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01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1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有不少关于人体艺术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它们,使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我挂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楚王好细腰”,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当然,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睐,也不再成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最好的契机。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2

1.幼儿亲自参与收集过程,使资源更具情感性。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点,确定“以幼为本”意识,所开发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要面向全体幼儿,要使每一位幼儿都喜欢参与,有能力参与,都能产生成功体验,促进每一位幼儿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把挖掘地方美术欣赏资源,让幼儿从欣赏自己的家乡开始,喜欢家乡,喜欢民间美术作品,成为我们挖掘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探索点。我们带领幼儿深入民间,通过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挖掘吴越地区民间建筑、年画、石雕艺术;民间歌谣、童谣、传说故事;民间游戏、玩具;民间传统节日、服饰;民间音乐、戏曲欣赏、打击乐;民间传统美食等。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共鸣。

2.发挥社会、家庭、社区的力量,使资源更具完整性。我们注重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远流长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发挥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如我们联系小满戏社团,请社团的人员为我们介绍小满戏的来源、请家长带幼儿去看小满戏,观察小满戏头饰的装饰物、戏服的图案花纹等,联合社区,采访当地的老人,并从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间习俗,如端午节挂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习俗活动;还请民间面塑师来幼儿园传授捏面人技巧,请家长利用周末等带幼儿参观古建筑、各类石桥、先蚕祠,带幼儿品尝家乡的盘龙糕、大麻饼、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收集欣赏内容的过程更加贴近生活,更便于幼儿感受和理解。

二、刷选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更适宜幼儿

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挖掘有价值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时,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来就用,而是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选择的每一个欣赏内容都符合幼儿的精神需要。

1.选材以生活性、活动性为原则,选择的作品要接近幼儿的生活,才会被幼儿理解和认识,才能引发幼儿进行相关心理、动作活动,使幼儿通过心理、动作等反应更好的来理解作品。如选择幼儿会经常经过的一些古桥,幼儿不仅熟悉,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家家户户节日都要吃的盘龙糕,欣赏盘龙糕的形状、装饰的图案等。

2.要把民间艺术作品欣赏化繁为简,取其精华,选材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为欣赏目的。民间艺术作品生动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绚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这与孩子们平时接触到的儿童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理解到实践再到创造,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取其精华,帮助幼儿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刻内涵。

3.选材要摒弃落后的资源,关注积极向上的。只有积极向上的资源,才有利于进行资源创新,使幼儿在原有经验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间艺术作品表现出欢庆、美满、喜悦、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图”、“古建筑上的双龙雕塑”、“定胜糕”,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儿在欣赏表面现象的同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热情。

三、归类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主题化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3

关键词 艺术欣赏;艺术理论;发展

1 引言

众所周知,艺术欣赏是人类将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观赏与接受的过程,是在艺术欣赏当中进行体验、理解、再创造的一种综合心理活动。艺术欣赏与艺术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艺术理论是艺术欣赏的基础,是催生艺术欣赏的土壤,相反,艺术欣赏作用于艺术理论,是艺术理论的一种实现方式,对于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 艺术欣赏是产生美的主观条件

在艺术领域,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美感的主观条件来源于对于美的鉴赏,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艺术美感是艺术理论产生及发展的基调,同时,艺术欣赏必然是艺术美感产生的原理及内在机制,其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艺术欣赏不等同于认识行为。康德认为艺术欣赏对艺术美感的一种感知,而不是对艺术作品的单纯认识活动,认识行为仅仅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件事物产生记忆和理解,而艺术欣赏是一种基于感性层面的活动,是对于艺术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其内涵所做的一种感性体验,并由此产生美感。

2.2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行为。人类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带有个人感彩的体验过程,他并不关心艺术作品作为客体而言的一种存在及其性质,仅仅关心艺术作品的完满性及其是否满足观赏者的内心期盼。譬如一把椅子,首先只有符合观赏者对于椅子的概念,它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完满性的美的椅子,因此,在艺术作品当中,其形式表象是作为艺术欣赏当中审美愉悦感迸发的根据所在。

2.3 艺术欣赏带来精神上的。艺术欣赏过程当中产生的美感通常以的形式为观赏者所感受,这种不同于感官上产生的生理抑或道德上的产生的理性满足,而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上的,淡漠纯然的,是观赏者主观情感上的满足,并不会参杂外在的功利及利害因素。并且,只有人类才能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产生美感,并据此迸发出。

2.4 艺术欣赏的美感具有普遍必然性。艺术欣赏当中所产生的美感与愉悦并不会随着时光或者观赏者的变化而变化,只要面对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就会普遍并且必然地迸发出审美的愉悦与。

3 艺术欣赏是艺术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一度对艺术欣赏理论不足的状态,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艺术欣赏以及艺术理论本身无关。殊不知,我国近现代艺术无论是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的飞跃都是基于和西方艺术体系不断碰撞、不断融合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艺术欣赏是艺术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让普通民众和艺术工作者不断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层次,才能够不断加强艺术品评的说服力,进而反过来推动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实践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人们在众多艺术门类上的基本理论方面、方法论方面、范畴体系方面、理论形态方面以及学理规范方面的误区,但是这种种误区的形成必然后促进人们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思考。评价以及批判,从而避免了人们对艺术的过分迷恋和盲从。

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说明,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接受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对艺术的追求也是越来越理性。人们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艺术欣赏体系,从而基于自己的艺术欣赏体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在这种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了两方面的飞跃:一方面,艺术爱好者以及艺术工作者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欣赏体系,实现了对艺术品欣赏过程中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另外一方面,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左右了业内艺术品风格的走向,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断促进艺术相更高层次前进,这个前进过程自然包括艺术理论的发展以及艺术实践的进步。

从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艺术欣赏是必要条件。但是艺术欣赏并不是艺术理论发展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仅仅进行艺术欣赏就能够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这显然是天大的玩笑。

4 艺术欣赏是实现艺术批评的直接手段

艺术批评来自于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直接手段,艺术批评推动艺术理论的改革和发展。一般说来,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及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公众的欣赏而得以体现,艺术欣赏作为艺术实践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促进着人类艺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而这种演变,主要通过艺术批评来获得推动力。

艺术批评是一种建立在艺术欣赏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品评活动,基于某种立场、某种角度或者某种动机来对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功过成败做出品评。通常来说,艺术作品习惯于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隐藏在其中,而艺术批评家们的工作就是要挖掘出隐藏域艺术作品深处的创作思想与观念,并加以概括和综合,将之提升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层次,从而推动艺术理论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促进艺术的繁荣、提升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提高普通大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及艺术素质。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艺术欣赏作为艺术批评的基础,为艺术批评提供生存土壤,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欣赏的发展和生活,为艺术欣赏提供上升的空间。然而,艺术批评具有明显的社会层次性,这也就要求其对应的艺术欣赏也要具备相应的层次性,在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分工之下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艺术欣赏水平都不尽相同,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在艺术批评过程当中,需要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艺术欣赏需求。

5 艺术欣赏促进现代艺术理论的生成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艺术欣赏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理论的生成,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首先,艺术欣赏者是艺术活动当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感受起到了一种接受者的作用。对于中国艺术领域而言,其现代艺术欣赏是在受到西方艺术欣赏以及中国古典艺术欣赏的融合与碰撞当中发展变化而来的,并在其形成与发展当中推动了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从总体角度看来,中国的现代艺术欣赏的基本理论、方法、形态以及学理规范均是在西方艺术欣赏理论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这也就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到现代艺术理论的知识体系当中。

其次,我国艺术欣赏理论的研究当中,绝大多数的研究基准均来自于艺术欣赏的体验与总结,也就是说,艺术欣赏过程当中产生的感性体验与总结为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形成提供了实例素材,艺术理论从艺术欣赏的体验过程中抽象总结出规律性的理论依据,在艺术作品的更替与艺术欣赏的交互中,不断总结并更新。

6 结语

艺术欣赏是一种由审美与反审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感性体验与心理感应活动,在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主客体交互过程中,产生审美的。本为从艺术欣赏与美感产生、艺术欣赏与艺术数理论的发展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依存关系以及艺术欣赏与现代艺术理论生成并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并分析了艺术欣赏对于艺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希望能够对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其清.康德艺术欣赏理论探析.安徽大学学报.1997 年第3 期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品价值;艺术欣赏;创造;实践经验

艺术欣赏是艺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审美或反审美的情感认知特性。即艺术欣赏者首先应以饱满的情怀去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突出特点,力争审美主,客体之间得以迅速地沟通和交流。人类的艺术实践活动,不论是艺术家的创造环节,还是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都是充满人类独有思想情感的行为。迟轲曾说:“艺术之所以在人类社会中有存在的价值,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就在于它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手段,是人类团结的手段。”也就是说,艺术行为本身,是具有较强的情感交流,表达特征的。艺术欣赏也不例外,它是典型的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作用的活动过程。换句话说,只有当欣赏者有了饱满情怀,才会选择进行欣赏艺术的行为。也只有心存丰富情感的欣赏者才有可能被艺术作品内在的艺术魅力激荡起强烈的审美与反审美的情感心理活动,艺术体悟和艺术享受,否则,艺术欣赏者的欣赏认知水平不可能达到与艺术家心灵相同的水平高度。例如,当欣赏者面对意大利画家莫底格里安尼描绘表现的有“罪恶之花”之称的具有“肉感和妖冶”神态的画和面对挪威画家蒙克《呼号》那样似乎使“整个宇宙都处于动乱不安之中”的作品时,心中不可能是平静而没有所感所想的。往往越是情感丰富,越是细腻的人,其艺术欣赏就越深入,最终获得的艺术享受也就越多。

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再创造性。有一则记者采访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刘晓庆的报道。该报道说:“告别观众五年的刘晓庆出演《武则天》,引起极大的反响。该剧拍摄中记者曾去拍摄现场采访,刘晓庆直言她要塑造一个‘刘晓庆式的武则天’,现在该剧已全部完成并即将播出,刘晓庆却给我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我塑造的武则天就是剧中的那一个,我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的看法,对角色的体现,我都讲的都表现在剧里了。到底演的好坏,留给观众去评价,我自己不作任何评价。这个曾经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演员的刘晓庆,居然对自己的最新角色持这种态度,确实令人吃惊。”其给我们一个解释:即,作为艺术创作者本身,若已把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与艺术情思熔铸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了,对某一具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活动也已全部结束。那么,这之后艺术创作者所能作的唯一的一件工作,就是全面地听取观赏者的界论了。可见,欣赏者要力图对创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对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本身予以欣赏,理解和把握,不能是被动的。而是需要欣赏者积极能动地去进行再一次地创造性地认知与评价。也就是说,当欣赏者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时,不要企图从创作者或其他艺术消费者,艺术中介者那里去谋取现成的东西,它是需要欣赏者自己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联想力,并综合欣赏者自己拥有的艺术学养和精神品性去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欣赏活动。即,欣赏者用自己的所有欣赏知识与能力去直接面对具有可赏性的作品,予以独立地感知,认识,评判,最后获得独有的艺术享受与满足。这样,欣赏者就会获得比他人更为深刻,更为独到的艺术体悟和艺术享受。对作品内涵的诠释和主题精神的升华,有时还会大大超过创作者原有的创作认识范围。只有这样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活动,才是有力度,有水平的艺术欣赏行为。总之,不论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评价是低于或高于创作者原意或他人界论的审美或反审美水平。再创造性特征都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欣赏者自身的艺术涵养和水平越高,其对作品的再创造性力度也就越大。所以,艺术欣赏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素养和水平。

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由于艺术欣赏个体或群体的民族文化背景,社会历史时代,教养,个性,艺术才气,艺术理想,艺术欣赏经验,生活经历与年龄心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艺术欣赏结果的差异性。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因艺术欣赏者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所致。换而言之,积极参与与艺术欣赏的个体都是在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因此,其结果也自然就存在着不一致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艺术欣赏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在,首先,欣赏者对艺术形式欣赏感知的差异性。如有的对一条蛇形的曲线,一个倾斜的三角形,一块纯黑色等都具有着深深地情怀和暗恋情结,而有的人则对任意的平面感兴趣。所以,人们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语言要素以及意象的感知,钟爱和评价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欣赏感知差异性。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即是讲,就是同一个内容被不同的欣赏者所感知,也将有不同的界论产生。此外,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欣赏个性,往往能有效地促成艺术家自己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心态的艺术创作方向和创作道路。所以,艺术欣赏的个体差异性是正常的,可理解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艺术欣赏虽有个体差异性。但是,艺术欣赏也有共同性。即人类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不论欣赏者个体或群体有多么大而显著的差异,就某一具体作品的整体性精神内涵,艺术意蕴指向和艺术构成形式,语言特点而言,其是有一致性的。也就是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赏的。”否则,艺术存在的目的就是不可界定的了。从而也就是导致了对艺术的不可认知论的产生。显然,这样的艺术欣赏认识论是既有害于艺术欣赏活动的开展,又有害于人类艺术实践整体性的发展。总之,艺术欣赏的个体差异性与共同性,都是在相对意义上而言的。个体差异性与共同性,都是对艺术欣赏活动全面认识的补充。其二者之间又是互为补充互为利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美)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5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6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7

纯粹的动漫艺术形象的美术技法讲解,将使得基础美术教学成为普通的技能培训,结合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相关拓展、评述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并值得探索的道路。

1.动漫艺术作品辩论

利用辩论法提高学生对动漫艺术欣赏的认识能力。那么,何谓辩论呢?辩论是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及观点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相互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美对我们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情感,而辩论可以很好的强化这种情感,提高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动漫艺术作品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找出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采用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动漫艺术评述。

2.动漫艺术作品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具体分析国外动漫作品中的审美风格,引导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并感受作品中含有的独特艺术元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思维的主体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教育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地、民主地共同研究、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

(二)动漫艺术教学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分析

1.目标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动漫艺术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深藏在形形的动漫艺术影像背后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培养学生对不良动漫艺术现象与作品的批判和反省的能力,通过批判和反思,进一步建立对优秀动漫艺术的认同。第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动漫艺术教学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动漫艺术发展概况。通过动漫艺术欣赏逐步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中国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责任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第三,逐步提高动漫艺术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对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漫艺术审美能力,并能独立对动漫艺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价值定位

在基础美术教育“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动漫艺术教学,不仅仅要“欣赏”,更重要的是“评述”。这里的“评述”是建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上共同参与,并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以自己欣赏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坦诚的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以此加深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批判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动漫艺术审美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漫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精髓。

(三)结语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篇8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 美术; 欣赏教学;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崔艳青.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11):156.

推荐期刊
  • 美术
    刊号:11-1311/J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美术向导
    刊号:11-2825/J
    级别:部级期刊
  • 美术文献
    刊号:42-1756/J
    级别:省级期刊
  • 美术之友
    刊号:11-1414/J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