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36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教育;创新创业素质;励志功能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12?06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现在活跃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政府部门、企业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比较关注“钱学森之问”,在寻找“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这表明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总结创新人才成长的经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品德的养成、体力和智力的提升。没有正确的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就会失去动力,将一事无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近年来,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一方面为高水平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本科生应聘专科生职位、硕士生应聘本科生职位等“唯学位”现象,“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反映了我们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缺失,致使有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施加积极影响,对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的关键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广大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其不畏、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时光荏苒,拂去历史的尘埃,蕴含着时代内涵和价值的红色文化仍熠熠生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英勇抗争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危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的或器物的文化主要包括体现红色文化的实物,如革命者使用过的各种物品、衣物、大量的武器装备;精神文化包括红色文献、革命家的文章著作、诗歌,反映红色文化的电影戏曲。在形态上,可以归纳为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静态的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革命圣地、纪念场馆等;动态的有电影、戏曲、利用现代科技制成的动漫等等。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如《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还有“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诗句,长征中红军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等鼓动标语,气吞山河,吐纳万象。今天,当我们思索一个生命究竟能承受多重的苦难,红军何以能够跨越千山万险、爬冰卧雪、取得胜利时,其实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蕴藏着伟大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赞歌,是流芳百世的历史文化最强音。因为它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49-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并对当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业态,其内含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民族精神,自觉的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群体文化的归属感,反映的是个体对族群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实现文化认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有自己的文化立场,进而形成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状况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多样的特征表现逐渐突出,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大学生坚定本民族文化的价值立场,牢牢把握民族文化的话语权、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应该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成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统一,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相协调的文化心态。

一、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坐标,从根本上反应的是国民对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是个体觉醒的凝聚力,也是整合社会力量的精神纽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它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是促进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个体认同,整合社会认同以及实现价值认同的一支“强心剂”。

(一)增强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在文化认同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人类文化很长的一个发展阶段中,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为载体的,由此而表现出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1]红色文化正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革命和改革的艰难环境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具有天然的民族性特征。通过以鲜活的红色文化故事、人物以及历史事迹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让大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展现的光明前景来之不易,从内心深处对大学生进行一次精神洗礼,进而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气节,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敬仰,使民族认同成为大学生文化认同中对稳定的文化血脉,以此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二)促进个体认同

个体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的载体,也是文化认同过程与形成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文化认同就首先必须实现个体认同。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锻造的,凝聚着每个个体的心血乃至生命,反映着中华民族艰难的奋斗历史,是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导向的重要坐标,是个体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铭记。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强大学生对这一段艰苦卓绝历史的记忆,才能更加让当代大学生增强民族的归属感,认同自己的身份,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通过对‘历史’的完整把握,进一步增强历史主体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等,缺乏历史记忆容易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2]也才能够让每个青年大学生强化忧患意识,达成共识,实现个体认同。

(三)实现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关键,红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认同具有重要的整合功能。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文化发展出现了多元多样的特征,文化全球化、市场化已成为文化交融交汇交锋的重要表征,多元文化与多元思潮正在对大学生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何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坚守民族优秀文化的立场,弘扬主旋律已成为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难点问题。红色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源与流的关系,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且红色文化表现形态具体,价值非凡,吸引力强,也就是说“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红色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3],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在多元文化的熔炉中坚守主旋律,从而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行动上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

二、利用红色文化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对策

红色是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黏合剂,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红色文化具有很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地问题,形势依然严峻。新形势下,要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必须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育人功效,以红色文化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红色文化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一)坚持文化的兼容并蓄,以红色文化整合大学生多元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吸收了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借鉴了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结合了时代特色,回应了时代需求,是具有兼容并蓄优良品质的先进文化。因此,当前,为有效应对大学生文化认同领域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坚持文化的兼容并蓄的优良品质,以红色文化来整合大学生多元价值。具体说来,就是既要加强对文化的学习、传播和践行,吸收其他积极向上的先进群体文化的有益成果,让红色文化其他先进的文化样态兼容有序、并行不悖,在增强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有确保了先进文化的主导性,在包含红色文化在内的先进文化深入大学生的头脑,增进大学生的思想认同,进而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坚持文化的扬弃立场,以红色文化甄别大学生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具有吐故纳新的鲜明特征,红色文化是在来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改革的实践,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部分,摒弃中华传统文化与时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糟粕,具有吐故纳新的鲜明特征。大学是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的严峻形势下,必须坚持文化的扬弃立场,以红色文化来甄别大学生文化认同。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省通过学习和践行红色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文化甄别能力,进而有效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三)坚持文化的超越特征,以红色文化调适大学生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而更加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从根本上来说,是红色文化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发展变化,能够不断地适应和发展,并赋予其自身新的样态和形式。结合了时代特色,回应了时代需求,是具有兼容并蓄优良品质的先进文化。因此,当前,为有效应对大学生文化认同领域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坚持文化的超越特征,以红色文化来调试大学生大学生文化认同。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微时代”的深刻变革、“自媒体”的广泛运用,思想领域更加错综复杂,大学生思想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更加迫切要求运用红色文化来调试大学生文化认同,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调试能力,从而有效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

(四)坚持文化的多样原则,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深刻内涵,红色文化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样态,而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也各具其特点。以苏区文化为例,本身的内涵就十分丰富,在苏区的不同地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将军县兴国形成了“争创第一等工作”为鲜明特点的苏区文化,“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成为寻乌县苏区文化的鲜明特点。可见,苏区文化内容丰富,具有统一性主导下的多样性特征。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正需要坚持文化的多样原则,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文化认同。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感知力、探索欲强,红色文化契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满足了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有效地增进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1.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红色文化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凭借丰富的内涵、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的充实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和革命作风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质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群众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这就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经典爱国事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它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弥补了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解读红色文化,既加深了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又增进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更具体、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增强民族责任心。

(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为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其科学性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以集体为重,以个人为轻。换句话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在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运用红色文化包含的集体主义经典实例,革命人物和感人事迹等,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的蔓延趋势,以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和追求。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充分认识到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的顺境与逆境。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人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其思想易受影响和波动,甚或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红色文化本身是一种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

(四)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英雄顽强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一次成功,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的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在批判性的吸收了中外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纵观整个中国革命史,每每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华儿女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总能创造性的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理论支撑。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吸收红色文化中我党和人民群众不断创新的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多元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比父辈享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同时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然而红色文化正在他们的观念中逐渐淡去,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仅仅是片面的、笼统的、肤浅的。再加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得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样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同一个历史的平台相互碰撞,冲突更为激烈,这也使得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就会给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新的挑战。比如当前出现的过分物化倾向和对个人主义的盲目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这导致在新时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的全面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因此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其正面的文化影响而言,它有利于更好的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网民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是,西方文化利用互联网对我国实行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力图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会导致那些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信息快速、大范围的传播,严重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也增加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弊端

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充实的内涵,苍白空洞。就内容方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单一,许多内容都是对初中高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提不起兴趣。大学里有些老师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红色文化在传授的过程中本身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和革命作风等特色文化并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他们渴望得到疏导,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很难得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要把红色文化内在的育人功能合理的融入到各种活动中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内容,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良好的红色文化道德品格。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操作性。加强高校红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内容真实的特性,科学合理的整合大学生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媒介。

(二)开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快捷、最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成为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新新人类,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红色文化要广泛的实现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要与当今最佳的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网络相结合,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红色文的网络化,从而实现其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

(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掌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红色文化价值的实现程度。所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他们忠实履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意识。只有具备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才能够忠实的传承红色文化内在精髓,才能够积极投身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伟大事业当中。其次,要培养他们扎实的有关红色文化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鼓励他们提高自身卓越的研究能力。只有具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够把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巧妙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且把红色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最后,要完善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其在新时期的价值是巨大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创造性的把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舞台上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罗春洪.弘扬红色文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

[3]钟晓菁.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D].南昌:南昌大学,2010.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南京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简介:陈红英(1969-),女,湖南娄底人,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教改项目“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利用”(项目编号:40234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99-0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南京晓庄学院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出发,把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凸显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南京红色文化特色,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效。南京晓庄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因而成绩显著,曾多次获得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一、南京蕴藏丰富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为标志,以建功立业时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并以这些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而组成的具有宝贵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文化体系。红色文化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精神品质为内核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种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1]据此,红色文化应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因此,南京红色文化应包括南京的各类遗址遗迹、陵园、纪念碑馆、名人故居旧址等各种有形的资源,还包括南京在这段时期内形成的革命文艺、励志事迹等所有这些无形的资源。南京历来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特别是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饱尝忧患,历尽沧桑,地位特殊,南京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的革命斗争史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名人资源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南京地方高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生动的教材。

二、南京红色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地方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提高南京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南京红色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资源,能够促进南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能为南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具体来说:

第一,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试想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给学员们讲深奥的哲学,教室里被挤得水泄不通,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照本宣科。须知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而理论要彻底就必须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也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和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才是为人所最喜爱的,这正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说服人,必须有其民族、地方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选择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地方红色文化,把南京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在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抓住同学们急于要了解南京、认识南京的心理,诱发在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南京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能够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传递正能量。南京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跨度的建都史,特别是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南京现在共拥有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7个在省委宣传部命名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委宣传部命名的28处市级基地(含部级、省级)。除此之外,各县、区党委、政府还命名了一大批县、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南京还拥有28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级9处,省级77处,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互重叠。[2]可见,南京已经形成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上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有选择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静海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山陵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南京!南京》等影视资料,使学生们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多少代人抛头颅、洒热血而建立起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明白当代青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从内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并立志为尽早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成绩明显。改革的一个突出举措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南京晓庄学院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出发,始终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联系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注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联系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实际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使南京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室,进学生头脑。课堂是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材料,于是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自身所教的课程,有代表性地选择南京红色文化将其编进校本教材,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如将南京晓庄学院的老校长陶行知先生改名的革命斗争故事编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校本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如将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晓庄英烈馆,晓庄英烈们英勇反抗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事迹编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还有将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山陵、南京的诸多名人事迹,南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成绩等素材编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本课程,让广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了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素材编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本课程,时时提醒广大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奋发图强,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活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生动活泼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仰等价值观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达到了为大学生提供真信真用的价值观导向的目的。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工效机制”的指示精神,南京晓庄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首先,保证实践教学课时。现在我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按三分之二课时上理论课、三分之一课时上实践课安排。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实践课时分别为14课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课时为28课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课时为8课时。其次,每一门课程本着依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着重突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每一个教研室都制订了相对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实践教学实施项目。如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经费不足、时间有限以及学生人数较多等因素的限制,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调研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南京红色文化实践调查选题主要有:南京晓庄学院的产生发展历史调查;南京晓庄师范(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早期革命斗争史调查;新时期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受众群体及原因调查;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南京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调查;南京红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三观” 的作用调查;南京红色文化在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和运用情况调查;南京红色文化的正能量调查——以南京晓庄学院在雨花台烈士陵园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志愿者的成长为例;南京晓庄学院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文化资源状况调查等。

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认真制订调查问卷,依据统计数据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几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同学们也在这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思政部主持申报的《教学做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也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此为基础申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同时荣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立项建设试点项目”。这些成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三,共同开展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南京晓庄学院的历史就是老校长陶行知及其早期晓庄革命英烈的斗争历史,因此,南京晓庄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以及早期晓庄革命英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南京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推动晓庄“陶子”成才的重要阵地,努力营造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文化氛围。于是,学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成立了立足南京、服务南京的各种志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有益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国内外游客义务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这一活动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18年。至今已有4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讲解工作的行列,累计讲解时间为8.28万个小时,累计讲解对象达260多万人次,参加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重大悼念活动190多次,参加纪念馆的外事接待工作100余次。结果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在行动:晓庄学子18年义务为游客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项目获得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在《江东门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生李国荣同学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近几年,由于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南京晓庄学院先后涌现出了胡小五同学等感动南京十大杰出人物、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感动宁夏的王景光同学等一批模范人物。可见,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激发起了青年学生的激情,唤起了当代青年学生对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促进了青年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南京晓庄学院通过将南京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晓庄学院校史等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共同开展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南京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使南京红色文化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走进高校教室,走进大学生们的头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使之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秦洪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38-04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及时召开《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会,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细化措施、积极推进,以提练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运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总结近三年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以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强化校内校外两大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而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现有高中学生近3000人。由于以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校园文化内容略显单调、枯燥,且未彰显特色,出现了只注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而看不到陶冶学生心智的人文环境的打造,以至于出现“精神文化沙漠”现象。再加上学校周边的社会文化杂乱纷呈,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导和影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所谓德才兼备,品德在先。不断深入地研究、挖掘、整理习水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将它运用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抓实习水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探讨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与运用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的促进作用的策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特色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程东旺在《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中提到:为了有效实现“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要“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蔡红梅、龙迎伟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在其《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就提出:“我们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的理论。延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张诚也在《用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中提到:“党用延安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现如今……仍然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东旺、黄伟良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中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我们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认为上述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理论的提练,缺乏对该理论具体实践操作的关注与运用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虽然我省、我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对其挖掘与运用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3.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中所包含的环境、知识、思想、品德等,有利于促进习水品德培养的、积极向上的成分。

正是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通过本课题组的收集、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最核心的,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精神,并拟运用这些精神,通过环境、知识、思想、课程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德育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习水五中2012级和2013级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品德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2)利用习水县境内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用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在环境层面创建了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3)收集、整理习水县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编订成一套校本教材(丛书)――《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分为《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两册,通过2012级和2013级高一学生选修这两册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进而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4)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5)通过编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积极实施地方校本教程,在课程层面实现了挖掘、开发、创建有习水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

2.研究重点。如何挖掘、整合、运用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有效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如何不断创新德育途径,通过多途径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研究目标

1.环境层面:通过课题研究的推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知识层面: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对习水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3.思想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4.课程层面: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实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的开发、运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预诊学生品德现状,拟定总体计划及具体计划,进行具体研究,对计划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观察法:观察学生品德情况并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具体规划,让小组成员分组观察,分工合作。

3.经验总结法:分析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研究现状,挖掘经典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本课题研究。

4.案例研究法:摘取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及课题研究中进行横纵向比较。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05―2012.10)。(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及分工安排。(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作理论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12.10―2014.02)。(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2)请省教科院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内容。(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和结题阶段(2014.03―2014.04)。(1)根据资料撰写《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结论性论文。(2)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3)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4)召开验收鉴定会,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向永;课题组副组长:罗雪、汤军、袁欣梁、曾祥胜;课题组成员:缪荣焱、江通、张丹丹、胥升维、张裕、袁富碧、杨博。课题组下分四个小组。①问卷调查小组:负责人汤军、罗雪;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人向永、袁欣梁;③校本教材实施小组:负责人袁欣梁、曾祥胜、张裕;④课题论文、报告撰写小组:向永、曾祥胜、袁富碧。

七、课题保障条件

1.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组。

2.有较完善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制定严格的研究计划和检查汇报制度,由学校统一执行、监督。

3.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研究团队是课题研究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4.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课题立项起,学校先后划拨2300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同时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相关单位的合作、支持。

5.本课题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6.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邀请有关专家咨询,课题设计目标明确,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切合学校实际。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05―2012.10:①《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问卷调查表》;②《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论文)。

2.2012.11―2013.06:《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

3.2013.07―2013.12:《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红色文化润五中〉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为例》(论文)。

4.2013.07―2013.12:《红色文化育英才――习水五中“红色文化”课题实施后学生品德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5.2014.01―2014.03:《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

1.2014.01―2014.02:《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论文)。

2.2014.02―2014.04:《〈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总报告》。

3.最终成果转化:用以指导新课改教学实践,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特色,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同时,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手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总结性成果

1.在环境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与运用,逐步打造我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较好实现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在知识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了一套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更促进了优良品德的形成。

3.在思想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运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学生的品德缺陷得到一定修复,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4.在课程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使我校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得以开发、运用,创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得到省教科院、县教科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但是,本课题在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1)我校的课题研究才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还没有也无法在三个年级全面深入地展开。(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3)由于高中教育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课题的推进。(4)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

2.今后的思考: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也没有很突出的成果,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更多支持,尽力排除其他影响学生品德提升的不利因素,全力争取新一轮课题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09.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红色教育;生命发展;研究综述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①。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无人化”或“人的片面化”倾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其认知心理、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都直接受到了伤害,他们在这些方面也迥异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机制、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决定他们需要的不是现实规范的束缚,而是榜样示范的感召;不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而是内心感悟的舒张。惟其如此,方能有利于他们生命的发展。所以红色教育之于他们的生命成长犹如心灵鸡汤,有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心理,培养社会荣辱观,培植理想信仰,弘扬爱国精神,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在种种不同的活动领域中愈益自主、自觉和自信,让其生命成功发展。

当代,追忆“红色精神”理应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翻唱红歌”,但学界从各个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却主要在2000年以后。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砥砺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的大力倡导和组织推动下,唱红歌已成为重庆市人民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②此后,唱红歌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江西卫视甚至把红歌年会当做一个固定的文艺节目。在此背景之下,“红色教育”逐渐进入教育理论的研究视野,红色教育的价值也日益显现,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教育理论成果。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红色教育的研究理论性资料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影响的理论研究资料有:龙海平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占毅的《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王海建的《论红色教育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契合》、杨六栓的《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罗海英、乔湘平的《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张文、蒋纯红的《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乔湘平、李晓翼的《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等。相对而言,更多的文章是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如刘寿礼的《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程东旺、黄伟良的《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等。此类研究主要是以“红色文化”研究为载体将其扩散至文化、经济、时代精神研究等方面。红色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红色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价值研究

对于什么是红色教育,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颜茵在《贵州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认为,红色资源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形态,其中物质是载体,精神是主体③;红色教育则是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④。关于红色教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⑤;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⑥,可以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品德意志,以达到知行统一⑦;还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和和谐人格的培育功能⑧。

二、红色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研究

红色教育资源其革命理论、革命经验以及革命精神的凝结,红色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和打造时代精神,其转化的途径方式是教育界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途径上,占毅在《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一文中指出,红色教育要以红色为主线,将高校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⑨。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张泰城、肖发生在《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红色教育应遵循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讲授与体验相结合原则;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他们提出,根据教学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音乐影像实物教学方法、受教育者活动教学方法⑩。在教学方法上,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主要有课堂融入模式、实践体验模式、文化感染模式⑾。此外,张茂林、钟丽静在《青少年红色教育探析》一文中则指出应该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方法,要开展实地红色教育活动,要举办红歌会与红色经典电影赏析活动,要开展走访老红军和老战士活动等⑿。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红色资源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29-03

党的十报告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切实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把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发展储备综合性人才。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伟大教育意义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把红色资源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耦合关系,着重探讨红色资源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耦合关系

(一)红色资源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和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主要内容包括革命文献、革命歌曲、文物、文学文艺作品、革命战争遗址以及革命根据地、革命领袖人物故居以及形成的一系列思想,如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红色资源的高度浓缩和精华。

(二)红色资源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红色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长河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断反抗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数的先进人物树立了榜样,像雷锋、王进喜等,极具时代精神,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说红色资源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三)红色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近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独具一格的红色资源。这种红色资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独特的生产力和软实力,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向心力、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深入挖掘、整合中华大地形成的红色资源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鼓舞和教育全国人民在面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遇到难题时,应该具有永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加坚定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念,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同时红色资源所蕴涵的浓厚文化气息,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的价值。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契合的,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资源的继承与发扬,而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和宝贵资源。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红色资源蕴涵的理想信念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红色资源中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大信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掘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三是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期,学习、生活在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中,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红色资源教育。总之,红色资源能够有效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质量。

(二)红色资源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是对近代史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记录,它所包含的内容有革命根据地、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文学文艺作品、革命歌曲、先进人物事迹,等等,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深深地彰显着无数革命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把红色资源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让学生对红色资源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感悟,比如重走长征路、重游革命根据地和战争遗迹等,让大学生觉得好像亲临现场一样,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感染到自身等,激发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目标努力奋斗。红色资源这种亲和力和感染力,一定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挖掘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整合红色资源,构建科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时期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比如革命文学文艺作品、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因此,要根据时展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红色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首先,对红色资源内涵进行研究和剖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实际情况为依据,领导人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深深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的必要性,同时说明新中国成立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来之不易,使人们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对中国建设道路的认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其次,研究红色革命文化,用红色文化去感染和教育大学生。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诗歌(特别是诗集)、戏剧、歌曲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特色,能极大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最后,研究红色革命精神,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进行归纳总结,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同时把雷锋、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作为典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把红色资源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学中的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把以“红色道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主线的红色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方案。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者,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对红色道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制订把红色资源和教材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案,积极把红色道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上,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其次,把红色道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作为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专题,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红色资源教育。最后,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红色资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创设新情景,把学生引入到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中;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带领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当地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红色经典、感悟历史,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各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下爱上红色文化,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时,要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进去,比如校园建筑、雕塑和壁画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往红色经典资源方面考虑;同时发挥校园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黑板报、思想政治教育课、广播站、宣传栏、海报等,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此外,对革命纪念物进行保留,比如校历史博物馆、纪念碑、校史陈列馆等。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现代网络建立高校红色网络环境,专门建立一个红色文化网站,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使用,也可以用方便快捷的微博、微信、QQ等,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红色文化。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比如观看红电视,举办红色文化的辩论赛、重大时事问题讲座、校园红歌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努力营造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弥漫在高校校园中。

(四)构建有序高效的红色资源教育平台。构建有序高效的红色资源教育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创新模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研发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高校根据校情和区域特点,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建立统一的红色文化平台,让各地区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和建设,并在一定条件上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其次,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必然会踏上社会,各地基层组织、工作单位等要适当地进行红色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也能继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再次,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下转第40页)(上接第30页)后,重视培育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城镇中的社区、农村中的村屯要加大对家长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宣传的力度,通过网络、电视等有效载体,让家长对红色资源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体现在对子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此外,高校要加强与老师、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信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创新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高校红色网络环境,同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来平.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9)

[2]杨芷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红色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3]杨六栓.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13ZZZ04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8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二、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三、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