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红酒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17

红酒文化论文

红酒文化论文篇1

在林林总总的现代市场里,不论是家居食品,还是衣服首饰,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就是那样一张简单的字片,却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关于要购为己有的物品的基本信息。刘先生告诉我们,初识红酒,也要看标签。解读一瓶红酒的标签,就等于未尝其风味前,便已对其背景有了基本认识。所谓标签,在这里有一个术语,叫做酒标,顾名思义,酒标,乃酒的标识。像美女的装扮,神驹的良鞍,再通俗一点讲,像每个公民的身份证件一样。真正钟情一瓶酒,就要对其酒标有个充分的了解。一般而言,酒标通常会标示比较完整的红酒信息:酒名、产区、庄园名称、生产者名、酒厂名、葡萄收成的年份、等级、容量、酒精度等等。

红酒的名称通常会是酒庄的名称或者是庄园主自己特定的名称。其实一提到庄园或者庄园主,我马上联想到英法等国的贵族阶级,像我们中国名山大川深处的别院以及凌驾于世俗之上,心神俱静的那种闲云野鹤和得道高人。正如刘先生本身,虔诚的向善之人,他的品性就像每一滴酒所蕴含的那样,从心所欲,气定神闲,坐看世事白云苍狗,不怖不忧。

在鉴赏红酒时,葡萄的收成年份也是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由于受日照、雨水、土壤物质含量的影响,天气不佳的年份自然会影响葡萄生长的质与量。就像中国那句俗语:先天不足导致后天畸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有趣的是,红酒的年份在听天由命的旧世界比在科技先进的新世界重要得多。原因在于,旧世界的人们臣服于自然,对于反常的气候无能为力。而在新世界,各种高精尖技术层出不穷,人们能够利用各种科技弥补自然的不足,让气候对红酒的影响变淡很多。

我们再看红酒的等级,它就犹如学生的文凭一样。理论上讲等级越高的红酒越是优秀,价格也越是昂贵。然而红酒生产国通常都有严格的品质管制,对等级的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若横向比较也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有这样的风俗,父母为初生儿女酿几坛红酒储存,直至儿女长大成人结婚时取出作为婚宴用酒,这种红酒的等级胜过黄金无数,岂能是用价格来衡量的。滴滴酒水,浓浓亲情。

讲到红酒的产区,刘先生说,业内人士将其称作红酒的血统,这比喻情真而意切,性情而归璞。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祖归宗一样,明其身份来处,不至于迷失异乡陌路。知这红酒的产区,便可略知其特色和口味。判断红酒是否有优良的血统便要看其是否来自优良的产区了。而红酒的生产者不一定和产区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红酒都是酿酒者自行装瓶。有酒庄原装酒,还有酒商会和葡萄栽种者订合约购买葡萄或葡萄原酒。

红酒文化论文篇2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可操作的市场空间。官方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产葡萄酒(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额为200亿元。同样,进口葡萄酒的销量也在强劲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葡萄酒消费量仅为国内酒类产品年消费总量的1%,人均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巨大的市场空间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葡萄酒市场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特别是传统葡萄酒消费国家市场呈现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增长速度却高达20%。

但是,另一方面,在旺盛的生命力背后,是国内红酒市场的“乱世”―渠道混乱,操作手法低下。多年来,希冀通过文化的灌输和培养,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成为国内红酒市场最通行的做法。但是,许多年过去了,繁琐的红酒礼仪,依然非主流的红酒文化,在中国这样一个酒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相较于白酒的正统、啤酒的受欢迎,红酒仍然尴尬地存在着,不温不火。

画地为牢

事实上,找到一个支点,唤起国人对于红酒消费兴趣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红酒还是高高在上地停留在市场高端的意识中,停留在少数精英、红酒爱好者苛刻的红酒消费方式中。哪怕现在很多进口红酒品牌把价格降到了每瓶百元以下,许多人还是对红酒敬而远之。这不能不说是红酒推广的失败。甚至,作为国内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酒类企业中的第一家合资公司,给中国带来了正宗红酒文化的王朝酒业,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都提出过“王朝+雪碧”的喝法,虽然有人认为如此饮用红酒是王朝酒业的一个败笔,因为红酒的初级入门者都知道,饮用红酒是不应该添加任何东西的,加冰、加饮料、加糖都是不对的做法。但是,从王朝酒业的做法中不难看出其上下求索的心态。

坚守原汁原味的红酒文化还是摆脱其束缚,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让人矛盾的不仅仅是红酒的饮用方法,还有作为红酒文化一部分的产地、年份问题。进口的红酒品牌在国内打造品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酒庄,强调自己的酿造工艺,但是那些拗口的产地、酒庄名字,消费者很难记清楚。而且,很多时候,不同的酒庄、不同的红酒只是有很细微的区别,如果不是一个红酒行家,很难体会出不同红酒的细微差别,并且乐此不疲。

品牌是什么?如果品牌无法被消费者认知,不就成了自娱自乐吗?不难看出,现在很多红酒从业者都是盲从的,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而且,他们都有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喜欢给自己找麻烦―如果绝大多数消费者很难体会出不同红酒的细微差别,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逼迫消费者培养味蕾对红酒的敏感度呢?所谓的营销,难道不是以产品适应消费者吗?但是具体到红酒,却是消费者在适应产品。即使消费者需要教育,但教育了这么多年不见成效,说明此路不通。

除了品牌,渠道也是当前红酒运营中比较混乱的一块。事实上,国内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出现真正有生命力的红酒终端运营商。进口红酒对于国内快速消费品主渠道完全没有话语权,很多时候红酒是跟在白酒后面亦步亦趋。无论是餐饮渠道还是商超连锁渠道,红酒基本上是在延续白酒的路径。即使是在让许多红酒品牌津津乐道的夜场,也因为其混乱不堪,变得不可倚重。此外,还有西餐厅的小众消费、团购的不稳定性、B2C模式受到的限制和消费者不认可的问题。事实上,如果嫁接上互联网,红酒做电子商务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红酒酒瓶易碎,这使得红酒的物流成为一个硬伤,成为红酒电子商务的一个瓶颈。

红酒推广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依然缺乏葡萄酒评级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很多时候红酒的等级都是企业自说自话;红酒的进口商在渠道建设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招商方式,一些红酒进口商甚至对连锁加盟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一无所知。此外,红酒行业尚未建立起从业者的职业认证体系,国际职业认证进入中国不过两年时间,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这些都是限制红酒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以为是

红酒到底是快速消费品,还是艺术品、奢侈品?其运作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商业规律?

中国不像欧洲,比如法国那样拥有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和厚重的葡萄酒文化。虽然中国市场经过多年培育,无论是红酒文化还是饮用红酒的礼仪,品牌企业都在不间断地灌输,但是收效甚微。其实,说到文化,中国的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的酒窖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些白酒企业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资源进行宣传。因为白酒的发酵过程很重要,由于酵母丰富,老窖池产出的白酒更优质,所以将酒窖拿出来作为品牌背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白酒并没有将窖池位于何处、哪一年建成的,作为饮用白酒的附带性条件。反观红酒,由于过于沉溺在红酒文化和红酒礼仪中,导致曲高和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酒业的发展。

其实,红酒作为一种舶来品,国人并没有那种出于文化传承角度的商业信仰,那为何不进行突破,摒弃所谓的红酒文化呢?从本质上说,红酒是一种商品,而且是快速消费品,所谓的红酒文化只是这种商品的附着物。当一种文化成为商品的累赘,这种文化就应该被废弃。

红酒饮用更强调“品”,饮用红酒时要“观、摇、品”。观色时,在高脚杯中倒入三分之一左右的红酒,透过玻璃杯,观察葡萄酒的光泽和清澈度。年份短的葡萄酒色泽黯淡,年份长的葡萄酒有深褐色或橘红色光泽。摇杯是为了让葡萄酒充分挥发和氧化,散发出自然、本色的香味。品尝时,则是轻轻啜饮一小口葡萄酒,慢慢体会它在口腔内的感觉。一般来说,红酒入口后,会有酸、甜、干、涩等口感。一种葡萄酒各种滋味自然平衡,就是好酒。回味越悠长,酒的质量越高。这样的红酒饮用初级教程随处可见,更别提那些繁琐的红酒礼仪了。但是事实上很多国人对此并不“感冒”。

红酒严格的饮用程式化,确实可以强化红酒爱好者的感受,但是却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繁文缛节使得一些人甚至还没有享受到喝红酒的乐趣就开始从心底排斥了。这是一种脱节,从消费习惯上讲,更多的国人将红酒当成了白酒、啤酒一样的快速消费品。强势的国人酒文化对红酒文化进行了改造和侵蚀,无论是商业场合还是私人聚会场合,很多人都是大口喝红酒,甚至一饮而尽,因为在国人的心中,酒就是这样喝的。

中国人有自己的逻辑和传统,不排斥新的文化,但更多的是吸收、改造,以文化自信心将别的文化融合进来。多年来国内的红酒文化、红酒市场培育不见效果,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等于说早期的国外红酒品牌商、红酒进口商一开始完全走错了方向,在造就一小批红酒忠实的消费者和爱好者的同时,放弃了一大批可能的红酒消费者。事实上,作为国内最早的红酒进口商,王朝酒业早期就是为各国驻华使领馆的外籍人士提供服务的。市场推广行为不自觉的延续,造成了如今中国人意识里横亘着的巨大的门槛。

向何处去

红酒业一直在变化,正如红酒业的发展逐渐分出新世界、旧世界一样。旧世界强调的天然、手工、木桶酿造储存、苛刻的品质条件,最终被新世界的工业化、不锈钢塔发酵、酿造方法所改良,这多多少少说明红酒业也在应对市场变化。新世界的酿造者正在通过试验调整葡萄酒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他们开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酿造葡萄酒,而不是像旧世界那样,保守而矜持,自以为是地决定生产什么样的葡萄酒,并且冠以文化之名,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傲慢。

红酒的文化牌不能丢,但是不能所有的红酒品牌都打文化牌。目前,国内红酒市场上不同层级的品牌没有分隔开来,都在打文化牌,讲究产地,讲究酒庄文化的背书。事实上,真正需要打文化牌的是那些高端红酒品牌,比如顶级红酒拉菲、拉图,它们的消费对象是对价格不太敏感、掌握了红酒的品鉴方法、有着特别偏好的红酒爱好者。而更多的红酒品牌应该跳出传统红酒文化的窠臼,回归其快速消费品的本质。

如果红酒回归快速消费品的产品定位,不谈文化,只谈使用价值,谈红酒特有的减肥、美容保健功效,又将如何呢?

红酒文化论文篇3

第一,其价格优势很明显:主要以,(张裕,长城,王朝)为主,它们的优势在于以低端红酒为主,好比老王朝干红,在市场占领很大份额,国产红酒的销售价位相对比较低,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但是便宜的酒在质感上就有一定的欠缺,于是这些红酒被放到了夜店销售,在那种消费场合,几乎是不用看酒的品质的,而且夜店会极力推荐在红酒中兑饮料改善酒的口味,这些都能让低档红酒以翻好几倍的利润出售”。

第二,国内红酒厂家的市场推广力度较大,对渠道有较大返利,并经常会推出各类活动,如招行与中粮就经常合作,对高端客户推送中粮的国内或国际酒庄私家旅游或商务游。

分析及实施的措施

那么做为一家新的红酒公司,所的品牌又非知名产品,应该如何开拓市场呢?我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公司的4个人每个人都能认真思考并回答一下,回答清楚了营销的方法方案自然清楚了,必须大家共同讨论得出:

一:我们卖的是什么?(对自己所的红酒及相关文化的深度了解)答:国内红酒卖的是酒,通常商卖的也是酒,但我们卖的是一种红酒文化或相关服务,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在宴会、庆典、PARTY、酒吧等场合,总有一种无上妙品可以烘托气氛,提升品位,那便是红酒。红酒已不仅仅是一杯佳酿这么简单,它所意味的是一种臻纯曼妙的生活境界。

二,我们把它卖给谁?(我们对目标群体的分类)

答:红酒是一种品味,一种格调,一种境界。无论个人或是企业也一样,它也代表的是所在领域的一种文化、一种地位,一种标杆。那么我们的客户群也就可以这样化分,个人市场以广大的文艺青年,特别是伪文艺青年为主,企业市场以广大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中以提供生活服务的企业为主。三,怎么让想买的人买的到?(营销方法以及宣传手段)

三,怎么让想买的人买的到?(营销方法以及宣传手段)

答:买的到的前提必须是见的到,想的到,宜购买,所以相关合作渠道与自营渠道必须建立,家居生活类卖场、婚庆公司、影楼、尚没有引入红酒销售的咖啡厅、中型以上的花店等都是我们主力要开拓的渠道,自营渠道主要是做好淘宝店的销售工作,这个是自营的关键,另外配合相关微博与微信的软性文化推广。

四,怎么让人想买?(营销技巧的熟练以及品牌的影响)

答:红酒是体验性与专业性十分强的一种商品,所以以小型主题品酒会来带动销售是适和的,这其中包括为合作企业所做的主题品酒会,试想于舒适雅致的酒会大厅边心无旁骛地

闲坐,拿起玲珑曲线、晶莹剔透的郁金香型杯子细细把玩,轻轻摇曳,品味顶级红酒,享受特色美食,聆听红酒师优雅的为您讲解正确的红酒品酒知识,倾心与同样爱好红酒的有缘人轻松的交谈,每一口酒的芬芳,每一眼的凝视,每一耳的倾听,尽情感受欢乐,沉醉其中,体味一丝浪漫的情趣,重温一段悠悠的情怀。这是一次视觉与味觉激情交融的双重盛宴,最顶级的唇齿感受,最独特的同同好相聚,一切尊贵享受尽在红酒品鉴会中,客户体验过后将会收到我们的淘宝店推广名片,我们的客服也会电话跟进应该会将酒会转换率提升不少。

五,购买之后的看法?(业务员的回访和服务)

答:适时跟进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制造话题才能有和消费者不断沟通的机会,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网络沟通,不定期进行短信、电话或群聊。

红酒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 红酒 品牌 国产 进口 消费

中国人饮酒消费的习惯历来都是米酒和黄酒,这是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的熏陶渐染分不开的,此类酒一般在20-40度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的烈酒,同时如山西的汾酒、四川的泸州老窖、贵州的茅台酒、陕西的西凤酒、河南的汝阳杜康、北京的二锅头、山东的孔府宴酒等,这些酒也都伴随着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来,直到19世纪末,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在山东烟台创办第一家国产干红葡萄酒企业,广种葡萄园,才使得民族葡萄酒业蓬勃发展,到今天,张裕干红在国内发展成为第一红酒品牌,成为民族红酒工业的骄傲。各地的红酒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长城、威龙、新天、丰收、紫萱、王朝、莫高、云南红、新疆红、吉林通化干红等构成了今天庞大的红酒市场。但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对红酒有一个接纳和适应的过程,就当前国内的红酒消费情况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发达地区消费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消费比重小的情况。由于红酒属于外来饮用酒,在中国人的消费中有着与经济基础十分密切的联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消费红酒已经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上海,经济基础的雄厚和历史上对外开埠以及西洋文化生活习俗的熏陶,红酒的消费量很大,西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全民的共识,红酒亦是主要的消费酒水。但在中西部地区,红酒还没有普及,经济基础的薄弱限制了人们购买红酒的能力,但更主要的还是中西部地区传统文化仍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白酒仍然占有压倒性的消费优势,红酒的西洋饮酒文化与传统观念浓厚的中西部风俗格格不入。

(二)是在红酒的消费品种上,国产红酒与外来进口红酒在不同地域出现不同的此消彼长的情况。国产红酒一般以其价格低廉,品种繁多作为大众化的消费酒类在市场上广泛销售,而进口红酒一般主要作为城市白领和高收入阶层饮用的日常酒类;从市场上来比较,国产红酒更加普及,在超市、百货商店、饭店、宾馆、咖啡馆以及各类酒业市场中均有销售,且品种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张裕、长城、王朝,也有一般的威龙、新疆天山红、桑葚等,而进口红酒相对价格昂贵,只限于在红酒的专卖店和红酒展销会中大量出售,在超市中只局限于特种酒类柜台,销量普遍不及国产酒类高。这一情况主要在于国外红酒的进价关税较高,进口红酒的价格普遍高国产红酒,还有就是民众对国外红酒的品牌和成分缺少了解,没有大量购买的欲望。

(三)是红酒在城市和乡镇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差别。在城市领域,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不论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是相对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红酒的销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乡镇、农村甚至是县城,红酒仍然是一种边缘化的酒类,和大城市中人们红酒作为常用酒的情况下,红酒在乡村仍然消费的市场。在乡镇,红酒基本上是作为外销酒类分散到就近的城市去了,只有少数家庭会购买并储存,在许多婚庆或是剪彩以及各种会议的开幕活动中,红酒仍然很少在餐桌上,更多的仍然是白酒,啤酒也只作为陪衬,也许是较为醇厚的口感不合当地民众的引用口味,他们还是习惯于饮用延续了很久的更为传统的白酒,甚至在许多城市中, 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些长辈在子女婚嫁中首先使用的仍然是白酒作为宴席的首选,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让红酒和白酒并列放置于餐桌上,认为红酒不符合民俗文化中的饮食习惯。因此,红酒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主要是如何去用市场化的导向推动和普及。

红酒文化论文篇5

在国外,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兴冲冲地前往酒庄订购当日生产红酒的人,这一日他荣升为父亲。他准备在儿子18岁成人礼时将这箱红酒作为特殊礼物和纪念送给儿子,据说这是英国的传统。

在国外的酒庄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贴着人名的橡木桶,有的为纪念结婚、有的是储藏起来送与亲朋、有的是爱酒人准备自饮,当然也不乏为投资拍卖贮备货源者。不过,对于大部分国内消费者而言,红酒主要还是以品尝、宴请以及赠送亲友的消费为主,而收藏与投资仅占很少的比例。这其中与国人对红酒文化的认识不无关联。

将红酒看作一种生活常态

红酒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的普及绝非可以一蹴而就。

喝红酒有着诸多讲究和礼数,喝得得当才能品出红酒的真味。―位红酒达人告诉记者,每当他看到有人往红酒里倒雪碧时就感到心痛。对于红酒来说,勾兑含糖饮料是最大的忌讳。葡萄本身糖分很大,需要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脱糖,一套葡萄脱糖设备要上亿元人民币,然而一罐雪碧,让这部分努力全部作废。

“目前,国内买家的消费能力极强,但人们通常只关注品牌而忽略了红酒背后较深的文化底蕴。”建发酒业有限公司福外1分公司总经理许含辽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开始有一些酒类爱好者开始关注红酒。然而,当记者问道,消费者真正喝懂红酒了吗?是否了解红酒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是否知道饮用红酒的正确方式和礼仪?许总摇了摇头。

在记者参加的为数不多的几次酒会中发现,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往往是谈及今天自己品了一支几万块的红酒,牌子又是什么,但实际上并不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和差别。而在一些品酒会上,也曾出现一些喝白葡萄酒时像喝红葡萄酒一样先摇杯醒酒,被品酒师提醒并不需要而遭遇小小尴尬的人士。

“缺少一种氛围,更重要的是缺少一种引导。”许含辽表示,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和消费红酒的人士越来越多,因此一些小的酒商只要迎合市场的销路就可以快速获利。而在推广红酒文化、组织品鉴体验等方面也就显得“热情不足”。

“这也导致人们只认拉菲,盲目追求五大名庄酒,对一些『生价比较高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个性酒少有问津。”建发酒业厦门品牌服务管理中心郝心彤说道。

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曾说过:“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个良好的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饮用氛围,中国葡萄酒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选择度和对葡萄酒的认识度,中国的葡萄酒文化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福建有很多茶会所,饮茶也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我们试图引导大家像对待茶一样来对待红酒。”许含辽表示,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葡萄酒尊贵、高雅,遥不可及,而酒文化更是拒大家于千里之外。其实法国人喜欢饮葡萄酒,就像中国人喜欢喝茶―样。法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并没有脱离民众,任何时候,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法国人都可以饮酒。因此,在10月份即将投入使用的建发酒业福州酒窖中,希望在展示与品鉴红酒的过程中,让红酒爱好者们可以感受不同品牌酒的风格,细细了解酒庄的历史,将红酒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涉及红酒投资这样高深的领域。

风险不言而喻

“投资红酒的人并非仅仅为了投资而投资,更多是为红酒背后优雅的文化所着迷。”红酒达人卓晨曦告诉记者,红酒行家买的不是酒的价格,他们对那些决定红酒“基本面”的因素一一产地、收获年份、葡萄品种、酿酒厂,甚至是贮放的橡木桶的一种考量。这些信息能帮助确立―瓶葡萄酒的真正价值。

同时,红酒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对投资风险的把控。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大多数人只看到红酒投资巨大的利润,而没看到其背后暗藏的巨大风险,对于这种另类投资来说,抛售变现始终是―个大问题。目前,国内的红酒买卖渠道主要靠酒商营销,并不是像国外一样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有不少投资红酒的朋友,他们收藏的酒价格都涨了很多,但无奈没法出手,最后只能忍痛喝掉。

此外,很多名贵的收藏红酒标签是对的,实则是造假者回收了空的真酒瓶后,用蒸汽技术取下标签进行再加工。以在中国写下销量神话的拉菲红酒为例,在高需求时―个空瓶子有时竟能卖到2000到3000元。中国人对拉菲的崇拜,已经超越了年份、分数以及酒质。波尔多五大一级酒庄,拉菲“五岳独尊”;拉菲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中文名称“小拉菲”)也鸡犬飞升,成为一种在中国红得发紫的红酒,其影响力甚至超越某些二级酒庄。这种奇怪的现象被英国称之为“拉菲的中国现象”(LafitesChina phenomenon),在―篇名为《葡萄酒的认知差距》中作者写道:“世界上其他地方决定好酒的因素,在中国不一定适用。以拉菲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为例,不论在英国还是美国,从来就不是非要不可的葡萄酒,但在中国却比许多一级酒庄和二级酒庄还要抢手。”

“如果你宴请10个人,上拉菲人入都会知道是顶级好酒,上玛歌(chateauMargaux)只有五六个人知道,上拉图(chateau Latour)只有两三个人知道……”一位酒商不无调侃的说道。

红酒文化论文篇6

每一个企业的品牌态度都可以简单归结为高雅与庸俗。

高雅是一种态度,庸俗也是一种态度,两者之间只一念之差。高雅是品牌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成就的态度,庸俗则表达了一种消极破坏的态度,而一个强势品牌与弱势品牌之间可能就是这两种态度的差异。

可以这样解释红酒的庸俗化,红酒的庸俗化就是快餐方式挑战传统餐饮,葡萄酒被“快餐化”后,毫无异议会变得庸俗,传统葡萄酒所代表的文化及乐趣,将消失得干干净净。

如果从整个行业前景考虑,文化内涵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旦灵魂没了,葡萄酒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坚决保持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高雅化

为什么红酒行业能够越过3000年的漫漫长途,直达今天?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的魅力。红酒行业是今天仍旧保留着古老传统和文化乐趣寥寥可数的文化行业之一。

“我们为什么热爱红酒,很大程度上是跟它的文化和精神有关”,某一红酒品牌的当家人跟笔者说,“有些行业,必须在高雅文化的浸泡里才能奕奕生辉,魅力无比。”这就是在庸俗化大行其道,乏善可陈的今天,一些行业的有志之士坚决抵制中国葡萄酒酒市场庸俗化的原因。

在西方国家之所以红酒的庸俗化颇为盛行,“喝葡萄酒就像啤酒一样便宜”,但我们看到的这些只是他们的市场的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些西方葡萄酒盛产大国已经形成了成熟并且异常坚固的红酒文化。庸俗化只是高雅红酒文化的边沿花絮的一角而已,它无论如何摧毁不了也取代不了红酒文化的主流地位。所以才被认可和得以存活。但是在红酒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新生市场脆弱无比,来不得我们一丁点的破坏和不尊重。所以当某些品牌打出低价格战时,行业人士对中国红酒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担忧,有些人甚至大胆斥责这种无视市场规律的破坏行经。

许多人就此表示,“低价格是某些新生品牌扩大市场最有利的一招,但扩大市场却以损害整个行业的成长为代价的,很少企业能从行业的整体大局考虑。”

“低价格运动,所侧重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商业态度,说白了就是惟利是图。低价格运动最终目的就是倡导一种红酒庸俗化。而庸俗化是一种社会现状,是部分红酒产业的从商态度。”

笔者认为,红酒庸俗化的行使之初带给行业市场的是一种红酒文化繁荣一时的普及假象,在假象的背后,慢慢会发现我们在背道而驰,在越走越远。最终不是红酒文化的普及而是对其一种彻底的扬弃。庸俗的低价格战进入市场只会给红酒行业带来更严重的庸俗化,捣毁刚刚铺建起来的中国红酒文化,而这是整个行业任何一个人所不愿看到的。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文化,但永恒的文化却在不断被人为地改变着。有着3000年历史积淀的红酒,在今天这个快餐文化主流盛行的时代里,却被某些人为的流行时尚所包装,被强行添加了许多商业暴力性的成分,甚至完全抹杀掉了属于文化的那部分,这将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坚决保持葡萄酒鉴赏文化的高雅化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关贸壁垒已被打开,中国成为世界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红酒潜在消费市场之一,必然成为世界著名葡萄酒企业抢夺新市场的首选目标。洋酒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营销经验,规范的市场运作手段加之强大的资本支持,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葡萄酒企业目前最迫切的问题讨论广告促销,不是所谓的产品开发,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只有通过葡萄酒鉴赏文化的确立,才能培养出真正懂得喝酒、懂得品酒的消费者来,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葡萄酒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迎接挑战。

同时,从产品自身来看,葡萄酒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其产品品质必然是由产地、年份、品种和工艺等条件决定的,但怎样将这些条件系统地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对待,怎么从酒的品尝方面去体味和评述这些重要方面的优劣?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葡萄酒企业能鲜明地、完整地提出来。

诸多葡萄酒厂家不负责任的大肆炒作和滥用,使得年份酒、庄园酒、解百纳等这些很好的文化内涵给糟蹋掉了,高雅堕落为庸俗,文化变相成为了空壳的概念。所有这些都不是从葡萄酒鉴赏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从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着手。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长城的星级文化案例。

星级文化(以星级为标志性的图形无语言障碍,易于全球通用)是葡萄酒鉴赏文化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文化表达方式。所以长城决定开发星级系列葡萄酒,通过星级系列产品与消费者在市场终端的接触,一场星级文化复兴运动悄悄展开。

但是,怎样把星级概念提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呢?

“星级”这个概念在各行业都有使用,而且很多都是一种很随意的使用态度,完全脱离了“星级”最初的本在内涵,给消费者一种随意而庸俗化的感觉。

长城公司开发星级系列之初,为规避冠名“星级”的随意性,分别从“星级文化内涵”、“星级文化历史”、“中国葡萄酒星级文化推广的背景及需求”等主题要素着手,深刻挖掘世界葡萄酒星级文化内涵。提出早在1千年左右的古罗马帝国,著名的僧侣团队西多会(Cistercians)的修士们就开始用“星”的数目体现葡萄酒的品质好坏。而直至今天,一些世界著名酒庄仍然沿袭着这种古老的鉴别方法,评比时,多出一星,就多出了一份优越和荣耀。但在中国,相关的葡萄酒星级文化一直是一片空白。

长城星级文化提倡的最初目的,就是针对中国葡萄酒行业庸俗化倾向,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消费者葡萄酒的鉴赏能力和理性消费意识。

但是,就目前市场来看,长城星级产品表现良好,但是宥于国内葡萄酒文化发展状况所限,长城星级产品真正的星级文化价值内涵还是被淹没于浩瀚的市场之中了。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这个案例反映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文化危机是多么的严重,市场决定产品的定位,而消费者则决定了市场的判定方向,所以归根揭底,是消费者自身对葡萄酒文化的欠缺和无知,造成了行业的文化危机。由此可知,保持葡萄酒文化的普及及拒绝庸俗化是如此的迫在眉睫。

高雅是一切强势品牌的基础点

红酒文化论文篇7

误会1: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葡萄酒博大精深,就像读不完的书,只要你有兴趣发掘,肯定就有新的收获。

红酒文化论文篇8

2012年之前的近十年时间,中国经济可谓之伏特加经济——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在酒精的持续作用下,经济长期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某些时候还近乎疯狂。这样的刺激让经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可是,依赖酒精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轻则伤及肝胃,重则失速失控。

酒精肝的问题实则已有显现,产能过剩就是吃不消的症状。而且,鉴于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庞大的债务数据,无论其境况是如部分机构警示的那样危机四伏,还是如另一伙专家所言的风险可控,继续指望通过扩大投资缓解当前经济的颓势,中央政府和各大银行都不会支持。

希望都寄托在了消费上。因为三驾马车的另一匹马——出口——也提供不了多大动力。从商务部提供的出口数据看,中国2013年1~5月份各月累计出口同比增幅呈现出一条下行线。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着力点早已指向了消费。

有人说消费和经济工作会上所说的内需不是一码事,并不断强调内需也包括投资需求。从内涵来说并不错,但过分放大投资需求,莫不是在为继续扩投资寻求借口。扩内需的重点,应是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只在其次。

可以说,投资拉动的伏特加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消费拉动的红酒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红酒的刺激作用当然不及伏特加,特别是对于长期被烈性酒燃烧的肌体而言,可能会感觉不够给力。酒的度数下降了,经济增速的下降就是必然。如今中国经济的某些病症,承受不了猛药的刺激,红酒的舒缓作用刚刚好。所以,不要再期待还有两位数增长的日子,要主动适应增速相对较低的另一种发展方式。

即使是较低的增速,要稳定地保持也并非易事。因为当年的伏特加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外加银行机构出资购买,而红酒,更多的需要老百姓自己掏腰包。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花钱、爱上红酒,需要想点实实在在办法才行。

“红酒经济”时代,就应该有不同于以往的手段,得摸透红酒的品性特点,遵循红酒的礼仪规制。绝不可追求伏特加的效果,牛饮豪喝、一醉方休;也不可能让百姓寅喝卯酒、透支未来。要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葡萄酿造的甘醇,让有品位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更高品质的美酒。

城镇化就是一个种植葡萄、酿造美酒的过程。城镇化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通过提升郊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让他们敢于消费,肯将酒桌上的二锅头换成葡萄酒。在城镇化的人文、科技、文化等素养提升过程中,让他们乐于提高消费档次,接受红酒文化。也即是说,城镇化带动的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将成为经济拉动的持续动力。

城市居民对更高水平的精神追求将是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增长动力。.看看电影市场,无论是影视大明星初导的青春片,还是文坛小作家玩票的“作”,都能卖出数亿元票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已经从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全面进发。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