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考政治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1:41

中考政治论文

中考政治论文篇1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另外,生产力的发展还不等于社会向前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于是社会就向前发展了。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还必须运用“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原理。第二步摆出社会发展规律,然后用“规律”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即说明改革就是在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步摆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原理,然后再用这个原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一步分析说明,即说明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就发展了,随之整个社会面貌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向前发展了。第四步归纳小结,得出结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中考政治论文篇2

今年出版的初三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三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召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召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

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被干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

中考政治论文篇3

今年出版的初三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三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召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召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 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

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

中考政治论文篇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中十分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应该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现状

(一)重理轻文综合素质不高

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理科生,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决定其高中阶段阅读量少、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升入大学后,医学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人文科学知识面儿窄、思维不够活跃、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语言逻辑性差、字迹潦草等问题,综合素质不高。

(二)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在实施人文素质的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坚持认为医学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见。这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育的现象直接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怀,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重要原因。

(三)重实用主义轻人文精神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其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和关怀。但教育实践中,往往急功近利,并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轻“人”,只重视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狭窄的技能培养。这种教育训练出来的医学专家充其量是发育不全,单面的“技术人”、“ 功利人”。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陈旧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西方的教育理念基本上都是在重视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强调完备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虽然这期间出现过认识上的偏差,但很快便加以调整。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恰恰相反:过分偏重技能培养而舍弃人文素养的提升。据统计,我国多数院校人文课程仅占总课时的8.85%。而美国、德国则达到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并且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会贯穿始终,关联性差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消极的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下医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的现象,并且这种物质性、功利性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导致其精神信仰缺失,人文关爱减少。其次,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又迎合了这种现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和专业教学相互脱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是了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被动的个人接受

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多半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不认可态度也与我国现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消极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导致目前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凌驾于人文素养之上。

三、思政课教学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理论水平

1.加快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彻底转变“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倾向。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培养目标从单纯的“技术人才” 转向具有道德观念、职业信仰、专业基础等方向才会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要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学功底、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可或缺。只有教师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深厚的感情去讲授党的理论;同时以科研带动教学,旁征博引,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所处部门多为边缘部门,导致其进修机会不多,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自豪感不强,教学无后劲儿。这种消极的信息又会通过教师传导给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只有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采取如进修访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学术交流、课程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将这些体会融入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教学形式。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及辩论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使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寓教于乐。

2.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精美的课件、图表,并选取与医学生专业背景相近的案例、音频、视频等作为媒介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延伸功能用QQ、邮件、微信等形式来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与课程相关的影视片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

中考政治论文篇5

(一)对中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的反思

1.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基础知识扎实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中考试题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能力。一般而言,在中考试题中,基础题的比重占30%,中档题和高档题各占50%、20%,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中档题和高档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只有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基础题目,并且在中档题和高档题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2.紧密联系实际,时代气息浓郁。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这体现在试题内容上就是从国家、社会、学生生活中选取背景材料,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试题背景材料多选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题型稳中有变,答案具有开放性。

近年来,很多省市的政治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探究性题型,即让学生“融入情境,探究问题”,形式比较灵活,改变了以往陈旧的命题方式,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答案方面,综合性较强的主观试题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摒弃了原来的非对即错的选择型答案,将答案进行变通处理,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反思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那么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生必须要牢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知识点很容易出现混淆,进而在考试时出现了审题不清、错误作答的情况。比如“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是家庭和个人的私事,法律不应干涉”,这个问题考查的是公民的受教育权,但是很多学生却主次颠倒,没有回答出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反而从其他角度作答,导致失分。

2.学以致用能力不强。

政治中考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此关注社会和生活是政治考试的一大特点。而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知识,但是其转化能力不强,即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综合实践题中,经常会给学生列举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提出有创建性的好点子,多是片面、操作性不强的应付之语,这就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3.思考问题容易片面。

很多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对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并思考,经常是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来答题,这就容易出现片面性,采分点少,导致分数不高。比如让学生论述“网络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怎样应对”,很多学生都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导致失分严重。

二、基于中考反思的初中政治教学新举措

对于中考政治试题的新变化以及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中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日常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思想,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知识是学好政治的重要前提,现在的初中政治试卷中虽然很少出现直接再现课程标准知识点的题目,但所考查的基础知识都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思想,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于重点知识达到记忆、领会、应用的层次,架构好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如果学生遇到比较新颖的题目时,就能够充分调动记忆,在知识网络中快速查找、提取知识,熟练调用,从而顺利地完成解题任务,甚至出现独特的见解,增强创新能力。

(二)突出学科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我们经常能够看见这样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学习效果不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知识、被动地模仿,从而导致了不能灵活变通、举一反三,在遇到比较新颖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教学中要突出学科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以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求知,激励学生大胆发问、质疑问难,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能力、觉悟、行动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扩大知识广度,重视时事教学

中考政治命题多是根据社会热点和重要时事设置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答。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扩大知识广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材料,引导学生多方面作答;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有利条件,如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新闻节目、多阅读报纸和相关的书籍、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二是重视时事教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并找出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多分析、多思考,对着一个热点问题,从多方面分析、多角度设问、多角度解答,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也要活学活用,以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答题

中考政治论文篇6

    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98年试卷为例,在总共39道试题中,除去纯时事题,以一年来的时事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有24题,占试题总数的61.5%,分值占试卷总分的8%,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搞好“时事热点心题”部分的教学,而且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必须关注时事教育,把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将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改变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只是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把对考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同相应的时事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使第一轮复习内容更加深化。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其一,要认真清理高考考点中所含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凡《高考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都要逐个进行清理,并初步理出其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其二,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凡时事热点、重点与高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应予以必要的关注。在进行考点讲析的过程中,或是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是时事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或是以时事材料作为切入点辅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等考点内容之后,向学生提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等重大时事材料,使学生明确党的领导作用在多方面的体现,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再如,以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启动消费的政策这一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复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从实际出发、国家职能等多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以时政材料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时事材料,使基础知识复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其三,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通过对训练题的认真深入的评析,帮助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使之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增强效果。

    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有以下一些独特作用,第一,避免简单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前对高考知识点进行一次认真清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是把教材基础知识再向学生作一次讲解,甚至于只是将教材划一遍了事,无异于是“炒剩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复习课失去兴趣。把清理知识点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就会产生常学常新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去。第二,以时事材料为载体进行基础知识清理,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时事材料来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就让学生接触具体材料,更有利地克服考试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第三,有利于及时对教材基础知识作出补充和完善。《课程标准》指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在带领学生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时事中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补充进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难免出现疏漏甚至是认识上的偏差。第四,克服时事复习中考前集中突击的弊端,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自觉性。不少学生认为时事政治学习只需要在考前抽出一点时间临时突击背一下就行了,殊不知现在高考试卷中即使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也离不开时事背景资料,以致于考过以后抱怨“试题超出教材范围”。由于时事政治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与教材知识有相当关联度的内容往往是命题的选材之处,用集中突击的方法是无法准确把握时事材料的主题的,也就难怪对材料题“面生”了。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则能引导学生时时关注时事新闻,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主动思考,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占有时事材料,并提高自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中考政治论文篇7

关键词: 3+x+1新高考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理科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理科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普遍比文科学生感觉吃力,成绩较差,不及格的比例较大;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与理科学生的沟通较难进行,课堂讨论不够积极热烈。这一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公共理论课教学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在于:理科学生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系统认真地学习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与高考模式、高考体制有直接关系。

二、山东省高考模式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影响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近10年来,先后实行了3+2、3+X、3+X+1的模式,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中阶段理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问题。在3+X+1的模式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在“1”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要根本改变思想政治课在高中阶段的现状还远远不够。

笔者粗略研究了近三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本试卷共100分,2007年试卷中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第二卷的第4、5、6、7、10题5个大题,主要为: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谐社会、文明多样性、正确价值观等,分值一共为9分。虽然所涉及的内容从宏观上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密切,但真正涉及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却不多,从分值上就可以看出。2008年试卷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2007年有所增加,有第一卷第二大题第10小题,第五大题第25小题;第二卷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相关内容的有44、45、46、47、48、62、65小题,分值为14分。2009年试题中第一卷有第二大题第10、11、13小题,第五大题第29、30小题,第二卷中有第题第40题(1)、43题、第十一大题第57小题,分值为10分,包括历史知识。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7年、2008年、2009年高考山东省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更有利于高中理科学生,高中理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能通过高考测试反映出来,这样,普通高中中学和高中理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远远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笔者对本校2007级100名参加过2007年高考的山东籍理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在一学年以上的学校占40%,开设一个学期甚至不足一个学期在60%左右,个别高中开设时间不足两个月。理科学生普遍认为山东省2007年高考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更有利于自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与否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关系不大。

笔者还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青岛地区一所“省规范化学校”普通高中,了解到学生一般在高一第二学期进行文理分科,分科后理科班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不开设,即使开设也只是为应付会考而已,形同虚设。针对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的测试,只在高考的前一个月由一名班级授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就一些模拟试题进行讲解。从基本能力测试的成绩来看,理科考生的平均分也要高于文科考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3+X+1高考模式下,普通高中对于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很不重视,甚至忽视。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在高中阶段几乎为零的现状,带来的后果就是进入高校的理科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政治理论水平低,甚至一部分理科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欠缺,而且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不足。而且在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测试题中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相对偏少,不足以引起普通高中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视。另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带着这些政治理论知识先天不足进入高校的理科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入门和政治理论素养,他们对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如同听天书一般。即使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兴趣,主观上想努力学习,在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也难免感觉吃力,难以进行学术观点的探讨、沟通,难以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对于理科学生进一步深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必须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2.建议

第一,逐步取消文理分科。2008年年初,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规定,高中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不能早于第二学年末。根据山东省教育厅计划,从2011年起,山东省各高中必须全面实施课程标准,做到该开的课全部开出来让学生选修,真正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这意味着,到2011年,我省将完全取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文理分科。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指出,我省自2004年秋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起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之前的文理分科概念,其实是单纯地应对高考。在2008年之前,省内高中文理分科早的现象比较普遍,最早的在高一年级期末就分科。其实在高二年级,学生还有一些必修课要学。过早分科显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也将造成学生不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2008年省教育厅明确要求:“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全省高中学校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期末之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高中选课与文理分科有根本的不同。学生选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文理分科则是行政行为,目的是应对高考。“按照新的课程方案,高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或者选择发展方向,但没有分科的说法。如果高中学校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就不用过多探讨文理分科的问题”。

第二,切实按照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设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随意缩减课时或压缩内容。无论是平时授课还是学期测评都要体现各科地位平等,标准统一,要求一致。

在3+X+1高考模式下,一些普通高中学校的理科班在高二文理分班后甚至更早就不再开设思想政治课了,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也在不同程度上缩减学时。在学生学业考评和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上与其他高考科目地位不等,一般不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考评和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因此,不论理科班的学生和任课老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如何,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理科生来说,是否开设都无关紧要。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使思想政治课无论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方面都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

第三,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考试结合起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009年4月24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即综合性评价。因此,高考制度还将包括综合测评。目前,有的省份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把综合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这都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组织学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时,必须做到同高考一样严格、严密、公正、公平,而不能流于形式,以确保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成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参考的一部分。

总之,只有真正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测试纳入高考体系,才能使高中教师和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的价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使高中毕业生不论是进入社会还是进入高校深造都有过硬的政治理论基础。

另外,2009年已有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逐步打破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文科和理科类的限制,这一突破,将加速当前存在的高中文理分科现象的改变,对于先前文理分科后导致的无论是文科知识还是理科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都将产生很大的触动,对于普通高中学校今后在各学科设置及均衡发展上将有很大的启发。

中考政治论文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评价途径 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政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3C50)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死板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都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课程考核评价途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际状况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笔试,考题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为了应对这样的考试,学生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对课堂上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更不用说对课外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考核途径很容易让学生只在意考试的结果,不去注重享受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迟到早退看小说,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想方设法的从老师那“偷题”,要求老师给出考试范围、划出考试重点。更有甚者,通过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来贿赂老师,希望老师可以透露考试内容,或者是在改卷时多多关照。这些现象在如今是很常见的。这些学生的行为彻底背离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所在,真是令人寒心。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有缺陷

现在,对于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课程考核评价途径比较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没有自己的特色。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运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并转换为一定的学分,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中。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一部分,再联系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称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课程是一样的,其考核方式与教学效果的显著性密切相关。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途径经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的不断改进,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3.现有的考核评价途径难以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有的通过一张试卷进行考评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准确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其结果会导致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等同于素质。因为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素质水平的特殊状况不吻合,再加上观念、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理评价考核系统难以建立,从而导致了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因为自身修养而受到个人爱好和感性色彩的极大影响,如果只顾及学生的爱好,就会很容易使理论庸俗,有可能会出现“低俗的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等问题。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改革的研究思路

1.加重过程考核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重学习,改变学生应付考试、只要分数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考核更应该侧重于学习的过程。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应该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上课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认真听讲,课后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加重过程考核会加大教师的任务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深入学生之中,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2.注重灵活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修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的遵循教条、一味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用灵活的考试题目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应用,绝对要避免临时突击记忆重点知识就可以得高分的考试形式。在倡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高职院校里,纯记忆题型是不符合其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考虑考试题型时应坚决避免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出或尽可能少出只靠记忆就可以得满分的题目,更不应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

3.运用实践载体

在专业课注重实践载体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重视实践载体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和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素质的做法,应该运用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考核评价途径。比如社会专题调查、演讲答辩、分析案例等等。在众多的考核方式中,要紧紧抓住实践载体。与卷面笔试的考核方式相比较,运用实践载体,用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在运用过程中,要避免格式化的条条框框,重视题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考核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考核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间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途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展现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还可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评价途径的改革,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由单纯的知识考查扩展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这样可以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试推动学习。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和改革可以大大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的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再娥.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91-92.

[2]刘友田. 对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4:85-8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