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交叉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34

交叉教学论文

交叉教学论文篇1

1.1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电子仪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课程内容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仅应用于一般的社会所需,也应用于前沿的科学研究等各方面。课程的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理化知识,又要传授各类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还要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在环境研究方面的应用。因此,如何在新形势开展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2环境监测课程的难点

三本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独立创新能力。《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环境监测课程特点,一方面课程教学的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任教老师有选择的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程所需的检测分析仪器通常非常昂贵,一般数量较少,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很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具备独立的实践能力。由此,造成课程针对性不足,实践性不强的现象,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为了使《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相契合,我们依据课程特点,结合社会所需,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2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环境监测

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其它的相关课程相关度高,在讲授过程中难免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等现象。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我们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去繁删重,做好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与相关课程之间的优化、衔接工作。其次通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环境专业师资平台与教学梯队,高质量的讲授课程教学内容。最后,整合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为此对课程实验教学从新进行了课程设计,使其更符合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

2.2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和进行课程实验模拟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影响课程教学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与平台等。为此,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从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学术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有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优化课程理论教学,建立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及复习提供资料和平台,拓宽课程的知识宽度及深度,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最后,购置相关环境监测模拟操作软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网络平台中设立师生论坛、课程测试和科技追踪等栏目。在方便师生交流的同时,不断更新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等相关信息;通过测试平台,以网络测试的方式考核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课程改革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数量大幅缩减(占总课时量的30%~40%),实践课程数量大幅增加(占总课时量的50%~60%),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引导与课程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突出课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目标。另外,通过软件模拟环境监测中各种仪器和污染物的标准操作过程和测定方法。学生在电脑上模拟真实的环境监测各个环节。模拟软件不但实现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实现环境监测仪器操作的锻炼和学习,而且通过动态的模拟试验,使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产生的巨大的兴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3硬件设备配制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实现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不断优化购自课程教学仪器设备,形成了包括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重金属测定仪及在线测定仪等在内的一系列高端教学仪器设备,并建立了良好的使用及管理制度。教学仪器设备除了正常的课程实验时间之外,还提供部分时间段给学生用于开放性试验和学生科研使用,形成了教学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开放性试验和学生科研中的仪器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科研立项和学术竞赛成绩斐然。

3课程教、学、研的结合

3.1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

《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很难单独仅在一门《环境监测》课程中全部学完。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对本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课程改革。将《环境监测》课程同《环境工程学》、《仪器分析》、《环境化学》及《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结合起来,开展多课程间的协同教学模式。依据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有选择的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优化,将部分教学内容与专业其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部分省略,放在相关课程中重点讲授,重点突出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如在《专业综合实训》中,有一组学生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但是要经过磺化等复杂过程。学生想到了利用环境监测课程讲授的常规显色方法测定之后,再计算出校正系数的方法来简化实验过程,取得了成功。多课程协同教学的实践表明只要教学方法适合,完全可以使学生即具备操作能力有具备创新能力。

3.2多平台交叉教学方式

环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专业特点就具备不同专业间的交叉性。环境监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也具有交叉性。同时,环境监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教与学,也涉及产和研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集产、教、学和研为一体的一门课程。为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的交叉融合,在环境监测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多平台交叉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通过学校教学、自主学习、校外教学和综合实践等平台交叉进行,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做到了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课程的多平台交叉教学,让学生在接受校内教学的同时,又能通过自学学习平台和校外合作平台等进行同步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不仅开阔了学生视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得到基本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同时得到有效的错位发展和素质提升。充分体现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多课程、多部门、多平台的交叉性综合性。

3.3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

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和自主创新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只能说,却不知道怎么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优良的实践动手技能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少量的科研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将科研引导到课程教学中,不仅学生参与专业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过去的2年中,仅环境科学1201一个班,就有包括省新苗计划在内的6个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先后5个队伍参加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学生学术科研和实践技能得到的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课程改革试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生无论是实践操作能力,还是自主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需要教师和部分学生要付出比较多的课外时间去实践才能完成。

4结论

交叉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生物交叉学科 复合式教学体系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27-01

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人们发现,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学科的交互和交叉点上取得的。典型的例子是2003诺贝尔医学奖,它们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曼斯菲尔德)和化学学科(劳特布尔)的研究背景,他们的研究与医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产生了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的突破。

一、交叉学科内涵和生物学实例

1.交叉学科内涵。交叉学科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学术活动。

2.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交叉学科实例。

(1)生物化学;(2)生物医学工程;(3)生物信息学;(4)生物物理学;(5)生物数学。

二、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内涵及生物交叉学科优势

(一)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内涵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指以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系统原则,采用复合式设计方法,对教学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交叉复合,达到优化匹配,形成高效的人才生成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等特征的教学体系。[1]

(二)生物交叉学科优势

1.交叉学科的范式是: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新组合,往往能产生很多新的发现,从而使得交叉学科能够得以蓬勃发展。这也是最大优势。

2.生物交叉学科优势。(1)它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打破了专业化的垄断现象;(2)增加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3)创造了以“问题解决”(problem-soving)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推动了许多重要实践问题的解决。[2]

3.生物交叉学科实例包括:(1)生物化学;(2)化学生物学;(3)生物医学工程;(4)生物信息学;(5)生物物理学;(6)生物数学。

三、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3]

2.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模式。(1)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模式;(2)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型讨论的训练模式;(3)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查询和综述、成果总结发表和研究论文写作的训练模式。

3.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研究型毕业设计模式。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生物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制定符合生物交叉学科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4.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职业技能鉴定培养模式。佳木斯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及社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在大学生中开展“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5.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攻读第二学位培养模式。

6.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自主科研与合作科研培养模式。(1)自主科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早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继续从事和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2)合作科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早期经过探索和初步训练以后,参加教师的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继续从事和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4]

【参考文献】

[1]胡树华,兰飞,范文芳.交叉学科的复合式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江苏高教,2007.7:69-71.

[2]http:///view/67024.htm.

交叉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三元交叉;商务英语;知识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学生需“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具备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商务英语学界从商务英语学科性质着手陆续展开研讨,经学者们反复交流、争论和探索基本达成共识:“商务英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交叉性学科”。1985年,“我国首届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到“交叉学科的产生是由两个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融合而成的,被称为‘二元交叉’”。经研究,学者们认为商务英语学科交叉特点不尽相同,它大体上是由语言类、商务类和商务文化交际类学科理论知识融合而成的“三元交叉”模式。商务英语属于复杂程度更高一些的“三元交叉”学科,对教与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三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为一体,而后娴熟的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

一、相关研究的学术动态梳理

梳理国内外教育家和学者们对于交叉学科和商务英语学科交叉性的前期研究和动态后,归纳总结主要方面如下:

(一)对交叉学科的研究

国外最先提出交叉学科的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1926年,在新成立不久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上,用该术语强调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到上世纪60年代,交叉学科研究从学者个体兴趣逐渐转化为团体组织合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并加速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升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效率和水平。1970年9月,法国筹办了首次“大学的跨学科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大学跨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1976年,英国创办了《交叉学科评论》杂志,至此“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得到了各学术领域广泛关注。在国内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实践为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交叉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和竺可桢积极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但在期间交叉学科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在学科的边缘甚至内部地带不断出现了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更为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只借助其他学科,这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宋新明教授曾在记者采访中总结了交叉学科的定位,从狭义上讲,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才是交叉学科。从广义上讲,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外,自然科学内部与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样是交叉学科。

(二)对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历史的研究

有学者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远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最早商务英语在中国是以交易用语、词集适应港口贸易需要出现的。作为一种专门用来教学的商务英语,则是出现在晚清的教会学校,当时是出于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尽管如此,这种课程设置,即便在今天看恚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然后作为一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仅仅是到2012年商务英语才终于作为一门专业列入中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教学和相关研究现今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各地区、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各高校之间亟需加强交流和沟通。商务英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商务英语的教学不够系统,弊端颇多,理论研究不足,但我们相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前提,困难只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动力,我们的研究即将驶向快车道。

(三)对ESP特殊目的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展起来的ESP,四十多年来已建立完整的体系,应运而生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领域,信息膨胀,传递媒介之一的各种出版物有75%是用英文撰写和出版,中国急需以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与西方同行交流。我国对于ESP的研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到90年代逐渐开始独立研究,研究关注如何高效的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在商务、科技、外交、经贸、法律、新闻、医学、工程、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交叉性学科的人才培养。商务英语就属于ESP的一种。

二、对商务英语“三元交叉”理论知识构建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面临主要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通过对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知识需求的独特性理解,分析现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知识导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第一,我们要从知识导入过程中交叉模式的合理性入手。现如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基本都偏重于英语语言表达上,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没有很好体现出自己应有的特点。交叉学科知识导入模式大都是逐一叠加式,很难做到真正的融入式。第二,作为交叉学科授课安排、授课方法、教材选用等问题不尽人意。第三,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数都为单一型人才,对于语言教学颇有经验,但对于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储备还未达到交叉学科的要求。很多学校不得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聘请其他专业教师来弥补商务、法律等相关课程的缺失,然而这些老师又自身对外语底气不足。

我们深知优化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知识构建模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教育家和学者们需要不断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进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安排才合理,选择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的教材才符合交叉学科教学特点,运用适宜的授课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特点培养出的学生是复合型人才,那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必然需要复合型。如何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多学科专业水平,储备及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也是目前迫不及待改进的地方。最后,在改进了相对合理的知识构建模式后,我们应不忘继续研究让构建的模式如何更有效、可持续性运转,使商务英语专业长远发展更具前瞻性。

(二)“三元交叉”理论知识构建模式梳理

商务英语专业中,语言类、商务类和商务文化交际类学科课程知识导入“三元交叉”模式会出现哪几种?依据三元课程知识叠加程度、课程设置比例及不同的导入模式,从而产生不同教学成果,必将会培养出不同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模式一:商务英语三元学科知识普通微交叉模式;模式二:商务英语三元学科知识偏离交叉模式;模式三:知识叠加,语言的“搬运工”模式;模式四:商务英语三元学科知识深度交叉模式。现如今商务英语专业师生的观念还未从语言专业完全脱离出来,部分人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主修专业还是英语,将来是要充当商务界的语言翻译,只是语言的搬运工,无需真正的了解掌握其他W科知识,这种陈旧观念导致前三种知识构建模式不同程度的出现。模式四的深度交叉模式是最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它或许是一种量化交叉研究,也或许是一种比例交叉研究,再或许是一种范畴交叉研究。主动接受交叉学科的知识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自己的将来必定是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型人才,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提升商务英语师生对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大胆进行学科间三元交叉性改革与创新,分析模式四中深度交叉模式的影响因子,使最终构建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

1.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价值

最初的学科交叉属于学科的“内部”交叉或学科间的“近距离”交叉,以此为基础,学科交叉的范围不断扩大为学科间的“远距离”交叉乃至学科的“界”交叉,这是形成成熟的交叉学科的必要过程。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学科交叉性的发展为基础,积极为其学科交叉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三元交叉”特殊学科特点,进一步研究交叉学科的边界划定。通过对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知识构建模式的不同研究,最终将会对人才培养的结果有多大影响,由此拓展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思考范围,升华交叉学科研究的应用价值及实用意义。

2.对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价值

商务英语毕业生目前有多少是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得不说商务英语教学现今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的认识,修缮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将商务英语培养所需人才最终要掌握的商务类学科知识、商务文化类学科知识及外语语言学类学科知识的“三元交叉”定位为切入点研究,通过分析学科间知识导入的不同交叉模式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差异,力求能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师生找到阻碍学科人才培养发展的问题所在,论证出商务英语三元交叉学科特征人才培养中最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的学科间知识构建交叉模式,为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在理论上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据统计,近百年来有41%的诺贝尔获奖项目都属于交叉学科。这样的一个数据让我们想到时下在全国外语界争论比较热烈的学术英语能力,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所以称其为“交叉性”学科。学科交叉对教育发展、科技突破、社会进步极为重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那么,我们研究的应用价值就是力求弥补和纠正大家对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较多非英语类交叉学科课程的错误认识,更好的理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三元交叉性”的概念,为国家培养更为全面和更为出色的优秀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这也是商务英语三元交叉性学科体系研究的最终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7

[2]翁凤翔,辛瑞娟.商务英语:历史、现状与未来[J].当代外语研究,2012(4):43-47

[3]王关富.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4):53-58

交叉教学论文篇4

Abstract: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is a new integrated theory system with a combination and permeation of th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isciplines or among three disciplin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marginality, and diversity,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disciplin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and a main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in colleg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come the trend and new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ciplines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that of combination and separation. The meteorological cross integrated curriculum which is a growing trend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a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urses.

关键词: 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变革;复合型人才

Key words: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trend;the innovation;versatile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19-03

0 引言

学科交叉是21世纪学科发展的主流,已成为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所谓交叉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优势学科依存于内在逻辑关系而联结和渗透,不只是多门学科简单堆积起来的拼凑学科,从而形成一门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已成为气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新特征。

1 气象科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动力

1.1 不同学科间知识互补的作用 知识互补可理解为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彼此杂糅、融合、互补, 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具备的知识优势。其重要前提是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科之间的互动,即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等,形成学科协同效应;通过合理、适度、持续的激励,学科协同效应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内核动力效应”。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大气科学的研究和预测更趋于客观化和定量化,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显著,数值模拟、数值预报的应用更加普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明显。

1.2 学术交流活动的作用 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许多国家、大学和学术团体对此都非常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并创造条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中,正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了加强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设立了“研究生学术论坛”。

1.3 社会需求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学科的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逻辑的交叉上。“以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需求是发展学科交叉的驱动力。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人类对大气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问题、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条件。面对如此现实,人类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发气象资源,气候科学的作用日益重要。

1.4 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科交叉的促进。我国 “985工程”、“211”项目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工程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行动,都越来越体现出国家对重大问题导向和促进学科交叉的理念。

2 交叉学科的特征

2.1 整合性 交叉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知识体系整体的最重要表征。交叉科学中的各门学科拉近了传统科学部类之间的距离,填平了各类科学之间的鸿沟,使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有机的整体。

2.2 远缘性 交叉科学的各门学科产生于研究对象差异较大的学科之间,是“远缘联姻”的产物。因此,交叉学科具有“远缘联姻”的优势:生命力极为旺盛且能对其他交叉学科的孕育起积极作用。

2.3 多样性 交叉科学的各交叉学科形式多种多样: 有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边缘学科之间的交叉;有同一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不同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也有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还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有内交叉,也有外交叉;有顺交叉,也有逆交叉。这些交叉学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交”的结构形式。

3 气象科学交叉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实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各圈层相互作用概念的提出, 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展大气科学与其它学科(如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空间物理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间的大跨度交流与交叉,应用先进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通讯、GPS技术等等,是新世纪大气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交叉的学科越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越多就越好,而是依存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联结和互相渗透的。否则,就会陷入学科知识杂乱臃肿、数量多而质量差、学科难以向前发展的困境。

3.2 要处理好“合”与“分”的关系,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之所以能使不同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是因为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共性,有些知识能够供其他学科借鉴和使用。但这些学科也有其个性,在强调“共性”而提倡“交叉融合”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个性”的差别而予以必要的“分”。没有标准、不讲原则地讲交叉融合,最终将使原本各有特色的专业或学科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光彩。另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能只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僵化的、形式上的“合”,而应形成一种有机的、主动的、灵活的、实质上的“融合”。

3.3 作为有机体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

这种开放表现为:①对自身内部科学领域开放,这种对流互动是融生的必要条件。②对包括未与之相交学科在内的外部科学领域开放,即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不断吸纳其他学科的各种有益成分。③对客观外在环境开放,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具体地说,学科交叉不仅不断作用于外在环境,且不断吸纳外在环境的种种信息,其中包括来自各方面的反馈,通过双向互动,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满足时代社会的需求。

4 气象交叉综合课程的设置

交叉综合课程就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相对于大学传统课程按学科和专业划分的教学模式,综合课程融合了若干专业或学科,形成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修养、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忽视课程的综合,忽视帮助学生综合构建知识和技能。这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弱、创造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

交叉综合课程追求的是知识的自然综合与能力培养的和谐共助,即强调知识传授与学习、实践和体验等各方面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和谐,形成共振的效果。综合课程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认知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施、评价、计算、统计、实验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信息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2 注重师生的平等对话 交叉综合课程就是要突破以往单一的、固化的课程内容,以综合的视野,注重教师教授领域和学生学习领域的变革,关注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于气象科学这个专业,由于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也非常关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做的层次,师生之间要有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为更高层次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交叉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共同合作 交叉综合课程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来自本学科以外的知识,由过去注重学科知识的线性累积转向拥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视野。以单科教学背景出身的教师,需要相互取长补短,才能适应综合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共同合作,能促使个人行为为主导的教育活动变为群体行为的主体间性、主体交往活动。营造教师共同体,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教师共同体要求在知识文化上、思维方式和人格上沟通和相互理解。这些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做支持。

4.4 加强交叉综合课程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 加强知识与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实现多种课程形态的统合,必然要求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活动课的有机结合。

然而,现有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学科单一、知识面窄,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运用于实践、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脱节的弊端,已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在本科生教育上,过分强调专业课问题,而忽视基础课程的教育、过早地把专业的概念强加于学生,而且专业课程内容越来越庞杂,不利于学习其他一些基础课程,从而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4.5 注重知识的更新 随着大气科学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而当前本科生的教材相当一部分还沿用陈旧的教科书,已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如天气学中的锋面概念和结构,近年来气象卫星、雷达探测的新理论和事实,在许多教材上都反映很少。应该把“雷达气象学”和“卫星气象学”等气象科技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因为“航空气象”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强,通过实习才能加深对气象理论和基本气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6 加强气象与海洋之间联系的纽带 21 世纪即将来临,为保证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应大力提倡创新,注意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的基础理论列为优先课题;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大气科学试验计划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进一步推进有关信息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杨德保,王式功,张武.大气科学复合型人才需求和培养措施[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2]彭小平.对学科交叉的探讨与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

交叉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评估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 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着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 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 ,1997,18(1):5-6.

    [3]曹 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4]李喜先.论交叉学科[J].科学学研究,2001,19(1):22-27

交叉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评估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 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 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 ,1997,18(1):5-6.

[3]曹 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4]李喜先.论交叉学科[J].科学学研究,2001,19(1):22-27

交叉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29-02

一、交叉学科的发展

近代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一批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推动了科学进步,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符合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科学的突破,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通常出现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因此,重视交叉学科将促进科学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大广度发展。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得沃斯提出交叉学科概念以来,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型学科,其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第一次正式将交叉学科纳入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交叉学科的设置及实施,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陶飞结合不同类型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的能力特点,建立了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1]。高久群讨论了设置交叉学科的规范性,提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等问题[2]。王理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生素质需求特征评价模型[3]。邹艳基于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协同育人的理念,搭建了实践协同创新育人平台[4]。郑鑫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工程与农业工程交叉学科设置情况,开展问卷调查,进行了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研究[5]。NANCY等研究人员以工作室的研究模式对跨学科研究能力、研究责任感以及经验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6]。Hessels等人采用互动式教育方法建立了交叉学科模型,并将模块化的方法纳入研究课程[7]。目前,在研究生交叉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科设置现状影响了交叉学科未来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某些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已跟不上科学的发展步伐。虽然经过一些改革,但专业口径仍然不够宽,主要原因是导师研究方向过窄,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完善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迫切需要能够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成长的环境和模式。其次,有些交叉学科只能算是名义的交叉学科,缺少师资队伍支撑,导师知识广度不够,缺少必备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交叉学科研究成果鉴定比较困难,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参与,使导师和学生缺少研究交叉学科的积极性。本文认为,要科学、规范地设置交叉学科,建立与交叉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招生阶段

1.鼓励研究生指导教师跨学科招生。鼓励研究生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特长跨学科招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跨学科招生可以促进交叉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对跨专业招生学院予以支持。交叉学科招生时,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是否符合该学科的录取条件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只考虑就业前景,忽略了自己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否满叉学科学习的需要。因此,复试阶段的面试非常重要,要加大对考生知识基础的适应性检验。沈阳建筑大学在研究生面试阶段,采用多专业课程考核办法,加大对学生知识面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确保跨专业学生在读期间能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

2.学生跨专业报考。目前许多学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或者选择了交叉学科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原专业,抓住考研机会,改变学习方向,达到学习、工作、兴趣合一的最佳状态。另一部分学生出于就业考虑,通过考研ψ约涸专业予以修正,或选择完全和原专业不相关专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在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学院近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有来自数学专业的学生,从纯理论型专业转向应用型专业;有从相关专业转向与专业相结合的技术型专业,如从工程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转向土木工程专业。该类学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自己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给所在团队提供了多方位的技术支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面对众多交叉学科专业,学生要从以下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首先,交叉学科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个性。选择交叉学科时,性格因素尤其重要。例如,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适合由土木工程专业跨考工程管理专业,从事施工管理及房地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耐心和耐力的学生,适合从事比较枯燥、实践性强的工作,可以从其他专业跨考到土木工程专业。其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很多交叉学科是在某个学科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一个或多个学科。在选择时,学生应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同时,交叉学科的选择,要符合未来职业规划。

(二)教育培养阶段

1.交叉学科内涵应适当放宽。按照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学科体系,设置交叉学科应适当扩大内涵,避免在一级学科下增设过于狭窄的“交叉学科”,要充分考虑到交叉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2.设置交叉学科要具备相应的学科基础。交叉学科由若干学科方向组成,完善交叉学科建设,需要在每个学科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研究生导师具有相应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保障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

3.设置交叉学科应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保障研究生教育期间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具备基础学科理论教育以外,课程设置要有鲜明特色,使其培养出的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4.设置交叉学科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交叉学科设置要有充足的工作基础,不能随意撤销,以保障研究的连续性和导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科可持续性发展。

5.O置交叉学科要考虑对已有学科架构的影响。即设置交叉学科要考虑总体规划,不能过于强调交叉学科,更不应该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

6.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科研素质的要求较高。加强跨学科导师之间的合作,组建导师团队,有利于提高导师的跨学科知识、素养和能力。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学院实行团队指导,将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和结构工程有机结合,培养出多名交叉学科研究生,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就业,取得良好效果。

(三)学位授予阶段

1.学术成果的评价。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研究深度,同时要充分体现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在研究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广度。

2.学术论文的评审及答辩。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由相关学科专家来完成。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考核,要着重考查其创新性,评估其能否在学科边缘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结语

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工程、计算机应用与土木工程交叉研究生培养为例,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证明,科学、规范地设置交叉学科,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建立与交叉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科学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陶飞,程颖,李建欣,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6):80-84.

[2]高久群,郑华,余全红.交叉学科设置和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5,(2):98-101.

[3]王理,钟,王tD,等.交叉学科研究生素质需求特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2-108.

[4]邹艳,王吉华,王红梅.学科交叉的大实践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19-221.

[5]郑鑫,杨光,葛建锐.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8):40-41.

[6]Nancy.Prepar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Undergraduate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 BioScience,2015,(4):431-43.

[7]Hessels.Buil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odels Through Interactive Education[J].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2015,(6):793-799.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Students

LIU Li,SUN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168,China)

交叉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为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1-2]。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是不同的学科在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领域和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和方式。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使其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产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据不完全统计,交叉学科的数量目前几乎占据总学科数量的一半,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已受到科技界普遍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的定义、理论、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报道,然而对涉及具体的交叉模式及如何提高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学校学科交叉的最佳模式,探讨交叉模式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对高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4]。本论文将结合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的交叉作为事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简单谈谈。

水声工程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所以水声工程学科主以水声为基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它们存在着交叉性。在水声工程中所涉及到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内容,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有部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培养内容,而水声工程又可以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应用背景之一。所以这两个学科交叉性明显,对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破学科束缚,所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学科为例,浅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手段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原有的传统学科是有利的补充,促进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加速新学科的形成、建设和发展,其对于现代化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熟悉相邻学科领域知识,培养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探究新的学科方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高校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这两个学科能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个学科的建设能够支撑另外一个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其创新的机会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与传统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交叉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具有拓宽作用。学科交叉使得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到平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水声工程学科在充分发挥其水声原理以及换能器技术等方面传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研究生教授关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声纳装备的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方向。

2.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交叉学科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应用背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并且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声纳正是水声工程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发挥其中一个学科的优势,以另外一个学科作为补充,将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科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不尽相同,势必会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单一或只是使得研究生思维受到束缚。然而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条件。

4.交叉学科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研究生的选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颖的题目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创新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其论文选题很难,或者论文题目具有相似性,这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去探索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比如声纳性能的提高、环境对声纳设计的要求等这些方向就是水声工程与信号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实验基地,建立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学科实验室代表着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开发的实验室能够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研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或选择该学科下设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对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向交叉学科倾斜。通过整合全校范围内与相关交叉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建立跨院系、跨转专业共享的实验平台,来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比如以水声工程交叉学科为例,积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

2.选择性的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并且制定交叉学科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报考研究生,学校和研究生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学科招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体现交叉学科在学生选择导师、选择课程等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研究生能够灵活地互相选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制定既体现特色,又能够支持跨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3.努力提高导师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以及对学科的前沿把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开拓研究生思路、挖掘和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新思维,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导师指导是很难的,因此,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副导师的联合导师指导方式,由交叉学科的各学科导师参与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选择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动态,使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学术思维的培养下,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2010,17(4):108-112.

[2]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69.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