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流域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1:32

流域管理论文

流域管理论文篇1

海河长期以来洪水威胁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几次大规模的防洪规划与治理,海河流域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294亿m3,控制山区面积的85%。其中,山区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60亿m3,防洪库容148亿m3,占61%。修筑堤防4000多千米,使流域内堤防总长达到2万km,相当于全国堤防总长的10%。开挖、疏浚骨干行洪河道50余条。在流域中下游地区规划保留了蓄滞洪区26处,设计蓄滞洪能力170亿m3。目前流域工程防洪能力为10~20a一遇,综合防洪能力约为20~50a一遇。现有的防洪设施在保证城市、工业、矿山企业的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农业生产的保护作用也在逐渐增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在最近几十年中,海河流域防洪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由于泥沙淤积造成河床不断抬高加重了洪水威胁;现有防洪工程未达到设计能力,影响工程正常发挥效益;蓄滞洪区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迅速,难以正常启用;现代化的洪水预报信息技术体系不完善。

海河流域大部分水库建于“”和“”时期,并受邢台、唐山两次大地震等影响,大多数工程存在着标准低、质量差等问题。流域山区共有大型水库31座,虽经过历次除险加固,尤其是近几年的大规模整治,巳使部分水库达到保坝安全要求,但目前仍有10座未达到部颁防洪标准。

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堤防隐患严重。海河流域多数河道堤防为沙土填筑,基础防渗差,堤身质量差,内部隐患多;此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大范围的地面沉降,致使河道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各河现状行洪能力只相当于设计标准的20%~70%。

海河流域洪水具有洪量集中,突发性强,预见期短等特点。多年来建设的水文测报系统大多是以水库为基本单元的单个系统,技术设备落后、标准不统一、信息传播时间长,特别是流域性防洪减灾指挥决策系统没有按规划实施,对上游雨情、水情的预测、预报结果不能及时传到决策机关,影响防洪调度、抢险决策等。

二,海河流域洪水特性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太岳山,北依蒙古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和东南的渤海湾倾斜,总面积31.8万km2。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徒骇马颊河3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23.18、5.45、3.18万km2。

海河流域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14℃,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是我国东部沿海降水最少的地区。降水量年内、年际分布极其不均,年内降雨量75%~80%主要集中在7、8两月,年际间单站最大、最小降水量比值最大达9.4(樟犭么站)。海河流域洪水具有突发性强,预见期短,洪峰高,洪量集中,年内年际变化大,连枯连丰,区域洪水与流域洪水并存等特点。

三,洪水管理目标

过去的防洪主要着眼点是“防”,达到的目的也是“防”,但是洪水对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如何科学地管理这些水资源使得洪水变害为宝,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服务,应该成为今后防洪的目标,即:实现对海河流域洪水的科学管理,在消除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洪水的利用。

据1956~1998年水文系列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m3,人均占有量305m3,仅为全国的14%,世界平均的4%,远低于人均1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的结果表明,流域一般年份城市和农村缺水总量达80亿m3,缺水率18%。海河流域缺水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已严重超采,地表水利用已达90%。但是,受海河流域洪水特性和水库调蓄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仍有61亿m3,其中汛期年均入海径流约30亿m3。海河流域各年代平均入海水量情况见表1。特别是1996年8月海河南系发生较大洪水,排洪入海水量达84亿m3,1994年8月滦河较大洪水,排洪入海水量达9亿m3,这说明流域洪水资源还有一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四,转变观念调整流域洪水管理思路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解决途径在于建立节水型社会和实施跨流域调水,最大限度利用当地洪水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加快治理、科学调度、蓄泄兼筹,一方面增加洪水调蓄能力,削减洪峰;一方面将洪水转化为可控利用的资源。应进一步完善流域洪水管理工程体系,强化流域洪水管理非工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流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对洪水更高程度的预测、控制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水库调蓄能力,逐步建成兼顾流域生态坏境、洪水资源利用、能够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洪水管理体系。

1,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防洪工程体系是有效防范洪水威胁的基础。针对海河流域防洪标准不高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必须加快对现有病险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对河道堤防险工险段进行治理,对河口进行清淤疏浚,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努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形成上调、中蓄、适时适量地泄的蓄泄兼筹的防洪、用水工程体系,为有效地管理洪水创造基本条件。

2,加强科学研究,优化水库调度方案

海河流域的水库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其汛限水位和调度原则也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确定的,几十年的运用表明,汛前弃水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洪水预测、预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水库汛限水位增强调蓄能力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上游水库的调蓄,实现洪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有可能的。据有关部门通过对岳城和潘家口两座水库调度的研究论证表明:实施预报调度,如果岳城水库汛限水位由132m提高到136.5~139m,保证率在78%~80%的年份,可增加供水量1~1.8亿m3;潘家口水库汛限水位提高2~5m,可增加兴利库容1.8~3.5亿m3。照此推算,全流域山区31座大型水库平均每年可增加供水能力13~26亿m3。

3,建立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兼顾的体系

海河流域多年来未来大水,干旱严重,许多河道已经成为季节河道,洼淀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干淀,造成了生态功能的失调。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划,在保证防洪不出问题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河道梯级闸坝,用以拦蓄汛期洪水,恢复其生态功能,造福于沿岸人民。对于蓄滞洪区和洼淀要制定保护规划,适时适量地分泄洪水。做到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兼顾,上下游兼顾,本流域水源与外流域水源兼顾,防洪与生态恢复兼顾。

4,建设全流域性的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

及时准确地对上游降雨情况做出预测预报是科学管理调度洪水,实现洪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加快流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流域性的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要以数字海河流域建设为契机,加快全流域性的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体系、信息传输体系、决策支持体系,完善洪水调度预案体系。在发生洪水时,可以迅速的采集和传输雨情、工情、灾情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预报,决策部门可以根据预案进行有效的调度和防汛抢险指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和减小灾害损失。

总之,洪水管理是一项关系到海河流域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问题,必须建成一个完善的洪水管理战略体系,在免除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加强对洪水的利用。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海河流域堤防工程、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等各项工程措施和信息化非工程措施得到较大程度的巩固和提高,做到能有效抗御和减少洪水灾害,实现洪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流域管理论文篇2

1.1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的首要办法。首先,相关企业应该应该研发并引进先进的电商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以具体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予电商企业和物流管理部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其有能力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从整体上提高该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2研发先进的电商物流配送方法研发先进的电商物流配送方法是现阶段解提高电商物流管理效率的另一主要办法。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企业要提高其自身的配送速度,即提高物流监控系统对配送业务流程的实施监控效率,具体方法为:当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一个神经末端接收到相关的配送信息时,系统则通过相应程序以最短的时间配置出相关电商产品配送的合理方案,并在制定计划后,立即展开相应的配送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先进电商物流配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实现配送功能的集成化不仅可以提供传统意义下的电商物流配送,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而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务,并最终提高电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5]。

1.3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电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建设和培育力度是从根本上提高电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应该提高对电商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并将电商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升到促进高效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从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使其意识到加强电商物流管理的学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业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电商物流企业也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并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使其有效服务于企业的人才建设,并最终提高企业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6]。

2.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2.1电商物流一体化管理所谓物流一体化是指以整个物流系统为核心,由物流企业、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共同构成的整个物流供应链,且该物流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未来,电商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必将愈加剧烈,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则必须加强垫上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电商物流的配送效率和管理效率。例如,企业可以对相关电子商务产品在当前市场下的具体发展情况和产品优势进行分析,并结其物流配送的具体流程,从而制定符合产品特色的物流配送管理方案,从根本上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使企业占据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

2.2电商物流向社会化物流发展在21世纪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物流产业在内的我国社会众多生产领域均在向趋于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具体体现在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运作和管理上。一方面,电商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电商物流系统具备较高的社会化水平,而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电商物流企业则需要通过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中心,从而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同时,也能满足相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电商物流的社会化转变也将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具备社会化性质的电商物流管理不仅可以缩短客户接收相关产品的时间,同时也简化了物流流程,进而从多方面物流控制与管理的角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并使电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2.3自建电商物流与第三方流相结合除了一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发展趋势外,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管理也必将向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向合理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又被成为物流联盟。所谓物流联盟是指由加工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以及电商物流企业共同组成,且上述三者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从而确定其互相间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在物流联盟中,成员企业间相互独立,各个企业中的资源以各种可能实现互相共享的方式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1+1>2”的盈利方式不仅加强了电商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同时,也使得合作后相关业务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远远高出企业自身运作所产生的利润,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除了相互独立外,物流联盟中的成员企业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方式不仅使成员企业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并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员企业间的内部对抗和冲突,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商物流服务,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结论

流域管理论文篇3

由于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水文水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比较复杂,虽然各流域经过四、五十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还有日益严峻的趋势。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或缓解所面临的“水少、水脏”问题,需要深入地分析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流域水循环规律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通过研究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发和建设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内部潜力与整体综合优势,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系统的构成与技术关键

研制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系统是以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为基础,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手段,以水资源优化调度和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微咸水)及外调水的联合高效利用为核心,追求节水、防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水资源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模型分析,及时提供水资源决策方案,并快速给出方案实施情况的后评估结果等,以确保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动态和科学管理,做到防洪与兴利、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调水、水质与水量、优质水与劣质水之间联合调度与管理,确保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式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由水资源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实时预报、实时管理、实时调度、决策会商、控制和后评估子系统所组成,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据现代水文水资源科学的有关理论,利用当代先进的系统分析、人工智能、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技术,通过有关专业模型计算、分析和知识推理、判断等,为决策者提供流域水资源实时管理、调度方案,并允许决策者或专家根据自己的智慧、知识、经验、偏好和决策风格等进行定性分析与判断,直接干预方案生成及评价整个决策过程。

根据流域水文水资源特点和供用水特征,基于目前流域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研究和开发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技术关键主要包括:

(1)水资源监测网的调整和完善,河流纳污能力及其环境容量,水库或水库群运行规则、技术参数的校核与调整,洪水资源调控、污水处理回用与地下水人工回灌,污水总量控制与生态环境需水量,防洪与兴利统一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运用管理等研究,以及水资源实时调度管理方案付诸实施后效益与风险分析、系统的标准化等。

(2)该系统由庞大而复杂的基础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结果数据库、专业模型库和知识库等组成。其特点是系统规模庞大、处理的数据信息量大,模型运算复杂以及数据传输接口多,如何实现信息存储、加工、传输的专业化管理,是一个技术难点。流域的水价政策及水权分配问题,也是影响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实时、统一管理的关键。

(3)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精干的执法队伍,以及如何制定科学的流域水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有关政策和法规条例等,以保障流域水资源实时管理、调度方案的付诸实施,指导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3系统的主要功能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水资源(及水质)的实时监测、评价、预报和决策支持(实时预报、管理及调度)以及控制、后评估等(如图1)。

图1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框图

3.1水资源实时监测

水资源实时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水质、旱情以及其他信息等。在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点)网或监测系统(包括雨量、蒸发、径流、水位、水质、水温、墒情等监测站点),以及各取水口取水量、开采机井抽水量等监测网,各监测网或系统之间互通有无、资料共享,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及时快速、准确地提供完备的实时监测数据资料。

(1)雨量观测。目前采用的雨量观测手段主要是普通自记和人工观测,为了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需要适时更新现有的观测设备,装配翻斗式雨量计并配备固态存储器等,使雨量观测工作方式更新为无人值守,有人看护的观测方式,实现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及传递。

(2)水位观测。水位观测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地表水多指河流水位和水库水位等,而地下水就单指地下水位。

①对于基本水尺在桥梁上(或附近有公路桥)的水位观测,特别是含沙量较大的站,建议采用气介质超声波水位计,再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输到站房。

②对于山区性河流,或断面稳定,含沙量较小的水位观测,采用测井式水位观测,装配浮子式或压力式水位计,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输到站房。

③水库站一般有自记井,只对其重新装配浮子式或压力式水位计,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输到站房

④地下水位监测目前主要分为手工测绳和自动监测仪两种。自动监测仪主要通过固态存储、电话网传输、手机网传输和电台传输等方式将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心站。

总之,水位监测,建议均装配与雨量结合的水位雨量固态存储器,装配具有记录、传输、存储、分析等功能的自动监测系统,最终实现水位遥测自记,自动测报等功能。

(3)流量测验:在各中心站配备不同形式的桥测车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桥测及周围地区的巡测;缆道及船测站,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实现水文缆道程控自动化,配备机船,配备先进的测验仪器设备,全面提高流量测验的精度,充分满足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统一调配的需要。对水库站现有的水文缆道进行维修、改造,实现水文缆道的程控自动化,保证流量测验的精度要求。

(4)取水口及灌区流量观测:对水库各取水口分明渠和管道两种,水位主要采用超声波自记水位计,流量测验分不同情况,选择适用的测流设备。而灌区的水位观测主要采用超声波自记水位计等,流量采取不定期电波流速仪率定方式,用水位~流量关系线推求径流量。

(5)机井开采量实时观测:地下水开采机井抽水量的观测,目前一般只有一些机井安装了水表,大部分机井均未安装水表。为了能准确取得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的数据,掌握准确的地下水开采量,需要逐步或有重点地在地下水开采机井上安装水表。

(6)水质实时监测:水质污染具有理化成分复杂、多样和点多面广的特点,不仅受污染源的大小和数量影响,而且还受汛期洪水、降雨的影响。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水质参数在成分和时空上的变化非常复杂。传统的人工现场水样采集、化验方式周期太长,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水质变化的性质和过程,所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得不到有效监控与科学的管理。水质实时监测就是采用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传输设备、在线监控和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对水质参数的连续采集、分析、存储,并在监测指标超过污染标准时,发出警报,做出污染类型分析等。

(7)墒情实时监测:主要针对大中型灌区的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为适时、适量的节水高效灌溉提供信息支持。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探讨利用遥感技术实时预报土壤墒情(中小尺度上)的可能性,即利用实时遥感信息,根据大中型灌区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与遥感解译模型进行联接和耦合计算,实时提供整个流域不同灌区的土壤墒情,为流域节水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2水资源实时评价

水资源实时评价主要是指在时段初对上一时段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进行实时分析和评价,确定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等。

(1)水资源数量实时评价:根据雨量、河川径流、地下水位等实时监测资料等,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确定和评价水资源数量及丰枯形势等。

(2)水资源质量实时评价:根据实测的河流、水库、引水渠的水质实时观测和地下水质实时监测资料等,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确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及污染态势。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污染程度、范围及主要污染物,水资源质量,重要河流污染负荷及削减量等。

(3)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时评价:通过对各取水口取水量、开采机井抽水量和地下水位等实时监测资料,对供用水量进行实时评价,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实时分析和评价各种水利工程的供水量、不同行业的实际用水量,供用水结构、节水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当地水资源进一步开发潜力,并实时圈定地下水的开采潜力区、采补平衡区和超采区等。

3.3水资源实时预报

水资源实时预报主要包括来水预报和需水预报两部分,来水预报又分为水量预报和水质预报。水量预报包括地表水资源量预报和地下水资源量预报,地表水资源量预报既可细分为当地水和外来水(包括引调水)预报,又可分为汛期径流预报和枯季(非汛期)径流预报。需水预报分为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报。

(1)河川径流量实时预报。根据河川径流的形成机理和产流规律,将河川径流量实时预报分为汛期径流实时预报和枯季径流实时预报两种。汛期产汇流机制主要是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超渗与蓄满综合产流模式:而枯季径流主要是遵循流域的退水规律。因此,汛期径流实时预报模型与枯季径流实时预报模型是不同的,需要分别建立预报模型对汛期径流量和枯季径流量进行实时预报。

(2)地下水资源量实时预报。首先分析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的赋存规律;然后根据抽水试验等确定含水层的参数分区,并利用试验资料和长观资料确定有关水文地质参数;最后利用均衡法或数学模拟模型法,分析和预报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地下水动态分布。

(3)水质实时预报。利用获得的实时水质监测和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通过所建立的水质实时预报模型,实时预报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状况、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及时提供水资源污染态势等信息。

(4)需水量实时预报。根据需水量预报要求,本次将需水门类分为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四个一级类,每个一级类可以再分成若干个二级类和三级类。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还可以再细分为四级类。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可比较容易地合并有关各需水项,获得需水量过程。

3.4水资源实时决策支持

水资源实时决策包括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管理和调度,以及决策会商等。

(1)水资源实时预报。对于水资源实时预报,尤其是汛期径流预报和需水预报,由于受到诸多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很难准确预报,因此需要专家的会商支持、吸收和借鉴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便较准确地预报和确定未来的来水与需水过程等。

(2)水资源实时管理。利用水资源实时评价和实时预报结果等,通过水资源实时管理模型计算,结合领域专家或决策者等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偏好,分水协议、水价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提出水资源的实时管理方案,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地行使其监督和管理职能提供支持,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通过前面制定的年度内水资源管理方案,确定水资源优化调度的规则和依据;根据各时段水资源的丰枯情况和污染态势,通过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确定水资源实时调度方案。

(4)水资源决策会商。决策会商是指通过对实时、历史和预报、管理与调度的各类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处理,为讨论和分析水资源的丰枯形势和污染态势,以及最终确定水资源实时管理和调度方案提供全面的支持。根据利用水资源实时管理模型和调度模型确定的若干管理、调度方案,以及提供的每一种方案的综合效益分析结果,领导决策层和领域专家,通过全面分析对比和协商、讨论,如认为其中一个方案合适则选择之,并付诸实施。如认为必须进一步做新的方案,则通过水资源实时管理、调度系统,计算和提出新的管理、调度预案,供决策者对新老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总之,在面临重大的水资源决策时,决策会商机制显得非常重要,有关利益冲突的各方,可以根据所提供的各种预案,包括水资源实时预报方案、实时管理预案和实时调度预案,分析其优劣,进行协商,确定能为有关各方所接受的方案。

3.5远程自动控制

控制可分为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半自动控制等,主要是对重要的取水口和开采机井、引水闸门等的控制。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建立一些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是必要的,也是将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3.6监控管理后评估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需要对系统的重点功能进行后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针对水资源实时调度、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实施效果以及预报方案的准确性、控制情况等进行评估,重点分析导致调度、管理方案不合理和效益不好、预报不准确的原因等。

最后,将研制的有关部分内容和功能模块进行集成,最终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基于GIS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并进行试运行;通过系统的试运行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正式交付使用,并保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流域管理论文篇4

一、流域概况

窟野河流域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东胜梁,流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和陕西榆林市的府谷、神木等5县(旗、市),于神木县境内入黄河,全长241.5km,流域面积8706km2。

流域地质构造属东胜台凸与陕北台凹过渡区,地貌组成大致以长城为界,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北部为砾石、岩屑组成的砾质丘陵区,西北部为风沙土覆盖的砂质丘陵区,各类型区植被稀疏,土地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非常严重。

二、降雨、径流、泥沙特征

流域气候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386mm,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8.7%,年际变化大。受地理位置和西风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大系统的影响,窟野河流域为黄河中游最大的暴雨中心之一,出现大于100mm日点暴雨的频次为0.35次/a。

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6亿m3,年内变化大,季节性强,每年60%以上时间流量小于10m3/s(甚至断流),多突发性暴雨洪水,温家川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400m3/s。

流域为黄河多沙粗沙区,实测平均输沙量1.061亿t,占河龙区间同期来沙量的13.8%,实测平均含沙量为140kg/m3。各区间实测来沙量和实测最大洪水含沙量见表1。

三、水土流失特征

窟野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8245km2,占总面积的95%。因地质条件迥异,流域内三大类型区水土流失类型及特点不同。黄土丘陵区水蚀为主,沟壑重力侵蚀异常活跃,多年平均侵蚀模数3.43万t/km2·a,局部地区超过4万t/km2·a,为剧烈侵蚀区;砂质丘陵区,流动、半固定沙丘广布,冬、春、秋三季风期,突发性沙尘暴频繁,夏季伴有水力侵蚀,侵蚀模数为1.5万t/km2·a,为剧烈风水两相复合侵蚀区;砾质丘陵区土层薄,砒砂岩出露,易风化,非汛期风蚀严重,汛期水蚀为主,平均侵蚀模数为1.0万t/km2·a,为极强度风水两相复合侵蚀区。

四、沟道特征

窟野河流域的沟壑密度平均为3.3km/km2,其中黄丘区4.5km/km2,砂质区和砾质区均为1.7km/km2。据“三条河”(窟野河、秃尾河、黄甫川)规划调查,全流域有大小沟道595条,其中3~10km2最适宜建骨干坝的小流域占64.5%,流域面积小于2km2易兴建淤地坝的支毛沟更多。这些沟道沟底平缓,纵比降多为0.01~0.04,沟底较宽,中下游(陕西辖区)沟宽多为几米至几十米,中上游(内蒙古辖区)一般为几十米至数百米,在这些沟道建坝库容大,效益显著。

五、工程布局

根据流域地质、地貌及水土流失特点,三大地貌类型区差异较大,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除害兴利的原则,沟道治理的工程设施、布设方法及规模大小各有特点。

1.黄土丘陵区

沟道密度和地面坡度大,侵蚀模数高达2万~4万t/km2;水资源缺乏,支、毛沟多是干沟,面积较大、有常流水的沟道稍遇干旱也断流;沟道两岸阶地少,沟间地虽较平缓,但距沟道水源高差多在100m以上,提灌成本高,建设基本农田的条件极差。建坝蓄洪、拦泥、淤地、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基本农田,是促进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有效途径。

沟道措施布设分三部分:一是围绕支沟,在流域面积小于2km2的支毛沟内建设以拦泥淤地、发展基本农田为主的中小型淤地坝。二是在流域面积大于2km2的沟道,为保证下游水、坝地的安全,兴建集蓄水、拦泥、防洪、淤地于一体的骨干坝。这是治沟工程的主体和核心,数量多、作用大。同时为更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在有条件的、骨干坝难以控制的大支沟的干流兴建大型拦泥坝。三是在有水源的沟道布设一些小水库、小池塘,蓄积长流水,为小块水地灌溉及生活用水提供水源。

2.砂质丘陵区

沟道密度小,多数沟道有长流水,水资源较丰富;地表风沙土覆盖,沟间地面积相对大而平坦,但质地差、利用率低;多为煤田开发区,人口增长快,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长快。如何把现有的水蓄积起来并更加有效地利用,显得非常重要。

这里的沟道治理,主要在流域面积较大的支沟干流中游,修建以蓄水为主的中小型水库或骨干坝,用以防洪蓄水,保护下游工矿生产安全并为工矿和居民生活以及下游灌溉提供水源;同时,在上游,特别是风沙土覆盖较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修建骨干坝和淤地坝,用以分拦洪水泥沙、发展坝地、延长下游坝库的利用年限并保障运行安全。

3.砾质丘陵区

降水少,地表多为砾石,质地差,植被少,遇暴雨极易产生径流。沟道宽而平,且多数有少量伏水,有发展水地的条件。

沟道治理应大力推行准格尔旗川掌沟的治理经验。在较大的沟道内,分段建拦洪坝,用以蓄水、防洪、拦泥;在拦洪坝的下游兴建小水库、小池塘,蓄积长流水,即所谓“一坝一塘”;在水库、池塘的下游治河造地发展水地;在拦洪坝上游的支毛沟内,建设以骨干坝为主体的坝群,保证干流拦洪坝和水地的安全生产,淤地坝种植植物或造林。

从以上总体布局可看出,三个类型区都需兴建骨干坝和淤地坝,但重心和目的各异。黄土丘陵区突出拦泥淤地,砂质区突出蓄水,砾质区突出治河造地。当地多年实践证明,这种把减少入黄泥沙与发展当地生产结合起来,“三大效益”共同发挥的布设形式,是合理可行的。

六、工程规模

1.坝址资源

根据工程总体布局框架,与当地技术人员一起,逐条流域逐坝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对全流域建坝资源进行了详细摸底。摸底结果:骨干坝可建1000座,其中砾质区300座,砂质区381座,黄丘区319座。布坝密度:砾质区8.2km2/座,砂质区7.3km2/座,黄丘区密度最大为5.7km2/座。同时为更好地控制水土流失,在骨干坝未能控制的下游支沟的干沟,还可修建规模较大、库容超过500万m3的大型拦泥库65座;在支毛沟修建淤地坝4600座。

2.治沟工程设计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

各类型区治沟工程的设计标准,按部颁《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规定,拟定如表2。

坝高和工程量,根据库容大小参照邻近已建坝或原设计坝高与库容关系曲线以及工程量推算,少数无邻近坝资料的,根据选择的典型坝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量算后推算;淤地面积根据坝高和拦泥量关系,每公顷坝地面积需泥量0.6万~1.5万m3确定。工程技术指标详见表3、4。

七、建坝次序及效益分析

建坝次序主要依据流域内资金筹措能力、劳力、机械设备状况等,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因坡面治理需要时间,措施见效还需要时间,而在坡面措施未见效之前,加强沟道治理不仅可有效拦截泥沙,而且可加速坝地的形成,为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农林牧生产结构改善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001~2010年期间,是沟道坝库建设的重点,根据流域内各县技术力量、施工机具等实际情况,拟新建骨干坝685座,其中黄丘区242座,砂质区210座,砾质区233座;新建中小型淤地坝1728座,其中黄丘区450座,砂质区579座,砾质区699座。

流域管理论文篇5

中国的水利长期以来没有摆脱农业水利的范畴,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水利的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是:

(一)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国家虽然投资兴建了许多骨干防洪工程,但是大部分堤防是靠群众运动在历史残留堤上培高建成,在堤基、堤身上遗留隐患较多,遭遇大洪水时险象环生。同时大量设置蓄滞洪区,在其中生活的2000万人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蓄滞洪区使用的难度日益增加。

(二)农民自发兴建的低质量水利工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遗留问题日益突出。在合作化运动、、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等政治运动中,全国农民每年冬春自发大兴水利。仅在期间就兴建大中型水库900多座,小型水库更是遍地开花。这些水利工程虽然没有花费国家太多投资,但是没有统一规划、缺少严格地勘测、设计和质量控制,因而病险工程较多。在80年以前,每年溃坝事故都在200座以上,最多年份超过700座,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达8亿亩,但农民自发兴建的农田灌溉系统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我国的农业灌溉系统除干渠外缺少量水和控制设备,取水随意性大,跑水或超额引水十分普遍。渠系的渗漏、田间蒸发等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由于田间灌溉方式不合理,许多干旱地区灌溉水量远远超过作物需水量,这种农田水利工程是低效工程。

(四)我国有机井372万眼,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干旱缺水地区,机井成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祸首。由于机井所有者为个人或小集团,只要一合电闸就可以抽出水来,很难进行控制,在干旱季节,互相争水,井越打越深,越大越多,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五)对于水系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污染源缺少监控手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流域管理部门无能为力。由于水资源污染加剧了供需矛盾,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六)长期以来,水利规划只着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把生态效益列入规划主要内容。因此,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草场沙化、珍稀物种生存环境破坏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七)作为水利部门的职责,以建设水利工程满足社会对水资源需求为主要目标,而对于通过宣传引导合理消费水资源以及通过管理控制水资源的不合理消费方面苍白无力。

总结20世纪的水利建设经验,一是由于我们的观念上落后,水利建设仍停留在农业水利的阶段,对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对水利的新要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的新要求缺少认识;二是我们技术上落后,水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低效阶段,水资源的浪费与水资源紧张并存;三是管理体制上落后,流域管理停留在水系管理的范围,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不良人类活动无权管理,21世纪的水利建设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观念、技术、体制三方面的问题。

观念上落后可以通过教育转变,技术落后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而管理体制的改变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革。

2、水利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已被现代人所接受,为谋求全球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力求当代的发展,而且要做到不破坏后代人的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代际公平、地域公平基础上建立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黄河断流、华北大平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淮河、辽河水系的严重污染等都已走入绝路,谈何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大水利建设必须高举可持续发展的大旗,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利建设的核心理论,明确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资源是一年一年不断循环的,人类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如仅对其合理利用并不构成对后代人的影响。但是如果在利用过程中使水中的污染物不断积累,超出水域的自净能力;或者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至于使地表水面及湿地面积减少、海水入侵等难以逆转的问题发生,就是损害了后代人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试想,历经千万年留给我们的地下水和秀美山川我们有什么权利把它们用光和毁坏掉呢。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来看,我们不仅不能超量使用水资源,而且要尽快把过去超采的地下水资源加以补偿。对污染的河流、破坏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加以修复,当代人欠的账当代人来还,这是我们不能推辞的责任。

(二)地域上的公平发展要求水利建设的公平,不能为保障一个地域的发展而牺牲其他地域的发展权利。

“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一直是水利规划中所提倡的,这种精神在的样板戏中被升华为“龙江精神”。这从经济角度或许是合理的,但是从人权及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它又是极不合理的。例如把2000万人生活的区域划定为蓄滞洪区,居民非自愿承担洪水风险,是为了保护下游的发展。同样为保护下游大城市而降低上游堤防防洪标准,为保护堤防一侧而降低另一侧堤防的防洪标准。就是说为了保护某些特定地区而损害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权利,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目前所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条例》虽然对蓄滞洪区作出部分经济补偿,但远不能补偿该地区在发展潜力方面所受到的损失。

(三)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流域为单元。

目前许多省、市都在制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但大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各大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完成,大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各支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讨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试想,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再好,如果太浦河和长江下游水质严重污染,怎么能保障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呢?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它要求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使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及富裕度都不断得到提高,这应当是21世纪我国大水利建设的目标。

(四)水利事业不仅仅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而应当说是首要条件和根本条件。

在谈及水利事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时,流行的说法是: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这种说法不确切。因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极多,如每一种资源都可以说成是支撑条件,但是一种资源不足,可用其它资源代替。水则不成,它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流域的土地开发、生态、环境、人口、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流域中生命四大要素是:阳光、空气、水、土壤,前两者不是稀缺性的,不会成为流域内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土壤及其分布条件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在流域内通过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才能实现水土平衡,不断地创造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以说在流域内除了人为管理因素之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方面,即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都会产生影响的要素只有水和土地。而改变水的时空分布以实现水土平衡并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正是我们水利事业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水利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条件。

3、强化流域管理体制才能实现21世纪的水利发展目标

面对水利事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要完成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实现以流域为单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我国的流域管理机构。应当说,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流域时代的来临。必须通过严格的流域管理,使举国上下都意识到流域是一种自然存在,只有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某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流域实施真正的管理,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交通圈、经济圈之间的矛盾,把流域作为一个开放的巨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对流域内一切对水系造成不良后果的人类活动进行干预和制止,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建设项目应当有一票否决权。从根本上来说现在的流域管理机构充其量不过是水系管理机构,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就是要把流域管理机构从目前的水系管理升华为真正的流域管理。其要点是:

(1)对流域的防洪管理应当从目前的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扩展为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

(2)以提高全流域国土安全度为管理目标

(3)对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应从目前的水资源分配管理扩展到全流域的配水、用水等全方位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流域管理论文篇6

梧桐河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汤原县、鹤岗市及所辖萝北县境内,在东经129°40′~130°53′与北纬47°11′~48°04′之间,梧桐河是松花江下游左岸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邵家店北沟,流域面积4565km2。梧桐河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西部为小兴安岭东南麓,北部与嘉荫河流域接壤,东部与嘟噜河流域毗邻。上游小兴安岭东南山地为林区,有七个林场。干流两岸有鹤北镇、宝泉岭农垦分局、梧桐河农场场部、三个城镇和许多居民点。流域的西南部鹤岗市为我国重要煤碳生产基地,主要水利工程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座,是鹤岗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资源。

1.1地形地貌梧桐河流域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鹤北林业局以上及西北部为山区,山地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峰巅连绵,河谷纵横,海拔在200~1022m,植被多为森林覆盖,有各种杂树、松树很少,混交林多,有榆树、桦树、黄波力、水曲柳等,山脚下及河流两岸多为柳树、杂草、农作物等。鹤北林业局以下及鹤岗市东南部为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为开垦的耕地,海拔在70~100m之间。

梧桐河流域上游山坡多为斑状花岗岩及麻岩组成,表层有很薄的腐质土。在河流两平原区多为冲积层,表面是黑壤土,厚度在0.5~0.8m左右,下层完全是细沙及卵石,河流两岸洼地为沼泽土、草甸土。

1.2水系梧桐河水系为羽毛状,上窄下宽,流域平均宽大于35km,最大宽度为50km。右岸支流发达,较大一级支流在梧桐河右岸。有老梧桐河、西梧桐河、嘎拉基河、细鳞河、大石头河和鹤立河,占流域总面积的62%,其中流域面积大于300km2以上的支流有鹤立河、细鳞河。最大支流为鹤立河,其次为细鳞河,占流域总面积的16.8%和14.0%。宝泉岭站上游右岸较大支流流域面积占该站集水面积的63.2%。区域内发生的暴雨产生的洪水对该站有很大的影响,梧桐河水系见图。

1.3气象特征梧桐河流域处于中高纬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7月上旬至8月下旬,受东亚季风、太平洋付热带高压北进影响,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入侵控制。四季变化明显,干湿、冷暖差异较大。夏季天气炎热多雨,有暴雨和连续阴雨天气,并受北上台风影响,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偏少;秋季早晚凉爽,降水减少;春季干旱多大风,有沙尘天气。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在1.5~3.6℃之间,年内7、8月份最热,最高气温37.7℃;1、2月份最寒冷,最低气温-38.8℃。无霜期145天左右,结冻天数190天左右,冻土层深1.4~2.0m。

2水文特性

2.1降水

2.1.1降水地区分布

梧桐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干支流上游山区为降水量高值区,年降水量一般在600mm以上,并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鹤立河下游平原在550mm以下,山区明显大于平原区。

2.1.2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梧桐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5.5%以上;冬季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较小,不足全年的4.3%。降水量年内分配见表1.1。

表1.1梧桐河流域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表单位:mm

名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王家店

4.5

5.3

10.4

23.5

49.2

97.4

133.9

146.2

68.1

30.8

12.6

7.4

百分比(%)

0.8

0.9

1.8

4.0

8.3

16.5

22.7

24.8

11.6

5.2

2.1

1.3

宝泉岭

4.1

4.8

10.1

26.7

49.9

96.8

121.6

138.2

65.4

34.4

10.1

7.0

百分比(%)

0.7

0.8

1.8

4.7

8.8

17.0

21.4

24.3

11.5

6.0

1.8

1.2

鹤岗

3.6

5.0

9.0

22.4

57.0

97.2

151.5

144.2

81.9

30.7

9.9

7.2

百分比(%)

0.6

0.8

1.4

3.6

9.2

15.7

24.5

23.3

13.2

4.9

1.6

1.2

2.1.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梧桐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存在着明显的丰枯交替性,有些年份形成春旱秋涝,有些年份降水偏少出现干旱,而有的年份形成多日连绵阴雨天气,大范围的降水,从而造成洪涝灾害。历年最大年降水量为965.0mm(1994年),为历年平均值的1.6倍,历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20.1mm(1999年),仅为历年平均值的54.3%。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在0.27~0.32左右。

2.2蒸发

陆上水面蒸发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见表2.1。4~8月份蒸发量约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71%,最大月蒸发量发生在5、6月份,占年蒸发量的32%,最小月蒸发量在12月份及次年1月份,占年蒸发量的2%左右。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20cm)在952.8~1280.2mm之间,最大年蒸发量为1555.3mm(20cm),发生在1979年,根据资料对比分析,地区上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表2.1梧桐河流域各站多年平均蒸发量年内分配表单位:mm

站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王家店

15.6

24.6

55.8

101.6

156.5

148.7

141.6

113.5

88.0

64.0

28.2

14.4

百分比(%)

1.6

2.6

5.9

10.7

16.4

15.6

14.9

11.9

9.2

6.7

3.0

1.5

宝泉岭

4.8

12.0

32.3

67.1

145.5

95.9

92.9

75.4

62.9

38.8

15.0

4.7

百分比(%)

0.7

1.9

5.0

10.4

22.5

14.8

14.4

11.6

9.7

6.0

2.3

0.7

鹤岗

13.0

23.4

66.4

141.0

219.5

199.6

182.8

154.2

129.7

98.5

37.5

14.6

百分比(%)

1.0

1.8

5.2

11.0

17.2

15.6

14.3

12.1

10.1

7.7

2.9

1.1

2.3径流

梧桐河径流量为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和冬季降雪补给。其特点是融雪再分配和消冰水形成的春汛,春汛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降水补给形成的径流量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80%以上。年最大流量多发生7月至8月中旬,冬季12月至3月为枯水期。

2.3.1径流量年内分配、年际变化

梧桐河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量主要集中在夏汛6~9月份,占全年水量的69%。从表2.2可以看出,春季4~5月份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的16.0%;冬季12月份至3月份径流占年平均径流量的2.7%,最大月份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4.0%。

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变差系数Cv值为0.6,从资料分析可知,梧桐河干流宝泉岭站(1972年以后)年平均径流为7.113×108m3,上游梧桐镇站(1979年前)为8.235×108m3。通过上下游站资料分析可以看出,1955~1957年、1959~1961年、1971~1974年、

1983~1985年、1996~1998年为丰水年组。最大年径流量为13.9×108m3,最小年径流量为2.36×108m3,发生在1979年。

2.4暴雨、洪水

梧桐河流域受太平洋付热带高压北上影响,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8月份,最大1日降水量124.3mm,最大3日降水量213.0mm,都发生在1961年,1980年以前洪水涨落平缓,近几年洪水涨急落缓。洪峰持续时间与降水强度,暴雨中心有关,洪峰持续时间最长达到27~48小时,最短为1小时左右。根据资料可知,梧桐河干流最大洪峰流量为1900m3/s,发生在1961年8月份,超过400m3/s洪峰流量有7次。

2.5枯水

每年有一次枯水径流阶段,即本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河流处在封冻期,这期间为地下水补给,流量逐渐减少,占年径流量的1.8%左右,最小月占年径流量的0.2%。

表2.2梧桐河径流量年内分配表单位:108m3

站名

年限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梧桐镇

1995~1971

0.0270

0.0148

0.0386

0.5624

0.6803

0.8580

1.283

2.202

1.514

0.7392

0.2747

0.0680

百分比(%)

0.4

0.2

0.5

6.8

8.2

10.4

15.5

26.7

18.3

8.9

3.3

0.8

宝泉岭

1972~2003

0.0392

0.0221

0.0325

0.5323

0.6468

1.0366

1.0637

1.701

0.9807

0.7258

0.2407

0.0922

百分比(%)

0.6

0.3

0.5

7.5

9.0

14.6

14.9

24.0

13.7

10.2

3.4

1.3

3泥沙

宝泉岭水文站断面以上至鹤北林业局一带平原区为农田,特别是近20多年来山区坡地也开垦农田,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受风化、降水、径流侵蚀,以及季节变化影响,含沙量也逐年增大,水土流失严重。七十年代最大含沙量仅为1130g/m3,九十年代初最大含沙量达到4910g/m3,是七十年代的4.3倍,相同的年径流量产生输沙量的九十年代明显大于八十年代。从表3.1可知,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8月份,占年平均输沙量的85%。最大月平均输沙量在8月份,其次在6月份,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输沙量最小,占年输沙量的14%。有资料以来,最大年输沙量为16.3万吨,发生在1985年,其次年输沙量为15.9万吨。

表3.1梧桐河干流输沙量年内分配表单位:万吨

站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宝泉岭

0.0275

0.0240

0.0277

0.880

0.776

1.75

1.15

1.91

0.636

0.344

0.0704

0.0277

百分比(%)

0.4

0.3

0.4

11.5

10.2

23.0

15.1

25.1

8.3

4.5

0.9

0.3

4冰情

梧桐河流域处在中高纬度地区,整个冬季寒冷,河水一般在10月末开始结冰,4月中旬终冰,11月中旬封冻,4月初解冻,上半年和下半年平均封冻天数共计145天,最大冰厚1.82m。

5水质

梧桐河上游山区林木茂盛,覆盖良好,梧桐河鹤北林业局河段,鹤立河红旗乡以下河段、细鳞河水库段以及小鹤立河均为地表水Ⅱ类或亚Ⅳ类水质;梧桐河宝泉岭段、鹤立河在鹤大交通公路段为省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个别时期氨氮超标。

流域管理论文篇7

一、“引江济太”调水试验背景情况

1.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面积36900km2,其中太湖面积2338km2。流域内湖泊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河网地区。据2000年统计资料,流域人口约3676万,城市化率超过50%,人均GDP约3260美元。

2.太湖治理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确定的治太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流域已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的框架,具备了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调度的基本条件。

3.太湖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2亿m3,近年流域年用水总量为280亿~290亿m3,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域污水年排放量超过50亿m3。200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道中受到严重污染(劣于Ⅲ类水质)的水体已超过75%。2001年11月,在江浙省际边界爆发了全国第一起因水污染而引发的堵河事件。水污染和水质型缺水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4.水利部党组在新时期提出新的治水思路

2001年9月,副总理在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会议上针对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要求“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近几年水利部党组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根据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汪恕诚部长明确指示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水污染作为治水的核心问题,以防治水污染带动太湖流域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1.“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方案

2001年12月水利部批复“引江济太”调水试验项目,总投资2833万元,计划通过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每年通过常熟枢纽引长江水25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10亿m3,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并探索流域水资源调度与防洪的关系,水资源调度与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关系,以寻找通过现有水利工作联合优化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措施。

2.“引江济太”的内涵

“引江济太”就是利用已建治太工程体系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网,并通过现有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水资源,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最终达到改善太湖和流域河网水环境的目的。

3.“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①时间:2002年1月30日开始至4月3日第一阶段结束。

②组织: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沪浙苏两省一市水利部门成立“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并成立“引江济太”办公室,具体负责“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日常工作。

③操作:“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年度实施计划将全年调水分成泵引、自引、雨洪利用、适时引排、自引和泵引等6个阶段,并组织水量水质监测和“引江济太”专题研究。“引江济太”的操作是根据太湖流域天气、水雨情以及长江河口潮汐变化情况,采用引排结合的方式,对望虞河、太浦河进行精细调度。

④水量:常熟水利枢纽共引长江水量10.68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6.79亿m3,由太浦闸向下游地区供水6.66亿m3。

4.“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效果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引江济太”影响范围14000km2,引水后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标准的水体比例比引水前有所上升,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据太湖流域管理局介绍,“引江济太”第一阶段使太湖的换水率提高15%,从而加快了流域河网及太湖的水流运动速度,达到了改善水体水环境的目的。望虞河河道水质已经从调水前的Ⅴ类或劣于Ⅴ类好转为现在的Ⅲ类。望虞河西岸的污染重镇羊尖、安镇等河网有机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黑臭现象已经消失。当地百姓亲身感受着黑水变清、臭味消失的变化,反映良好。

三、“引江济太”调水试验的几点启示

1.尊重自然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治水思路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在人们的眼里曾经是碧波荡漾、清爽宜人,支撑沪江浙“人间天堂”的环境主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意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污染物的治理,大量废物、垃圾直接排入太湖水体,致使太湖水体变质、发臭……虽然太湖流域是一个丰水地区,但不顾太湖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无休止地向太湖水体中排放污染物,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也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江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水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科学地调度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质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引江济太”的实践证明,新的治水思路遵循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能够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2.“引江济太”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太湖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当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希望解决,国家发展的大局也需要解决。同时,“引江济太”在现实操作中,特别是在接近丰水时段时,由于调水会增加太湖及河网的水位,也就增加了太湖防汛的压力,这在调水时机、调水量、水量水质监测、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这种风险与压力面前,是无所作为,还是勇于挑战,探索新的突破?“引江济太”正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调度方案,以代表先进文化的治水思路和智力支持,以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思想和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展开了新的治水实践。

水利部、流域管理部门、地方水利部门,正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敢于迎接挑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讲大局,讲团结,讲科学,大胆创新,惟有如此,才能以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太湖流域的水问题。

3.新的治水思路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引江济太”试验中,新的治水思路调用了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治太骨干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促进水体进入“流水不腐”的自然规律上去。治水新思路能动地带动我们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意识的能动性正是我们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工作所要付出的主观努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建议加强流域管理部门的职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太湖水域养殖归渔政部门管理,排污许可证由环保部门颁发,工业取水许可证由水利部门颁发,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又要依靠当地财政,沿湖、沿河的旅游、房地产开发活动各行其是……如此好像谁都对太湖负责,但太湖水域污染得臭气熏天却不知道谁在真正负责?太湖流域管理部门根据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实施“引江济太”,但制约因素很多,想管也难以管起来。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尽快形成统一、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

2.建议探索以市场机制解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引江济太”在调水试验阶段,一方面由国家出资实施,一方面流域水权水价并未计入。这种状况只适用于试验阶段,正式运行后,就与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不相符了。“引江济太”的受益区沪浙苏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地区探索建立流域水权、水价、水市场体系,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备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建议在第二阶段试验中即引入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为新的治水思路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加大探索力度。

3.“引江济太”只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综合措施之一,根本措施还在于治理污染源和节水,因此,必须强调综合治理,必须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

流域管理论文篇8

笔者在利用中教畅享(ITMC)物流管理沙盘模拟系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考核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运用“阶梯式”的培养模式,拓展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物流沙盘模拟训练,成立物流沙盘协会,采取团队的方式参与。具体组队的方法采用的是“阶梯式”,即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阶梯式”的组队方式,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很早就接触,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其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而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很早就接触到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沙盘模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怎样能够让枯燥的专业知识更加生动地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摸索的。通过物流沙盘的模拟,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结合物流沙盘中的角色和各环节阐述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够让物流系统的专业知识连贯的串通起来,深刻理解物流管理中的各个角色,涉及的各个环节。不仅如此,传统教育将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只能择其一而修,产生的专业壁垒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空间,而沙盘模拟是对企业经营与运作管理的全方位重现,通过模拟实战,可以使学生在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体系得到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三)通过小组间对抗,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物流沙盘模拟跟现实世界是一样的,同样存在企业间的激烈竞争。通常将学生分为6~12个组代表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5~6个人担任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角色。整个物流市场上的业务量是一定的,每个企业怎样运作来尽可能地争取市场份额,使得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运营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每个企业相互对抗和竞争,通过物流网点的设施、运输路线的选择进行科学的决策,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即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遇到瓶颈也不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沙盘模拟涉及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同环节间需要密切地配合。比如,对市场上业务需求量的预测,关系到怎样规划物流的设施设备以及提供服务的价格等。另外,由于物流系统在运作的过程中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当不同环节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战略的角度统筹规划,使物流系统的整体达到最优。因此,在模拟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团队中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协调解决问题。

(五)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进行正确地职业生涯规划。看似不起眼的沙盘模拟对抗赛,不仅展示出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的性格真实地呈现出来。从组建团队,到人员分工,是根据每个人能力的不同采取学生自愿自发竞聘上岗的形式。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成员不称职或者不适合某一岗位,团队可以民主地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岗位。通过沙盘模拟对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自我定位,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可以少走弯路,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沙盘模拟的实训课程的教学创新

(一)教学方法创新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真正体现了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即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式和研究式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包括:第一,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实训课程所创造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信任。学生不仅能在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同他人建立了彼此支持和帮助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并使之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带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第三,快速学习。在实训的过程中在快乐中学习,在错误中反思,不断强化记忆并且记忆深刻;第四,自我认识和肯定,在实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们自己想办法克服和解决,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学生们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自我定位,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都有了正确的认识,迎接未来真正的挑战。

(二)教学手段创新沙盘模拟实训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一套融角色实训、情景式教学、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例如,市场竞单时,每个企业为了以尽可能少的广告投入获得大批量的市场订单,抢占市场份额,市场营销总监必须准确地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并利用商业间谍想办法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制定本企业的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计划,确立并维护企业的市场地位,在必要时可能还会做退出某个市场的决策。

(三)教学内容创新首先,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主体转变成以“学”为主体;其次,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容从仅仅来自课堂和教师转变成既来自课堂和教师,同时也来自于课外和其他学生;最后,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内容在非常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注重其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

三、结束语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