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作风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37

思想作风论文

思想作风论文篇1

苏轼当秘书不是挂虚衔,而是真真正正的秘书,甚至一度当上了高级秘书。苏轼在哲宗即位后,被召还京,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皇帝近臣)、中书舍人(参与国家机密)、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专掌制诰(皇帝诏令),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苏又被擢为翰林学士兼仕读,仕读是皇帝的老师,是高级翰林。尽管苏轼的秘书生涯在他整个的从政过程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他无论在朝在野,都在持续着一项重要的秘书工作利用文字向上进言,几乎未曾间断过。当然,这也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秘书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位古代全才苏轼。

秘书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工作作风。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成就辉煌,他在从政生涯中所体现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们现今的秘书人员来说,也有许多值得学习和仿效的地方。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秘书工作的特点是繁重、琐碎、常居幕后而又责任重大。这就要求秘书人员能任劳任怨,不为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秘书经常拟稿,但自己不署名,也不拿稿费;秘书组织会议,但自己从不坐上主席台;秘书经常熬夜,节假日不能休息;秘书经常出差,东奔西走;秘书的工作有时还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得不到社会的公认。这种种事实说明,没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是当不了好秘书的。

纵观苏东坡一生之言行,爱民、忧民是贯穿他全部政治生活的一条红线,也是他终身不渝的人生信念和从政基准。苏东坡一生所写的奏议大约有200件之多,其中直接为百姓请命或为了维护百姓利益而写的奏议大约有50件,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须知,他宦海沉浮一生,有多少事须向朝廷写奏议啊!所以,四分之一的比例实在不算少了。

苏东坡不仅为民代言,为民请命,还身体力行地为人民办实事好事。他在凤翔改革衙前役制度,在密州为农事求雨和灭蝗以及组织收养弃儿,在徐州组织抗洪保民,在杭州组织赈济灾民和开浚西湖、疏浚城中运河以及修复六井,在颍州治理沟渠、疏治西湖和阻止新开八丈沟,即使谪居黄州、惠州、儋州,无权问事,依然心系百姓,不忘为民,如在黄州制止杀婴之风,在惠州助修东新桥和西新桥,还积极热心地向盛产稻米的浙江推荐秧马,在儋州办私立民族学院(郗伯康语)传播中原文化,这些为民造福的事例不胜枚举,不仅受到当时的人民赞扬,也为后世传颂。

第二,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思想作风论文篇2

当今国际形势变化迅速、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创新需求不断加大,检务科应积极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政策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定位,争当“学习型、责任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的五型国检人。

“学习型”就是要求我们积极转变心态,加大学习力度,保持终身学习,提高职业素养,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责任型”就是要求我们牢记党员宗旨,永葆党员先进性,严格要求、勇于担当、服务企业、造福民生,树立我局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创新型”就是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塑造创新品格,积极探索、善于发现,为我局科技兴检、创新兴检提供源动力。

“廉洁型”就是要求我们严守党的纪律,增强风险意识,保持队伍纯洁性,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

“和谐型”就是要求我们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吴江检验检疫事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心服务,精益求精亮窗口

2013年,吴江检验检疫局检务科荣获“全国检验检疫文明服务窗口”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检务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窗口服务工作者的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检务科应继续坚持“服务源自真诚,微笑点亮窗口”的服务理念,用心服务,精益求精。

首先,让创先争优成为自觉行动。随着“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质检、为民服务,以质取胜、创先争优”的口号已经在全系统叫响,检务人更应立足岗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吴江外向型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让窗口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自身学习积累,让窗口管理和窗口服务的全面提升,完善“阳光检务”窗口品牌,坚决做到形象标识、服务品牌、窗口设置、工作规范的“四统一”,保持吴江局在窗口服务的领先优势,打响服务品牌。

三、兴检务,树标对标创新高

思想作风论文篇3

1.强化学生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各大高校必须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真正将学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自身学习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因此,想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高效学风建设,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知识,才会加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第二,确保学生能够在思想认知上理解到学习的涵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第三,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将理想变为实际行动。

2.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真正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且,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每一个时间的思想认知都在发生着改变,对于知识的学习认知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也会因为就业方面而开始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往往不会对知识功能有着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抱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就会决定最终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高效学风建设的有效实施。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着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认知学习的必要性。

其次,针对当前社会中对学生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寻思考,从而采取合适的解决对策,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复合型人才。

抓好典型教育,发挥“学生学风建设带头人”的作用在同学中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突出的学生担任“学生学风建设带头人”,做到典型引路,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力求在学生中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报告会”为引导、“知识比赛”为牵动,开展好学风教育系列活动要根据大学生的现阶段特点,在他们学习过程的轨迹上设立一定数量的“加油站”,随时把握和调整同学们的学习“原动力”,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势。

二、结语

思想作风论文篇4

[关键词] 思想作风建设 理论

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1]。这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抓住了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

一、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优良传统,坚持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并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复强调从思想上、理论上建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抓好了这一条,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同时指出,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各级党委必须把加强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首先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大计。因此,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抓紧抓好。从继承和发展思想建党这个党的建设优良传统出发,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二、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志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一是对“精髓论”作了新的诠释。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学习邓小平理论,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认为这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并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二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作了进一步揭示。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使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实际,达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统一。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解放下的实事求是,而实践是其唯一的检验标准。三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进行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根本前提。他多次讲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2],我们党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拘泥于一些具体的论述,关键是要掌握其理论实质,善于把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

三、以整风的精神开展党性党风教育。为把全党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整风的精神在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三讲”教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其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是一次系统的思想作风教育。在看来,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个新的创造性探索。一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增强了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学风是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关系着全党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对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世纪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真正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增强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他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作出什么成绩来”[3]。通过开展“三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感到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同志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壮大了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骨干队伍。

四、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丰富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科学内涵。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期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更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应有之义。二是抓住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抓住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三是抓住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根本。同志多次明确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这就抓住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325页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4页

[3]《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思想作风论文篇5

洪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顾惠民,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出现了面对现实稍显不足的情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写作风格,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创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高校;文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85-05

党的十报告指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可见文风问题与党风问题、学风问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风问题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内容问题和思想方法问题,小到代表了个人的立场、观点和作风,大到代表了一个政党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所以必须将文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共识常抓不懈。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2〕而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撰写的大量文稿、报告和各类讲话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的,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现实指导性,为今天我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与话语榜样作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总是强调写文章、作演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如马克思本人曾提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3〕列宁也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并善于把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把理论问题同当前形势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理论成为对读者亲切易接受的东西。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在文风方面,为我们树立的一个良好的文风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他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撰写了大量光辉著作,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风,是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撰写各类文章、讲话、报告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和共产主义奋斗时所表现出来的文风,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及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4〕

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师,其优良文风是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文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文风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既需要树立优良文风方面的典范楷模,又需要探索优良文风建设的新的路子。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学习借鉴文风就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翻开《选集》,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风扑面而来。应当说,在倡导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方面,同志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不仅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思想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就包括“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这些规定句句是实在话、贴心话、大实话,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的话语,构建何种话语为主体的秩序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的政治话语试图结束过去那种统治者以统治的姿态自居的历史,构建全新秩序图景。

十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的一条就是“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十报告中出现一百多次,这是对人民主体论的发展,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主体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异同,归根到底都在于对此回答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客观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其终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政党,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历史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代表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他的文风,在表达政治立场上具有历史主体的颠覆性。即不是以领导者对于另一部分人的被领导者的立场,而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立场。体现出领导群体不应当是一个特定的特殊阶层,而是劳动者自身的转化,是劳动者群体中的那些从事了管理事务的一部分人而已。这些人被定位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如果服务不好,被服务的人民大众是有权指责的;换言之,如果出现了大众对服务者的指责,便意味着服务者的质量是否发生了问题,首先需要检查的是服务主体是否存在服务质量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其话语当中来,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动力,是话语的主体。

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点与接受效果分析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化,网络对大学生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社会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尤其是多元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已成为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特点就是海量信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操作方便快捷,使大学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人类“地球村”可以据此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资源。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给大学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并带来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师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呈现出“西强我弱”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其重要内容,当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样就面临多元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各种复杂舆论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主义论调对大学生危害甚大。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不良流行娱乐文化和不容小觑的宗教文化渗透等方面的挑战。

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从接收效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

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调研分析是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交流方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虚拟世界进行,如果方法不当,激发不起网络受众的兴趣,内容形式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无法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者与受众是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各种非智力因素来调动受众的兴趣。

当前大学生是在网络等新兴技术熏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总的特征是个性鲜明,理性务实,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多重使命和责任交织在一起。比起以往大学生,他们善于思考和选择,深沉和务实,具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对于新的现象和思想潮流勇于接纳,对传统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表现很强的新鲜取向价值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的多元化,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从80后到90后,不同时代大学生有着不同议题,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而当前对网络在何种程度和具体怎样影响大学生、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和依赖到了何种地步等这些具体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特性不对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者只有顺势而行并因地制宜,才能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进行科学的调研,提高教育受众掌握水平,才能更好同大学生寓于共同的语境当中。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往往采取强势话语方式,教育信息传播是单向性的,教育者的教育信息是可控制的。其特点是偏重于以命令式的口气,以上对下的高姿态为主,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按照其自身意志,并由主观控制。这就必然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求话语要具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等特性。

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学生信息不对称性的条件日益消减,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他们主动寻求自己认为正确或有利的信息,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前者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并主动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其他网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不对称性特点,信息传播的主体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学生,使得传统的强势教育“灌输”的权威受到一定冲击。

(三)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有的大学网站内容形式陈旧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也就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网络话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差异,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特点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无论是在议程设置上,还是语言表达和视觉上如果不创新的话,就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就会被打破。

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理”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话语的正确表达是关键因素。但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一些说理语言、说理角度、说理口吻、说理方式和说理立场与大学生的特点不对接,甚至会产生隔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也存有问题,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信息的技术和水平往往落后于大学生。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网络话语往往是对流行文化的关心与追随,而流行文化必然催生流行话语,流行话语的表现是语言文字的新颖、幽默和多姿多彩,其特点是自由活力、生动随意、年轻化和现代化与大学生一拍即合。反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生、冷、硬,在理论讲解中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使人难以接受,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这类说教的拒之千里,更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立。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实现了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变革,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基和力量之源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接受,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做教育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愿不愿意去听去看,他们能不能看懂,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很多教育者,特别是一些居高临下的老师,十分容易忽略这点。认为自己理论高深知识面宽广,因此传播出去的话语很高深,也很莫测,导致许多大学生看不明白,甚至不愿意接受。这就失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的文章通俗易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心中装着群众。思想理论话语权的力量源泉所在,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为人民群众接受,就必须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利益。所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一切从大学生从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听得懂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切实扎根校园这片现实土壤。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应转变旧观念并树立新观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思维。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多方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最前沿,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敌对势力的重要争取对象。网络这个新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寸土必争”的阵地意识,占领阵地制高点,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对话式等工作方式开展工作,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此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差异性很大,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差异,只能做到因材施教。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民生的晴雨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反映的问题总结原因,并到现实中到学生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根源。并利用网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全通畅高效的网络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反馈机制,加强良性互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与创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各个时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讲话、题词等,讲的都是大道理,但群众喜欢听、喜欢看。这是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以他特有的为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鉴的文风,要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就业等切身问题,做到以情感人。要从大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遇到的新问题。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网络高效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与传播

议题设置是指主动提出有意义、有影响,经过着意构思、精心策划的重大话题,不仅制造社会热点,吸引大众眼球,主要是牵动大众的思想,引导大众行为,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设置的特定议题来思考与行动,进而有效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播,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能使之深入掌握、深刻理解、主动践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设置议题的能力,将议题设置与中国的现实、民生紧密相连,努力贴近世情、国情、民情,将思想政治的话语转化为被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驾驭新技术媒体的传播手段,积极进入网络生活世界,分享大学生网路世界的意识与价值。网络话语的平等方式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感受,在新技术传播手段流行的大形势下,教育者如果囿于传统的话语方式,很难与大学生开展沟通。教育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很好地掌握网络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交流与传播。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使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基础。我们之所以强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因为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面貌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两大思想理论成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本前提。对此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这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其别要求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概括出科学的、能反映时展规律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然话语权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取决于文风的好坏。马克思主义这看似论述得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学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在的笔下,却让人感觉浅显易懂,言之有物且不空洞泛泛,读起来如沐春风。这些除了源于的渊博学识外,还和他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关。当前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优良文风,优良的文风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充满生命力,所以增强话语权必须以切实增强和改良文风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风十分必要。只有以优良的文风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才会具有说服力,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3〕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

思想作风论文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 学风 文风 作风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作风建设,陆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体会,认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点和突破口是要大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

一、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重要问题

同志曾经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长期以来为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风建设的首要问题

对于学风问题,同志曾经讲道:“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1]。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风问题,他尖锐地批评教条主义,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2]他郑重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次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党的历代领导对学风问题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学风问题的高度重视。如果一个政党学风不端正,党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党性原则和能力素养必将失去基础,那么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乃至生命力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党历来将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首要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风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它所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风和党员的党性修养。同志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一贯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他尤其反对党的领导干部写“党八股”文章,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演说中,将属于“党八股”的罪状一一列举,倡导生动、活泼、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邓小平同志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3],揭示了文风在党的领导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研读系列讲话,可以看出,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文风建设,还明确地指出了当前的文风问题主要表现为“长、空、假”,强调“文风不是小事”。指出:“文风不正,危害极大。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4]文风之事历来不可小觑,它反映着学风、展现着作风、明确着党风,表达着立场、观点、方法,是展现着我们党的创造力与活力的重要侧面。文风不正,不能够用基层和群众能够听明白且管用的语言来行文和说话,这就会影响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影响真抓实干和执行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党的威信,影响党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正文风是转作风的重要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是内在统一的

学风是文风的实质,可以说,文风是学风在语言文字中的体现。学风自然会影响文风的形成。因此我们党在党风建设方面,向来遵循和倡导学风、文风的一致性。思想的诞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相统一的成果,他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善于运用新鲜、形象、通俗的语言论述解释他对中国革命实践的认识、思想和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学风,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建设,提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一重要思想。党风、学风、文风不正,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滑坡,小平同志还讲过:“我们也有好几次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而每次的挫折或失败,都是学风、党风、文风三风不正占统治地位的领导所形成的恶果。”[3](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同志将作风、学风、文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全党对“三风”建设达成了共识,开创了改革实践的新格局。因此,学风、文风与作风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风和文风建设是作风建设这个大系统中的相互交融的子系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文以载道、道以化人。文章可以体现学习的成效和用处,文章中的道理也可以促进人的学习和教化,学与文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相统一,就是坚持学习与应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是第一个明确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学风之人。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1]在时曾批评某些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不正文风,他主张抛弃党八股,极力倡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风。

邓小平同志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重要倡导者。在《邓小平文选》中可以看到,他极少直接引用马克思、列宁、的原话,从不把别人的经验当成公式来套。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了“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学风思想。“”之后,为恢复党的优良文风,他倡导开短会、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并率先垂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开会,做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2]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在推动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中,更加重视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文风。当前,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们国家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和实践,学用结合、增长本领。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5]对于文风,同志提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4]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还是普通党员和干部,离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文风,都会导致根基不稳、无所建树,并且还会使党的理论和思想距离群众越来越远,难以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以良好学风文风带动各项作风的持续改进,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履行好工作职责,从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

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从哪儿来?只能依靠学习和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现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学习和运用理论,不断培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

(一)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做好一切工作打下前提和基础,也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学风文风的必然要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提出:“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在我国是得天独厚的。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我的确深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我们在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交叉学科),如若丢弃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瓜了!”[6]作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大师尚且如此认为,那么对于党员和干部来说就更应该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自己成长为懂理论的实干家。不管是年轻同志,还是资深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讲话精神;都应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耳聪目明、坚定方向,在成长和奋斗中不断形成前进的动力、务实的精神、实干的品格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更好更快更稳健更有成效地做好工作、推动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究,让学风文风更接地气

调查研究是反映客观实际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环节,也是文章思想和内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重要途径。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指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申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思想。他批评党八股:“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1]

对于党员和干部来说,认识社会、改进工作、推动事业,离不开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基层现状,设身处地地研究群众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学习才更有深度、文风才更有温度。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只有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三)突出问题导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就在于“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就是要重视学习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深入学习并学以致用。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历来倡导坚持问题导向,他曾反复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的语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直面问题一针见血,决不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同志反对不坚持问题导向的空话、套话,认为这些空话、套话“没有针对性, 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 没味、没用。”[4]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学习正确认识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学识和思想。与此同时还要锤炼“实”的文风,做到写文件、做报告、发表文章,都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使时代要求反射于思想和文字之中。

(四)坚持厚积薄发,不断锤炼有深度、力度和温度的语言风格

同志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开创了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其大气磅礴、生动深刻的语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目的也是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易于感知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从而自发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为此,我们要学习和积累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和贴近当代群众实际的语言风格。同志谈到语言文化学习,曾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1]同志的语言风格,也常常是老百姓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给人留下深刻启发。他在正定工作时,批评那些怕担风险的同志是“还没抬脚就怕摔跟头,那就寸步难行,什么事也干不成”;在宁德,鼓励人们大胆改革是“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浙江,对转方式、促发展的要求是:“要努力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为《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短论,先后发表文章232 篇,为践行优良文风树立了榜样。到中央后,一系列充满力度和温度的语言,如“打铁还得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为广大干部群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这是他从政多年来文风的一贯体现,也是他长期以来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结果。

总之,优良学风文风的锤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产物。更为形象而具体地说,它就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文化积淀等要素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有各方面的火候和功夫到了,才能释放出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10).

思想作风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胡风和胡风冤案成员们的历史功绩,绝不仅只在于他们自身所建树的成就和实现的生命价值;还在于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在亿万人民心中唤醒了良知,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记录了一次可怕的历史大倒退。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关于对胡风《文艺报》的批判及“三十万言书”批判的焦点、批判的模式、及其教训。19世纪俄罗斯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说过:“充分的理解过去一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一我们可以揭示未来意义一向后看一就是向前进。”

胡风冤案最终以“反革命集团”定罪,七月流派作家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不仅仅是根据胡风的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被视为异端而蒙受批判,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他的文艺思想在不少方面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所出人,特别是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们存在深刻的分歧.尽管在理论原则方面胡风与《讲话》基本一致,但是他反对将《讲话》提出的理论原则简单地引申到文艺领域,代替对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的阐说,也不赞成简单照搬解放区文艺运动的一系列做法。虽然胡风从来不曾公开对《讲话》提出质疑和批评,但他在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在同友人的私下交往中,他反对把《讲话》当做“图腾”,也不认为《讲话》“彻底”或“根本”解决了文艺的诸多问题;在公开的场合,他一直同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人进行争辩,批评他们的观点是“庸俗社会学”、“机械论”、“教条主义”,苦心孤诣而又执著不悔地企图用自己的意见取代他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不论胡风的文艺观点是否正确,当他十余年如一日地批评那些被视为“正统”观点时,在客观上就给人留下了“异端”的深刻印象。1954年12月,周扬在文联、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公开挑明:胡风的“许多观点和我们的观点是有根本的分歧的”,并“历来就存在着分歧”。因此,马蹄疾在《胡风传》中总结胡风获罪的根本原因是:“除了建国以后一直贯穿着“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这样一条左的政治路线外,还因“图腾”案触怒了毛泽东,毛泽东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两条按语,才给胡风定性定罪。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针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林默涵1953年1月发表于《文艺报》上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ca},他们找到“根本区别”是,“对于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的两种答案:依照《讲话》的指示,根本问题是文艺工作者缺乏为工农兵的共同目标,是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解决的办法,是改造自己的思想。依照胡风的理论,根本问题,是作家主观战斗精神不够强烈或者衰落了,解决的办法是加强作家的主观精神。”由这一“原则性的分歧”出发,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批判胡风在世界观问题上,“否认作家的世界观的作用,否认革命的作家必须取得革命的阶级立场,自然也就是否认文学艺术中的党性的原则”;在现实主义的问题上,不仅混淆了旧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连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在生活与题材的问题上,“否认今天的革命作家必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否认必须描写他们,尤其是否认必须描写他们的觉悟性,描写他们的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描写他们中的先进人物、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把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和民族的文艺传统完全割断”,“是民族遗产的极端否定者”。在胡风的文艺观点中,最遭垢病的是“主观战斗精神”,批判者认为,这是胡风文艺思想之所以具有“根本性质的错误”的症结所要。林默涵和何其芳指出,“主观战斗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危害主要有三点:“第一,胡风片面地不适当地强调所谓‘主观战斗精神’而没有强调更重要地忠实于现实,这根本上就是反现实主义的;第二,胡风所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是没有阶级内容的抽象的东西。因而他所说的现实主义也就只是一种没有阶级内容的抽象的东西、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胡风这种理论的实际效果,就是阻碍文艺工作者认识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因为依照胡风看来,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问题,不是改造自己,以转人工人阶级的立场,而是加强那种抽象的超阶级的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其实,今天我们重读胡风的有关论著,不难发现许多指贵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胡风在强调“主观战斗精神”的同时,比许多同时代的批评家更重视、更强调忠实于现实,他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本身就包括了“生活底深人和胸怀底扩大”这两个方面。他毕生都认为“现实主义的中心问题是‘写真实’,因而指贵胡风“没有强调更重要地忠实于现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其次,胡风也从不否认先进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积极影响,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健康的人生观能够使作者有力量更深人真实”,“正由于作者底人生观和世界观底正确,从接触客观生活中所发生的感觉、情绪,才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现实斗争才能有积极的意义。”他也相当重视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和世界观的改造,多次说:“深人到实际斗争也就是和大众的结合里面,这正是文艺运动在今天的主要任务。在胡风看来,世界观是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之一,在实践斗争中改造世界观是增强主观战斗精神的途径之一。因此批判者在这方面的指贵也是站不住脚的。

为了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指贵,全面阐述自己的文艺思想和文艺主张,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提交了经他和友人们长时间酝酿而成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报告分四个部分共二十七万字,通称“三十万言书”。报告的第二部分“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是胡风对自己的文艺观点所作的全面陈述,同时逐条反驳了林默涵、何其芳的批评。在“说明材料”中,带有全文总结性的最后一节《关键在哪里》中,胡风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他长期以来一再反对的“庸俗机械论”。他认为,由于“庸俗机械论”的“理论统治”,“在读者和作家头上就被放下了五把‘理论’刀子”,即:“作家要从事创作实践,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不可、“只有工农兵底生活才算生活、“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只有过去的形式才算民族形式、“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题材能决定作品底价值”。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分内容,不难发现,胡风所论措辞虽有片面、偏激之处,但所举的问题确属当时理论批评中普遍存在的倾向,也是在胡风前后屡有批评家和作家企图给以纠正的偏向。这些偏向,胡风以为可以前溯到苏俄“拉普派”的庸俗社会学、主观机械论和僵化的教条主义。在他看来,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就不时地“掉进了拉普派底‘理论’,而且“更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胡风所剖折的五把“理论”刀子,结果被林默涵、何其芳等几位理论家断章取义地归纳为“五把刀子”。1955年1月21日,中宜部向中央报送的《关于开展批判胡风的思想报告》中说:“他认为我们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倡作家到工农兵生活里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写革命斗争的重要题材,是插在读者和作家头上的‘五把刀子’”。事实上,胡风反对的不是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而是指斥“作家要从事创作,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不可”的说法;反对的不是作家深人到工农兵生活中去,而是指斥“只有工农兵底生活才是生活,日常生活不是生活、反对的不是提倡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进行思想改造,而是指斥“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反对的不是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而是指斥“只有过去的民族形式才算是民族形式”,以及“非礼毋言”的封建复古主义;反对的不是作家去写工农兵,去写革命斗争的重要题材,而是指斥“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题材能决定作品底价值”的题材决定论。林默涵、何其芳等一些理论家们,他们去掉了命题的前提和条件,简化了推理与演绎的逻辑程序,以大简化的手法,直接地制造出了一个置胡风于死地的罪名。由此,“五把刀子”论最后成了宗派主义手中的凶器。

胡风以为他一直批评的那些“有害的”观点会造成文艺的“混乱”和“姜缩”,会“闷死”、“枯死”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但种种有害的倾向,在建国后非但未能克服,反而变本加厉,原因在于“这种主观主义的理论和宗派主义作法,在解放以后用党底名义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样的论断,使得胡风的批判者们有理由相信,胡风不仅反对毛泽东文艺方向,否定新中国文学的成就,而且还反对和否定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因此“三十万言书”也便成为招致更猛烈的批判的靶子。自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始,掀起了全国性的自上而下批判胡风的第三次高潮。这次批判,持续到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舒芜的爆炸性的揭发文章《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为止,共达5月之久。自此彻底改变了矛盾的性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便成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舒芜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中,分四个小标题:“从这一类的材料当中,可以看出十多年来胡风怎样一贯反对和抵制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从这一类的材料当中,可以看出十多年来胡风怎样一贯反对和抵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由党和非党进步作家所组成的革命文学队伍,从这一类的材料当中,可以看出十多年来胡风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的领导,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学队伍,怎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派活动,从这一类的材料当中.可以看出胡风十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这一切反共的宗派活动,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思想、怎样一种世界观作基础"。这四条罪状,作为胡风“反党、反人民、反革命”的罪证,今天我们重新分析,是一条也不能成立的。胡风致舒芜的信,约有110余封,《材料》所摘录的34则,是从这些信中掐头去尾而来的,就是经过这样的处理,我们也看不出胡风反党、反人民、反革命的痕迹来。

针对第一条罪状,其实胡风在致舒芜的信中,攻击的都是和他的文艺思想有过论争的个人。胡风一贯爱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挖苦、讽刺人,这是他的缺点,胡风反对和抵制了某些人,不能说是“一贯反对和抵制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针对第二条罪状,主要是因为胡风不愿意参加当时重庆文艺界的活动,称这些活动为“魔鬼之舞”、“混在蛆虫里面”。虽然措辞上有欠考虑,而且,对闻一多的牺牲,说是“投机”,但也仅仅是对一个进步作家的评价的错误,构不成“一贯反党。”

针对第三条罪状,《材料》中所收的七段书信,谈的大都是《希望》的创刊后的一些牢骚,和他一定要办好《希望》的决心,及决不与国民党妥协的态度。把它列为“反对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的领导”的罪证材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针对第四条罪状,胡风在信中,表现出宗派主义情绪,表现出对党员作家的不够尊重,盲目自满,目中无人,这都是无可否认的,但作为“一贯反党”罪证,也是错误的。

思想作风论文篇8

【关键词】 ;思想建党;实事求是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依据

1、理论依据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对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的一个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对的党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同盟者的头脑,以确保他们不受非无产阶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吸纳要求入党的非无产阶级分子时,必须使他们无条件的掌握o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阐明了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他指出,革命的运动要以革命的理论为先导。同时他也强调,党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党内某种思想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为党建学说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社会阶级成分主要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占据少数。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内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从农民、小资产阶级中大量吸收先进分子入党,这样势必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来,造成党内思想的不纯。为此,1929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别强调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性。1929年1月,、率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地区,党的队伍迅速发展起来。红军队伍中增加了大量的农民和收编的起义军人,使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突出地表现出来。有鉴于此,特别突出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极端重要性。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从思想上入党

思想建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思想上入党,思想上入了党,思想建党的工作才能顺理成章。思想上入党,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思想入党,就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拥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时刻秉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如果让旧思想统治全党全军,就会使党的事业蒙受巨大损失。从思想上入党,就是要加强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党员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觉悟,将理论学习与革命斗争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思想上入党不仅关系到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纯洁性。

2、通过开展整风运动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整风,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用整风的形式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教育运动。方法是在学习理论和中央文件的基础上,反省工作中的失误,总结经验。在运动中大力提倡将理论学习与中国实践相统一。使全党同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三大作风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1942年到1945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在的领导下,整风运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使全党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组织也有了团结统一的新面貌。

3、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文中提到的反对教条主义,兴调查研究之风,使得党的思想路线有了基本雏形。1937年,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是从哲学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指出,共产党员应该起实事求是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顺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对那种只会生搬硬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积极倡导广大党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三、“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继续坚持与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些都对我们在面对如此挑战之下,坚持和更好地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先,就是要认清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将在实践中掌握的规律得以升华,更好的指导实践。其次,必须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发展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才会走的更扎实。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时期,面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发挥思想建设的导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奠定正确的思想导向基础;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组织建设强有力的保证。作风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在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成效。我们要保持与发扬优良的作风,使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上的创新是进步的阶梯。新时期,在的领导下,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有了充足的发展。党的十以来,针对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他要求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道德力量赢得人心。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