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5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公路交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发展的的方向,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在未来的发展和实践中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资源利用模式分析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其具有发展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而资源又是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资源利用模式,为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指明道路。在整个资源利用模式中,主要包含了能源与土地以及建筑材料。

首先从节能策略来看,主要应从公路交通结构的节能和技术节能以及管理方面的节能。而从结构性的节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对道路的基础设施结构和车辆的运力结构以及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等进行优化,并致力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从技术性的节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在未来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的技术,并在车辆中强化节能技术的应用。而在进行管理节能时,主要是致力于道路运输组织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道路客运组织的管理,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品质,切实加强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强化和培训,不断提高其节能素质,强化并养成节能驾驶的习惯。

其次从土地利用策略来看,主要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路网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并对收费站撤并之后采取联网收费,以尽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应将技术等级不断的提升,着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并通过多种渠道强化节约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最后从建筑材料利用策略来看,主要的尽可能地采取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并尽可能地将基础设施的可靠性能提升,切实加强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并尽可能地采取节能环保的材料,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环境适应模式分析

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势必需要采取环境适应模式,这就需要在交通事故方面采取安全发展的战略,并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采取绿色发展战略,针对当前交通拥挤的现状则应采取畅通发展战略。

一是在交通事故方面,主要采取的安全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致力于设计的优化,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致力于道路行车环境的优化,严禁出现超载和超限运输的情况,同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切实加大力度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驾驶员的素质水平,强化其安全意识,尤其是严把车辆的性能关,确保安全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方面的绿色发展战略来看,主要是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对现有的节能减排体系进行完善,并构建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监测和考核体系,对现有的节能减排激励政策进行完善,明确并强制实施绿色的排放标准,加大力度推进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尽可能地实现绿色而又低碳交通。三是在面对交通拥挤方面实施的畅通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道路收费政策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切实加强价格杠杆的利用,对道路施工进行优化管理,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道路监控水平的提升。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资金供给模式分析

该模式的选择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致力于资金供给模式的利用,这就需要以公共财政为框架,构建普通公路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并对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的政策法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利用市场资金筹集高速公路修建资金,并构建促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之间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尤其是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必须对事权进行明确,对不同行政等级公路投资的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在财政方面,政府也应加大对其的投入,同时还应对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投资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保证财政资金得到科学使用。与此同时,还应在市场机制筹集修建资金方面,对现有的公路收费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并着力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和改造,通过科技的力量打造智能化的高速公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研究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其竞争力,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适应性差和资金不足等,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加强资源利用,尽可能地适应环境,尤其是应确保资金供给充足,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王建军,李富勇,牛俊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路交通安全评价[J].中外公路,2006,3:287-289.

[3]李扬.我国公路二元发展的资金供给模式与风险监控研究[J].公路,2012,12:124-129.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2

【关键词】轨道交通;规划;评价方法

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环节。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探索以实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同交通三者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规划及评价理论方法,是目前轨道交通重要研究的方向。伴随着大家对交通道路可持续发展认识进一步化的提高,交通规划领域的研究正在发生着如火如荼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原始基本靠经验上的定性分析,征在向经过调查研究后的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作为主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阶段过渡,呈现出盘旋上升的发展势态。这主要缘于交通系统规划要求的变化,不但要满通需求,还要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要求的变化形成研究范围的变化,导致了无法对研究对象其长期的发展做出准确预测。因而,交通规划将会更加的注重同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的注重解决战略规划问题,更加的注重在长期的道路交通需求预测不准确的前提下,对交通规划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作为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中具有重大现实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进行探索。

1 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发轨道交通规划的新思路

轨道交通规划思路是在一定的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一定是随着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改进而不断变化的。轨道交通规划思想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提高: 先是以工程造价作为标准层次;其次是结合技术作为标准层次;再次是增加环境保护作为标准层次;最后是增加可持续发展作为标准层次。每一个层次的提高,都是在上一层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评价因素,从而体现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每次层次的提高,都是伴随着最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第一次层次的提升,把加大土建工程作为运营条件,就是用固定的设施去适应已落后的移动设备的设计思路, 提升了为用移动设备来适应固定设施思路。第二次层次提升,注重引进巨型系统思想,把基础设施建设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第三次层次提升,引进环境科学的新观念,形成对轨道交通环境的研究,考虑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公害的防治和轨道交通景观设计等路网环境的提升。第四次层次提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将轨道交通规划进行目标、观念和系统结构的调整。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道路轨道交通规划及发展的目标。

怎样将轨道交通规划的目标同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一种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体现在思想上,这就意味着观念上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一种方向,就意味着规划目标的改进;可持续发展还是一种宣言,就意味着在具体行动中的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同生态三者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其中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基础 ,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轨道交通的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连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提高人类居住区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以上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许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其产生了多项作用: 一对区域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引导性作用;二为区域空间基本支撑框架提供支持作用;三对于地震灾害等的救援提供保障作用。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进行必要的合理性的调整。

2 轨道交通规划的决策方法

目前,有关轨道交通规划中所进行研究的问题都是大而复杂的,必须要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处理。

2.1 全局性的规划方案,由高层次决策

在轨道交通规划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高层次决策做出决定,其解决的问题常常具有广泛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比如:路网的建设布局,编组站的分布,新旧线的投资比和建设计划;大交通运输网的规划,重载铁路的建设,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出关通道,东南、西北、南北、西南通道,晋煤外运通道等大通道的建设的规划决策。

2.2 战略性的规划方案,由中层次决策

在轨道交通规划中,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由中层次决策进行解决。比如:旧线改造方案的制定;新线建设的技术标准,基本走向,建设起止点和建设的时机及工期;枢纽、长隧道、大编组站、特大旅客站和独立大桥等大型工程方案的拟定等。

2.3 局部性的规划方案,由低层次决策

在轨道交通规划中,低层次决策带有短期性和技术性的特点。比如:旧线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标准,编组站改建方案的确定;长隧道同短隧道群、绕行或直行、新建编组站设计、过河同不过河等新线局部的设计方案等。

在轨道交通规划的多个方案中,多个决策的指标下,选择出决策者认为的最佳方案。因此,在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决策的步骤是:首先,使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结合计算机决策技术,再次通过评定决策指标,确定决策指标权,然后,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从而产生最佳的偏好方案,最后,获得整个决策层都为满意的决策方案。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方案

轨道交通规划是指按照一定时期的经济同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轨道交通的规模、性质及发展方向,合理的利用土地,进行交通空间功能布局的协调及进行各项设施的全面安排和综合部署的。道路轨道交通线路领域,因为在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所要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所以在系统方案论证的阶段,对方案的选择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性问题,研究系统性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优化决策方法及理论,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上的支持,不论在应用上还是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轨道交通的社会、自然、环境工程和经济等各项因素互为前提,相互制约,这一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因素,影响着轨道交通的规划。影响因素综合体系的复杂性,影响着轨道交通规划方案的多样化倾向及形成。近些年,国家在进行交通规划时,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此来缓解交通环境影响。优化轨道交通规划,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因此,轨道交通规划中,怎样寻找优化的规划方案,成为了主要问题。下面分别从城际轨道交通中的客运专线及铁路线路的规划方案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方案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城际轨道交通中的客运专线及铁路线路的规划方案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际轨道交通中的客运专线及铁路线路的规划方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进入高速化发展的起点,通过对其专线的设计,可以对建设高速铁路提供丰富的材料及数据。客运专线的设计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项专业知识,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多个专业进行互相配合。在确定一个线路规划方案时,要在多个优秀的线路方案中对比筛选,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设计路线的工作量。客运专线线路长达上千公里,其造价高、面积大、施工过程复杂,不容易改建。所以,线路的规划要根据经济、技术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对比以及施工投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客运专线存在着平面曲线半径大、书曲线半径大和缓和曲线长的特殊的要求,因而同其他普通的铁路相比有异同之处,需要结合国内外的众多实践经验,进行选线的设计。

保证高速铁路同客运专线的建设有效合理的布局,就要防止布局和决策的随意性,前期的规划最为重要,那么客运专线的选线工作就是重要所在。路线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自身的投资费用、使用质量和运输效率。方案评价研究对于客运专线的规划非常重要。本文将采用多目标决策系统的优选模型进行轨道交通规划设计。

多目标决策系统的优选是一个多钟指标、多个决策者共同参加判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软件系统从体系结构上,根据功能划分成四个层次:决策层、应用层、信息源层和管理层。决策层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其中包括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模块、控制协调的机构、指标权重的计算模块、方案的优选模块和优选的结果显示模块、备择方案的生成模块等等。此系统包含了十几个模型,很多种界面窗口和常用数学方法,每个子系统用类库的方式进行存储,内部的集成度很大,他们间的相互关系用知识库来进行协调,从而避免代码冗余,使系统降低了复杂度。针对客运专线的铁路线路走向,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数据仓库通过多维的数据库模型,实现了数据仓库的结构。

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一项多目标的决策问题,需要利用大系统的观点,站在城市交通系统、城市系统和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角度,全面的、动态的思考市民外出和经济发展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从而提出规划方案。

4 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

人类的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人类的发展必须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及环境的优化,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轨道交通运输的节能性、轻污染性及占地小的特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解的重要体现。虽然在整体污染水平来看,轨道交通对于环境和大气以及声音上环境的污染影响不大,但针对局部的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影响,那么怎样认识和控制这类影响,就成为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需要关心的问题。因而,当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的防止轨道交通对环境的污染。轨道交通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环境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和控制轨道交通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类的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人类的发展必须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及环境的优化,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轨道交通运输的节能性、轻污染性及占地小的特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解的重要体现。虽然在整体污染水平来看,轨道交通对于环境和大气以及声音上环境的污染影响不大,但针对局部的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影响,那么怎样认识和控制这类影响,就成为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需要关心的问题。因而,当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的防止轨道交通对环境的污染。轨道交通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环境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和控制轨道交通产生的环境污染。

轨道交通涉及的线路长,波及面广,在施工和运输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要求在进行规划时,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到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协调进行,尽量避免对道路沿线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寻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点,发展绿色设计。

5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轨道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轨道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发展组织和经济合作,最先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来构建的,此框架从人类的经济活动同自然环境间的互相作用的关系出发,使用状态指标来回答,环境同人类的经济系统发生的变化;使用压力指标来评述,造成现有环境变化的活动原因;使用响应指标来回答,社会对于解决现有环境问题做出的努力。以此来建立轨道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状态指标包含:资源存量指标、区域环境的质量指标、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指标、生活环境的指标、社会稳定的指标、交通环境的容量指标和公平性指标。压力指标包含:交通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废气、振动、噪音污染程度和能源消耗量。相应指标包含:交通需求管理合理程度、交通优先战略实施的情况、交通产业政策其制定合理性以及交通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技术进步等。

6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的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是融技术、科学理论同政府行为的综合体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由理念转化为行动,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其能力指的是公众参与能力、政府能力以及科学技术能力,对于未来轨道交通规划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具备如下能力:

6.1 将轨道交通规划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和经验进行相互交流

6.2 结合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规划确定优先发展领域

6.3 在交通发展战略和实施上,把发展同环境相互结合

6.4 在把发展同环境相互结合的前提下,完善管理政策,制定实施机制

6.5 审议原有组织机构及法规,并对其进行从新构建从而促进可惜续发展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只是包含公众积极参加相关行动和项目,还要改变思想,培养有节制的交通消费习惯。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包含微观工程技术、宏观分析技术、新概念技术等。

7 总结:

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深远的影响。探析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促进轨道交通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地意义,对轨道交通技术进步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庆华.中国铁路技术创新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2)

[2]阚叔愚,王连子,曾学贵.铁路设计理论和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5)

[3]郝瀛.铁路选线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6)

[4]吴小萍.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研(D).长沙:中南大学,2007(5)

[5]杨东援,吕晓明.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交通系统建[A].第2届海峡两岸及香港土木及结构工程交流与研讨会论文集[C].财团法人台大土木基金会,2008(5)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3

1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理论成果,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将科学发展的精神运用到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中,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最终能够取得长期、稳定、有序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是继承了先辈理论和实践的精华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如今国情的深刻洞察,总结了中国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吸收了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被确立为党的又一行动指南,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以其深刻的内涵基础对于我国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是顺应时展需求的,是一种具有新兴思维和新方法的思想教育过程。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抓住党中央政策、方针的重要内涵,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社会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只有各项工作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一个拥有较好思想内涵的群众基础上展开各项建设,才能完成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过渡和发展。公路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基石,有着分布广、单线长、员工层次多等特征,因此在针对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中,就必然要考虑到公路职工的特色,从而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既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能兼顾到公路行业的一个现实状况。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 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1 灌输、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要想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就是要不断加深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在群众中贯彻、落实思想教育工作。在开展工作中,要结合职工的差异以及个性要求,在求同存异的统一下去深入到职工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潜能和个性差异,造成了个人在处理工作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开展针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不断去开挖人的潜能和了解到个体差异性,培养四有新人,从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真正结合职工的个人因素,而最终能让职工干好本职工作,并且拥有较高的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

3.2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 科学发展观是时展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文化、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就是要在开展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运用到其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明智而迫切需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去鼓励职工对于这一观念的接受理解,努力将之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应积极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过程中坚持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坚持环境保护。而以人为本是强调人这个核心因素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的一种倾听和保护。对于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坚持对职工个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下开展的,是要能够符合实际情况的。

3.3 建立适合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体系 涣散的、混乱的思想教育过程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也是不利于公路职工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真正提高的。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什么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下,给予公路职工可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平台,才能将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得彻底,带来职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真正进步。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公路职工 思想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新时代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五个”统筹以及体制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贴近时代精神,加快公路行业的发展,从而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指导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

1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继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理论成果,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将科学发展的精神运用到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中,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最终能够取得长期、稳定、有序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是继承了先辈理论和实践的精华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如今国情的深刻洞察,总结了中国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吸收了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程》中被确立为党的又一行动指南,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以其深刻的内涵基础对于我国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是顺应时展需求的,是一种具有新兴思维和新方法的思想教育过程。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抓住党中央政策、方针的重要内涵,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社会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只有各项工作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一个拥有较好思想内涵的群众基础上展开各项建设,才能完成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过渡和发展。公路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基石,有着分布广、单线长、员工层次多等特征,因此在针对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中,就必然要考虑到公路职工的特色,从而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既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能兼顾到公路行业的一个现实状况。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 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1 灌输、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要想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就是要不断加深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在群众中贯彻、落实思想教育工作。在开展工作中,要结合职工的差异以及个性要求,在求同存异的统一下去深入到职工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潜能和个性差异,造成了个人在处理工作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开展针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不断去开挖人的潜能和了解到个体差异性,培养四有新人,从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真正结合职工的个人因素,而最终能让职工干好本职工作,并且拥有较高的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

3.2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 科学发展观是时展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文化、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就是要在开展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运用到其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明智而迫切需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去鼓励职工对于这一观念的接受理解,努力将之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应积极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过程中坚持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坚持环境保护。而以人为本是强调人这个核心因素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的一种倾听和保护。对于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坚持对职工个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下开展的,是要能够符合实际情况的。

3.3 建立适合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体系 涣散的、混乱的思想教育过程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也是不利于公路职工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真正提高的。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什么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下,给予公路职工可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平台,才能将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得彻底,带来职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真正进步。

4 总结

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以及对于公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下,将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方针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保持思想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之路。带来公路职工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的真正进步,促进公路行业的建设,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斌.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见[J]. 改革与开放,2011(04).

[2]项水.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9(12).

[3]余健玲.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如何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5).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5

【关健词】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道路;设计;应用前景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城市面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伴之以交通量激增, 中国目前城市的交通形势是: 道路越来越宽, 交通却越来越拥挤。并且, 高速的面积扩张带来的一些严重问题是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土地浪费, 能源、资源消耗严重, 环境污染加剧, 道路、社区间的布局不合理等。于是, 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道路设计模式,以取代传统的只考虑机动性、安全性以及建设费用的设计模式。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 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效果良好。鉴于此, 笔者旨在通过分析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探讨国内的可持续道路设计方法, 以提高城市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

1 城市道路可持续性设计

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关于“可持续”, 有多种定义,但都遵循相似的原则。经常被人所引用的是来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所陈述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们需要而且不危害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其内涵概括起来有下述3 个方面: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对于城市道路的可持续的特点,应包含:

(1)持续性。指整个道路系统长久维持某种理想状态, 保持其原有系统结构和运行机能在某种健康状态, 大致包括道路结构持续性、生态持续性、经济效益持续性、社会效益持续性4 部分。

(2)持续发展。指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有效使用资源, 即道路的建设力求能做到资源节约, 同时又能有效保护至少不破坏原有环境。

(3)持续利用。指道路的建设以及维护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即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原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以达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1.2 设计要点

1.2.1 设计要点介绍

基于对可持续的认识,参考已有道路的设计经验,结合目前道路设计的实际水平,提出中国可遵循的可持续设计要点,共有以下5 个方面。

(1) 降低能源消耗。其考虑要点主要包括方便非机动化行驶;提高人货运输效率;使用低维修养护的材料3 个方面,具体措施见表1。

(2) 减少原材料消耗。包括建设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在工程方案中使用简单合理的结构; 提高材料耐久性和使用寿命3 大方面。具体考虑措施见表2。

(3) 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良好的道路设计应该做到把环境破坏降到最低,不盲目追求人造景观的华丽,合理利用原有环境资源,使道路和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包括尽可能降低对自然环境影响;尽可能保持所在地区生物多样性;能够反映历史和文化背景3 个方面。具体考虑措施见表3。

(4) 提高城市社区的可居住性。包括提高社区的可居住性;整合邻近区域的公众服务;提高社区公众的健康、保险和安全3 个方面。具体考虑措施见表4。

(5)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高可持续发展性。项目建设过程中考虑可持续有利于道路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运作,包括在建设初期全面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需求和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良影响两方面考虑,具体考虑措施见表5。

以上各个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将会有利益的重叠,比如,在人行道和行车道使用多孔渗水路面将减弱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并且减弱冲刷物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减少排水孔的建造,这同时又降低资源消耗。同样,不是所有措施都能贯彻实施,甚至它们中的一些会相互冲突。

尽管城市道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理念尚未在中国推行,其他国家也还在探索,但很多新的工程却已涌现出来,美国的一些城市如西雅图、波特兰、旧金山和芝加哥已经率先采用可持续理念并将这些设计准则运用到小规模工程项目,效果良好,这为中国城市道路相关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1.2.2 典型案例

前面所提出的这些可持续措施,并不是最全面的,比如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的使用,可以涉及道路建设的各个细节,限于篇幅,笔者只罗列部分典型案例的相关措施。

(1) 使用悬挂照明系统,见图1。结构简单,不但节省建设材料、方便维修,而且提供直接的车道照明,可以减少路灯数量,节约用电。

(2) 使用石块堆叠,见图2。施工简单,节约材料,可重复利用,古朴自然。

(3) 暴雨渗透渠和多孔透水路面,见图3、4。其作用是使暴雨迅速渗透,降低暴雨对环境的影响,减弱雨水对路面的冲刷。

(4) 设置消防车道。明确的消防车道利于消防车在火灾发生时快速进入,而平时则可做普通车道使用。

(5) 自行车专用过街通道,见图5。将行人与自行车过街分离,支持非机动化行驶,规范交通秩序,利于安全。

2 中国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2.1 现状

目前,中国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尚在不断转变和发展之中,可持续设计理念并未在中国推广,但是,在过去城市道路建设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近年来中国的城市道路设计思维有了很大的转变,一些可持续设计的尝试正在推进,道路设计模式正由传统的技术主义模式向城市主义模式转变,但总的来说,并未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考虑,很多措施并未形成规范以强制实施,城市道路的设计尚且存在很多随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2.1.1 􀀁 取得的成果

(1) 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提高了人作为道路使用者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道路设计的文化、环境、艺术等方面的要求,将道路功能细化,要求道路不仅要满通功能,还需要满足生活服务功能和文化艺术功能,注重市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

( 2) 提倡人性化设计。更加注重完善道路设施,道路设计不仅考虑正常人的要求,还考虑了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注重无障碍设计。

(3) 注重道路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推行步行优先、公交优先、多种交通方式共存的道路交通模式,人车分离、二次过街、合理限制车速以及在特殊地段考虑人车共享。

(4) 注重景观环境的科学营造。注重人造景观的协调和自然。

2.1.2 􀀁 存在的不足

(1) 设计中对能源和材料的节约考虑不够,道路建设消耗的资源依旧过大。

(2) 道路设计未能很好地做到原始环境的保护,对原始环境破坏较大。

(3) 没有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建设思维尚受初期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制约。

2.2 前景

在国家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道路追求可持续设计的前景相当光明,也是大势所趋。可持续设计的应用,在整个项目周期来说,不但不会增加建设费用,而且将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2007 年,美国8 个采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城市无一例外地获得了美世咨询公司( MercerResource Consulting) 全球生活质量调查排名的前50名, 这足以说明可持续设计的优势。

国外可持续理念推广的经验证明:公众了解度低、政府推行力度不够、专业设计人员兴趣不高是阻碍和延缓其推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 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进行典型工程建设,积累经验,同时与同类项目进行对比,让社会大众广泛了解可持续设计的优势。同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宣传,以引起社会关注并吸引社会投资,制定相关的严格的规范法规。只要政府主导,设计人员积极参与,全面推广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前景是光明的。

3 结语

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是近年来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倡导的新型道路设计理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采用和推广的时机和条件,笔者介绍了国外目前所提倡的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措施和目前中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T imothy A. Bevan, John A. M cKenzie, Ondrej Sklenar,William E. Der ry . Susta inable Ur ban Street Desig n andAssessment . Proceeding s o f the 3rd U rban Street Symposium[CD].TRB. USA.2007.

[2]潘运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08(5) .

[3]马青,吕正华, 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4]李朝阳,周溪召.试论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1999(1).

[5]徐志强,李梅.试析宜居城市道路设计模式的转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3).

[6]叶伟华.浅论现代城市道路设计应考虑的几个方面[J].四川建材,2008(1) .

[7]黄旭华.城市道路设计的新思考[J].广东科技,2008( 1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的经典总结,并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营养,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现阶段,我国不但要逐步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必须努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发展,并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进行发展思路的开拓创新以及发展内涵的丰富深化,同时增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协调性。中国共产党是为服务人民而在人民中产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亘古不变的宗旨,作为人民公仆,我们务必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竭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自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把科学发展观实际应用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深入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曾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签署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自此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保护地球环境、推动地球发展的共同纲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世界要持续发展,人口的数量必须维持在合理范围,我们既要限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等问题,同时也要认清当今存在的原材料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而现今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又十分严重,富人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穷人为了脱贫,不断上演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历史典故,这些都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严重破坏。社会要想持续发展,全社会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以及法制观念都必须加强,并在全社会加大力度普及科学知识。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可持续发展观也有阐述,马克思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只有积极摒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所有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所有、经济计划统筹和社会民主治理的发展体制,才能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才能真正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矛盾,最终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都斯等起草的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按当时的增长趋势一直不变,一百年内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必然会达到极限,很可能产生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一夜之间的衰退、下降甚至瞬间崩溃的现象。很多学者都以经济学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下定义。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曾指出,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前提下,人们从资产中得到的最大利益。而巴伯认为,在保证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条件下,使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利润达到最大限度就是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产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特征上的共性,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经济发展自身的特性。尽管经济可持续发展仅仅是和生态、社会等可持续发展有着平行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多方交叉并相互影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多的体现了多维发展公平性和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多维的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推崇的方式,而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恶性趋势不加以及时的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衰退。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最根本的利益目标。我们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换言之,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晨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宣传努力办好党刊》.《今日新疆》.2008(11)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党的十报告中深刻指出全党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大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够引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一、“三个自信”产生的根基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充分的实践根基和理论根基。正是这种坚实的根基造就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并且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基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转变,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的经验成就足以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可以执行。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二)基于建党九十多年理论的成熟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党的十以后,在领导的党中央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三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来引领方向,科学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科学内涵是,坚持切合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发展方面,我们强调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在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其科学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其科学内涵是,“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2]。在生态发展方面,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科学内涵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成果,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乃至人类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紧密联系,融会贯通,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就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是涵盖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科学内涵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科学内涵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贯彻和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4]。在政治制度方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效力;其科学内涵是,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经济制度方面,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科学内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中央带领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保障政治、经济体制建设和文化、社会体制建设相协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三个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根植实践的道路自信引领前进方向

十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5],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的成果,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强国富民道路。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后盾。

(二)凝聚民心的理论自信发掘智慧力量

理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政党行动的指南,理论正确才不会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正确理论的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等思想汇聚了人民的心声,彰显着理论创造的精神,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时期创造的最宝贵的政治、精神财富,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科学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科学完备的制度自信彰显先进优越

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特点,道路、理论的探索最终依靠制度来保障和落实。王树荫在《中国人怎样坚持“理论自信”》的讲稿中提到“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了原则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务实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各派既不是反对党也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创造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既坚持原则性,又体现了灵活性、创造性。”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局面。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向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展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伟大共识。

党的十以来,全党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意志决心和言必信、行必果的工作作风率先垂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规划 环境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具体指的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有可以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环境造成危害,这当中具体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可持续发展生态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

走经济科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对于经济的增长的持续鼓励,并不是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不让经济持续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不光说的数量上的增长,而是也包括质量上的增长,把过去以牺牲能源和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把经济增长和自然生态环境给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大自然的协调,对此想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限制,这由这种保护限制发展,才能够让经济也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道路

走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必须要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如果缺乏社会公平性,那么社会稳定性也就得不到保障,有一些企业就会不考虑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牺牲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利益作为代价来满足自身利益,其结果只会是社会上充满了不公,让社会得不到平衡。

我们所讲的走可持续发展实际就是,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还是想要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的平衡发展。

二、环境会计的意义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但是需要面对的资源分配、就业、生态环境以及公益性事业问题也越来越来越多。环境会计的实质就是要把企业在生存发展当中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财务会计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是在生产成本当中,要把废物处理费用计算在其中,从而规避这本应该由企业所付出的代价,隐蔽的转给社会,借此来减少国家公共开支。所以,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国家建立并且执行环境会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执行环境会计的意义

严格执行环境会计能有效的增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国内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且还可以让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精确的展现了企业经济活动所取得的微观成果与收益,并且还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就能够依据企业所提供的关于社会责任资料,对于企业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评估,并且进行整合与分析,让我国政府部门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建立起一生态效率为中心的市场衡量机制,更好的实现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国经济模式向集约型转变。

(二)环境会计的职能能有效控制企业行为

在当下我不少企业当中,很多人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只知道一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怎么样减少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等。对此,环境会计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的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把企业推向公众监督的视野,迫使企业必须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让其积极主动的自理环境污染,限制器为追求效益而不断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节约资源,造福于后代人,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社会的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要给给予关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会计水平的提高

近些年来,全世界都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发达国家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入会计体系当中,并且运用于实践和探索,从环境会计必要性研究分析开始向实际技术应用转变。并且有很多国家都以立法的方式向环境会计提出了要求,同时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慢慢在财政报表当中自己主动的披露环境会计的有关信息。

三、环境会计和可持续发展关系

想要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外,还需要将人们意识彻底的转变过来。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要改变企业生产活动忽视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当下仍然有很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工厂,至今依然在运行,投放市场,这就是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也可能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地方保护政策拥戴,举着“发展地方经济”的旗帜,只顾当前发展,而对生态环境问题不给予重视,这样日积月累导致以后潜在的隐患越来越多。

企业在社会基本构成当中是关键性的微观主体之一,但是也是环境资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作为解决生态环境必须注意的重中之重、对此想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让企业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但是想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不影响生态环境,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实现环境化,换句话说就是在企业内部实施环境会计。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是关键,但是环境会计当前主体是企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其内建设环境会计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2009,(10):36-43

[2]陈文斌.环境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29-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