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业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19:48

旅游业发展论文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思路项目模式对策建议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黑龙江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形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5种模式: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供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属自发式,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初级经营阶段,仍属自发式,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成熟的经营阶段,属开发式,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此外,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农家乐”等项目,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主体、开发规模、功能等方面分析,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合农科知识类: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哈尔滨的“绿山川”生态园、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瓜果品尝类: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民俗生态类: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花卉养植类: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种养殖产业类:如大庆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中,60%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合类型,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进行农、林、果、牧、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规模较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多,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北部地区较少。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雷同或近似,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并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此外,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因此,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应以农业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走特色品牌、精品项目之路;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主题公园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把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设项目。在功能上,可建立粮油、果品、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在利用方式上,可将作物的观赏、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其经营效益,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有先进生产水平的、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阔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是看点。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50万亩的“走廊”上,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范区、果园示范区等。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并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不仅担负着“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任务,还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农家游或农家乐这类项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园等形式,主要是私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种就简、就古的旅游项目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是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

特色农业基地黑龙江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发展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凸显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或者是特色黑土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地貌、特色的农业环境等。例如大庆龙凤的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我国东北三省最大的43型温室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反季水果、蔬菜等。

项目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在大力推进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要重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预测趋势、立足特色,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农业企业。

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该加强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和时间定位,注重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相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相结合。

项目应该突出产业化,立足特色,增强内涵,打造强势的产业品牌和精品项目。旅游观光农业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和农村生活风貌,丰富农业文化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切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和高消费,要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实效。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进步,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观光农业向成熟阶段发展。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等进行产、学、研或其他合作方式,全面加强旅游科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学习和探索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应用现代IT技术实现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

2.郑业鲁等.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2002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形象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批主题旅游城镇,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为特色的江南古镇周庄,有独特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以及分别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旅游品牌的桂林的兴安、龙胜、阳朔等县,利用主题特色,形成了旅游竞争优势使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星。

主题旅游城镇及其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竞争力战略研究权威——美国的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就是“采取进攻性的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效益。”(迈克尔•波特,1980)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关竞争的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很快为各行业所接受并重视,其中也包括旅游业。S.Demars认为一个旅游度假地竞争能力由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况、可进入性等决定。E.Canestrill等指出,旅游地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更要看它的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国内许多学者也曾对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涉及如何提升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主题旅游城镇和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分析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进而对提升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主题旅游城镇的界定

主题旅游城镇是指利用当地的特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塑造主题形象,并围绕该主题来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城镇。它建立在对旧有城镇的特别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改造上,保持城镇原生态和文化氛围,在符合原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时,也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城镇同时因为原居民的居住而富有特别的活力。主题旅游城镇用旅游产品的形式将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表现出来,它注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地区垄断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能充分利用当地传统的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的主题旅游形象;而且它要求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建筑风格还是民风民俗,都能体现城镇的特色和主题。

但由于规模、功能、资金和地位等条件的限制,约束了主题旅游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它只有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胡冬梅、司继伟,2002)。所以,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是指主题旅游城镇为保持自身旅游持续发展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主题旅游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现,它能使该城镇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为城镇旅游业创造经济收益的能力,而且还表现在: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为所在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影响旅游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本文尝试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探讨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要素。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是指游客对主题旅游城镇所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国际、国内游客的需求状况以及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是指旅游地如何从区位条件出发,树立形象、建立品牌去吸引游客,开拓客源市场,巩固并拓展市场规模,从而提升城镇旅游竞争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区位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旅游环境要素、形象要素和品牌要素。如图1所示。

需求要素分析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主题旅游城镇提供的旅游产品映射出市场需求,其产品可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进行分类;同时,游客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来选择旅游产品,因此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来判断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形势。

游客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直接关系该城镇旅游业的收益,因而是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根据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来判断某一类型的主题旅游城镇的游客与潜在游客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以此来衡量该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及未来的竞争潜力。

供给要素分析

区位要素区位因素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是通过主题旅游城镇所在的位置、城镇的可进入性以及通讯状况等来反映的。区位优势及其所形成的潜在收益和特有属性,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和城镇的旅游收益,从而影响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因为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有利于与城镇外的信息进行沟通,更有利于开拓旅游新市场,为主题旅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旅游环境要素旅游环境是指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能产生美感,并获得精神与物质享受以及知识乐趣的环境(常凤池),其中包括旅游软环境和旅游硬环境。旅游环境要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概念,它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旅游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镇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心吸引物要素核心吸引物是指主题旅游城镇具有相当影响力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品牌项目、一流的景点等,它能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区域间旅游竞争的基础。对于主题旅游城镇来讲,指当地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周庄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桂林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

城镇形象要素主题旅游城镇形象是指城镇的整体形状和特征,它是城镇景观形象、公众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竞争领域的扩大,旅游业的竞争已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具挑战意义的层面,旅游地形象塑造和设计策划成为旅游地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竞争力主要通过政府形象、公众形象、城镇景观形象三个要素体现出来。

品牌要素它是在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以及形象要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主题旅游城镇的特色主题优势所形成的辐射力、知名度和吸引力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不同的品牌效应,不断巩固并扩大旅游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需求方面的两要素是游客选择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直接反映,也直接关系到其旅游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衡量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指标。供给方面的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力要素、城镇形象要素以及品牌要素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城镇的相对优势,能增强旅游的主打吸引力,最终提高旅游竞争力。其中,品牌要素是旅游竞争力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因为品牌竞争力体现了主题旅游城镇吸引游客的能力,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的升华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总之,这七大要素共同决定了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他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虽然各因素的作用力有强有弱,但他们交互在一起共同推动城镇旅游的发展,所以要把握好各因素的不同作用力,发挥其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特定作用。

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策略

根据上述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本文试从内部形象提升策略和外部环境提升策略来分析如何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如图2所示。

准确的主题定位

准确的定位是建立形象和品牌的关键。旅游城镇只有在竞争市场上进行准确且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主题定位是指主题旅游城镇根据竞争状况和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辐射能力等方面进行把脉,最终确定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其目的是创造主题旅游形象,最终赢得市场客源。如桂林的兴安,其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建于秦代的灵渠,因而构成了兴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形象,而龙胜因为有苗、瑶、壮、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便形成了民族风情主题旅游城镇。因此主题旅游城镇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考虑游客、当地居民和周边旅游城镇对自身旅游形象的认同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不断地强化品牌形象,才能强化竞争优势并提升旅游竞争力。内容摘要:城市工业旅游拓展了工业旅游研究的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意义,同时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赢,形成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目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当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把工业旅游的内涵全面而细致地挖掘出来,工业旅游的深层内涵还应包括工业旅游的客体、组织形式、主体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因此要继续放大其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从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研究工业旅游,以指导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从城市产业的视角看工业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应该是推动城市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工程;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工业旅游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工业旅游的客体不仅包括上文定义中提到的与工业企业有关的东西,还有所有的可以整合的工业资源,包括历史工业文明,现有工业文化和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设想。组织形式可以包括商务考察、参观猎奇、学习体验等,开发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工业企业,还应该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开发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注重环境效益,追求工业旅游、旅游业、城市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3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5.加大滨海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份额

客源市场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应扩大惠州市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惠州市整体滨海旅游业形象的宣传促销,同时强化对个体滨海旅游产品的宣传。继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将重点客源圈的范围扩大,逐步向省外、国外市场延伸。

经过惠州市各级领导以及全体滨海旅游产业工作人员的努力,把惠州市沿海区域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避暑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参考文献:

[1]洪贤兴,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20.

[2]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况汇报[EB/OL]./xlogin/news/upfile/20070912164117015.doc.

[3]林璇华.广东滨海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33-136.

[4]黄晓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悠闲度假基地——对惠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04,(5):11-16.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奥运会旅游业契机

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是为满足奥运会需要或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奥运经济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经济活动,如奥运比赛场馆及与之配套的设施的建设等。第二类是间接经济活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机场、通信设施、交通等;城市改造,如对城市危旧房改造、对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对城市发展重新作规划、对污染项目的治理和改造等;对奥运举办地及周边地区旅游设施的投入等;对奥运会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诱发的投资活动,如投资商认为奥运会的举办会提高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投资房地产有利可图,因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房地产;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投资带来的连动效应,这些经济活动中有些是可以预期、计算的,而有些则是难以预期的,有很大的随机性,只有到奥运会结束后才能计算出这类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奥运经济影响的周期,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为10年左右的影响效应,即前7年后3年,按照上述的国际惯例,国内外一些学者把2002—2012年定为我国的奥运经济影响周期。

奥运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奥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已形成。但在二战以后,以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奥运会与大众旅游才有了实质性的结合,特别近几届奥运会的主办者越来越意识到奥运旅游在整个奥运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促进奥运旅游作为奥运会主办的主要目标。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能匹敌的,在一个特殊的时段内,主办国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和旅游的热点,吸引国内外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旅游者。例如,整个悉尼奥运经济周期(1994-2006年)给澳大利亚带来了80多亿澳元的经济效益。汉城奥运会的形象战略以及巴塞罗那和雅典奥运会的城市“再造”战略也同旅游直接相关,有利于主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高盛亚洲公司对中国到2008年旅游收入的预测,到2008年中国旅游收入将达到600亿美元。由此可见,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的旅游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提高举办国的知名度;促进举办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增加了新的旅游吸引物;增加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能力;优化旅游产品;能有效地促进入境游客的持续巨量猛增;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奥运契机

(一)极大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奥运会对北京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北京市城市建设目标提前10年完成,北京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北京市的高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据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北京对奥运的投入可达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体育设施建设170亿元,环保投入713亿元,其他117亿元。这个投资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投资。这么巨大的投资规模效应,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交通、通讯、市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硬件和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为促进入境旅游提供良好机遇。

(二)全面提升旅游品牌的国际形象

奥运旅游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与服务质量、接待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与世界接轨和全面进步,有利于加快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同时,由于奥运会期间巨大的媒体效应,尤其是国际游客的口碑效应,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三)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投资大,涉及面广,期间大量的接待活动将给举办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了5.9万个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提供了7.7万个就业机会,而悉尼奥运会则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据专家预计,北京奥运会仅北京就可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旅游行业就业。另外,由北京市统计局承担的“奥运投入与北京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专家课题研究认为,在2005-2008年这4年间,奥运投资使北京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每年平均加快0.8个百分点,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将接近70%,新增就业机会将达到180万个,全面带动北京和我国经济发展。

(四)稳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从奥运经济影响周期内来看,从2002年到现在,北京市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逐年提高,旅游收入稳步增加。例如,2004年,北京市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实现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1-5月,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34.6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29.3%。2004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游客8050万人次,本市游客3900万人次。2005年1-5月,旅游饭店接待国内客人474.3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12.4%。依据旅游部门预测,在奥运因素作用下,2002-2005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在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2007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8-2010年将会以10%的速度增长,2008年将达到46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2002-2007年接待国内来京旅游者年均增长5%左右,到2008年将达到96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50亿人民币。另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2007年,因奥运会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拉动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提高约1.7个百分点,达到11%左右。到2007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6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悉尼奥运旅游的宣传促销战略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北京奥运会应借鉴悉尼奥运会成功的经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同时要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分为准备期、举办期和会后期三个阶段,即准备期的前7年、举办期的17天和会后期的若干年。对奥运会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举办期的17天,而对旅游发展来说,则是从准备期开始逐渐升温,举办期的17天未必是高潮,而后的日子更为重要。

(二)处理好北京与全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关系

北京是奥运的举办地,北京的付出和收益都是最大的。但是,全国在一定时期内要围绕北京奥运做文章,全国支持北京,使奥运的影响扩大,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受益。同样,也必须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我国港澳台地区、韩国、日本等重要客源地和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另外,还要加强举办地政府、奥组委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协作,以确保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旅游吸引物得到有效开发、旅游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快培养高质量涉外旅游人才

发展入境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建议在高校、中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加强关于奥运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和多语种翻译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为奥运旅游提供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人才。

(四)加强奥运旅游风险的评估

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成功与否,难以预料。因此,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的论证、评估,精心考虑各种可能突发的因素和事件,把不利因素或事件的影响消除在萌芽中或降低到最小限度。制定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奥运旅游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5

(一)人文资源丰富

1、静宁历史悠久,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2、静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是陇东地区文化的渊薮之地。

在这片黄土地上,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群和古建筑群;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共有2280余件;全县各乡镇依然保持的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土特名产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给我们静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静宁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有“文教之邦”的美称。

我县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李广、李暠、李渊、李世民、李白、李思训、李世军等众多李姓历史名人,李姓是陇西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们的郡望称为“陇西郡”;此外,自秦汉设县两千多年以来,也产生了隗嚣、曲珍、慕天颜、吴玠、吴璘、刘琦、王曜南等众多的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彦志士。据史志记载,自宋到清,我县为全国出科举人才最多的地区之一。到现在,教育依旧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县重视教育和崇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风气,造就了从静宁走向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众多。

(二)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

我县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体系。从构成数量上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较多;但从区域吸引力及品质来说,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资源组合优越。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等三大类自然旅游资源静宁均有分布,并富有特色,其中尤以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占较大优势,且具有较大旅游开发潜力。

(三)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我县的旅游资源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轴线,相对集中的分布在轴线两旁区域内。沿312国道以成纪文化城为中心,分布有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九龙山、烽台山、文屏山、悬镜湖等城区休闲文化与历史文化景区(点)。

沿静秦公路以葫芦河为中心,分布有大地滩十万亩高效生态农业、李店十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景观。

(四)休闲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我县休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呈现出沿“312国道-葫芦河-南河”环静宁中心圈层富集的特征。312国道上已经形成了九龙山、烽台山、成纪文化城、悬镜湖等生态休闲景区(点);沿葫芦河形成了西岭生态公园景观带。经过县内环城游憩环的旅游开发,逐步将形成县域内公园休闲,县郊风景区(点)、休闲度假区等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

(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我县是农业大县,至今还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很多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居民建筑、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乡村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同时,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县,拥有葫芦河流域为中心、各乡镇为依托的大量的农业示范园、农业生产基地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以田园风光、农家乐、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现代新农村休闲、高科技生态等几种模式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已现雏形。

(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1、交通位置优越

我县地处甘肃与宁夏两省的接界,东、北与宁夏接壤,西、南与甘肃天水毗连,西北与甘肃定西为邻,交通较为发达。公路上,从兰州至西安的312国道(312国道为甘肃东部经济的走廊和交通干道)从我县境内穿越,静庄(静宁至庄浪)、静秦(静宁至秦安)、静西(静宁至宁夏西吉县)县级公路穿越过境,从兰州、西安和银川到我县的公路行程均在3小时左右,与兰州、西安、天水、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直通班车;铁路上,我县南依陇海铁路,周边的平凉、天水、定西和宁夏固原均有铁路通过,这些城市距离我县的公路行程平均1.5小时。

我县在交通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骨架、城乡道路干支为依托,通往兰州、宁夏、平凉、天水等大中城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我县的交通区位为静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我县处在甘肃东部经济走廊以及众多的中等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内。

我县地处甘肃东部经济走廊(兰州-平凉-泾川-西安)中部,是兰州至平凉公路的必经之地,是宁夏进入甘肃的东大门,距我县空间距离150公里以内或时间距离1.5小时以内的区域包括平凉、固原、天水和定西等中等城市,我县处在这些中等城市的中心;同时,我县亦处在“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分为兰州1小时和3小时都市经济圈)3小时都市经济圈范围内,处在银川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影响范围内。平凉市作为兰州、西安、银川大三角区域次中心城市地位的建立,必将加大这种影响。

众多周边的大中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外溢必然会对我县的交通、城镇建设和城市形象等产生影响,从而带动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3、周边拥有麦积山、崆峒山两大旅游目的地景区和众多大中城市旅游市场活跃片区。

从客源市场来看,我县处于平凉、天水、固原、定西、兰州等众多大中城市的腹地,周边四个地级城市以及兰州大量的城市休闲居民是我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的直接客源市场;同时,兰州作为外界游客进入甘肃的第一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极有利于我县旅游市场向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市场拓展。

我县往东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向南有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往西有红军长征三军会师圣地会宁,县域南界为古丝绸之路(兰州-定西-天水-宝鸡-西安)的重要陆路,是西安到兰州的重要旅游线路。这些周边的旅游资源大多知名度高,其中崆峒山和麦积山为全国旅游目的地景区,旅游经济效益成效突出。我县处于这样一个旅游市场活跃的片区内,依托周边景区的旅游市场规模优势,旅游业的市场开拓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基础薄弱

1、旅游产业规模小

目前,我县只有成纪文化城、烽台山、文屏山等少数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档次较低,基本为二星级;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基本没有,仅沿成纪文化城有一条仿古商业街,但基本为本县居民服务。静宁旅游远未形成“食、宿、游、购、娱”旅游产业链,2008年,旅游收入占全县GDP不到1%,旅游经济收入低微。

2、旅游市场规模小

312国道赋予了我县旅游优越的市场区位条件,但目前旅游市场规模较小,2008年接待旅游者17.9万人次,游客除312国道过境客人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旅游消费水平低,停留时间短。

3、旅游设施不完善、档次较低

我县还没有专业旅游车,旅游者进入景区(点)主要靠搭乘长途公交车和出租车,景区内的旅游主要靠步行。旅游饭店设施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不高。由县城至景区(点)之间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景区建设及其服务接待设施水平尚未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规模。

(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我县现有的景区(点)主要沿312国道分布,312国道上景区(点)旅游功能很不完善,使静宁旅游目前只是作为区域旅游线路的一个过境节点;我县旅游资源较好的生态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国道南面,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无法对全县旅游产业产生带动作用。

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观光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层面,现有的几个景区(点)在功能上主要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体,产品形式单一、重复,缺乏重量级、差异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尤其缺乏吸引力强的现代化旅游设施、休闲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和规模较大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难以吸引追求现代休闲娱乐的旅游者。

(三)乡村景观特色性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小麦为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整体景观表现为开阔、一望无际,田园视线单调,基本是水平的,没有“遮、障、掩”的景观效果,形成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垂直景观带。整体上缺乏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和氛围,同时缺乏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品牌丧失先机

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静宁旅游,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静宁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它们被周边县市先发抢注或者共同享用(“伏羲文化”品牌被天水先用;红色旅游处于会宁的阴影区;民俗资源独特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已经很难成为静宁特有的品牌,造成了静宁旅游品牌的缺失。

(五)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尚待挖掘

我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拥有伏羲故里、中国第一大姓李氏发祥地等文化品牌,但文化价值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对等关系,且积淀下来的人文载体缺乏,人文旅游资源推介不力、知名度不够。成纪古城遗址作为成纪古城的见证,目前只是废弃夯土堆,周边都是种植园,既没有历史底蕴的痕迹,也缺乏景观魅力;依托成纪文化开发的成纪文化城仿古建筑群,旅游功能不完善,观赏休闲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民俗节庆活动虽多,但规模较小,对我县旅游形象塑造作用不大。

(六)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的替代性突出

我县地处六盘山一带,是陕甘宁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一个区域,周边市县几乎都有果业、梯田、水域等自然景观,也有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农耕民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资源等。如平凉市各县(区)依托农业旅游资源竞相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天水的伏羲文化抢占先机等。

因此,无论是果业、水域等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我县在平凉地区和周边都无法形成垄断性旅游竞争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形象与品牌就是生产力。如何打造静宁独特的旅游品牌,是静宁旅游面临的最大挑战。

(七)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脆弱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十分脆弱。目前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如悬镜湖、烽台山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盲目开发,对资源环境将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发展我县旅游产业的措施

1、挖掘成纪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华夏之根”旅游名片。

一是全面提升成纪文化城景区服务质量和功能。加强成纪文化城景区建设,修建旅游休闲设施、充实景区旅游元素,丰富景区旅游活动。真正把成纪文化城建设成为满足广大旅游者和成纪文化研究者满意的旅游景区和文化载体。

二是加大对成纪故城遗址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成纪故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秦汉所置成纪县治,是史书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古成纪遗址的保护,严禁乱采乱挖,在编制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时,突出成纪文化内涵,彰显成纪文化特色,并积极做好与秦安大地湾,天水伏羲庙的联合对接,真正把华夏之根的文章做大做强,把华夏之根的牌子叫响叫亮,吸引世界华人到古成纪来寻根问祖,朝觐旅游。

三是深度发掘成纪文化和推介精品线路。挖掘成纪文化潜力,以艺术创作、艺术展演、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示成纪文化魅力;同时要加强与天水、崆峒山为主的朝觐之旅的对接,包装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大文化圈、大旅游圈的发展局面。

3、依托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红色圣地”旅游名片。

一是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镇。界石铺镇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会师的中心基点,是我县打造“红色圣地”旅游品牌的基地。打造“兰州—会宁—静宁—六盘山”红色旅游线路;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中体现红色村镇风格,积极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镇。

4、紧跟旅游业发展趋势,着力打造“金果家园”旅游名片。

一是整合旅游资源。我县是“中国苹果之乡”,苹果产业已具备规模效应,符合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条件。静秦公路沿线要结合“平凉金果”优势品牌,依托城镇、交通和自身资源优势,建立相应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业观光、度假、郊游、野餐、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在农事季节举办主题节会,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二是开展旅游培训。旅游资源禀赋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乡镇要积极培养“创建景区、依靠景区、服务景区”的意识,培育有条件的农户优先发展“农家乐”,推行“采摘、品尝、体验”的方法销售农村土特产,培训村民在景区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走“农业+旅游”的增收道路,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建立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积极引导开发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艺术品位高雅、制作精良、便于携带、市场效益好的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以静宁烧鸡、大饼、苹果、成纪地毯、成纪挂毯、成纪刺绣、圣诞成纪系列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为主开发旅游商品。积极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新、创建品牌,并向有资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颁发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和销售证书。通过政策扶植,积极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旅游商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形成具有静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6、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行业管理。旅游局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主导作用,依照《甘肃省旅游条例》、《静宁县旅游发展规划暨景区策划》中的规定,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旅游规划、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对旅游行业的指导,加快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的升级。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6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部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

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

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

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7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经118度24分-119度48分和北纬34度-35度07分之间,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县市接壤;西与徐州新沂市、淮阴市沐阳县毗邻;南与淮阴市涟水、盐城市响水两县相连,东西长129公里,南北宽约132公里,土地总面积74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95.4平方公里。

连云港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国水晶之都和中国十大安静城市、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风景名胜众多,历史文化浓厚。目前,全市有各类旅游景区20个、景点200多处,4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区,1个国家AA级旅游区和3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具有“海、古、神、幽、奇、泉”六大特色。

连云港以其悠久的地方文化和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连云港旅游业依托资源优势,创建旅游品牌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目前,连云港旅游业的旅游品牌,主要是旅游资源品牌为主。

连云港旅游资源品牌:

1.山岳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花果山风景区、孔望山风景区、石棚山风景区、高公岛风景游览区。其中花果山风景区是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5.3米。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名闻海内外。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令游客赞叹不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2.海滨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连云港市温泉旅游度假区。连岛,古称鹰游山,是江苏省最大的海岛,与连云港港隔海相望,以其独特的气候特征,濒临海州湾渔场的优质基岩海岸,形成了连岛植物种类繁多、海产品丰富、海蚀地质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集山、海、林、石、滩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海滨旅游度假地。已成为全省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3.考古旅游资源及其品牌:古朐山风景区,据考古学研究结果证实,远在1万年以前,古朐山即现在的锦屏山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1959年和1978年在锦屏山南麓二涧和东海县山左口乡大贤庄,均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锦屏山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9处,二涧遗址为中国原始农业最早开发区之一。

4.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品牌: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桃源仙境、龙潭瀑布,1979年发现的长20米、宽10米的“将军崖岩画”,国家文物局鉴定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项难得的重大发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5.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品牌: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总共分八个坡段,363级台阶,墓区内有752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抗日山烈士陵园不仅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而且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胜地。

6.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品牌:云台山海宁禅寺,海宁禅寺地处花果山南麓,上接玉女绝顶,下临九龙幽涧,古树森环,白云缭绕,向称云台仙境。它发迹于唐,复修于宋,重建于明,规制恢宏,金碧夺目,远迩具昭,号称淮海第一丛林,四时香火虔趋不绝。清康熙三十一年,皇帝御笔书赐“遥镇洪流”匾额,恩荣显赫,天下莫尚。抗日战争期间,古刹屡遭轰炸焚烧,几成瓦砾。海宁禅寺僧人与当地民众自发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寇暴行。为纪念死难的爱国僧侣,九十年代在寺西修建了一座义僧亭,今以重建。千年古刹面貌焕然一新,胜概胜于前,香火日盛,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佛教和旅游胜地。

7.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苏马湾生态园、谢湖村珍果生产基地、朝阳太白涧环保生态园旅游,其中苏马湾生态园,苏马湾的得名于明末将军苏子恒牧马鹰游山的美丽传说这里山林茂密幽深,环抱玲珑金滩,入林寻幽,林翳天日,溪响淙淙,鸟鸣啾啾;入宿木屋,夜闻风涛澎湃,晓望海上日出,给您远避喧嚣,恍隔世外的真切感受。

二、连云港旅游品牌的特点

近几年来,连云港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旅游综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出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坚持大旅游战略,搞好特色旅游。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本着增强影响、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四区、二山、一水”(连岛、高公岛、海州弯、温泉、花果山、孑L望山、渔湾)的开发。花果山景区突出《西游记》特色,围绕“花、果、猴、石、洞”做文章。连岛、海州湾等海滨旅游景区,以“海”为主题,围绕观海、游海、探海、尝海,增加项目,完善设施。

从1997年开始,每年都举办连云港之夏、花果山登山节。两大节庆活动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效果好、延续时间长、带动作用强。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二)坚持科学定位,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市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市领导带队赴目标市场进行宣传促销,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举办旅游新闻会和旅游展示活动,加强与客源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先后打出了“游大海、尝海鲜、登花果山”、“到孙悟空老家连云港看大海”等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客源城市的新闻媒体,加强电视广告宣传,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投入。

(三)坚持调整结构,不断扩大旅游业规模。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鼓励部门、企业和个体兴办旅行社,全市国内旅行社由1998年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42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水晶、海产品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东海水晶现已形成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水晶念品、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多层次建设旅游饭店,既能满足旅客的需求,又能增加就业和收入。

三、连云港旅游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连云港旅游业的品牌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转(一)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基础不牢固

目前,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尚未形成对旅游者持久吸引的旅游名牌。

(二)品牌意识还较淡薄,对旅游品牌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旅游产品都是从促销的层面认识“信息传播”和进行“形象打造”的,很少真正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品牌的战略意义。

(三)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四)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五)忽视“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能够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因此,要建立旅游品牌,就必须研究、了解旅游品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管理方法。

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入寻求旅游名牌的发展之路,主要对策有:

(一)强化品牌意识,准确进行品牌定位

1.应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从价值、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品牌趋向发展。

2.依据本地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品牌定位,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增强吸引力。

(二)保护品牌,实现品牌忠诚,提升品牌价值

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

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建旅游品牌,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旅游地的发育阶段,旅游产品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最早从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上进行的,这时的旅游产品处在发育期;其次,在旅游地的成长阶段,旅游地从景区景点的开发进入配套设施开发(食宿性、娱乐性、购物性、参与性等项目的增加),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长期;最后,旅游地进入成熟阶段,旅游地从旅游设施开发建设转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经济体系的提升,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熟期。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科学地进行品牌的规划与管理。

(四)全方位进行品牌创新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应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完美组合。

2.旅游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品牌+旅游饭店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的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品牌群。

(五)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旅游名牌是旅游品牌的延伸,比一般的旅游品牌更有价值,更有知名度、感召力和持久性。因此,连云港旅游业已打造出的旅游品牌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旅游名牌为导向,实现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P·R·史密斯.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晓钟.品牌经营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王书卿.国际名牌策划与实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朱鸿.名牌战略策划[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04.

[7]杨铭铎,等.对旅游业品牌经营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8

【摘要】旅游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心理学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并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提出四点可以把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建议,把旅游学和心理学相结合,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