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6:09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1

例如,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时,学生对生活中的多位数司空见惯,但很少会注意到这些多位数的使用。在课前,可以借助《问题生成单》,让学生通过上网、手机查询、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课堂中学生交流汇报:有的是今年全国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统计数据,有的是甘肃省的土地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多位数来教学读法和写法。同时,这些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国情、省情、市情,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

我们现在大多还沿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统一的教学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形式,教师限制较大,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则可变革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我课前设计了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有关涉及百分数的数据。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反映我市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百分数进行处理、分析,绘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一些数据,选择部分数据作为家庭作业来完成。有的学生选择近年来全市人口的增减变化、城镇居民纯收入的变化;有的选择宽带用户、手机用户数据等;有的选择各县区的高考录取率、中考升学率等数据,作业形式灵活设计为科技小论文、统计图、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数学

学科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合作学习,更缺少自主探索,教学中也很少有机会独立获取知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方法呈现信息化、学习开放化、学习过程交互化。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学重点是掌握面积公式,而难点在于面积公式的推导。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对于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学生很难理解。但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平形四边形沿一个高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然后,再把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平移到梯形的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用颜色闪烁,加以重强,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在明确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再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后得知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是对应相等的,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把学生的难点轻松解决,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得轻松自如。

(二)利用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网络环境下,可以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我们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可以选择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室的电子举手功能向老师提问,或者利用网络教室或聊天室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因材施教,避免学生“齐步走”的现象,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让学生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有乐趣,优化了课堂练习。

(三)利用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智乐园教学平台等教学软件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在登录软件平台后,自行浏览教学视频,学习中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在线向老师、学生请教,实现生生交流或师生交流,可以得到不同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可以在线讨论、发表帖子。在网络自学之后,选择软件中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进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运用人机交互,实现个体化学习,就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本节教学结束或单元教学结束后,还可以选择测试题检查自己学生本课或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测,学生在线答题、提交后,及时查看成绩,可以知道哪些题做错了。测试可以设计为数学游戏的方式,也可以是过关的方式,还可以根据难度设计为星级测试方式等,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挑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使其感受到了快乐。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2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传统艺术的美与创造性,进而使学生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新锐的创造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十分契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是提升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方式,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民间美术功能的运用。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分析

民间美术是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艺术,是底层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因此相比较宫廷美术以及文人士大夫美术,民间美术更加接地气,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与功能。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具有以下五种功能。第一,认识功能,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感知之中,是对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精神需要的一种体现,这种认识功能是在农耕时代流传至今的,不同的艺术表达具有不同的含义,应用在不同的场合,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因此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主要是体现在民众对伦理道德的教化上,由于民间美术是一种底层文化艺术,因此在题材上主要以情感倾诉为主,如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圣贤是民间美术最主要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第三,审美功能,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民间美术艺术风格淳朴,注重对“善”与“真”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民间美术独树一帜、具有永恒的魅力。第四,生活功能,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密切,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年画、窗花、面具都是民间生活的一种缩影,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民间美术的服务性。第五,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如婚礼的喜字、葬礼的纸扎、定情的荷包,即体现出了民俗心理也体现出了民俗观念。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1.选择恰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接受功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学习兴趣,要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内的民间美术表象特征完全不同,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铜梁龙灯、剪纸就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手工美术,而在西南地区刺绣、石刻、木雕也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代表着不同区域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与民族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地域,去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2.契合学生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本身就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也应该从生活出发,注重民间美术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看,这样才能实现融会贯通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课堂划分为四个板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评述、综合探索,而在这四个板块之中,都可以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在这里笔者以设计应用这个板块教学为例,如在端午节期间,五彩绳是节日需要的一种的用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五彩绳的编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五彩绳,并作为端午节礼物互送家人朋友,这既是一种贴合生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统,实现了多种小学美术教育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

3.增强教师美术素养,注重民间美术资源开发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美术涵养对于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在最新推行的小学教师行业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实践教学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实现专业能力上的提升。而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就是教师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能否发挥出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与教师的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具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中,主动的去学习与民间美术有关的知识,并掌握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同时能够灵活地结合教学方法,将民间美术应用在其中,发挥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可以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课外教学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民间美术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作者:范文艳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沈秀兰.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2]张成.泰安市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3]郭红亮.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体现[J].渤海大学学报,2013,(01).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潜移默化,营造“美”的教育氛围

1.提供欣赏平台

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博客、《雨竹》校刊等平台开辟名家名画作品赏析栏目。比如齐白石的《虾》系列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赏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名家美术作品的多元性,学会宽容和尊重大师的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并且撰写欣赏心得,以帮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获得较高的艺术发展起点。

2.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宣传窗、海报栏、美术教室等场所定期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以及学生个人画展,张贴学生创作的能够体现儿童天性、天真朴拙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书法、国画、剪纸、青花、线描等一系列作品,这一举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更易被孩子们接受。今后笔者还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家名作引入学校公共空间,为本校学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艺术欣赏氛围。

3.相关活动配合

因本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是“诗意雅韵”,每年借助校园艺术节这一契机,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诗配画比赛,由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诗,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书写之后,配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画面,以此表达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色彩,实现了抽象的文字思维与美术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与互换。除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近年来围绕学校民乐特色,开展“乐之绘”美术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丰富学校图书馆美术藏书

笔者学校有个南京市级的示范图书馆,有两万册的藏书,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术类读物,给爱好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扩大美术阅读视野的好机会。

5.家校联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台,号召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创设一定的艺术氛围,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审美品位。

二、凸显主体,鼓励学生“美”的学习

1.合理利用美术学习单

在过去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评,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简单问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那么,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觉得很好、很漂亮”这样很空洞的一些评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师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断裂。因此,笔者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编制成美术学习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实物,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填写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

2.“我当小老师”

“我当小老师”即学生评画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展示欣赏对象后,要求学生根据先前阅读的资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赏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教棒担当小老师,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进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线条、情绪、内容等。这一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形成热烈活泼的课堂环境。

3.同伴互助

在笔者的课堂里,对全班学生进行“七彩虹”的分组,每一组代表彩虹上的一种色彩。人员的组合上也是由绘画能手领衔,搭配能力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互帮互助,尤其在进行集体画创作或是手工制作时,学生们长期的合作训练,能让每一个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务,深知自己是彩虹桥上不可或缺的颜色,从而得到乐趣和归属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宽视野,挖掘“美”的社会资源

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教学,还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请家长协助共同开展,课外美术活动都是美术教学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实地观察欣赏,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保护与创新精神。如栖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矶公园、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将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如果光让学生从网络或书籍上查找图片,还是会显得有些距离感,所以让孩子们去实地游览和观察,现场震撼力很强。笔者曾带着学生组成“我身边的南朝石刻”寻访小组,去寻访栖霞区内的南朝石刻,让孩子们现场感受经历了1500多年风雨的南朝萧秀、萧恢墓石刻,孩子们显得十分好奇和激动。他们想象中的石刻应该是非常华美的,但是现场很朴素,甚至显得有点残缺破败,虽然带给他们些许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壮所打动,仔细研究上面的花纹,并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石兽、石碑的样子,回校后还写了寻访日记,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欣赏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多个丰富底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人旧居等,这些场馆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简洁地体验与感受,还有的可以与美术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综合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知,也在与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中感悟了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变化

在美术学习中,能够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备艺术感觉的儿童,不仅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心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而且是领悟到了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变化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维。假如小学生能够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些现象让人能够注意到它,它带来的刺激就会长驱直入地进入小学生的意识。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同一处地点“曲荷滴翠”处观察景色,四季的变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产生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写生,在这种记录中再现了真实,又艺术化地升华了真实。创造四季美景的经历让学生们提升了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其表现美的技巧。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3

实际上,一幅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中,本身就潜藏着诸多的创新精神,尤其是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其内涵十分丰富。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关于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元素,例如: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创作大师的风格转换,在其不同的画作中颜色、线条等元素的运用差异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来引导小学生来理解。因为“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将会对其未来素质能力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

二、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小学生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除了传授给小学生最基本的美术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艺术素养,并鼓励学生们将其心底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感想通过绘画这一形式表现出来。

(二)采取兴趣导向式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绘画艺术创作的方法

绘画艺术本身是不分年龄且不分国界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美术技能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教育与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艺术画作带到课堂中来,并指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来评论著名艺术作品,让学生从中汲取美术艺术的创作养料,挖掘美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思维模式,而且,通过教师指导以后,以及学生在评论画作的过程,都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这对于其日后进行美术创作都十分有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实施教学,采取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在进行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最基本的绘画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更要尽可能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观察不同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感兴趣程度,因为毕竟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教育的兴趣是有所差异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融入一些有关美术艺术作品赏析等方面的课程,以此来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小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主动性。

三、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4

(一)学校装备情况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我省中小学教育装备条件有了全面的提高,衢州、金华地区教育装备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发展迅速,装备建设对教育教学的支撑、服务功能日益显现。随着我省班级多媒体的全面普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基于教育信息化工程设备的应用,为衢州、金华等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们走访的学校来看,教育装备发展成绩喜人,学校装备建设逐渐齐全,装备管理制度越发完善,教师使用效益提高,并且在装备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意识的显著提高以及网络技术便捷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互动教学设备被积极主动地引入学校教学,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主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等等,先进的教育装备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学习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将引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泛在化学习将成为现实。

(二)装备管理情况

在硬件建设基本到位的情况下,衢州、金华两地的工作重点及时从“建、配”向“管、用、研、培”转移,装备评估也从过去的建设达标指向转变为使用效益指向,引导和鼓励学校管好、用好教育装备。各地在加强物资管理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实验操作、图书管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推动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借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示范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之机,龙游县以“提升理念、提高水平、规范行为、健全体系、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主题,通过“宣传活动、全面推进、自查总结”三个阶段,同步落实“组织领导、工作制度、经费保障、督促检查、长效机制”五项措施,达到“建设标准化、应用常态化”的总体目标。永康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标,围绕“创建教育现代化”目标,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装备投入,提高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认识,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装备管理体系,促进永康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持续、快速、均衡发展。

(三)应用情况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在线资源平台的日益增多、教师教学技能及现代化教育意识的显著提高,教师对获取开放资源的方式从简单下载操作向知识整合迈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以装备为载体,追求资源获取与整合、应用与创新的深度融合趋势,并且整合后的资源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学术性以及校本性,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极具重要性的潜在资源。教育装备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物质载体支撑,资源的整合带动了教师对教育装备的应用与创新。在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趋势的推动下,教育装备的建设和使用得到了优化和内涵发展。学校开始着重分析师生知识整合的流程以及探索如何构建资源平台的模型,为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供科学指导。如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的尝试与建设,教师在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室、主录播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等装备的基础上,不断磨合课堂与设备的契合度,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平台资源库。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教育装备的机械使用,用好用足用出彩,用了之后发现问题,不断促进装备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新华小学资源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根据教师需求情况将支持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推送到教师空间,帮助教师备课、上课以及进行教学评价。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平台资源,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平台上的同步课堂模式更能帮助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享受同等的优质资源。

二、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精彩纷呈

(一)抓住重点,打造学校装备特色

学校在坚持国家或全省统一配置标准,保证装备使用的情况下,融合了各地本土特色,根据学校自身的校情、师情以及生情不同进行个性装备,合理组合,有所侧重。从一种特色装备入手,集中优势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从各地学校的装备发展经验来看,其共同特点就是将战略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色点上,挖掘深加工潜力,把校园装备特色逐步做强做大,使之拥有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如龙游县北辰小学,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份,为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增添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机会,学校以书香校园为主打品牌,营造校内多形式、多场所的阅读文化氛围,开设校园公共阅读角、班级阅读角、校园图书室等,并打算引入电子阅览云平台,助推学校书香文化的建设,共同创建和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热爱读书,挤时间读书,多读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二)强化培训,提高装备应用效益

按照“装备建设强应用”的工作要求,各地在全面总结历年装备应用推进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学校装备应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认真查找应用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加强改进应用的措施,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拓展培训新思路,科学设定培训内容,着力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着眼于当前教学应用实际确定培训内容。衢江区上方小学为了提高培训效率,将培训长期化、常态化,努力做到从技术层面转移到理念的提升和应用层面,更多地关注技术装备与学科整合,杜绝内容过于简单的“重复”和单调的“满堂灌”培训,并以资源平台为抓手,督促教师加强对装备的研究,推动教师教育装备的应用。为深化学习效果,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培训和考核,教师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设备运用技能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提升内涵,注重装备环境设计

随着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装备内容的增加、装备整合思想的发展,以往就物论物,将配置物品简单罗列放在教室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装备应用的要求,装备不再是环境的附属品,更应该是环境的有机组成。学校在布置各类装备时,要有先进的装备设计思想,注重提升装备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装备品质。如新华小学将鼓励学生创新制作的思想渗透到专用教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把学校的每个空间都打造成学生手工作品的展示场所。走入美丽的校园,教学楼前、教室、长廊、楼道口都布置了一幅幅手工作品。音乐教室在装饰效果上辅助以音符和五线谱图案以及明快艳丽的颜色,计算机教室张贴着教师自己编制的信息技术儿歌,可爱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技术的喜悦,造型独特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了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学生心灵受到涤荡,产生阅读的渴望。

(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教育装备

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对技术潜力的无限憧憬引发了学校一浪高过一浪的技术教育应用热潮。听下宅小学校长谈主录播教室的建设与应用,听北辰小学校长对大数据支撑信用社会的云平台建设想法,听上方小学校长对多种资源网站的比较分析,听新华小学校长对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发建设的体会等等。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一线工作者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关注走在最前面,抓住和用好装备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注重提升学校装备综合服务功能,在提升装备发展层次和水平上做好文章,不拘于传统装备建设的满足,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教育技术装备。

三、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思考

(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学校误以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手段现代化,以为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加强硬件建设。这种误区导致学校设备配置出现不理智、甚至过于盲目的现象。从装备建设的角度而言,学校已经步入现代化,但从装备的实际使用效益而言,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存在闲置浪费现象。有些学校把信息化做成了仅供参观展示的“花瓶”。

第二,装备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多数学校对装备资产管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还处于各自为政,总务、教师、实验员等多路管理的状态,教育装备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统一,管理较为混乱从而造成应用的不便。比如,美术功能教室中配置了各种绘画颜料、画具、模型、教材等,但由于项目安装时负责验收的是学校总务人员,对配备的各项内容只做简单的清点和罗列,而实际使用的是美术教师,教师并不清楚该功能教室具体拥有哪些装备以及摆放的位置,以致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美术教室中的器材并没有很好的使用甚至原封未动,美术教师需要申请经费购置画具、颜料,学校校长不清楚功能教室里的物资而不做任何调度。

第三,装备功能使用不全面。现代化教育装备普遍存在高精度、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因此功能的最大发挥应是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的关键,也是鉴定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依据。比如,为了更好地解决课桌椅高度与学生身高不符的问题,我省近年来配置了大量可调节课桌椅,但根据我们走访的多所学校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主动关注课桌椅的高度问题,一个班级前后不分高低统一高度,一个学校不同年级统一高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身高对课桌椅进行调整,可调节课桌椅的“可调节”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第四,装备售后维修不便捷。教育装备及时的售后服务能够增加师生使用的满意度,提高装备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学校师生期望值的契合度,形成装备使用的愉悦感,进而推动教育装备的使用。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所配置的少数装备仍然存在质量瑕疵,如实验室凳脚套使用一段时间后易脱落、讲台多媒体显示器气杆损坏、课桌椅螺丝钉过长、显微镜盒子做工粗糙等,但学校并未及时进行维修或反馈。经了解,许多仪器设备因其专业性,附件、零件的更换及维修很难在普通市场里得到解决,学校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就不予修补,或直接放置不用。相关管理人员表示,仪器设备的损坏,如不是大问题,找生产企业来维修,对于企业而言维修成本高,且维修运转周期长。装备服务跟不上装备建设,学校经常处于无途径解决维修问题的境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会逐渐“怕用坏”、“不敢用”,进而抑制整个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第五,各有关部门未形成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和领域,既要在思想认识上有高度自觉性,又要使各环节工作落到实处;既要有完备的设施设备作保障,又要不断提高装备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水平;既要保证教育装备产品的质量,又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所有这些,都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去完成,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各行业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联动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思考

1.加强领导,开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新局面

随着我省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协调合作,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真正纳入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抓紧制订当地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宏观指导,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发挥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队伍的作用,推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2.创新方式,支撑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新发展

以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示范建设县(市、区)为抓手,通过“示范”来成为其他地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前行的路标和发展的样板,对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启迪和可仿效的经验,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功效,促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社会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满意度。

3.注重质量,展现教育技术装备服务新高度

抓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建、配、管、用、研、培”,认真执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组织产品标准化的宣传与贯彻,以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为依托,构建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我省教育技术运维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解决“后顾之忧”。

4.激发热情,构建教育技术装备人员队伍新风貌

选择懂教育、懂装备、懂管理的人员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去,逐步建立起一支能熟练掌握、推广应用现代教育装备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要合理解决好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测算、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进修等问题,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养。

5.强化监督,制定教育技术装备考核工作新举措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5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6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7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

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篇8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