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压花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53

压花艺术论文

压花艺术论文篇1

酒店里的花生贵是因为所处的环境。顾客不止吃花生,还吃配套、气氛、心理。由此得出,花生增值是花生的附载量大。同样道理,艺术作品的增值一样。山洞里原始人画的牛,被人评论的越来越多,附载量就越来越大,越说越神,价值能不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挂在了联合国总部,象征了全世界的和平,附载了全世界那么广,那么毕加索能不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巨擘之一吗?

回过头来回答本文开头的问题,《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的标志之一,而文艺复兴又是欧美的文化的典基。那么《蒙娜丽莎》的价值就基于此,画面的微笑自然就是“天下第一微笑”。

再来看我国艺术界两位作品进入千万元的艺术家。批评家把刘小东评论成“新生代”的代表画家,再把“新生代”融入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么刘小东就具有历史地位,他的作品就具有时代性,如此他作品的价值焉能不高。这是附载提升了刘小东作品的价值。

压花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兰花花》;演唱版本;郭兰英;李谷一;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96-01

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讲述了一个农家女孩兰花花的悲惨命运。农家女孩兰花花蕙质兰心、清秀美丽。清秀水灵的兰花花与红军战士相爱了,他们相许诺言、私定终身、承诺永不分离。然而红军战士因战场的转移不得不暂时离开。留下兰花花一个人被父母强行嫁给富贵人家任老五的儿子,恶习连连的任家儿子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任家儿子被捕入狱死于狱中。第二年她又被父母强行嫁给周家,她在周家受尽折磨。在长期的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下,终患重病去世,那年她只有24岁。红军战士战争胜利后回到陕北,惊悉兰花花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在思念中创作了《兰花花》这首歌曲。演唱《兰花花》这首歌曲的歌唱家很多,其中以郭兰英、李谷一、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兰花花》最有代表性,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兰花花》三种演唱版本。本文尝试着对这三种演唱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一、郭兰英版的艺术特点

郭兰英是我国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专业2014届硕士研究生印雪键的学位论文《从郭兰英、的演唱看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两次融合》[1]中,写到郭兰英从4岁开始学习山西梆子,发音、咬字、吐字、收韵等都是每天必练的基本功,使她后来演唱各种民歌作品都游刃有余。她演唱的《兰花花》在语言上仍然采用了陕北地区的方言来进行演唱,保留了歌曲的原汁原味和民歌的风格特点,注重咬字上的方言化处理,例如在歌曲的开头部分唱到“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这句中的“生下”就由“shengxa”的发音变成了“sengha”,“实实的爱死个人”一句中的“爱”的发音则由“ai”变成了“nia”。郭兰英采用这样的方式演唱使作品体现出了它原汁原味的风格特点。

二、李谷一版的艺术特点

李谷一出生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从小颠沛流离和缺少父母的关怀照料,成就了李谷一的泼辣开朗性格和勇敢、不信邪的精神,对她后来演唱创新有着直接影响。河南大学音乐学专业2006届硕士研究生吴俊廷的学位论文《李谷一演唱风格研究》[2],认为李谷一的演唱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声音明亮,就像潺潺的清泉;吐字清晰,又如秋夜的银杏。通过对李谷一演唱风格的研究,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形成其演唱风格的两大因素。

夏燕的《论李谷一演唱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3]一文认为,李谷一在演唱《兰花花》时,对歌曲中某些表现肢体语言的歌词进行了重音处理,画龙点睛,从微观上又进一步确立了此曲动静结合的基调。如歌曲中“撇下我的亲哥哥,抬进了周家”的“撇”和“抬”两字重音的处理,前面的“撇”用重音表达了对情哥哥内心深处的依依不舍,后面的“抬”用重音恰好又衬托出心中对抬进周家的被逼无奈而压抑郁闷的情感。李谷一通过多年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对《兰花花》的演唱进行了精心的、独特的“二度创作”,使得叙事歌曲的演唱在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基础上产生了动态逼真的画面效果。

三、版的艺术特点

坚定不移地在“中国民族声乐”这条路上发展着、开拓着,继承和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东西为我所用。吐字的精准、灼热的情感、独特的润腔,都是演唱的主要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体现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演唱的《兰花花》,采用了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发声位置较为靠前,演唱时有较重的鼻音。例如在“青线线”的“青”字,演唱时就使用了较重的鼻音,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味,让听众们在歌曲一开始就能感受到浓郁的陕北气息。另外,还运用了“衬词”。张耀云发表在《戏剧之家》的《试论的艺术特色及处理》[4]一文,认为“衬词”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对歌词进行补充,衬词内容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通过拟声和模仿,渲染歌曲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的典型代表作品,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它是汉族传统的民族歌曲,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洒脱的曲调。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三位歌唱家演唱风格的研究,让我了解到以后在演唱《兰花花》这首作品时更准确地去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在演唱中的一些特殊处理,能够更完美地展现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印雪键.从郭兰英、的演唱看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两次融合[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吴俊廷.李谷一演唱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06.

压花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多色 转移印花 核心技术

1引言

转移印花工艺是国内近几年逐渐采用的装饰手法。该工艺运用于陶瓷餐具上,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可使画面效果一致,便于机械化流水作业。但目前国内转移印花仅限于单色,且印制的产品画面粗糙简单,很多产品仍需后期填色补色,生产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本文研究了一套多色转移印花工艺,运用于精陶餐具釉下彩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印花产品色彩单一、画面简单等问题,使印花产品色彩丰富、画面精细清晰,以满足客户的更高需求。

2转移印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移印花是陶瓷产品装饰方面一种全新的工艺手段,常用于精陶、炻器等釉下彩产品上。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模板上的画面通过乳胶头转印到陶瓷素坯上,形成印花画面。

转移印花的基本操作步骤有以下三点:

(1) 前期准备

包括刻制模板、浇制乳胶头、调配色料、准备素坯、调试印花机等。

(2) 上机台印

在印花机台上,机械手先将模板均匀上色,去掉多余的色料,然后将乳胶头下压模板,把模板上的画面完整地印在乳胶头上,乳胶头再移至产品素坯上方,下压把画面完整地印在产品素坯上。

(3) 后期工序

印好花的产品素坯经过碳化,上釉釉烧即为成品。

3多色转移印花工艺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点

(1) 严格制作生产画面所需模板,模板材质为树脂板,手工刻制,画面的深浅及定位均至关重要。

(2) 把所需生产画面的各种复色分解成单色。理论

上只需三原色即可调配出所有色彩,但限于目前陶瓷釉下色料的色相、鲜艳程度与有机颜料仍有一定差距,该工艺最多可分解成六种单色。技术难点在于分解单色要准确,单色的色相、发色力直接影响到整个产品的色彩效果。需经过反复试验,使单色复合后能达到画面的色彩效果。

(3) 印花用的乳胶头的尺寸、表面光洁度、弹性和抗压性必须严格控制。软硬度要适中,同心度要好。

(4) 生产环境温度控制在25℃±5℃。

(5) 碳化排蜡温度在720~750℃。当温度过低时,将会排不尽蜡,施釉时色料会有赶釉现象;当温度过高时,色料的烧结程度高,施釉时画面的吸釉能力差,釉烧后出现薄釉现象。

(6) 釉水为低温无铅镉无锌透明釉,因精陶餐具有9%~11%的吸水率,故施釉浓度以波美度36°~40°Be为宜。无铅镉可保证产品的铅镉溶出量小于国际标准,无锌可保证色料如铬锡红、翠绿等釉烧后发色纯正。

4生产工艺流程

5结论

通过反复调配、试验,该套工艺已应用于大生产中。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有以下几点优点:

(1)画面色彩丰富、过渡自然,真正使印花餐具画面效果不再受到色彩的束缚,产品品质是印花类和贴花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2)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8h内单机可印制产品5000~8000件,且劳动强度小、成本低;

(3)根据画面要求,可任意选用色彩进行搭配,使陶瓷餐具印花工艺前景更加广阔;

(4)采用釉下彩工艺,釉烧后产品画面清晰,色彩丰富自然,极具观赏性,且经久耐用,永不褪色。

其不足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1)前期制备工作量大。模板的刻制、色料的调试、乳胶头的制备等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故不适用于小批量的生产;

压花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经编;浮纹;贾卡织物;起头工艺;断纱

中图分类号:TS181.8 文献标志码:A

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是在RJWB(浮纹型贾卡提花经编机,RJ为贾卡提花拉舍尔经编机的代号,WB为经编浮纹型拉舍尔经编机的代号)型机器上生产的一类高档织物。该类织物具有2种不同组织结构的花纹:无浮线连接的压纱型花纹和衬纬型花纹。衬纬型花纹形成轻薄、精致、通透的底网,压纱型花纹形成独立、立体的浮纹主体花纹。通常,衬纬花纹采用较细的原料,而压纱花纹采用很粗的原料,且压纱花纹之间无浮线连接,即压纱花纹过渡区间压纱纱线未被织入底网,从而保证了底网的轻透和压纱花纹的轮廓清晰,2种花纹的对比效果明显,能形成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浮雕效应。目前,国际市场上浮纹型经编产品的机器生产仍然被德国KarlMayer公司所垄断,相对应产品的产地及销售地也主要聚集在欧美发达地区。江苏润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研发出浮纹型贾卡经编机,进入试机及初步的产品开发阶段。浮纹型贾卡经编产品的附加值高,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网眼窗帘、台布、女士内衣、婚纱、礼服面料、成形衣片、满幅织物等领域[1-3]。浮纹类织物的设计主要包括浮纹主体花纹设计和底网花纹设计,本文从工艺角度分析2种层次花纹的组织结构需求及特点。浮纹型经编产品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起始横列编织大面积断纱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其断纱的原因,并设计出专门的工艺解决该问题。

1浮纹工艺分析与设计

1.1浮纹组织分析

浮纹组织是压纱贾卡和单纱选择装置相互配合形成的。新型的压纱贾卡技术既可以实现贾卡导纱针在针背的偏移,也可以控制其在针前的偏移状态,因此,1个贾卡提花单元(2横列)需要4个控制信息,从而有16种提花效应[4-6]。本文将结合工艺需求,分析不同种提花效应与最终的织物效果之间的关系。浮纹织物采用的压纱贾卡组织基本组织为0-1/3-2//,采用新型压纱四针贾卡新技术理论上可以形成16种垫纱效应,如图1所示。图1(a)所示形成的4种垫纱效应的共同点是:在奇、偶数横列各形成1个结节。4种垫纱效应的不同点是:各结节所在的纵行不同,其中①、②2种组织均为3针范围的垫纱组织,①垫纱组织的结节位于第1、3纵行,②垫纱组织的结节位于第2、4纵行。在工艺中,为使花型的边缘轮廓更加清晰,可利用贾卡组织的偏移效应,使右边缘的组织向左偏移1针(即在1个贾卡提花单元中使贾卡导纱针向左偏移),使左边缘的组织向右偏移1针(即在1个贾卡提花单元中使贾卡导纱针向右偏移),形成包边效应,因此,图1(a)中的①可用作左包边,②用作右包边。③为4针范围的垫纱组织,因具有较长的延展线,故可用作浮纹厚组织,同理,图1(a)中的④为2针范围的垫纱组织,延展线较短,用作浮纹薄组织。目前,图1(a)所示的4种垫纱组织均已在生产中应用。图1(b)所示的5种垫纱组织中均含重经压纱组织,即在奇/偶数横列形成的结节是2针。理论上2针的结节会比1针的结节更加牢固,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编织重经组织会使成圈机件和纱线都受到相当大的张力,造成织造的不顺,因而重经组织使用很少。在图1(c)所示的6种垫纱效应中,因在奇/偶数横列取消了针前垫纱,从而形成浮线。浮纹织物在花型过渡处需要剪线,因此,花型起始处,工艺要求在奇数横列形成浮线,偶数横列形成结节;花型结束处,工艺要求在奇数横列形成结节,偶数横列形成浮线。图中的①、②、③可用作花型结束处(浮纹纱线退出编织)的组织,④、⑤、⑥用作花型起始处(浮纹纱线进入编织)的组织。浮纹织物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当浮纹花型之间的过渡横列数很少(2~4个横列)时,不进行剪线,采用图1(d)中虚线框所示的短浮线垫纱效应[7-8]。这么做的原因包括:一是该情况下形成的浮线很短,不影响织物的布面效果;二是该工艺条件下单纱选择装置来不及剪线。

1.2底网组织分析

浮纹织物的底网组织是由衬纬贾卡形成,根据贾卡的偏移状态不同形成贾卡厚、薄、网孔等不同效应的组织,其中厚组织垫纱数码为0-0/3-3//,薄组织垫纱数码为0-0/2-2//以及1-1/3-3//,网孔组织垫纱数码为1-1/2-2//,这3种效应的组合可形成丰富多彩的花纹效果[9]。浮纹织物无浮纹花型处只有1个层次,即仅由衬纬贾卡形成的底网组织。有浮纹花型处有2个层次:浮纹组织和底网组织。目前实际生产中浮纹花型下覆盖的地组织为薄组织,但从理论上分析,厚组织以及网孔组织也是可行的,甚至可以是几种衬纬贾卡组织的组合。浮纹组织下的底组织选择主要影响2个方面:一是影响织造过程中的贾卡张力,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贾卡张力稳定,能使织造顺利;另一方面,底组织结构的不同会影响浮纹组织在布面上的最终形态,例如,当底组织的结构过分不均匀,会使浮纹花型形态变形,影响布面效果。

2起头工艺设计

浮纹型经编织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单纱选择装置会选择性钩出浮纹纱线使其退出编织区域并将其剪断,故对使用新工艺时的起始几个编织横列来说,其单纱选择装置的动作状态对织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实际的生产状况,针对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新工艺开机时易大面积断纱问题,设计专门的浮纹起头工艺。所谓的浮纹起头工艺是指:在浮纹型贾卡拉舍尔经编机中,由于机器的特殊要求设计出的一种特殊花型工艺。该工艺是为普通工艺做起始准备,起到防止起始断纱和花型准备的作用。将浮纹起头工艺整合到控制系统的上位机中,达到程序来控制起头编织的目的,实际生产中起头花型工艺只编织1个循环,随后的正式工艺花型编织循环中不再出现起头花型工艺。浮纹起头工艺的设计免去了设计人员在工艺设计时需要考虑起始编织状态的繁复工作,同时也能提高织造的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

2.1浮纹型经编机的梳栉配置

浮纹型经编机上配有3套Piezo贾卡,以RJWB3/2F机器为例说明这3套贾卡的相对配置关系:2把半机号的衬纬型贾卡JB3.1和JB3.2组成满机号的衬纬贾卡JB3,基本垫纱为0-0/2-2//;压纱型贾卡JB1.1以半机号配置在偶数纵行,基本垫纱为0-1/3-2//;EFS贾卡和钩针均为半机号配置,二者组合成满机号,且EFS贾卡配置在奇数纵行,钩针配置在偶数纵行[10],如图2所示。

2.2设计起头工艺的原因

单纱选择装置(简称EFS,single-yarnselectiondevice)是浮纹类经编机特有的结构,它能对纵向上的JB1.1纱线(浮纹纱线)单独选择,根据花型需要控制其退出编织和进入编织,同时能在机上编织同时剪断浮线并及时吸走纱线断头[10]。EFS主要由选择装置、剪割装置、吸风装置3部分组成。其中,选择装置的功能是对某根浮纹纱线的选择,主要由EFS贾卡和钩针2个部分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根据工艺需求,布面上需要形成浮纹花纹时,钩针不伸出,JB1.1的贾卡导纱针带动浮纹纱线进行正常编织,形成浮纹立体花纹;当布面上不需要浮纹花纹时,也即编织浮纹花纹之间的过渡区时,选择装置中的钩针伸出,钩住JB1.1上相对应的导纱针上的浮纹纱线,使其脱离编织区域,并保持夹持纱线的状态,随着牵拉的进行,经过几个横列之后,夹持纱线在布面上的一端会落到剪割装置的锯齿口内,这样,布面上的纱线就会被剪刀剪断从而形成独立的浮纹花纹[11]。根据工艺花型的设计要求,当被剪断的浮纹纱线再次需要进入编织时,JB1.1上的贾卡导纱针会带动浮纹纱线进行编织,编织几个横列后布面到EFS钩针夹持点间的纱线被剪刀剪断。残留在钩针里的纱线断头会在下一次钩针伸出时被吸风装置吸走。在以上过程中JB1.1与单纱选择装置的配合至关重要。单纱选择装置的钩针数量与浮纹纱线根数相等,也即,每根浮纹纱线都有相对应的钩针控制,整个编织过程中浮纹纱线有2种状态:1)浮纹纱线进入编织形成浮纹花纹时,与其对应的钩针必须是不伸出状态;2)浮纹纱线退出编织不形成浮纹花纹时,与其对应的钩针必须伸出将浮纹纱线钩离出编织区,同时夹持住浮纹纱线并保持夹持状态不动。假设JB1.1与单纱选择装置的配合不准确,容易出现一种情况:某根浮纹纱线不需要垫纱编织同时又没有被钩针夹持住,JB1.1上的这个浮纹纱线一端在布面上,另一端在贾卡单纱针上,处于悬空状,随着牵拉的进行,布面上的纱线会落入剪刀的工作区,则浮纹纱线被剪断,由于钩针没有将纱线夹持,故纱线会在张力的作用下挣脱出贾卡导纱针,形成断纱。织造起始出现以上断纱现象,直接导致浮纹纱线的大面积断纱,阻碍织造的顺利进行。

2.3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

根据单纱选择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钩针只有2种状态:工作状态和不工作状态。钩针的工作状态是由CAD设计中花型信息决定的。CAD设计时,浮纹花纹区域过渡到无浮纹花纹区域时,需要加入钩针工作信息(钩针伸出);其余区域(包括浮纹花纹区域内以及无浮纹花纹区域内),钩针保持不工作状态(钩针不伸出)。对任何一种工艺来说,所有的浮纹纱线在第1横列都存在编织和不编织状态2种可能性,因而,在第1横列,纵向上的浮纹纱线有的进入编织,有的不进入、不编织。根据前面所述的单纱选择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当浮纹纱线不进入编织时,必须有与其对应的钩针伸出工作。按照这种要求,在起始编织时,必须有部分钩针伸出钩出浮纹纱线,但这与实际生产相矛盾,穿在贾卡导纱针里面的浮纹纱线还未进入编织区域,无法被钩针钩住;因此,起头工艺的设计必须遵循先让所有的浮纹纱线都进入编织区域编织,再依次将浮纹纱线全部钩离出编织区域。接下去会根据实际花型要求,在需要形成浮纹花纹的区域,让对应的浮纹纱线进入工作。而那些不需要形成浮纹花纹的区域,浮纹纱线仍旧保持被钩针夹持状态。另外,起头工艺和正式花型工艺之间的过渡区域所采用的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设计,本文设计中采用编链组织过渡。起头浮纹设计的原则如下:1)起始几个横列全部为浮纹组织;2)编织数横列浮纹组织之后,让钩针逐步伸出工作;3)浮纹纱线全部被钩针钩出之后,设计几个横列的过渡组织;4)起头工艺的总横列数是8的倍数。

2.4起头工艺的设计实例

根据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设计出以下起头浮纹工艺:起始a个横列,所有的织针都编织浮纹组织,接下去,在机器幅宽上每隔b个横列浮纹纱线根据要求依次退出编织。为了描述方便,从左到右将浮纹纱线依次编号,即第1,2,3,4,…,n-1,n根。采用的做法是:第(a+1)横列,让第1,1+m,1+2m,1+3m……根浮纹纱线先退出工作,编织b个横列之后,再让第2,2+m,2+2m,2+3m……根浮纹纱线退出编织,编织b个横列之后,再让第3,3+m,3+2m,3+3m……根浮纹纱线退出编织,循环x次之后,直到所有的浮纹纱线都退出编织,再编织c横列的过渡组织(此处用的是编链组织)。这里,起头工艺组织的总横列数w=a+bx+c,w是8的倍数。图3所示为根据上述思想设计出的一种起头浮纹工艺示意图。

2.5起头工艺的实现

浮纹织物生产过程为避免起始断纱,所采用的传统解决方法是:设计花型工艺时,把工艺的起始横列设计成浮纹组织,接着才是正常花型图案工艺。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工艺设计师设计的花型工艺是有限花高的数据,而实际织造过程则是连续不断并且循环执行工艺数据的,因而导致织造出来的布面出现起头浮纹组织的循环,如图4所示。但起头浮纹组织这部分不是客户需要的产品,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也浪费纱线。总之,在RJWB织物生产中,存在起头的问题,如果没有起头浮纹则导致生产无法继续。如果在花型工艺中添加起头浮纹,则会导致布面中出现起头浮纹循环,会影响产品质量,并浪费纱线。将起头浮纹工艺对应的控制信息通过编程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当加载新的花型时,机器的控制系统会自动加载浮纹起头工艺,然后再加载普通的花型工艺,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且浮纹起头工艺只会出现在不同花型工艺之间,如图5所示。这样,工艺设计人员只需设计普通的花型工艺,无需考虑机器初始编织的状态。实际生产中,根据浮纹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预先设计出多个不同的浮纹起头工艺,将这些工艺加载到控制系统的上位机中。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只需加载生产花型工艺,浮纹贾卡控制系统会自动执行以下动作,如图6所示。

3结语

针对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的织物特点,本文分析了浮纹组织和底网组织的工艺需求,其中浮纹组织包括浮纹厚、薄组织,浮纹左、右包边组织以及浮纹花型起始、结束处组织。对底网组织主要考虑具有不同层次花纹区域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对目前实际生产中未使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分析了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织造起始断纱的原因,并根据该类织物生产的特殊性,给出避免断纱的解决办法,即使用浮纹起头工艺,文中提出了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巧丽.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结构与仿真[D].无锡:江南大学,2009:1,5.ZHANGQiaoli.TechniqueandsimulationofwarpknittedBrochefabric[D].Wuxi:JiangnanUniversity,2009:1,5.

[2]张姿叶.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结构与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10:15.ZHANGZiye.StructureanddesignofwarpknittedBrochefabric[D].Wuxi:JiangnanUniversity,2010:15.

[3]程龙.经编浮纹提花技术研究与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3:38.CHENGLong.ResearchandapplicationofwarpknittedBrocheJacquardTechnology[D].Wuxi:JiangnanUniversity,2013:38.

[4]张姿叶,蒋高明,丛洪莲.经编浮纹窗帘花型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0,38(5):51-52.ZHANGZiye,JIANGGaoming,CONGHonglian.Designofwarpknittedreliefcurtain[J].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2010,38(5):51-52.

[5]张巧丽,蒋高明,丛洪莲.经编浮纹织物的工艺分析与设计[J].针织工业,2009(8):20-22.ZHANGQiaoli,JIANGGaoming,CONGHonglian.Technicalanalysisanddesig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KnittingTechnology,2009(8):20-22.

[6]丛洪莲.RJPC4F贾卡经编机新型提花工艺原理探讨[J].上海纺织科技,2006,34(11):64.CONGHonglian.AprobetonewtypejacquardtechnologyofRJPC4FjacquardRachelmachine[J].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2006,34(11):64.

[7]张巧丽,蒋高明,丛洪莲.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工艺设计与仿真[J].国际纺织导报,2009(3):39.ZHANGQiaoli,JIANGGaoming,CONGHonglian.Studyonthetechnicaldesignandsimulatio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Melliand-China,2009(3):39.

[8]张巧丽,蒋高明,丛洪莲.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工艺设计[J].针织工业,2009(2):23-24.ZHANGQiaoli,JIANGGaoming,CONGHonglian.Technicaldesig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KnittingTechnology,2009(2):23-24.

[9]张姿叶,蒋高明,丛洪莲,等.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计算机仿真[J].纺织学报,2011,32(2):54.ZHANGZiye,JIANGGaoming,CONGHonglian,etal.Computersimulatio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11,32(2):54.

[10]蒋高明.经编针织物生产技术:经编理论与典型产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15,409.JIANGGaoming.ProductionTechnologyofWarpKnittedFabric:WarpKnittingTheoryandTypicalProducts[M].Beijing:ChinaTextile&ApparelPress,2010:115,409.

压花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民族元素;多梳拉舍尔花边;装饰性表现

中图分类号:TS186.4 文献标志码:A

The Decorativ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Elements on Multibar Raschel Lace Machine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ymbolic language of Chinese national elements with four main features of multibar raschel lace machine, i.e. weft insertion stitch, fall-plate stitch, jacquard and strok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market,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lements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odern lace technology with national elements.

Key words: Chinese national elements; multibar raschel lace; decorative representation

中国民族元素在多梳拉舍尔花边机上的装饰性表现,为花边织物的多样化提供了发展前景,为民族元素在现代多梳拉舍尔花边机上的发展找出了一种新的展现途径和应用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现代多梳拉舍尔花边机的特点和 4 种主要工艺的性能,了解了其对中国民族元素的装饰性特点。

1 中国民族元素在多梳拉舍尔花边机上的 4 种主要装饰性表现

1.1 民族元素在衬纬型上的装饰表现形式(图 1)

衬纬型多梳拉舍尔花边机主要以生产条形花边为主,也可以生产效应平坦的面料,这种生产形式非常适合民族元素题材图案的运用,特别是宽条花边更适合表现中国传统题材的图案。衬纬型多梳经编机通过梳栉形成网眼底布,需要在机器前面放置 2 把或者 3 把梳栉,在后面放置偶数 2、4、6 把梳栉集聚成一条横移线,衬纬花梳移动形成花纹,织出的花纹很平整,与民族元素中的二维艺术表现效果相似。为了方便研究,以衬纬型多梳拉舍尔花边机MRES33SU机型为例。MRES33SU的梳栉配置分为 2 种:生产满花织物和生产花边时用第 1 种配置,通过GB1和GB2形成底布,GB2用于花边的分离;生产民族元素中带有花环的花边时用第 2 种配置,通过PB2+3可以成圈和加固,一般用来锁边。MRES33SU共使用28把花梳,一条集聚线 4 把,共 7 条集聚线。这样织造出的花边织物延展效果好、平整性高、图案完整性强、民族元素的二维视觉效果突出。

1.2 民族元素在压纱型上的装饰表现形式(图 2)

为生产民族元素中具有立体效果的拉舍尔花边织物,可以采用压纱多梳拉舍尔花边机,就是在多梳拉舍尔花边机的梳栉位置加装一种金属板,使生产的花边织物表面具有较好的立体效果。这个金属板往往放置在压纱梳与地梳之间的位置,做上下运动。目前使用电子控制的典型机型有RSJ31/1/24型、MRGSF31/16SU型等。这种机型具有压纱梳和衬纬梳,放置于压纱板前面的花梳用来织压纱组织,放置在地梳后面的花梳用于衬纬。

1.3 民族元素在贾卡上的装饰表现形式

装置有贾卡的多梳拉舍尔花边机生产出的民族元素花边织物底网通透,层次感强,可以突出体现民族元素中图和地的关系。镂空的贾卡底网具有多变的特点,根据贾卡的偏移不同,有厚组织、薄组织和网孔组织等不同形态,虚实交错,层次分明(图 3)。各式花梳组织与贾卡底网组合,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民族元素可以做为主体花纹来表现或作为贾卡底网来表现。

1.4 民族元素在撇丝上的装饰表现形式

衬纬在花边设计中可以用来衬托和勾勒主花外形轮廓,增强花纹阴影,突出视觉层次感。常用的双列衬纬更富虚实变化和装饰性,在装饰画中这种表现方法称为勾线平涂。将双列衬纬以不同长度绘制在主花纹内侧,则产生撇丝效果。如果在主花纹内侧绘制长短不一的双列衬纬,也可以形成撇丝效果(图 4)。除此之外,纤维原料也在花边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撇丝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完整地表现中国山水画中“炫染”的艺术效果,能够很好反映出宣纸特有的晕染性能,色调的浓淡变化、晕染中的渐变性等。

2 民族元素在多梳拉舍尔花边机上的符号化语言表现

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对民族元素的数控拉舍尔花边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意涵进行解读,运用实用功能解析数控拉舍尔花边民族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功能,为拉舍尔花边中本土化元素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民族元素符号的建构、民族元素符号系统的产生和指示行为等。符号是一个媒介,是对事物高度概括的手段。拉舍尔花边中民族元素符号就是拉舍尔花边作为中介物所要传达的信息。特定含意的民族图案、民族色彩、民族纹理,作为独立的拉舍尔花边民族元素符号被使用。当拉舍尔花边作为主体,它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图案、民族色彩、民族纹理是能指的,这些有机组成部分的搭配和组合丰富了拉舍尔花边中民族元素所要传达的含意。

作为一个符号,要具有独立的民族性质的客观世界观,必须保持主观因素、感彩、客观因素的一致性。拉舍尔花边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所承载的信息不仅满足人类生理需要,还满足人类社会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下满足各方需求的程度也各有差异,反映的民族情感、视觉审美、视觉语言、历史发展脉络、民族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因此,拉舍尔花边既是生活实用品,它附带的民族元素又是文化的情感符号系统,是实用功能性 ―― 能指符号和民族文化 ―― 意指性符号相结合的表现。

2.1 拉舍尔花边中民族元素符号化能指性

形式服从功能,民族化的符号性语言是民族发展中共识性的特指。如中国的刺绣艺术、抽纱艺术、传统图案等。这种民族元素是地缘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历史流变出的视觉语言,是凝结情感和文化的内在民族元素,是现代花边适用功能、社会功能、审美功能融合的发展趋向。它所包含的文化意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数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符号化语言的传播(图 5)。

拉舍尔花边的适用功能性是指织物的适合与好用。如:穿着舒适、卫生、美观属于适合服用,御寒、保暖、防晒就属于基本使用。适合而又实用就把拉舍尔花边的实用功能和适用性要求进行了结合,拉舍尔花边技术和民族元素纹样设计都是在满足人们对拉舍尔花边既美观又实用的需求。拉舍尔花边要根据需求和环境来使用,需求可以根据人群、年龄、阶层、性别区分;环境可以根据色彩、艺术风格、图案纹样、材料、形制来界定穿着场所。“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是现代主义的主要主张。因此,不论民族化元素如何应用、如何装饰,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在美化拉舍尔花边织物的艺术效果。

数控拉舍尔花边的发展为民族符号性语言提供了运用和发展的前提。例如衬纬组织花边,按其组织分为部分衬纬和全幅衬纬 2 种。部分衬纬组织利用一把或几把衬纬梳栉在成圈过程中只作针后移动,不作针前移动,使衬纬纱夹持于地组织的圈干和延展线之间,借以得到所需要的性质和效果。窗纱、花边等装饰织物就是利用衬纬线段的适当配置而形成花纹的。用粗而松软的纱线作衬纬纱时,坯布经拉绒后可形成针织绒类织物;用弹性材料作衬纬纱时,可制得弹性编带和弹性网孔织物。把中国传统元素植入现代花边,赋予其更多、更深的民族感彩,这样花边不仅具有适用,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符号化的形式存在。

2.2 民族传统性质的美学标准

“均衡和谐精神”代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想,这种审美价值观不会因为数控织造技术的发展而消亡,反而会通过数控技术广泛普及(图 6)。不仅结婚、出嫁、办满月酒喜爱选择双日子,建房子、穿衣服、家庭摆设也喜爱对称和均衡。所以不论是多梳拉舍尔花边,还是贾卡经编针织物花边都需要韵律化的审美观。花边的表现形式从艺术范畴来考虑不外乎二方连续式、四方连续式、单独纹样等形式,但是这些表现形式都离不开或者说不能背离“均衡和谐精神”的艺术审美。这种经典的形式规律非常切合拉舍尔花边机,因为数控拉舍尔花边机在编织花边时受到梳栉的限制,循环度有限,所以多梳拉舍花边编织的图案纹样和贾卡拉舍尔花边编织的图案纹都具有这种典型的构图和艺术表现特征。

3 结语

总的来说,花边中的符号语言需要同时实现能指性和意指性。一方面,花边图案本身指向某种事物,可以在视觉层面表现该事物的各类特征;另一方面,花边图案也指向该事物所代表的文化和寓意,为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感受。在设计花型时需要注意实现上述两方面的功能,满足符号化语言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对中国民族元素在数控拉舍尔花边机上的装饰性表现方法的研究不仅具有其理论价值,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为国内花边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也为国内花边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及拓宽了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缪旭红,徐颖. EL型高速经编机的花型设计与产品开发[J]. 针织工业,2007(12):14-16.

[2] 蒋高明. 新一代多梳花边机的结构与原理探讨[J]. 针织工业,2005(6):1-3.

[3] Karl Mayer. HKS 4(P)EL: Electronic guide bar control[J]. Kettenwirk Praxis,2001(1):13-14.

[4] 蒋高明. 现代经编工艺与设备[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压花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唐代金银器;河北宽城;鹿纹菱花形银盘

[中图分类号]K8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031-03

金银器的制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秦汉以后,炼丹术的兴盛推动了金银器制造的发展,丹家方士认为使用黄金做的饮食器皿,有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效应,这种思想一直到唐朝仍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皇室和权贵们对金银器的喜好,使一些人通过进奉金银器来取悦帝王,为唐代金银器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唐代的金银器无论形制、纹样、工艺技术、材质和工艺构成,都达到历代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就各种盘类制品来讲,有圆形、多曲花瓣形(四至十曲)、桃形、菱形、荷叶形等,盘底多为圆底、平底、矮圈足、三足、四足等;其纹饰繁复精美,工艺精湛,以各种人物、动物、花卉为主,周围辅以各种花朵枝叶及几何图形;其工艺技术多以钣金、焊接成型,纹样及表面处理主要依靠锤揲、錾刻、模压、镏金、抛光、镂空等技术。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镏金鹿纹菱花形银盘是唐代金银器皿中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制作工艺。(图1)这件银盘于1984年河北宽城峪耳崖大野鸡峪窖藏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此银盘盘体平面呈六瓣菱花形(菱花形特点是花瓣为尖状),底部有焊接的银制卷叶状三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的三足保存完整的银盘。银盘通高10厘米,盘体硕大,正面呈敞口,口径50厘米,浅腹平底,体厚2厘米,总重达2400克,整件器物为银质,饰镏金花纹。(图2)盘的内外纹区同为6瓣菱花形,相符叠环连体圆周而构成,其外纹区径7厘米,平底,以相同的蝶状石榴单独纹样6个,(图3)随菱花形瓣茂密的间布,其浅腹平底内纹区径43厘米,中饰一只体态健美的梅花鹿。

此银盘的图案极具民族特色,如石榴、鹿、灵芝都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图案。中国的图案纹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情感的表达、文化的沉淀。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子嗣承传的思想; “鹿”通“禄”,寓意着俸禄和富贵;灵芝则寓意长寿。这些都表现了我国人民祈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盘中鹿头顶肉芝(也叫珍珠盘角),昂首挺立,身錾梅花斑纹,短尾上翘,四足前后错落,舒展大方。盘沿为六瓣,每瓣内饰一组石榴花卉,器形硕大,纹饰精美,主题突出,类似浮雕,立体感强。(图4)这种在素底中心饰以图案的布局,在隋唐以前的文献记载和传世的盘、碗纹饰中,都没有发现过。显然,此银盘反映了唐代重新打通西域后引入的西方文化因素对中国传统技艺的影响。

很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金属文物都是用铸造方法成型的,即把金属材料加热熔化后浇铸到事先做好的、能耐高温的非金属型范中,待金属溶液冷却、凝固后便得到了和型范内腔形状一致的成品。“这种成型方法对少数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红铜等材质的器物制造就不适用了,因为金属在加热熔化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和烧损,型范内腔也不可能做得极为细小和狭满,势必造成贵重金属的浪费,使制作成本极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金、银等贵重金属的硬度很低,延展性好、即塑性成型(指利用模具使金属在应力下塑性变形)的性能好,所以从古至今都是以塑性成型、即锻压的方法为主对其进行制造加工的。”因此,制作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在常温下把金银器物原材料锻压成厚度不同的金银板片,再将其铺在模具上,锻打出所需的轮廓形状和内部繁复的花纹。这种加工方法现在广泛用于各种材质金属板料制品的冲压加工,是由锻压机械通过模具对凸模和凹模之间的板料施加压力,凸凹模完全闭合后就使板料成为和模具表面形状及花纹完全吻合的形体。

中国古代没有锻压机械设备,也无法加工出与凸模完全匹配的、符合冲压工艺要求的凹模,但被加工的金银塑性成型性能极好,当时应有一个凸模做基础,再加以娴熟的手工锤击就可以完成成型工作了。这就是所谓的锤揲成型法。

宽城鹿纹银盘就是采用了整体锤揲成型的方法。纹样突出于器表,鹿的形象逼真,口、鼻、眼等细部清楚,身体肌肉走向明显;盘沿上的六组石榴花完全相同,随意锤揲难度很大,必须先精心制作一个锤揲底模。底模必须能依照预先的设计进行雕刻造型,又能承受住金银板片成型时的击打和磨擦,因此,所选用的模具材料要软硬适度、有伸缩性,达到成型的目的。此银盘被锤揲出主题轮廓后,再运用各种大小和不同纹理的錾子,用小锤打击錾具,錾出细部精美图案。后将纯金和汞按比例混合,涂抹在器物上,在火上烘烤,汞蒸发后,金留在器物表层,这就是镏金。银盘上以镏金花纹装饰的器皿,颜色银白金黄,雍容华贵,当时称其为“金花银盘”。关于金花银盘的记载较多,《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唐玄宗曾赐禄山“金花大银盘四”。《宫词一百首》中有“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之”句。

唐镏金鹿纹菱花形银盘就材质美感而言,其金黄中暖与银冷白相融合的微妙对比而又协调的色彩容光,给人以富丽堂皇以及明朗典雅相协调的美感,令人蔼然尊崇。镏金的纹饰宝色虽已然不在,但仍雍容华贵,神情如初。虽然其斑驳蚀落而沧桑,但其由明快的协调美,演变成了明与暗、冷与暖的鲜明对比,在沉静坚实的包浆斑驳互侵和交错映辉的影像中相得益彰,增添了其质朴苍浑而富丽典雅的神秘性,仍不失宝物雍容华贵的特质。

此银盘的工艺形式构成完美,以相同的镏金纹饰在银盘的整体设计中,体现了艺术理念的全部内涵。此银盘菱花形六瓣六出、六敛的相符叠环,所构成的辐射张力,与其内敛的向心力,穿越其素面时空而聚焦于鹿,突出了盘纹饰的主题,构成吉祥光芒向外辐射以普照寰宇的艺术形式,而且形成了全盘心花怒放的审美情趣,这种无限拓延放射状的旋律美感,超越了银盘有限的实体。

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唐代,由于金银工艺的迅猛发展及其制品的质料珍贵使其成为对外交往的礼品,日本正仓院就保存有一件盛唐时期的镏金鹿纹葵花形银盘,其形制与图案风格、装饰方法都与宽城出土的银盘十分相似,只是宽城银盘为六瓣菱花形,盘心鹿纹文静伫立,昂首向前,体形健硕而短,头顶肉芝略小。正仓院银盘为六瓣葵花形(葵花形特点是花瓣为漫圆弧状),盘心鹿纹回首后顾,行动矫健,体形肥硕而长,头顶肉芝肥厚,底部有后世补的银制三足,器高13.2厘米,器宽61.5厘米,比宽城银盘略大一些。(图5)这两件银盘应为同时期的产物。

唐代文化不论是对内、对外,都能兼收并包,其方式是把内在的和外来的都融入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并使之发扬光大,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作为一个强大的民族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魄和文化融合产生的勃勃生机,而此件唐镏金鹿纹菱花形银盘就是一件中西文化交融的极具特色的有极高艺术和学术价值的艺术精品。

[注释]

卢兆荫:《从考古发现看唐代的金银“进奉之风”》,

《考古》,1983年第5期。

王德拥等:《追溯中国古代的锻造》,《塑性工程学报》,2006年第3期。

压花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特种加工,机械制造,结构工艺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技术,特别是自动化制造技术,不但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并且具有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在超精密加工技术方面,其加工精度已进入纳米级(0.001um)表面粗糙度已成功地小于0.005um;在切削速度方面,国外车削钢通常为200m/min,最高可达915m/min;对于新兴工业需要的难加工材料、复杂型面、型腔以及微小深孔,采用了电、超声波、电子束和激光的加工方法。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尤其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机械制造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已经形成了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机械制造工业体系。

1 特种加工涵义

特种加工是相对传统切削加工而言,本质上是直接或复合利用电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光能、物质动能等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总称。目前常用的有电火花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除此之外还有电化学加工、电子束加工等。它与传统切削加工相比具有:加工过程不再主要依靠机械能,而是直接或复合利用其它能量完成工件的加工;加工所用工具材料的硬度可大大低于被加工材料硬度,有时甚至无需使用工具即可完成对工件的加工;加工过程工具与工件间不存在显著的机械切削力;加工方法日新月异等特点。

2 特种加工分类、方法及应用

2.1电火花成形(穿孔)加工

该法可加工任何导电材料。它是利用火花放电腐蚀金属原理,用工具电极(纯铜或石墨)对工件进行复制加工的工艺方法,可用于加工型腔模(锻模、压铸模、注塑模等)和型腔零件;加工冲模、粉末冶金模、挤压模、型孔零件、小异型孔、小深孔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在YG8(硬质合金)工件上,加工一个直径1mm深80mm的孔,只需12分钟;电火花双轴回转展成法加工凹凸球面、球头;电火花共轭同步回转可加工精密螺纹、齿轮等复杂表面;目前已能加工出0.005mm的短微细轴和0.008mm的浅微细孔,以及直径小于1mm的齿轮。

2.2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它是利用移动的细金属丝(铜丝或钼丝)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腐蚀,实现切割成形的加工方法。它同样可以加工任何导电材料;加工各种形状的冲模、切割电火花成形加工用的电极、切割零件等。典型的应用例如:试制切割特殊微电机硅钢片定转子铁心芯;切割斜度锥面、上下异形面工件;工件倾斜数控回转切割加工双曲面零件;数控三轴联动加分度切割加工扭转四方锥台。科技论文。

2.3超声波加工

它是利用加工工具的超声频振动,通过磨料悬浮液加工硬脆材料的一种成形方法。超声波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0.05~0.01mm,表面粗糟度Ra值可达0.8~0.1μm,它适宜加工任何脆硬材料,可加工各种孔和型腔,也可进行套料、切割、开槽和雕刻等。由于超声波加工的生产效率比电火花加工低,而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糟度相对较好,所以常用于对工件的抛磨和光整加工。

2.4激光加工

是利用经过透镜聚焦的能量密度极高的激光焦点(高温和冲击波),使工件材料被熔化或蒸发去除的加工方法。合理选用激光参数,可实现激光切割、打孔、焊接,激光打标、激光表面处理,还可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封装等。激光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0.01~0.001mm,表面粗糟度Ra值可达0.4~0.1μm,无需使用工具,加工速度极高,适于任何材料,特别适于深径比大的(深径比50~100)小孔和微孔(孔径φ0.01~0.1)。激光表面处理是结合高功率激光技术及粉末冶金技术,对工件进行表面加工处理,从而改变工件表面组织结构、成分及特性,提高其物理性能,使其恢复或超过原技术性能和应用价值的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激光法(应用激光)还是制造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

2.5电化学加工

该法包括从工件去除金属的阳极电解蚀除加工和向工件上沉积金属的阴极电镀沉积加工两大类。它可以加工复杂成型模具和零件,例如汽车、拖拉机连杆等各种型腔锻模,航空、航天发动机的扭曲叶片等。电镀、电铸可以复制复杂、精细的表面。刷镀可修复磨损的零件,改变原表面的物理性能,有很大实用价值。

3 特种加工对机械制造结构工艺性的影响

由特种加工的特点并结合使用特种加工方法的实践,特种加工对机械制造和结构工艺性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改变了零件的典型工艺路线

工艺人员都知道:除磨削外,其它切削加工、成型加工等都应在淬火热处理之前加工完毕。但特种加工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定型的程序格式。因为特种加工基本上不受工件硬度的影响,而且为免除加工后淬火热处理的变形,一般都先淬火后加工。例如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型加工和电解加工等都是在淬火后进行的。

3.2缩短了新产品的试制周期

在新产品试制时,如采用光电、数控电火花线切割,便可直接加工出各种标准和非标准直齿轮(包括非圆齿轮、非渐开线齿轮)、微电机定子、转子硅钢片,各种变压器铁心,各种特殊、复杂的二次曲面体零件,从而省去设计和制造相应的刀、夹、量具、模具及二次工具,大大地缩短了试制周期。

3.3影响产品零件的结构设计

例如花键孔、轴的齿根部分,为了减少应力集中应设计和制成小圆角。但拉削加工时刀齿做成圆角对切削和排屑不利,容易磨损,只能设计与制成清棱清角的齿根。而用电解加工时由于存在尖角变圆现象,非采用圆角的齿根不可。又如各种复杂冲模(山形硅钢片冲模),常规制造方法由于不易制造往往采用镶拼结构。而采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后,即使是硬质合金的刀具、模具,也可以制成整体结构。

3.4重新衡量传统结构工艺性的好坏

由于特种加工的应用而需要重新衡量过去对方孔、小孔、弯孔和窄缝等被认为是工艺性很坏,在结构上尽量避免的典型。特种加工的采用改变了这种现象。科技论文。对于电火花穿孔、电火花线切割工艺来说,加工方孔和加工圆孔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喷油嘴小孔、喷丝头小异形孔,涡轮叶片大量的小冷却深孔、窄缝,静压轴承、静压导轨的内油囊型腔,采用电加工后由难变易了。综上,特种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种加工必将不断完善和迅速发展,反过来又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并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技术,特别是自动化制造技术,不但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并且具有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在超精密加工技术方面,其加工精度已进入纳米级(0.001um)表面粗糙度已成功地小于0.005um;在切削速度方面,国外车削钢通常为200m/min,最高可达915m/min;对于新兴工业需要的难加工材料、复杂型面、型腔以及微小深孔,采用了电、超声波、电子束和激光的加工方法。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尤其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机械制造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已经形成了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机械制造工业体系。

1 特种加工涵义

特种加工是相对传统切削加工而言,本质上是直接或复合利用电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光能、物质动能等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总称。目前常用的有电火花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除此之外还有电化学加工、电子束加工等。它与传统切削加工相比具有:加工过程不再主要依靠机械能,而是直接或复合利用其它能量完成工件的加工;加工所用工具材料的硬度可大大低于被加工材料硬度,有时甚至无需使用工具即可完成对工件的加工;加工过程工具与工件间不存在显著的机械切削力;加工方法日新月异等特点。

2 特种加工分类、方法及应用

2.1电火花成形(穿孔)加工

该法可加工任何导电材料。它是利用火花放电腐蚀金属原理,用工具电极(纯铜或石墨)对工件进行复制加工的工艺方法,可用于加工型腔模(锻模、压铸模、注塑模等)和型腔零件;加工冲模、粉末冶金模、挤压模、型孔零件、小异型孔、小深孔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在YG8(硬质合金)工件上,加工一个直径1mm深80mm的孔,只需12分钟;电火花双轴回转展成法加工凹凸球面、球头;电火花共轭同步回转可加工精密螺纹、齿轮等复杂表面;目前已能加工出0.005mm的短微细轴和0.008mm的浅微细孔,以及直径小于1mm的齿轮。

2.2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它是利用移动的细金属丝(铜丝或钼丝)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腐蚀,实现切割成形的加工方法。它同样可以加工任何导电材料;加工各种形状的冲模、切割电火花成形加工用的电极、切割零件等。典型的应用例如:试制切割特殊微电机硅钢片定转子铁心芯;切割斜度锥面、上下异形面工件;工件倾斜数控回转切割加工双曲面零件;数控三轴联动加分度切割加工扭转四方锥台。

2.3超声波加工

它是利用加工工具的超声频振动,通过磨料悬浮液加工硬脆材料的一种成形方法。超声波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0.05~0.01mm,表面粗糟度Ra值可达0.8~0.1μm,它适宜加工任何脆硬材料,可加工各种孔和型腔,也可进行套料、切割、开槽和雕刻等。由于超声波加工的生产效率比电火花加工低,而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糟度相对较好,所以常用于对工件的抛磨和光整加工。

2.4激光加工

是利用经过透镜聚焦的能量密度极高的激光焦点(高温和冲击波),使工件材料被熔化或蒸发去除的加工方法。科技论文。合理选用激光参数,可实现激光切割、打孔、焊接,激光打标、激光表面处理,还可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封装等。激光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0.01~0.001mm,表面粗糟度Ra值可达0.4~0.1μm,无需使用工具,加工速度极高,适于任何材料,特别适于深径比大的(深径比50~100)小孔和微孔(孔径φ0.01~0.1)。激光表面处理是结合高功率激光技术及粉末冶金技术,对工件进行表面加工处理,从而改变工件表面组织结构、成分及特性,提高其物理性能,使其恢复或超过原技术性能和应用价值的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激光法(应用激光)还是制造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

2.5电化学加工

该法包括从工件去除金属的阳极电解蚀除加工和向工件上沉积金属的阴极电镀沉积加工两大类。它可以加工复杂成型模具和零件,例如汽车、拖拉机连杆等各种型腔锻模,航空、航天发动机的扭曲叶片等。电镀、电铸可以复制复杂、精细的表面。刷镀可修复磨损的零件,改变原表面的物理性能,有很大实用价值。

3 特种加工对机械制造结构工艺性的影响

由特种加工的特点并结合使用特种加工方法的实践,特种加工对机械制造和结构工艺性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改变了零件的典型工艺路线

工艺人员都知道:除磨削外,其它切削加工、成型加工等都应在淬火热处理之前加工完毕。但特种加工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定型的程序格式。因为特种加工基本上不受工件硬度的影响,而且为免除加工后淬火热处理的变形,一般都先淬火后加工。例如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型加工和电解加工等都是在淬火后进行的。

3.2缩短了新产品的试制周期

在新产品试制时,如采用光电、数控电火花线切割,便可直接加工出各种标准和非标准直齿轮(包括非圆齿轮、非渐开线齿轮)、微电机定子、转子硅钢片,各种变压器铁心,各种特殊、复杂的二次曲面体零件,从而省去设计和制造相应的刀、夹、量具、模具及二次工具,大大地缩短了试制周期。

3.3影响产品零件的结构设计

例如花键孔、轴的齿根部分,为了减少应力集中应设计和制成小圆角。但拉削加工时刀齿做成圆角对切削和排屑不利,容易磨损,只能设计与制成清棱清角的齿根。而用电解加工时由于存在尖角变圆现象,非采用圆角的齿根不可。又如各种复杂冲模(山形硅钢片冲模),常规制造方法由于不易制造往往采用镶拼结构。而采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后,即使是硬质合金的刀具、模具,也可以制成整体结构。

3.4重新衡量传统结构工艺性的好坏

由于特种加工的应用而需要重新衡量过去对方孔、小孔、弯孔和窄缝等被认为是工艺性很坏,在结构上尽量避免的典型。特种加工的采用改变了这种现象。对于电火花穿孔、电火花线切割工艺来说,加工方孔和加工圆孔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喷油嘴小孔、喷丝头小异形孔,涡轮叶片大量的小冷却深孔、窄缝,静压轴承、静压导轨的内油囊型腔,采用电加工后由难变易了。综上,特种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种加工必将不断完善和迅速发展,反过来又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并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基成,郭永丰,刘晋春.特种加工技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指俊,冯同建.特种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1996(4)

[3]郑哲敏,杨振声.爆炸加工[M].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

[4]吴为民,高文胜,刘娆,许东卫.液中放电金属冲压成形研究[J].电加工,1998(5).

压花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安岳石刻;大足石刻;造像风格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39-01

五代、两宋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而那个时期艺术价值最高的雕塑主要是皇室和达官贵人支持的佛教雕塑。当时由于政权的变更和迁徙,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滞的迹象,佛教造像活动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题材和风格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民族化,趋向于人间情趣。四川的安岳石刻和重庆的大足石刻是两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在艺术领域里的成就非常的高。

安岳石刻上承敦煌、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而安岳石刻最漂亮,造像最优美的就属于北宋时期,安岳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内有大量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精品,造像气势恢宏,壮观精美。中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对安岳石刻极为赞赏,概括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四大特点。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赞美说:“我到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石刻,像这样精湛绝伦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大足石窟南宋的精品居多,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龛窟、摩崖佛像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北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雕刻精细而闻名,每一龛窟都经过精心设计,显得严整多变。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主要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主题,用艺术的形象,表现各种经变故事,作为讲解密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有的巴蜀风情。

对比两宋时期的安岳石窟和大足石窟造像,我认为安岳造像风格略高于大足。原因如下:

一、佛、菩萨像的面型

安岳、大足宋代佛教龛窟中佛、菩萨像的面型,既没有云冈石窟造像形象的印度或西域面相,也不同于龙门石窟造像形象的丰满脸形,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形象,在雕刻手法上,趋于写实和精细,显得质朴而人性化。北宋至南宋绍兴的为一类型,绍兴以后的又为一类型。绍兴以前的佛像虽然仍像唐代的那样,无论体型大小,神态仍表现为慈祥可亲,庄严肃穆,但形象和表情带有几分女子气,韵味十足。例如:安岳圆觉洞第16号窟,安岳华严洞、茗山寺龛窟。绍兴以后的佛像,女性温柔的气韵消失,双目有固定的格式,一般都作微启状,似乎静默若有所思,但面相上趋于程式化,有失风采。

二、菩萨的衣纹和花冠

安岳、大足宋代的雕刻工作者熟练处理体、面、线的关系,细密繁复的衣纹和璎珞与整体构图协调统一,为雕塑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关系,密集的装饰形成的阴影对比简洁的脸庞、黑白相间,使得面容呈现素净而典雅。在衣纹处理上笔者最喜欢安岳毗卢洞第8号窟右侧护法天王像,其衣纹处理是用线的走向,起伏和摺叠关系来表现的,其中有缓急轻重和抑扬顿挫,与宋代“吴家样”的壁画中表现衣纹的技法是一致的,衣纹皱褶沉浑劲圆又流畅婉转,是安岳石刻中的精品之作。而大足的衣纹和花冠多压缩与阴刻,舍去了衣纹中那些偶然而多余的转折和起伏,特别是菩萨的花冠,其图案装饰或将几何形加以压缩,或将蔓性植物纹加以压缩,以花冠正中的小佛像为对称表现,装饰性大大增加,但其艺术性逊色于安岳石刻的处理手法。

三、雕刻技艺

安岳、大足两宋时期龛窟中的安岳华严洞和大足北山转轮经藏窟的造像技艺水平极高,但就其雕刻风格对比来看,前者富丽堂皇,以宫殿阁楼的“神仙世界”作为背景,衬托细致柔美的菩萨,造型艺术水平高妙,造像体态身姿舒展灵动,刀法圆润,衣纹和装饰压束不大,追求质感,讲究衣纹的转折起伏,其艺术神采既展现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劲逸之气。后者的背景简洁,刀法刚劲,阴线较大,衣纹压缩较大,作品艺术造型处理上呈现精巧秀美的风格倾向,不可避免地流于某种程式化与工艺化,而这正是南宋石刻在艺术格调和艺术感染力上逊于安岳北宋石刻所具有的那种雄浑简炼的地方。

四、结语

两宋时期,上承天子创办皇家画院对于绘画艺术的提倡与推动,下有商贾平民发愿造像的,巴蜀地区以安岳、大足密宗石窟造像为代表的,在造型手法上取材世俗生活情景与具象写实为审美追求的宗教造像作品在中国石窟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岳和大足石刻作为两宋时期最为杰出的典型代表,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时期和而不同的风格技巧与审美风范,且深具艺术发展传承的上下文关系,只有深入了解上述风格的差异与联系,才能对安岳、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遗产作出更为全面地理解,并对安岳石刻极高的艺术成就给予应有的评价。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