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晋级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17

晋级职称论文

晋级职称论文篇1

人力资本相比于政治资本对于专业人员的向上流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此推论,在职称的晋升上,人力资本会获得正向回报。不过,在魏昂德等学者的研究中,关于政治资本的测量主要是针对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差异,且更多强调个体对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忠诚。实际上,政治资本可能是一种类似于教育文凭的资格证书,是能力或诸多无法观察的品质或特征的信号,同时,党员身份类似于一种社会资本(关系)可以获得诸多资源(信息、影响力或操作力)和机会。它可以起到非正式个人信息网络的作用,确保干部在竞争中可以获得最新的、最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宋时歌,1998;刘和旺、王宇锋,2010)。如果认可政治资本具有某种能力或资格凭证的作用,则市场化转型可能并不一定会弱化其在地位晋升上的作用。派作为一种特殊身份,其对于地位流动的影响一直被忽视。虽然截至2011年底时各派成员总数不过80多万人①,但其中却不乏中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因此在讨论职称晋升问题时,理应给予关注。关于人力资本与地位流动的既往讨论,主要考察了学历、在职培训等方面,而对于人力资本的质量则较为忽视,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问卷调查资料,更因为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前,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上大学就足以与其他人群进行区分,但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学历的含金量会降低,重要性日益凸现的将是获得什么样质量的教学。已有研究显示,学校级别对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显著影响(李黎明、李卫东,2009:120),对于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人力资本的质量相比于数量而言,何者会更重要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基于既往研究,本文的第二个假设是:H2: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相比于政治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对于专业人员职称晋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本的质量相比于人力资本的数量对于职称晋升而言更为重要。

本文主要关注专业人员来自非家庭成员如邻里、同事、上级和非正式组织等的支持,称之为社会性支持。既往研究显示,越是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其所拥有和可以运用的社会资本越丰富。但具有社会资本功效的社会支持的获得,是行为主体“有意识投资”的产物,两性因之而有差异,专业技术女性由于家庭责任或组织社交的男性网络对女性的排斥(比如:高尔夫球协会、足球协会等)(Marshall,1997),导致花费在与他人交往上的时间、精力都少于男性,从而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本,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女性会因为难于融入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非正式网络,因而缺少机会,导致女性被排挤和孤立。就专业人员职称晋升而言,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社会性支持,则其在地位晋升的路途上相比于那些没有获得或获得较少支持者而言,会走得更顺更远,因此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假设是:H3:越是能获得社会性支持的专业人员,越是能在职称晋升时处于有利位置。性别分工与晋升有关社会化形塑的性别认知、家庭分工等因素对于职称晋升的影响,尚有待引起更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女性在承担职业角色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角色,这不仅表现在女性自身的角色意识中,也反映在社会对女性的双重价值评判标准上。社会对男性的评价尺度是事业,但对女性却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标准: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是家庭,而工作机构对女性的角色期望是工作(CentraandGaubatz,2000),这种双重标准对女性是不公正的,也超过女性能力范围,增加了女性的压力,造成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以往的研究也显示(Whyte,1984)中国妇女承担了照顾家庭与抚育子女的重担。因此,受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女性人员更多地承担了子女抚养、家人照顾和日常家务劳动等责任,并形成“劣势累积”(马缨,2009;张廷君、张再生,2009)。因此,本文的第四个研究假设是:H4:性别角色认知趋向于现代,家务劳动承担更少的专业人员,在职称晋升上会走得更快。

模型及分析1.模型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即是专业人员职称晋升,分为晋升副高级职称和晋升正高级职称,事件史分析方法测量的是职称晋升的年数②。所讨论的职称晋升指各专业技术领域专业职称的获得,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副高级职称晋升(从工作开始晋升到副高级职称所用的年数),二是正高级职称晋升(从工作开始晋升到正高级职称所用的年数)。2.模型核心自变量先赋性因素以两个变量测量:一是父母文化程度,其取值是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最高者,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中技、大专及以上四类;二是户籍出身,分为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两类。自致性因素的测量以个人人力资本为主,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文化程度,指个人开始第一个工作之前的接受教育的年数;二是接受教育的质量,指最高学历是否是重点大学;三是工龄,根据分析时关注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晋升的主旨,建构了两个变量:晋升副高前工龄与晋升正高前工龄。政治资本的测量,采用的是晋升副高前政治资本和晋升正高职称前政治资本,分为群众、共产党员和派三类。社会支持是一个由多个变量建构的量表。问卷中有一个问题询问了“需要时下列人员能否帮你”,涉及的对象包括企业主/企业主管、厅局级及以上干部、初级干部、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上述问题的回答状况,构建一个称之为“需要时可以获得的帮助”的量表,其信度系数为0.785。性别分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性别角色分工认知,根据被调查者对4项问题的回答构建量表,分别是“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挣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丈夫的发展比妻子的发展更重要”、“更重要的是帮助丈夫成就事业”。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67,得分最高为20分,最低为4分,得分的高低反映了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由传统到现代的连续统。女性(10.06分)相比于男性(11.45分)更趋向现代。3.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模型及分析以副高职称晋升事件和正高职称晋升事件在生存期内是否发生为因变量,以先赋因素、自致因素、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社会支持、性别角色认知等要素为自变量,利用事件史的logit模型,通过stata12软件分别对不同性别专业人员职称晋升进行分析。第一,在晋升副高级职称时,有显著影响的要素为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及社会支持,且对两性有相似的影响。先赋性因素、性别角色认知和家务劳动承担对晋升副高职称无显著影响。第二,在成功晋升正高职称的影响因素上既有相似性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相似性表现为政治资本和社会支持对两性晋升的影响相近。性别差异表现为:对于女性而言,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各要素、性别角色认知等对晋升正高级职称均有显著影响。对男性而言,表征人力资本质量的“最高学历为重点大学”及性别角色认知对晋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就两性专业人员职称晋升的影响因素而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是:第一,人力资本相比于先赋因素对两性的职称晋升而言更为重要,先赋因素中的父母文化程度、户籍身份只对职称晋升有微弱影响,而人力资本数量(工作前受教育年数)数量和质量(最高学历是否重点大学)对两性正高职称晋升均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二,社会性支持对于两性晋升更高职称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派身份对于两性正高职称晋升有显著积极影响。

差异性是:第一,中共党员身份对男性职称晋升的影响大于其对于女性的影响。第二,人力资本质量对于女性正高职称晋升有显著积极影响,但对于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性别角色认知对女性晋升正高职称有显著影响,性别角色认知越趋向于现代,晋升机会更大,对男性专业人员则不存在这样的影响。总结来看,我们看到影响两性专业人员职称晋升的很多共同因素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即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作用凸显,但社会支持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差异性影响因素颇具性别视角,特别是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反映了现代社会两性分工以及女性的性别观念对于在专业技术领域晋升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专业人员职称晋升的核心影响要素及性别上的差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努力方向以及设计更合理的晋升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爱玉 田志鹏

晋级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专业技术岗位 职称晋级

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各项人事制度,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中,对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并将相应指标进行量化,通过职称晋级评审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职称晋级评审。事业单位应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专业技术岗位职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人才成长,为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地区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科学化、合理化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逐步完善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在激发专业技术人才潜能的同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既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又为建立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新政策、新制度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事业单位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实施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

2.有利于组织与个人实现“双赢”目的

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构成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将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目标与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结合,从科研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奖项的获得等多方面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目标和要求,使得专业技术人才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顺利实现了组织目标,促进了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长期发展,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二、目前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岗位任职条件的制定未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都有一套专业技术岗位职称管理办法,但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的制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性,只是简单地对任职年限、情况提出了要求,未全面考虑专业技术人才各方面的需要,以及有关的人才激励因素,从而未充分调动起专业技术人才在科学研究工作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任职条件的制定既忽略了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单位发展目标相结合的重要性,也忽视了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奖项的获得对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利于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同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成功晋级,有些事业单位未予以进行有效的薪酬激励政策,只是按照相关工资制度要求兑现岗位工资,激励幅度较小,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评审未与考核机制相结合

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评审工作时,将各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作为评审的唯一依据,只要符合相应的岗位任职条件,便予以评审通过。这种评审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工作业绩与能力,却不能对专业技术人才在任职岗位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进而影响了事业单位选拔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三、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原则

1.实施激励,满足需要,激发潜能

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为基础,结合薪酬激励、公平激励、目标激励、沟通激励、认可激励等激励机制,使专业技术人才找到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科学研究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专业技术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事业单位的组织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个人双赢的目的。

(1)结合薪酬激励,建立完善的职称晋级薪酬体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能考虑高层次的需求。薪酬则是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顺利晋级的同时,不仅要依据相关工资规定兑现专业技术岗位工资,还应根据专业技术人才论文的发表情况、科研项目的申报情况、科研奖项的取得情况等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的绩效奖励制度,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2)结合公平激励,构建公平的职称晋级环境。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都有公平需要,公平感对员工的激励十分重要。因此事业单位应制定具体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的程序,遵循“程序透明、机会平等,评审公开”的原则,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职称晋级环境,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开展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工作,充分满足专业技术人才心理上的公平感。

(3)结合目标激励,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组织的发展目标对于员工的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一个组织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时,员工的生存压力就会明显增加,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人心、激发士气的重要因素。因此,事业单位应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及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制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对科研的期刊级别、科研项目获批的级别及资金额度、科研奖项获得的级别等内容逐步细化,以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为阶梯,为专业技术人才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其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他们提供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4)结合沟通激励,营造和谐的科研团队工作氛围。有效的沟通可以使成员间相互理解,创造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要营造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通过沟通消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从而促进组织形成和谐的关系。各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中应对专业技术人才在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科研论文等方面均提出要求,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仅一人之力是无法胜任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则应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进行团队合作的机会与环境,进而达到沟通激励的目的,使事业单位形成和谐的科研团队工作氛围,为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5)结合认可激励,加大对人才的表彰力度。受人重视、得到赏识、获得肯定的愿望是一个人最强大、最原始的动力之一。组织应把荣誉视为一种压力诱因,促使员工产生更大、更稳定的荣誉感,进而产生内部压力,主动提出高目标,出现向上行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任职条件中,应对中高级职称岗位任职条件提出科研奖项或发明专利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才在实现个人职称晋级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认可激励。组织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所获得各项荣誉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表彰力度,如口头表扬、颁发奖章、内部刊物表扬等,在精神上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从事科研工作,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2.全面考核,择优选拔,优化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是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全方面的科研工作素质,而不仅仅只是达到了的要求、项目申报的目标等,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全方位的考察也应作为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的评审依据。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晋级工作始终坚持“择优选拔”的原则,逐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事业单位的科研能力,为实现组织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目前各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本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每半年或全年都会对全体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涉及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个方面。为使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全面化,在对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级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考察的同时,也应与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将专业技术人才的绩效考核结果一并作为评审依据,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综合评定,为事业单位选拔出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瑞增.激励要讲方法[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余兴安.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4]孙新波,樊治平,秦尔东.知识员工激励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晋级职称论文篇3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A地区初级中学教师为总体,由于A地区的初级中学以班级数、升学率、师资等划分为三类,一类学校主要是州级及以上重点中学;二类学校主要是县城一般中学;三类学校主要是乡镇中学。并且一类学校较少,二类、三类学校较多,因此笔者随机在一类学校中抽取2所,二类、三类学校中抽取3所,共计8所学校的教师为样本,对这些教师进行了综合型问卷调查,在8所学校中发放问卷最低36张、最高42张,共计296张,有效问卷282张,问卷设计用4级里克特(Likert)量表。为便于比较,把“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合为“不满意”、把“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合为“满意”,进行二点评分,在各为50%的条件下,进行卡方检验,观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并对其中的数名普通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共50多人次。用SPSS17.0统计样本教师的选择结果。

二、调查结果

1.样本教师基本信息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看,8所学校共计选择样本教师282人,按性别分:男性155人、女性127人;按类别分:一类学校70人、二类学校108人、三类学校104人;按职称分:初级136人、中级105人、高级41人;按教龄分:5年以内76人、5至10年67人、10至15年85人、15年以上54人;按职务分:普通教师241人、行政人员41人。

2.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满意度”

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态度,“不满意”为52.5%、“满意”为47.5%,卡方检验为2<20.05(2=0.74、c20.05=3.84),说明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态度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即“满意”和“不满意”并不明显。样本教师在各种划分方法中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即明显“不满意”的是:二类学校的教师(不满意60.2%,满意为39.8%,2=12.31、20.05=3.84,2>20.05)、中级职称的教师(不满意65.6%,满意为34.4%,2=28.81、20.05=3.84,2>20.05)、教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不满意都大于57.1%、满意都小于42.9%,最小2=5.97,20.05=3.84,都是2>20.05);其余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方谈资料进行词频分析,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最满意”的排列前4位的依次是:晋升有成就感;晋升有明确的硬件;晋升时间比较固定;晋升代表自己的教学能力被承认。“最不满意”的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酌情加分;晋升副高级职称只有领导;晋升制度透明度不高;晋升制度无法律保障;评价体系的不公平;职称晋升难度太大。

3.样本教师对职称的关注度

(1)对初级职称的关注度

初中教师晋升初级职称要求不高、难度不大,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就可以直接晋升,几乎所有初入教育行业的教学者都能正常晋升初级职称。由于教师晋升初级职称比较容易,所以对初级职称晋升制度关注度不高,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小,因此,在统计初级职称的晋升制度的态度就应该是一个随机数据,这印证了初级职称卡方检验显示2<20.05(不满意48.0%,满意52.0%,2=0.47、20.05=3.84),即没有显著性差异。

(2)对中级职称的关注度

前面提到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满意度”,通过前面的卡方检验可以发现:样本教师对晋升中级职称制度的态度“不满意”明显大于“满意”;同时,教龄在5至10年内的教师是晋升中级职称的主要时期,卡方检验的差值也最大,说明大多数教师的目的职称是“中级职称”。90%以上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满足中级职称的聘用条件,但是,不能按照正常的晋升步骤晋升到中级职称,通常都要等待十年左右,甚至更长。当探讨“不满意”的原因时,词频统计中主要表现在:晋升职称中有暗箱操作、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3)对副高级职称的关注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目的时就有激励作用,当通过努力不能达到目的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调查中发现94%以上的副高级职称是行政人员,这使普通教师“希望值”减小。虽然副高级职称对教师的吸引力较大,但是,教师不能通过努力教学被正常晋升,会产生成长需要理论中的“挫折――退化”,使许多教师消极对待晋升副高级职称、敷衍塞责教学工作。这印证了副高级职称卡方检验的结果是2<20.05(不满意48.8%,满意为51.2%,2=0.17、20.05=3.84),也印证了“最不满意”词频较高的是“副高级职称只有领导”。

三、调查结论

教师过度关注职称晋升制度而陷入了职称漩涡。(1)外显性职称漩涡,即某一目的职称是大家都能看见的最牵累人的事情。比如,正常工作8年就可以晋升到中级职称,但是,努力工作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也难正常晋升。(2)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普通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的机会只有6%;相反行政人员有特别加分的优势,所以机会有94%,导致行政人员和普通教师晋升[1]差异过大。这印证了访谈笔记中最不满意中词频最高的是“酌情加分”,最满意中词频最低的是“晋升代表自己的教学能力被承认”。这就是内隐性职称漩涡,即职称背后大家不易看见的牵累人的事情。

四、导致样本教师陷入“职称漩涡”的归因分析

1.外源性归因

(1)归因于学生管理

初中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再有部分网络、电视等对学生的误导,致使学生盲目模仿、盲目崇拜,使中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乡镇学校、县城学校管理难度更大,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2]。由于初中生的管理加强成绩才可能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在获得目的职称前经常加强管理。但是,当获得目的职称后,管理松懈,成绩很快下降。83%以上的教师在获得目的职称后,出现职业倦怠[3],这就是“内隐性职称漩涡”。

(2)归因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偏低,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中说,2012年达到GDP的4%,这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A地区的地方经济来源很少,教师的额外收入基本为零。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分配时重点中学偏高,县城中学较少,乡镇中学更少。所以,乡镇中学教师和县城中学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过度关注,认为“不公平”也明显高于重点中学。县城中学和乡下中学又占全部中学90%,使更多的教师认为职称聘用不公平,这就是“外显性职称漩涡”。

2.内源性归因

(1)归因于生活经费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A地区初中教师的父母或单方是农村人,同时自己的兄妹有很多在农村,这种现象从一类学校到三类学校最低不少于62%,由于长期农村家庭比较贫困,生活比较困难,很多都需要自己的帮助。例如:张老师,父母已是80高龄,有两个姊妹在农村,生活就比较困难,自己经常帮助家里,所以经济需求较大,此时容易对职称晋升制度的过度关注产生负面影响而进入“职称漩涡”中。

(2)归因于评聘制度不完善

①归因于聘用终身制。现行的职称聘任是终身制,只要被聘为某级职称,就是终身的,只可能被升级聘用不可能降级聘用,所以,教师在被聘任某级职称以前比较认真,当被聘任以后,不再为职称发愁,因此,教师会停滞在自己认为能被聘用的职称上,也不担心不被聘用。所以,很少在教育、教学上继续投入过多的精力,从而使许多教师在获得目的职称后就开始出现职业倦怠。所以,在访谈中最不满意中词频较高的是:难以继续晋升。

②归因于酌情加分。在各县的职称晋升评分细则上都有:酌情加分。酌情加分是由于教育部门不能完全了解每一位教师具体的情况,对政策不完善的补充。但是,却成了各校在操作中暗箱操作的理由。在调查中认为有暗箱操作达到61.5%,甚至68.3%的认为评优、选模也有暗箱操作,因此,在访谈中认为最不满意的就是:酌情加分。在访谈中发现,有的行政加分过高;有的生活教师加分过高;有的巧立名目加分;有的利用关系加分等。这正是“酌情加分”导致教师们陷入“外显性职称漩涡”。

③归因于聘用名额受限。现行的职称聘用各校都有明确的名额限制,如某校“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为教师总数的10%,“中级职称”的教师为教师总人数的35%等,当已获得职称的教师不退休,其余教师就没法晋升,许多优秀教师由于名额的限制,无法晋升,使教师的成就动机下降。比如有一位研究生分配到中学任教,按照职称晋升的相关文件,他一年后就可以晋升为中级职称,但是,现在已经六年还没有晋升到中级职称,依照现在学校的情况他至少再等六年才有可能晋升到中级职称。所以,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有32%的很想跳槽,33.1%的想跳槽,24.5%的不知道,只有10.1%的不想跳槽。所以名额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会导致教师的“内隐性职称漩涡”。

④归因于评聘过程不完善。评聘过程应该是根据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各学校的职评小组再讨论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再全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聘,这本是合理的过程,但是有些学校收到文件后故意不在教师会上谈及此事,或者等上级催促时才制定评分细则。由于时间较紧,产生许多矛盾。在访谈中发现:某校校长私自把相关的表填了;某校通知开会决定晋升人员到结束只有几小时,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较多,这就导致“内隐性职称漩涡”。

⑤归因于惩处制度不完善。每一年职称聘用时都会产生许多纠纷,甚至有人到教育局诉说,然而,校长依然是校长,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如A校长私自填表,B校长的亲戚直接填表等。惩处制度不完善,没有加强监管,使许多教师失去信心。现实已经证明:缺乏对职称评聘中不合理现象的惩处,让很多学校领导我行我素。这种现象在二、三类学校尤为明显,使教师也心灰意冷。这直接导致“内隐性职称漩涡”。

五、完善职称晋升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师德

人力资源专家韦恩•卡肖说:多少年来,有些人事管理专家一直在煞费苦心地寻找一种‘完美无缺’的评估方法,似乎这样的方法是万灵药,它能医治好教育系统所患的种种顽疾,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不存在。由此可见,任何制度都有不足之处,仅依靠制度难以弥补不足,更主要的是教育中难以量化的因素有很多、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情商”等。所以,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淡化职称评聘中的不足;通过绩效工资让更多的教师真正投入为学生而教学。

2.实行定期复聘制

定期复聘制度[4],就是定期让全校教师从学校的最高职称开始依次向下聘用。由于教学效果应该与教师工资收入成正相关,然而,许多低职称教师的教学效果远好于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会导致低职称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高职称的教师消极对待工作。因此,各级职务应制定聘用的必备条件,并定期检查,使教师在每段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而获得对应报酬,这样会减少一劳永逸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符合激励理论中“教师会把工资与各级职务教师工作做比较”,从而让职称成为真正激励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3.提前制定聘用方案的细则

我国的职称聘用制度已经发展60多年,其内容大同小异,许多学校都临时制定评分细则,这样难免思虑不周,从而引发许多教师的争议,甚至出现打架、辱骂等事件,使许多教师认为“不公平”,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导致教师陷入“职称漩涡”。因此,评聘方案的实施细则提前一年制定[4]。即今年评聘教师的同时制定明年的评聘细则,这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能指引教育发展方向;能起到瞻前顾后的作用。

4.加大惩处力度

对学校私自填写、包办、指定人员、聘用过程不公开等,上级部门一定要严惩不贷,实行不记名举报、越级查办制度,对举报情况要限期公示、定期公示惩处结果,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感觉职称晋升制度是公正、公平、公开的,让教师在晋升职称上完全放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都完全地、尽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5]。

5.以县为单位组织专家制定评分细则

泰勒的目标教学模式告诉我们: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决定了评分细则,也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是,各校的评分细则随时变化,导致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使教师对职称晋升意见很多,现实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所以,应该以县为单位组织专家组制定详细的、合理的、周全的职称晋升评分细则;应减少酌情加分的项目和分值,让酌情加分透明、合情、合理、合法。通过明确的评分细则,才能安稳教师的疑惑之心,使职称晋升发挥应有的功用。

6.突破名额的限制

各级职称制定对应的聘用必备条件,教师只要满足国家规定某级职称聘用必备条件就应该对应聘用[6],如:符合“高级职务”条件就聘为高级职称、符合“中级职务”条件就聘为中级职称。从而减少消极等待的思想,转换聘职压力,促进聘职公平,让教师不会觉得没有名额,而不认真教学,也不会为没有名额而担忧,使教师用心去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琦.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

[2]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西南大学,2007.

[3]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朱永国.美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及其特点.教学与管理,2005(4).

晋级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 工资改革 级别工资 滚动晋级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建国后,我国迄今进行了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分别是1956 年、1985 年、1993 年、2006 年。现行工资制度是2006 年7月实施的。这次工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这次工改实施至今已七年有余,改革的目的虽好但实际调节的效果并不明显。从某种角度而言,2006年工改有关工资政策比以往更为复杂,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远未实现公平公正的改革目标。此次工改因政策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基本工资标准长期不变、公务员分类改革裹步不前等。仅以公务员级别工资滚动晋级为例,该政策因缺乏统一、细化的标准致各地理解与执行混乱,增加了基层工资业务处理的难度,从中可看出此次工改政策的繁琐与复杂。

2006年工改规定公务员的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构成,级别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办法出台前,所有公务员均按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进行工资套改。公务员的级别工资和级别工资档次,按现任职务、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确定。现任职务是指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正式任命的职务。公务员工资套改时的任职年限,是指从正式任命职务当年起根据实际任职时间按年度累加计算至2006年的年限。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其中须扣除1993年工改以来除试用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称职的年限。影响公务员工改套改级别确定的主要因素如下:

1、职务因素。公务员的级别工资,一般是按现任职务、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确定的。公务员按现任职务套改的级别,如低于或等于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的级别,可先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在此基础上高套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对应的工资标准;如高于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的级别,但级别工资额低于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的级别工资额,可先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再就近就高套入按现任职务套改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这样,有关政策中就增加了按低一级职务套改的情况。也就是说,实际套改中公务员的级别工资是按现任职务与低一级职务套改确定的,从而在工改套改时增加了公务员级别工资确定的复杂性。

2、学历因素。公务员套改的级别和级别工资额低于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的级别和级别工资额的,执行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的级别和级别工资额;套改的级别高于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的级别,但级别工资额低于定级的级别工资额的,可按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的级别工资额就近就高套入套改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

3、影响公务员级别晋升的因素。公务员晋升职务后,执行新任职务的职务工资标准,并按规定晋升级别和增加级别工资。公务员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的,一般五年可在所任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俗称五年考核称职晋级)。公务员晋升职务后,原级别低于新任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职务的最低级别;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以内的,晋升一个级别 。公务员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从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累计五年称职及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下一次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级别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公务员级别工资滚动晋级是工改后根据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重新确定一次公务员的级别。根据国人部发〔2006〕58号文件规定,公务员按级别工资套改办法重新确定级别后,自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凡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并达到级别工资套改表规定年限的,可从达到规定年限当年的1月l日起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其中,职务未发生变动的,须按现任职务达到上一级别规定年限或按原任低一职务达到套改确定级别规定年限;晋升职务只晋升一个级别的,须按原任职务达到晋升后级别的规定年限。因该政策较为复杂缺少统一执行的标准,成为2006年公务员工资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实践中基层执行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出错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影响公务员级别工资滚动晋级的因素与各地所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影响滚动晋级的因素

(一)滚动晋级的时间性。

自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上述四个年度中,每一年的一月可以进行级别晋升。准确地讲,应是2007年1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与2010年1月,自2011年1月开始进行正常的按五年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级别滚动政策中止。

(二)年度考核结果。

滚动晋级的前提条件是上一年度考核须达到称职及以上。如2007年1月符合滚动晋级的年度考核条件是2006年度考核为称职及以上,2008年1月符合滚动晋级的年度考核条件为2006年、2007年考核为称职及以上,依此类推。如上一年度考核不称职等应顺延一年进行级别晋升。

(三)达到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规定的年限问题。

有关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规定的年限分为两个方面,套改年限与任职年限,两者具备其一即可。2006年7月及以后职务未发生变动的,须按现任职务达到上一级别规定年限或按原任低一职务达到套改确定级别规定年限;也就是说,按工改时的现任职务及低一级职务重新套改一次。2006年7月及以后晋升职务只晋升一个级别的,须按原任职务达到晋升后级别的规定年限;这里的原任职务不仅包含工改时的现任职,同时也包含工改时的低一级任职。实践中该问题出错较多。

二、工改时按现任职务滚动晋级的条件,实践中各地因理解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案

1、只要按现任职重新套改确定的级别高于工改套改时按现任职套改的级别即可滚动晋级。

2、当低职套改不起作用并且达到工改套改表的下一年限则可滚动晋级。

3、当重新套改的级别高于套改结论级别才能滚动晋级。

4、当重新套改确定的级别高于现在的级别才能滚动晋级。

以某公务员任正厅2年、任副厅11年、套改年限42年为例,按任正厅2年、套改年限42年套改确定的级别工资为13级8档;按任副厅11年、套改年限42年套改确定的级别为13级8档。根据工改有关政策,套改结论确定的级别工资为12级7档。到2007年1月,此例任正厅3年套改年限43年,根据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对应的级别工资为12级8档。如采用第一方案,则2007年1月滚动晋级至11级6档;如采用第二方案则不能滚动晋级;如采用第三方案也不能滚动晋级,因为新套改确定的级别为12级,不高于工改套改结论确定的级别;如采用第四方案也不能滚动晋级。

三、按低一职务滚动晋级的条件,实践中各地采用不同的方案

1、按低一职重新套改确定的级别高于工改按低一职套改的级别就能滚动晋级。

2、按低一职重新套改确定的级别高于工改按低一职套改确定的级别且高于或等于按现任职套改确定的级别。

3、按低一职重套高于当年套且高于按现任职套。

4、仅工改时低职套改起作用才能按低职滚动。

5、无论何种情况均不按低一职滚动晋级。

以某公务员任正处2年、副处15年、套改年限30年为例,工改套改时按正处2年、套改年限30年确定的级别工资为17级6档;按任副处15年、套改年限30年确定的级别工资为18级7档;所以工改套改确定的级别工资为17级6档。2007年1月按任副处16年、套改年限31年,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对应的级别工资为17级7档。如采用第一方案,2007年1月可以滚动晋级;采用第二方案,可以滚动晋级;采用第三方案,因为重新套改确定的级别不高于按现任职套改确定的级别,则2007年1月不能滚动晋级;采用第四方案,2007年1月则不能滚动晋级,因为工改套改时不是按低一职务确定套改级别的;采用第五方案,2007年1月不能按低一级职务滚动晋级。

四、工改后晋升职务对滚动晋级的影响

(一)工改时的现任职。

工改时的现任职,是指工改套改时的现任职务,工改套改时一般是依据现任职与低一级任职分别套改,然后选取套改级别高的确定套改结论级别。以工改时的现任职作为工改后晋升过职务确定符合滚动晋级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会将按低一级任职符合滚动晋级条件的人排除在外,从而影响级别工资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以后所有级别工资执行的时间。

(二)工改时的现任职与工改时的低一任职。

工改后晋升过职务有关滚动晋级文件中规定,晋升职务只晋升一个级别的,须按原任职务达到晋升后级别的规定年限。这里的原任职务应该包含工改时的现任职与低一级任职,两者具备其一即可滚动晋级。

(三)工改时的现职务与第一次晋升后的新职务。

有的地方采用该方案,以工改时的现任职与晋升职务后的新任职两者之一作为滚动晋升的条件,这样也会导致对少数人的级别晋升产生一定影响。

五、按学历套改的级别高于按现任职务套改的滚动晋级问题

(一)凡达任职年限与套改年限正常进行滚动晋级。

此方案不考虑工改套改时按学历确定级别的情况,只要符合任职年限与套改年限即可滚动晋级。例一,某公务员任副科4年、套改年限12年、硕士学位,根据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确定的级别工资为24级2档,硕士学位确定的级别工资为24级3档。采用该方案则2007年1月任副科5年、套改年限13年对应的级别为23级,2007年1月可以滚动晋级。例二,某公务员按科员、套改年限7年套改确定级别工资为26级2档,按本科学历确定级别为25级2档;采用该方案则2007年1月根据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对应的级别为25级,则可以滚动晋级。

(二)仅按学历套得级别高出一级的不能滚动晋级。

采用该方案,上述两例中的例一2007年1月可以滚动晋级,因例一中按职务与按学历套得的级别是一样的;而例二2007年1月则不能滚动晋级,因此例按学历套改确定的级别高于按职务套改确定的级别。

(三)凡按学历套得工资额高的不能滚动晋级。

采用该方案上述两例2007年1月均不能滚动晋级。例一、例二工改套改时所确定的级别工资额均高于按任职套改所确定的级别工资额。

学历因素对于滚动晋级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工改套改时学历对级别确定的影响,而且工改后取得高一级学历对滚动晋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六、工改后取得较高学历晋级后的滚动晋级问题

1、取得较高学历晋级后不再有滚动晋级。

2、取得较高学历晋级后正常进行滚动晋级。

3、若学历晋级达到套改标准不再有滚动晋级。

某公务员2003年7月参加工作,科员,大专学历,应计学龄三年,工改套改确定的级别工资为26级2档,2006年9月取得本科学历晋升级别工资为25级2档。2007年1月,任科员,套改年限8年,根据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对应的级别为25级。采用第一方案,2007年1月不能滚动晋级且在2011年前不再有滚动晋级;采用第二方案, 2007年1月可以滚动晋级至24级1档。采用第三方案,2007年1月不再滚动晋级。

七、结束语

公务员级别工资滚动晋级政策出台的背景,原是为弥补2006年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时因套改年限、任职年限的差异而致确定的级别不同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2007年1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2010年1月这四个年度可按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根据任职年限、套改年限重新确定一次级别。上述四年间工资经办人员每年都要按公务员级别工资套改表对公务员的级别重新确定一次,这不仅不科学而且人为增加公务员晋升级别的复杂性。出台该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滚动晋级政策复杂,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基层难以理解,标准难以掌握,导致滚动晋级政策执行情况出错较多,损害了工资政策的权威性及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工资制度是非常严肃的有关个人经济待遇的一种收入分配制度,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层部门在出台有关工资政策前应充分进行基层调研听取基层建议,从顶层设计出可供基层执行的统一标准,尽量减少工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使工资制度更简单、更规范。政策越复杂,准确执行的难度越大。中国绝大部分公务员集中在县、乡基层两级,实务中县、乡两级公务员因滚动晋级增加的工资额在几元钱到十几元钱不等,对提高工资待遇意义不大,因而滚动晋级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在未来的工改中,政策制定部门应充分听取县乡基层的意见,制定出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科学的工资政策。

(作者单位:中共响水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工资制度与薪酬管理)

注释:

国发〔2006〕22号文

晋级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三级医院;医师职称;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62-02

一、构建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的政策背景

“建立和完善医生的评价体系,是落实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卫生人才评价工作的迫切需要。”[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而目前三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注重量化评审、忽略内涵质量;注重论文数量,忽略医疗业务能力评价等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式下人才评价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既潜心临床实践,又开展医学研究,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得到相应的职称和待遇。本文提出了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师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人才评价体系是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平台,只有将医务、教学、科研融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之中,才能综合客观全面评价一个人才;只有通过这种政策导向,才能使医疗质量得以提高、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得团队建设更进一步。

综合人才评价目的就是要倡导正能量,对医院发展有贡献者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文化氛围,使职工感觉到多干与少干不一样、干好和干坏不一样,使得有作为者能够得到晋升,以此鞭策激励业绩平淡者,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二、三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本文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权重,引入民主测评和大科主任测评的评价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判断晋升者的医疗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医德医风指标,目的是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采用了多部门综合评价,不局限于文章及科研,加入了医务、教办、党办、科技科对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评价。职能科室主任、大科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对医院的职称评审细则和评分标准做了细致的修改完善,加大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权重,引入了民主测评和大科主任测评的方式,使医院的职称内部评审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形成了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制定完善量化评审标准

在征求临床科室主任、职能科室主任、学术委员会、职代会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院内医师职称晋升量化评审标准,并在院内进行公示。

(二)多部门协作进行资格审查

人事科负责对照省市的申报条件,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其中基本条件、学历资历条件(含破格、转评、免试)严格按照当年湖北省、宜昌市职改办颁布的职称文件精神执行。人事科分专业分科室编制《申报人员明细表》并发送到各相关职能科室;各相关职能科室依据评分标准对严重违规违纪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并将结果报至人事科;人事科将一票否决的人员从申报名单中剔除。

(三)临床科室民主测评医德兼顾

人事科分科室编制《临床科室民主测评表》,并将《民主测评表》送至各申报人员所在大科及科室;各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申报人员进行量化评分及推荐排序,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本科室职工参加。测评前由申报人员本人围绕思想素质、医疗服务、专业水平、岗位胜任能力、教学能力、日常工作等方面填写申报表,并对医疗事故、教学事故、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说明;科室负责人及大科主任审核并签字;申报人现场述职后进行民主测评(总分100分);科室负责人将测评结果报大科主任汇总分析。

(四)大科综合能力测评确定推优名单

结合各科室民主测评结果,对大科内申报同一级别的人

员进行评分排序。大科主任结合医务、质控、教学、年度考核等综合情况确定20%的优秀人员及一票否决人员。对申报同一级别的人员,评分要有差别,以便排序,排序前20%的职工将作为职称晋升优秀人员报人社局。这个环节产生上级部门批准的职称数的20%的人员名单,剩余80%的职称晋升人员名单的产生需要进入下面的环节。

(五)职能科室量化评审做到客观和公平

各职能科室参照《高级职称院内量化评分标准》分组对每位参评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打分,按照各项评分权重进行汇总。其中,个人基本资历占30分。科技成果占30分,医疗业务占20分,教学占10分,附加分正负10分,总分100分。

量化评审标准在以往科研论文40分的基础上降低了论文权重,科研论文成果目前占30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变化也同时巩固了整个评价体系中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导向性。”[2]人事科与监察室共同对职能科室量化打分及排序进行汇总。启用“科研能力登记系统”根据职工审核通过的资料自动量化打分,包括论文、著作、科研、专利、新业务新技术(专利、实用新型)分数,在此基础上加大人工审核力度,确保科研分数准确无误。

(六)召开学术委员会集中测评

由院领导、大科主任、部分科主任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业务实践能力综合评分。召开学术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分时,由组长介绍本组人员综合情况,学术委员会根据综合业务能力按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数投票推荐,结合参评人员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各参评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和投票,并最终给每个测评者打分,总分20分。同等条件下做到五优先: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并做出突出业绩的优先;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显著者优先;长期坚持值晚夜班的优先;长期在急诊、重症医学科、儿科、产科、江南院区工作的优先;有支农、支边、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优先。

(七)做好公示及监督工作

由监察室、人事科共同将职能科室、学术委员会打分及投票情况进行汇总排序。将综合排序、学术委员会测评及一票否决情况提交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医院职称控制数的范围内,推荐产生出医院参加省市评审的拟上报人员名单。将院班子会研究同意的拟上报人员名单在医院公示,公示期满后向市人社局、卫计委推荐上报。

三、构建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对策

(一)完善院内职称评审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

根据省市职称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评审细则,加大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权重,重视同行测评,引入第三方评价方式,并将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职称晋升考评体系,将医疗质量与职称晋升紧密相联,引导职工注重医疗质量,实现工作实绩与职称晋升之间的融合。

(二)重视医教研综合指标量化评价

片面的评价模式已经被实践验证具有弊端。“有一些具有实力的年轻人也因受资历的影响难晋升高职称,而一些才干平平在高级别单位的人却能轻松地拿到高职称享受高待遇。有的被评上高职称的人其实际能力可能不及低职称的人,甚至有些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了职称和相应待遇。”[3]“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评价者偏重于临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临床带教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4]因此,要在重视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从医教研三方面全面评价一个人才。

(三)以信息化手段做支撑,提高评价效率

注重病历质量,从病案首页提取数据,引入DRGs信息化评价手段。“对临床医生诊治过的病例采用DRGs分析,产生的总权重数、病例组合指数(CMI)等指标,可以量化评估其所诊疗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工作量等信息,从而客观反映出该临床医生的临床技术水平。”[5]

同时,对积极采用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自体输血等诊疗手段的医师给予一定的分值;引入第三方评价,对电话回访中患者满意率高的医师也赋予一定的分值。让真正付出劳动者能够得到晋升。评价内容包括主动服务、全程服务、健康宣教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评价中应注重能力业绩,鼓励突破创新,向急危重症科室适当倾斜,坚持客观公正,实行末尾淘汰,确保评价质量。

结语

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师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有一个核心主旨,即坚持能力导向,坚持以用为本,突出贡献,突出业绩,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符合医师岗位特点和专业要求的分类评价机制,引导医师钻研业务、奉献一线,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公立医院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要做到不断更新评价标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社会评价、合理设置医教研评价权重。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导向效果,也充分说明只有创建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医师综合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方便病人就医;打造优秀医疗团队,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江彬,陶红兵,金玉善.医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4-67.

[2] 何珂,叶蓓,许铁峰,汪玲.加快建立临床系列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标准的椎闼伎[J].中国卫生资源,2013,(6):376-379.

[3] 马宝成.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应克服的倾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2):32-34.

晋级职称论文篇6

职称是医院评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做为知识型、技术型密集的医疗机构,每一位医、护、技、药等专业技术人员都十分看重职称晋升,以体现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职称晋升成为医院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诸多大型医院业务不断扩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加,由于现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编制外聘用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增设了分支医疗机构,这一情况就更加明显。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作为北大口腔分支机构,自1995年成立以来,编制外人员从1995年占职工总数的43%,上升到2010年的72%。据2010年统计,第一门诊部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6%,其中编制外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占72.9%。由此可见,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已逐步成为医院分支机构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医院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管理全面发展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考核、任用计划外编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解决他们的职称晋升问题,关系到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医院可持续发展。

1做好编制外人员的职称晋升工作的几点体会

1.1更新观念,建立编制外职称管理体系卫生部在200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人发[2000]114号)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平等竞争、择优上岗,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个人自主申请、社会合理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管理体制。”北京市人事局2003年《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深化职称改革试行社会化职称评审的意见》(京人发[2003]49号)文件中提出“拓宽职称工作服务领域和范围,打破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中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管理水平和能力业绩得到公正评价和社会认可,拟在职称评审中推行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的社会化评审方式。”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依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第一门诊部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制定并完善聘用制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聘任规定,在职称晋升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专业技术资格限制,实行考评相结合的双轨制。鼓励更多人自觉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去争取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1],并坚持北京大学的学术标准,坚持学术水平第一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及结构比例控制原则。严格落实“坚持标准、全面考核、总量控制、择优晋升、按岗聘任”的方针,强化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原则,严格掌握任职条件,优中选优,保证评审质量。根据岗位设置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工作业绩,做好考核、评聘工作。实践证明,建立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1.2明确流程,协助编制外人员完成申报医院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已步入社会化,中初级职称晋升与国家政策一致,实行以考代评的方式。按照《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条件》,每年在网上直接报名,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参加职称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统一考试。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实行考试、答辩与评审结合的评价方式[2],晋升前还必须完成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1年或到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8个月,以及每年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对口支援不少于15天的服务。人事部门作为职称评审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及时了解、掌握职称晋升相关政策,制定职称评审流程及时间表,组织、指导、协助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准确的完成申报工作。同时还要与医务、教育、科研、护理等职能部门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下基层服务、继续教育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等。

1.3量化指标,客观评判编制外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对于申请晋升高一级职称者,最需要考察的是与任职职称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医德医风、服务水准乃至个人的心理素质等,以及概念较为清晰又可操作的资历、外语、论文等指标[3]。人事部门对编制外申报晋升人员要进行晋升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量化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基本情况、论文水平、本专业工作经历、本专业工作业绩、教育及科研等。考核要素及评分标准细化并明确每项考核项目,有利于审核小组操作。人事部门需要征求科室意见,对申报人查房能力、会诊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议。继续教育考核是根据学分卡从网上查寻审核学时学分情况。医德医风考察需要从相关部门获取服务考核情况,包括规范化、服务问卷调查、廉洁行医、来信来访、纠纷处理、服务管理等指标。量化指标无疑能更科学地、客观地评判与认定每一位编制外申报晋升人员的水平。

1.4严格把关,认真执行编制外职称管理规定近年来国家对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对符合条件的编制外人员不设置具体的岗位指标,不因岗位指标而限制有条件、有能力的职工进行申报[4],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是,人事部门在申报材料过程中必须按照北京市考评中心的要求,执行国家规定的能力、业绩、学历、资历等任职条件,保证评审质量,严格审核、批准申报人员的报送材料。单位审核小组通过后,人事部门将申报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情况,包括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的周数、承担的技术工作与工作量、医德医风、论文、到农村或社区基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及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一周以上的公示,确保申报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性。第一门诊部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编制外人员构建了良好平台,极大的促进了他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调动了他们的竞争力,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从而推进医院分支机构整体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对医院发展,人员稳定,吸引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2002~2010年,第一门诊部编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了高级职称、12名晋升了中级职称、25名晋升了初级(师)职称,见表1。

2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晋升初、中级职称人员参加社会化统考,单位未设评审,实行单一的以考代评方式,只要外语、计算机及专业技术考试合格者均聘任。职称认定过程存在局限性,不能真实的检验和反映晋升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素质。晋升高级职称人员对下基层服务和对口支援工作普遍不够重视;晋升前有突击发表学术论文现象;在填报主持危急重症抢救或解决疑难病例和关键、重大技术(科研)问题的实例时存在无实际依据现象等。#p#分页标题#e#

晋级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弊端建议

教师职称是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客观地说,教师职称的晋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积极性提高的源动力之一,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凸显出很多弊端和不足。

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端

1.高职称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职业怠倦现象加剧

近几年,我国高校高职称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其间年轻的高职称教师也迅速增加,出现了副教授、教授数量膨胀现象。然而,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因此而增长。究其本质原因不是政策制定的疏忽,也不是控制监督的主要问题,而是高校的定位。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称人员紧缺,高等院校的师资矛盾是供给不足。而高职称教师的供给不足又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学术科研水平有限造成的。[1]不少教师进行科研只是为了晋级,这就容易与生产实际脱钩,研究出一些无用的成果,或者评上职称后就将论文成果束之高阁,不去推广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教师一评上教授,就会终身受益,主观上不必为晋升而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都达到了满足。很多人四十多岁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倚老卖老,反正终身享用国家的教授待遇。这种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了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

2.高校各学科间职称晋升标准无专业区别

评定标准的不一致更多地反映在高校学科间。不同的院系,因为设立标准不同,评审的结果千差万别。理工与艺术专业,重在实际操作与表演,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它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树。两者体系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应被贬低。顺应市场经济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盲目追求学术,轻视技能,不仅会挫伤许多优秀教师进取的心,埋没人才,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定分类的任职标准,而不能笼而统之。

3.职称评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

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实际操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但现行职称评定的导向,却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坦率地说就是写论文,通行的做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都无法得以晋升。尤其对于搞科研的教师来说,认真踏实地搞科研也许几年完不成一个成果,完不成成果怎能评职称?而相同的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却可以评上最高的职称。于是很多人无奈地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捷径上去,也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师摆不正自身工作的重点,教学的质量工程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评聘分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问题,唯有在职称评定这个源头纠正高校教师的定位,方能使教师回归教育工作的本质。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职称改革的经验和今后的改革方向谈几点个人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又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客观地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晋升体系;在晋级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鼓励教师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对人才的成长要有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教授们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2.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和学术自由

大学的管理中存在着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力量,三股力量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三角形的协调模式。[2]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国家的行政权力一直占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的作用总体上微不足道,尤其表现为学术权威和行政力严重失衡。然而,实践证明大学的行政主导模式不利于学术自由,国家权力应为大学的自由创造保障条件,而不是让学术直接服从于国家短暂的眼前需求。就整体而言,国家绝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该确信,只要大学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带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3]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以学术自由为支撑的大学自治和教授治学,以学术指导模式管理大学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因此,学术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学术人员处理,学术管理权力应尽可能赋予教师群体。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一个制度的实施必然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撑,面对市场化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上的诸多矛盾,应尽快出台《教师职称晋升条例》及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该制度的权威性,为教师的法律武器,能够维护教师自身的权益,也为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是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着重研究、发现其特有的规律,在学习、借鉴别国的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条件比较,不可盲从。我们要及时研究解决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职称晋升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

晋级职称论文篇8

职称的取得大多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年限,论资排辈居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严格按照实际岗位来评聘,有空岗就可以申报,无空岗,你就是再有资格也无济于事;有的实行评聘分开,但凡具有某职级资格的可先取得资格,但是否能够聘任就要看单位的实际岗位了。我供职在陕南一个偏远县城,这里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人事部门按照相应比例卡得很严,但单位不同,情况也大相径庭,有岗位的单位有的年纪轻轻刚有资格就能晋升,有的单位岗位紧缺,你的资格再老也不能晋升。导致很多同时参加工作的有的是高级职称,有的连个中级职称都难以取得,同学聚会时一谈起职称,几家欢喜几家愁。

职称晋升办法也很有意思,有的直接民主打分,谁分数高谁晋级,这就要看人缘了,我可以不好好工作,只要人际关系搞得好,照样能成。有的晋升方案制定的太细,考虑的因素很全面:工龄、教龄、校龄(调入学校时间)、考勤、工作量及教学效果等等,太细则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很难。也有的采用轮流坐庄,谁有资格谁申报,可这仅限于单位人少且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更有的单位领导比较专横,他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他说谁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失败者者常常扮演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喃喃道:一年不就是多那几千块钱吗?钱乃身外之物,只要自己身体好多活几年,职称低点儿也罢。

平心而论,本人是最没资格也极不愿意谈论“职称”二字的。好多亲戚朋友很多年前就开始戏称我为“教授”,一是因为我的职业,再就是我眼睛近视,平时戴着眼镜的缘故吧。一个中学高级教师充其量算个副教授,可我虽然一大把年纪了,依然是中级职称,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至名归,让我在众人面前扬眉吐气一把?

刚参加工作时不知职称为何物,见很多先辈们绞尽脑汁为此打拼。首先从年度考核开始做手脚(要晋级者当年考核必须优秀),要么拉选票要么贿赂单位领导。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世间有些东西,你越是想得到,却偏不能。记得有位前辈在全体教工会上谈起自己的职称,声泪俱下,结尾很是悲壮:等我死后就看在我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份上,请组织上追认我为“中学一级教师”。

我有一位业务能力很强的同事,本该晋升高级职称,但苦于单位没有空岗,无计可施。单位领导也算爱才,找到主管县长请求解决问题,县长应允,批复说特事特办,多给单位一个指标。但好多比他资历更老的同事便联名上访,县长也退缩了。该同事一气之下,调动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了。

我的职称很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多次被通知担任晋升中高级教师讲课答辩的评委,我真的很忐忑,一个中级职称者给高级职称晋升者当评委合适吗?最难堪的,课后选手问我,请问您老是哪年晋升高级职称的?问得我面红耳赤,忙顾左右而言他。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在教育局人事股遇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师,历数自己如何努力工作,教学效果如何如何好,以前没有岗位自己从来不争,但明年自己就要退休,已经没有退路了,今年非进不可,问题非解决不可,不然他就耍泼,赖着不走,一把鼻涕一把泪水的。原来他单位领导耍了滑头,只有一个空岗,他却在好几位老教师的申报表上填写了“同意申报”,这不是将矛盾上交吗?气得人事股负责人在电话里直嚷嚷:你快上来,明明单位只有一个岗,怎么你签了那么多“同意申报”?一来把你的人领回去,再就是抓紧修改你的晋升方案。

我有两位同事很惨,经过几番努力刚刚解决职称问题,一个上课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检查结果为肝癌晚期,撒下未成年的儿子及深爱她的爱人,到了另一世界;另一个学习开车,练车时不慎坠入湖中,同样撇下自己能干的夫人和马上面临高考的女儿。他们的职称问题生前好不容易得以解决,可调资的文件下来时他们已不在人世,好在这可用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不知天堂里有没有职称评定?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