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大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2:30

教育大学论文

教育大学论文篇1

1、现代戏曲的没落

戏曲作为中华名族唯一活得艺术已经垂死不远了,人们在忙什么?看庸俗的电视节目,西方大片,学生忙着考分,城里人像钟表一样的生活、、、、今年,在家乡的集市上碰见唯一个人买碟的,赫然有这些粤剧和京剧碟,问老板可好卖?答曰:基本没人要,以前还有老人来购买,像现在你这样的年轻人未曾碰见买这种碟的。

2、戏曲教育的困扰

作为戏曲专业的学院,在戏曲市场不景气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得以生存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经过专业的调研,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1999年报考人数为547人,2000年为612人,比上年增加12%;2001年960人,比上年增加56%;2002年达到2289人,比上年增加138%,总人数已是4年前的4倍。由此看出:该学院报考人数是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这一组数字,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在2011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共有3700多名考生中,报考京剧的只有47人,仅仅只有招生人数的三倍。原来还可以十选一,现在报名的就只有三、四十个,戏曲学院没多少选择性。生源数量大幅减少,已经成为各戏曲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更不要说生源的质量选择。在戏曲教育本身来说,对考生的吸引力不够。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受到待遇、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戏曲教育则不断萎缩。报考人数不断锐减,必然影响生源质量。对于戏曲教育,师资队伍也是重要环节。专业带头的年龄偏大,而中坚力量不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存在断档的问题。

3、当今社会下戏曲教育的兴起

现代文明中,戏曲表演虽然在不断的挣扎,但是幼儿戏曲或者说是中小学戏曲的表演正在不断的走向大荧幕,越来越多的幼儿,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学习和表演中。看着幼儿生涩的表演,那特有的艺术韵味,虽然表演出了戏曲的另一种风格,但是老一辈的戏曲也需要成长更多的当代大学生来诠释戏曲独特的美,更能将戏曲的“活”演示的淋漓尽致。

二、现代文明下的戏曲教育教学应如何走下去

1、加强戏曲教育

(1)加强审美观的教育

近几年来,在一些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鉴赏》、《唐诗宋词欣赏》等选修课程,在观看京剧《霸王别姬》、豫剧《小二黑结婚》、越剧《西厢记》等表演,每到结束的时候,都会让学生写下收获。但是很多学生除了写一些政治概念的表述或者对国家、民族热爱的空谈以外,基本谈不上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验。阅读和欣赏的戏曲作品,不能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一种令人心动的魅力,他们却怎么也抓不住。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带来优势的考试上面,严重影响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普片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等。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也强烈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审美素质的加强对于整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意识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二是审美教育所造就的智力的完善是培养人才的必要环节;三是也给探索科学奥妙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登上戏曲表演的舞台,只有懂的美才能诠释戏曲艺术。开展审美教育是戏曲教育关系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提高戏曲艺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地位

戏曲表演,当让就需要戏曲观众,没有欣赏戏曲的观众,表演者付出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各级文化、宣传、教育等部门、媒体应把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设计工艺广告,呼吁人们重视地方戏曲文化。其次是培养戏曲艺术的后备人才,让戏曲走进校园。另外,增加戏曲教育的平台,在学校中设立学习戏曲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解戏曲学习戏曲的机会。举办戏曲演唱比赛、戏曲舞台剧表演比赛、戏曲知识竞赛等,促进人们对戏曲的了解与关注,为戏曲的教育添砖加瓦。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

几十年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很多的音乐人士(尤其是年轻一辈)知道贝多芬、莫扎特、巴赫,却不知道昆曲为何物,不止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这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匮乏,造成了年轻人鉴赏传统艺术能力的不足。从广义的大文化方面介入,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艺术的风姿和风采,感受古典艺术之美,进而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如戏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培养出当代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与人存在天赋上的差异,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和环境,只要教育得法遵循学生认知、心理活动规律,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其次,应深入浅出,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例如经典的《黄梅戏》等),让学生在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到戏曲知识。让学生真切接触戏曲的魅力,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必须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戏曲排练、演出以及参观演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实际,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4)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国戏曲历史悠远,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文化风情。课本上介绍的戏曲品种众多,也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哼几句,但是实践的毕竟太少。在理论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应该经常让学员看戏曲片段,进行模仿秀的表演比赛,展示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脸谱,了解脸谱的象征意义(如京剧)。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昆剧《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没有实践怎么知道那满园的“春色”。实践更是为年青人打开了一扇欣赏传统戏曲的大门,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从兴趣发展到热爱,再到发自内心的喜欢。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欣赏、体验、感受深化对课堂戏曲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鉴赏戏曲表演。

2、戏曲招生应放宽招收限制

大学在内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学校与传统首要的差异在于招生制度的规章上。现在的大学戏曲教育都实施严格的招生选拔制度,尽管由于戏曲在社会上逐渐趋冷,学校仍有机会从数倍甚至数十倍愿意就读的报考者中选择先天条件较佳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戏曲教育。从理论上看,这样的招生机制显然比起传统教学更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表演艺术人才。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戏曲表演就像体育训练一样,要“从幼儿开始”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在儿童骨骼尚未定型之前就开始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幼功”的重要性。现实的状况却是,中专招收的小学毕业生学戏年龄已经偏大,更遑论大学。虽然先天条件相对优厚,但是戏曲学校也只能招收专业基础空白、且已过最佳学戏年龄段的学生,即使老师和学生自己都花费数倍的努力,技艺的发展前景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身体条件所限,进而严重影响戏曲表演全行业技艺水平的提升,并且影响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与成材率;戏曲学院的表演演奏专业学生又只能从戏曲类中专毕业生中录取,没有足够可供选择的生源,更成为了戏曲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适当的放开招生限制,扩大招生范围和数量,对于戏曲教育的延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今的大学戏曲教育应该尽量放宽对于招生的限制,对于条件优异,却没有达到招生要求的学员,放低门槛,让其能够更好的学习戏曲、传承戏曲教育。

三、大学戏曲教育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教育的价值

(1)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戏曲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戏曲的摇篮中。作为百戏之一“戏”的中国戏曲,吸取了其余文化艺术的长处而形成自身的一套独特风格的表演方法,其优美的旋律和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饱含乡土气味的品性,复杂多变的故事剧情,爱憎分明的鲜明形象,委婉曲折清丽的戏曲唱腔,戏曲着装的名族意蕴,色彩丰富且构思独特的脸谱等使得当代的受教育者深深的感受到戏曲那强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

(2)审美价值

戏曲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供高尚的艺术享受,经常接受戏曲形式的教育感染,使得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能力得到陶冶。增加受教育者得审美感,培养健康高尚的艺术趣味,帮助他们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

(3)道德、品质价值

戏曲是感性的现代艺术,它强烈的作用于人的大脑意识,有效的发挥了对于品德教育的感染,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其中,学生通过对于戏曲的学习,增加了历史知识,加深对戏曲精神以及文化艺术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另外,戏曲那优美的旋律、那唱词、那唱腔都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戏曲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戏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现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继承这包含诸多价值切历史悠久的传统并将之传之后世,既丰富了现代戏曲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目前戏曲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教育中既要保持原味的民族性,又要让戏曲教育融合到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来。通过师徒之间的交流方式(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把戏曲从业者的各种关于艺术和技艺的体验、感受等进行传递和发展,在保留原味的的同时,不断的创新。戏曲独特的核心文化和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综合艺术修养的传承人的重中之重。

3、培养戏曲教育传承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1)培养有综合水平和修养的传承人

优秀的戏曲传承人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能准确、科学、系统地传承戏曲文化精髓。因此戏曲教育者对戏曲教学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对戏曲受教育者应有具体、科学、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比如“音乐活化石”的南音,那108个滚门,120多个曲牌,2000多首曲子。这样的戏曲瑰宝,需要传承下去就是艺术教育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能弹奏和演唱,还能在舞台上准确地表现人物。在不断的学习中,吸取了南音的传统精神,又具备综合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传承人

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更新。培养出学生戏曲学习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戏曲学习过程成为血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

(3)教育戏曲的目的

教育大学论文篇2

现代大学体育近百年的发展史也没能脱离了其简单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被简单地等同于身体素质练习、技、战术培养、技能的提高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一,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冲击与塑造人格力度远远没达到它的应有价值。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与手段,甚至动用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但是,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在大学期间还是难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态势。追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持久的理性动力支撑,即缺乏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缺失使大学体育活力匮乏。

二“、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1“.文化育人”。

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三、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

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

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四“、文化育人”是大学体育的本质功能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

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五、结论

教育大学论文篇3

(一)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高校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也许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本就薄弱,价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质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当代高校人文素质与高校发展更像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离前进,让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贴在墙上”,而不是落在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地像是一种辅的安排,学时与学分安排明显不足,甚至安排相关课程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关投入少、规划乱、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大学生更多只接触理论,无法融入生活,这样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素质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校园缺乏人文气息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可或缺,是向学生展示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余时间便放任自流。在数据化时代,许多大学生都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平台,甚至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在这种形式下,很多高校却只注重单纯提升人文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创新,相互模仿。校园文化创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

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学可表现人类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漫长而瑰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无数的璀璨明珠不断吸引人们的眼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现代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也给东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文化阵地,武器便是文学和艺术。因此,文学所特有的深厚影响力不可忽视。

(二)透过文学艺术可以透视人的心灵

优秀的作品总是会被世人传诵,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扎根于生活与历史,高度传神,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深入透视人的心灵。人们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仍需要被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时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便有重大意义。

(三)文学教育是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延续五千年,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同时,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此,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展示给大学生并加以引导,提升人文修养。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一)变革思想,重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将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设置学时学分。另外,可重新编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显人文精神的优秀教材,尽力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能意识到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国内高校更加不能丢弃,应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质的责任感,铸就民族精神。

(二)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设置相应的文学教育的课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学语文,注重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但这并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学习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

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的考察若是像传统的考试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更多的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检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观察学生在平日参加活动时候的表现,也可以在平常教学中举办一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各种考核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察其可行性,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了实现人文培养的目标,大胆积极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文化课程的学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的。因此,利用课下的时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举办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比如,人文讲座、文学社活动、开办汉服社等,延伸文学教育空间,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识面,塑造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创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又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四、结论

教育大学论文篇4

体育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素质教育同样是追求人才整体全面的发展,希望使学生在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转折点。大学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教学,大学主要在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就更加要求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过程。在大学中,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带有他们各自独特特性的问题出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情绪,而导致各种思想以及心理问题。在大学这个阶段,在即将步入社会这个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这将直接关系到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素质,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现在的体育课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只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组织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在大学中,需要做到听从老师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分组的比赛或者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并且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等等,就能适应社会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教育大学论文篇5

在1600名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学生没有勇气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表现出紧张慌恐,出现缺乏信心的表现;有235名占168%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和去面对,而是悲观地认为己不如人,出现自卑心理,以消极的态度参与竟争;有478名占29.88%的大学生存在定位过高,自我欣赏,产生好高鹜远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出躲避现实、缺乏斗志,对困难、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竟争.有361名占22.57%的大学生在困难和矛盾面前退缩,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表现出恐惧害怕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分析

体育存在其独特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独厚的特性,也就展现出来的道德高洁、风格风范、尊谦礼让、团结协作、勇于竞争、诚信友爱的体育精神,对塑造与强化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学地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体育教育,教育中体现大体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中融入就业思想、就业能力培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组织、适应、协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考验,高校体育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对1600名毕业生调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学生是为了个性追求,崇拜某种体育项目的明星,有的达到痴迷的地步,模仿其动作,对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是为了就业需求,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游泳专业,通过学习和练习,考取游泳教练员和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有594名占37.13%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是为了强身健体,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学生选择终身教育,毕业后想从事教学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学生选择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将来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1体育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毕业,从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纷繁复杂社会,就业就给大学生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身体虚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身体问题,心理上出现慌恐、自卑、自大、消极、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身心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研究事实证明,体育运动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消除心理问题,放松身心,调节身心状态,维持身心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2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就业信心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感、集体荣誉感、精神愉悦感;体现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挑战性.体育活动使学生经受烈日、寒冷、风雨等艰苦环境的洗礼,还得承受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训练的考验,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时刻处理各种问题,如通过坚强的意志反败为胜,这需要承受巨大的的心理压力.可见,通过体育能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坚强的优良意志品质,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去理智地面对就业问题.可见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作用.

3体育教育能凝练大学生的智慧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展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除了有技能性、竞赛性、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文化性、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中功能性的作用,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展示的是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综合能力上,如编制比赛规程、规则,担任裁判,做好宣传工作,统计比赛成绩等等;在单位运动会、节日联欢会上也可以展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才华,比如健美操表演、健身表演、武术表演等等.也可在竞技项目中展示运动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受欢迎的多面手大学生;还可以走出校门与其他院校进行各项活动的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加深彼此的情感,为今后成为社会人打好扎实的基础.体育教育要体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把体育与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为时代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让学生具备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和个人梦想实现奠定良好坚实基础.

1.2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出不仅在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展现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致性.

1.3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智商、情商、个性发展、道德礼仪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所赋予的体育功能,明确体育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助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建议

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以科学发展的视角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基本技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大体育教育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人.

教育大学论文篇6

首先,一个人道德的成长需要什么?不得不承认,在情育方面,美育高于德育,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各种美的形象,从而将其转化为理性自觉意识,提高内心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是德育难以达到的。

2.美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品质

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一个人完美的人格,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在于建构其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与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相对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心理结构越丰富,欣赏能力也就越强。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别人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在大学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通过个体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产品,去影响大学生原本不成熟的心理结构,增强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使其达到平衡,间接的影响智力和品德使其趋向成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虽然说智育、美育、德育、体育都是影响人发展的方面,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

3.美育在大学教育体制层面的作用

美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重视人的成长,对于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美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富于创造性的,一些国家将美育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来设置,其主要原因就是接受过美育教育的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它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例如:同样是蒙娜丽莎的一幅画,一千个读者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将这样一幅画给一个学过美育和没有学过系统美育教育的人看,我想见解肯定是大相径庭的。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感知觉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继而提升想象力。美育最可见的功能就是它一旦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系统的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继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形成一定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

(2)美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认识

当代审美教育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构,既不是理想主义的奴隶,也不是现实主义的囚犯,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服从于整体文化的重建要求为方向。这样,当代审美教育既在理想层面体现着对于现实文化的具体批判,又在现实批判层面上有了高度理想。因此,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陶冶品性,净化心灵,丰富生活的智慧。

(3)美育能够融合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使各学科形成统一基础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美育就是以上提到过的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到各学科后形成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美学基本理论教育还有课堂中实行的审美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美育应当从狭义向广义发展,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比较容易与各学科结合,渗透到各学科中。相对于体育,美育也有一定的健身功能,如和谐的旋律可以使人性情和缓,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审美意识的健全,使体育活动带有美感,并增加大学生形体美,内在气质美。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完美人格。美育的发展还有待于人类总体意识的提高,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将有利于人类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环节,全人类应为此做出努力!

4.结语

教育大学论文篇7

1.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较为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较为片面,认为所谓的文化仅限于英语文化,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母语文化。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低下的问题。在现阶段,国内英语教材中很难见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英语课堂教学也基本采取交际教学法,通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进行讲述而展开教学。很显然,再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较难接触到母语文化,毋宁说结合英语和母语文化进行日常交际。

2.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基于母语文化教育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文化素养,从而为国内国际上的经济社会交流做好准备。就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来讲,可以划分为三点: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2)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众所周知,凭借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我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有些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难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对母语文化进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化精髓。所以对于母语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想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进行英语教学时,会通过母语对英语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国内学生偏向于先对比两种语言,讲英语翻译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进行理解。所以针对于理解层面,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对外国文化进行理解。同样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语文化教育。总体而言,国内的跨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层面。举例来说,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学生会以中文的思维进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饭了没?”这句中文打招呼用语,有的同学直接将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显然这是不地道的,将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语国家交流的习惯。还有的学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询问英国人年龄,虽然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事实上英国人忌讳被人问起年龄这点,因为这涉及到他们自身的隐私。虽然语法是正确的,但却违背了文化原则。像上面列举的两点均属于中式英语概念,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中十分常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可以总结出5点原因。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对英语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第二,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不够成熟;第三,英语文化交际教学被大大忽视;第四,师生缺乏直接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第五,评估文化能力的标准不够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交际法理论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授标准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根据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事实上,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片文章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对学生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跨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从而尽最大努力使文化冲突消除,使跨文化社会走向和谐化,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施原则

1.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通常只重视英语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虽然在英语课堂上讲授英语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国已经明确了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所以片面注重英语文化知识是对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换自己语言的文化信息。英语可以说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对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借鉴,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所以这意味着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述英语文化知识和如何向外国人介绍本国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证两方面的文化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接纳英语文化,从而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2.层层推进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复。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层层推进文化教育的原则,从交际文化因素开始讲解,由浅入深。交际文化内容是跨文化交流最为基本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交际文化知识两方面。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语用失误,同时间接向学生表达其中所包含的交际文化因素,这样做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支配交际文化的知识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层、中层以及深层文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应该从表层文化进行传授,帮助学生认识和英语文化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其次,教师应该对中层制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流中所必须遵循的相关体制和习俗等。最后,教师应该对文化深层部分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进行讲解。根据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相关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起初学生对英语文化认识不深,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对英语文化进行讲授,将英语文化作为主要方面进行教授。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英语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好两种语言文化的比重,将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同样的英语教学,为什么要加以区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少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在第二阶段,对于母语文化比重的加大,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区分和掌握。比较两种语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质的揭示。在学生学习初期,教师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语文化和自己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而在学生对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以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时学生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可以得到较强的文化意识。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英语文化的特殊属性,并对汉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全面理解母语文化特征。可以说这是一种双文化意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四、结语

教育大学论文篇8

1、权力分配上的“行政型管理”和“学术型管理”

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影响,传统文化强调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官本位”思想,而古代西方文化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包容性强,而且在政治体制上大多实行分权制,重视民主和制度建设。在此影响之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是权力集中,官学一体的“行政型”管理模式,此种模式有利于各组织机构的统一和协调,但下属的各个学院的独立性不强。西方大学的管理体制则是权力制衡,官学分离的“学术型”管理模式。整个学校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根据历史背景、专业需求实行独特的学院制,经济上自负盈亏,围绕学术发展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为确保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在美国还会成立美国大学联合会,建立终身聘用制与教师投诉听证制等制度,维护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学术自由。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组织涣散,各学院标准难以统一,但同时也减少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增加各学院的独立性和自。

2、严进宽出的“大众教育”和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

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种“枪打出头鸟”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其影响下的中国大学教育实际上是“行政型”管理下,与政绩挂钩的严进宽出的大众教育,满足“教育公平”的需要并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民族素质。但容易忽略对学生的继续培养和专业发展,导致缺乏领域创新、术业专攻的精英人才。在西方文化中,“争”一直浸透在西方人的潜意识中,从古希腊文化中的“争论”和“争辩”到现在市场文化下的“争分夺秒”,“公平竞争”,这些都促使西方大学教育在“争”的熏染下引入了淘汰制,推行的是在学术型管理下,专门培养人才的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学生即便进入大学后,也随时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为此西方大学从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以上对中西文化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背后的阐释可以得出中西文化在中国大学教育的应用上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中国大学教育应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大学教育首先应注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同时尊重人的个性与学术自由。其次,注重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保证中国大学的管理模式在宏观方向得到统一与协调的前提下,给予各学院、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独立、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再次,强调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在基于全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并且全国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实状况,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公平的同时注重适合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使大众教育真正能够成为能够包含经营教育的大众教育。

三、结语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