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2-07-24 03:48:14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 信息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人曾有幸参与到所工作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来,对财务信息化工作有着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以提供公益为主的组织,通过开展有关文化、卫生、教育、科研等公益性的活动,达到增强我国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目的。[1]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职能部门和机构,其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以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核算、决算、分析、控制以及决策等工作,是建立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财政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模式从传统的事后控制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这就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推进,政府财务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何及时准确晒好账本,打造阳光财政,接受公众的监督,是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也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掌控要求必须达到与过去资金掌控同等重要的程度。而推进财务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精细化,正是适应了目前财政改革的新需要,能够助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目标和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宏观构架和建设思路上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总体的设计,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信息化技术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不高,财务数据共享程度低,资源上存在浪费。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本级及其直属单位正在使用财务软件共有8个,各财务管理软件均是针对某一财务领域需求开发的软件,软件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业务模块不连贯,预算、核算、资产、决算等紧密关联的业务相互割裂,由于这些系统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不能进行数据交换,难以实现财务数据共享集中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财政部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内部控制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利于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但目前行政事业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功能单一,主要以账务管理为核心,是传统手工记账的简单模拟,不能为财务监控、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难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笔者所在的单位来看,现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还处于建立在不同工作职能和不同岗位工作职责划分的初级阶段,处理和控制模式固定简单,远未达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低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以账务管理和提供原始报表为主,不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财务信息资源,财务分析和决策监控等功能弱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得不到发挥,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的发展需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初,财务信息不及时,财务数据共享性较低成了当前财务信息化现状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信息传递相对滞后,已有的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例如以往的财务信息只能通过财务人员进行查询,各职能部门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导致财务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二是财务信息统计及口径的多样化,对相关数据的完整、真实、及时要求越来越高。财务部门经常需要按照财政局、单位领导、业务职能处室的不同要求做不同的数据口径统计。例如,三公经费的管控,预算执行分析,财务信息公开,以及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残保金收支公开,因而基础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与财政业务管理和单位其他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共享,难以完成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的比对,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受到质疑,也不能对财务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因素

笔者曾全面参与所在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该项目的实施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切实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笔者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工作效率。借鉴此次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影响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设、实施方法、人员素质。

(一)制度建设

财务信息化模式的建立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2]通过从财务制度、操作手册、内控机制、权限及流程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类规范性文件制度,可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和明确具体范畴,指导财务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但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支撑严重缺乏,已有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单位未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制度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实施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抓住重点分步骤来实施。首先,要做好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的需求和科学的分析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其次,要制定详细科学的计划,包括任务计划和时间计划,确保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分步实施。最后,要做好信息化准备工作,包括信息的搜集、分类和处理以及流程的再造。总的来说,只有在实施方法上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指导思想,才能建立一个全面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财务系统平台,促进财务信息化工作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求单位信息化从业人员包括领导层要更新管理理念,从思想上对财务信息化工作重视,并积极参与的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来,为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化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专业水平,也要求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但从现阶段既具备科学管理理念,又精通财会基础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配备不足。

四、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做好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必须做好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我们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中出现盲点,保证各阶段的衔接和协调,推动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科学管理的理念,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关系进行梳理和对财务业务进行流程进行设计再造,从而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所处行业特点及单位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理顺各种内部管理关系,对各项财务流程进行科学分析,依靠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加以优化和改进,以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并据此制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单位财务信息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在统一规划统筹指导下,分布实施,有序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从信息化流程上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

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既需要丰富财务软件功能来细化内部控制,也需采集关键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经济活动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流程设计,按照预算、支付、核算、决算等工作节点进行信息化流程设计,以信息流代替资金流,将互相独立的各业务整合为相互关联余共享的流程模块,使每个系统节点能够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实现流程重塑;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既涉及财务流程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包括对用户角色、系统内部流程、操作权限、业务归属等方面的控制,[3]也涉及信息硬件设备管理、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处理、运行维护等工作,通过流程管理,尽可能消除人在管理决策中的非有效性主观影响,从人为监控走向自动监控。

(三)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标准,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平台,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层次。一是要强化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功能。通过对数据和信息收集、统计和整合,构建统一的财务信息数据平台,为单位经济活动的开展和各级领导科学高效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实时动态监督。二是要实现数据高度共享。财务管理系统要集成各种财务、计划、统计、管理、规章制度等信息,集中和统一管理各种资源,提供各类人员所需或应知的财务及相关业务信息,通过实现各种数据共享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缩减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单位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单位应将财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单位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统筹规划,努力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链接。

(四)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财务信息化作用,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国家财经法规的大框架下,从全局的角度,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分析和梳理本单位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及时修订有关制度,制定和完善本单位财务信息化制度,要将制度细化和具体化,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财务信息化制度不仅要清晰易懂,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档案保管制度、财务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网络维护与定期检查制度等。[4]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支既要具备财务知识又要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单位层面来说,要积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储备单位推进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做好已有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项业务培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与学习计划,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从财务信息工作从业人员个体的角度来说,财务信息化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事业的持续发展中来。

五、结论

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5]是规范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搭建财务综合管理平台,有利于强化财务分析,细化预算执行,促进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缺乏总体目标和规划、内部控制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低等主要问题,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实施方法的选择以及人员素质高低等也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做好整体规划和需求分析、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本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及质量。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参考文献

[1] 文琼.信息化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1):188-189.

[2] 陈红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10):108.

[3] 严励,王涓.风险理念下的财务信息化[J].会计之友,2009(1):42-44.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35-02

一、财政集中支付模式的选择

财政集中支付模式有三种:一种是“支付中心"既代管单位的资金,又单位账务,即“集中核算型";另一种是“支付中心"只代管单位资金,不单位账务,账务仍由单位会计处理,即“集中支付型";第三种是只对工资、大型公用采购等资金进行集中支付,即“专项支付型"。

“集中核算型"就是在取消单位账户的同时,取消单位的会计岗位,单位只设置报账员,“支付中心"代管单位资金并代单位处理会计账务。其优点是对单位财务情况掌握得很透彻。其缺点较为突出:一是取消单位会计,涉及人员变动及安置问题,推行难度大;二是单位账务,既要登记账簿,又要做好月报、决算、凭单管理及接受审计等工作,不仅单位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而且牵扯了大量精力;三是记账,相应要求增加工作人员,不仅提高了“支付中心"的工作成本,而且增大了管理难度。

“集中支付型"就是财政取消纳入集中支付范围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单位资金存储在财政国库,单位的各项支出通过直接或授权的形式由“支付中心"支付,会计账务仍由单位处理。其优点较为突出:一是仍保留单位的账务,不涉及人员变动,推行阻力小;二是操作简便,技术难度低,工作量相对较小,便于推行;三是通过资金支付的审核,在资金使用、账务监督和廉政建设等方面,达到了改革的目标。缺点是支付中心工作量较大、资金审批环节多。这种模式将会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专项支付型"与前两种模式相比,优点是:集中支付范围较窄(不是全部财政性资金),也不涉及人员变动,工作量小,简便易行。缺点是:财政集中支付的整体效益较差。目前许多省份多使用此模式。

二、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中后期,我国大范围地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截至2005年底,中央160多个一级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地方绝大部分省份也在逐步实施。以河北省为例,已有107个一级部门和145个二级单位纳入改革试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的支付环节是对传统的资金支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预算执行全过程。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1.信息系统建设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五统一”。对国库改革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系统平台、统一组织实施”。但目前财政内部使用的各应用软件基本是自成体系,尚未整合,“零余额”概念的理想状态还未达到。如工资统发软件、集中支付软件、收入收缴软件、会计核算软件等,数据难以实现统一和真正共享,影响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绝大部分地区尚未真正实现财、税、库、行联网,延缓了收入、支出信息传递,不利于资源共享,成为改革的瓶颈。

2.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存在风险。国库资金的清算方式由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转变为现代化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国库内部往来等多种方式,从一个相对封闭、相对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转换到一个开放的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容易引发清算风险。如清算操作风险,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脱节,国库通过同城票据交换提出的票据,须先通过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明细岗和同城票据交换的记账、复核岗处理,再在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进行重新录入、打码后才能提出。而实际上两套系统是脱节的,极易造成数据系统处理上的不一致,当天无法发现,易产生风险。另外,由于凭证传递环节多,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有票据附件丢失现象,人行国库和银行往往相互推脱责任,给预算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支付申请与拨付核算程序复杂。(1)请款环节增加。单位既要根据批复的预算按季填报分月用款计划,还要根据计划提出申请,可见分月用款计划实际意义不大。(2)请款工作量增加。我国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使各单位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基层三个层次,在基层信息网络技术尚不完善的今天,层层审核、汇总、上报,使基层单位携带大量支付资料往返于各部门的审批,主管部门也疲于对数据的重复汇总,难以真正发挥审核作用。(3)财政部门内部存在重复审核与记账问题。财政部门国库管理机构按照预算及库款情况审批部门报送的用款计划,而支付中心按照核准的用款计划审核与监督预算单位的具体支付。支付结束后,支付中心进行会计核算并定期(直接支付是当天)向国库管理部门核报支出,国库管理机构再审核并记账。其中,审核与会计核算环节存在严重重复劳动,降低了工作效率。

4.部分资金退库效率低。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资金用款计划经过财政部门预算处、主管业务处、国库处等处室的审批后,通过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或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由银行把资金划拨到商品劳务供应商或具体用款单位,再由人行国库与银行进行资金清算。在预算单位实际支付时,由于种种原因,提供了错误的收款人信息,比如银行账号或全称有误,款项拨出去后,就会被退回。退回的款项还要退回国库,会计核算上用红字冲回,同时还要向国库处开具负的结算清单,冲销支出,恢复额度。预算单位再重新办理支付手续,会计上再重新记录核算。这就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繁琐的重复支付手续,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5.县区、乡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难度。县区和乡镇是财政支付的最基层单位,是整个财政资金支付链条最关键的一环,其支付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影响着财政资金的最终支付效果。中央对“三农”的投入今后将越来越大,而从近几年专项资金检查情况看,县区财政由于经费紧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县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迫在眉睫。但县级单位改革的信息技术支撑较差,而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实现又依赖于高效成熟的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由此来实现财政部门与相关各方的实时监控和数据交流,这就产生了矛盾。另外,基层的信息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对实行改革的人力支撑也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构建财、税、库、行一体化网络。改革若要有所为必须突破技术性问题,依靠技术革命实现制度上的变革,才能使改革向纵深突破。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实现依赖于电算化水平的高起点、高质量,因此,应以构建完善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以软件开发应用、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财政信息化建设。要让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同城清算,做到实时清算;开发与国库业务有关的应用软件程序,包括国库会计核算、统计分析和预测软件,建立严密、安全的国库数据资料信息库,以便及时获取财政资金运行的数据资料;在财政部门、国库支付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财政收付信息网络系统,加速资金运行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大范围地开发CSKS系统,连接市区范围内财政、国税、地税各网点,形成基于交换式局域网的广域连接,构筑以国库为中心网点的交换式星型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余额支付。

2.“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依托一体化网络,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量;事前做好对每一笔资金的具体用途的合规性审核;事中应在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的拨付、审核银行申请划款数额、银行是否符合规定范围为预算单位办理资金支付等方面及时进行跟踪;事后应定期开展对银行零余额账户的检查。同时,人民银行除了对国库单一账户的收付监督外,还要对其委托的商业银行有关财政资金拨付过程加强监管,每日定时核对国库单一账户余额,将国库监管业务范围扩大到对商业银行支出清算业务,确保库款及时入库和支拨及时到位。

3.从根源、机制上入手,彻底解决规范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在推行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时,在不违背财政国库管理总体方案与规定的情况下,适当简化审核级次和支付程序,简化或合并分月用款计划与单位用款申请相重复的手续,确保项目单位及时用款。从试点单位改革结果看,笔者认为要规范上下级之间财政资金划拨渠道,应减少各部委直接向下级对口部门拨付财政资金的数量,改由财政部将资金下达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向同级预算单位拨付,县以下采取同样方式,这样财政部门更容易掌控国库资金存量。对于财政内部的重复记账与审核问题,应进行部门与工作整合,提高工作效率。集中支付是国库管理工作的延伸,国库管理机构应与支付中心进行机构整合,将所有业务进行归拢合并,按照业务流程统一划分科组,人员统一调配使用,重复劳动问题可得到解决。

4.寻求切合实际的核算模式。财政部提出将来要实现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转轨的要求。但笔者认为,国库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高效、合理,在具体形式上可不搞一刀切。建议在充分考虑财政资金规模、预算单位特点、各种模式成本和完善政府职能方面的基础上,允许各地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对财政支出规模小的市县区以及乡镇,预算单位数量少,资金总量不大,可采取集中核算方式。因为若采取集中支付模式,略嫌手续过多,效率低;相反,若采取集中核算制,可满足相应级次政府日常管理需要,成本低。故核算模式总原则应是按实际需要,走财政直接支付和集中核算相融合的道路,逐渐取消“专项支付型”核算方式。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探索与实践;必要性;构建策略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的,给审计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财政审计主体的审计机关应充分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赋予的财政审计监督职责,强化探索与实践,着力构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以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审计监督体系增强审计监督效能,更好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和基本职责,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新常态,审计机关在政府公共财政审计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原有的财政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些突出问题成为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财政审计覆盖范围不全。如预算执行的审计,主要关注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而对政府性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重视不足,使得部分财政资金处于审计“盲区”。其次,财政审计目标定位不准。尽管财政部门已较成熟地运用财政杠杆和宏观政策“聚财、理财、用财”,但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还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偏重于对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的审计,没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资金、数字所反映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阐述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性、针对性分析。第三,财政审计组织形式分散。在“各管一块”的审计职责划分体制下,财政资源分属于审计机关内部不同职能科室审计,财政审计的项目计划、工作实施由各专业科室分别完成,审计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各走各路、各自为战”的审计局面严重影响了审计信息的交换,消弱了财政审计的效能发挥。第四,财政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习惯于用传统方法进行审计监督,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足,财政联网审计、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和审计数据库建设滞后。面对上述问题,审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坚持“揭示问题、促进改革、规范管理、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的审计工作原则,强化探索与实践,总结和完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切实强化财政审计在财政管理、预算执行、资金流向、财政支出结构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监督保障作用,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建设。

二、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改革与创新是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财政审计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资源配置、信息利用等方面潜心研究和总结,才能探索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相适应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构建策略,进而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公共财政监督职能,有效提升财政审计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审计计划,实现财政审计的全覆盖

制定完善的财政审计计划,是避免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和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计划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财政这一中心,结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周密的财政审计计划。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财政审计计划,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多环节、多渠道征集对财政审计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审计计划,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通过完善审计计划,使审计范围实现全覆盖,既涉及政府财政预算、投资、拨付、管理和使用环节的审计,也包含对普九化债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税收征缴情况进行审计,也对以往审计中忽视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进行审计。这样就了消除财政审计的死角,使审计视野不断向全部政府性收支扩展,有力地推动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把握审计重点,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通过明确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把握财政审计重点,进而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为此,财政审计应突破单纯的查账、就收支审收支,以发现资金违规问题为目的的简单、狭隘的审计内容,关注财税政策体系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以及税费改革和依法理财,将公共财政项目与资金的决策、分配、使用和绩效等环节全部纳入审计范畴。不仅要审计资金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要从体制、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分析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所反映的体制障碍 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

政府性资金量大面广,涉及单位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又有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以往的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财政审计格局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审计机关应结合构建大财政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整合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审计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安排方案拟定、业务处置、工作协调、信息传递和审计综合等财政审计工作。根据财政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打破科室分工,实行审计部门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混合编组,合理搭配,改变按行业归口安排审计项目的传统做法,注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审计人员的业务专长,营造主体清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财政审计环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熟悉本单位、本行业工作特质的优势,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和质量评估,科学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减少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交叉重复,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更新审计手段,推动财政审计的信息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已融入财政审计的各个环节,给审计手段的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变革传统审计手段,有效履行国家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职责。第一,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教育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多媒体知识,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第二,以“金审工程”为依托,创设财政审计数据平台,利用ETL工具将分散在财政、税务、社保、金库、银行等部门单位的海量财务业务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相对完善、规范的综合性财政审计数据库。并通过标准数据接口与计划信息系统、支付信息系统、税务征管信息系统、非税征管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为财政审计数据挖掘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第三,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详细、周密的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充分利用数据分析载体和信息传递载体,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

强化探索与实践,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树立全新的财政审计观,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国家财政政策贯彻实施为目标,不断提升财政审计工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推进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向更高层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威.浅析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与公共财政体系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8).

[2]牛杰.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提升财政监督水平[J].新财经(理论版), 2012(06).

[3]郑光明,李家顺.新常态下“六位一体”财政审计模式初探[J].审计月刊,2015(03).

[4]曹文静.财政财务收支的区分与审计救济途径选择[J].财会学习(中旬刊),2015(08).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4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河东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

(一)建设一个中心

就是建设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

(二)实施四大工程

1、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网)

河东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2003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信息,介绍和宣传河东;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政府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搞好各类政府信息、地域资源信息和当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自身信息资源,努力把河东区政府网站建设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准确及时、信息量多、综合性高、实用性强、吞吐量大的“知名码头”,使其成为河东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商业贸易的桥梁、公众教育的学校、经济发展的引擎。

(1)网络框架:以区网管中心为龙头,首先实现楼内各办公用房光纤直连;其次,计划3年内楼外部门、街道、重点企业实现光纤直连,在区内达到纵向、横向互通互连。

(2)网络内容:主要围绕为上级服务、为同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将各个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型数据库。

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内网)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监管能力,打破垄断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有效地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区计划在外网正常运行后,尽快开通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各街道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如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可以根据权限查阅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各类文件、区内重要会议资料、常用办公资料等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府安排,逐步将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和办公信息资料网上传递;根据需要逐步推进网上交互式办公,逐步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初步建成“电子政府”。

3、河东区数据库建设工程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经济、金融、政策、科技、教育、党务、政务、区域经济等23个数据库。各数据库从总体上分为历史年鉴(静态)和月度观测(动态)两大类。

(1)综合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阶段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等。B、全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和月度观测。C、全区改革的基本情况。分别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统计局承办。

(2)农业和农村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概况,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B、各街道办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等;C、全区气象情况,历年降雨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等。由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中心、区农机中心承办。

(3)工业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工业概况,包括全区工业企业门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B、工业运行、特色工业等情况;C、技术进步、名优产品等。由区经贸局承办。

(4)个体私营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个体私营大户概况(含个体私营者照片)、产品、价格、销售情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B、各街道办事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由区工商分局承办。

(5)商贸流通数据库。A、全区商业网点的分布、人员等情况,市场建设情况;B、整个流通系统经营情况;C、全区物价情况。分别由区经贸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中心承办。

(6)企业与产品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企业的基本情况,10大企业集团的主页,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B、8个街道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由区经贸局、各街道承办。

(7)招商引资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B、重点三资、独资等企业的概况、产品规格、品种及价格目录、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意向等;C、全区招商引资的项目、优惠政策、服务机构、办事程序等,由区外经贸局承办。

(8)财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财政、税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等基本情况、财政税收各项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街道办事处财政的基本状况、财政税收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分别由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承办。

(9)金融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金融运行状况、金融主要指标(具体到各金融部门)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主要金融市场、外汇、期货、股票行情等情况;C、金融形势和运行态势分析等。由区财政局牵头承办。

(10)科技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科技工作基本情况、人才科技政策、科研攻关项目、产品开发项目、科技引进项目、科研产品推广、科技成果转让及科技人才(拔尖人才)、技术市场等情况。由区科技局承办。

(11)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主要包括:A、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情况,全区城市建设概况、重点工程项目及人文景观和各街道小城镇建设的情况;B、全区交通公路网规划情况,道路、油路里程、交通运输情况;C、电力、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情况。D、全区环保工作情况。分别由区建设局、区公路分局、区交通分局、区供电部、区网通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铁通公司、区邮政分局、区广播电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2)土地矿产环保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各街道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情况;B、全区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和可开采利用量,开发项目等。C、全区环保工作。由区土地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3)教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各类学校师资、在校生和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各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师资、在校生、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B、民办教育政策、民办名校概览。由区教育局承办。

(14)医疗卫生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布局、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120建设情况,预防保健情况,医疗科研成果等;B、各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情况,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布等情况,防保情况。由区卫生局承办。

(15)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B、各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情况等),各行政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C、区直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D、计生要情、计生服务、计生信息和计划生育责任等。由区计生局承办。

(16)文体旅游数据库:A、全区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文学艺术家介绍、文艺创作情况等;B、全区旅游资源布局、景点开发等情况。分别由区文体局、区旅游局承办。

(17)社会保障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财保、人保等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等情况。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财保公司、人保公司承办。

(18)党务数据库。A、党委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副局级以上干部简历;B、区委领导重要讲话,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区委和区委办文件、《家园河东信息》、《党务督查》等;C、《河东区党史》。由区委办公室、区党史委承办。

(19)政务数据库。主要包括:A、政府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干部职工简历;B、区政府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C、区政府领导重要讲话、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政务信息》、《政务督查》和《参考资料》等;C、《河东年鉴》。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史志办承办。

(20)政策法规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家、省、市近几年出台的主要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B、近几年区政府出台的农业、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城市建设、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规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承办。

(21)体制改革数据库。主要包括:A、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改制效果等;B、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C、农村改革、教育改革及改革动态等。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体改办、区财政局、区经贸局、区教育局承办。

(22)区域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街道区划、概况(含书记、主任照片,代表本办事处特色的照片2—3张)、经济综合指标、财政、金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科技、城建、土地、矿产、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凡与区直部门承办的20个数据库中一致的项目,项目内容要吻合起来);B、各行政村区划、概况(含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照片、代表本村特色的照片1张),村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村庄建设、土地、矿产、学校、卫生室、计划生育等具体情况。分别由各街道承办。

(23)公众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天气预报、电视指南、列车时刻、邮电服务(含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网络服务、学习园地、旅游服务等。由区网管中心承办。

4、网络经济工程。主要是积极组织企业上网交易,动员有进出口权的外经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争取上外经贸网、因特网,开通电子信箱,使用电子邮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中国企业产品数据库”;组织企业办好自己的主页,并争取挂靠中经网等大港;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等单位举办的各类网上招商活动,通过因特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等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引资信息;大力倡导企业实施企业内联网建设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管理、决策智能化,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三、政务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1、切实搞好网络组建工作。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论证。各单位要按照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时配备本单位组网设备。要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由所有参加组网单位共同承担网络建设、维护费用。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对区内机关单位现有网络要进行集中清理,能并入区政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改造后并入,确实不能并入的,要按要求使用,不允许在因特网上传输机关公文资料。新上网络,要经区网络管理机构批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2、加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更新录入管理工作。为保证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各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库的结构格式、把关审核的责任、录入处理工作的程序等,切实搞好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确定上网的内容和范围,做到既把能上网公布的内容都公布出去,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又要符合保密工作要求,保证不泄密。要转变观念,学会利用网络公布信息和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成果。新晨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5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河东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

(一)建设一个中心

就是建设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

(二)实施四大工程

1、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网)

河东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20*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信息,介绍和宣传河东;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政府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搞好各类政府信息、地域资源信息和当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自身信息资源,努力把河东区政府网站建设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准确及时、信息量多、综合性高、实用性强、吞吐量大的“知名码头”,使其成为河东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商业贸易的桥梁、公众教育的学校、经济发展的引擎。

(1)网络框架:以区网管中心为龙头,首先实现楼内各办公用房光纤直连;其次,计划3年内楼外部门、街道、重点企业实现光纤直连,在区内达到纵向、横向互通互连。

(2)网络内容:主要围绕为上级服务、为同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将各个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型数据库。

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内网)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监管能力,打破垄断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有效地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区计划在外网正常运行后,尽快开通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各街道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如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可以根据权限查阅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各类文件、区内重要会议资料、常用办公资料等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府安排,逐步将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和办公信息资料网上传递;根据需要逐步推进网上交互式办公,逐步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初步建成“电子政府”。

3、河东区数据库建设工程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经济、金融、政策、科技、教育、党务、政务、区域经济等23个数据库。各数据库从总体上分为历史年鉴(静态)和月度观测(动态)两大类。

⑴综合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阶段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等。B、全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和月度观测。C、全区改革的基本情况。分别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统计局承办。

⑵农业和农村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概况,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B、各街道办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等;C、全区气象情况,历年降雨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等。由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中心、区农机中心承办。

(3)工业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工业概况,包括全区工业企业门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B、工业运行、特色工业等情况;C、技术进步、名优产品等。由区经贸局承办。

(4)个体私营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个体私营大户概况(含个体私营者照片)、产品、价格、销售情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B、各街道办事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由区工商分局承办。

(5)商贸流通数据库。A、全区商业网点的分布、人员等情况,市场建设情况;B、整个流通系统经营情况;C、全区物价情况。分别由区经贸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中心承办。

(6)企业与产品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企业的基本情况,10大企业集团的主页,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B、8个街道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由区经贸局、各街道承办。

(7)招商引资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B、重点三资、独资等企业的概况、产品规格、品种及价格目录、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意向等;C、全区招商引资的项目、优惠政策、服务机构、办事程序等,由区外经贸局承办。

(8)财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财政、税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等基本情况、财政税收各项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街道办事处财政的基本状况、财政税收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分别由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承办。

(9)金融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金融运行状况、金融主要指标(具体到各金融部门)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主要金融市场、外汇、期货、股票行情等情况;C、金融形势和运行态势分析等。由区财政局牵头承办。

(10)科技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科技工作基本情况、人才科技政策、科研攻关项目、产品开发项目、科技引进项目、科研产品推广、科技成果转让及科技人才(拔尖人才)、技术市场等情况。由区科技局承办。

(11)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主要包括:A、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情况,全区城市建设概况、重点工程项目及人文景观和各街道小城镇建设的情况;B、全区交通公路网规划情况,道路、油路里程、交通运输情况;C、电力、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情况。D、全区环保工作情况。分别由区建设局、区公路分局、区交通分局、区供电部、区网通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铁通公司、区邮政分局、区广播电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2)土地矿产环保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各街道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情况;B、全区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和可开采利用量,开发项目等。C、全区环保工作。由区土地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3)教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各类学校师资、在校生和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各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师资、在校生、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B、民办教育政策、民办名校概览。由区教育局承办。

(14)医疗卫生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布局、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120建设情况,预防保健情况,医疗科研成果等;B、各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情况,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布等情况,防保情况。由区卫生局承办。

(15)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B、各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情况等),各行政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C、区直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D、计生要情、计生服务、计生信息和计划生育责任等。由区计生局承办。

(16)文体旅游数据库:A、全区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文学艺术家介绍、文艺创作情况等;B、全区旅游资源布局、景点开发等情况。分别由区文体局、区旅游局承办。

(17)社会保障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财保、人保等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等情况。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财保公司、人保公司承办。

(18)党务数据库。A、党委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副局级以上干部简历;B、区委领导重要讲话,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区委和区委办文件、《河东信息》、《党务督查》等;C、《河东区党史》。由区委办公室、区党史委承办。

(19)政务数据库。主要包括:A、政府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干部职工简历;B、区政府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C、区政府领导重要讲话、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政务信息》、《政务督查》和《参考资料》等;C、《河东年鉴》。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史志办承办。

(20)政策法规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家、省、市近几年出台的主要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B、近几年区政府出台的农业、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城市建设、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规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承办。

(21)体制改革数据库。主要包括:A、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改制效果等;B、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C、农村改革、教育改革及改革动态等。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体改办、区财政局、区经贸局、区教育局承办。

(22)区域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街道区划、概况(含书记、主任照片,代表本办事处特色的照片2-3张)、经济综合指标、财政、金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科技、城建、土地、矿产、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凡与区直部门承办的20个数据库中一致的项目,项目内容要吻合起来);B、各行政村区划、概况(含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照片、代表本村特色的照片1张),村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村庄建设、土地、矿产、学校、卫生室、计划生育等具体情况。分别由各街道承办。

(23)公众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天气预报、电视指南、列车时刻、邮电服务(含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网络服务、学习园地、旅游服务等。由区网管中心承办。

4、网络经济工程。主要是积极组织企业上网交易,动员有进出口权的外经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争取上外经贸网、因特网,开通电子信箱,使用电子邮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中国企业产品数据库”;组织企业办好自己的主页,并争取挂靠中经网等大港;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等单位举办的各类网上招商活动,通过因特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等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引资信息;大力倡导企业实施企业内联网建设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管理、决策智能化,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三、政务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1、切实搞好网络组建工作。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论证。各单位要按照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时配备本单位组网设备。要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由所有参加组网单位共同承担网络建设、维护费用。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对区内机关单位现有网络要进行集中清理,能并入区政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改造后并入,确实不能并入的,要按要求使用,不允许在因特网上传输机关公文资料。新上网络,要经区网络管理机构批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2、加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更新录入管理工作。为保证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各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库的结构格式、把关审核的责任、录入处理工作的程序等,切实搞好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确定上网的内容和范围,做到既把能上网公布的内容都公布出去,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又要符合保密工作要求,保证不泄密。要转变观念,学会利用网络公布信息和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成果。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政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政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根据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一)建设一个中心就是建设*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二)实施四大工程1、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网)*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信息,介绍和宣传*;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政府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搞好各类政府信息、地域资源信息和当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自身信息资源,努力把*区政府网站建设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准确及时、信息量多、综合性高、实用性强、吞吐量大的“知名码头”,使其成为*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商业贸易的桥梁、公众教育的学校、经济发展的引擎。(1)网络框架:以区网管中心为龙头,首先实现楼内各办公用房光纤直连;其次,计划3年内楼外部门、街道、重点企业实现光纤直连,在区内达到纵向、横向互通互连。(2)网络内容:主要围绕为上级服务、为同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将各个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型数据库。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内网)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监管能力,打破垄断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有效地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区计划在外网正常运行后,尽快开通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各街道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如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可以根据权限查阅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各类文件、区内重要会议资料、常用办公资料等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府安排,逐步将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和办公信息资料网上传递;根据需要逐步推进网上交互式办公,逐步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初步建成“电子政府”。3、*区数据库建设工程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经济、金融、政策、科技、教育、党务、政务、区域经济等23个数据库。各数据库从总体上分为历史年鉴(静态)和月度观测(动态)两大类。⑴综合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阶段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等。B、全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和月度观测。C、全区改革的基本情况。分别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统计局承办。⑵农业和农村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概况,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B、各街道办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等;C、全区气象情况,历年降雨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等。由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中心、区农机中心承办。(3)工业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工业概况,包括全区工业企业门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B、工业运行、特色工业等情况;C、技术进步、名优产品等。由区经贸局承办。(4)个体私营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个体私营大户概况(含个体私营者照片)、产品、价格、销售情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B、各街道办事处发

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由区工商分局承办。(5)商贸流通数据库。A、全区商业网点的分布、人员等情况,市场建设情况;B、整个流通系统经营情况;C、全区物价情况。分别由区经贸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中心承办。(6)企业与产品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企业的基本情况,10大企业集团的主页,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B、8个街道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由区经贸局、各街道承办。(7)招商引资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B、重点三资、独资等企业的概况、产品规格、品种及价格目录、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意向等;C、全区招商引资的项目、优惠政策、服务机构、办事程序等,由区外经贸局承办。(8)财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财政、税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等基本情况、财政税收各项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街道办事处财政的基本状况、财政税收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分别由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承办。(9)金融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金融运行状况、金融主要指标(具体到各金融部门)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主要金融市场、外汇、期货、股票行情等情况;C、金融形势和运行态势分析等。由区财政局牵头承办。(10)科技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科技工作基本情况、人才科技政策、科研攻关项目、产品开发项目、科技引进项目、科研产品推广、科技成果转让及科技人才(拔尖人才)、技术市场等情况。由区科技局承办。(11)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主要包括:A、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情况,全区城市建设概况、重点工程项目及人文景观和各街道小城镇建设的情况;B、全区交通公路网规划情况,道路、油路里程、交通运输情况;C、电力、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情况。D、全区环保工作情况。分别由区建设局、区公路分局、区交通分局、区供电部、区网通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铁通公司、区邮政分局、区广播电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12)土地矿产环保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各街道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情况;B、全区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和可开采利用量,开发项目等。C、全区环保工作。由区土地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13)教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各类学校师资、在校生和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各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师资、在校生、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B、民办教育政策、民办名校概览。由区教育局承办。(14)医疗卫生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布局、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120建设情况,预防保健情况,医疗科研成果等;B、各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情况,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布等情况,防保情况。由区卫生局承办。(15)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B、各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情况等),各行政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C、区直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D、计生要情、计生服务、计生信息和计划生育责任等。由区计生局承办。(16)文体旅游数据库:A、全区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文学艺术家介绍、文艺创作情况等;B、全区旅游资源布局、景点开发等情况。分别由区文体局、区旅游局承办。(17)社会保障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财保、人保等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等情况。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财保公司、人保公司承办。(18)党务数据库。A、党委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副局级以上干部简历;B、区委领导重要讲话,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区委和区委办文件、《*信息》、《党务督查》等;C、《*区党史》。由区委办公室、区党史委承办。(19)政务数据库。主要包括:A、政府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干部职工简历;B、区政府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C、区政府领导重要讲话、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政务信息》、《政务督查》和《参考资料》等;C、《*年鉴》。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史志办承办。(20)政策法规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家、省、市近几年出台的主要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B、近几年区政府出台的农业、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城市建设、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规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承办。(21)体制改革数据库。主要包括:A、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改制效果等;B、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C、农村改革、教育改革及改革动态等。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体改办、区财政局、区经贸局、区教育局承办。(22)区域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街道区划、概况(含书记、主任照片,代表本办事处特色的照片2—3张)、经济综合指标、财政、金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科技、城建、土地、矿产、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凡与区直部门承办的20个数据库中一致的项目,项目内容要吻合起来);B、各行政村区划、概况(含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照片、代表本村特色的照片1张),村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村庄建设、土地、矿产、学校、卫生室、计划生育等具体情况。分别由各街道承办。(23)公众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天气预报、电视指南、列车时刻、邮电服务(含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网络服务、学习园地、旅游服务等。由区网管中心承办。4、网络经济工程。主要是积极组织企业上网交易,动员有进出口权的外经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争取上外经贸网、因特网,开通电子信箱,使用电子邮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中国企业产品数据库”;组织企业办好自己的主页,并争取挂靠中经网等大港;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等单位举办的各类网上招商活动,通过因特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等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引资信息;大力倡导企业实施企业内联网建设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管理、决策智能化,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三、政务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1、切实搞好网络组建工作。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论证。各单位要按照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时配备本单位组网设备。要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由所有参加组网单位共同承担网络建设、维护费用。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对区内机关单位现有网络要进行集中清理,能并入区政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改造后并入,确实不能并入的,要按要求使用,不允许在因特网上传输机关公文资料。新上网络,要经区网络管理机构批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2、加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更新录入管理工作。为保证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各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库的结构格式、把关审核的责任、录入处理工作的程序等,切实搞好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确定上网的内容和范围,做到既把能上网公布的内容都公布出去,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又要符合保密工作要求,保证不泄密。要转变观念,学会利用网络公布信息和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成果。3、完善制度,强化网络运行管理。信息标准和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逐步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密等有关工作程序、工作制度、技术规范,使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各类在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保密知识培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和装备的能力。4、明确分工,强化电子政务工作的保障措施和责任,确保政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机构。区政府办公室是全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管单位,要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好政务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电信部门要大力支持政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证通信线路安全畅通。区直各部门、各办事处要配备专门的标准化微机室,并确定一名领导同志分管政务信息化工作,同时选派责任心强、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骨干人员负责信息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传递和本单位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防止网络使用管理不当,造成设备损坏、资源浪费,甚至发生泄密事故。同时,要将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电子政务培训费和每年的系统运行维护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引发了高校现行财务管理的重大变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单一账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遇到的主要问题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覆盖不够全面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单位的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得到了规范,但也有部分部门未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一些人认为国库集中支付使得财政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都收归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的资金在运用上的随意性受到限制,并且在分散支付条件下,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存入银行,可生息,使用资金时自主性强但改革后这些好处将不复存在,因此一些部门有抵触。这是集中支付制度不受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

2.部分财务业务人员素质不过关

国库集中支付要求预算单位每月报出精准的用款计划,正确填写经济科目,因此对报账会计的要求更高,要求会计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目前教育系统还有部分报账会计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在报账过程中往往需要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导致报账工作不能顺利完成。

3.资金运作方式受到限制

国库集中支付是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部门根据已批复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直接向指定给高校的零余额账户下达用款额度。实际上,财政部门拨给高校的只是一个用款额度,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因此,高校只有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额度的使用权,而没有资金的调度权。如某项支出的经费未纳入预算,或虽有预算但未编用款计划,则该项支出将无法得到经费保障。

4.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还有银行工作不够规范;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设施不完善;财政部门有待相互更加协调等。

三、改进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的几点措施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变革,但由于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不够完善,财务人员对相关的业务处理不是很熟悉,以及银行结算制度的限制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预算单位部门要加大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使预算单位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单位领导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作为财务人员要熟悉具体业务和相关政策、流程。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强化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操作。让单位的财务人员熟悉国库集中支付政策,了解相关的操作程序,能够按照基本要求正确的进行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与以前相比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加大,并且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在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方面都有所变化。这就要求预算单位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应熟悉其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同时在会计核算中要进行正确的反映,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国库支付工作,保证更加规范地使用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收支信息更加透明、完整、准确和及时,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的投入。

3.在会计集中核算基础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财政下达的年度预算和单位月度用款计划为控制中心,单位办理支付业务必须在用款计划指标内进行。单位每月在规定时间向财政厅报送用款计划,经厅内各有关业务处和国库处审定后送会计中心。会计中心资金部及时分单位在预算指标管理软件中登记月度用款计划,由各核算部在单位用款计划指标结余数以内审核,并办理单位支付申请。

会计中心资金部根据当月各单位用款计划总额和集中支付专户实际支出进度,及时向国库处提出集中支付专户用款申请,国库处批准后直接将资金拨入会计中心集中支付专户。国库向会计中心集中支付专户拨款次数不限,每次拨入金额根据实际支出进度确定。

单位发生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内资金支出或向下属单位拨付经费时,将有关凭证送会计中心核算部,核算部按规定进行审核后,在其用款计划指标以内同时填开零余额账户支付凭证和集中支付专户预算拨款凭证,一起送银行进行资金划转和支款。银行依据集中支付专户预算拨款凭证,先将资金转入单位零余额账户,再依据零余额账户支付凭证,将款付给收款人。

当发生支出退回和退票时,由核算部根据银行回单,于当日下班前填开零余额账户转账支票,将退回资金交回集中支付专户。资金部在收到银行收款通知后,相应冲减单位用款计划使用数。

单位用款计划指标管理和各种银行支付票据的填开全部实行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用款计划指标在网上实行实时动态控制,单位随时可以看到本单位的最新用款计划结余情况。对超计划办理的支出,计算机拒绝保存。

四、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几项建议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规范高校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工作信息化进程。

1.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打破了传统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自主使用经费的财务管理格局,要求财政资金支出须经财政部门进行审批才能支付。因此,为使高校的正常运转得到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校内各预算单位在建立明细预算的基础上,根据预算编制用款计划,做到每月用款计划都心中有数,并准确、及时向校财务预算管理部门报送用款计划。校财务部门汇总各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全面、科学、准确地预测全年所可能发生的全部业务情况,并区分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财政直接支付项目和财政授权支付项目,申请充足的财政资金额度,杜绝无预算支出,提高财务预算的管理水平。

2.尽量形成统一的科目代码, 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在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会计科目及代码的设置应尽量同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系统相匹配,会计核算指标按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进行控制。这样,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会计科目代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科目代码达到一致,财务预算指标也能一一对应,最终使这两套系统统一,既可以减少重复工作量,又能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另外,高校应加强与财政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定期汇总科目编码操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国库编码能更科学、更合理地适应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3.加强会计人员轮岗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

各高校财务部门应不定期实行会计人员轮岗培训和业务交流,总结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并达成共识,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改变“一人负责一摊事务”,“自扫门前雪”的工作观念,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国库集中支付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国库集中支付人员也要参与到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中。

4.加强网络建设, 提高支付效率

网络建设是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技术支撑,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与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日常支付信息系统兼容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提出支付申请,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到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并能在系统中自动反馈支付中心是否收到信息以及审核意见,缩短网络重复传输信息的时间,提高国库网络支付效率。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银行清算系统。此外,要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配备专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操作的宽带网络和电脑,保证网络畅通。

5.加强校银合作, 试行银行垫付资金制度

为解决教职员工报销提取现金不方便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与银行的联系。高校先从有贷款的商业银行基本账户中垫付资金给教职员工,在每日业务结束后,高校凭财政直接(授权)支付凭证由国库银行同商业银行结算,将资金划转至商业银行。这样可以保证财政结算账户的零余额和商业银行基本账户资金的正常运转,为教职员工开展日常经济业务提供方便,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现实操作中的可行性。

财政信息中心工作计划篇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更(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也随之改变,从原有的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向了公共财政。这也导致了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等财政工作的管理方式、流程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管理方式也得到了更新,诸多方式得以出台,如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乡财县管等等。在这种公共财政体制下,进行财政管理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要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保证政府采购成本公允性、保证部门预算的执行效果,并且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高效监控,就必须要加强财政的信息化建设,组建起一个全面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掌握准确而全面的财政信息。

二、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工资统一发放、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编制改革和收支两条线路等项改革的实施,财政部和地方上的财政都已经开发并建立了一些试点应用系统。财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从2000年起中央政府的部门运算编制系统已经运行了五年,在五年内不断地进行改造升级。目前中央级部门预算编制信息系统已经成功支撑起了166个部门。地方所有的省级财政部门已经实现了部门预算编报的计算机管理,并有接近一万基层单位的逐级汇总及预算编报工作使用计算机管理。

2.2007年11月,财政部党组提出“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近两年来随着“一体化建设”的不断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也逐步走向了统一。

(1)实行统一应用支撑平台,构建一体化管理系统。在2008年,应用支撑平台和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已经开始在财政部运行。2009年,如山西、宁波等五省地方财政部门在平台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也已经进入了推广实施阶段,并且在年底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省级财政部门的实施。

(2)成功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撑。实现了全国36个省和35个专员办的联网、以及8家银行、人民银行国库和145个中央部门的联通。财政部门机关也在2008年完成了网络整合,为财政核心业务系统资源的信息流畅、充分共享以及应用连贯建立了统一的网络支撑。

(3)建立统一的安全部署。近年来,我国也制定了安全建设的总体方案,对财政安全作了统一的安全部署,并编制了《财政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规划方案》。

(4)建立统一的维护系统和数据中心。为了保证财政信息系统的稳定,维护系统也进行了重点规划,实现了对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确保了财政信息系统的稳定。

并且为了增强财政决策的准确性,还建立了如工资统发、全国预算执行分析等众多基础数据库。

当然,财政信息化建设还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财政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全面

财政管理信息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但前提是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建造维护以及升级,所以在实施时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并按计划分步执行。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管理的信息化了解不全面,只是认为它是一种高科技,可以提高财政部门成绩,而忽落了对自身的客观条件的审视,单凭一时的热情进行,所以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

2.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的统一

虽然我国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各个地区的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渐建立后,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也日益严重起来。

3.相关的法律规范仍不完善

随着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加快,传统的法律已经不能适应,新法律的出台已经成为了迫切的要求。譬如,在实行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的公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国目前只有信息保密法而没有信息公开发。现有法律表示,一旦哪条信息出现问题,那么责任将全由此条信息的批准人负责。所以,信息的程序极其复杂,要通过层层备案和签字,这也就限制了网上信息的数量和广度。所以,没有一个法制作为保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4.财政部门内部配合不协调

在实拨资金的模式下,预算执行阶段,部门预算业务处室有按照指标并拨款的职能。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后,与此相关的流程、软件得不到不规范,相关规定不完善。这也让部门预算业务处室增加了很多如代编用款计划、审计等大量工作,业务繁重,使业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审计时间经常延误,这无疑给集中支付的施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技术要求高但是社会效用大。并且财政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工作。虽然我国的财政信息化建设收效不错,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从大局出发,加强各地区、各部门财政的协调配合,真正实现财政管理的信息化,使财政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层面上快速、健康发展,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项怀成.中国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
  • 财政
    刊号:11-1176/F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国财政
    刊号:11-3829/F
    级别:部级期刊
  • 财政监察
    刊号:42-1634/D
    级别:省级期刊
  • 财政监督
    刊号:42-1706/F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