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广告媒介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8:57

广告媒介论文

广告媒介论文篇1

[关键词]媒介形态媒介融合广告形态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所以本文界定“媒介形态”的含义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媒介的表现形式。“媒介形态”一词出自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之中的“MediaMorphsis”,该词直译为媒介的形态或媒介的形成。在该书被翻译之后,媒介形态在很多学术研究中被引用,学者从不同的传播媒介来探讨媒介形态及其变化。

从报纸、电视、广播到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媒体无不是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新技术的兴起带来新兴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的逐步演变,媒介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形态的变化。

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在技术、经济和市场三大诱因之下,媒介融合形态趋于成熟。融合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形态的变化,渗透至生产、消费、交易等各个领域,其中,贯穿整个媒介产业的广告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连接着广告主、媒体、受众/消费者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广告时代。

一、媒介形态变化对新兴媒体广告的影响

1.互联网媒体广告的快速兴起

1994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杂志Wired推出网络版Hotwired。在Hotwired的主页上,包括了AT&T在内的14则广告主的图像和信息,这是世界第一则网络广告。而在我国,1997年3月,CHINABYTE网站上出现了第一条商业性网络广告,标志着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经过6年多的发展,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于2004年已经达到19亿元,占网络营销市场的60%,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是传统媒体广告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网络技术进步,网络广告从最早的横幅式广告、按钮广告和电子邮件广告几种基本形式,发展到了搜索引擎广告、在线游戏广告、FLASH影视广告和网络软件广告等多种形式。其别值得一提的是FLASH影视广告,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广告,FLASH制作的影视广告越来越为商家重视。FLASH技术的成熟使网络公司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在网站上影视广告,由FLASH制作的影视广告所占网络空间大大减少,仅是其他传统视频格式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伴随着播客的兴起,人们对FLASH视频的认识大大改观,越来越多的人上传自己的短片作品,制作的自己的FLASH短片,这些使人们对FLASH广告逐渐习以为常。

虽然网络技术发展较快,但网络广告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点。在我国,老套的浮游式广告、弹出式广告仍是主流。其中诱惑式、强迫式的网络广告就是其中的典型,致使网民对网络广告的反感逐年上升。有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网民对诱惑式、强迫式的网络广告表示厌恶。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网络广告发展还不成熟,网络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主和网络公司急功近利,未能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广告,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广告的优势。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网络广告市场的逐步成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整个网络广告行业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新的网络技术应用和软件公司的努力也使网络广告更加规范化,新型浏览器大多具备拦截弹出式广告的功能,多数杀毒软件也加强了网络防护功能,更多的网络广告也在注重自身的创意和质量,整体网络广告水平不断上涨。

2.手机媒体广告的从无到有

手机媒体广告在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之下从无到有,逐步成为广告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机媒体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也注重和手机媒体合作,借助传统媒体的威望和手机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一系列广告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例如2002年9月,凤凰卫视和广东移动联合推动“凤凰咨询手机频道”短信业务,在活动之中,一方面利用凤凰卫视已有中的威望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利用移动公司的技术为终端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时事、财经、体育、娱乐等多种资讯的短信定制服务。业务的内容由凤凰卫视联合国内15家卫视和35家地方电视台共同提供,而广东移动公司则负责将相关内容以短信或彩信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之中,达到了手机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共同赢利。之所以采用与传统媒体合作的方式并非偶然,手机媒体自从诞生的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缺点——缺乏在受众中的威信,加上人们普遍对强制、引诱性质的广告感到反感,而手机媒体在发展初期必然存在大量的骚扰广告,这给广大的手机用户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更是让手机用户对手机广告产生不认可心理。为了解决受众对手机广告不认可的问题,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是手机广告发展的最佳道路。借助凤凰卫视这类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市场定位,有目标地向消费者发送其所需求的信息和相关的广告内容,合理的手机广告不但不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反而能为消费者提供所需求的信息,更能为手机媒体创造不错的效益。

二、广告形态在媒介融合下的变化

1.广告受众在规模化基础上分化重聚

在“规模化”和“差异化”这一媒介融合的内生逻辑下,各类媒介都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资源规模和用户规模。这是一个变化的边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数字媒体都因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源整合,这种整合是以“规模化”为目标的资源扩充,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差异化的受众/消费者需求进行分化、聚合,形成新的媒介定位,然后在此定位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营销。即这一媒介嬗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为资源规模化、用户规模化;二为用户的有机重聚;三为媒介新定位;四为差异化营销。而广告受众形态的变化也就依附在这一从规模化到差异化的演进过程之中。

目前媒介形态的发展正处于第一个阶段。例如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BBC、NBC、CBS,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原有的受众形态被打破,早已把触角伸向了数字化领域,开始在与数字媒体融合的领域形成新的用户群。因为互联网具有“网络外部效应”,即用户越多成本越低,所以“规模化”的凝聚用户是媒介融合初期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例如作为数字媒体代表的国内的新浪网,其各个频道的不断丰富,博客、播客的大力打造,同Google的合作,以及与五大唱片巨头的联盟等,都是在通过资源的规模化实现用户的规模化,目的在于夯实潜在的广告受众基础,为广告受众的重聚提供最大化的平台。在这一阶段,用户形态为模糊、混乱、不确定的,但随着内容资源与用户间不断的相互作用,用户形态逐渐趋于明晰、精准,完成重聚,到了这个阶段,广告形态也就成熟,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就能够得以实现了。

2.联合、精深的广告经营形态

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细化的生产关系也赋予了广告行为者新的角色意义,形成了联合、精深的广告经营形态,这一形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产业链上的各个角色通过融合的生产方式共同获取最大化的广告受众,然后进行广告经营收益的分成。这一媒介广告形态趋势的例子现在已经俯首皆是。例如BBC在YouTube上特别制作的广告赞助的内容和新闻片断,双方对广告收入共同分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在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细化所形成的对立统一的融合性生产关系下,各类融合于终端的媒介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技能属性,所以在面向共同捕获到的广告受众时,各司其职,发挥所长,愈发的趋于精深。例如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置入到各个联盟网站中,向用户提供搜索功能,通过竞价排名获取广告费用,然后与联盟网站进行分成。而且在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下,联合中需要专者逾专,专业特性不明晰的角色难以立足。例如雅虎和搜狐的搜索服务,由于技术的相对滞后难以在搜索引擎领域雄踞,在融合性生产中,自然机会就要少很多。

3.广告方式向“即时、移动、索取、简约”延伸

作为媒介融合形态的生产内核,“时间、空间的破除”和“所需内容”使得广告形态也相应的需要具备即时、移动、索取的特性,这就使得广告空间必然向两类终端延伸,一类是无线移动型终端,以手机为代表;一类是搜索引擎端口。也就是在今后商品的整合营销沟通中,移动和搜索将成为重要的媒介构成部分。而索取则成为最重要的广告形态的变化。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曾经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形态支撑的传者和受者信息不对称的广告形式向信息对称的方向不断进发,深刻地改变了广告活动的本质,即从原来的“告诉消费者他/她可能需要什么”转变为现在的“提供给消费者所想要的”。

所以,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力经济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其中又以移动搜索最能应合“即时、即地、所需”的媒介融合形态的内核,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广告媒介终端。例如Google在2007年1月与三星合作,在三星的一些手机上捆绑Google搜索、Google地图和Gmail。2007年3月则宣称正在开发一款手机。而诺基亚在2007年2月也宣布将同Google旗下的YouTube合作,发力手机视频市场。

另外,与搜索相对应,简约型的广告信息将成为重要的广告形式,与之前不断在发展的告知性信息一同实现商品的营销沟通。

4.广告空间向互联网延展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生产平台是媒介融合形态的必然方向,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了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则广告空间也从原来的四大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领域延展。例如2006年美国网络广告市场销售总额为168亿美元,年增长率达34%。而根据美国报业协会2007年7月的数据,2007年美国报业广告收入不但没有出现好转迹象,而且下滑幅度呈加速趋势,预计全年下滑幅度可达4.3%。同时中国互联网广告总额在2006年也达到65.5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在2007年增长51.8%,达到75.6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将增至117.63亿元人民币。

而互联网的广告模式中又是以搜索引擎最具数字新媒体特质的,它的意味在于帮助消费者到达所想要得到的信息和物质,是联结生产和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长尾理论我们可以推知,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在于能够将现实世界所存在的所有商品都搁置于虚拟空间中,而搜索引擎的任务就是将每一个人与他/她所需要的商品联结起来,这正是广告活动的本源所在。所以搜索引擎成为媒介融合形态下广告活动的经络,将充分渗透于整个广告形态之中,成为商品营销沟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5.逆向广告活动的兴起

媒介产业链纵向上衍生出逆向生产功能,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形态,对于广告活动来说,营销传播的方式不再仅仅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才能充当信息源,作为受众/消费者的终端用户也可以成为广告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信息传播活动衍生出一个新的广告空间,并且因为体验性而具有强烈的效果,标示出广告活动全新的方向,具有相当的潜力。这种逆向的广告活动可划分为两种方式:一为置入式,也就是将已有的由商家提供的广告信息置入到用户自制传播的信息环境中;二为自创式,指用户参与广告的创作,然后通过网络获取营销沟通效果。这两种方式为代表的逆向广告活动的商业模式的成熟还在摸索中,其成功的关键点在于规模化的受众,但随着规模化和差异化所带来的广告形态的分化、重聚的推进,精细的分众规模化是能够实现的。而博客商业模式的形成在其间为典型代表。

6.搜索引擎为广告形态中的经络

产业链横向上衍生出物质生产功能,最根本的技术诱因就是搜索引擎的出现。搜索力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即时即地满足消费者所需”,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全然意味,搜索引擎成为了媒介融合形态下媒体世界的经络,连接起消费者和周围的信息世界及物质世界,帮助消费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物质。搜索引擎成为了广告形态中的经络,此为媒介融合时代广告形态最重要的特征。根据iResearch市场咨询整理eMarketer关于美国网络广告收入的相关数据,预计2007年Google占美国网络广告收入的比例将进一步增长,达到32.1%。由此也可以看出搜索引擎内在的生命力。

7.依托于数据库的精准广告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让广告商梦寐以求的实现“一对一传播”的目标成为可能。在互动的网络沟通环境下,受众/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可以被记录下来,从而分析出其人口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而进行精准营销传播。这是广告活动的一个巨大飞跃,深刻地改变着广告形态。“找到最合适的人”是整个精准广告的核心,即对网络语义和用户行为进行界定,并匹配相应的商业价值。搜索引擎可谓探索精准广告的先锋。此外,数字电视、手机也都是实现精准广告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

[2]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5.

[3]黄辉.网络广告:一种全新的商业媒体.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

[4]美国行业组织“交互式广告局(IAB,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数据.新浪科技,2007.3.8.

[5]互联网观察中心.2007.7.

广告媒介论文篇2

(1)传统电视受众分流,电视广告投放份额呈逐年减少趋势。

传统电视受众分流目前看来基本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电视固定时间、地点的收看方式满足不了越来越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其受众明显被新兴媒体分流。其次,外部新媒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收看方式,互动化的内容形态,移动化的终端等顺应了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内容自由化选择以及碎片化观看的需求。同时,随着三网融合、数字技术发展,IPTV,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智能终端普及,以及频道激增和用户付费习惯的形成,将使得付费购买内容成为常态,这将会带来传统电视收视的分散。而影视广告可能更多次地被跳过或高速搜索过,几乎呈垄断状态的广告媒体将变得对广告商失去吸引力。此外,电视广告的投放为非精准投放,无法满足部分品牌精准投放的要求。而新媒体的个性化、分众化和互动化传播以及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可以带来广告的精准投放、广告受众的地位和广告投放的效果明显增强,因此,转投新媒体广告的企业越来越多。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从而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造成电视台节目收视率下降,同时,吸引了广告主,造成传统影视广告总体上呈逐年萎缩和下降的态势。

(2)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给影视广告带来新的业务领域。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成为全球资本新的投资热点。虽然新媒体的发展给电视媒体以及传统电视广告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传统影视广告延伸业务范围、改变业务内容提供了新的机遇。新旧媒介的不断深入融合,促成了传播技术的融合和新媒体的催生,促进了产品内容的整合,同时,媒介融合也是各类媒介组织机构间的重新整合和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整合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不同受众更加适合的信息。

2影视广告跨媒体生产的几种形式

(1)网络视频植入广告与“广告连续剧”并存。

显性广告投放价格的上涨以及“广告限播令”的出台,使植入营销越发受到广告主的肯定和青睐,其发展空间也逐渐广阔。无论电视剧还是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已经开始无孔不入的渗透进来,我们从电视节目、影视剧中很容易发现植入式广告的身影。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高效传播性以及植入式广告的隐蔽性,来实现广告信息潜移默化的传达。其主要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或视频网站发起活动、自制网络剧等来实现广告的植入。例如,酷6网推出的UGA模式,其借助于视频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起广告主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用户制作带有广告主产品的视频进行传播,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从而实现用户、广告主、视频网站三方的共赢。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也是如今比较常态的做法。当然,巧妙而合适的植入既能够达到商业广告传达的目的,也不至于让观众特别的反感。作为“广告连续剧”的开山鼻祖,《丑女无敌》是2008年湖南卫视节目和广告互动的典范。这部当年特制的新形态电视剧,除了内容外,观众反应的热点竟然是剧中被反复植入的广告,以至于本剧导演发出了“观众的争议声越大,广告商越能达到目的”这样的声音。而2013年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有网友统计发现全剧共有49个植入广告,片尾的鸣谢单位有近80个。再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智联招聘、屈臣氏、兴业银行、卡地亚手表、益达口香糖、德芙等;《男人帮》中的汇源、特仑苏、360杀毒、中天通讯、肯德基、京东商城等等在电视剧中隐性或强制置入的广告比比皆是。《新闺蜜时代》中也到处是三星手机、凯迪拉克、平安银行的身影。无论是网络视频植入广告还是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现如今已经是不可逆的一种趋势,也是传统显性广告的另外一种出路。利用好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广告营销活动也是如今广告主比较合理的一种选择。

(2)电影与广告并存。

这里的电影与广告并存是指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微电影广告这种形式,它完全是为企业和产品特制的一种影视营销方式。这点与影视剧植入广告在本质上是相同,只不过它没有采用显性广告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电影表现手法。其增加了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它的本质依旧是广告,具有商业性和目的性。从最早的《老男孩》到《父亲和我》,每部微电影背后都有既定的产品或品牌。目前,主流的微电影广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组织筹划,寻求企业品牌的合作,然后召集创作人员拍摄得作品,如《11度青春》《4夜奇谭》;另一类则是由广告主直接发起,按照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佳能的《看球记》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展现在网民眼前,各种微电影栏目、微电影频道也开始运作,“微电影整合营销”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普及并不断被广告主接受。其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深入的交互性以及优越的表现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广告营销新阵地。

(3)移动、户外媒体等延展影视广告的生产领域。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兴媒体集移动性、交互性、娱乐性、即时反馈等特点,进入3G时代,手机更是发展为集通信、视频娱乐、互联网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掌上终端,且手机用户数量不断上升,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体。无论图文广告、音视频广告还是互动广告都可以在3G时代的手机广告中得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掌握手机用户的年龄、职业、爱好等特征,创作出不同的适合各类人群的广告表现形式,这种“精准投放、精细渠道、即时传达、互动传播等”新媒体广告,有着传统“粗放式广撒网、强制覆盖”的影视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各种户外、公交媒体不断介入人们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其强烈的可视性和碎片化的海量传达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户外媒体广告充分利用人们生活休闲等间歇,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于特定的区域、时间、场所的定制化广告传播,从而能够大大增强其影响力和接触率。因此,拓展影视广告在手机、户外等新兴媒体领域的广告也是其未来发展最广阔的市场空间。

3结论

广告媒介论文篇3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成为全球资本新的投资热点。虽然新媒体的发展给电视媒体以及传统电视广告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传统影视广告延伸业务范围、改变业务内容提供了新的机遇。新旧媒介的不断深入融合,促成了传播技术的融合和新媒体的催生,促进了产品内容的整合,同时,媒介融合也是各类媒介组织机构间的重新整合和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整合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不同受众更加适合的信息。

2影视广告跨媒体生产的几种形式

(1)网络视频植入广告与“广告连续剧”并存。

显性广告投放价格的上涨以及“广告限播令”的出台,使植入营销越发受到广告主的肯定和青睐,其发展空间也逐渐广阔。无论电视剧还是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已经开始无孔不入的渗透进来,我们从电视节目、影视剧中很容易发现植入式广告的身影。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高效传播性以及植入式广告的隐蔽性,来实现广告信息潜移默化的传达。其主要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或视频网站发起活动、自制网络剧等来实现广告的植入。例如,酷6网推出的UGA模式,其借助于视频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起广告主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用户制作带有广告主产品的视频进行传播,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从而实现用户、广告主、视频网站三方的共赢。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也是如今比较常态的做法。当然,巧妙而合适的植入既能够达到商业广告传达的目的,也不至于让观众特别的反感。作为“广告连续剧”的开山鼻祖,《丑女无敌》是2008年湖南卫视节目和广告互动的典范。这部当年特制的新形态电视剧,除了内容外,观众反应的热点竟然是剧中被反复植入的广告,以至于本剧导演发出了“观众的争议声越大,广告商越能达到目的”这样的声音。而2013年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有网友统计发现全剧共有49个植入广告,片尾的鸣谢单位有近80个。再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智联招聘、屈臣氏、兴业银行、卡地亚手表、益达口香糖、德芙等;《男人帮》中的汇源、特仑苏、360杀毒、中天通讯、肯德基、京东商城等等在电视剧中隐性或强制置入的广告比比皆是。《新闺蜜时代》中也到处是三星手机、凯迪拉克、平安银行的身影。无论是网络视频植入广告还是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现如今已经是不可逆的一种趋势,也是传统显性广告的另外一种出路。利用好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广告营销活动也是如今广告主比较合理的一种选择。

(2)电影与广告并存。

这里的电影与广告并存是指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微电影广告这种形式,它完全是为企业和产品特制的一种影视营销方式。这点与影视剧植入广告在本质上是相同,只不过它没有采用显性广告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电影表现手法。其增加了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它的本质依旧是广告,具有商业性和目的性。从最早的《老男孩》到《父亲和我》,每部微电影背后都有既定的产品或品牌。目前,主流的微电影广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组织筹划,寻求企业品牌的合作,然后召集创作人员拍摄得作品,如《11度青春》《4夜奇谭》;另一类则是由广告主直接发起,按照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佳能的《看球记》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展现在网民眼前,各种微电影栏目、微电影频道也开始运作,“微电影整合营销”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普及并不断被广告主接受。其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深入的交互性以及优越的表现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广告营销新阵地。

(3)移动、户外媒体等延展影视广告的生产领域。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兴媒体集移动性、交互性、娱乐性、即时反馈等特点,进入3G时代,手机更是发展为集通信、视频娱乐、互联网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掌上终端,且手机用户数量不断上升,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体。无论图文广告、音视频广告还是互动广告都可以在3G时代的手机广告中得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掌握手机用户的年龄、职业、爱好等特征,创作出不同的适合各类人群的广告表现形式,这种“精准投放、精细渠道、即时传达、互动传播等”新媒体广告,有着传统“粗放式广撒网、强制覆盖”的影视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各种户外、公交媒体不断介入人们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其强烈的可视性和碎片化的海量传达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户外媒体广告充分利用人们生活休闲等间歇,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于特定的区域、时间、场所的定制化广告传播,从而能够大大增强其影响力和接触率。因此,拓展影视广告在手机、户外等新兴媒体领域的广告也是其未来发展最广阔的市场空间。

3结论

广告媒介论文篇4

关键词:广告文明 创新 新媒体创意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学者围绕“广告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与新广告”、“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三大主流语境,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三大主流语境研究视野之下,学者们对广告伦理现象、广告媒介嬗变与创新状况、广告产业升级进程、广告创意的时代特征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引领了广告业的发展方向,并丰富了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广告伦理重构广告文明传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背景下,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广告伦理的沦丧和缺位导致了问题广告滥觞,致使问题广告和受众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矛盾一个层面。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的广告信息传播是受利益驱动的‘本能行为’,具有‘有谋而为’的主动性”。统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广告伦理的研究主要以“广告伦理”、“广告道德”、“广告文化”、“广告诚信”、“问题广告”、“虚假广告”等为主题来进行展开,核心词汇是“广告伦理的重构”。归纳起来看,对广告伦理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产生原因和重构三个方面。

1.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

广告传播对社会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有塑造与维护的积极影响,也有消解与腐蚀的负面作用,有其特殊表现。

其一,广告伦理失范多表现为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消解。陈培爱教授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伦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传统与现代、正面与负面的广告误区与表现,主要包括:广告的失真与夸大、比较广告中的伦理、倡导性广告伦理、针对儿童与妇女的广告伦理、媒介外溢引起的广告伦理界定等”。而史建教授认为:“广告传播活动可以塑造和维护社会道德系统,也可以具有道德消解的作用,可以消解社会信度、摧毁公共道德偶像、粉碎公共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其二,广告伦理失范也表现为对不良消费文化的吹捧。在广告传播中提倡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宣扬超前消费、奢华消费、另类消费,倡导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强化等级观念,极大地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消费价值取向。

其三,伦理失范还常常表现为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许多广告无视历史文化传统,把商业利益置于民族情感之上,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伤害民族感情的元素、符号、说辞,传播伤害民族情感的信息,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危害性极大。

2.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

其一,从广告传播角度看,广告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三位一体的“利益流动”,以及其背后的“利益分配”、“利益冲突”等相关命题。广告伦理失范的根本原因是广告主和广告对象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起的广告利益冲突问题。

其二,从广告监管角度看,中国的广告监管模式是多个监管主体,依据法律和相关广告管理条例来规范广告的合法有序传播。多个监管主体之间总是留有违法广告生存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广告监管的法律体系相对滞后,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市场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监管作用,例如,《广告法》所观照的语境是十六年前市场环境,“而且是过于宽泛、主观,实际上等于没有什么意义,对广告弄虚作假缺乏有效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广告监管对象的复杂性为广告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往往通过广告媒介的转移、广告形式的转移、广告内容的变异、广告理念的转移、广告产品的转移来躲避监管。

其三,从广告素养角度看,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尚未真正确立,一旦遇到违法广告行为的经济诱惑,许多广告从业人员就会抛弃职业精神,退而求其次。另外,我国广告受众的广告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解读、评判、利用等能力不足,使得广告受众对违法广告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在受到违法广告的侵害后,也缺乏相应的维权能力,这也是许多问题广告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3.广告伦理的重构

对于广告伦理的重构,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到“整合营销传播”、“公益广告”、“公关广告”、“新广告运动”、“绿色广告传播”、“广告素养教育”与广告文明缔构和广告伦理重构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势能理论”、“广告场理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这些命题的提出。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探讨了“广告伦理重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中。“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势能理论”关注的是对广告伦理失范本质的揭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则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伦理的重构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途径。这些理论涉及到广告主的理想,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广告人的专业精神,广告监管的适时性及受众的广告素养等相关问题。例如,广告监管要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任何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顺应社会和监管对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不但要监管广告行为,制止广告伦理的失范,也要监测社会和行业动态,为广告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涉及到《广告法》的修订,广告管理体系的重构,广告监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广告管理意识的转变等不能回避的问题。

4.广告文明传播

广告文明传播的基础是广告市场中广告多角关系的和谐建立。广告主应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理想的广告主,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当广告主真正把企业的理想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去的时候,广告文明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广告媒介部门是广告信息传递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广告主的投入的大多为媒体所得,广告媒介大多大众传媒,其社会公信力令人关注,这种身份决定着广告媒介又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最大的问责者。

二、新媒体与新广告

在媒介使用上,“手机、电视和网络依次成为受众接触和使用程度最高的三种媒介”,广告主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对媒介广告预算进行从新分配,新广告媒介的传播地位愈来愈得以彰显,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和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趋势凸显出来。

1.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

网络广告媒介在人们的媒介消费中已占有主流化地位。可从政治、文化、市场三层面来解析。

其一,政治主流化的示范作用。在十七大开幕的当天,会议新闻中心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国

家重点新闻网站就对十七大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商业网站也链接了大会直播页面,十七大开幕式的直播迅速攀升到各大网站访问量第一位。网络媒体在十七大报道中,印证了自己主流媒体的地位,“从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角度,强化了网络在传播国家主流新闻信息上的重要地位。”

其二,文化主流化潮流。网络广告媒介在文化方面的主流化,体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它们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在网络文化极具影响力和批判力的今天,网络文化已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再创造中,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融人、成长为新的主流文化,这时的网络文化就进入主流文化之列。

其三,市场主流化趋势。在宏观层面上,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09年中国综合门户的广告营收规模惯性增长至63.2亿元,增长率为32.4%。2008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门户广告收入占据了门户广告市场96.2%的份额,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显示了中国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成熟。根据DCCI预测,2010年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转折点,网络广告营收规模将达到212.5亿元,增长率约为37.6%;2011年,网络广告营收规模会达到305.2亿元,增长率进一步提升到43.6%。

2.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

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打造了广告新媒体传播平台,改变了媒体竞争格局,为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具体来说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主要表现是资本、受众、广告、服务等媒介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流动。

其一,资本流动。媒介资本的流向反映了一个媒介市场的盈利能力和资本收益率。近年来,网络广告媒介市场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大整合期,2007年分众传媒以2.25亿美元收购好耶网络广告公司;新浪在2008年年底对分众传媒非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收购,可以看作互联网媒介走出互联网的一大进步。由此,媒介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媒介传播矩阵的进一步丰富,为广告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载体和服务手段。可以看出,近年媒介资本的大运作都在网络媒介的参与下完成。

其二,受众流动。受众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媒介的市场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另据调查,受众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分别占其业余时间的64.7%和48.2%,并且由于网络广告媒介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受众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互动、沟通和消费。

其三,广告流动。受众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导致了广告主对广告预算的从新分配。网络广告媒体在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多种媒体平台和广告联盟,促使广告形式更加丰富的同时,营销效果也呈现多样化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价值并开始更多尝试。来自艾瑞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网络媒体营销地位已经超过广播和杂志,成为第三大媒体平台。该机构还根据网络广告监测系统iAdTracker的最新数据研究发现,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媒体的品牌广告主数量达到7674个,比2007年的6035个同比增长26.省略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新媒体转播权,也同时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转播机构。

3.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

目前,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由此,手机功能媒介化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技术要求得以实现,手机功能的媒介化得到技术支持,6.7亿手机用户就会成为手机媒介受众。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主要是指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传播的大众化、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

其一,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开始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终端移动接收实时节目时,画面流畅、音质优美,这一测试成功为我国手机电视媒介的市场经营亮了明灯。“2009年,广电系统主导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已覆盖全国其他300多个城市,建成一个覆盖全国、面对多种移动便携接收终端的手机电视服务系统。”中国的移动通讯巨头也开始积极开拓手机媒介市场,中国移动也获得手机媒体的广告经营资格,随着网络媒介运营商的集约化发展,未来的手机媒介经营形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

其二,手机媒介传播的大众化。中国第25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随着手机上网的大众化,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移动搜索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据来自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移动的WAP流量达到51.7亿MB,同比增长了100%。另一方面是手机媒介参与大众传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CTR市场研究对中国国民在赛事期间的全媒体接触行为进行了调查,从媒介选择来看,手机电视的收看率达到2.1%,有15%的受众选择通过手机报了解每日的战况。”。

其三,手机媒介的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由于手机媒介的接收终端较为固定,便于广告主与目标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沟通渠道;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部分实名制,广告主可以锁定目标消费者;另外,手机媒介的广告主和受众采取了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广告传播的效果监测更容易实现;在传播特点上,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更短、更快、更符合手机媒介受众的接收习惯。这些特点使手机媒介受到市场的多方追捧。手机广告主要分为手机直投类广告(DM)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前者如短信广告、彩信广告、小区广告、手机报等,在3G大规模商用前都是手机广告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30的大规模商用,像图片、文字链、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表现形式将会丰富起来,这些形式将更好的满足品牌广告主的品牌诉求,并发展成为手机广告形式的主流。

三、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

数字媒介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打破了中国广告的生态。为广告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由此,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推进成为中国广告学术研究的又一主流语境。

1.创新广告创意

传统媒介时代是“打断式”的传播时代,广告主在有限的传播渠道内总是打断受众的媒介接触,广告受众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此媒介环境下,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具有逃避的接受心理,为实现广告传播目标,几乎传统的广告创意原则都须包含“独特性”、“原创性”、“震撼性”等这些核心要素,

以期实现在广告表现上引起受众的“共鸣”,吸引受众对产品或品牌的关注。然而,“数字媒介中的广告不像电视上商业广告,也许不会突然打扰或耽误读者与受众的观看。”数字媒介赋予受众对信息的主动权,使受众具有强大的信息选择和逃避能力,受众有能力回避广告信息的干扰。广告创意要追随受众目光和心理需求的转移而改变广告表现方式,以适应数字媒介环境带来的变迁。通过受众喜欢的内容,或者让他们参与进来,则更能激发受众对品牌认知的兴趣。为此,数字媒介时代必须创新广告创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其一,可体验性成为进行广告创意的指导原则,创造性的提供品牌体验是品牌传播的有效策略。

其二,可搜索性成为广告创意的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曾经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形态支撑的传者和受者信息不对称的广告形态向信息对称的方向不断进发,深刻地改变了广告活动的本质。”也使信息到达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其三,可参与性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得以完美执行。广告创意的可参与性迎合了数字媒介时代受众的多种心理和媒介接触习惯,能够有效实现广告传播的目标。

其四,可标签性成为广告创意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可标签性作为广告创意的原则,它一方面要实现对受众的分化与区别;另一方面还要对受众进行粘合与重聚,这是数字媒介和受众的破碎与重聚特征使然。

2.创新广告媒介创意

“广告媒介创意的核心就是要使创意成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核心”,也就是增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广告媒介经营创意。中国广告媒介的竞争态势已由“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粗放增长转向“精耕细作”式的存量集约发展。今天,数字媒介时代已成为现实,无论传统媒介还是数字媒介都要以创意为核心,增强广告媒介经营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对传统媒介而言,首先是要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进程,努力挖掘数字媒介技术对提升传统媒介竞争力的价值,实现传统媒介的数字化改造。其次是抢夺数字媒介的经营权,像手机电视、付费频道这些数字新媒体的经营对各媒介组织来讲都是新领域,所以传统媒介要争取拿到其经营牌照,以抢占数字媒介经营的先机。再则是加强媒介内容资源的管理意识,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介的重要财富,利用数字媒介内容缺乏带来的商机,将这些内容进行售卖、共享、租赁是提升广告媒介经营创新力的一个要点;对数字媒介而言,首先是加快对传统媒介内容的融合,内容资源的短缺是制约数字媒介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传统媒介的有效融合。其次是深化数字媒介的优势,互动传播和精准传播是数字媒介的最大优势,数字媒介的经营要将这两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基点。再则是增进数字媒介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探索,数字媒介由概念向现实的演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支撑,推进这些模式的实践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数字媒介的竞争力。

其二,广告主媒介创意。在数字媒介时代,对广告主来讲,广告媒介创意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受众中心制。在数字媒介环境中,受众的主动性要求广告传播要将广告目标和受众相统一。其次是网络媒介中心制。数字媒介环境下,对传统广告媒体起补充作用的网络媒介,成长为具有战略性的互动媒介,在媒介选择中,网络媒介成为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选择。再次是注重网络媒介舆论。随着数字媒介技术支持下的博客、BB8、论坛等网络媒介形式的崛起,在此媒介上形成的媒介舆论愈来愈影响着广告主营销的成败。对商业媒介舆论的主动引导,成为今天倍受人们关注的口碑营销。

3.广告产业升级的实现

我国广告产业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是粗放式的发展,是在外力推动下获得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中国广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的辐射性和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创造性和创新力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必须实现广告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国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有以下方面。

其一,引导有实力、有特色、有思路的广告和媒介企业实现集团经营,搭建本土广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是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路径。

其二,从中国独特的经济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媒介环境出发,关注中国广告市场的特殊性,用中国的模式来解决中国广告产业问题。

广告媒介论文篇5

教育部1998年版《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广告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要求中并没有媒介营销策划,在当前国内二百余家广告学专业中开设了该课程的也为数不多。对于广告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媒介的运作方式,掌握媒介营销的方法、原理,实际上有助他们提高策略性传播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此类提高性课程的开设,可以从整体上、宏观上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学会更加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媒介营销策划与广告学的关系

新时代的广告业呈现出高技术化、综合化、国际化、整合营销化的态势,广告学的研究历经百年,也紧随世界的发展不断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

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个学科都已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如今成为了广告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在社会(传播)学方面,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公关理论等。媒介营销策划作为广告学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课本身就涉及了经济、管理、营销、传播等理论,可以说是广告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集中体现。

媒介营销策划作为广告学的一门专业课,并不是一门被冠以“广告”二字的课程,区别于广告媒体课程,侧重介绍媒介组织的营销管理,综合了经济学、营销、策划、传播、品牌等多门前序课程知识。张金海教授在《从广告到广告学》一文中指出,97年以前,广告学科注重专业建设,现在巳经到了注重学科建设的阶段。学科建设强调由“术”到“学”的飞跃,加强广告学学理的研究,改善和丰富广告学专业结构。作为一门策略性传播(StrategicCommunication)方面的课程,媒介营销策划可以说是广告向广告学迈迸的一部分。

2. 国内有关广告学专业开设媒介营销策划课程的情况

国内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大多都开设媒介营销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传媒策划与营销等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也开始设立媒介营销策划类似的专业课。开设较早并且效果较好的,多是将广告专业设立在新闻传播院系下的高校,他们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在全国高校中已经系统开设了广告媒介营销策划课程的广告学专业中,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完整。这些学校专业发展强,学科优势明显,具有专业的研究学者,同时也能吸引社会上资深的媒介实践经营者进行实务的教学研究丁作。这些学校已经具备的教学经验与学科建设方法是我们进行吸收学习的重点。

广告媒介营销策划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其理论框架延伸多个学科,而且媒介的发展伴随经济的进步不断变化,所以大多数学校在没有较深刻市场实践专家或没有较强专业学者的前提下,媒介营销策划的课程开设具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媒介营销策划的专业意义也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或是由于教学资源限制或是出于对课程设置本身的考虑,这门课在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目前还没能成为一门普遍开设的课程。

3. 媒介营销策划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告运作过程看,现代广告活动巳经进入整合营销阶段,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等手段,巳经在广告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必须强调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以广告专业课程为主的前提下,应当适当提高其它应用传播学的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胜任广告、公关、市场营销、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媒介营销策划课程设立在广告学专业的高年级,在经过经济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广告媒体、广告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具有了接受这门课程的知识储备。同时,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理论的课程,媒介营销策划也可以说是前面多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与融合,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提升。

广告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学科理论;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广告学课程的设置还应考虑实务的需要。设置上不仅要有自己科学合理的体系,还应充分考虑广告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发展趋势,创建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广告课程配置体系,实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广告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应由理论、技术与实务三大核心部分组成。在课程设置中,媒介营销策划课程可以作为理论课程列人专业主干课,可以作为必修科S也可以设为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化能力。事实上,它也是紧系实务的一门课程,不管广告还是媒体产业,都是一种创意产业,无论从事广告还是媒介工作都可以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汲取营养。

4. 媒介营销策划的课程体系结构

媒介营销策划是一门有关策略性传播的课程,它将多学科或领域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媒介的经营当中。同时,媒体本身紧踉时展,针对媒介经营本身的各种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因而媒介营销策划也是一门体现创新性的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既要考虑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又要考虑媒介实务,还应考虑到理论的创新。

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传媒市场、传媒消费者、传媒营销环境与营销机会、传媒策划与营销推理等;

操作实务:新闻策划、发行策划、广告经营策划、传媒公关策划等;

创新理论:传媒营销战略。

以上课程设置的内容基本能够将传媒经营策划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涵盖,形成具有特色的契合市场需要的传媒人才培养机制。

5. 媒介营销策划的教学要点

广告媒介论文篇6

 

负面广告现象的屡禁不止固然有种种复杂的原因,处于广告生产链条中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者等皆有责任,但无论如何,作为始作俑者之一的广告人终宄难辞其咎。如果广告专业人员能有更好的媒介素养,养成更好的自律意识,上述现象是应该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由此可见,担负着为广告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使命的高等院校广告学专业重视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一、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肇始于英国,它是顺应大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目前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已被广泛接受,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路,被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正规的课程体系。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正在起步,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政府的支持。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大众传媒的理解,培养人们具有一定的媒介批判能力,因而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在广告学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传者责任感。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大量知识和信息进行筛选、辨别真伪、独立决策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旨所在。要帮助学生了解媒介、识别媒介信息、深刻理解媒介性质,使之能批判性地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最终养成批判性地思考各种媒介本质的素养。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认识大众媒介以及它所具有的倌息传播、教育宣传、舆论监督等功能之外,还要认识它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对大众媒介的权力本质保持足够的警惕,应认识到媒体权力与资本权力存在着复杂关系,它们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很可能对公众利益构成烕胁和伤害。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广告的逐利本质,对此保持警醒和反思。

 

(二)培养传者的责任感

 

媒介素养教育原本是为受众而设的公民教育,但它在进入我国之后的本土化过程中,增加了重视传者媒介素养的内容。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主体,媒介和媒介从业人员担当着重要的职业责任和社会化责任,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向受众传递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毫无疑问,广告传播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广告的传者责任尤其重要:“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主流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一定权烕性。广告信息在经由媒介的过程中,借用了这种权烕性显现出其公众影响力。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普通老百姓,把‘报上说的’、‘电视里说的’作为信任的依据。”①我国媒介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我们的广告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因而要求广告从业人员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一)认识媒介自身属性和媒介生产机制

 

了解媒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认清媒介是由人操持和控制的现实,学会科学合理地评判媒介。大多数大众媒介文本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或某种商业利益而生产和传播的。而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国情导致了媒介管理法规的差异,媒介不同的经营状况和广告收入也必然影响其生态环境,决定其生产机制。要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1、科技。哪些科学技术被用来生产与传播媒介文本?它们使文本产生了哪些不同?2、媒体工业。谁拥有买卖媒体的公司?他们如何获利?3、媒体间的联系,如公司如何跨媒体销售产品?4、管制。谁掌控媒体的生产与传播?5、发行与传播。文本如何传送给受众?受众有多少的选择权和控制权?6、参与。哪些人可以在媒体中发出声音、哪些人被排除?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二)认识媒介文本内涵

 

媒介文本有其独特的文本建构规则,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存在着一套编码与解码机制,学会洞察其中的机理,从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关于编码与解码机制的关键问题是:1、意义和惯例。媒介如何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传达意义并被广泛接受?2、符码。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语言与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字、词,也可能是动态影像。媒介产品的生产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而其编码规则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三)认识受众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

 

由于年龄、性别、种族、阶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存在着巨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最终学会利用媒介发展完善自我。受众研宄的关键问题有:1、锁定。媒介如何确定目标受众、如何吸引受众?2、使用。受众在日常生活是如何使用媒介的?其习惯和模式是如何形成的?3、社会差异。在受众行为上,年龄、性别、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哪些差异?

 

此外,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应该在认识一般媒介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和深化对各种广告现象的认识。诸如广告的编码、广告的欲望修辞、广告的消费主义倾向、广告的文化误读、广告对性别形象的塑造、广告对儿童形象的利用等广告现象都应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框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三、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

 

有学者总结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5种形式“一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二是作为某种正规课程中的一种组成部分。三是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五是作为课外选修课。”②广告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一)开设独立课程

 

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完整地传播媒介素养理念,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帮助学生丰富和发展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参与社会事务、共享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相关的教材也较少,仅有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邵瑞的《中国传媒教育》以及刘勇、汪海霞编著的《当代媒介素养教程》等,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在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中注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作为广告学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结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当丰富。传播学、社会学、广告心理学、广告法规与广告伦理、广告媒体研宄、广告效果研宄等课程都可以贯穿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而在广告见习、广告考察、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等实践环节中,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媒介、认识媒介、有效利用媒介。

 

四、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它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泾渭分明。传统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而现代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不断超越。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伴随着教育方法的改变。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宜采用对话讨论型的教学方法。应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应避免课堂知识的单方面灌输,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赋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中选择可供讨论的话题文本,创设适宜的互动情境。通过以讨论为形式的活动来分析媒介文本。可以要求学生多次阅读印刷文本、观看视听文本,其间伴随着提出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渐进的过程和“阅读”过程的公开化和共享性,学生可在互动讨论中积极地评判和争论,最终形成正确的观念,获得媒介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广告学属于应用型文科专业,在办学中往往强调实践性和技能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在强调其工具理性、重视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强调价值理性,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广告教育应贯穿人文教育的根本理念,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文化和媒体的理解,学会反思和洞察人的欲望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识别文化的表征和文化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意能力,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广告教育,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办学愿景的重要一环。

广告媒介论文篇7

关键词 广告场 广告传播模式 广告传播技术 广告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advertising field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relationships caused by the advertising message exchange.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the message ta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 advertising field and group advertising field. the advertising field involves in tim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eld, the scope of the field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field. it relates to the technology, spirite and benefit of the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center of the advertising field theory is the multi-side relationship’s beneficial conflict and share, contain each other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key wordsthe advertising fieldthe model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advertising technologyadvertis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随着广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对社会的扩散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系统中重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告社会”已经来临。wWW.133229.CoM在“广告社会”缔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广告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处理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显性或潜性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公共议题”。

一、缘起——从“媒介场”到“广告场”

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传播主体孤立研究和传播模式建构两个时期。依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最初的广告传播学研究人为地分成广告主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广告媒介研究、广告内容研究和广告效果研究五大部分,但是这种孤立式的研究忽略了广告传播场景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孤立研究的片面性和分散性,认识到广告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建构了各种理论模型试图来说明广告传播系统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广告传播的整体框架和广告信息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广告传播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范围,也没有有效地说明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告场理论试图把前两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相互结合,构建出广告场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

“场”和“场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 理学 界,“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①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等把“场论”引入社会心理学,认为“场”就是社会空间,是个人与环境的合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提出“电视场”、“新闻场”后,接着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和“场域”理论,“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模式(诸如 政治 经济 、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再次,场域理论突显变化的过程,包括媒介场域自身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一个重组的媒介场域是如何影响其他主要的社会部门的。”②广告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构成和社会功能,尤其是在广告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提出广告场与广告社会的概念对于指导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广告场”的立体建模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广告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和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群体广告场和社会广告场。单体广告场是指由一次广告传播行为所形成的广告场;群体广告场是指相关单体广告场的有机融合体;社会广告场是指所有广告场的总和。

从单体广告场的物理构成上来说,广告场由场域、场时和场强三个部分构成。场域是指广告场的地理覆盖范围,场时是指广告场影响力的时效性,场强是指广告场的影响力的强度。三者域值的范围,从宏观上来讲,主要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观角度来讲,主要受单体广告场的数量和差异度的影响;而从微观上来讲,主要受广告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广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的影响。

从单体广告场内容构成来说,广告场涵盖了技术范畴、精神范畴和利益范畴三个方面。技术范畴主要是指广告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组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天然物质基础;精神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利益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争夺与共赢,这是广告场产生的内在基础。这三对范畴交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场的完整体系。

三、特征——“广告场”的多元属性

第一、多元性。广告场的多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单体广告场构成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单体广告场之间的差异性。在 自然 经济时期,广告场的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二元对立主体构成,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中,广告的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三位一体的,而消费者也相对单一和确定,广告场中的多元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主体。[3]步入 工业 社会以后随着广告媒介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介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在广告场中发挥作用,广告的 科学 运作又促使广告和广告监管部门的产生,这样广告市场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单体广告场也并非以等量的形式存在,随着文化、技术和政治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广告场之间也千差万别。

第二、均衡性。广告场的均衡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告场的动态性均衡,二是指广告场的静态性均衡。广告传播中的和谐与冲突两个矛盾统一体的交错影响,推动广告场不断地在动态中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因此,静态均衡中孕育着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不断 发展 又产生着新的静态均衡。两个均衡的交互作用使广告场又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

第三、系统性。广告场的系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广告场内部广告主、广告媒介、广告、广告对象和广告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性与整体协调性;二是指广告场中广告媒介、广告意识与广告利益的相互支撑性;三是指单体广告场与群体广告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性。

四、媒介——广告场的物质表征

随着对广告媒介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一切能够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广告媒介,因此广告的承载内容,也从单纯的商业信息的宣传扩展到社会信息的传播, 政治 广告、文化广告与商业广告共同成为社会广告传播的完整体系。广告媒介概念的扩展和社会广告的提出,这是广告场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的形成和强度范围不仅受 经济 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要受到广告场的构成要素和发生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以广告媒介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形成的广告传播类型成为影响广告场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力大小的主要力量。在不同的传播类型下,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三者所构成的广告场也因此千差万别。

广告传播类型与广告场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原在基础,而广告媒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告传播的现实基础,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也随着广告媒介的物理属性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广告传播类型比较

第一种类型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广告主体与广告客体处于相同的时空,呈现面对面的“直线型”传播场景。传播媒介技术水平最低,主要以语言、肢体语言、气味、简单的声响器等一些原态媒介为主。在广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共同构筑的有限广告场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相互交流的符号及信息较为简单,广告场强较弱,这种广告场随着交换关系的结束,广告场也就会随着新的广告场的出现而减弱,以至于最终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大规模广告信息传播需求,促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产生,广告传播呈现出聚焦性的“辐射型”传播场景,广告媒介作为新生力量使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发生时空区隔。随着广告媒介内部功能的细化和外部化,广告作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互动效果最差,传播内容效果也最差。由于大众传播的离散性和无核心化,单个广告场的涵盖范围最为广泛,同时由于广告信息的泛滥性和无序性,广告场的场强相对较弱,也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广告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随着广告信息的瞬间“爆炸”,目标受众湮没在巨量的信息流中,广告大众传播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广告主迫切需要通过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抓住其核心消费群,vod、互联网、手机、直投媒介等分众媒介的产生为这种需求有可能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从传播的有效性意义上讲,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实现了虚拟的“一对一”的“射线型”传播场景。相对于大众传播,广告场的场域开始缩小,由于广告受众个性化理念的兴起,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较好,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第四种类型是“多对一”的聚众传播。由于大量新型环境媒介的大量涌现和楼宇电视等广告专属媒介的出现,以人为本的广告传播“focus”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再加上广告监管的不断成熟,广告传播也实现了“贴身性”和“宜人性”,广告传播呈现出“环绕型”场景;虽然广告场的场域相对缩小,但广告场的场强得到了增强,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第五种类型是“多对多”的合众传播。随着广告传播理念的精深和广告媒介的人性化,广告对象对广告信息的主动寻求和充分利用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的交流呈现出“封闭型”的传播场景,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成为主要的广告行为,广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广告场的场域进一步缩小,而广告场的场时和场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为理想的传播境界。

五、 规律 ——“广告场”的社会寓意

广告场自人类有目的的开始进行信息传播就诞生了,但随着广告媒介的技术进步和由此所引起的市场多角关系的形成,广告场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史上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广告时空角度来讲,广告场的发生机制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集中到离散的过程。在人类信息传播之初,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广告行为只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发生的偶然性行为,广告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也极为有限;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立广告媒介和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传播走向专业化,广告行为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必然性社会行为,广告场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从广告的交互性的角度来讲,广告场内部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系统传播的过程。广告传播在诞生之初,广告主是广告传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广告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广告对象交互成本的降低,广告对象开始有针对地与广告主进行广告信息交流。在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只是根据特定的广告信息在特定的传播区域进行交流,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以自身的广告利益进行交往;而到了系统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在共同的社会系统和传播体系下,他们具有共同的外部约束力量,二者之间的广告交往呈现出交融性和共赢性。

第三、从广告心理的层次来讲,广告场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机的过程。广告的心理发生机制分为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四个过程,广告场由于最初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广告场的影响力只是发生在某个局部环节,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随着消费者研究的兴起,广告传播走向有序化和有机化,广告场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从广告传播内容上来讲,广告场的信息内容经历了从局部信息到整体信息的过程。广告场的信息覆盖最初只是单向度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信息,广告场较为零散化和破碎化;随着广告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媒介之间的整合,广告信息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广告场的影响力也大幅增强。

广告场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构筑和谐的广告传播关系。笔者日前提出的“势能理论”强调的是广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及广告主、广告媒体与广告的强势地位和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下,广告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当广告主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广告媒体和广告会毫不犹豫地维护广告主的利益,广告主、广告媒体和广告就形成了天然的利益同盟,广告市场中的利益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这也是造成广告传播中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这里强调的是广告主、广告媒体与广告对广告受众的自主性责任。[5]而在广告场理论中,广告信息的传递是多方位的,是建立在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利益共享前提下,以文化缔构为最高目标的对等信息传递。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主的理想、广告受众的素养、媒体的责任、人的专业水准、广告管理的适应性都是消除隔阂、平衡关系、缔构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元素。

注释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j],《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广告媒介论文篇8

论文摘要: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和群体广告场。涉及到场时、场强、场域三个要素,关系到广告传播过程中的技术、精神、利益三个层面。广告场理论所关注的核心是在新传播模式下广告传播活动中多角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共享、相互牵制和和谐发展等相关问题。

随着广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对社会的扩散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系统中重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告社会”已经来临。在“广告社会”缔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广告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处理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显性或潜性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公共议题”。

一、缘起——从“媒介场”到“广告场”

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传播主体孤立研究和传播模式建构两个时期。依据拉斯韦尔的"5 w”模式理论,最初的广告传播学研究人为地分成广告主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广告媒介研究、广告内容研究和广告效果研究五大部分,但是这种孤立式的研究忽略了广告传播场景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一告传播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孤立研究的片面性和分散性,认识到广告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建构了各种理论模型试图来说明广告传播系统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广告传播的整体框架和广告信息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广告传播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范围,也没有有效地说明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告场理论试图把前两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相互结合,构建出广告场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

“场”和“场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界,“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等把“场论”引人社会心理学,认为“场”就是社会空间,是个人与环境的合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提出“电视场”、“新闻场”后,接着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和“场域”理论,“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模式(诸如政治经济、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再次,场域理论突显变化的过程,包括媒介场域自身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一个重组的媒介场域是如何影响其他主要的社会部门的。广告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构成和社会功能,尤其是在广告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提出广告场与广告社会的概念对于指导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广告场”的立体建模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广告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和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群体广告场和社会广告场。单体广告场是指由一次广告传播行为所形成的广告场;群体广告场是指相关单体广告场的有机融合体;社会广告场是指所有广告场的总和。

从单体广告场的物理构成上来说,广告场由场域、场时和场强三个部分构成。场域是指广告场的地理覆盖范围,场时是指广告场影响力的时效性,场强是指广告场的影响力的强度。三者域值的范围,从宏观上来讲,主要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观角度来讲,主要受单体广告场的数量和差异度的影响;而从微观上来讲,主要受广告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广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的影响。

从单体广告场内容构成来说,广告场涵盖了技术范畴、精神范畴和利益范畴三个方面。技术范畴主要是指广告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组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天然物质基础;精神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利益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争夺与共赢,这是广告场产生的内在基础。这三对范畴交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场的完整体系。

三、特征——“广告场”的多元属性

第一、多元性。广告场的多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单体广告场构成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单体广告场之间的差异性。在自然经济时期,广告场的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二元对立主体构成,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中,广告的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三位一体的,而消费者也相对单一和确定,广告场中的多元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主体。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广告媒介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介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在广告场中发挥作用,广告的科学运作又促使广告和广告监管部门的产生,这样广告市场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单体广告场也并非以等量的形式存在,随着文化、技术和政治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广告场之间也千差万别。

第二、均衡性。广告场的均衡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告场的动态性均衡,二是指广告场的静态性均衡。广告传播中的和谐与冲突两个矛盾统一体的交错影响,推动广告场不断地在动态中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因此,静态均衡中孕育着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不断发展又产生着新的静态均衡。两个均衡的交互作用使广告场又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

第三、系统性。广告场的系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广告场内部广告主、广告媒介、广告、广告对象和广告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性与整体协调性;二是指广告场中广告媒介、广告意识与广告利益的相互支撑性;三是指单体广告场与群体广告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性。

四、媒介——广告场的物质表征

随着对广告媒介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一切能够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广告媒介,因此广告的承载内容,也从单纯的商业信息的宣传扩展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政治广告、文化广告与商业广告共同成为社会广告传播的完整体系。广告媒介概念的扩展和社会广告的提出,这是广告场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的形成和强度范围不仅受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要受到广告场的构成要素和发生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以广告媒介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形成的广告传播类型成为影响广告场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力大小的主要力量。在不同的传播类型下,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三者所构成的广告场也因此千差万别。

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原在基础,而广告媒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告传播的现实基础,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也随着广告媒介的物理属性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第一种类型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广告主体与广告客体处于相同的时空,呈现面对面的“直线型”传播场景。传播媒介技术水平最低,主要以语言、肢体语言、气味、简单的声响器等一些原态媒介为主。在广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共同构筑的有限广告场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相互交流的符号及信息较为简单,广告场强较弱,这种广告场随着交换关系的结束,广告场也就会随着新的广告场的出现而减弱,以至于最终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大规模广告信息传播需求,促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产生,广告传播呈现出聚焦性的“辐射型”传播场景,广告媒介作为新生力量使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发生时空区隔。随着广告媒介内部功能的细化和外部化,广告作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互动效果最差,传播内容效果也最差。由于大众传播的离散性和无核心化,单个广告场的涵盖范围最为广泛,同时由于广告信息的泛滥性和无序性,广告场的场强相对较弱,也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广告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随着广告信息的瞬间“爆炸”,目标受众湮没在巨量的信息流中,广告大众传播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广告主迫切需要通过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抓住其核心消费群,vod、互联网、手机、直投媒介等分众媒介的产生为这种需求有可能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从传播的有效性意义上讲,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实现了虚拟的“一对一”的“射线型”传播场景。相对于大众传播,广告场的场域开始缩小,由于广告受众个性化理念的兴起,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较好,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第四种类型是“多对一”的聚众传播。由于大量新型环境媒介的大量涌现和楼宇电视等广告专属媒介的出现,以人为本的广告传播“focus”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再加上广告监管的不断成熟,广告传播也实现了“贴身性”和“宜人性”,广告传播呈现出“环绕型”场景;虽然广告场的场域相对缩小,但广告场的场强得到了增强,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第五种类型是“多对多”的合众传播。随着广告传播理念的精深和广告媒介的人性化,广告对象对广告信息的主动寻求和充分利用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的交流呈现出“封闭型”的传播场景,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成为主要的广告行为,广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广告场的场域进一步缩小,而广告场的场时和场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为理想的传播境界。

五、规律——“广告场”的社会寓意

广告场自人类有目的的开始进行信息传播就诞生了,但随着广告媒介的技术进步和由此所引起的市场多角关系的形成,广告场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史上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广告时空角度来讲,广告场的发生机制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集中到离散的过程。在人类信息传播之初,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广告行为只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发生的偶然,厂一告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也极为有限;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立广告媒介和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传播走向专业化,广告行为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必然性社会行为,广告场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从广告的交互性的角度来讲,广告场内部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系统传播的过程。广告传播在诞生之初,广告主是广告传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广告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广告对象交互成本的降低,广告对象开始有针对地与广告主进行广告信息交流。在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只是根据特定的广告信息在特定的传播区域进行交流,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以自身的广告利益进行交往;而到了系统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在共同的社会系统和传播体系下,他们具有共同的外部约束力量,二者之间的广告交往呈现出交融性和共赢性。

第三、从广告心理的层次来讲,广告场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机的过程。广告的心理发生机制分为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四个过程,广告场由于最初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广告场的影响力只是发生在某个局部环节,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随着消费者研究的兴起,广告传播走向有序化和有机化,广告场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