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8篇

时间:2023-05-15 16:12:48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1

【关键词】 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均衡发展;__市中心区

图1 __市中心区区域位置图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基础教育作为人们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条件,关涉“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切身利益。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机会公平,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管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

1.中小学校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中小学校布局应与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相适应,而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又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及居住规模等等。因此从目前来说中小学校布局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人口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校规模大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中小学校寄宿制的利弊等等。

1.1 城市的人口发展趋势及居住空间的迁移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多少关乎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而中小学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数量。因此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校未来的社会需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的聚集进一步又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居住空间会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转移。城市中小学校与居住空间应保持相对应,每所学校和所服务的一定地域的居住人口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大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

1.2 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1.2.1 均衡化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平的教育敏感领域。基础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拓展,这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关键是中小学校发展均衡。它不仅关系到中小学校布局的均衡,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遭遇到的“择校热”的主要动力。反之,由于“择校”而导致城市基础教育布局混乱,有的学校人满为患,而有的却招不满生源,并因此而导致学生上学距离加大,给城市交通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向城市化发展,大中城市扩展,小城镇建设,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由于受教育意识提高和就业的驱动,要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机会分配均等,这在城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__市是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在大规模扩展,人口积聚增加,旧城改造,新居民区建设,居民分布加速变化,使原来就欠缺的教育资源正承受着极大的冲击。

1.2.2学校布局合情合理。

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现代化办学,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布局要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就是在改制、合并、新建学校时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根据社区适龄学生人口、教育需求,合理布点,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所谓合理就是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要保持适当的数额,不能过于庞大,也就是说既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学校布局和学校规模,更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确定学校布局、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来看,从长远发展而言,学校规模、班级规模都不宜过大。因为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对学校教育成效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规模过大会减少学生的归属感、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平等机会、不利于学校的改革等等。而同样班级规模缩小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应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与交往的机会随之增加,每个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积极参与的机会。这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好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教师也有积极的影响。

1.2.3 服务半径和服务片区应动态平衡。

国家标准规定小学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中学不宜超过1000m,在这个规定范围内,中小学生一般都能够就近入学。这一标准对于学生的上学安全、就近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这往往也造成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上的一个误区:造成中小学校布点太多、规模太小,教育资源极大浪费。

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的建设与发达国家越来越相近,人行道被挤占,非机动车道被取消,中小学生步行或骑车到学校已越来越不现实。今后中小学生会更多地依赖机动车(公共交通),因此,中小学校的服务半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在美国,为降低运营成本,公立中小学校的后勤服务全部社会化。每个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汽车接送中小学生,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学生上学、出行、交通安全等问题。由于有机动车接送,中小学校可以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布点减少,服务范围扩大,能做到规模化、集约化。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就近入学,采用划分服务片区的方法,以每一个中小学校为中心,按照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的要求,通过城市主干道、河流、铁路等自然界线,划分一定的居住区域,每所学校向各自服务片区内的学生进行服务。在既要保证学生上学安全、方便、又

要保障学校规模化发展,节约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动态平衡,合理划分。

1.3 服务人口

每所学校的服务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该学校规模的大小;二是城市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 (__市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

学校的规模根据具体城市地域位置具体对待。__市中心区新规划小学办学规模为30班,班额为45人/班;新规划中学办学规模为32班,班额为48人/班。

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中小学生源总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的空间密度。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目前__市中心区的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基本维持在小学55-57座/千人、中学44-46座/千人的水平。

由此确定__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服务人口为:小学2—3万人,中学3—4万人。 2. __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2 __市中心区小学现状布点图

2.1 中小学校空间布局不合理,地区间就学压力不均衡。

中心区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过度密集,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严重不足,形成中小学校服务半径远近不均匀的状况,造成学生无法就近入学的问题突出。

2.2 中小学校生均用地区域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学校生均用地不足。

从现状来看,__市中心区88所中小学校在校生8.02万名(包括高中生),每名学生平均用地为26.29 m2,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基本达标。但是在老城区,中小学校学生平均用地仅为19 m2,特别是一些居住人口密集地段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70多人,生均用地仅为6-8 m2左右,用地极为紧张,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3 部分学校为筹集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利用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地域优势,将部分用地改为商业用房,造成了教学用地的紧缺。

图3 __市中心区中学现状布点图

2.4 在住宅区的开发中,中小学校配套建设严重滞后于商品房开发,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有的无配套学校,有的低于正常学校,成为"麻雀学校",有的学校建设散漫无序,与社区结构不吻合,有的是开发商与周边学校达成协议,投入资金来改造学校,打乱了学校的布局,还有的建设主体不明确等等。

2.5 厂办学校规模小、设施不配套、教学环境差。

__市中心区厂矿学校多,规模小,再加上原有的规模较小的区属中小学校,从而造成了中小学校布局密集,但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局面出现。

2.6 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人数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由于其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给各中小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就学压力。

目前__市中心区的流动人口已达12万人左右,已约占城区常住人口的1/5,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3,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必然带有大量的学龄人口,这就给中心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困难,许多学龄少年不能上学混迹于社会中并可能形成犯罪,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的社会矛盾之一。

另外,在中小学校布点建设中,还存在着中小学校教学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力量办学比例偏低、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3. __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基本对策

图4 __市中心区现状人口分布示意图

优化中心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其关键在于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为使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成为基础教育建设的基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教育用地法制化的基础,政府进行建设决策的依据,规划首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即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对教育需求的科学预测,防止二次建设造成的浪费。其次规划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基本的对策,以科学合理的进行中小学校的布点。

3.1 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确定中小学校的数量,以利于中小学校的科学布局。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学生数量决定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是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校布局的关键因素。

适龄学生数量的预测主要是依据中心区人口数量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规划首先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中心区人口规模预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综合分析了中心区近五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等资料;然后在《__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__年)、《__新区发展规划》、《__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中心区近期和远期的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通过中心区人口确定及其居住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近五年中小学生数量变化的基本特点,结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确定规划期内中心区中小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城区分布,从而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内中小学校的数量、分布及其服务范围,以作为城区规划布点的基本依据之一。

3.2 制定中小学校规模的建设标准,为规划实施提供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原教育部于1982年颁发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中小学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三部委(建设部、发展计划委、教育部)于20__年7月1日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30个教学班规模的小学,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7.2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3.5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初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高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2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5 m2)。建筑面积标准的提高,必然就要扩大用地面积。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信息:目前正在编制中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普通中学生均用地标准为28.17 m2,小学生均用地标准为27.24 m2。

因此根据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__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部门的研究报告等,本次规划确定新规划的中小学校班级规模、用地规模及建筑面积如下(__市实行的是五四学制):

小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0个班,每班班额45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3.0hm2,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7.2 m2;

中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2个班,每班班额48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4.3hm2,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9.0 m2。

以上规定只限于新规划的学校,对于现状学校及已规划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和改善。

标准学校用地平衡推荐表

学校种类 小学 初级中学

班级规模 30 32

学生人数 1350 1536

建筑用地 面积(m2) 12250 15360

比例(%) 41 36

运动场地 面积(m2) 13253 21290

比例(%) 44 50

绿化用地 面积(m2) 3000 3600

比例(%) 10 8

勤工俭学用地 面积(m2) 1497 2750

比例(%) 5 6

合计 面积(m2) 30000 43000

比例(%) 100 100

生均占地面积(m2

/生) 22.2 28 注:计算建筑用地依据的建筑容积率:小学为0.8,中学为0.9。寄宿制学校可按照住宿生每人用地面积5m2的标准执行。

3.3 明确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为中心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3.1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原则

__市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结合中小学校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对规划区域内的学校进行网点布局和规模界定。

3.3.1.1 均衡发展的原则

学校的均衡布局应根据中心区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分布。

3.3.1.2 就近入学的原则

考虑到中心区各片区的城市职能分工的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可适度扩大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其服务半径也应做适当的调整。

3.3.1.3 集约化原则

学校建设应贯彻集约化原则,保证一设定的规模,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又能节约社会的成本。

3.3.1.4 安全的原则

学校的位置关系到学生上学是否方便、是否安全。

3.3.1.5 环境适宜的原则

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3.3.1.6 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校的布局应根据城市不同片区的建设如老城区的旧城改造、新区的规划建设、高新区的居住布局及城市边缘乡镇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科学定位,以免造成二次建设的浪费。

图6 __市中心区远期小学规划布点图

3.3.2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策略

3.3.2.1 分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不同片区应具体对待。

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所限。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

规划结合中心区土地利用片区的划分,将中心区规划为老城区、新城区、高新区和城市边缘区四大片区。

各个片区根据用地现状、用地规划及人口流动趋势等实际情况,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对整个中心区每一个现状存在、规划未建的中小学校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学校规模、服务片区、主要生源、学校发展设想及学校周边用地等,通过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用地的整合,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点的需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近期用地指标并不强求高标准,随着老城区的旧城改造的逐步实施,来解决学校用地的不足,具体学校根据用地情况具体对待;新城区学校多是新规划的学校,用地往往比较宽裕,考虑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标准可进行提高;高新区学校根据高新区居住用地比较分散、中小学校服务的范围比较大及工业企业流动人员子女就学等因素,对新建的学校控制规模都比较大,从而为高新区基础教育长远的发展留有余地;城市边缘区学校往往用地较为宽裕,但是生源较少,规划学校主要以撤并为主,并适当扩大保留学校的用地规模,提高学校等级。规划通过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中小学校项目进行界定,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图7 __市中心区远期中学规划布点图

3.3.2.2 近远期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近期中小学校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注重对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整合,规划的基本指标做到既因地制宜,又保证适度超前。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图8 __市中心区小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图

图9 __市中心区中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

4. 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实施建议

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规划结合中心区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积极提出管理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级教育、规划、城建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共同抓好中小学校建设,以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必须加强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的宣传力度,明确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提高人们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全民关心中小学校规划,重视中小学校布局,完成中小学校建设。

(3)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

坚持适度规模办学的原则,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资金重点投向旧城长期保留、新区新建的中小学校,对规划期间计划撤并的学校,只保证没有危房,不再增加投入,防止出现重复性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注意重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腾出的校舍,撤并的中小学校或用于办幼儿园,或成人学校等。

划定学校用地规划控制线,确保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建议将中小学校用地范围线作为城市继红线、蓝线、绿线和黑线之后的又一条强制性用地控制线,纳入__市中心区法定图则控制管理之中,以确保中小学校用地在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控制。

(4)制定配套政策,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规划实施。

首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区改建、扩建详细规划时应当符合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并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切实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选址、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校舍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竣工验收必须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之日起90天以内,将所建中小学校的产权和有关建设资料交付属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接管手续。第三,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实施整体撤并及停止新生招生等多种形式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第四,加强协调布局调整引发的经济关系,保证并入学校能顺利接收撤销学校的学生。第五、重点加强寄宿学校管理。

(5)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首先,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拨

款制度。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不能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而减少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多方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以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保证实现__市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2

县地处省西南部,市西北部,东与州县、县相连,南与县毗邻,西与县交界,北与市县接壤。国土总面积3451平方公里,其中98%是山区。县城55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110公里。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县内居住着汉、彝、白、苗等23种民族,总人口45万人。,县内生产总值实现22.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全年财政支出6.7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现仍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县。

二、县教育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府秉承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一个根本办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全县于1996年实现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及实验教学的目标,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36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21所,小学508所(其中完小165所,村小124所,一师一校219个),幼儿园2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有教职工4251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5440人,其中幼儿园6520人(含学前班5590人)、小学生34406人、初中生18371人、高中生3533人、进修学校和职高中专生2610人。小学入学率达99.53%,小学辍学率为0.8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01%,辍学率为0.9%,高中阶段入学率为31%。全县学校总占地面积17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其中:中学12.8万平方米,并且有危房1.3万平方米。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小学校点分散,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规模化办学,导致教师编制紧缺,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大部分中小学校园占地和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特别是功能用房面积不足。三是现有校舍中,砖、土、木结构比例居多,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比例较少,危房存量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四是各中学教学设施设备配备率不达标,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发展滞后,学校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切实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努力实施“农村初中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竭力创建适合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为满足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基本要求,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为科学决策和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做好必要准备。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地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变化、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进行统筹规划,突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的局限,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普通初高中办到县(市、区)及乡(镇),小学办到乡(镇)、学区或村委会,幼儿园和学前班办到乡(镇)或村”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力争用六年左右的时间撤并规模小的初级中学和初中办学点,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完成初级中学布局调整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工作。使新建、改扩建的初级中学既能适应当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2.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此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务必要全面、宏观、长远。对纳入规划范围的学校校舍建设,严格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2号)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9号)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一次规划,所有功能用房齐备,规划不留缺口。今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建设规划项目库中直接进行筛选,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高中、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规划将紧随其后,追加进入项目规划库,真正实现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进行全面、宏观、长远、科学、合理规划。

3.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地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时,必须整合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资源,对于校舍面积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国家标准、但存在结构性短缺矛盾的,首先应进行办学资源整合,鼓励通过调整、改造部分富余校舍,解决不同类别校舍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总体规划的编制要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危改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二期)、“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国家工程项目的建设规划相衔接,以达到整合各国家专项工程和项目资金,实现学校建设总体规划的目的。

4、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根据我县布局调整规划,原则上一个乡镇只办好一所中学,避免重复投资,切实提高办学效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师生为本,以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及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为重点,做到科学、规范。

5、因地制宜、确保安全。全县中学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各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特点,确保校舍安全。同时要结合学校所处区域民族风俗特点、城乡规划要求,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五、中学布局调整规划情况

根据省厅的布局调整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的7个乡镇当前的布局就是一个乡镇一所中学,已符合省厅的学校布局要求。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3

关键词:泉州市;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主要内容;思路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基础上,教育设施布局成为城市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自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为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布局建设提供了政策的保障,泉州市也构建与“五个泉州”(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建设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各级各类教育贯通协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规划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文章从社会需求与实际现状的角度对泉州市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泉州市现状和不同居民意愿提出基础教育设施优化配置的相关建议。

1泉州市中心市区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设施现状

泉州市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目标。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7.43%、100%、96.54%、92.5%、40.2%;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置换整合学校资源,有效利用中心市区教育用地。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或者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市区的基础教育设施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幼儿园和职业教育方面,与中心市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和群众需求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错误及差异,城郊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中心市区生源持续增加,基础教育服务供给面临巨大压力;四是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存在矛盾。

2泉州市中心市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2.1工作要点

泉州市本次规划的工作要点为:一是分区分段预测基础教育设施规模,以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布和高效利用为目标,对中心市区受教育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片区,分各基础教育阶段预测基础教育设施规模;二是考虑中心市区人口变化、教育水平的发展、规模化办学要求、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小班化发展的趋势,提出适合中心市区现状情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建设标准;三是在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基础上,提出分期实施计划,在切实解决现状紧缺地区学位供给的同时,对接近期规划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发展,紧密结合新的住宅开发建设及城市更新等学位增长源,提出近期基础教育设施改造及建设计划。

2.2规划原则

泉州市本次规划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结合泉州市发展的规模,居民住宅规划情况,以及人口聚集走向等作为参考因素,按照公平性原则、前瞻性原则、供给效率化原则,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其中公平性原则指,保障城乡居民以及外来人口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空间布局均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等;前瞻性原则指,预测教育设施发展中的可能性问题,发挥其对教育设施规划在具体实施和建设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考虑教育设施可持续发展和布局规划要有足够的弹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保持布局结构的完整性;供给效率化原则指,结合市区人口分布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和现状学校分布等各种因素,在学校布局规划时必须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做到统筹安排、科学配置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尽量减少异地新建,在规划中体现“人性化”的思想。

2.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泉州市中心市区即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三个行政辖区,规划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210万人。规划对象为学龄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及初中)、高中阶段教育设施及特殊教育的配置标准和空间布局。

3泉州市中心市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思路

3.1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保证规划的全局性与公平性

泉州市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是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目标导向,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和布局的,同时结合了泉州中心市区和三个辖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优化配置的调整性方案。在教育基础设施布局设计的时候要确定规划编制的核心目标,突出设施布局的主要矛盾,做到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泉州市本次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泉州市应该树立全局性的视野,统筹兼顾各个区域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资源内供给的均衡,做到城市任何片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服务。同时,需要根据居住用地分布密度和土地供给情况,分层次确定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标准;根据各居住片区现有设施条件、所处区位、功能定位综合确定幼儿园中小学布点及学校用地规模。

3.2合理预测本地与外地户籍学龄人口,保障外地户籍子女入学权力

泉州市经济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相关政策为了保障本地居民的入学权利,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进行了限制,一度出现学位闲置,外来人口入学无指标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泉州市在本次基础设施布局设计中应该合理的预测外地户籍学龄人口,将这部门居民纳入学位预测的范围。例如,根据泉州市2016年人口统计,非户籍人口达156.27万,其中非户籍学生大概有16万,占非户籍人口总数的9.33%,表1是泉州市非户籍学生的统计情况根据表中统计情况分析,目前泉州市非户籍学生主要以小学生为主,泉州市应该根据最近几年的非户籍小学、初中学生的增长比例,合理的预测未来外地户籍学龄人口,合理的进行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设计,发挥公办学校的主导作用,降低外来人口入学门槛,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考虑,实现多样化与公平化教育。

3.3充分结合现状,灵活掌握标准,近远期相结合,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泉州市在本规划实际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现状情况的复杂性,灵活掌握配建标准,并为远期发展预留适当的弹性,以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同时应该与强化古城保护、推进新区建设、梳理城市交通等多项城市发展策略相结合,促进泉州市中心市区规划蓝图的有序实施。现有教育资源整合应突破市区两级管理的制约,采取用地交换、用地置换等方式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未来被撤并学校的教育设施用地应纳入政府统筹调剂范围,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先考虑其他教育设施用地的需求,或鼓励其向非盈利性公共设施用地转换;未来人口发展呈下降趋势时,远期对于部分未利用上的基础教育设施学校用地,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可考虑安排其他的社会公益教育设施,如:老年人大学、技术培训学校等。

4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设施布局成为城市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满足泉州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泉州市应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保证规划的全局性与公平性;合理预测本地与外地户籍学龄人口,保障外地户籍子女入学权力;充分结合现状,灵活掌握标准,近远期相结合,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做到基础教育设施的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

参考文献

[1]唐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思考[J].新校园(理论版),2012(9):5.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4

【关键词】 规划 建设 管理 职教园

为适应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建设“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哈尔滨市实施跨越发展新战略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启动建设部级、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园区。

1 三年规划职业教育园区宏伟蓝图

经过近三年艰难、艰苦、艰辛的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从做好立项、规划、征地等各种程序性审批工作,到做好资金测算工作,再到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园区,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方案终于通过哈尔滨市委常委会的审议。哈尔滨地域相对偏远,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高,需求也非常大,哈尔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人才。只有职业教育得到大发展,才能满足哈尔滨产业发展的需求。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已经根据区域整体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规划出了符合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宏伟蓝图,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征程迈出了第一步。

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不仅仅是增加新的建筑群,它对今后哈尔滨市的高速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把哈尔滨市职业教育做大、做精、做强。要做好职业教育园区项目立项、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对哈尔滨市职业教育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出建设详规,要注意建筑风格的多样统一、错落有致。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建设进度,争取尽快形成全面建设职业教育园区的高潮。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要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要抓紧时间做好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设计规划的整体理念。要注重内涵发展,既要形成建筑群的统一风格,又要各具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要尽早动工,同时要解放思想,加大协调力度,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实现职业教育园区的最大效益。

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先行,突出重点,建设一流,运行顺畅。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就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蓝图的基本原则具体解读为---在总体规划上:有整体构思,形成了完整的规模和体系;在分步实施上:有总体规划的指导和定向,行政规划、土地等政府部门,同时形成园区建设的大联动机制。认真研究起步区建设,努力安排好建设的顺序,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先建设适应哈尔滨产业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需求的项目。在基础设施上要先行,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园区的大布局奠定基础。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帮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重点:就是根据建设顺序,先建设急需的,能突出哈尔滨产业特色的项目;建设一流:就是要求园区功能非常齐全、适应需求;运行顺畅:就是要在建设初期设计好园区的运行模式,保证园区建设工程的运行顺畅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占地124万平方米。将主要建设机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气工程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技术、现代服务业、艺术与设计、会计金融等七个教学实训区,校企合作生产区,市属职教资源整合区,成人教育和公共教学区,哈尔滨地域产业文化传播中心,职业教育培训大厦,国际交流中心等。

职业教育园区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企业生产、地域产业文化和先进文化传播等六大功能。

2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园区

为实现职业教育园区的六大功能,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借鉴美国社区教育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积极引进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费斯托公司、西门子公司、联想集团、思科网络、中兴通讯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并在七个教学实训区分别建设一座与企业环境基本相同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楼。

先进的实训楼建成后,不出园区在实训楼中,师生就可以边教边学边做,共同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为核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

在职业教育园区内,还设有校企合作的生产区,同时建设企业公寓,引进哈尔滨电气集团、哈尔滨轴承集团、固泰电子公司、博实公司等一流企业的生产线,建设“校中厂”。学生可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实训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身份,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术,生产新产品。

职业教育园区还将建设哈尔滨地域产业文化传播中心,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化手段宣传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地域产业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锻造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 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管理

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后,在管理上将采用应用数字化校园技术、物联网技术、3G通讯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以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精细化,将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成为智能、高效的智慧园区。

建成后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将会是绿树成荫、郁木葱葱、人和自然共存是园区环境建设的最大特色。园区内规划建设大小不等的十几片树林,及建筑风格协调又各具特色的教学楼、宿舍楼、企业公寓等,这些建筑设施交相掩映在成片的乔木、灌木林中。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后,将要向社会开放,哈尔滨市民可以自由进入园区,徜徉在大自然的和谐静谧中,体验感受人人受教育、终生受教育的职业教育文化。

4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末期,大学本科的扩招,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全国各地纷纷建设职教园区以缓解办学空间不足的难题。同时,对于许多新兴城市来说,也通过建设职教园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起步较慢的问题,逐步实现高职教育大众化。但是职教园区建设,在发展定位、园区规划、资金投入、资源共享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4.1 定位不准确

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在全国建立高职教育园区后,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但是部分地方的职教园区,在建设前期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立项论证,特别是对未来的学龄人口发展趋势把握不准,进行了巨额的投入,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沉重负担。

4.2 规划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有些地方的职教园区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味追求规模大,很多职教园区占地几千亩甚至几万亩。职教园区的建筑物都很现代化,设备设施也很先进,但园区设计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筑物和实训基地设计往往较多考虑建筑风格因素,而对课程、实训等因素考虑较少。有的职教园区还远离市区、工业区,割断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纽带,建设的成效甚微,实用性不强。

4.3 投资主体单一,后续资金匮乏

目前,国内职教园区的建设投资主要由政府牵头及投入,这使得资金投入与需求成为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在中小城市的职教园区建设中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职教园区建设还是由政府一手包揽,由政府承担筹措资金的责任,这与以前由政府独家办学并无本质差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教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面对几个亿乃至几十个亿的资金投入,如果不靠市场化运作,很难保持职教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4 资源共享不足

职教园区建设规划之初,在园区公共设施建设、二级院校间人力资源以及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尚未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现象。职教园区内院校之间即使有共享,也只限于体育、娱乐和生活等设施,对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的共享机制、模式探索还不够。

4.5 职教园区内涵建设不够

很多地方政府建设职教园区主要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往往比较注重职教园区的规模建设,但对于职教园区内涵建设考虑较少。比如,对于如何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建立开放教学平台,如何保障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以及如何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5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对策

5.1 加强调研,科学预测,合理布局

一是充分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及各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当地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努力做到职业教育结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匹配。园区内应结合自身传统办学优势,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特色和品牌专业。二是科学预测学龄人口,根据目前招生数量以及未来几年可能的学龄人数来规划职教园区规模。按照支柱产业和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来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内二级学院的专业,使之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到产销对路。

5.2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划实训基地,整体设计职教园区

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通过讲授形式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直接“操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按照这种职教课程观,实训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还要以技能训练为基轴,融理论传授与技能训练于一身;实训基地不仅要注重设备等硬件的陈列,还要注意配以相关的讲授设施,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为了节约成本,可以由政府用公共财政投资,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园区内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中心提供实训的场地和设备,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

运作资金的筹集可以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政府继续滚动投入,二是通过有偿使用来获得一部分维护资金,三是向企业出租。同时,应完善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公共财政为公众服务。此外,职教园区建设应规划好教学、生活、娱乐、体育和休闲区域,每个区域既要发挥各自功能,又要相互贯通形成整体。职教园区建筑应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园区文化建设应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这个根本目标。

5.3 创新筹资机制,探索职教园区多元投资融资体制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然后交由引入的高职院校管理使用,自主办学;二是以学校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和提供一定的办学条件,如政府将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贴息,学校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或土地置换方式来建设;三是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甚至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还可以是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建设,学校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办学,实现园区所有权和办学权的分离。资金是职教园区建设的根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职教园区建设就寸步难行。因此,应创新筹资机制,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为职教园区顺利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如何保证建设资金的充足: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在职业教育上的比例,设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逐步建立以在校生和生均培养成本为主要指标的新型财政拨款机制。二是制定园区企业制度化投资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资源,构建园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科研基地。三是探索社会投资融资机制,用市场的办法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资,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入股,共建共享,扩大高职院校融资渠道。四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项目、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经费及其它中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等。

5.4 充分共享职教园区内资源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5

一、年教育十项建设工程

1.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9700万元,其中市级投资4000万元,改扩建农村(山区)中小学30所,改造校舍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2.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工程(未央区试点建设)。从年起,我市与未央区政府联合对未央区基础教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到2012年,计划投资3亿元,完成36所定点学校改造建设及50所学校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更新60所学校的教育实验设备。其中年计划投资14435万元,改造中小学18所。到2017年,完成100所中小学校的改造任务。

3.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年,计划总投资4012万元,新建校舍24330平方米,改造校舍10000平方米,新建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57600平方米;年,全区规划定点小学全部改扩建到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全面完成。年,完成新布点小学、九年制学校建设,启动新布点高中建设。

4.莲湖区民族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工程。莲湖区民族教育规划建设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年,启动一期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将市25中打造成为标准化高中,利用贡院门小学旧校址建设一所市一级标准的民族幼儿园。二期工程:一是按照一级标准打造鼓楼小学和洒金桥小学,二是加强合并后的贡院门小学建设,三是继续办好回民中学。

5.市启智学校建设工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市启智学校建设。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投资8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启智楼、2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和餐厅等后勤设施;投资200万元,对原有4000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进行改建,设立康复中心;投资500万元购置康复、教学、后勤设备。启智学校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并将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智障教育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6.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基地在市102中学基础上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承担军训﹑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和基础教育课改等活动。基地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19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年,拟建设5379平方米的第二综合楼公寓楼、7170平方米的餐厅报告厅、300米环道训练场,扩建检阅台和观礼台,建设6500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

7.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分别建设市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文理学院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教育电视台建设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其中,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已基本确定。年,建设总面积9.9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8.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549亩(净地),总建筑面积23.9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其中:一期建筑面积15.05万平方米,总投资3.42亿元;二期建筑面积8.94万平方米,总投资2.48亿元。

9.市教育科研大厦建设工程。为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建立教育支撑体系,启动建设“市教育科研大厦”。“大厦”将容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电视台、市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等单位,占地12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

10.文理学院二期建设工程。市政府决定投入1.8亿元实施文理学院二期工程(第二教学楼)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二、年市推动教育发展八项改革措施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制度,以调研检查为手段,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能力、课堂教学、学分认定与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推动、教研部门专业引领以及学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使高中课改成为我市高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成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契机,成为促进高中教育再发展的强劲动力,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学校,树立、推出一批能走出、迈出省界的著名课改专家、校长和教师,形成鲜活的、有借鉴意义的课改及教学管理经验和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课改研究成果。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筹备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工作。

3.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招生模式改革。通过局部试点,分步实施,努力促进生源均衡配置,不断降低择校生比例,逐步建立起以统一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差额投档、分批录取、扩大选择机会、多样化招生、网络支持、管理规范、社会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平、公正、透明的高中招生模式。

4.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新路子。

5.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保持普通高中适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和全员聘任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公开招聘、专家队伍建设、名师工程培养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支教工作,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转任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和区域内的科学合理配置。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6

一、教育基建项目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概念界定

基本建设(capital construction),即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基本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建筑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勘察、设计、科学研究实验、试运转、征地、拆迁和建设单位管理工作等。基本建设的类型主要包括:按建设的性质分为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迁建项目和恢复项目;按建设的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性基本建设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教育基本建设项目,是指学校使用政府性资金、自筹资金、国内外基建贷款以及社会捐款等其他专项资金,以扩大、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或新增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新建、改扩建工程。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及辅助配套设施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具体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食堂等功能建筑的建设工程及场地绿化改造、电扩容等项目。

本文中的教育基建项目主要是指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

2.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也越来越多,2008年至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8%,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的目标。2013、2014和2015年,4%目标得到进一步巩固,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基建项目纷纷上马,教育基本建设项目的数量、体量和覆盖面大幅扩大。这些基建项目按照出发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是“补不足”,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学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的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上述地区的教育基建工作,部署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国家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到2013年,中央财政4年累计安排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补助资金656.6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取得明显成效;于2014年起,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全国计划用3~5年规划新建、改扩建校舍约2.2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完成5166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

另一类主要是“促发展”,主要集中在高校、职业教育学校。20世纪末,高等教育在我国稳步上升发展的态势凸显,主要呈现在高等教育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显著提升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很快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以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全国很多高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学校和地方政府都着手规划、组建大学城、新校区、集中学园区等。

无论是哪一类,教育基建项目的实施,都无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际需要的提升和思想理念的更新让原有的硬件设施再难以满足需求。而且学校的基建项目无论大小,都须有一个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从总体来说,就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想的学习环境。从具体的基建项目来说,如造一栋教学楼,就是要解决教室问题;造一栋宿舍楼,就是要解决教师或学生的住宿问题。所以,教育基建项目的实施都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

二、实施教育基建项目存在的问题

1.规划布局的重视程度不够

(1)规划布局不长远

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从规划本身的意义来看,起到的应该是引领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如农村学校的布局是随着适龄入学人口日渐减少,原来的教学资源利用率越来越不足,倒逼着教育部门进行规划调整。还有的规划在信息化教学发展迅猛的今天,制定时没有考虑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得很多新推广的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

(2)规划考虑不周全

由于高校扩招、基础学校教学要求的提高等原因,很多学校各类用房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生活的需要。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学校无可奈何地进行着低水平应急性新建、应付性改造的基础建设,事实上造成相当多的项目决策和讨论的时间短,立项依据不科学,设施功能论证不完备,项目匆匆上马,建设仓促迫切,设计难以周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过程中,就发现个别省份因规划校舍建设用地落实困难,影响了项目进度的问题。部分高校、农村学校建设新校区时,交通、生活用水、用电等因素甚至不在考虑范围内,新校区建成后师生的学习、生活、出行很不便。

(3)规划难以坚持贯彻

规划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并确定后,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作为项目实施的蓝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项目建设。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认为规划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程序,或认为制定的校园规划仅仅是美丽的图画和纸上谈兵,其实难以真正实现的人不在少数。有些规划甚至沦落为向上申请项目、资金和建设用地的一种手段。这种实际上的无规划状态,造成在具体建设项目安排上便只能着眼于当时工作的难易,缺乏长远和整体的打算,天长日久,学校的建设将陷入困境,发展将受到影响。

2.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不足

在教育基建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欠缺会造成很多问题的产生,而最后的结果经常是整体项目投资金额的增加。目前,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

(1)规划方案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委托专业设计公司或团队拿出拟建设教育基建项目的设计方案,是必要的工作流程和正常的工作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教育基建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资历、经验与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相比明显不足,容易对设计单位过分依赖和信任,对建设方案与实际需求契合度的严谨把握变得难以实现,前期设计的不恰当就可能造成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另外一种常见情况,则是因为项目立项阶段的仓促,调研不够深入,征求使用单位意见的论证未充分开展,建设方案与实际使用者需求的客观脱节,项目建成后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需要返工。

(2)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国内目前监督工程建设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公开招投标,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引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但在工程实际招投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诱惑让部分人铤而走险,出现违规操作,投标单位用围标、串标、挂靠投标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得中标,从而导致项目中标价格失实的现象发生。

(3)施工阶段监管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对现场监管不到位,使施工单位有空可钻,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变换施工材料设备等情况;对联系单的签证审核把关不严,会造成联系单签证工程量与实际不符;对工程量减少或取消项目没有督促施工单位出具联系单予以明确,会造成施工单位虚报造价,从而导致实施过程中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

3.资金的投入水平仍然偏低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正是因为学校建设的特殊性,项目建造成本较高,相关项目资金是否能及时足额拨付就成为了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目前,虽然国家对教育的相关投入不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财政拨付专款的教育基建项目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建设项目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基建项目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基本除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外,只能依靠金融机构贷款,一般来说也就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公立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能设定抵押与担保,加之建设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收回大多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对于发放贷款的银行来说具有不小的风险和压力,更增加了资金落实的难度。虽然目前很多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有的学校开始尝试捐赠办学等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讲,现阶段可借鉴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4.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建设单位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只是消极应付。大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对岗位人员也缺少监管,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应有的配合就更无从谈起。这些直接导致教育基建档案收集难、整理难和利用难,与工程整体建设进度不同步,工程项目技术文件分散、损坏、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人借机随意篡改相关文字和数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育基建档案的实用性、真实性和系统性。

(2)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相关规章制度欠缺或不完善,没有科学地明确操作流程、规范管理标准等重要内容。而且,教育基建工程大多是系统工程,涉及土建、给排水、绿化、内部装饰以及信息化等多项子工程,一般由多家参建单位共同完成,如果建设方缺乏必要的基建档案管理制度和指导、检查的机制,将致使各参建单位要求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归档的教育基建档案质量参差不齐,格式和内容不符合规范,必然给档案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3)档案管理硬件落后

档案管理都需要一定相关投入,但部分教育基建项目建设单位只注重工程建设本身的硬件发展,面对必需的档案管理相关投入则刻意强调困难,致使设施落后甚至不足,存在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或档案室狭小,无法满足防火、防盗、防潮相关要求等问题。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项目建设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常态,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效益的开发和利用。

三、改善实施教育基建项目的对策

1.加强调研,科学规划教育基建项目

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综合性非常强,常涉及财政、土地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项目建设的事前规划至关重要,需引起高度重视。

(1)做好立项调研

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管理组要对该项目的需求迫切性、已有教学资源、前景、建设过程中的困难、资金来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益等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作出理性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切实保证建设项目能顺利开展、进行和达到预期使用目的,绝不能盲目扩张、贪大求洋。

(2)重视规划的科学性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重视,学校基建项目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额不断增加,重视资金预算编制和制定项目效益预测报告制度的要求应运而生,因此,项目管理人员要注重调研,对新建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分析,有的放矢,统筹协调地安排专项资金。同时,按照勤俭节约办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随意修改预算而造成的时间和资金浪费。

(3)统筹考虑规划安排

学校基建项目经常安排在放假期间进行,要求开学前完成,所以,更应该重视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和整个计划安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资金情况和需求,提前做好时间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加强监管,完善教育基建项目管理体制

教育基建项目建设具有使用财政资金、实施周期较长、环节较多等特点,要保证规划有效落实、资源有效配置,就必须加强对教育基建项目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1)厘清职责,各司其职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进行职责的适当划分,教育行政部门只从事规划和监管的工作,从而在减少自身工作负担的同时突出强化监管职能,而由学校负责建设的具体招投标等工作。

(2)全过程进行监管,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全过程监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就是:在决策阶段,学校要根据发展前景和使用需求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建立工程造价管理中心,设立信息管理岗位,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全面、科学地编制项目投资估算;在设计阶段,要通过竞争择优来确定设计单位,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避免设计漏项以减少设计变更,从而降低承包方的索赔几率;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材料变更,坚持实施全过程控制,对需发生的变更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会签和确认程序进行,加强现场签证管理;在竣工阶段要严格控制工程预算外的费用,对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等一律核减费用。

(3)保持独立,定期检查

身份的独立能让其在监管时更加实事求是。所以,对重特大项目可以聘请社会独立部门进行专门的工程验收,并联合纪检部门对资金使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

3.加大投入,解决教育基建项目的后顾之忧

我们的教育资金投入首次在2012年达到GDP的4%,但是这一目标设定的最初实现年份是2000年,而且,这个数字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发展不足,依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现实情况。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目标,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教育这一公共领域的投入,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尤其是侧重解决已经严重滞后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硬件上给予其足够保障。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继续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更多的新生力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一些地方出现强行要求地方企业和个人捐赠的情况,而可以尝试通过减免税收等方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校,进而缓解当前教育资金投资不足的问题。

4.增强意识,提高教育基建项目的档案工作水平

(1)增强档案规范化管理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基建档案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教育基建工程管理、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切实把教育基建档案管理纳入教育基建工程计划,纳入教育基建工程规章制度,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以确保教育基建档案管理与教育基建工程建设同步。做到基建工程检查时同步检查基建档案,基建工程交竣工验收时同步验收基建工程交竣工档案,使教育基建档案管理从工程建设源头上加以掌控,提高其归档质量和管理水平。

(2)完善基建档案管理体制

制定包括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各项制度,并真正落实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在项目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加强工程技术人员与档案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沟通,保证基建档案的及时收集、完整归档,加强基建档案过程管理。

(3)增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作为基建档案管理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档案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外,还要懂得基建方面的管理程序及相关知识。

(4)积极探索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途径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7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规划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起源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渐趋多元,但始终强调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的技术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教育与行业发展和实践紧密结合,但近来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表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准确;师资力量不够完善;缺少融合多学科背景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培养队伍;实际教学过程不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因此,在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转型下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规划教育需要更加严肃地自我审视和适时转变,尤其需要提高大量新设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1952年之前,在土木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中,个别高校开设以讲座为主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或是在高年级设置专门化教育方向,有了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1952年至1960年代中期,通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人才需求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创办,城市规划教育开始独立存在于建筑或建筑工程类院校,规划设计课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

由于国民经济困难以及意识形态因素,规划专业逐步停止招生,教师队伍被解散或下放,城市规划高等教育陷入停滞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的缓慢复苏期,老的规划院校逐步恢复招生,规划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缓慢扩大,教学基本延续前的体系内容,但开始逐步充实和改革;19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快速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教育向社会人文学科和国际规划学界汲取养分,与规划行业发展相互推动。这一时期,设立规划专业的院校数量稳步上升,师资更新换代,规划教育体系全面革新,呈现出新一代学科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引导和市场驱动下,院校规划专业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呈现出阶梯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的年均新办规划院校数量达两位数,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展。年毕业学生由不足千人到接近万人,中国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师生规模已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2、城市规划转型的必然性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形态是人的意图的结果,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改变聚落的形态,无论这些形态多么复杂、不明确或无效,都是人的动机所造成的”。其实不只是城市形态,城市产生、发展也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对城市的需求相对简单,给人民以居所,给统治者以“稳定和秩序、控制人民和展示权利、融和与隔离”等,有时还具有宗教与军事意图。由于社会需求相对简单,满足这种需求的城市营建技术也就不那么复杂,占卜师、建筑师甚至画家就足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以及人口的急遽膨胀等,城市社会对城市营建提出了更多要求:产业的需求、能源与交通、资源分配与控制、社会的公平、环境治理等等。显然,适用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规划技术,难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剧变.城市规划的外延扩大了,从原本的工程技术问题向包涵社会学科的软科学方向迈进.发展到如今,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如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实现等等.城市规划外延扩大是适应城市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3、城市规划教育

城市规划是一项基于城市社会多维度背景认识有关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以满足城市社会之需求的学科。一方面其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借助跨学科知识与技

术来认识、理解与预测城市;另一方面,又要求有深厚的形体塑造能力,把一切有关城市的多维度分析与研究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之中。这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概括而言,城市规划发展至今至少应该包涵三类学科知识:建筑学类、交通与市政工程学类、社会人文科学类。其中建筑学和交通与市政工程是培养空间塑造能力的核心课程。其中社会人文类学科从多角度丰富了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是培养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关键。城市规划学体现了设计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兼容并,其直接面向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城市规划理念基础能力培养的延续与实践运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传与承”的关系。城市规划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城市规划技术的支撑,城市规划技术只有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完善并不断地更新。

4、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4.1、、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在进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城市规划人才的定位,还没有跟进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的定位还处于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的阶段,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进行转变,学历层次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起来,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其培养的层次。另外从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不是过去国家或者公有制的企业,现在就业的方向大多数都是在私营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等单位。毕业生也很难精确到进行单一方面的城市规划专业。就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区域来看,有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要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没有针对地域特征培养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和地方办学特色。

4.2、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不够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师资力量的水平的高低,能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的人才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更要求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应的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有:地理、文化、历史、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利用,只有充分对于这些知识进行涉猎才能够将城市规划专业学好、用好。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是需要对于多学科背景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以充实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去。

4.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城市规划设计专业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够出现教师和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设计图纸和实地勘察等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中去,很少能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的储备对于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做好准备。②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是一个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才能有利于进行专业的设计。但理论课的学习是漫长积累的过程, 各门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形成个人的规划思想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并且在短期内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相互矛盾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浓厚氛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规划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5.1、完善专业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专业的教学理念应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需要,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的特点,以 “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并重”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为目标,以复合型综合能力和创造性自主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基于建筑学背景并融入区域和政策观念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与城市规划专业技能,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研究与教学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继承和巩固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传统优势基础上,具有更为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就业适应性。具体措施如下:

(1)在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传统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新技术教学与规划设计教学的综合训练,探索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有机结合的培养途径,强调规划师基础知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开拓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城市规划专业优秀人才;

(2)在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加强现代技术与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与互动,研究和探索适应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促进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

(3)建立一套以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摆脱物质空间规划型与宏观区域政策型两种传统城市规划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相对隔离状态,完善规划理论与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并重的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

5.2、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

高等学校教师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变化瞬息万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师要求也比以前更加严格和多样化,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能够在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多下功夫。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让其掌握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先进理论和知识,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案例,方便他们更新已有的知识,提升已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在教师引进上面下功夫,由于高等学校教师需要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够使此专业的持续发展。总之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当前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3、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和规划专业的学科特色,面对社会实践,追踪国际前沿和社会需求,密切关注中国城镇建设实践尤其是江苏自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更新、城市设计、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镇物理环境控制和节能技术等,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研究性强的规划实践项目,通过对城市规划更为广泛领域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敏感度。

6、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创新

6.1、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规划行业的发展,对规划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知识不断扩展。规划专业的学生既要有相当的物质空间设计和表达能力、基本的市政工程规划技能,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研究能力、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等。即对规划师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具备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地理空间的复合知识,并且训练他们分析和规划(设计)城市的能力,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6.2、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城市所面临的任务及重点也有不同,再加上各地自然特征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规划教育地方需求的多样性;再从教育供给角度看,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缘起多个专业类别,怎样在强调规划教育规范性的同时,继承与延续各个院校原有学科特色,大力发展规划教育的地方多样性,对促进各院校优势学科的延续与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外,规划教育的多样化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整体框架提供了可能.我国的规划院校基本从属于4个类别,即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在各个院校之间达成一种既协作又分工的职能体系,有利于规划教育行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6.2、详细规划课程的实行

将详细规划作为专业主干课,其内容框架设置主要以住区综合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快速完成从建筑设计向规划设计的转换,建立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具体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基本功和美学素养,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具备前期研究、实地调研、策划分析等多重能力。详细规划教学着重体现理论、设计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城市规划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众需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朱晓娟,汤振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4.第188-190页.

[2]苏 阳.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2011.05.第28页-29页.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8

现将《广州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管理办法》颁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州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搞好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基础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辖区内成片开发住宅小区的教育设施配套建设。

第三条  广州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教育、城建、规划、财政、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按城市规划配套建设的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应与商品房同步建设;购房者入住小区时,教育设施应保证同时启用。

第五条  市教委、市规划局应会同市计委对全市教育设施建设制定整体规划。市规划局在批出成片开发住宅小区规划方案时,应分列教育设施配套的具体项目、用地面积;并在批出开发建设单位的单体报建方案前,先征求市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方案的意见;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查验开发建设单位与市教委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未签合同,一律不予办理。

第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在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方案及《建设工程报建审核书》审批后,与市教委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合同应包括: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的名称、地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辅助设施(操场、绿化、围墙等)、适用的建设和质量标准、开工建设时间、验收移交时间、违约责任等主要内容。

第七条  市国土房管局在计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时,按规定算出的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须经市计委加具书面核准意见。在市教委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后,由市国土房管局从开发单位应交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总额中,扣减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并注明资金是市政府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一次性投资。

第八条  市计委应以1995年底建筑工程造价每平方米1200元为基数,参照市基本建设定额站最新制定的建筑工程造价调整系数,制定每年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建筑工程单价。

第九条  市计委应制定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项目计划,并在计划备注栏注明已投入建设资金。计划分别送市建委、市教委和有关区教育、计划、规划、国土、建设部门备案。

第十条  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会同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手册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部分进行审查。

第十一条  成片开发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无偿提供“三通一平”的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用地,并负责教育设施配套工程的土建、水电安装、教学辅助设施、永久供水供电等施工建设。教育设施竣工后其校舍产权及使用权应无偿交给市或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应将配套项目的用地资料、报建图纸资料、建筑施工图纸有关资料及申报、批复、验收等有关文件交给市或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不得擅自改变教育设施的使用功能,不得转让或变相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十二条  市规划局批出的含有教育设施配套成片开发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方案》、以及市教委或开发地段区教育行政部门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的《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应报市计委、市建委备案。

第十三条  对不按本办法规定进行管理,影响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和使用的,由所在单位或上一级部门追究其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开发建设单位不按《总体规划方案》、《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和《年度商品房投资计划》要求进行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城建、国土房管部门暂停该开发建设单位商品房出售手续及其他建设项目报建方案。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