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留白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20

留白艺术论文

留白艺术论文篇1

从一定角度来看,留白艺术与展示设计都意在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图,都是为了传递某种特定信息而采用相应的布局手法。展示设计涵盖了美学、心理学、空间技术、视觉艺术等多种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艺术)。作为一种以实物展示为基础,视觉传达为表现方式的信息传递形式,具有实体性、开放性、交互性与多元化等特征,因此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展示陈列设计师对空间的整体布局和陈列手法的创新也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同时,各种姊妹艺术的精髓和思想也被大量地借鉴和运用。“留白”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达手段和手式,与当代“简约设计”的理念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展示设计中巧妙地“空白”处理能产生空间节奏,形成视觉美感。同时,适当的“空白”不仅是实形存在的前提,其自身也是一种蕴含审美价值的存在。传统艺术借助“留白”的妙用达到了耐人寻味的境界,是艺术家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情趣,也是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是以虚空传递一种空灵精神,于是构建了“计白守黑”的美学理念。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对展品的宣传推广并使观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是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对展示陈列手法的创新是设计的重点,而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能使展示设计用以少胜多的形式提升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二、当代展示空间中“留白”的表现精神与价值意义

1.虚实相应构建信息的主次关系

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与感知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展示空间的整体布局是对各视觉要素具置的规划与经营,而能呈现恰当的对比。留白的艺术手法能对展品的陈列进行主次划分,微观的陈列设计之中的局部空白意在凸显各种视觉要素的对比与强弱关系。有效地运用对比手法传递出陈列道具与展品的主次关系,调整各简练的空间、顶部与地面的留白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靠墙的展品,主次关系一目了然元素的形与量、位置与面积、主体与背景、色彩与光影、材质肌理效果等对比组合关系,就可以产生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各要素的空白处理应当尽量简化或去除繁琐的装饰,地面与顶部要保持干净利落,展示道具宜少而精,陈列空间也需要适当留白。同时,应该根据陈列风格选择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简洁的饰物,使展示空间显露含蓄内敛的独特气质。展示设计的本质是信息传递,即通过各种视觉传达方式和展示技巧,运用诸多陈列道具,使受众感觉到展品最具魅力的一面。所谓的“感觉”,就是以一种难以说清的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接受信息的人是各种感觉的集合体。所以,设计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信息的集合体。展示空间设计中的留白区域并不能顾名思义,这里的留白区域不只是局限于颜色中的“白色”。更多的则是指空间中的“空白”,亦指设计者通过精心构思和反复推敲,特意将某个区域表现为无任何多余的元素和装饰,使其处于空缺的状态,也就是借助一定区域的“虚无”来烘托需要重点展示的内容和主题。而重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有虚有实的主次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观者的关注,并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的展品上来,同时营造出简洁却不简单的整体空间效果。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信息的基本品质是“清晰”。他指出,内容虽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接受和理解的信息是不具备好的品质的。由此,展示设计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梳理,通过清晰地构建使需要表达的信息简明易懂。而有目的的留白正是设计师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行为。

2.借助视觉焦点表达主题

老庄追求“无为”“。无为”被视为一种境界——看似什么都没有,其实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实内涵却异常丰富。正如容器虽然是“空”的,却能容纳和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也许异常地丰富。从本质上讲,展示空间中的留白区域是“未被使用的区域”,“白”即是空的地方,和陈列的实体一样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尽管留白区域看起来未被使用,但事实上留白区域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它为整个作品提供了可以“透气”的空间和布局上的均衡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展示空间布局的整体把握并处理好相关细节之中各个视觉要素间的关系。设计中巧妙地留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和突出重点陈列的物品,并集中观者的视线使之形成空间层次。留白区域的环绕与陪衬,能较好地强调中心区域的展示效果,因此观者的视线和注意力就不会被繁杂的元素所干扰,信息的层次感将会更加明确,对观者视线的引导效果能更上层楼,视觉焦点也就自然形成了。

3.意境的表达与提升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生命律动而显得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空白空间”具有独特的设计意境。在展示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空白美学,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展示艺术空间。适当而合理地留白,会使空间结构趋于简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展示空间也由此变得更加整体、精炼而雅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IsMore(少既是多),表达了其对设计作品极端简化的初衷在于探索一种“简单中见丰富,纯粹中见典雅”的可能及途径,在这一点上实与空白美学的精髓不谋而合。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留白,是通过视觉上的手段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轻松与愉悦,还能产生韵律与节奏感,是在一种动态之中营造出来的平衡感觉。在看似简约的手法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效果,于貌似轻松随意地创意中显现高超的设计功底。这样的处理会使空间的表现更为生动、独特。留白的意义包含了理性和直觉,虽说是显性的表达,其实是是借助隐性的暗示引领观者去寻找美、发现美和体味美,最终达到感悟的目的。展示空间与陈列设计中的留白是创作上的一个技巧,由于留白,观者才有了想象的空间,作品也平添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境及魅力。

三、结语

留白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诸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中为学生布置诸多的任务,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无法精确地找准文章主题,长久以往造成学习倦怠。这类教学形式虽然投入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是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适度将书画艺术中“留白”作为一项教学方法,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运用,做好学生体验感受的把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探究,进行课堂“补白”,或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下为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系统论述了在当前小学阅读课堂中应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方法。

一、强化课堂“留白”设置,强化阅读感悟

(一)巧设悬念,做好课首留白

一堂课程的精彩与否,同其课程导入的良好度有关。教师在进行课程备课时,应当从教材着手,做好与课文内容有关案例的整理收集,充分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做好把握,设置“留白”悬念,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诸如在《会走路的树》一文授课时,教师可在课堂的开始,向学生提出质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树会走路,树儿为什么会走路”首先以此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在学生的主观思想中树木都是静止不动的,会走路的树对于他们而言即充满了神秘感,继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令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会走路的树是什么态度。在组织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即可打破悬念,让学生参读课文,在此形势下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即被良好调动,为新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强化课中语义“留白”,品读语文趣味

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应当专注做好教材文章的深化授课,因为在当前教材文章中有些文字存在着较深的韵味,很值得细细的品读,在课文的阅读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于简单而有深意的语句进行衍化拓展,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表达,使语句更为形象具体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授课时,应当着重找准凝练的词句,留足空白供学生进行实践感悟,拓展想象思维。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窗前一株紫丁香》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专注“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中的“教师”二字,向学生提出问题:“紫丁香为什么会种在教师的窗台而非种在工人伯伯的窗台”,继而留白,指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美丽的紫丁香生长在教师窗台的缘故。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丁香图片的展示,配合以歌曲《丁香花》播放,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从歌曲中领会到紫丁香同教师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进行阅读,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利用自身美的感受,领悟“教师”在文章中的主题性,使学生在文章阅读训练中专注于人文精神的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目的性及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三 )课末“留白”,促进学生的回顾探究

课末是教学课堂的“终曲”,在此阶段的留白,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回顾升华,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是教师通过悬念留白,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产生解决问题的效应特征,使教学工作达到持续化推进。因此,教师在此环节进行留白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将学习感悟由课堂演化到课外,多进行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书籍阅读,填补教师留白的知识空缺,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延伸其思维表达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层次,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把握文本空白,合理引导学生“补白”

(一)组织学生开展想象,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悟白”

在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中,存在着大量图文结合的文章,图画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一方面也预设了许多的空白供学生思考,这些文本空白的设置看似无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均可以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便于教师与学生开展探索学习。因此只有认真就教材中该类空白点同课内外读物做好联系,组织灵活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做到知识层面的扩散,方能最大化地使学生思维空间达到完善创新,培养其对创造性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留白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语言;空白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将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表现出来,那些非本质的、次要的部分或轻描淡写,或遮蔽略去。而这些轻描淡写,或遮蔽略去的部分就形成了空白。由此可见,空白是艺术作品共有的一种特性,具有本体论意义。对于艺术作品而言,空白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大与小,多与少的问题。艺术作品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空白与不确定性是衡量艺术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正因为空白的重要性,艺术家都尽力不将一切和盘托出,而是有所保留。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把空白与艺术的联系说得很透彻。贝尔认为没有“简化”,艺术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美。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都是通过“简化”的手段得到的。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简化”就是砍掉不相干的细节。从表面上看,作品因简化出现了空白似为“缺失”,令人遗憾,但实则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作品的意蕴挖掘权交给了读者,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最大的意义张力,作品意蕴的天地被大大拓宽。这样看来,空白实际上拓展了作品的意蕴。“诗贵含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作品必须凝练,它极忌写全,否则便索然无味。罗丹曾言,“表达思想不必形体完整”。他提倡大胆的简练,反对毫无表现力的烦琐。艺术创作就是要露一爪以显云海神龙,画一角以写全殿之华。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中以简胜繁,以少胜多,以不全写全的辩证法。那种一览无余的“墨贯”只会冲走想象,挤去内蕴,即当作品的空白不在或被充盈之后,欣赏者就没有了想象的余地,也就没有了艺术欣赏的再创作,艺术作品的意蕴自然会瘦得像个瘪三,毫无美感可言。由此观之,空白并非缺欠,恰恰相反,它其实正是美的构成要素,是艺术创作中为了实现意蕴美而应有的形式品格。“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之所以被画界奉为圭臬,就因为它深刻阐明了境藏与意蕴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画论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不完全的形呈于眼前时,会使审美者产生强烈的追求完整、追求对称、希冀和谐的愿望。也就是说,审美者会被激发出“补充”或“填实”空白的冲动力。读者随之人于作品中而成为创造者,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种创造大大超过作者的思想,空白自然也就有了更大价值的美感。

提起空白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画,然后是中国的诗歌,其实,空白是艺术作品的共有特性。随着德国接受美学双璧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代表性论文《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不确定性作为文学散文产生效果的条件》和重要理论著作《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中提出空白理论,西方学界开始研究小说、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但对于空白同样丰富的电影,东西方学界却未曾给予关注。本文认为电影也是空白的富矿,其空白同样值得关注。

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电影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又是什么样的艺:长呢?对此,不同的电影理论家和评论家有不同的理解,但笔者认为,作为以视听为手段的电影,其视觉传达靠的是画面,其听觉传达靠的是声音,因此,电影就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体,或者可以说、电影语言就包括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电影艺术就是这两种语言的艺术。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样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展露无遗,也就是说,电影语言中一定有空白,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知道。电影的故事时间,即电影叙述的故事所经历的时间跨度要远大于电影文本时间,即电影的放映时间。于是,对于传达思想无关紧要的部分势必略去,从而留下空白。同时,空白也是电影艺术实现美学追求的一种手段。与其他艺术一样,电影艺术也需要审美主体的介入,因为没有审美主体的参与,艺术只能以“自在”状态存在而无法进入“自为”状态,即无法进入审美阶段,自然无法:突现观众与银幕文本的对话与交流,电影会因无法取得好的接受效果而成为失败之作。

如何使艺术从“自在”状态进入到“自为”状态,这需要一个审美中介。空白就是这样的中介,它形成伊瑟尔所言的“召唤结构”,激发读者(或观众)参与文本的意义建构,于是,文本与读者(或观众)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便开始了。空白正是通过破坏文本表面的可连接性来实现文本的潜在连接,并由此获得审美效果,因而留白十分必要与重要。在电影语言中,无论是画面语言还是声音语言,留白都很普遍。《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当主人公颂莲疯了后,陈府大院又娶进第五位太太,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一个很大的空白。这位太太的命运将会如何?可谓人殊言殊,但空白无疑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由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凡尔杜先生》中当凡尔杜哄骗他的另一个“老婆”李吉亚从银行提取巨额现金回到家,晚上休息时两人的说笑声被音乐所遮蔽,之后音乐转成刺耳的喧闹,后来渐渐沉默下去。究竟发生了什么?声音之后留下的空白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无疑,空白在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使银幕文本有了隽永的韵致。

留白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设 留白 生成

1.问题提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

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预设。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不过,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预设时需要有意识地“留白”,即预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中有“休止之法”,诗文中有“无言之境”之说……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理论依据。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特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优化语文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格式塔”心理学派中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即有“空白”刺激物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空白”。教学中的“空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愉快的感受,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即输出的信息不是“全息”,这样就形成一种“潜伏着的信息”,留出的“空白”,从表面看来,相对减少了传递的信息,但客观上却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信息,并逐步学会获得更多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率。再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来看,创设“空白”,可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发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并主动地构造知识。

3.预设留白、虚实相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观点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换句话说,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而不是老师设疑、学生被牵着鼻子答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留白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空白;艺术;板书

空白也叫“留白”。空白是缺陷,空白也是艺术。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课堂教学也讲究空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有意留出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便能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纷繁而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一、读书留有空白

读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要尽可能留有空白,提供给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讨论、实践验证、探索创新的机会。知识与真理一样,只有愈辩才会愈明。读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精神为之振奋,思想受到启迪,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留有供学生赏析、品味、想象与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如,学生读了《特殊的葬礼》一文,被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到会主持瀑布葬礼的义举而感动,有位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祭文内容,并模仿菲格雷特总统包含深情地演讲。有的学生在演讲中呼吁:“地球是人类生息的家园,爱地球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请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二、提问留有空白

课堂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质疑、存疑。课堂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坡度,创造设问空白。教学语言的停顿,能造成暂时性的空白,给学生咀嚼、回味的机会,给学生搭建思考、讨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长进。语文课堂教学不必追求有问必答的教学效果,心存疑问,方能探究不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位教师教学《春联》一课后,给学生出了一道“大度可容容一切难容之事”的上联,学生的下联千奇百怪,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Z文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课文何尝不可!

课堂提问运用空白的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紧张有效地思维,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板书留有空白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知识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不少教师课前设计好板书形式,上课硬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围着既定的板书思路走。结果,弄得教师筋疲力尽,搞得学生晕头转向。其实,板书也可以留有空白。

1.标题板书空白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就能敲开文章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学《石头书》一文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书”字,提问:“通常,书上印有什么?”学生回答:“有文字,有图画。”然后,我在“书”的前面补上“石头”两个字,变成“石头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冒出了许多问题:“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石头书上也有文字、有图画吗?”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2.内容板书空白

空白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整体的。部分的空白适用于表格式的板书,由教师板书提示性语言,留给学生填充、归纳。如《蝙蝠与雷达》《恐龙》这类说明性课文的板书比较合适。整体的空白可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去完成。

板书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板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复习巩固,自己去提炼总结,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功效,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留有空白

作业留有空白不是要求学生不做作业,而是相对于大量的书面作业而言。对于书面作业允许学生在教师布置的题项中有选择地完成其中的部分,练习的遍数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确定。教师给学生多布置一些讨论交流的作业、动手操作的作业、演示练习的作业、实践探究的作业,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走访与调查相结合,使用工具书与上网查资料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中的空白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它以想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拓展延伸,总结升华,使课堂教学显得疏密有间,张弛有度。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的使用,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留白艺术论文篇6

“留白”最初是“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绘画的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力求达到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境界。”作为艺术欣赏者,能够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同时,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文学、书法以及音乐等,同样具有“不着一字,而形神兼备”的留白艺术创作。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留白”,都是希望能够对艺术作品欣赏者留下启示和思索的空间,使得艺术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意境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作为一种表现的手法,“留白”同样在初中语文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将“留白”进行恰当合理的运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留点空白,让学生有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求知的欲望,最终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留白艺术运用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留白”,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当对初中语文“留白”艺术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标题留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对于课文标题的学习占据重要的地位。课文标题是不仅是文章的眼睛,同样是文章的核心。在教室的讲解中,对于课文的理解业务往往是针对标题来进行的,因此,在课文标题中进行留白,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将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程度上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提高。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有意在标题中进行留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内容留白,深化学生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运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在思考中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因此,在思考中理解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内容中的适当留白,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记忆。“留白”问题思考的设置,应该以文章的主题内容为切入点,进行分散式的跨越思考。要遵循一定的有序性和逻辑性,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式的理解和思考。

(三)讲解留白,提高表达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讲解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留白,可以使得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对留白进行思考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上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应当在对讲解内容进行巧妙安排的基础上,对讲解进行留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和难点的归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在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由被动性的填鸭式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留白”的运用成为突破关键性难点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出具有艺术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提问的过程中,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具有充分的时间积极动脑,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中提取对问题有效的信息,并在加工和整合的基础上,达到问题的解决。

(四)阅读留白,创新学生的思维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中学生的要求,需要对某些文章进行熟读,而对于某些优美的文章,则需要背诵,以此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语感。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进行阅读才能进一步达到目标。在不断的阅读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而在阅读中进行留白,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对留白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发现文章的精美之处。

结 论

留白艺术论文篇7

一、烘托主题,强化重点

招贴设计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完整信息的传达与诉求,要精心塑造主体形象,才能突出一定的主题。巧用留白可以将要表现的主体更加突出、更加明确,使人一看就能正确领会广告的信息传达和诉求。招贴设计中,大家往往只注重文字和图片的编排,但是文字与图片在没有留白的空间就很难表现,巧妙地运用留白才能更好地烘托主题,强化重点。留白与图形文字在招贴设计中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正负形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正形理解为招贴中图形和文字,那么负形就是招贴的留白部分。因此,留白与图形文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招贴的版面元素进行正负形划分,从而提高对作品的关注度,唤起观者的兴趣。正如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先生所说的:“海报正因为传达信息简单明了才能瞬间扣住人心、留下印象。”所以我们要运用虚实关系对招贴设计中的元素反复处理,用留白代替一些无关紧要的物象。由此可见,留白使设计由繁杂变得简洁。招贴设计的信息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内容不能使观者快速抓住主要信息,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平面设计语言不断被各种图形语言充实着,过多的信息使招贴难以达到瞬间吸引观者的目的。因此有时留白在广告设计中比其他形式更加重要,运用恰到好处的留白会使广告充分发挥其作用。留白能烘托主题、强化重点,形成虚实对比。例如图1所示的招贴,版面中的大面积的主色是白色的空白部分。细微的色彩运用和抽象的图形表现都体现了设计师对留白的重视,版面中所表现的恬静、优雅的整体风格,还有刻意的留白处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用留白可以将要表现的主体更加突出、更加明确,使人一看就能正确领会其中的信息传达和诉求,使人过目难忘。因此运用留白能更好地烘托主题,强化重点。

二、增加招贴的意境

在许多中国传统艺术中都有留白这一手法的运用。中国戏剧舞台的“虚空”、经典乐曲中的“余白”、书法中的“计白当黑”、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绘画中的“马一角,夏半边”等都是留白的艺术营造方式,留白同样也能营造幽远的意境和无穷的意味。意境就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按照典型化的原则,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招贴设计中的留白通常也能表现超凡脱俗的艺术领域,使作品的主题得以升华和强化,提高作品的品味。平面中的实形给予了留白生命力,实形和虚形共同组成了画面中的意境。因此留白是招贴设计中必不能缺的视觉元素,它可以启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超越具体形象的无声的美,创造画面中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节奏一停意味无穷。”这是著名绘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画理,他说:“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才含蓄,才能使观察者以想象力去丰富它。”实际上,当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图形和文字的编排时,往往忽略了对留白的处理,还有人为了表现更多的内容,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图形、文字铺得满满的。作品因此缺乏隐晦的因素,直抒胸臆的东西太多。在处理招贴设计中的留白时,我们要更好地运用留白,使其在招贴设计中更好地发挥艺术作用。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例如靳埭强和格吕特纳两位设计师的作品《跨越中西》。作品表现了中西方文化两种风格的碰撞。大量的留白运用在版面中,其他部分是小面积的图形、文字等视觉元素。这样运用大面积的留白才营造出了富有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意境美,使整个版面富有韵味和含蓄的美感,展现我们国家的传统的文化印象,让观者不仅体会到了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也营造出无穷的韵味。在招贴中留白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是创新的表现技能,是设计师特意营造和精心安排的艺术情境,能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三、提升作品的艺术情趣

留白还能够形成特定的艺术气氛。在招贴设计中留白是审美情趣是一种特殊语言,也是留白对于招贴设计的艺术作用之一。招贴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艺术情趣,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用留白来处理。留白空间能最大限度地激起观者的艺术想象力,从而能更好地去发掘招贴作品中所潜藏的深刻含义。留白是否得当,关系到审美情趣、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观者的思绪是否能得到升华。“如果说空白与形象的整体结合创造出了美,它的内在的意蕴通过史实、背景或形象本身的提示可以被破解,那么用空白代替形象的部分则会造成永久的在创造空间和视觉上的美感追求,这在设计上属于真正有审美价值的空白,而且是无法穷尽其美的空白,这才是真正的美。”因此,留白不仅是特定的艺术设计元素,而且它本身也具备一种审美价值。例如《国际囚犯人权》这幅作品中,留白不仅使版面节奏明快,主次分明,而且使版面的视觉元素得到统一,整体看来既稳重大方又灵活生动。留白的巧妙运用和独具匠心的排版使画面充满艺术情趣。招贴设计中留白与艺术创造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提升作品艺术情趣的关键所在。这是观者的审美需求决定的,也是由艺术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招贴中一定要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借留白给设计作品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使作品主题突出,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结论

留白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空白 范式 跨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QN-112

范式(Paradigm)是由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学科研究中一个特定的领域或阶段中的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或模式,现已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等领域。“空白”是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也是审美范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范式,可与传统的美、崇高、滑稽并称,亦可与荒谬、荒诞等现代概念并列。“空白”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并在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和艺术作品接受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范式

纵观我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空白说”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已深深植根于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之中,且已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的意义层面从而形成一种艺术范式。“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且内涵多元化,如:无、空、虚及留白等各种概念,均是这一艺术范式的明确体现。横向看,这一艺术范式可适用于中国古典美学很多领域;纵向看,这一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整个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

在中国古典美学之中,“空白”概念最初指纸张上下左右的留白。中国传统书法中有“计白当黑”之说,清代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空白”概念可体现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之中,戏剧中,在舞台上面三五步行千里,五六人行千军万马,著名戏剧家梅兰芳也曾说“演少不是戏,演多不是艺”;绘画中,空白创造无限意蕴的美感,如朱耷作品中的一条鱼就能让观众看到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行的鱼儿们;谈话中“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影视中的时空的割裂亦是空白的w现方式,正如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文章的结构和小说情节等等元素中的省略和不完整表达均能传达空白的无限内涵,给读者无限的审美空间。正如刘熙载曾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道家老庄哲学的宇宙观思想为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老子在《道德经》 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不是意义上的不存在或没有,同时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它主要是无具体形式的物质或状态。万物之道不在于“有”而在于“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虚实结合,有无相依,正因为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才能构成完整的世界,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艺术中“实境”描写和意境的追求恰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总之,“空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潜在的审美范畴和艺术范式,可用于绘画、诗歌、小说、戏剧、书法、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 旨在发掘抽象的、寥廓含蓄的意蕴。

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说”范式

波兰的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空白”概念,在其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中提出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纲要结构,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实现了作品的现实化。伊瑟尔(Iser)在其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和The Implied Reader中均分析了“召唤结构”的魅力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这一“召唤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一样是一种艺术范式,主要应用于文本阅读和读者接受过程中。这一召唤结构可体现为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的断裂与留白,也可体现为文学作品中叙事画面的不连贯而形成的断裂,这些均是文学作品对读者阅读时的情感强调或理解。这些作品中的“空白”、“断裂”和“空缺”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由文学作品内容的不确定与断裂及留白而形成的“召唤结构”,使得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对世界体验和认知与作品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作品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使具体的文学作品生成无限意义上面的解读。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上面的空白能够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一般说来,一部文学作品的不确定点或断裂或空白处越多,越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进而对作品进行意义上的再创造。这一召唤结构的艺术范式也就在作品阅读中不断地形成和实现。

随着“空白”概念的成熟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白艺术范式重在内容和意境,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侧重于形式,均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不足,结合二者研究其现代空白艺术范式,达到跨学科地解读“空白”的具体内涵及其范式转型意义。

三、“空白说”现代范式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均有体现,如书法、绘画、诗歌、小说、电影等,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上,审美范畴的“空白说”是一种抽象的、无限的艺术韵味,正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而在西方文论中,“空白”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谈论了“空白”概念。但是,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只是简单的具体的概念,即一些不连贯的“空缺”、“未定点”等。二者的“空白说”均不全面: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过于抽象,缺乏具体阐释,西方文论中的“空白”则过于具体,缺乏蕴含的无限韵味。随着中西文化和理论的融合,对“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的全面系统的理解成为一种趋势,且对跨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并以抽象、无限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观照具体、有限的西方文论中的“空白”,从而得出既有具体含义又有无限韵味的“空白说”的现代艺术范式。在艺术作品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大要素至关重要。在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学者关注的要素不尽相同,从“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发展不难看出,学者大多是仅仅重视其中一个要素而忽略了其他两个要素,这样不免容易陷入极端理解。一位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文学活动中的四大要素:宇宙、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这些要素间的平衡。本文以这一观点中的文学活动中的宇宙、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四元素为切入点,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的抽象、无限意蕴融合于具体的、有限的西方文论中的“空白”概念,达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进而研究其现代艺术范式及其转型意义。

这四大元素是一个整体,“空白”对四大元素的平衡关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创作者的化虚为实、作品的以实生虚和接受者的虚实结合,统一体现了“空白”理论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这一完整活动的作用与内涵,最终达到无限的“空纳万境”之境界,并融入浩瀚的宇宙。反过来,宇宙影响创作者,开始创作者的化虚为实、作品的以实生虚和接受者的虚实结合,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开放的、无限的、永恒的“空白说”,达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形成开放的无限意义的现代艺术范式,其转型意义在文学作品创作和赏析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化虚为实的创作行为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作者告知读者所有内容,那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是吸收而无参与,久而久之,便觉乏味。而“空白”能蚴沟枚琳吆妥髡咭约白髌酚懈好的互动,由此很多留有空白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如艾略特的《荒原》、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等。其次,在阅读过程中,作品的以实生虚使得作品中的“空白”激发读者的阅读参与性。一方面,空白使得作品内容之间更加连续并具无限遐想空间;另一方面,空白能够促进作品、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理解不同,就在于作品中空白的存在。最后,读者以自己对作品虚实结合的理解把作品内容间的空白联系起来,空白在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也逐渐消失。从而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空间,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这一核心理念和效果与空白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异曲同工。

总之,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艺术范式补充于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形成新的“空白说”现代范式,这一新的“空白说”艺术范式适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并可实际用于解读各种艺术作品,尤其为英美文学作品研究开辟独特视角,能够给读者留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空间,在审美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拓展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加深读者与作者及作品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亦能反作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对文艺实践予以能动的启发。

四、结论

随着中西理论的相互融合,藉中国古典美学或中国文化思想观照西方文论或英美文学等尝试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对西方文论中空白概念进行补充,体现了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的范式转型,这样对“空白”观进行了全面、具体分析,又为“空白”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开辟了新的视角。并把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资源与西方文论、英美文学及文化结合起来,使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成为跨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领域一种可行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克和,张唯嘉.中西“空白”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J].2005(1):100-106.

[2] 王瑞.宗白华美学范式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