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16

建筑研究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篇1

以1997年召开的第7届国际储能会议文献为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应用研究成果和动态,指出了近期该领域中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蓄热相变化学反应应用研究

Abstract

Basedontheliteratureofthe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rmalEnergyStorage,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andtrendsoflatentheatstorageandchemicalreactionin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andputsforwardsomeproblemsneededtobesolvedinthenearfuture.

Keywords:thermalstorage,phasechange,chemicalreaction,appliedresearch

1引言

近年来相变及化学反应储能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其在建筑领域(包括建筑空调和供暖)的应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建筑行业在世界各国都是举足轻重的行业,其技术进步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日益重视以及昼夜电价分计制产生的经济驱动。1997年日本召开的第7届国际储能会议论文集中的很大一部分文章集中在此领域,国际能源机构即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下属项目组ECES(Energyconservationthroughenergystorage)讨论确定的1998年启动历时3年的Annex10(主题是"相变和化学反应储热")也将相变和化学反应储热在建筑中的应用列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其参加国家为加拿大、芬兰、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瑞士、英国和土耳其[2]。

相变和化学反应储热在建筑空调和供暖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3个方面:相变建筑围护结构、供暖储热系统和空调蓄冷系统,由于空调蓄冷系统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多且自成体系,其研究情况已屡见报道,故在此只介绍相变和化学反应储热在前两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就笔者所知,我国在此领域内的研究刚刚走步,且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距离。考虑到该领域的研究面较广,涉及建筑、暖通空调、材料和工程热物理等学科,需要引起我国上述领域研究者的足够关注,才能取得一些实质性成果,并使之真正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将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工作和研究动态作一简介,以期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研究综述

2.1化学反应储热在供暖和空调领域中的应用[3]

德国Fisher博士研究了利用沸石储热系统调节热网峰谷负荷的供暖系统。其原理见图1。该系统运行模式及其与建筑及供暖系统的连接方式见图2。

图1沸石储热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2沸石储能系统运行模式及其与建筑及供暖系统的连接

这一系统已在实际建筑中应用,建筑供暖面积为1625m2,热负荷(环境温度-16℃时)为96kW,热源为热网供热系统,采用7000kg沸石,加热功率为130kW,充热温度为130~180℃,储热密度为180kWh/m3,系统COP约为1。

2.2相变建筑围护结构对微生物热性能的影响

2.2.1蓄热建筑结构对热舒适和空调能耗的影响[4]

以往在湿热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强化通风而忽略围护结构贮能对室内环境的改善作用,所以在建筑物中较多使用轻质结构(lightweightstructure)。H·Hirayama等人利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容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他们以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分别作为轻质结构和重质结构的代表,模拟分析了空调和供暖系统不同运行模式下采用两种结构的建筑的热特性。空调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模式为:①空调或供暖系统江作,渗新风;②空调或供暖系统每天6:00~24:00间歇运行;③空调或供暖系统每天24h连续运行,以保证室内恒定的舒适温度。图3给出了能上能下3种情况下室温曲线。

图33种情况下重质围护结构和轻质围护结构建筑内的室温曲线

注:室温为合成温度(resultanttemperature)或运行温度(operativetemperature)

研究结果表明,重质围护结构有以下优点:可降低室内温度波动,提高舒适度,使建筑供暖或空调不用或少用能;可以减小所需空气处理设备(加热及制冷)的容量,同时可使空调或系统利用夜间廉价电运行,降低空调或供暖系统的运行费用。空调供暖系统的运行策略对重质结构的使用效果有较大影响,此外房间的体积与表面积比、湿度控制及通风情况对使用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重质建筑构件的使用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建筑构件的热容及其放置位置,建筑朝向,建筑保温材料的性能和放置位置,通风情况,气象条件,空调或供暖系统的使用。

2.2.2吸收太阳辐射热的相变蓄热地板[5]

为降低冬季室温的变化幅度,减小供暖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S.Hokoi等人讨论了在地板内安装吸收太阳辐高压的相变蓄热板的使用效果。该工作建立了分析采用相变地板的房间热性能的物理模型,研究了影响房间温度、房间平均温度的因素,分析了墙体和相变材料的储、传热过程,同时提出了确定所用相变材料最佳相变温度的准则。

图4为模拟研究考虑的房间情况,图5为日射和外温条件,图6为采用相变地板和普通地板的房间地板和室内温度示意图。

模拟研究分析了无蓄热系统和相变材料熔点分别为11℃,13℃,15℃时房间温度和地板温度的逐时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通过墙、窗和地板等建筑构件以及通风和辐射等不同传热方式的逐时热流量。分析结果表明:①选择具有合适相变温度的相变材料很重要:相变温度太高,蓄热效果不明显,即白天地板和室温太高,夜间则太低;相变温度太低则相反;②房间的平均温度与地板中是否有相变材料无关,与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也无关。模拟分析中,将地板温度视为常数(等于最佳相变温度),则可由定地板温度求得房间温度,这样做大大简化了分析,造成的误差却很小(±0.1℃)。

图4房间示意图图5日射和外温条件

图6地板和室内温度示意图

1室温(含相变材料,熔点13℃)2地板温度(含相变材料熔点13℃)

3室温(不含相变材料)4地板温度(不含相变材料)

2.2.3特朗勃墙(TrombeWall)结合夜间电加热的蓄热系统[6]

J·Onishi等人研究了被动式太阳房特朗勃墙(TrombeWall)结合夜间电加热的蓄热系统的热性能,用CFD模拟了以下4种工况的效果:①电加热器置于特朗勃墙内;②电加热器置于特朗勃墙室内侧;③电加热器置于地板表面;④与工况①相同,但加热温度为40℃。工况①~③的电加热功率为1kW。模拟分析表明,相变蓄能墙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而且能贮存夜间电加热器加入的热量供次日白天使用;加热器置于墙内比放在墙表面效果要好;工况④效果比工况①略差。

2.3相变储热与供暖空调相结合的系统

2.3.1工程相变储能系统与吊顶送风结合[7]

利用吊顶送风,无需安装送风管道,省时省力。若不采用保温吊顶,还可节省建材。结合相变储能,吊顶送风的使用效果会更佳。T.Miura等人利用吊顶送风进行了研究,送风方式有以下4种:①吊顶送风;②准备间用吊顶送风,白天则通过管道向室内送风;③管道送风,吊顶回风;④管道送风,门或墙上百叶回风。空调系统及运行设定温度有3种:①不用相变储能系统,8:00~18:00开空调,空调运行温度设定值为26℃;②用相变储能系统,白天(8:00~18:00)降温,夜间(18:00~0:00)蓄冷,空调运行温度设定值为26℃;③与②相同,但空调运行温度设定值为变量:8:00~18:00为25℃,10:00~13:00为25.5℃,13:00~18:00为26℃。对比研究表明,采用上变储能系统的吊顶送风方式比较经济,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低于采用其它3种空调系统及送风方式的相应温度;利用吊顶送风可以减小室温和平均辐射温度差,有利于空调系统的控制;将空调运行和平均辐射击温度差,有利于空调系统的控制;将空调运行温度从一常数改为变量,可以保证热负荷在一天内保持均匀,避免出现峰值负荷。

2.3.2利用楼板蓄热的吊顶空调系统

为了减少白天空调电耗,利用建筑结构蓄热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典型的方法是在楼板中安装冷、热水管(或电加热器)。M.Udagawa等人[8]研究了夏季此类系统的使用效果,夜间(23:00~次日7:00),利用空调系统使楼板降温,冷却后的楼板可降低次日午时热负荷。他们对以下4种情况进行了研究:①空调系统仅在白天运行;②24h运行,设定室温为22℃(18:00~次日8:00);③吊顶送冷风,设定吊顶温度为16℃,供冷时间为23:00~次日7:00;④在楼板中装冷水管,冷水温度为7℃,供冷时间为23:00~次日7:00。研究结果显示:方式③对于降低白天冷负荷最为有效,虽然总负荷与方式②相近,但由于方式③仅用夜间用电,所以比方式②节省运行费。方式①全部用白天高价,室内温度也较高;方式④虽然耗能最少,但总耗能量却最大。

Ryu等人[9]比较了一种天花板、地板蓄热系统与传统空调运行模式的使用效果。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夜间电价低谷时,通向房间的送风阀关闭,空气在天花板空间内循环流动,冷却天花板和地板。白天,送风阀打开,将冷风送到房间。

图7利用楼板蓄热的空调系统

实验研究了①夜间蓄冷10h(22:00~次日8:00)、②早晨蓄冷3h(5:00~8:00)和③只在办公时间开空调系统3种模式下房间温度和地板温度以及人体热反应预测值PMV逐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型①导致清晨室内温度降至22.5℃,房间温度太低;模式②在办公开始时间房间温度骤然降低,但PMV保持在±0.3℃范围内,最稳定;模式②比模式③省电22%。

此外,通过模拟程序PSSP模拟分析了以下7种工况下的室内温度和电耗情况:①认间不蓄冷;②蓄冷10h,出口空气温度16℃;③蓄冷10h,出口空气温度12℃;④蓄冷10h,出口空气温度8℃;⑤蓄冷5h,出口空气温度16℃;⑥蓄冷5h,出口空气温度12℃;⑦蓄冷5h,出口空气温度8℃。结果表明:10h蓄冷会导致房间温度过低;5h蓄冷时房间舒适程度相对较高;工况⑤的PMV保持在±0.5内;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工况⑤和工况⑦的能耗分别降低45%和75%,工况⑤,⑥,⑦的运行费用分别降低27%,37%和47%。

M.Yamaguchi等人[10]讨论了带有相变蓄热的房间地板的加热系统,由于在日本夜间电价仅为白天的1/3,因此准备间使用热泵作为热源,并结合相变蓄热地板是比较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的房间条件如下:房间面积40m2,高2.4m,无窗,总传热系数K=1.94W/(m2/℃),房间热损失1.79kW,室外空气温度为-3℃,室温为23℃。地板由上往下依次为相变材料层、水管和隔热材料,面积26m2。相变材料:Na2SO4·10H2O,熔点为32℃,凝固点为30℃,贮热密度43.0Wh/kg,总蓄热量28.5kW。采用水-水热泵,夜间运行8h。压缩机功率为2kW,供、回水温度分别为43℃和37℃,流量为15L/min。热泵系统、输配管路和地板的连接如图8所示。

图8热泵系统、输配管路和地板的连接图

图9显示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房间温度可保持在20℃左右。

图9实验结果示意图(1月27日17:00至1月28日13:00)

2.3.3楼板储热系统的模糊预测控制[11]

相变蓄热地板,由于其控制简单安全,可望得到广泛应用。在相变蓄热地板,由于其控制简单安全,可望得到广泛应用。在相变蓄热地板的系统控制中,对次日所需热能的预测是很必要的。R.Mizuno等人研究了预测方法,以确定夜间应将蓄热材料加热至多高的温度。他们建立了到达最高控制温度所需时间的预测公式,为保证最高设定温度不致过高或过低,他们用模糊推理法建立了所需热能的预测法,即如果逻辑前提(气候条件、环境温度和室内平均温度差以及两天热负荷之差)变化,就要改变设定的最高温度,文献[11]列出了28种模糊控制结果。

3近期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我们认为以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开发适合在建筑队应用的相变材料;

·建立分析相变建筑构件的物理模型,并使之与国际流行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匹配,在建筑热过程模拟程序中添加考虑相变储能建筑结构的模块,使相变建筑构件使用效果的计算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

·研究相变储能构件的使用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及其设计方法;

·开展与模拟研究对应的实验研究,以验证/修正模拟研究结果。

笔者受知识、水平和视角的局限,以上综述和所提问题难免偏颇,诚望得到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1张寅平,胡汉平,孔祥冬,等。相变贮能--理论和应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2FredrikSetterwall.Phasechangematerialsandchemicalreactionsforthermalenergystorage-Aproposalforfuturework.国际能源机构内部报告。

3SFischer.Thermochemicalenergystoragewithzeolite13X.ProcofWorkshopIEAAnnex10,Sept,1997,Stockholm,Sweden.

4YHirayama,SJollyandWJBatty.InvestigationofthermalenergystoragewithinbuildingmassinnorthernJapanthroughdynamicbuildingandbuildingservicessimulation.Procof7thInterConfonThermalEnergyStorage,June,1997,Sapporo,Japan:355-360.

5SHokoi,TKuroki.Useofphasechangematerialtocontrolindoorthermalenviroment.Procof7thInterConfonThermalEnergyStorage,June,1997,Sapporo,Japan:337-342.

6TOnishi,HSoeda,MMizuno.Numericalsimulationofdistributedheatstoragesysteminaresidentialroomwithamassivewall.Procof7thInterConfonThermalEnergyStorage,June,1997,Sapporo,Japan:343-348.

7TMiura,puteranalysisofthecoolingloadinanofficebuildingthroughappliedthermalstoragebyairsupplythroughtheceilingplenum.Procof7thInterConfonThermalEnergyStorage,June,1997,Sapporo,Japan:181-186.

8MUdagawa,NMaki,HRoh,etal.Studyontheheatstoragetypeofair-conditioningsystemusingfloorslabthermalmassforofficebuilding,Procof7thInterConfonThermalEnergyStorage,June,1997,Sapporo,Japan:175-180.

9YRyu,etal.Astudyonenvironmentalcharacteristicsoftheair-conditioningsystemwithfloorthermalstorage.Procof7thInterConfonThermalEnergyStorage,June,1997,Sapporo,Japan:361-366..

建筑研究论文篇2

1992年,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研究所的Voss.K[1]等人通过使用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对德国一栋建筑物进行供热供暖,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检测研究发现:在气候较为温和的欧洲部分地区,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使建筑物全年总能耗降低到10Kwh/m2以下,且建筑物所有能耗需求可以由太阳能提供。Voss.K由此提出“无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House,也称Self-sufficientSolarHouse),即无需和外界能源基础设施相连,通过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与蓄能技术集成应用,保证建筑所有时段能源供应的建筑。“无源建筑”要求建筑物在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时段内达到能量或排放量中和。由于“零能耗建筑”在实现上还较为困难且成本较高,欧洲目前公认的更加广泛的可实施的为“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对于“近零能耗建筑”,各国定义不同,如德国的“被动房”(PassiveHouse,也翻译为微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2],指在满足规范要求的舒适度和健康标准的前提下,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0-15Kwh/(m2年)的范围内、建筑物总能耗低于120Kwh/(m2年)的建筑;瑞士的“近零能耗房”(Minergie,也称“迷你”能耗房,或“迷你”能耗标准)[3],要求按此标准建造的建筑其总体能耗不高于常规建筑的75%,化石燃料消耗低于常规建筑的50%;意大利的“气候房”(ClimateHouse,Casaclima)[4],指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30Kwh/(m2年)以下的建筑。

2、近零能耗建筑政策及发展目标

欧盟于2010年7月9日的《建筑能效指令》(修订版)(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Directiverecast,EPBD)[5]在欧盟内部影响力巨大,它要求各成员国应确保在2018年12月31日后,所有的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建筑应达到“近零能耗建筑”,在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建筑能效指令》定义零能耗建筑为“具有非常高的能效”的建筑,《指令》还要求“近零能耗建筑”能耗表达单位应使用kWh/(m2年)。欧洲暖通学会联合会(REHVA)的JarekKurnitski等专家[6]将“近零能耗建筑”进一步定义为:以各国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节能技术成本效益比的前提下,其一次能耗>0kwh/(m2年)的建筑。欧盟专家还对零能耗计算的边界范围、一次能源转换系数、是否应考虑区域供热供冷等系统、是否应考虑电器使用能耗进行了探讨研究。虽然欧盟各国对“近零能耗建筑”定义和技术路径都不同,但大多数国家还是给出了相对明晰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主要针对新建建筑,具体见表1[7]。

3、近零能耗建筑定义内涵分析

虽然“零能耗建筑”一词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似乎很容易定义,但目前各国政府及机构对于零能耗建筑研究的边界划分、计算范围、衡量指标、转换系数、平衡周期等问题还都不尽相同。物理边界的划分对能耗平衡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建筑物来说,以单栋建筑还是建筑群(小区)作为计算对象,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目前国际大多数意见还是以单栋建筑为计算对象,根据是否与电网连接,将零能耗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上网零能耗建筑”(On-gridzeroenergybuilding),其由电网输送给建筑物的能量和建筑物返回给电网的能量达到平衡,即在计算期内,电表读数为0;一种是“网下零能耗建筑”(Off-gridzeroenergybuilding)[8],即与建筑一体化或建筑物附近与建筑物连接的可再生能源供电供热系统提供的能量和建筑能源需求量保持平衡,这类建筑也被称为“无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Building)[1]、“太阳能自足建筑”(Self-sufficientsolarhouse)[1]。按照节能设计标准,与建筑物设计相关的能耗包括供暖、供冷、通风、照明、热水使用等负荷,但也有许多与用户关联度较大的负荷,如插座负荷、电动汽车负荷还没有进入平衡计算。如果未来能源网中电动汽车使用量大幅度提升,虽然不会对建筑物负荷造成影响,但使用这类产品和设备会对建筑物用电平衡有影响,考虑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用电会进一步增多,相关数据逐步完善,应在平衡计算时加入插座能耗等相关能耗。目前共有四类指标可以用于衡量零能耗建筑:终端用能、一次能源、能源账单、能源碳排放。四类指标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多,如衡量地源热泵系统或者建筑光电一体化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对节能减排的效果,采用不同指标得出的结论会不同,通常认为采用终端用能形式或者能源账单作为衡量零能耗建筑的指标,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在统一衡量指标后,所有与建筑物相关的能量就需要通过不同的转换系数转换到与衡量指标单位一致。能源供给和使用链上的全部能源种类都需要转换,包括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换热、传输电网和热网。由于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不同,电网、热网组成不同,且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逐步扩大,各国、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转换系数都有很大差异,且变化很快。但转换系数的确定,对“零能耗建筑”计算结果影响很大。

4、国际典型“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实践

EikeMusal等人对德国、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的282栋零能耗示范建筑使用的技术进行汇总,发现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建筑遮阳、机械通风热回收、免费供冷等技术应用的比例相对较高[9]。Eike研究的各国零能耗建筑数量见图1,各种节能技术使用比例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高性能保温结构和PV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热泵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在零能耗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自然采光、遮阳系统、被动通风等被动式技术的应用,高效照明、电器、办公设备、HVAC设备使用也比较广泛。美国新建筑研究所2012年3月《美国零能耗公共建筑成本及特性调查》[10],通过对21栋已经有实测数据的零能耗公共建筑进行研究发现:(1)早期零能耗建筑面积普遍较小,目前大型和综合性的建筑案例也在不断增加,教学/科研楼、办公楼、K-8学校、银行等建筑都可以设计为零能耗。(2)建筑物形式、规模、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因素不同,如果不考虑PV的费用,建筑为达到零能耗的增量成本为3%-18%。(3)通过综合性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点和功能,选用高效的围护系统、暖通系统和设备,达到零能耗建筑难度不大。通常优先考虑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如果必须使用暖通系统,常见的系统为土壤源热泵与地板辐射系统联合。美国既有零能耗公共建筑各种节能技术使用比例见图3。

5、我国主要近零能耗建筑研究实践

201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开展,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具体组织落实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项目”征集调研。截至2014年10月,共收到全国上报项目12个,其中住宅项目3个,公共建筑项目9个。从地域分布来看,严寒地区项目2个,寒冷地区项目6个,夏热冬冷地区项目2个,夏热冬暖地区项目2个。

建筑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节能;建筑设计;研究

众所周知,节能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筑行业也不例外。节能型建筑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工程的成本投入,还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的舒适度。为此,相关的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将“低碳环保”作为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去执行,从而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

1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建筑数量与日剧增,其在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消耗了巨大的能源。这使得社会资源紧缺的局面更为严重,进一步的凸显出了社会建设和人类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的人口比较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小,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节能方式,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

2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节能建筑设计的研究策略和具体措施

2.1节能建筑的朝向选择。在实际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建筑的朝向不仅关系着自然的光照效果,还会影响建筑的通风效果。我们必须对建筑朝向的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在对建筑朝向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和全面的了解,对建筑物与周边建筑之间的距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域环境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分析,保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进而实现真正的节能。例如:通常情况下,我国北方地区经常会将建筑设计成南北向来实现有效的光照需求。而南方地区经常会利用当地的主导方向来实现自然通风的需求。2.2节能门窗的设计与优化。我们在设计门窗的时候,要严格的设计门窗的比例,保证其合理性。众所周知,门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门窗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外形的美观,还要有效的注重其通风、和保温以及气密性。如果其气密性不够好,就会产生大量的能耗,无法实现有效的保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吸热玻璃和隔音玻璃以及反光玻璃也在市场上逐渐推广和普及,而且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我们要能够有效的将其应用在节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实现对材料的有效节能。我们从图1中,能够看到这是一种节能门窗,通过百叶窗的设计和应用,实现了对光照和通风的有效调节,从而提高房屋使用的舒适度。2.3墙体和屋面的节能设计。建筑结构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墙体和屋面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于墙体的设计,相关的人员应该从材料入手,充分利用一些保温效果好而且光线效果好的材料来建筑的墙体进行设计,这样能够实现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还可以利用余热来有效的改善环境,实现节能。针对于屋面的设计,我们可以采用到铺实的屋面保温设计方案,通过对其应用,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2.4合理的选用节能材料。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我们要想有效的实现建筑设计的节能,就应该加强对节能材料的使用。为了满足节能的需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入手,要在满足高效、经济、健康和节能的基础上来选择合理的建筑施工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会研发出更多的节能和高效的材料,我们应该跟上时代和科学技术的步伐,对这些节能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从而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2.5节能建筑中的遮阳设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节能建筑中的遮阳基本形式主要为以下几种:①水平式的遮阳,这样的设计方式就是直接对从窗户上方照射的阳光进行遮挡,其遮光的高度角比较大,主要应用在南朝向的遮阳设计上。②垂直式的遮阳设计,这种遮阳设计主要是为了遮挡从窗户两侧斜射进来的阳光,其遮挡的高度角比较小,非常适合在东北和西北方向窗户的遮阳。③综合式遮阳设计,这种这样的设计方式和遮阳效果都较为突出,其能够有效的遮挡中等高度角的阳关。这种方式比较实用东南和西南方向的窗口遮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节能遮阳的方式,相关的施工单位要能够根据实际的这样需求以及施工的现场情况来对相关的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有效的实现冬季光照足够,同时避免室内热量的散发,夏季可以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并且防止温度大幅度上升的效果。2.6建筑设计中的绿化系统的植物的设计。我们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意识到通过绿化系统植物的合理设计能够起到降噪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人员应该重视绿化系统植物的植入和应用。通过绿化植物的融合,能够实现减排和降低能耗的重要目的。这种绿化系统主要分为三种方式:①在屋顶上进行绿化;②垂直绿化;③式空中花园绿化。针对于屋顶的绿化,我们可以将屋顶设计为斜坡,然后在其上面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但是我们也要对屋面的荷载给予有效的考虑,从防止荷载过大对屋面造成影响。针对于垂直绿化,其主要采用的爬山虎之类的植物来在外墙边进行种植,使其能够充分的爬满和覆盖到建筑的外墙上,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阳光对墙体的直接照射,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改善空气的质量。而最后一种空中花园的绿化方式是指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利用盆栽来增加绿化的空间面积,进而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而且也实现了对环境美化。图2是著名的法国生态屋,我们从这个图片中能够看到,其对建筑设计绿色系统节能的优化效果,他们采用在屋顶和建筑周围都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的方式,来进行建筑节能的设计,不仅保护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还能够使得建筑的外形更加美观。2.7建筑设计中的加入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结合各地区气候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贯彻“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海绵城市”理念,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地块的整体功能布局及周边情况的特点分析,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提出相应的海绵设置引导,配置好地块建筑、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关系,并与水、结构、绿建、景观等专业等密切配合,具体落实到地块控制指标当中,因地制宜地做好场地设计,节能减排,水的循环利用,从而切实做到优化建筑的节能设计。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节能建筑的合理设计和优化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资源,节约环境,还能够提高人们使用的舒适度,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条件。为此,相关的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各个环节设计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实现更好的节能设计,促进建筑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作者:樊俊 单位:广东省国际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庆华.关于节能建筑工程设计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2]尹丽娜,周伟敬.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节能建筑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7(3):50.

[3]赵颖.建筑工程设计中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

[4]史晓璐.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用绿色节能技术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

[5]王松.论节能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建筑研究论文篇4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建筑研究论文篇5

1.1蹴鞠场

蹴鞠作为一种古老的运动形式,由于对场地要求较为简单,使其能被各个层次的人根据个人的喜好开展。蹴鞠场作为一种盛行于某个历史时期的体育建筑有两个典型的特点:随机开辟型。主要是以民间为主,基层的老百姓在闲暇的生产劳动之余,按照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因地制宜性地开辟的大小适宜的场地;专业建设型。以官方或宫廷为主,为了娱乐需要在特定的区域建设的专业型场地,其中根据表演性和竞技性也有着略微的区别,竞技性要比表演性的场地要大,且专业性的辅助器材要求要多。从汉高祖的引入到宋代的黄金时期,蹴鞠场也随着规则的完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蹴鞠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广泛开展,而且有成熟的规则,体育组织—齐云社的成立,蹴鞠专业球队—左右筑球军创立,都为蹴鞠场专业化与科学化创设了研究性与发展驱动性的环境。

1.2步打球和捶丸运动场

步打和捶丸是古代击鞠运动演变的竞技项目,作为体育建筑的步打球和捶丸运动场,也随着两种项目的规则变化,其建设要求和场地的具体细节在发生着变化。首先,步打球场地相对简单。由于步打球是在马球运动基础上的简化或发展,且按照直接打入对方球门的入球数量为输赢的规则,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相对简约,具有某种空间距离即可。其中,随着参与数量的运动员多少,也可以建设为同时对抗性的,或者随机的单门性的场地,对抗双方轮换上场。因此,比较适宜于宫女运动;其次,捶丸运动场具有某种科学性的起伏,作为步打球运动的发展,捶丸改变了两队直接击球射门的对抗性,吸收间接对抗规则,以击球入“窝”计筹分胜负。捶丸有各种复杂的技法和战术,场地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变化和规范。因而在实际规划与建造中,需要根据规则从宏观上规划地形起伏变化的场地,精确计算分散布置“球窝”,同时为了满足运动与观赏的需要,也需要在涉及到的土木结构、运动行为与环境空间等,融入时代性的文化元素。

1.3射箭场地

在中国古代史中,射箭是发挥作用较多的武术技艺与体育技能综合技能之一,甚至被作为古代中国武官考核的必考科目之一,射箭场地是各个历史朝代共同的体育建筑。根据运用的人数和目的不同,射箭场地建筑可以分为两类:民间娱乐性场地。个人或某些群体出于提高个人技艺与娱乐需要,自己建设的相关场地;另一类,军用训练场地。各朝代军队为了提高战斗力所建设的相关场地。两者之间场地的共同点是,需要面积足够的场地,树立开展练习的靶子,场地要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避免伤害外来人员。在古代实际的运用中,有专门的和临时兼用的,出于军事需要和军事技术发展的实际,习射被赋于很高的意义。

1.4游猎苑囿

游猎是集军事政治意义和休闲体育作用一体的体育活动之一。在其相关体育建筑的建设中,也就具有两种类型:体育锻炼和娱乐表演类型建筑。主要是指在宫廷御苑中开辟和建设的王公贵族和宫女娱乐性的场地。一般是在具有某种立体作用的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其中需要树林、假山与珍禽异兽等,既能让游猎者有真实感,又能对他们起到某种意义上的保护作用。军事训练类型建筑。在古代,主要是指王公贵族在内的精英群体开展训练的场地,让他们在这种近乎实战的训练中,既培养他们个人的体能和单兵作战能力,也让他们在相互的配合中培养合作与战略战术运用能力。这种运动和建筑在宋代是最为常见的。

1.5水嬉、冰嬉运动场地

水上体育活动作为古代中国宫廷常规性活动,主要包括划船、游泳、跳水,以及清代盛行的花样滑冰、冰上蹴球、冰上杂技运动等。由于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其场地和建筑的建设中,有两类:军事场地。如水军训练与清代御林军中的溜冰部队等,他们需要在专门的河道或场地开展相关的训练,相关的器材包括滑冰鞋、船、码头与战场情境模拟等;娱乐运动场地。是指在相对安全与平静的水域,建设的专门用来娱乐的区域。常见的娱乐形式有龙舟竞渡、冰嬉等。清朝的太液池就是此类代表性场地之一。

2中国古代体育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

由于中华文化贵和的特点,以及中国民族的多样性、地域广阔性,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多样性和风格复杂性。

2.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中庸贵和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体育项目的竞争性低,对体育建筑的专业性要求也低,再者由于各朝代所重视的体育项目有别,难以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追求某种体育建筑的不断创新;“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因此,对体育建筑也就缺乏创新和建设的动力,导致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研究、设计与建设都处在落后与零散的现状。

2.2等级社会结构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存在且主导,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运用。首先,古代体育建筑设计和运用的保守性。在儒家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制约下,人们缺乏体育意识,在升官发财与光宗耀祖思想的引导下,他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重点都远离了体育轨道,自然也不会开始体育建筑建设和创新的学习研究;其次,古代体育建筑的等级性和宗法性。上述的体育建筑类型,进一步说明了相关体育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一般都是宫廷和军事需要的情况下展开,由于受到宗法礼制和等级思想的严格制约,几乎不去考虑群众的公共需求,这也从需要上排除了兴建体育设施的可能性。

2.3农业生产模式影响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次要性、辅甚至补充性地位。农业生产模式对古代体育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节庆性建设和运用。主要是指为了服务某种节日,在农闲时所做的应急性的建设。如划龙舟对河道的临时性修建,舞龙、舞狮对街道的选择性建设,射箭活动对农闲田地的开辟与运用等;祭祀性建设和运用。是为了满足某种信仰、祈福与传统风俗的需要,在当地建筑或生产设施基础上的细节改建,如元宵节、端午节与少数民族的节日等,在适当季节以天然场所为基础,作出的场地改造和专业建设。其弊端就是缺乏长期规划性、专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思考。

3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作为古代哲学、兵法与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特征相对地弱化了体育的专业性,而强化与综合了其他特性,使体育建筑功能更加全面。

3.1军事娱乐并举特征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军事与娱乐并举体现在两个方面:平时娱乐修养。即让各个岗位和职业中的人员,都能通过日常娱乐的路径,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战略战术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如游猎、步打球与马球等,都能让相关人员的速度、敏锐性与配合能力得到充分地训练;战时模拟训练。无论是射箭、马球与格兽等体育项目,都是从单兵与团队实战的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甚至战略战术的训练。如蹴鞠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练兵手段。

3.2健身养性共建特征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都是各个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下,修身养性的针对性技能,其体育建筑也自然具有这种功能。首先,健身功能。虽然这些体育建筑相对结构简单,但都对其体育项目具有直接的支持功能。如游猎苑囿能让运动者在与野兽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格斗中,锻炼自己的体能素质;其次,健心功能。就是运动程序、技术、技能、规则与器材的运用,都具有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的作用,让人们在运动中能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升华。如“阴阳五行”、“八卦”和“气”等,将体育活动作为调整人体平衡、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3.3随意规划特征

中国古代体育对体育伦理的追求和对养生哲学的感悟,致使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也形成了不规范性和随意性。表现在两点:因地制宜。即使是具有某种专业性的体育项目中,宫廷或军队也是依据特定的自然优势开展建设。如清代盛行的滑冰运动就是在“太液的五龙亭和中海的水云榭前,利用湖面的天然冰场进行的”;和谐统一。是指中国统治阶层和被统治者在儒家思想的导引下,注重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积极地运用自然环境,在尊重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因而,这种场所的随意性和天然性,体现了中国古人强调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的理念。例如在马球运动盛行的唐代,马球场所仅仅是在大殿前铺设的千余步、表面平整的场地。

4结语

建筑研究论文篇6

汉代画像材料中的亭榭图集中发现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地区,这些亭榭图的创作年代均为东汉中晚期。目前已发表的亭榭画像共计18幅。按照亭榭台阶的结构,可将其分为A、B两型,又根据其支撑结构,将A、B两型各划分为I、II两式。目前所见到的汉画像中,以A型Ⅱ式单侧楼梯临水亭榭较多,A型Ⅰ式和B型I、II式亭榭较少。A型,单侧楼梯式,即仅有一侧有楼梯与地面连接的亭榭。该类亭榭均为临水而建的凉亭式水榭。根据阶梯的建筑形式又分将其为Ⅰ、Ⅱ两式:Ⅰ式:单侧楼梯式直栱立柱支撑亭榭,以山东枣庄曹埠出土亭榭画像最为典型。图中亭榭凌空建于池塘之上,榭亭靠下方的一斗二升直栱及右侧支撑屋顶的柱子承托,楼梯靠连接到屋顶的柱子支撑,右侧楼梯上均有顶棚遮盖,形成四座榭亭簇拥之势。Ⅱ式:单侧楼梯式斗栱支撑亭榭,该类亭榭有楼蹬连接池陂,榭亭高临水面,由从楼梯下伸出的斗栱承托稳固,阶梯上有护栏、扶手,无顶遮盖。主要有邹城黄路屯、下镇头、微山两城镇、藤州龙阳镇、西古村,枣庄山亭驳山头、马王村、东桑树乡西户口等地出土的15幅亭榭图。B型,双侧楼梯式亭榭,即左右两侧都有阶梯连通到地面,楼梯上方均有屋檐遮盖。该类亭榭均为建筑于平地之上,根据亭榭的支撑形式,亦分为Ⅰ、Ⅱ两式:Ⅰ式:榭亭由斗栱立柱支撑,仅见江苏铜山县出土的亭榭画像一例。亭榭建筑为四阿式庑殿顶,两侧分别有三座由立柱支撑的亭榭组成逐级向上的楼梯,簇拥着中心的榭亭,榭亭下有一巨大的重栱支撑。Ⅱ式:亭榭无斗栱立柱支撑,也仅见安徽宿州灵璧县出土的亭榭画像一例,画像正中榭亭被左右两侧各三座榭亭簇拥拱立悬空,两侧亭榭逐级递增形成台阶,台阶端的立柱一直联通到地面,右侧有一阙与亭榭相邻。在江苏铜山县洪山、安徽宿州市褚兰熹平三年石祠、褚兰胡元壬石祠还发现与B型亭榭建筑类似的画。褚兰胡元壬石祠所出画像中心的建筑为一个双层楼阁,两侧有带顶的楼梯从二楼直通地面,楼上有宴饮场面,两侧楼梯上有乐伎奏乐,楼下房间里有人在纺线织布。该图中的楼阁与B型亭榭不同的地方有两处:B型台榭下方使用重栱或者仅靠两侧楼梯的拱力支撑,榭亭下方为空地,并不是亭榭建筑的一部分,而图五中楼上楼下的墙壁是一体的,下层则属于该建筑组合体中的一个房间。由此可以看出,图五中的楼阁是从地面上一层一层建造起来的楼阁,而B型亭榭是直接被地面上耸立的斗栱立柱或者仅靠两个楼梯拱力架空起来的一个高层建筑。

二、汉代亭榭的建筑特点

从上文图中可知,汉画像中的亭榭均为四阿顶的木结构高层建筑,均有楼梯从榭亭连通到地面。两型亭榭的榭亭均无墙壁,四角仅用柱子支撑屋顶,其中只有单侧楼梯式亭榭的榭亭用斗栱挑高屋檐,四周有回廊、栏杆。B形亭榭两侧的楼梯和榭亭连为一体,在楼梯上可见乐伎弹奏乐器为榭亭中的人物助兴,推测榭亭和楼梯都是开放的空间,能够使上方亭榭中与地面上的乐舞表演融为一体。至于亭榭建筑的高度,虽然多跳叠加的重栱能够大大增加亭榭的高度,但亭榭的层数无法用重栱的跳数来判断。汉代亭榭最大的建筑特点就是其支撑结构利用了斗栱的发展和创新,创造出了倾斜逶迤的高耸悬空木结构建筑。从画像中观察可知,亭榭的支撑方式有三种:用单栱立柱支撑,用重栱立柱支撑,不用斗栱立柱而仅用两侧楼梯向中心的拱力支撑。单栱立柱支撑的亭榭仅见一例,即山东枣庄曹埠所出的A型Ⅰ式亭榭,榭亭用榭亭靠下方用一斗二升直栱及右侧支撑屋顶的柱子承托,楼梯靠连接到屋顶的柱子支撑。重栱立柱支撑的亭榭有A型Ⅱ式单侧楼梯式亭榭和B型I式双侧楼梯式亭榭两种,重栱组84研究与探索合有五种:

1、三重转角斜直栱叠筑一重斜华栱一头连结楼梯,一头承接上层斗栱,上托榭亭,下有立柱支撑;

2、只用一层斜华栱承托榭亭和楼梯;

3、自下而上两重斜华栱:一头连结楼梯,一头承托上面两重直栱;直栱只承托上端的榭亭;

4、最下面一重斜华栱一头连结楼梯,一头承托上层平座,平座上有一带大栌斗的立柱承托上端榭亭;

5、B型Ⅰ式双侧楼梯式亭榭用四重一斗二升直栱叠筑再用立柱承托支撑榭亭。其中,前四种支撑方式均将重栱和楼梯结合,一来稳固斗栱,二来也能支撑楼梯,且所有斜华栱和平座上均有空间可容纳人在上面活动,第五种楼梯并无支撑,仅用重栱支撑榭亭,斗栱上也没有可供活动的空间。不用斗栱立柱而仅用两侧楼梯向中心的拱力支撑的亭榭也仅见安徽宿州灵璧县所出的B型Ⅱ式双侧楼梯式亭榭一例)。这种不用支撑物的悬空建筑结构,或许与汉代拱券技术的发展有关。汉代亭榭仅用转角斜直栱、斜华栱等叠加构成高大重栱以支撑多层建筑的技术,在目前只见于亭榭建筑中,这种结构不仅设计大胆,更是木构建筑发展中的一大创新。从亭榭建筑的结构上判断,A型Ⅰ式亭榭的建筑结构相对其他亭榭较为简单,B型Ⅰ式次之,A型Ⅱ式较为复杂,表现出较高的建造技术,而如图四中B型Ⅱ式亭榭不用斗栱立柱支撑的结构,即使使用现代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难度,何况在汉代,而且画像中仅见一例,究竟是画像为了表现榭亭下方的乐舞表演而将其支撑物略去,还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靠两侧伸出的楼梯拱起支撑悬空的亭榭,而汉代木结构技术是否已经发展到能够实现这种建筑结构仍需更多考古学证据佐证。

三、亭榭建筑的源流

如上文所述,亭榭建筑形象最早出现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上,但从其已经表现出的建筑技术看,在此之前应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了与台榭有关的记载。《书•泰誓》记:“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传云:“土高曰台,有木曰榭。”《尔雅•释宫》训诂又曰:“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的台榭是在夯筑的高台上修建木结构房屋,是将木结构房屋与高台相结合的高层建筑,夯土台和木屋合称台榭。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亦可见到台榭形象,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铜上细线镂刻的画像中,榭亭就建筑在空心砖和夯土混筑的台基上,榭亭从右到左为烹饪、饮食、歌舞场景。目前所见到的汉代亭榭,均以斗栱立柱等木结构支撑上层的榭亭。与先秦时期的台榭相比,虽然二者的下部支撑结构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榭亭之下均并未如楼阁一样形成一个独立的下层空间。因此可以说先秦时期的台榭应为汉代亭榭的源头,即汉代的亭榭是先秦时期台榭的进一步发展。东汉时期,亭榭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下部由木结构支撑替代原来的夯土台,并且在建筑形式上还产生了两种变体:一种即用多层斗栱立柱取代高大的夯土台基在平地上支撑起榭亭和两侧楼梯的亭榭,此种亭榭中的人物活动与此前在战国铜上人物活动相同,均为宴乐嬉戏,不过这种双侧楼梯亭榭在汉代以后逐渐消失;另一种是用多层曲华栱及斜插栱立柱支撑其榭亭和一侧楼梯的临水亭榭,榭亭被斗栱立柱架空托立于水面上方,此种亭榭在结构上与此前的台榭有较大差异,并逐步演变成为后世所熟知的水榭。文献中“水榭”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旧唐书•裴度传》记:“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唐代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文献中描述的多是水榭中闲情雅致的生活,关于其结构并未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在敦煌第三二一窟初唐时期的壁画中,有一水上建筑,下有斗栱立柱支撑,上为双层木结构榭屋,其建筑结构与汉画像中的亭榭有着较为明显的承继关系。因此,推测唐代文献中水榭的结构与汉画像中的临水亭榭亦有密切的承继关系。由此可知最早见于唐代文献的水榭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四、汉代亭榭的功能

从汉代亭榭画像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亭榭的建筑结构,而且对于亭榭作为一类建筑其所具有的功能和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也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表一对画像的描述可以看出,画像中有的亭榭与其他建筑一起组成一个庭院图,有的亭榭单独存在于一幅画像中。前者以滕州市东桑村乡西户口村出土画像石上的庭院图(图八)为例,根据画像石从右向左,从下向上的叙述顺序,该庭院入口为右侧的楼阙,主体建筑为一座四层楼阁,院子后方为一亭榭建筑,亭榭前方的地面上有人在表演建鼓乐舞。与该画像类似的亭榭图还有滕州龙阳镇和枣庄山亭区所出的两幅,从这三个庭院图来看,在庭院建筑组合中,亭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一般在阙、楼建筑之后。单独的亭榭则以图二中所示的四幅亭榭图最为典型,画面由一座亭榭及其与其相关的人物活动组成。从上表中亭榭中人物形象活动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四种:

1.祭拜类场景。有两种:以滕州西古村出土亭榭图为例,画面左侧为林苑,正中偏上的位置有两人在拜谒正中的羽人,左上角为驯马射击场景,右侧亭榭的榭屋相对于其他临水亭榭要小得多,小到无法容纳一人。在支撑的斜华栱上一人盘膝端坐其上,在支撑的立柱旁还有一只向上的龟。画面下方带进贤冠的六人正在白猿的引领下躬身登临水榭。而画面中心的带翼的仙人虽不确知其为具体身份,但整幅图所透漏出来的求仙升高之意已非常明显。在邹城黄路屯亭榭中的人物显然在躬身向右祭拜,而在下镇头的亭榭图中已明确刻画出榭亭中人物祭拜的对象———女娲。另外,在滕州驳山头的亭榭画像中榭亭内有一人垂钓,楼梯上有人奏乐,右上角也有一羽人,与滕州西户口村亭榭画像中的羽人形象相似。亭榭下方也有白虎、乌龟等祥瑞形象,只是并无祭拜场面。虽然祥瑞符号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装饰风格,但在邹城下镇头的亭榭画像中,亭榭中的人物在看到祥瑞出现的时候进行的祭拜行为,说明这一类亭榭是一个能够让人接近祥瑞,进行祭拜祈福的场所。

2.垂钓类场景。以枣庄驳山头、曹埠及汉风楼藏枣庄亭榭图为例,亭榭中只有一人在垂钓,由此推测汉代亭榭有垂钓之用。

3.端坐类场景。以微山两城所出亭榭图之一为例,榭亭中一人端坐,回廊上一人垂钓。另有滕州西户口画像石中亭榭图,一男一女端坐于榭亭之中,回廊上或有一人垂钓的场景。亭榭图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人物端坐其中的画像,而这类亭榭究竟为何种用途仍有待推敲。那端坐榭亭之中的人物究竟在干什么呢?从西户口村的庭院图来看,亭榭前方的地面上有乐舞游戏表演,但除了亭榭上的人物之外,并未有别的人在看,从庭院结构推测,亭榭内的一男一女或许在观看前方地面上的乐舞表演。除了滕州龙阳镇和枣庄山亭的庭院图之外,其他的有人端坐榭亭的亭榭图均为独立成画,无法确知亭榭周边场景,但从前三幅图来看,或许这些端坐榭亭中的人物也在观赏什么表演,但画面大小所限,未能完全表现出来,但可据此推测这类场景中的亭榭或许为观赏乐舞的场所。

4.游戏观赏类场景。以表中两幅B型亭榭图为例,榭亭中人物均在投壶嬉戏,亭榭前方地面上还有乐舞表演,显然为休闲娱乐之所。另外,如上文所述,汉代亭榭既是先秦台榭的继承和发展,那借助文献中有关台榭的描述,也能为我们了解亭榭建筑功能提供很多参考。根据记载,先秦时期台榭建筑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台榭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国语•楚语上》:“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说明在军营里是建在主将领的营房附近,筑高台登临高处以观气象吉凶,建榭屋为讲习军事、检阅士卒。也有记载认为台榭是收藏乐器的场所,《公羊传•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灾。周灾。不志也。其曰宣榭。何也。以乐器之所藏。目之也。”《汉书•五行志上》:“榭者所以藏乐器也。”而在生活建筑榭又是避暑纳凉之所,如《管子•法法》曰:“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说明其确有避暑燥湿之用。

五、结语

建筑研究论文篇7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4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艺术探索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氛围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而施瓦茨(MarthaSchwartz)景观设计作品则否定其材料的真实性,以戏谑代替了严肃.复杂代替了简单,现代主义景观中的呆板与理性被设计者抛却了。设计者以艺术的构思与形式表达了对景观新的理解: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建筑研究论文篇8

人类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即便是原始状态,也包含有审美的意念,如索尔兹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建筑所营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无论中外建筑,概莫能外。

1999年6月,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北京》,其核心内容来源于吴良镛教授多年心血的结晶——广义建筑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如日中天,吴良镛教授感到传统建筑学难以满足我国当前建筑领域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概括而言,就是“一法得道,变法万千”,“一法”指建筑的一些本质、基本原理、行动指南,是指导建筑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道”,是必然;“变法万千”则是指以基本原理准则为基准的城市建筑具体形象的创造,应尽可能千变万化,容许并鼓励其多样性,亦即通过“必然”就能获得自由,无须也不可能定于“一尊”,至少在建筑师思想上没有创作的桎梏和藩篱,而将诸多学派括入囊中,高瞻远瞩,博采众长,并针对所承担的规划设计对象的特殊点为我所用,随机应变,进行意匠独造,以至无穷。

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审美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现代建筑有什么审美特性呢?

2建筑的审美特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宗旨则是还原生活,服务生活,情同此理,我们探索建筑的审美特性,目的就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基本的设计方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现代建筑的审美特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建筑的结构美

作为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鸟巢”、“水立方”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受到世人瞩目,享誉海内外。尤其是“鸟巢”,堪称结构美的杰作,“鸟巢”采用全钢结构,暴露主体结构,使承受荷载的结构件成为建筑审美主体,体现出建筑的力度和美感。通过材料的虚实对比、质感变化和节点处理,取得精致的外观效果(图1)。

“鸟巢”这样的宏大工程,但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平常设计工作中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案例1:安阳钢铁公司2800m3高炉主控楼参观通廊(河南安阳,2006)

根据业主要求,在高炉出铁场厂房与高炉主控楼间增设一条参观通廊,要求美观大气,成为厂区的一个亮点。经过反复推敲,我决定采用全钢结构形式,通廊断面设计为半圆形,将结构件纳入审美元素,弧形结构件上打上园孔,通廊表面为银灰色,并穿插不锈钢管装饰,整体感觉如一架飞行器,获得业主的好评(图2,图3)。

2.2建筑的雕塑美

具有雕塑美特征的建筑通常利用简单几何形体的切削、组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加减法,形成丰富的空间与审美效果,此一流派的代表作有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图4)。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东馆造型清新简洁而庄重典雅,具有现代风格,与邻近的国会大厦等古典建筑在对比中和谐共处。

建筑的雕塑美是我在设计实践中通常体验的一种手法。

案例1:江南冷轧薄板厂门卫室(江苏常州,2004)

门卫室虽小,却是一个企业的门户,是面子工程。正因其小,却往往给建筑师带来困惑,似乎难以施展,其实,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造型,如圆形、弧形、三角形,或两种几何体互相穿插,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体面的门卫室能给客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能为企业形象加分不少。小小的门卫室经过精心处理,也能传递友好宜人的信息(图5)。

案例2:江南冷轧薄板厂浴室(江苏常州,2004)

位于同一工厂的一个浴室,采用与门卫室相同的处理手法,平面由大小两片月牙形对扣,经过对形体的切削处理,建筑物显得玲珑剔透,如同有了生命,呼吸自如了(图6),它静静地蹲在草地里,像一片树叶?一片贝壳?还是一个小飞碟?

案例3:昆明钢铁有限公司新区厂前食堂浴室方案(云南昆明,2008)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面积5910m2,平面布局呈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侧为浴室与存衣室,一侧为食堂的厨房,中间为食堂餐厅,通过对三角形平面进行减法处理,形成大的体量关系,同样获得丰富的立面效果(图7,图8)。

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发电厂主厂房平面为简单矩形,但仍然可以进行空间创作,以避免形成火柴盒样的单调感,尽量弱化工厂的形象。

通过三角形体与厂房主体空间的交错,与圆柱体的穿插,加入各种活跃元,如斜桥,格架,张拉膜,一个清新前卫的建筑形象立刻跃然眼前,呼应厂房本身超前的环保理念(图9)。

2.3建筑的装饰美

细节决定成败,建筑的细部装饰也是建筑审美的重要手段,细部的设计就像是决定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该如何弹奏?是激昂一点还是温柔一点?综合来说,对于细节的创造,一个建筑师需要:热情和创造力、自律和毅力。

案例: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新3#高炉综合楼(湖北武汉,2003)

综合楼在形体塑造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细部装饰作了细致的刻画,光洁的玻璃幕墙嵌上水平不锈钢线条,带形窗上部的不锈钢遮阳构件既有实用功能,又起装饰作用,底层的毛石饰面,山墙处的装饰构架,主入口弧形墙顶部的白色大理石装饰块,既有材料的对比,又有色彩的对比,于平淡中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图10)。

2.4建筑的韵律美

建筑的韵律美表现在重复上,可以是间距不同、形状相同的重复;也可以是形状不同、间距相同的重复;还可能是别的方式的单元重复。这种重复的首要条件是单元的相似性,或间距的规律性;其次是节奏的合逻辑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和音乐类似,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表达,是对韵律、重复、节奏等宇宙规则的重新编织,在现代工业厂房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案例1:上海市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五冷轧工程主厂房(上海,2008)

主厂房总长1291.5m,总宽323m。一期总建筑面积20万m2(图11),2008年底顺利投产。

为避免立面显得单调乏味,在设计上引入新的构图元素,以区别于传统厂房,侧墙采光窗按竖向带窗设计,材料为PC瓦楞板(聚碳酸酯板),在色彩处理上,主色调以浅青兰色为主,在采光带两侧设深兰色系竖向色带,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沿着厂房漫步,会给人以极强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不失整体协调(图12)。

案例2: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新区钢轧总厂办公楼(安徽马鞍山,2005)

办公楼共5层。总建筑面积:7900m2。在造型设计上,力求打破呆板的构图,外窗采用竖向带形窗,局部采用大玻璃幕墙,入口对称设置两根大尺度圆柱,一直顶到屋檐,气势恢宏,屋顶檐口外挑,使建筑显得轻灵、飘逸。

端部侧墙作大尺寸悬挑,也使建筑增色不少。外墙采用灰白色系列色彩装饰,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刚柔并济,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图13,图14)。

2.5建筑的诗意美

诗意建筑也称浪漫主义建筑,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大概是诗人海子对建筑审美的浪漫诠释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却“近在心灵,远在天涯”。如何将人们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正是建筑师所追求的。

案例1:京珠高速公路湖北省南段服务区综合楼(湖北大悟,2002)

上世纪末,一首台湾歌曲《驿动的心》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歌曲抒发了现代人人在旅途,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寂寞,充满了对家的渴望与无奈。

在进行大悟服务区综合楼的设计中,我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对“家”的隐喻,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氛,综合楼如同一幢乡村别墅,挑檐深深,坡屋顶错落穿插,处处打上传统民居的印记,白墙红瓦,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过往旅客来到这里小憩,就像回到家一样,是否能大大缓解旅途的疲劳呢(图15)?

案例2: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派出所(湖北武汉,2003)

派出所作为社会基层的执法单位,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民主化改革的深入,基层派出所由最初的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基于这种认识,在青山区工人村派出所的设计中,仍然以乡村别墅作基调,营造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使其融入到小区环境中,成为居民的友好邻居,既改善了民警的工作环境,又拉近了警民关系(图16)。

3建筑审美的升华

《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及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正所谓“观宇宙于一砂,窥天国于一花”,做设计如同做学问,要善于小中见大,融会贯通,掌握了建筑的基本审美特性,我们可以在设计中进行综合应用,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手法,一朵花代表不了春天,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案例:山西省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山西闻喜,2004)

海鑫办公大楼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地下一层,地上部分:主楼14层,裙房1至2层。总建筑面积:16044m2。

在造型设计上,表现了建筑的多种审美特性,力求打破呆板的构图,通过体块及片墙的穿插,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整体上追求不对称的均衡美,单侧高塔拔地而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主楼屋顶为悬挑的大观景平台,像一只飞翔的翅膀,直指蓝天,是整个大楼的点睛之笔,显得个性张扬。

裙房会议室及游泳池馆采用弧形铝板屋面,富有动感,同时与主楼观景平台相呼应,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外墙以铝板及花岗岩作装饰,使建筑既富丽堂皇,造型又简洁大方,刚柔并济,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图17)。

一、二层以两层高的展销大厅为核心,气势恢弘,体现了企业腾飞的形象(图18)。

海鑫办公大楼的设计立足先进技术,利用新结构、新材料,创造全新的建筑空间。为解决观景平台、游泳池等大跨度空间与结构的矛盾,在大楼设计上引进了网架结构,并采用不锈钢材质,无需另外装饰,做到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4结束语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这就是“短板效应”。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兼容并蓄,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都能并驾齐驱,避免“短板效应”,才能为用户设计理想的建筑作品。

新年里,朋友寄给我一张贺卡:“肥沃的土地上看不到你忙碌的身影,却留下你沉甸甸的脚印!”回首来时的路,朋友的激励,既让我欣慰,亦催我奋进。

面对新的挑战,我充满信心,一如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的豪情:“……,Yes,wecan!”

参考文献:

[1]刘力.建筑审美的五大趋势.建造师.2006年第10期.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建筑学报.1999年第8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