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感器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41

传感器技术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1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其测量对象是被检测系统的信息,然后将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输、处理和管理等工作,从而能够实现对被检测系统信息数据的自动测量和控制。简单来说,传感器的作用就是类似于人的感觉器官,帮助机电一体化系统探索和发现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操作对象以及运行环境状态,能够精确、快速的获取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作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水平。目前,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当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传感器技术的精确度,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2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价值

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在发展过程中直接导致了自动化技术的产生。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2.1传感器技术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检测的地方有很多,下面将从两个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第一,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机械的切削过程和机床运行过程。现阶段,在切削方面,传感器技术主要是对切削过程中的机械设备切削力的变化状态进行控制,通过分析这个过程当中的相关数据,从而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了解,保证切削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切削过程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材料的消耗量。将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机床的运行当中,主要是为了对机床的驱动系统、温度进行检测,从而保证机床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分析得到的相应参数,从而不断提高机床的运行效率和精度。第二,将传感器技术应用到工件的生产过程。与切削和机床的运行过程相比,工件的生产过程监视是非常重要,而且研究和应用也是最早、最多的。首先,在加工之前需要对所用的加工设备和坯件进行自动检查,从而保证加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比如说自动判断和调整坯件的夹持方位等;其次,在加工过程中,也有严格的要求,对切削的剫、力度、扭矩等参数都需要进行自动检测,以保证加工条件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对于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传感技术的其他目的还在于提高切削过程的生产效率;最后,在加工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工件的合格与否进行测量,例如工件的尺寸、粗糙程度、形状等,由于检查的过程比较繁琐和复杂,所以这些检测需要能够自动的进行,并且可以将检测结果直接输入到下一道程序,从而选用合格的产品。

2.2传感器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不断朝着智能化、小型化和电子化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目前,在汽车的制造过程中,为了实现汽车的机电一体化,需要用自动控制系统来代替传统的机械式控制装置,将先进的监测和控制技术扩大到汽车的全身,从而全面改善汽车的功能,不断增加汽车的人性化服务、减少排气污染和汽油损耗、提高汽车的安全驾驶和舒适性。比如说,在实现汽车的一体化过程中,凡是和电子控制有关的系统或是装置都离不开传感器的应用,尤其是在安全报警装置、信息装置和自动变速器等装置当中,所以这也要求传感器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无论是尘土弥漫还是风雨交加的时候,都能够保证具有很好的密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尤其是安装在汽车发动机内的传感器,需要能够承受得住发动机在工作时的高温和高压环境。

3我国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2

ZigBee无线网络共有路由器、协调器以及终端设备三种逻辑设备类型。一个ZigBee无线网络仅存在一个协调器。协调器一旦被激活将会自动建立独立网络。本文采用了星型ZigBee无线网络,有且只有一个PAN主协调器。为了确保网络唯一性将采用一个PAN标识符来建立,使终端设备与路由器网络都能够正常连接网络。

2机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ZigBee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ZigBee协调器节点主要由六大模块构成,分别为LED指示灯、电源模块、串口模块、晶振模块、射频天线以及无线收发器。LED指示灯主要用于显示系统网络连接状态。串口模块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并接收相关指令控制协调器运转。由于射频天线在输入和输出为高阻与差动,故适用(115+180)的差动负载。为了进一步优化ZingBee协调器节点性能,我们采用了不平衡变压器。无线收发器工作电压为3.3V,在运行过程中应采用电压转换模块将5V电压下降至3.3V无线收发器能够同时接收两种频率的晶振电路,以此满足监控系统的不同电路需求。

2.2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传感器节点主要由电源模块、CC2430数据传输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外部数据存储等模块构成。电源模块使用两节5号干电池,CC2430数据传输模块负责数据的传输与采集,并通过与路由节点进行数据交换来控制命令。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采集系统监控区域的湿度、温度、水浸以及光照强度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据进程存储。

2.3ZigBee协议栈ZigBee协议栈是分层的,每一层都需要向上一层进行数据的提供和管理功能,其主要包括网络层、应用层、媒体访问控制层以及物理层。其中应用层内又划分为ZDO、APS以及应用对象等。媒体访问控制层与物理层位于协议栈子层的最底,属于硬件系统,其他层则在这两者智商,不属于硬件系统。ZigBee协议栈的分层结构简洁明了,极大的方便了系统的设计和调控。

2.4无线传感网软件平台搭建搭建无线传感网软件平台需要一个良好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能够对各项任务进行调度并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不同;诶型设备的同一项处理可以视为同一任务,新建任务并添加至系统,操作系统即将新任务与ZigBee协议栈进行融合,使系统获得新功能并投入使用,从而搭建出完整的无线传感网软件平台。

3结语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3

本文所设计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分为3个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广域网(移动网络或Internet)部分,远端用户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个节点被安置在每个冷藏箱内,并组成通讯网络。每个节点上集成了温湿度、二氧化碳、乙烯、震荡检测器等传感器。温度是冷链运输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食物的保鲜时间,湿度能体现出食物的失水程度,二氧化碳能表现出食物内部的代谢情况,乙烯能反映运输过程中的果实成熟过程,震荡检测则能体现一些突况。各个传感器受嵌入式CPU控制并将信息交给CPU处理,同时嵌入式CPU与Zigbee协议处理芯片通信已实现协议层面的各种操作。以此方式实现对传感器采样周期、工作状态等的设置和调控。各节点将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压缩并发送给上一级路由器,再由路由器发送到协调器。在协调器上,安装有GPRS和WiFi空中接口,能够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一种方式将各路由器发送到协调器的食品所处环境信息发送到广域网中。

广域网部分在本文系统中指移动服务器或者Internet。协调器将监测到的环境信息发送到广域网中,而广域网则提供中转的功能,便于物流管理者在远端获取这些环境信息。远端用户部分指物流管理者通过在PC上开发的用户界面或者在手机上开发的相关应用程序从广域网获取实时的冷鲜食品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地做出判断和调整。

由于终端节点是通过电池供电的,而在一次长途运送过程中无法更换电池,所以终端节点的功耗是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合理利用Zigbee协议栈中提供的节点睡眠功能将有效地优化终端节点的能量利用效率。因为传感器采集的环境信息将按照一定周期上传给路由节点或协调器,所以在不需要发送信息时,可以将发送模块以及嵌入式CPU中与发送有关的功能置于睡眠状态,在需要发送数据时再由设置好的系统时钟进行唤醒。这样通过软件的编写,控制各个模块的工作时间,对能量进行分时合理利用将大幅提高终端节点的电能使用时间,使整个传感器节点网络更加适用于实际的冷鲜食品物流监控应用。

2结语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CBM;车辆;维修

中图分类号:U472文献标识码:A

CBM是随着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出现的,通过内置传感器或便携式外部检测设备进行测试,获取装备运行的特征量信息,借助各种智能推理算法(如物理模型、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等)实时评估装备的技术状态,在装备故障发生前对其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结合不同的决策目标实施决策的维修过程。

在CBM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主,对维修决策研究不够。特别是对状态模型、维修决策模型的建立、求解以及应用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唐红芳对汽轮机转子和汽缸的二维模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采用C++语言编制了汽轮机以及缸体的温度场实时在线监测程序[1];张秀斌、王广伟等应用比例风险模型(PHM)建立系统运行状态与故障率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维修状态阈值[2];袁志坚提出了一种电力变压器状态维修策略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并通过某一变压器状态维修方案的决策过程,采用折衷型群决策方法具体探讨了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在变压器状态维修决策中的应用[3];董玉亮提出了多状态特征参数变权模糊综合状态评价方法,利用设备的监测诊断、维修历史数据等信息,使状态评价的结果更贴近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并利用这些结果建立了维修任务决策及优化模型[4];吕文元、杨远涛等利用滤波理论建立设备预测维修的优化模型[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声奎结合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的技术发展过程,阐述了PHM的应用价值[6];邱立鹏在其硕士论文中阐述了基于各种指标的预测分析技术,并使用C++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9x对设备剩余寿命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软件[7]。

1先进传感器技术

精确、及时、高效的数据是应用CBM的基础,而传感器作为获取装备状态数据的一种有效工具,在CBM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感器技术作为一门专项技术,是以传感器为核心,涉及测量技术、功能材料、微电子技术、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相互融合的技术密集型综合技术,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发现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新功能;向多功能集成化和微型化发展;传感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有很多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被应用于CBM系统中,如光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碳纳米管、微电子机械系统等,这些新型的传感器具有精度高、使用范围广、工作温度范围大、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在CBM系统中应用传感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1.1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的选择是获取装备状态数据的首要环节,这是因为传感器一旦确定,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处理、故障诊断及其相关仪器设备也就确定。因此测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的选取是否恰当。传感器选择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1.2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

传感器作为一种精密器件,只有正确的安装与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性能,因而在其安装与使用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精密器件一般安装使用规定外,还需要特别遵守如下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测试点并正确安装传感器;2)为确保被测信号的有效、准确传输,传感器的电源电缆、数据传输线要符合规定,正确安装;3)传感器的定期标定与校准是保证数据采集系统正常功能的必要步骤。

2数据传输与预处理技术

2.1数据传输技术

目前主要有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即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有线传输是较为成熟的一种传输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有线数据总线和各种网络如Internet、Ethernet LAN(local area network)等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大多都有各种通信标准、网络协议如TCP/IP、UDP/IP等可以遵循。其数据传输的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各种线缆将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并存储在部件级的监测系统中,然后通过特定的有线网络将部件级的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央级存储和监测处理系统。图2为两种数据传输方式的简单系统构成。

2.2数据预处理技术

由于不同的状态监测、健康评估和故障预测方法要求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对采集的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各种预处理,以使数据格式满足后续处理的要求,同时也将便于传输和存储。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模数转换、去噪声、高通滤波、压缩、信号自相关等。数据处理方式和技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选择,如特征提取技术是为了进行故障识别和故障隔离;数据简化是为了剔除不必要冗余的原始数据便于进一步处理;循环计数方法则是为了便于将连续的数据信息转化为离散的数据信息等。

3信息融合技术

传统的信息/数据融合是指多传感器的信息/数据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融合系统的结构目前尚无形成统一的分类形式,从信息融合的功能角度,可将信息融合过程分为5层,即:检测级(判决)融合、状态级(跟踪)融合、属性级(目标识别)融合、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如图3所示,其中状态评估和威胁估计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检测级融合的功能主要是判断目标的有无;状态级融合的功能是估计目标的状态(距离、运动速度等);属性级融合的目的是确定目标的身份。这3个层次的融合各有特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根据融合的目的和条件选用。

4结论

本文贯穿车辆CBM应用流程的整个环节,利用RCM分析方法确定CBM的实施对象,明确了CBM在车辆维修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关键技术的具体内容,为车辆开展状态维修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唐红芳. 汽轮机寿命在线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D]. 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张秀斌,王广伟. 应用比例故障率模型进行基于状态的视情维修决策[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2(4):19-22.

[3] 袁志坚,孙才新,袁张渝,等. 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的灰色聚类决策方法[J]. 重庆大学学报,2005,28(3):22-25.

[4] 董玉亮. 发电设备运行与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博士论文),2005.

[5] 吕文元,杨远涛,方淑芬. 利用滤波理论建立设备预测维修的优化模型[J].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20(1):22-24.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50—06

一、引言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传感器技术具有科学数据的实时收集、多种类型的数据呈现方式以及变化过程回放等功能,为传统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实验设计提供了诸多可能。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使微观现象宏观化、抽象概念和理论具体化,从而为学生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推广及其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教学要素也正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如教学模式、实验内容、教学理念、教材开发等,均给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关于基础传感器技术实验内容的开发成为重点,教学应用的探讨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国内曾有学者对近几年来传感器应用于我国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而对有关国外传感器应用的教学研究内容及特点的讨论较少。为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概念学习、教学模式、教师使用情况和教师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就国外传感器技术的教学研究内容及其特点做些梳理,并结合国内情况加以讨论,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相关术语及其概念的界定

国内大多数文献提及的手持技术fHandheld Technologyl与传感器技术的概念等同,属于狭义范围,而非广义上的手持技术。广义上的手持技术泛指一些与掌上移动设备(软件或硬件),如掌上电脑、掌上学习软件、数据采集器、图形计算器等有关的学习技术。在国外教育类文献中,与传感器技术直接相关的术语主要有:Microcomputer Based Labs MBLI,probeware,data logging,data logger,Calculator Based Labs(CBL)。因此。传感器技术和手持技术概念的使用需结合不同情境加以区别。关键术语的界定,有助于基于传感器技术教学应用的文献研究。

在教育领域,传感器技术是一种面向科学教育的教学技术,是一种用于实时数据获取、显示和分析的软件和硬件集成系统。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用于检测变量的传感器(探头)、用于数据收集和存储的数据采集器(如,图形计算器)以及用于数据管理和分析的配套软件构成(配套软件一般安装于电脑、掌上电脑等)。因此。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于对传感器技术的实验系统各要素进行种类的开发和性能的更新等。

三、教育领域中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更新,数据采集器和软件系统逐渐融合,形成了掌上电脑式数据采集器与传感器的组合,使得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变得更为灵活,功能更为强大。如图2a为国内常见传统传感器技术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的分析软件组成。配套的分析软件中提供了多套实验数据的分析模板。利用不同探头及其组合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验设计,如,用二氧化碳探头进行二氧化碳引起温室的模拟实验,用氧气探头进行水中溶解氧的探究实验等。此类实验还有很多。常见于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开发和常规实验的改进。图2b为PASCO公司的彩屏触摸式传感器系统,其数据采集器安装有SPARK科学学习系统,以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实验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该系统。PASCO研究团队开发了多种形式的课程,如,包含60多个探究式实验的SPARKlabs,针对化学和生物知识学习的加利福尼亚SPARKlabs,为小学和中学提供科学知识学习的探究式科学(Science through Inquiry)等。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在使用该公司开发的各种基于手持技术的学习系统。图2c为NOVA5000数据采集器,该采集器除了提供诸多科学实验模板,具备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的功能外,还安装有windows CE系统,支持学生上网和查询信息。且配备oMce办公软件来编辑相关内容等。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初中和高中生物、化学、物理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实验。与传统数据采集器相比,最新的数据采集器在硬件改建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数据采集器和数据显示器的改进。现在传感器技术将数据采集和显示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且操作采用触屏式,使得户外科学探究变得更为方便。而在实验模板的开发方面,现在传感器技术摒弃了传统实验模板中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说明书”式的内容结构,融入了核心教学理念,如,科学探究等教学模式来组织内容的编写,使得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大大增强,对于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另外。由于加入了信息查询和辅助教学软件使用等功能,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导向性也更为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为合作学习构筑了平台。

四、国外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研究

在国外传感器技术的教学研究中,研究者已逐步从关注实验技术的改进和实验内容的更新等方面,转向着眼于寻求多种传感器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使得传感器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尤为繁荣:首先,在学生认知研究方面。主要侧重研究利用传感器技术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方面的影响,并且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尤为关注,从中发现结合传感器技术的教学活动和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其次,在教师使用方面,主要侧重于考察教师传感器技术的认知及探索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等,可以为教师教育及传感器技术教学提供依据;最后,在教师教育方面,国外开始关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开发,为培养此类教学的师资做准备。本文对国外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外基于传感器技术教学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学生概念转变和能力变化、教学模式、教师使用情况、教师培训模式等。总之,国外教学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概念转变和能力考查为核心研究内容,以教学模式的探究为重要内容,以师资培训模式的探索为新动向。

(一)学生概念转变和能力考查

对学生概念转变和能力的研究,是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对将传感器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相关技能和方法的获得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具有多年科学教学经验的英国学者Frank Fearn设计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课外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内容包括:池塘温度(温度探头)、哺乳动物活动(声音和光探头)、肥堆微环境(温度和湿度探头)、植物生长条件(光探头、湿度探头、温度探头、pH探头)。从活动设计来看,主题从简单到复杂,探究活动的综合性逐渐强:与现实环境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中,学习使用传感器技术并结合数码相机等工具来收集自然环境下的多种数据,以探究相应数据的变化对于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设计,不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活动探究能力。

美国威廉斯顿高中教师William Struck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科学教育专家Randy Yerrick教授,研究了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学生动力学概念学习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两组学生,一组先用传感器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再使用录像采集并分析数据的方法:另一组学生则先用录像采集并分析数据,然后用传感器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除在个别概念理解方面存在微小的差异外,两种设计下的学生小组在绘图和图形分析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利用图像预测和描述物质运动方面的效果也很明显。圈这说明传感器技术在数据分析和收集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深度认识。

来自康科德教育研究组织的著名传感器技术教学应用教学发起人Robert Tinker博士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著名科学教育专家Joseph Kraicik教授以水质为主题,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基于手持技术的探究活动和常规实验活动对于学生概念转变和相关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传感器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更为灵活。更有益于学生观察技能的培养,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探究结果共享和讨论。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为持久。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在基本概念学习及其深度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数据分析也更为全面,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探究兴趣、思维和探究技能等的培养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可知。学生概念转变及能力变化与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实验活动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进行了研究,有从传感器本身的特点出发,侧重实验开发和应用,如Fearn和Struck等人的研究;有侧重传感器技术与建构主义模式和科学探究模式相结合进行有关研究,如Tinker等人的研究。因此,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实验活动设计。不仅需要重视实验本身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实验的活动方式或教学模式的设计,如,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更多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学习的潜在价值,为实现当前课程标准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达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开辟了新途径。

(二)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逐步发展。如何发挥传感器技术的教学价值,成为值得研究者们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侧重实验开发的基础上,国外对于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模式的开发也极为关注,这成了传感器教学研究的热点内容。

康科德教育研究组织Shari Mecalf博士和Robert Tinker博士开发了一套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材。该教材以探究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基于标准的主题为活动内容,旨在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传感器技术对于学生概念理解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教学中,利用配套的软件系统帮助学生运行和观察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并指导学生按照引导、反思、实践、应用和评价等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研究小组还为教师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指导手册,对有关主题的背景知识、相关问题和讨论模式等均进行了说明,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支持。研究表明。经过一定的培训,教师能够顺利地运用规定的教学模式,传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学生在完成教材所要求的探究活动后,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错误概念明显减少。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该教学方法以及对传感器的使用对科学教学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方面。另外,学生在问题解决、表达与交流、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美国查塔姆高中著名的研究型教师Missy Holzer设计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开放式探究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可持续探究和科学学习的方法。该课程提供了一系列与探究方法和科学本质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先学习各种定量和定性观察方法,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科学术语,这些方法和技能均会使用到后续的传感器技术探究活动中。比如,在“微环境影响因素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调查自身所在社区环境内的微环境,利用温度传感器来收集不同时段社区中的温度,探究温度对其微气候的影响。数据收集完后,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温度高低对于微气候分布的影响。通过此类简单的探究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情况下。选择制定相应的探究计划。查询相关信息。确定所要观察的数据和监控数据变化的进程。在探究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得到提升的同时,对相关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希腊萨利大学的Charilaos Tsihouridis博士等人,研究了建构主义理论引导下的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影响。探究内容为不同物质的热传导,研究选取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学生按照合作设计、实验、修改以及实施的模式来开展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实验探究活动:控制组学生则是直接使用已有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的热传导现象。研究表明,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实验探究,可以有力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后测结果显示,前测中相对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学生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层,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实验组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均较高,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掌控和步骤的调整能力得到了加强。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瑞典韦舍克大学的合作项目LET’sGO,开发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合作式探究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以开放式探究为基础,结合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使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了对生态环境的探究。以水质检测为例,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环节:(1)同一小组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主题涉及的核心问题、探究任务进行讨论,并对问题作出假设;(2)探究或收集数据,小组讨论期间主要用SPARK传感器技术来测量和收集数据,用LiverScribe软件来记录活动内容及其结果,用工作单来记录和描述水周围的环境;(4)收集数据后,学生对不同区域的水质进行比较和分析;(5)学生回到课堂书写结果和报告,反思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这种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种数据收集的方式更简便,更有趣,活动的参与度也得到了加强,且后测也表明学生对于主题相关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于问题的理解更为具体。

上述研究表明,基于科学探究的传感器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是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深入认知和相应学习技能、能力(探究技能、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主要途径。且多样化的探究形式,如,对引导式探究、开放式探究以及合作式探究等的应用,为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模式拓宽了思路。使得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个人,传感器的教学价值也不再局限于提升学生的概念认知,而且能够将传感器技术与日常生活与实践相结合。走出课堂。在探究中以合作和讨论的形式来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拓展了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价值。

(三)教师教学使用情况调查

在具体的教学中。除了受教学模式影响外,教师自身的能力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致使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在现实应用中陷入了困境。研究这些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是为今后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能够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者Seah whve Choo的研究综述表明,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及其任务,需注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分析以及解释的时间,且在学生观察数据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受到了教学时间的限制,其他还包括资源和设备、技术支持、经费、培训时间、管理技术、教师自信心等因素。另外,传感器的技术问题、课程设计方面等经验的缺乏,也是导致教学使用的障碍所在。他提出,教师应对传感器技术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rr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设计思路要有明确的认识: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实施此类教学活动: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增强教师的自信:新老教师能够共享优秀课例: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推理以及分析能力、合作等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Seah Whye Choo等人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新加坡教师在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使用情况。研究表明,在实验类型方面,传感器技术的使用途径主要为教师演示实验、教材实验和学生实验等,在探究性项目中用到的比率较少:教学方式以教师导向为主,主要用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甚少使用:在介绍使用方法时。绝大多数教师着重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功能、操作步骤和方法,而忽略学生对于数据的解释和结果的讨论。尤其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并未充分挖掘传感器技术对于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教师只是用于演示或学生验证性实验,而很少给予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使用的机会,教学中也过于强调学生对操作技能的使用,而忽略了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上述研究基本上概括了教师在基于传感器的教学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除了硬件外,教师自身对于传感器技术的认识,成为传感器能否更好地为教学所用的突破口。这种认识包括对技术的认识,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以及对教学对象和环境的认识。在教师培训中若能注重提升这些认识,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传感器技术。

(四)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随着对技术教学应用要求的提高,教师培训中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培训也逐渐受到关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师培训,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开了思路。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课程专家Selma Vonderwell教授等人,开发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探究式教学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由五个环节组成:探究式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传感器技术的学习——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探究式课程设计及实施——共享网站的建立。在培训之前,教师普遍认为自身开发此类课程的能力不足,尤其是针对将传感器技术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问题时,认为自身水平较低:经培训后,教师对传感器的使用及其教学等均有了一定的自信。认为探究式教学中融合传感器技术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多种途径,认识到技术对于科学教育的价值。通过将教师在培训课程中开发的优秀课案例应用于课堂,使学生能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数据,且数据生成和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活动动机和兴趣均有所增强。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Issaou Gado博士等人。以归纳——概念发展——概念应用为教学模式,用于职前教师的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探究式教学培训。在归纳阶段,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归纳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讨论传感器技术对于科学学习的影响:在概念发展阶段,让教师们通过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和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活动,并对表现进行评价:概念应用阶段则是教师在熟悉一系列活动后,参与到问题解决和自我探究的活动中,如,小组合作设计基于温度、电导率仪、pH探头的探究活动,并对教学表现进行评价、反思和交流。研究表明,这样的培训模式,使得职前教师对于技术的态度大有转变,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得职前教师的探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科学活动的参与度和态度等均有所促进,教师对于技术的使用能力、信心度进一步提高。

荷兰特温特大学Joke Voogt博士等人,通过基于传感器技术的课程培训。来促进职前教师的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该培训课程开发了针对帮助教师理解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学生中心课程的教学及其实施步骤的课程材料。课程材料的活动设计以POE(预测—观察—解释)理论为指导,通过预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比较预测和结果、反思等环节来组织教学,通过将教师设计的课例应用到实际课堂中。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学生中心科学课程。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很有帮助: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教学相对容易。而过程评价相对较难:利用学生前概念以及鼓励学生对预测和发现的讨论较难:需要一段时间来达到对于技术教学的班级管理和掌控:相应的课程材料及其评价方式的开发对于技术传感器技术的教学也是很重要的。

可见,国外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师培训方面,侧重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师对传感器技术的认识和教学应用的能力提高,尤其注重教师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实践应用环节,使得教师培训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和收集反馈,从而对原教学设计做出评价和修正。加深他们对于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学生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及其看法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学生传感器技术的操作技能、对传感器学习功能的认识、对技术使用的态度等,均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些方面的研究和反馈也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本技能为前提来设计相应的科学活动。

五、思考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外教育技术或科学教育领域一些著名学者以及相关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对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教学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对学生概念转变和能力培养的考察:侧重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的探索:关注传感器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的探讨,如。教师使用情况及其问题等:以及注重职前教师传感器技术教学应用培训模式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使得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有了强力的理论支撑。本文结合国内的研究现状。在上述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简要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实验开发着手,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教材常规实验的改进(如,用温度探究代替温度计来观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抽象理论的实验新设计(如,酸碱滴定中电导率的变化、沉淀平衡时电导率的变化等),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发(如,利用色度计测红枣中铁元素的含量)等。这些实验的设计和开发为促进相关教学提供了支持。但基于探究教学模式设计的传感器技术实验活动研究不多,尤其是面向低年级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甚少。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讲,有关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中,针对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培训模式的探讨也较少。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学生概念认知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如,对传感器技术与酸碱中和滴定概念学习的研究,对传感器技术与化学定量问题解决的研究等,叫旦成果并不丰富。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实验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23-02

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称为支撑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技术支柱。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是自动化、电子信息、测控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培养出优秀的传感器设计、应用、创新型人才是传感器教育的当务之急,但该课程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性强,致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且大多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学而无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培养有用传感器人才,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传感器实验教学发展及现状

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自动化、电子信息、测控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传感器技术被列为“八五”、“九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并且于2003年3月被纳入到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及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理论教学重于实验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对传感器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缺乏实验教学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推广,实验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实验与教学相分离,传感器课程的设置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一般为了课时安排的方便,先进行课堂教学,统一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学期末集中安排实验课,这时有些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内容可能已经生疏或淡忘,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2.实验内容设置缺乏创新,传感器实验主要是对传感器参数的测试,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功能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而对于实际应用中比较常见的器件选型、安装及连接方式等问题较少涉及,这些实验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提高作用不是很大。

3.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实验中大多是按老师要求接线,手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然后给实验教师检查签字通过,课后写实验报告,通过考核。而且随着高校人数的增加,实验设备往往要2~3人一组共同使用,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是一个学生做,同组人旁观,更有甚者完全不参与实验过程,只是抄一下实验报告就蒙混过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传感器课程教材很多,但大多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先介绍传感器技术基础,在分类依次介绍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光电式等经典的传感器基本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和应用;随后讲述半导体、超声波、数字式和智能式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在工程中的应用。传感器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泛,内容多且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实际,引入传感器应用实例或实物演示,以每一种实际传感器为基础来讲解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并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引入课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传感器应用实例的引进。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的一个疑惑就是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在课程讲解中,将所讲传感器内容与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当下火爆流行的iPhone5S引以为豪的指纹识别解锁技术是通过什么传感器实现的;最常见的手机触摸屏与之相关的传感器应用等。

2.传感器实物的引进。现在的课本教学,往往自身定位高高在上,给学生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只强调其在航空航天、军事高科技、精密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反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感器实物引入课堂,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首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讲解此类型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实验过程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传感器实验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对较常见的传感器,如电流互感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制作。一个不熟悉制作工艺的普通学生制作一个铜线匝数20匝左右的电流互感器也只需不到10分钟的时间,而现场制作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感器的结构,进而引发对匝数、铁芯、铜线选型的疑问。对这些疑问的解答和讲解,自然地引出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利用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条件不允许或是制作工艺较复杂的传感器,可以在课下对制作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剪辑的录像进行讲解。对于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也可以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实验过程相融合,这样不至于到做实验的时候,所学的相应理论知识已经遗忘的情况。通过现场进行性能的记录、分析和讲解,巩固所学的传感器特性的知识。

4.案例教学的引入。案例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在传感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为案例,将传感器技术的内容和项目开发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着重考察实际项目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器材选型、参数设定以及成本控制等。这样不仅掌握了传感器课程的内容,也提高了实际项目操作能力。

三、结论

传感器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的。本文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进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质量。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感器与监测技术也随之飞速发展,这就不断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樊尚春,钱政,万聪梅.传感器课堂与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2-35.

[2]王婷.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32):41,67-68.

[3]韦春玲,王步飞.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78-81.

[4]蔡宝平,刘永红,纪仁杰,李小朋.微机控制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教学实验装置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5]许兆文,盛秋琴,施可彬,梁龙彬,董孝义,刘志国,童峥嵘,夏秀兰.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实验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6]董天奇,魏达,雷宇,何焰蓝,胡小景.基于Bragg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监测系统设计[J].物理实验,2010,(02).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39-01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Sensors Course

ZHANG Huai,Chen Fu-jun,YANG Yong,LIANG Feng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463000,China)

Abstract:Sensors is a most practical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verify theories through an experiment, and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Aimed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sensor of our university, we do some beneficial reform and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sensor 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传感器技术作为现代三大信息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是测控过程中反映被测对象、保证控制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自动化、测控技术、机械电子等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也飞速发展,而传统的传感器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为此,针对我校传感器实验教学的现状做一些有益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原理及特性的理解并进而达到设计和应用的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我国传感器及实验教学的发展及需求

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自动化、测控技术、机械电子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80年代十大技术之首,美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90年代的关键技术,我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八五”、“九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并且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步伐,已将传感器的教学纳入到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体系中。由此可见,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及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对于传感器本身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传感器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此,加强传感器实验教学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2 传感器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重于实验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传感器教学的效果。传统的传感器教学尤其是实践性环节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实验的倾向

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对传感器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很多高校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的倾向,在课程体系上,实验教学少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学分评价体系,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内容含在理论课程中,实验学时与内容的开设随意性强,随意削减实验学时成为普遍现象,实验课时同理论课时比例不太合理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传感器特性的理解及在传感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实验项目验证型多于设计型

目前,我系使用的传感器实验装置是由浙江高联科技开发公司提供的CSY2000D型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台,它所提供的实验项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各传感器透明式封装比较直观,但缺乏设计性、综合性要求,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2.3教学方式单调枯燥

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是注入式的,从实验原理、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面面俱到地由老师讲解,然后由学生“按方抓药”地操作。这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影响其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2.4实验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建设对各高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特别是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更少;而传感器又是精密测量仪器,一般单个售价都在50元以上,我系于2003年购置的6台CSY2000D型传感器检测技术试验台就高达1.83万元/台。因此,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使得高校扩招后由原来的一名学生一台设备,改为2~3人一组,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一个学生做,同组人旁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 改革与探讨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和拓展应用,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传感器实验教学必须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实验教学应与本课程特点紧密结合,做一次全面的改革:

3.1深化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推进我国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传感器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充分调研,对目前的传感器实验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从本科培养计划的约束,到实际实验教学的实施;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到学生的实验的目的等各方面都要充分认识到传感器实验在传感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独立的操作动手能力。

总体上说,注重引导,加强实验考核,使学生普遍对实验重视程度提高,能主动预习准备实验,甚至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3.2切实加强传感器实验室基础建设和科学管理制度

实验器材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基础平台,虽然传感器实验器材价格相对较贵,但也应逐渐增加传感器实验室经费的投入,除了确保正常的教学实验所需各项经费外,还要投入一定经费改进和完善现有仪器设备。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现在各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专职人员紧缺,一般由理论课老师来担任实验的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其间存在管理漏洞,仪器损坏无法及时维修,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因此,传感器实验室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操作规程,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管理和保证体系。

3.3加快传感器实验教材的编写

实验教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传感器实验是近几年才在各高校普遍开设,据调查现阶段各高校采用的传感器实验教材都是在厂家提供的仪器使用指南的基础上编写的讲义,缺乏规范性、普适性。根据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本学科发展的现状更新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写配套的、高水平的传感器实验教材是刻不容缓的。

3.4改革传感器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3.4.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消化理论、发展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改革:一方面保留了一些基础验证性实验,如电阻应变、电涡流位移特性、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理解传感器的基木原理和特性,消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开设一些设计性实验,如我们利用电阻应变片设计了数字电子秤,以及结合单片机知识设计出自动避障小车和全自动洗衣机控制器等,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出一些小产品模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堂中学过的传感器在其中的限位、距离检测等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外还要求撰写设计论文,这样更能够将设计思想、方案论证、技术路线等一些列创造性工作反映出来,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为将来撰写科技论文奠定基础。

3.4.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课是验证理论、应用理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指导的方法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示学生是否有更好的改进方法等等。如电阻应变实验中对电子秤标定时反复调节Rw3、Rw4直至托盘空时电压表显示为0v、200g砝码时显示为0.2v。反复调节最终是可以达到要求,当学生反复调节几次没达到预期要求时可能不耐烦了,这时提示学生根据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测力原理及输入输出特性――线性关系,分析电路中Rw3、Rw4的作用可以看出Rw3起调节放大倍数――即线性关系中的斜率、Rw4起零点参考电压调节――线性关系中的初始值的作用,经过这样比较对应后,很快可以得出这样的快速调节方法:当托盘空时,调节Rw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然后将10个砝码全放入托盘,调节Rw3使电压表显示为0.2v;然后去掉全部砝码记下此时电压表读数v0 (如0.002v);再将砝码全放入托盘调节Rw4使电压表显示为0.2-v0(如0.198v);最后再调节Rw3使电压表显示为0.2v即可。通过像这个实验一样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我们认识到如果在每次实验指导中都能够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启迪学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那么一定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3.5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方案

成绩评定方式对于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它是这次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实施的总体指挥棒。学生最关心的就是成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法宝设计较为合理的考核方案,既能达到考察的目的,同时使学生通过试验不仅能很好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为此,将成绩评价定位在是否理解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以及鼓励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正确与否。在总结多年实验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两种结果验收相结合的形式,一种形式是当面验收,通过演示和口头介绍展示实验过程及实验效果,并完成高质量的实验报告(包括利用VC、vb、matlab等软件实现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仿真),这种方式是学生实践活动结果的直观体现;另一种形式是提交撰写设计论文,相对与前者,这种形式更能够将设计思想、方案论证、技术路线等一些列创造性工作反映出来,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为将来撰写科技论文奠定基础。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是这两部分成绩的综合。

4 结束语

关于传感器实验课教学改革涉及面广,环节多,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我们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每一个实验都是一次挑战,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严谨的态度、细致的操作和灵活的思维。每一次实验的完成,不仅要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正琴.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传感器教学初探[J].物理教学与探讨,2003,5:42-43.

传感器技术论文篇8

【摘 要】本文以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资源选用和学习场地设施要求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资源选用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电子计算机、机器人、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感器的需求不断增加。传感器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高科技,一切现代化仪器、设备几乎都离不开传感器。传感器技术成为现代科学领域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研发人才,满足社会对嵌入式开发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们从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最主要的信息采集获取手段,掌握各种典型传感器的应用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不同于现有的传统电子信息类传感器相关课程强调各种物理量检测方法技能,物联网相关专业要求培养学生传感器选型、接口电路设计、传感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应用技术。

(一)《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原有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以往这门课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教师教学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为主。由于本课程的涉及的原理和公式较多,上课时理论推导、定量分析较多,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与实践脱节。大多数学校是在理论课完成后,安排一点时间做些实验,这时有些学生对理论部的内容可能已经生疏或淡忘,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实验主要也是对传感器参数的测试,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居多,功能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实验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传感器实际应用中较常见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安装,传感器的连接方式等等。这些实验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针对物联网系统集成及工程岗位群,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传感器选型和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典型特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遵循的理念是: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组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兼职教师)密切合作,企业兼职教师之间参与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课程在简要介绍各种典型传感器结构原理的同时,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标准与选型、检测电路搭建与分析、传感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应用技术。

(3)教学内容。课程分为8个模块。模块一从总体上介绍传感器概念、组成结构、静态特性、标定和校准等基础知识,模块二至七分别通过电子温度计、可燃气体无线探测器、声光灯控器、人体感应器、设备开停无线检测器、跌倒监测器等6种典型传感器设备为例,详细阐述了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并拓展介绍了其他典型传感器;模K八以“智能家居集成与应用”为项目载体,将前6个模块中重点介绍的传感器进行集成综合应用。以智能家居应用作为项目主线,串联各个典型传感器应用项目,便于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掌握、建构和内化知识与技能,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资源选用

教材选取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操作与管理的结合,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推荐教材名称:《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主编:许磊,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参考的教学资料:项目任务实施书、参考资料、项目评价表、教学课件、传感器应用试验箱、行业应用视频。

四、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为保证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本课程必须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模块1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增加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块2~7,引入大量的应用案例视频、实际案例文档,课外作业以标准方案为主。教学模块8增加课外调研环节。

五、考核与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一次考核,这次考核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对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整,对每个课题制定相应的评分表,评分表包括学生完成课题的质量以及是否遵守操作规程等内容,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所有课题完成后便可以总评出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

六、结语

我们对《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教学仅仅是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我们看到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势,今后我们还不断的优化教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传感器这门技术,更好的应用它。

参考文献:

[1]冯成龙.试论高职院校《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8-9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