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4:00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1

施工企业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开展风险的识别工作,即判断、归类并鉴定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也就是对各种风险进行定性研究。在施工企业中,它的风险识别主要有两个步骤:收集资料和以资料为基础分析企业当前存在的各种风险。首先是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否完整、真实、及时都会极大地影响项目风险的损失程度。一般来说,对识别风险有具体帮助的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项目合同文件。在签订项目合同文件后,不确定性仍然是其中很多内容最大的特点,施工企业在该项目中所遇到的风险就是由这些不确定性的内容来决定的,譬如施工项目中明确规定了对技术、设备、施工时长以及所学的各种原材料等的条件要求。因此,从合同内容中的不确定性入手可以很好的识别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大量的相关信息都会在合同书的内容中有所体现,能够有效地识别项目风险;第二,项目中的前提条件、受限条件以及假设条件。在项目正式开工前,都会对其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包括该项目的施工可行性、施工建议以及一些施工设计等,但是它们都是在一些假设、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在实际的施工中这些假设条件可能可行,也可能不可行,由此,项目的假设条件和前提条件中有着潜在风险。然后是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企业当前所存在的风险。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合同管理风险。经济主体之间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起草的协议可视为合同,但是很多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方面并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运作模式,从而导致出现合同管理风险;第二,财务资金风险。资金风险和税收风险是这类风险的主要内容,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普遍会遇到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会导致施工企业的资金垫付量加大;第三,工程款拖欠风险。合同约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被建设方面按时履行,导致大金额的工程款被拖欠,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

在完成风险识别之后,就可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了。风险评估是指以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为主、以各种科学技术为辅,寻找并分析、评价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程度,以此来估计风险最终的破坏力度和影响程度。定量方法,是指用有实际意义的数字来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如用具体的金额数字表示风险的影响程度,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同时注意,在具体的风险评估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发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合适的定量评估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定性方法,是指用文字来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另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它会用定性方法中的专业术语来分析、评估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如“高”、“极高”、“低”、“极低”、等。它的具体工作过程是先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施工企业中的建立情况,再了解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单位中的执行情况,并把调查、了解的情况记录在册且用文字描述,以此来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情况,同时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三、风险应对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2

Abstract: Modern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ak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ust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from the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auditing works is the key of affecting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modern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overall cost control. In this paper,internal audit focu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s briefly discussed.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施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ternal audi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073-01

1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仅有较为大型的集团化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其内部审计的理解与管理上不够深入。这一情况导致了其内部审计工作仅停留在财务收支的审计内容上。而且,其内审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进行内审工作,这一审计方式造成了企业审计手段单一、缺乏组织的监督有效性。以上存在的不足使得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漏洞,为职务侵占、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施重点

2.1 以全过程跟踪审计理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风险,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以现代工程建设跟踪审计理论,指导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事前预防、施工控制和事后监督审计方式实现跟踪审计目的、提高项目投资资金的使用。施工企业应在审计工作上进行强化,结合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进行审计理念的更新,完善企业的审计体系与制度。以此实现企业审计力量的强化、实现审计管理的强化。

2.2 强化审计计划管理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与自身审计力量、资源状况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计划。并将审计计划与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结合,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实施。

2.3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在企业进行内审工作时,以项目安排、方案制定为基础,通过科学的人员配置、资料审核以及报告编写等环节工作的细化提高企业审计制度的执行力,促进企业施工过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督导。以相关岗位的设置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促进企业及时发现审计风险、调整审计方案。而且,审计督导还能够通过对审计人员的指导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2.4 加快企业审计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以现代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实施中对审计技术手段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审计技术方式方法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积极借助网络优势实现企业内部计划、施工、采购以及财务等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以此实现企业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结合,促进企业审计信息渠道的建设,为企业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5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内部审计的主要过程 施工企业应根据这样的流程与过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施工企业还应根据各过程的重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企业审计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2.6 竣工结算的审计工作重点 竣工结算可以归为事后审计,但是在竣工前的自审过程也属于事后审计范畴。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内审人员应在工程竣工后、结算前对工程实际施工中的各项费用、技术文件等进行系统的审计,再次核算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为竣工结算提供准确数据。在工程竣工后,审计人员还要对工期、质量以及投资情况等进行再次审查,确认工程目标的实现。以工程完成情况、施工图纸比较分析、人工材料的使用情况符合等有效审计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对工程量的统计为结算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3 强化全员审计意识、强化审计工作培训,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

在传统的内审工作开展中,由于企业人员对内审工作的不理解、不了解以及对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体系的不清楚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企业人员内审意识的低下,造成成本控制、造价管理等工作开展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注重企业全员审计意识的培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体系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培训,使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能够认识到内审工作的意义以及自身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促进内审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实施是保障工程施工资金使用、成本控制以及造价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保障企业经济利益的关键。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快企业内审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人才的引入与培训,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章伟,林丽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J].建筑科技,2010,6.

[2]刘雨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造价[J].建筑科学技术,2009,10.

[3]王哲.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探析[J].项目管理与企业经营,2009,3.

[4]艾影,常丽红.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建筑工业,2009,11.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3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director and strategic audit procedure based on theories of Organizing Theory and Strategic Audit Theor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组织论;战略审计;流程

Key words: Organizing Theory;Strategic Audit Theory;procedur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41-03

0 引言

战略管理审计是一个新兴的审计学科,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自从其概念提出起,由于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得到了各国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推崇。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上世纪初国外学者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较为各界所认同的观点是,公司治理属于一种制度安排,即以之确立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和规划,并保证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体系能够协调一致地予以实施和完成。

根据安索夫的划分,经营管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大类,其中战略决策的地位最为重要。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若发生失误,将导致难以挽回和弥补的后果,会造成企业的严重衰退甚至倒闭,这方面国内外的实例和教训枚不胜举,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巨人集团,本来在汉卡领域有极强的优势地位,但在多元化经营、盲目性扩张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失误下,一个很好的科技型企业很快就倒闭。

为此,美国的艾贝·肖克曼教授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审计这一概念,以推动对企业战略计划和实施的诊断和完善机制。但战略审计的具体组织形式、实施机制等,由于和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文化等密切相关,其实施也必须有赖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在实际中,战略审计的实施也遇到诸多问题,不同企业之间的实施绩效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组织体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从组织论,对企业的战略审计活动进行初步分析。

1 战略审计与组织论概述

1.1 战略审计的内涵 根据艾贝·肖克曼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的核查,确定问题所在和各种机会,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活动(管亚梅,2008)。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韩晓梅,2002;余玉苗等,2004)。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由于其对企业战略管理和规划制定中相关风险控制考虑和设计较为系统,很快为各界所接受,并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

战略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范围(Hunger,2001),也可归类于绩效审计(廖洪,2003)。廖洪(2005)将关于战略审计的各方面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重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研究,二是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的研究,即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管理观(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和治理观(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两种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假设,因此在战略管理审计的目标、主体、职能、内容与范围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如表1所示。宫靖(2009)等则从能力观角度构建提出了一个企业战略审计体系,如图1所示。

目前,较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使用“战略审计”这一概念:①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Martin Shubik,1983);②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③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④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David,1987);⑤战略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式机制,是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战略审计应主要由公司的独立董事来负责执行,是独立董事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何卫东,1999)。项文卫(2008)对包括知识资产在内的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审计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包括战略方案和选择的审计、制订方法的审计、战略实施效果的审计等在内的大致内容框架。

由战略审计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战略审计可以在企业战略绩效管理方面起到较好的自我诊断、修复和完善作用。由于审计本身是对既有目标的遵循性检查,而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虽然明确,但还不具体,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企业战略审计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体系(石友蓉,2006),这也导致战略审计在战略绩效评价时的应用受限。但是,在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阶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过程、战略实施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咨询、监督和评价时,战略审计还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1.2 组织论 组织是一个很传统和历史较为悠久的概念,对于组织论的研究,从早期的农业、军事、国家等各方面,都有相当长的实践和论述。但组织理论真正得到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在上世纪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各方面的学者提出包括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系统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等理论体系或概念后,迅速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组织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其中,组织结构模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个子系统之间或个元素(各工作部门或各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指令关系,分为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等;组织分工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元素的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主要分为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等方面,工作流程组织则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可分为管理工作流程组织、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组织和物质流程组织等。

组织结构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目标体现在组织的总战略中,因此战略与组织结构应当紧密配合。特别是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如果组织的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就需要修改结构以适应和支持这一调整变革。尽管组织是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组织同时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重要的反作用,组织模式如果设计不好,有可能造成管理失效或战略失效。

2 战略审计的主体分析

从战略审计的涵义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可知,战略审计是企业治理中决策过程的一项支持活动,但又涉及到对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评估和审计,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主导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国内外学者研究提出了多个选项,其中主要有四种建议模式:即管理层主导模式,董事会主导模式,外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和内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各有其理,也各有短长。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效益,企业战略和组织设计也要支持和服务于这一目标。从组织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基于可以支撑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管理层主导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的趋势是,一旦出现对管理层不利的经营形势或存在一定的经营性风险的可能,战略审计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或评价过程有可能会受管理层的故意影响,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隐瞒、造假等,而此时董事会无法得到真实的信息,进而做出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决策。

在董事会主导模式中,由于董事会确定战略审计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后期的战略决策过程,但董事会决策与管理层的经营活动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冲突或主观期望值的差异,因此,董事会经常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用于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所需要的数据被管理层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或过滤,也容易出现前述的评价失真的情况。

在外部审计师模式下,一方面企业战略是核心商业秘密之一,公司战略所需的数据信息,以及其数据设计、收集和保存,一旦泄漏,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较大影响,因此,由企业管理体系的内部成员完成更有利于企业核心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师及其服务机构的诚信状况,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实际中,经常出现相关有损于其自身诚信的事件出现。因此,外部审计师主导的模式,要求业主对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严格的法律风险管控措施。

因此,作者倾向于采取由内部审计师作为战略审计主体的模式,同时辅以一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组织架构上,这种内部审计师主导的战略审计模式,既有利于管理层受托责任机制的完善,又有利于深入地开展以基础性业务为支撑的战略管理审计,并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阶段或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由于内部人员之间相对较容易协调和沟通,只要相互之间明确权责界面,对战略审计结果的反馈、落实和整改更易于实现,从而有助于达到完善组织治理的目标。

3 基于组织论的战略审计流程设计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少有涉及,基本上是以战略审计主体在开展战略审计时,与董事会或受相关管理层面委托,明确其职责和协调关系开展的。但考虑到战略审计涉及需协调的管理层级较多,有必要对战略审计的流程进行梳理。

组织论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与分工、工作流程组织。战略审计工作是由企业相关部门、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采用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相互协同配合的有组织的活动。基于组织论的视角,战略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环节分析、权责分配和反馈与改进机制。由此,以前述的内部审计师组织战略审计为基础,本文设计了基于组织论视角的战略审计,由审计主体、职责分工和评价流程等构成,如图2所示。

由图2所知,企业战略审计的审计主体包括战略审计领导层、执行层、专家组和职能部门等组成。审计领导层负责审定审计方案,对战略审计结果进行审核,审计结果通过的,可以组织战略实施,由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执行,且将战略控制措施与执行措施予以存档;审计结果未通过时,通过讨论复核,进行改进或予以重新审计。审计执行层是开展战略审计的具体实施组织人员,以审计领导层审核的审计方案为指导,准备相关战略审计材料和方案等,组建战略审计工作小组,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通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协助提供战略审计实施工作所需的材料。审计专家组对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过程等方案进行具体战略审计,将战略审计结果提交领导层审核。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组织论和战略审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提出战略审计的主体宜由内部审计师来担任,并以其为基础探讨设计了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事实证明,组织论对企业战略审计的流程、定位、将来的实施绩效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无论战略审计的工作如何开展,都要充分考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与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管亚梅.战略管理审计模式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4):96-99.

[2]韩晓梅.西方内部审计十大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2,(1): 66-68.

[3]余玉苗等.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4]Wheelen, Thomas L.& Hunger, J. David.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 A. 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1987,52(1).

[5]Hunger, JD & Wheelen. TL.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2001.

[6]廖洪.绩效审计——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J].中国内部审计,2003,(11):8-9.

[7]廖洪,陈波.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 审计研究,2005,(2):20-25.

[8]宫靖等.基于能力观的企业战略审计体系之构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5):86-88.

[9]Martin Shubik. The Strategic Audit: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to Corporate Competitive Strategy[J]. Reprinted from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83, (3):578.

[10]J.David. 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Winter):4-12.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机遇

第一,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其体制的逐步完善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中小型企业把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这是外部压力、内部隐患和自身责任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日益增强。也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客观要求。

第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内部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在不断探索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汲取外国成功的经验。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内部审计在不断地自我突破和自我创新

第四,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职业的加深和对其进一步地重视。随着内部审计人员的不断扩大和机构的不断壮大,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认识进一步提高。国家通过对审计人员加薪酬等激励措施,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经济全球化为内部审计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各国企业交流的增加、全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内部审计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趋势促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接受世界经济新形势的洗礼和挑战,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型企业有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这应付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吞并和国外企业的挤压。在企业设立内部审计,不但使领导者清楚企业自身内部的状况,从而在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做出迅速、正确的决策。还可以规划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更有利地与国内、国际企业竞争。据统计,全国现有内审机构8万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人,每年完成内审项目50万个左右,每年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所创造的价值1000亿元。在国家财经纪律维护、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和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点,处于成立初期或者正在逐渐完善中的中小型企业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

(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到位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企业资源的分配使用方面,必然要进行较为严格审慎的考虑。有不少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节约成本,把内部审计看作是一笔费用,只看到了它对企业消耗的资金,没有看到它所带来的报酬。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在中小企业中的开展与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该企业的技术低下

中小型企业为节约资本,部门人员往往身兼多职、硬件措施不达标。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审计人员对审计的理论知识不够专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他们可能会力不从心,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使得工作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有些法规对内部审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具有专业性。如《审计法》29条及审计署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从行业性质来看还是不够完善的,使得审计人员在评估一项经济决策或者判定职业道德规范时,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

(4)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

从2003年6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印发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具体准则以来,各企业在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大多数企业是被迫成立的。只为应付检查,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发展较晚,适合大企业的经济发展,而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企业机构设置混乱、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改善措施

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所出现的问题,为使内部审计部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国内大型企业、国际企业竞争,我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1、加强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领导层要把内部审计工作看作是“投资”,而不是“费用”。应该要看到内部审计所带来的经济报酬,实现由被动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

2、配备能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小型企业应该借鉴国内、国际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的需要、业务规模和特点等灵活的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评估方法。保持内部审计人员高低互补的业务水平结构。通过增加职工福利等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3、完善法律制度

我们应制定专门应对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其工作的时候能做到有法可依,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2006新编企业会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实施手册》等对于加快中小型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

中小型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工作繁易程度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如果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设置总审计师,负责各分支机构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总审计师由董事会任命,从而与管理层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冲突,保证了企业整体审计的顺利进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行政上的最高管理者可以是审计委托的主体,其独立性也可得到保证。亦可不设立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可通过投标方式向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包发,但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但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外部审计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既有好的企业经营储备,又有差的企业教训吸收,能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业务,是中小型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涛,赵栓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1)

[2]朱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决策[J].现代商业,2009(8)

[3]聂雪艳.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探讨[N].企业导报,2009(6)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5

摘 要 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施工企业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内部审计 信息化创新

一、引言

随着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对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约束及监督的机制,越来越被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所重视。我们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部分,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项目可能具有项目周期长、项目实施环境恶劣以及资金投入较大等特点,同时施工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因素都导致施工企业为了能中标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利润降低,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的内部管理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练好“内功”,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打好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就显得非常的必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模式及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在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在接受企业管理层及高级管理方的委托之后,对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分公司和各层管理人员等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鉴证与评价。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其作用的发挥必然离不开企业管理层及基层员工的支持。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施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忍让难以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有力支持,究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没有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其具体的表现就是不少的施工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直接影响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虽然有些施工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却没有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理的开展。对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相关工作及提供的服务不予重视,甚至持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这些原因都是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独立性是其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具备相应的独立性之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公平、公正的鉴定和评价。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其独立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首先在组织上要具有独立性。但是,施工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建立在企业基本的管理框架上的,其行政地位直接受制于本部门以及本单位,其行政地位仅仅是和被审计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而和那种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间的差异较大。从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情况来看,施工企业实行主要是在董事会领导之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总经理直接领导,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部门是和其他部门并列的。这就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不针对于其处于同一个级别的总公司的财务部门及与之并列的经营部门,审计的对象仅仅只是针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等级别的单位。即使对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但往往由于相关利益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偏颇,不能够真实、客观、公平、深入的得到会计信息,更加不能够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定位不科学

影响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的因素较多,尤其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及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当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及完善之后,施工企业的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相关的分支机构及管理层次趋于复杂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客观条件的改变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包括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功能监督职能向以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为主要目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水平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转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大型的施工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向管理及服务职能的转变,同时还对内开展了管理审计工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是以监督及评价职能为主,并没有深入到分析、评价及管理经营的层面,其集中的领域依然只是财务方面。

(四)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科技含量较低

当前,很多大型的施工企业都开始实现信息系统的网络化,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进行内部审计成为了现代企业审计方式的重要形式。因此,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现代的审计方式加以掌握。但是从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方式过于传统,限制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导致审计工作严重滞后于主流审计的发展水平。而企业在面对这一形式时,也没有过多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科技含量方面的投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

(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

1.合理的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定位

随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目的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促使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还对审计理念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内部审计的理念发生改变,为企业内部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也就是说,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将其自身的目标定位转向到管理审计的层面,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监督并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为施工企业的经营目标及经营理念的实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伴随着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必将走向集团式发展的道路,这客观上导致企业的管理层次将明显增多,进一步的加大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积极的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深入到施工企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所有活动当中,实时的向管理层汇报内部审计信息,然后针对其中的管理及控制缺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策略,协助管理层有效的管理并控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将内部审计工作和外部审计工作相结合

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与会计事务所,国内、国际较知名的审计机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自己开展内审工作的局限性,诸如独立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内审结果的影响力及其权威性。在进行委托外部审计时,对于确定是进行部分委托外部审计还是进行全部委托外部审计,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来确定。由于施工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太长,虽然在其建立的过程中是按照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和相关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工作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规范性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时,施工企业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适当的结合,将能更好的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

(二)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创新

1.加强信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不仅仅限于施工企业,对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尤其是能够充分的利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企业管理人才。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是施工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企业需要通过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训力度,尤其应该加强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审计软件的培训工作,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的专业人才。

2.建立并完善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

企业的内部审计资源数据库应该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审计单位的基础资料库、审计专家的审计经验库以及相关的审计文献资料库。在资料库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效性,尤其是针对相关的内部审计政策要求是更应该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及完整性。同时,要注意平时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对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及经验进行总结,在分析之后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录入到审计资源数据库当中,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结语

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和论述对,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使之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级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宗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理论创新与实务分析.天津大学.2008.08.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代建制模式,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随之逐步加大,因此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控制和防范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同时政府工程项目暴露出许多弊端: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积累不足、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政府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等,这就很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等现象,也容易给各方提供牟利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政府开始逐步采取“代建制”模式管理学论文,实现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适度分离,从而有效控制使用单位无限制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提高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

我国“代建制”政府工程管理企业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一个新出现的且十分重要的角色,得到了政府及建筑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代建制还属于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相应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只能参照建筑施工企业。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上市公司在发生融资行为时,才被强制性披露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只要不进行融资,则可以不披露或少披露。这样,就难以达到内部控制报告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在强调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应当强制性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①论文提纲格式。

①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有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修改并最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设

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其内部控制组织设置,关键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目前很多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积极整改,或者虽然上报整改方案,但是没有真正执行,等到再审计检查时类似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而且审计人员也没有处罚权管理学论文,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罚,这样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没有制定,而是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装订成册或张贴在墙上,但执行中却很随意。像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混岗,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手续办理等全部由一人完成;对项目工程款结算的随意性较大,有的结算原始单据没有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员的签字或签字手续不齐全;有的项目在没有签订供料合同或设备租赁合同,就开始开工生产;有的项目工程合同的内容发生了变更没有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这些环节出现的缺陷都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二、强化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建立各自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如陕西、吉林等省份。各界人士面对代建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的问题,一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点加强立法调研,尽快研究制订统一、全面、完善的代建制法规规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颁发部级的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会对代建制市场的开放、监管主体、代建制单位的设立条件和资质审查、代建制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程序、代建制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代建制项目的业绩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代建制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②。随着我国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代建制政府项目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逐步完善。

(二)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1)注重风险控制,加强职能管理

①加强会计核算和资金统一管理

集中会计核算和统一资金管理,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②刘笑峰 《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建立有效的内部结算支付制度,对各施工项目部的资金由企业对资金

统一进行结算,按预算下拨,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强化企业的资金调控力度,以便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有效使用,形成规模效应。

②加强大型设备和材料采购管理

企业建立统一的材料采购与管理、租赁使用和更新改造制度,统一调配,加强管理,避免重复购买,提高完好率和使用率管理学论文,加快更新改造资金的回笼;统一大宗材料采购,加强公司内部的统筹安排,降低经营成本③

③加强市场经营和招标投标管理

从符合企业总体利益的角度来统一调配资源,优化选择,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市场经营和招投标管理职能,统一经营决策,集中人力物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应与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技术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内部有序流动,对暂时无岗人员按待岗制度处理,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其他人员可由施工项目部按工程需要临时聘用;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配合项目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绩效挂钩,吸引员工到一线项目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稳定员工队伍。

(2)建立良好的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应建立对施工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

③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④。

①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施工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③业务流程的遵循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跨越流程办理施工项目相关业务的现象论文提纲格式。

④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相关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个人。

⑤各类款项的支付情况,重点检查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等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评审,并将结果向管理层直接报告,这是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控制风险的一道防火线。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审部门应该参与评审和制度制定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内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体系,发现关键控制点,准确理解各项内控目的、控制环境、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内审工作任务、权限、人员分工、人员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档案管理

等管理学论文,制定相应的评审办法,制定审计标准,例如审计实施程序的标准、

④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审计报告的标准等。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通过完善的内审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全面有效审计再监督,及时纠正控制的缺陷将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就像盛夏里的一场及时雨,指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属于新时期的新型企业,应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严格管理,强化控制,对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才能有实力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2]刘笑峰.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3]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4]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5]陈关中.内审监督——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财务与会计,2006.12(J):52-53.

[6]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会计研究,2010.5(J): 3-16.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7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供电企业作为诸多得到迅猛发展的企业中的一个,其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就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文章展开对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分析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最后对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

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6]刘静宙.浅析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

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睿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