇散文中有一点文化祭的味道,这不仅是《我的童年》一类文章中引用了好些对联诗文,她对早年的回忆,更让人体会到五四精神的返照,充满了雅正之气。且冰心特有的深情,在这一时期,更化作奇妙的想象。

四、结语

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冰心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文字典雅、清丽、思想纯洁,随处可见意境美。她一生崇尚美、追求美,在她的散文语言中显露出她独特的美学追求,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不论是对当代的散文创作还是散文理论的丰富,都是一种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丁晓卿.论冰心作品的“女性意识”:一步一步走向真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

[2]裴旭东.春华秋实 圆熟雅致――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J].科技信息.2009(02)

冰心的散文篇3

[关键词] 冰心;散文;艺术特色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晶莹剔透文如其名,她天生冰雪聪颖。她是20 世纪才华横溢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她的散文真挚婉约、典雅秀逸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极高的艺术造诣。而冰心散文的语言则像一串串瑰奇多彩的珍珠使其散文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她是一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之厦。研究分析冰心的散文艺术特色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写散文的艺术真谛更可以让你经历一次美的感受。这对散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冰心散文的五个不同时期

我认为她的散文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二十年代中期,冰心留学美国,以清心优美的笔调写出她在异国它乡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师友间亲切,融洽的生活场景,异国的湖光山色,秋月冬雪被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第二时期是 30 年代中期,反思以往,检讨思想,开始关注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政局战事。 第三时期是40 年代,记叙抗战后方的艰难生活和平凡的人事。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和爱国知识分子,歌颂了中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文章正气凛然把民族解放和人类前前途紧密结合。 第四时期是五四时期,她抒发个人情感,歌颂母爱,赞美童心,刻画自然美,文章充满温馨和深情。第五时期是解放后,第一,赞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第二,写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和世界交流。

二、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及分析

1、冰心的散文多以抒情为主

冰心的散文,以抒情见长。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2、清新典雅、音律美的语言特色

冰心的散文语言清丽典雅,富有韵味。她的散文语言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文的凝练,又具有清新明丽、典雅细腻的风格。冰心还追求散文语言节奏感和音律美。汉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散文也要讲求节奏,因此,冰心在散文创作中注意追求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她通过巧妙地安排平仄,运用多种形式的排比、对称的句式,恰当地选用了双声、叠韵、儿化、叠音词等方式,使语言抑扬顿挫、委婉曲折,从而形成文章行云流水般和谐流畅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冰心通过巧妙地安排声调、平仄,来增强散文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冰心在散文中恰当地选用了双声、叠韵、儿化、叠音词等表达手段,使散文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加强。首先,冰心在散文中常常运用多种形式的排比,以增强语言的整齐美,形成散文强烈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其次,冰心散文中恰当的使用了对称的句式,形成了语言的对称美,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3、气度优雅,创作的温柔美

冰心创作的温柔美,还是其主体以人格表现于艺术的必然结果。即前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今日所谓文如其人。宗白华就认为,冰心文章的品格,是作家人格形象的艺术再现。冰心也承认,“表现自己的文学,是能让人由作品而推知作者的才能、性质、人生观”的(《文艺丛谈二》)。凡接触过她的人,无不推崇她的气度优雅,思想纯洁,秉性温婉,对事物多深沉庄肃的思考,以及有着绵长深情的感受。她虽不乏清正之气和勇往直前的胆识,却较少作澎湃踔厉的勃发。透过作品看冰心,见到的正是这样一位现代东方才女。郁达夫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文章之极致”寥寥数语,将冰心人与文的关系概括得再明晰不过了。当然,这两者之间,决非简单的平行移位或机械对应,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创作除为主体人格规范外,还受社会政治形势,阶级斗争情况,文艺习尚,其他意识形态发展情况,乃至主体与题材的契合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冰心人格对创作的制约有一点应该特别强调的,便是她的“真挚”。换言之,由于人格气质与其他条件限制,冰心散文主要不是通过揭露与否定阶级压迫及社会黑暗的丑恶现实来体现自己的理想,她只是执着地在平凡的小小的世事人物中发掘美,发见真与善,以一颗纯洁爱心去体味寄寓其中的微妙神秘情思。童真童稚,就是与黑暗丑恶的成人社会鲜明对照的另一种纯真的美;那些叙述乡愁的文字,又蕴含着多么深厚炽热的爱国情。

参考文献:

[1]张周易: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化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冰心的散文篇4

一、历史背景介绍 

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中。当时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中华儿女都在为救国而浴血奋战。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冰心面对此情此景,自1941年至1945年,选择在重庆隐居。老舍曾赞冰心:“敢为琉璃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当时,敌机轰炸,生活艰辛,加上身患疾病,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冰心的创作。她曾经袒露因为身体的疾病而鲜少写作。当时的冰心就如同郭沫若所称赞的一般“婉婉唱岁月,殷殷家国忧”。 

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冰心初到重庆,便应宋美龄之邀担任“妇女指导委员会”文教组的组长,但是几个月后她便辞去了职务。很多人认为她辞去职务,是因为她不想参与党派的斗争和身体不适。后来,冰心选择在歌乐山隐居,远离纷争。冰心有一个生活习惯,她喜欢给自己住过的地方取名字,而这次在重庆,她将居住过的地方唤作“潜庐”。所谓潜,就是隐藏。在潜庐周围,有很多花草树木,依附于歌乐山,又紧挨嘉陵江,冰心就在这里生活、写作和会客,过着悠闲的日子。 

二、冰心在重庆的散文创作概况 

在重庆时期,冰心创作的《关于女人》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她在1941年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9篇,并于1943年发表了7篇,后来被编录成书,十分畅销,甚至成为重庆地区最为畅销的书籍。在这本书中,冰心描绘了十四位女性的形象,而这些形象都是以与她关系十分密切的人物为原型进行描写的。冰心曾说过,女人在她心中有极高的圣洁灵感。她认为女人更为敏锐,对待生活的反应要比男人活跃,女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种真善美的象征。所以,她常常以一种体贴的态度去描写个性独特的女人,将其生机勃勃的一面呈现给大众。冰心在《关于女人》中以男人的立场与眼光,描绘了十四个形态各异的女人,采用男人的口吻去直接叙述,能够自由地对人物展开特写。在这部作品中,很多题目都是“我的XX”,这就指明了作家与这些女性的联系,能够很自然地去描写女性的特征。而且以“我的XX”来作为题目,也就表明了冰心和这些人物是存在联系的,进一步增添了作品的活力与亲切感,强化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和情感共鸣。冰心对于这种视角以及这种描写方式十分重视,有编辑想要妄改她的作品标题,她就立刻写信强调“我的XX”是她创作的目的。显然,冰心在这些关于女人的特写上,是有自己深远的用意的。这十四位女性都是冰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社会身份上,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家庭主妇。这些都是平凡的女性,但是在冰心笔下被描绘出不平凡的品格。冰心在描述这些人物的时候,大多是以回憶的方式进行描写,例如,母亲有着“永远微笑的面容”,说明其不仅有一种传统的贤妻良母的意识,也有思想开朗的一面。 

冰心在重庆时期,还创作了《再寄小读者》《力构小窗随笔》等散文。在《关于女人》中,冰心重点以人写事,而在《再寄小读者》中,冰心的重点则在于倾吐自己的思想,去引发人们的沉思。20世纪30年代,冰心写了《寄小读者》,这是给自己亲爱的弟弟所写的书信体散文,里面包含的是浓郁的思乡情感。她通过描述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境遇与感受,强调自己对亲人、对故土的眷恋,每封书信里都饱含着对祖国和亲人的爱。冰心曾一再强调自己对祖国和母亲的热爱,也是因为这样博大与隽永的精神,与冰心走过了完整的一生。20世纪40年代,冰心再写《再寄小读者》时,那位小读者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懵懂的少年,而是经受了社会的磨练,需要被人鼓励和慰藉的人。冰心也根据小读者的变化,进一步更新自身对作品内容与风格的书写,能够给这种散文增添更多理性的思考价值。在《再寄小读者》的开篇里,冰心先回顾了这二十年的风雨,并把多年的生活感受都告诉了读者,向往有更加纯真的心,能够比以前的认识更加宽广与深刻。 

《力构小窗随笔》属于感人的励志小品。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登高而望远,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去写作。瞰望世间的山水,去看撩人的月色,表达冰心内心的豁达与淡定。在《探病》这本书中,冰心以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心理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不仅刻画了人与人交往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也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爱。在《做梦》中,冰心描写的是有关梦境的东西,这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心态的一种方式,梦诞生于心境,梦境其实是人潜意识里变换出来的朦胧的东西,传递着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期盼,无论是好的梦还是坏的梦,无论是恐怖的梦还是瑰丽的梦,这些都是一个人自我心境的暗示。 

《再寄小读者》与《力构小窗随笔》这两篇文章,内容不同,篇幅不同,描法不同。但是,它们都能体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文风,冰心真正地达到了一种“大巧若拙”的境界。也正是这种方式表现了冰心不同的心态,彰显冰心身处于战时的坚韧与刚强。在《再寄小读者》的开篇,冰心关注的是眼前的美景,其中有阳光与云影,还有翠鸟与远山。这一切都显示出一种安静的气息。冰心告诫年轻人,面对艰难的时代环境,人们要迎难之上,坚定自己的信心,走向光明,这也正是对自己的劝慰。 

三、写作风格的转变 

作为一代白话美文大师,冰心最爱的就是散文。当然,她所热衷的散文创作也得到了读者的推崇与赞美。冰心早期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及灵感细腻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诸多文人和读者的关注。冰心的散文有一种含蓄,清新飘逸且意味深长。无可厚非,漫长的战争年代影响了她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的灵感,进一步使得冰心在构思和用词方面有了极大的转变,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在此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让人觉得语言更平添了一种朴实自然的感觉,与以前的如沐春风相比,她的新文风更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作品的整体风格体现出苍劲朴茂的风格。这种风格上的革新,进一步增强了读者对其作品的阅读兴趣,也提升了作品的价值。这可以说是冰心散文创作的一次质变,甚至在她的晚年,她仍延续着这种创作的风格。 

冰心在重庆时期创作的散文大多都有自传的风格,例如,在《关于女人》的后记中,她曾谈道,写这十四个女人,也是在袒露自己的一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那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女性形象鲜明又勇敢地被呈现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冰心内心的追求。 

从五四时期开始,冰心的作品中就有诸多启迪人思考的哲理性。在她的作品当中,读者通常都能够有所感悟。而在重庆时期,她的作品更是能够凸显这种观点。在《关于女人》中,读者看到的是冰心对家庭、生活、婚姻和做人的见解。冰心主张家庭氛围要和谐,反对一种家长专制的生活方式。 

冰心认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冰心反对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她认为那是对人性欲望的禁锢,也是对爱情的亵渎,但是这不意味她的思想是极端的。恰恰相反,她倡导男女之间要自由恋爱,放弃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她的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超前的。她认为,婚姻需要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不能是一个人依附于另一个人,而应该实现彼此的交融。她强调夫妻双方应该积极地承担责任,共同维护与巩固家庭的关系。在做人上,冰心主张要走踏实正直的道路,任劳任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只有具备这样品质的人,才能够在艰难的岁月中生活下去。这也是冰心在重庆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向人们传递的道理。 

四、结语 

冰心的散文篇5

>> 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 为著名作家王平华散文集《情满春江》序 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我国几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台湾著名作家无名氏的婚恋传奇 著名作家无名氏的一段爱情传奇 著名作家方方推荐:去年我在德累斯顿 著名作家流沙河养生之道 著名作家石钟山:幸福不用激情燃烧 道德失守,著名作家跌入粉红陷阱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韩素音 著名作家叶永烈――跨界“飞行”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巍然天地苍生情――记著名作家、诗人魏巍与我的一段词话情缘 “著名作家写云南”活动举行妙笔书写彩云南 著名作家李杭育:另类教育也有方 著名作家霍达倾情讲述:我和儿子做搭档 11 著名作家 王宏甲——铸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打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著名作家二月河: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一位著名作家,一个陌路少女,一场生死大营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冰心.《樱花赞》(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

[2]冰心.《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3]冰心.《冰心散文选》.人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

[4]吴宏聪、范佰群主编.《中国现代丈学史》.武汉大学出版杜.1991年2月出版

[5]卓如.《冰心全集》(1919-―1922年)第一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97年第五期

冰心的散文篇6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一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颇丰,还有许多翻译成果。《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冰心57岁时的回忆录。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国民本文由收集整理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看病,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于是倾尽深情,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从容而灵动,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如诗句般娓娓道来,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阴暗仄仄的楼梯,简陋寒酸的布置,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短短不足百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让人心有戚戚,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乱发丛生,血痕斑斑,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

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短短的,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她在欣然接受之余,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至少可以了却“我”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冰心的散文篇7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

这首小诗是郭沫若1921年10月20日的作品。“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诗好熟悉,翻开教材(《必修 语文 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只是,琦君将这空灵的比喻误记成了谢冰心散文里一句话。于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勾连起了三个人:郭沫若、谢冰心、琦君。找出《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翻看冰心笔下的“雨”,“雨”字竟出现了954次。撇开一些文论,冰心散文中、小说中的雨也是常常在下的。冰心爱写雨,或许,正是“夜中的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所以冰心会对小读者说“病中,静中,雨中,是我最易动笔的时候;病中心绪惆怅,静中心绪清新,雨中心绪沉潜……”而雨后的天地是安静的,更是冰心用心动情的时候,即使晚年的冰心在一封《致王蒙》的信中袒露了心声“说实话我不喜欢雨,我爱阳光、爱雪”。

冰心的散文篇8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

    这首小诗是郭沫若1921年10月20日的作品。“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诗好熟悉,翻开教材(《必修 语文 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只是,琦君将这空灵的比喻误记成了谢冰心散文里一句话。于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勾连起了三个人:郭沫若、谢冰心、琦君。找出《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翻看冰心笔下的“雨”,“雨”字竟出现了954次。撇开一些文论,冰心散文中、小说中的雨也是常常在下的。冰心爱写雨,或许,正是“夜中的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所以冰心会对小读者说“病中,静中,雨中,是我最易动笔的时候;病中心绪惆怅,静中心绪清新,雨中心绪沉潜……”而雨后的天地是安静的,更是冰心用心动情的时候,即使晚年的冰心在一封《致王蒙》的信中袒露了心声“说实话我不喜欢雨,我爱阳光、爱雪”。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