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方向教育8篇

时间:2023-05-16 10:16:52

新方向教育

新方向教育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世界信息化的进程,也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技术从传统技术、普通媒体技术到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个人电脑和有线网络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随着蓝牙技术、WAP技术、GPRS系统以及UMTS系统的成功开发,基于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设备的移动学习将会普及,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1]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开展M-Learning研究。欧洲已有既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的30多个M-Learning研究项目、赫尔辛基大学的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纽约Cohoes中学的Palm手持电脑进行测验、非洲的开放大学等等。

二、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实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2]一个实用的移动学习系统要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外,还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将他们通过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移动学习的模式。

1.技术支撑

从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如WAP、“蓝牙”技术、GPRS、UMTS技术等。

(1)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它不仅包括一套用来实现无线Internet接入的协议,还包括一套无线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和语言规则。WAP编程模型主要基于遵守XML标准的无线标记(WML)和用于无线终端的微浏览器规范来制定的。也就是说,WAP是移动学习与Internet之间的纽带与桥梁,通过WAP技术,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资源。

(2)“蓝牙”(Bluetooth)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用于替代便携或固定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电缆或连接线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蓝牙技术使得现代一些轻易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电脑设备,不必借助电缆就能联网,并且能够实现无线接入因特网,其实际应用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各种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信息家电,组成一个巨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3)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即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也就是说,它可以提供用户在远离办公室和住宅时对互联网的访问,用户将始终处于连接和在线的状态,而只有在发出请求时才真正占有无线资源来收发数据,使用费用按照真实的传输比特数来计算,而不是在线的时间。GPRS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浏览等,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网络技术,也被称为“2.5G”。(4)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既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电信同盟确认的3G主要的数据和服务技术。与GSM相比,UMTS有速度快、用途广、收费方式合理、投资成本低等优点。另外,每一语音通道的硬件设备成本只为GSM的一半。因此,使用UMTS技术建网的成本要比使用2G技术低,并且它能够提供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更大容量、更加灵活的网络平台。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任何媒体都能通过无线网络轻松传递,面向浏览器的移动设备将会很快得到推广,使移动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将得到高质量的保证。

2.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作为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移动学习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因而,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实际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真正意义所在。数据库资源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数据库资源是指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访问、浏览、传输、共享、修改、编辑等功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2)数据库资源管理要有一套专门的移动学习系统,来实现资源传输与显示、共享与交流。如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建立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等。(3)数据库资源要具备切合实际、及时可信、易于操作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4)数据库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具有情感性的操练环境。以测验与反馈为例,当学习者答对时,它会表示祝贺;答错时,则鼓励你重试。

3.学生的素养

21世纪学习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中,指出“21世纪学生的能力素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本学习技能,二是信息素养,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四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五是实践能力。移动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移动学习把认知工具(移动设备)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扩展性学习;学会借助移动设备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鱼”,不是“渔”,而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完全与教师交流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师的素养

与传统教育相比,移动学习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具备信息时代的教学观,重视教与学的理论研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提供学生方法,减少学习时间。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对教师来说看似“轻松”了,其实是角色的转变,教师重心放在把关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组织管理、设计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素养全面提高了。

三、移动学习———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方向

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社会人们教育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反映,是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流动性大、时间紧张的表现,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方向。

1.从媒体发展的角度看

在教学过程中,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育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教育媒体按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情况,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媒体越来越先进,它们对学习过程所起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1)传统教育媒体:教科书、图文资料、黑板、实物、模型、标本等。在教学过程中,它们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缩影性资料、电脑化资料等。现代教育媒体又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它们可以使学习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通过了解事物的形象、声音、变化和发展过程去获取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移动学习中使用的媒体,如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通讯媒体,以为学习者提供快速的交互信息而见长,可以使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发生。移动技术作为教育媒体给教学带来了更加光明的前途,它们的应用面积和使用频率将会超过一般的机器媒体。可以肯定,移动学习是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进展,代表着教育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2.从媒体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看

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以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4]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黑板、挂图、模型、教科书、参考书等媒体向学生灌输,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

(2)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机组合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主动性体现不够。

(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

(4)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将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按着自己的进度、兴趣和需求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交互学习。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移动教学模式,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完全可以自主控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

(1)未来将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移动通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固定网络,在今天已经相当普及。目前全球有15亿部移动电话,仅中国就达到2亿,并每月将以200万部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多功能的手持设备(如PDA)的销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销量之和;计算机无线网络用户将超过10亿。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与因特网的结合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获得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移动学习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未来的学习仅仅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适应未来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未来的学习应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移动技术和设备就能满足学习者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3)移动学习是未来远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远程教育具有五大特征:师生分离、教育机构的影响、技术媒体的运用、师生双向交流以及学生群体的丧失。应该说,数字学习也基本具备这些特征,但移动学了这些特征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不再局限于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5]可见,移动学习的发展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那么,未来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

新方向教育篇2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创造性;个性风格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形象是孩子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的感觉,这种给予大量模式给孩子临摹的方法,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也就是家长眼中所认为的有个“样”的画。但现在美术教育者认为这会使孩子们失去了在绘画中天真的一面。失去了孩子自己的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造的意识。孩子主动积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好动的小孩。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不是打气或塞鸭子,我们是要小孩的动,时刻的自动。”教师应以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作用呢?

一、从小班开始,以色彩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这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幼儿们也有意无意地感知美、表现美,小小年纪就懂得挑衣服,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作为教育应该选择形式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小孩子正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在地上或物体上尽情涂画,无规划、无秩序的地点划没有具体形象。这时期要注意他们脑、手的协调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把涂鸦设计成各种游戏,并使幼儿享受由涂鸦带来的。如“指点画、滚珠画、鞋印画”等。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五彩缤纷的花布,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不同形状的不了及颜色,让玻璃珠染上各种颜色放上不了上让其自由滚动,画出绚丽多彩的线条。这样的活动是孩子感知到鲜艳色彩的美,也点燃了绘画的热情。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幼儿富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探求和了解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创造倾向,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

陈鹤琴讲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每一个活动都能扩大幼儿的视野,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事物,是孩子大胆、独立、自信,可促进创造才能的提高。如美术活动“宇宙世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大胆地探索和发现问题。活动一开始,教师带领孩子观看有关宇宙世界的录像带,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带幼儿进入“宇宙暗室”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一下宇宙的奇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是幼儿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教师还提出新颖的设想。如“你们在宇宙想干什么?”“宇宙上会有些什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出心中的宇宙世界。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麦当劳,说要请外星人做好朋友,请他来尝一尝;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飘动的舞台在表演节目……30多个孩子有30多种想法,孩子们以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了活动,以自己的感受去体味发现及创造的乐趣。

三、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促进幼儿创造性及自主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方向教育篇3

摘要:家政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促进家政职业教育健康、高校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政府应从政策、法律、舆论导向等方面为家政职业教育保驾护航;学校应构建科学的家政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着力兴办家政职业教育院校;社会应成立合法规范的家政服务机构,让家政职业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 :家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陈燕,女,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教育、经络养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24-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城乡居民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对家庭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家政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难得机遇。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家庭服务业又因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阻碍着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家政人才来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是家政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家政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英国的“罗伯特管家”、菲律宾的“菲佣”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家政品牌。美国是最早将家政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国家。1840年,第一部家政学论著在美国出版。1862年,美国政府正式通过立法并提供资金来鼓励社会各级学校广泛开设家政教育课程,高校成立家政系。目前,美国有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部分高校还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家政学已涉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等各个领域。

日本也有很发达的家政研究,很多大学都开设家政系,也有很多专门的家政学院,主要是致力于鼓励学生生活自理和自立的能力。1947年之后,日本的各高等学校都相继设立了家政学部,有的高校还设有家政研究所。1987年日本家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是过去25年间总数的4.5倍[2],由此可见,家政教育目前在日本已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学科体系。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取缔了家政相关学科以后,可以说目前从小学到中学家政教育不管是从概念上还是课程上都是空白,等到读大学时突然有了家政专业,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和家长对家政专业的认同感。1988年,武汉现代家政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家政专业学校,之后有了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职业学院家政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家政服务专业等为数不多的院校。

二、家政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家庭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使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

(一)就业观念滞后,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家政专业实际招生率普遍不高,生源问题阻碍了家政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原因在于,人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和家长对家政服务理解存在偏见,很多人把家政服务视为“佣人、保姆”社会低等职业,认为该职业不稳定、保障性差、待遇低、不体面。同时,家政服务业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家政服务员一般不与服务方签订相应的劳动协议,以至于双方产生了纠纷、伤害得不到《劳动法》等现有法律的保护。这就使得年轻人内心排斥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因此,也影响到了家政院校的招生来源。

(二)服务市场混乱,就业市场待规范

由于家政服务业的新兴性,其准入标准和行业守则尚未健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属于低层次的服务市场形态。现在社会上多数家政服务公司是中介类型,大多提供介绍保姆、清理卫生等简单服务,从业者流动性很大,管理不严格,缺少后续服务,导致家政行业不能正常有序发展,再加上家政行业的利润不是特别丰厚,无力给服务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这就难以吸引优秀家政人才加入该行业。也使得家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就业市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无疑对家政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构成瓶颈。

(三)培训质量不高,市场需求难满足

虽然高职院校具有办好家政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但由于家政职业教育是伴随该行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育人方向,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而且课程覆盖面广、知识丰富、培训层次多样,要求学生既具备全面的家政科学知识,而且又要熟练的操作技能,应满足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家政服务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后,由于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资金,难以保证教学硬件设施的供给,所设专业和课程很难满足市场的高端需求。

三、发展家政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职业认可度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生源问题,再好的教育没有学生报名过来学习也形同虚设。因此,首先应进行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除了依靠社会、市场环境的改变外,还需要家政教育理念的转变。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家政教育的经验,通过广泛地开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来实现。[3]“正规教育,即从学前、小学、中学、各种技术和社区学院,直到学院、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所形成的‘发展阶梯’。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各种成人家政教育。”通过这两种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对家政学及家庭服务的深度了解。另外,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宣传家政业的积极作用,使人们逐步改变传统观念的认识误区,让家政业以崭新的职业面貌走进市民心中。

(二)制定相关法规措施

2014年,总书记提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那么家政服务业无论从业者还是经营者都也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进行保障。因此,政府应将近期发展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制定合乎地方实际情况的发展纲要;逐步制定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条例,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力度保证其健康发展。对于家政服务机构而言,政府应建立行业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活动,净化家政服务市场;另外,要大力支持优秀家政服务公司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三)培训内容与时俱进

目前,学生可能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非常清晰,但当面对真实的社会场景和各类人群时,却不知所措,甚至简单、基本的问题都处理不好。因此,无论从服务内容的覆盖面还是服务内容的质量要求上,都要与时展的节奏相协调,与当今社会需求相匹配。学校教学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来满足各类家庭不同内容、层次的需求;培养过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技能强化与素养双提升,针对教育对象施以不同侧重的教育培训,力保每位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四)加强培训软硬件建设

当今,家政服务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洗衣做饭,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实训基地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家政从业人员培育质量的高低,作为职业院校,应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也可以与家政行业联合,借助各界社会的力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在家政行业有建树、特长的从业人员,使之加入到家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加大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应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职业培训,以拓展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论当代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础[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16-24.

[2]刘智萍,冯觉新.家政学专业:提高生活品质社会急需[N].中国教育报,2006-6-14.

新方向教育篇4

关键词:新闻教育; 改革; 方向

1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1 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日益壮大,社会上对新闻类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但从我国现今新闻教育来看,要想使教育质量与需求相协调仍存在各种问题。媒介产业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之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变得重要起来。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高校被寄予了厚望。各大高校迅速作出了反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1年各自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全国各大高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加强新闻教育,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新闻专业力量强大的高校也扩大了对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传媒教育的兴起一方面意味着传媒人才的需求加大,另一方面则表明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2 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

很多传媒专业人士认为,许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真正投入到新闻工作的时候,上手虽然快,但也明显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有的甚至连新闻都不会写。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曾经指出:“我在新华社做编辑主任的时候,每年要到全国几个重点大学招考记者。除了国内部稍微有一点特例,新华社国际部、对外部、采编部、体育部四大部门在招收编辑的时候,一般不从新闻院系的毕业生中招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主要原因是,新华社认为这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在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各个媒体最看重的课程上没有与国际接轨。为了让招考的记者很快能上手,能尽早地派到国外重要岗位当记者,就招收各个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然后通过师傅带徒弟自己培训。外语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受过国内传统的、甚至某些过时的新闻传播理念的熏陶,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上没有自己的偏见,接受国际有实际用途的新闻学理念、方法等就比较容易。”

由于新闻产业中,为了使产业效益得到提高,存在众多的现实问题,这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现今的新闻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亦应该多元化。

2 新闻教育改革要从三个方向融合

2.1 与现代化信息相融合

当今是信息科技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论是对教育还是新闻传播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在新闻传播方面,信息技术对其方法、途径、效果、模式以及趋向都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新闻教育质量,使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为新闻教育提供一个多元化、跨区域、可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如今的新闻教育平台已不是单纯靠信息采集和编辑工具可满足的,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设备、更为丰富的功能以及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全面促进新闻教育;其次,为新闻教育与信息技术打通能量交换渠道,为新闻教育提供清晰的技术动态、技术趋势和技术思维等;再次,在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下促使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且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以及科学技术素质。

2.2 与实际新闻相融合

2.2.1 共同加强对新闻实务教学体系的改革

当今,越来越多的新闻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聘请新闻业界人士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各个专题的演讲。然而这类演讲的内容既不够系统化,也不够全面化,甚至还是随机的。这样的演讲体系与教学的过程正好相悖而驰的。所以,在进行新闻教育的时候应引入行业实践阅历丰富的新闻界人士来担任授课,从而建立起专业力量强大、实务性强的新闻教育机制。

2.2.2 共同打造坚实的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中国的媒体业态富于多元化特征,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平台。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或者是行业媒体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平台。同时,为了丰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要为学生创造促使其进入仿真职业实训的条件。另外,为了能使一切促进措施能够有秩序地进行,还需要对教学进行严密规划和科学管理。

2.2.3 共同促进双向交流机制

不仅仅是要进行各类学术演讲以及各类专业培训,还要在新闻界与学界之间建立起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机制,以便双方能够随时进行通讯、交流与商讨。通过双方的联合来推动我国新闻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共同研究对策、方法以及理论,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业持续发展于社会前沿。

2.3 与国际相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作为中国新闻界的工作者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增长文化见识,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在各种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掌握在文化交流技巧以及和谐共处的专业工作知识。

2.3.1 强化外国语言能力

当今的新闻传播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国际相互关联度和网络技术普及程度的提高。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外语能力,这是促进国际新闻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外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化的专业表达能力。

2.3.2 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探索道路应该延伸到国外,甚至是与国外新闻院校联合办学。从而为本国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更甚者可以为学生赢得出国留学的机会。这样一来将有利于我国新闻教学加快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外国经典教材,并加大师资投入,从国外引进教师以促进双语教学。在引进国外师资力量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教师的培养,可以利用帮助其攻读博士学位或是出国进修等各种有效方式来进行。

综上所述,新闻教学改革要想突破多种弊端,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促使新闻教学富有生机,同时种种现状还为各类新闻相关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随 着新闻教育改革的正式启动并不断深入,将会使我国的新闻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钟克勋.略说新闻教学中课程的互补意识. [期刊论文] ,魅力中国, 2010(7).

[2] 杨清波.从"实践教学"到"全能培养"——我国新闻教育理念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微 .[期刊论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3] 余婧华.刘玉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究 .[期刊论文],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6).

新方向教育篇5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 教育技术 发展新方向 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01-0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派生出来的,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电话还是电脑都实现了信息通讯的过程,网络也覆盖我们生活的范围,Wi-Fi技术的产生也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必定会向着移动学习的方式去发展,人们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1.1 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短信息的使用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并且短信息的使用人群也非常多,方便了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短信息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实现与互联网的沟通,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或者是无线移动网络可以直接访问教育系统的相关服务器,从而获得知识来完成学习过程[1]。短信息还可以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沟通学习方式,没有了语言上的交流,学生更愿意以短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疑惑,而且移动学习方式也避免了课后老师不能及时辅导学生学习的缺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理解都更加的扎实。

1.2 通过在线信息阅览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阅览可以使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且随时可以学习知识,通过对信息网页的浏览或是浏览相关教育网站等方式,来实现移动学习的过程。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学习指导,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可以提出对于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意见和看法,提高了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线信息阅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也是非常方便的,具有知识的全面性、信息的及时性、学习的高效性等优点,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2]。

1.3 通过在线信息交换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交换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的知识信息交换过程,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换,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学习效率。这种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者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也可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及时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难题,使得教师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辅导时间和机会,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精神。

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 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门在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应该加大对移动学习方式的强化工作,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带来的优势。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短信息、电脑的普及也非常广,既然有了这些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利用,实现移动学习方式[3]。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快捷、高效的发展途径。

2.2 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观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够先进、教学的知识面狭窄、教师的授课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丰富的网络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在线教师对于知识的辅导和讲解既细致又全面,由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少,教师也可以更加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学习方式的重视,结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4]。

2.3 加强教育部门的教学质量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有高有低,通过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流行,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应该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找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学校在发展教育管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不足中找到改进方法,在优势中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5]。

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段,明确制定出发展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持的基础,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新颖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技术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所以,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以移动学习这种高科技手段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29(14):131-132.

[2] 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4(12):101-104.

[3] 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2(14):45-48.

新方向教育篇6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高校继续教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公共领域改革的深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已经从传统干部教育模式过渡到有限市场化的阶段。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等13所高等学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这既是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市场化的结果,也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对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政策变迁: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出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重要文献。考察上述文献,可以清晰看到,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完全局限在党校、干部学院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83年和199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83年中组部下发《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提出一方面要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另一方面加强干部院校建设,逐步实现干部院校教育正规化。在《1991—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中,干部培训主要机构是党校、干部院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尽管1991年规划提出“要加强院校之间、系统,部门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改变分割封闭、小而全的办学模式,提高综合办学效益”,但这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是相对封闭的、垄断的。

(二)第二阶段:允许高等院校、境外资源介入干部教育培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96年和200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1996]10号)在强调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等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首次提到“发挥普通高等院校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国(境)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各类急需而紧缺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计划。这个规划还首次提出干部的自主参训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实行组织按计划调训与干部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2001]4号)在利用高等院校和国(境)外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提法上更有所加强,提出“利用高等院校等多种渠道为干部教育服务”,“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培训合作项目”。此外,该规划还首次提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完善”;提出“要对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打破垄断、市场机制逐渐引入的阶段,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干部教育培训领域起了积极作用,也增大了干部教育培训产品的供给。

(三)第三阶段: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有了突破性地进展,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围绕市场机制的建立,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主渠道主阵地之外,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等一道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之中。提出“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针对境外培训,《条例》第二十四条作了专门规定:“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

益。”

二是明确提出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可,同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

三是提出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培训管理部门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四)第四阶段: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办发[2010]18号)中没有再提“市场机制”,但把培训机构体系开放度不够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作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涉及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因此在指导思想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并提出增强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实际上,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在市场机制建立上更加深入,提出了更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是通篇强调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以建立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目标,在这一体系之下,各类优质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是主阵地、主渠道,高等学校优质资源侧重开展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培训,开辟各类实践教研基地作为加强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的直观生动课堂,鼓励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利用境外著名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开展干部培训。这一点实际上是在干部培训需求增大的情况下,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逐步发挥供求机制功能,为形成竞争机制奠定基础。  二是通篇强调“竞争择优”,在改革的基本原则中强调“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运行机制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激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活力的竞争择优机制”,要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在各类培训机构中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承担者;还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对办学机构进行评估,作为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对知识能力类培训逐步推行项目招投标”。

三是推行干部选学,提出“建立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干部参训机制”,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的自。干部选学制度的推出,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干部在教育培训市场的终端消费者地位,迫使各培训机构不得不根据干部需求特点进行改进,把自身改革当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办学实践: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运行状况

(一)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初具规模

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本质上说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有可供交换的产品、有需求、以及有交换关系,就有了市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延伸到了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从实践情况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主要体现在:

一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党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并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实行全员培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学习型放在首位。《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不仅对各级干部的学时有了明确规定,而且对各单位的脱产培训调训率、每单位干部参训率和网络培训学时都有了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是干部有热情。一些领导干部充分看到干部教育培训对提升领导素质能力、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在主阵地、主渠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安排本地区本部门干部到高校参加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产

品供给增加。尤其是中央组织部2009年将北大、清华等13所高等学校确定为全国首批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后,一些省(市)也纷纷将一些高校确定为本省(市)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使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更加合法化。一些境外机构、社会培训机构也参加到干部教育培训中来。

(二)培训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从具体实践来看,高等院校大多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训项目来源市场化。他们借自身品牌、实力,通过市场竞争而非上级单位指令性计划安排获得培训项目,与主管单位形成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平等契约关系,主管单位相应地按照市场价格向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用。

二是实行人员聘用制。除少数骨干人员为单位事业编制之外,绝大部分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实行合同聘用制。培训机构根据业务需要自行决定聘请员工的数量规模,向员工支付薪资待遇。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校正式事业编制不足,还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授课教师兼职制。没有专职师资队伍,是否聘用一名老师上课,以及聘用次数,完全取决于该老师课程的市场需求程度以及其讲课质量高低,课酬标准也根据市场行情协商确定。

四是按市场原则有偿使用各类资源。高等学校是具体承办干部教育培训的二级机构,在举办每个培训项目的时候,还需要向学校上缴一定比例的办学费用,以补贴国民教育经费所需。在办公场所、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使用上,也是按照市场原则向有关单位支付费用。

五是后勤社会化。高校举办干部培训,在后勤方面基本上采取了社会化的模式,即学员住宿依托校园周边宾馆,极少部分安排在校园内部,就餐则安排在学生食堂,少部分在宾馆就餐。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近年来在完成主管单位指令性培训计划的同时,也承接一些来自横向单位的培训项目,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比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2001年分别成立培训中心,对外承接各类市场业务。

(三)培训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除了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等培训由主管部门向主渠道主阵地等培训机构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外,一些以能力培养、知识更新的专题培训项目则以市场化模式运作。主管单位根据培训机构的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办学声誉以及办学价格来决定承办单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主管单位将培训项目直接委托给培训机构举办。二是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办机构。早期阶段,市场尚不成熟,很多培训项目都是通过委托方式进行,由主管单位与培训机构协商培训主题、课程设置、师资安排、费用预算等。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培训机构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招标竞标方式开始兴起。北京、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组织部门组织本省培训项目推介招标,从资源配置上打破了主渠道主阵地与高校、社会机构和境外机构的界限。

三、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些高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了继续教育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干部教育培训的转型创新。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从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严把政治关。即要从政治高度来办学,严格师资选聘标准、严肃讲台纪律。因为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特殊事业,要在课堂上给学员传递“正能量”。

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严把质量关。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将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之下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将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转化为培训内容。

加强需求调研提高培训质量。按照中央关于“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神,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需求调研,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有机统一。

立足优势学科办出特色。高等学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智力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形势不断研发新课程,办出特色,增强办学实力。

新方向教育篇7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54-01

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下的音乐得以在各国传播,这引起人们对音乐的空前重视,为满足国家以及社会需要,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学校也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魅力上。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以缓解压力,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缓解忧郁苦闷的心情,此外,音乐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一言以蔽之,音乐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学生在审美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性等的影响,我国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在音乐素质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就一些贫困生而言,他们已经失去通过音乐培养并提高审美情趣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以及教师要想开设音乐课程,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哪怕勉强的开设了音乐课程,也很难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性以及创造性。

(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学习。音乐的价值具体就表现在与其他艺术结合时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中还存在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就教师而言,他们只是单纯的向同学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其他知识的拓展则是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能有效体现音乐的艺术美感。

二、新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相关发展方向

素质教育不断加深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得到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不少专家学者更是为音乐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本文就其发展方向展开简要论述。

(一)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

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先进科技的发展,推广多元化音乐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中引入多元化呢?本文提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将国内外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国音乐文化与国际音乐文化时,要做到真正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有效的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音乐文化,促进音乐的全球化进程。(2)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56个民族,为此,中国必须坚持以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为支点,广泛吸收世界音乐元素,以在中国构建起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平台。(3)积极设置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不断改革音乐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将世界音乐与中国音乐有效结合在一起。

(二)积极引进“原生态音乐”

原生态是一种未经加工的音乐形态,它存在于最原始的生活环境中,是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将“原生态”这个概念引进高校音乐教育还有一系列难度,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原生态音乐制度,以保障“原生态音乐”能够完善、及时的引入到的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去。首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会呈现出不同的“原生态音乐”,这些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对这些不同的音乐文化,各大高校就应秉持宽容的原则,真正做到兼容并蓄;其次,“原生态音乐”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等,为此,各大高校不能全盘接受,相反的,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顺应时代要求,选择那些典型的、健康的音乐作为教育素材;再次,要积极在高校课堂中引入原生态教学,保证广大师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最后,不断加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加大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最终促进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效音乐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在审美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没有真正继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等,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着重指出要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要积极引进“原生态音乐”,最后,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旨在为高效音乐教育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雷济菁.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7:187-188.

[2]石延涛.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27-229.

新方向教育篇8

关键词:茶文化;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创新

茶文化的神韵和哲思,对人们的品格塑造和为人处世发挥积极积极影响和熏陶。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中需能借鉴茶文化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模式进行合理优化。教师需知晓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多样化、趣味化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依托茶文化,构建充满关爱和人文思想的体育课堂,使学生对体育学科和教师建立强烈的认同感。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辩证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寻最正确的创新改革方向,并生成可迎合学生认知的新型教学模式。

1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的体现

1.1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道”

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在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特殊体现,早已被渗透到各个领域。从教育视角出发,中学体育教学行动的践行需体现茶学生思想之“道”,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需讲究方式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将茶文化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平和自然的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和获得知识。

1.2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和”

茶学思想中的“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以诚相待;不同观点碰撞时秉承的“和而不同”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茶文化中主张的“和”思想,对学生进行科学差异化对待。教师在输出自身既定俗成的观点和主张时,需对学生反馈的不同观点和立场给予充分尊重。即便双方出现争议和较大的不认同,教师也应进行和善的引导和解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思想和情感有效交流的过程,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约束。教师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茶文化的“和”思想,科学和人性化的实施和优化教学活动。

1.3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礼”

茶文化中蕴藏丰富的茶礼和饮茶方式,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普及性。茶道之“礼”,体现于待客之道,在沏茶和饮茶的过程中需有礼节、知礼重礼。从茶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教师需对茶文化中的茶学之“礼”形成新的认识,并在体育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建立新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应具备一定的礼节,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和关爱,言传身教式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现状

2.1体育教育教学人文精神展现不显著

中学生处于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需引导他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体育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和表面,不易于在学生个体的思想深处产生激励和催化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成果上看,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系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有效的解决中考问题。中学体育局教学仍停留在应试层面,尚未明显的展现出体育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性化。人文精神渗透不显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的学习体育技能。

2.2体育教师过于专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健康中国背景下,各校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相较以往,校方领导和教师更注重创新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在具体推进工作和实施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品质和价值塑造。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军,他们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坚毅品格,决定他们是否具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刻板化的传授知识,不能保证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转化。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正视问题的存在,结合实际科学的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2.3教师与学生思想和情感沟通不畅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媒介和桥梁,需与学生达成价值共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阶段,因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学生对体育学科无法产生浓厚兴趣,更不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大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学生的情感波动、思想变化,教师缺乏了解和正确理解,导致双方无法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由此,不仅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还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

3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方向

3.1中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需彰显人性关爱

体育竞技中主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教师应将这一思想延伸至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茶文化视域下,体育教师需对当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客观反思,对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行理性诊断。在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需精准定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需正确和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茶学生思想的“礼”和“道”。教师需认识到强制性的约束和管制会加剧学生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愉悦和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茶文化在体育训练中开展礼法教育,有效的强化自身与学生的仪式感。茶道之“礼”,映照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必须引导学生懂得礼仪、礼让、关爱的深层次意义。在此愿景下,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者注重在体育育人的全过程中彰显人心关怀。利用充满礼让的教学行动组织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使他们对尊师重道、与人为善建立正确的认识。中学体育教育,既要做到强身健体,还需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令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和有修养的人。

3.2体育教师需做好专业课程教学与价值教育衔接

传统教学思想下,体育教师主要围绕教材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成绩考核结果为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虽可系统化的传授知识和技术,但无法保证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锻炼需保持一贯性和长期性,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体魄和锻炼意志。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对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形成新思考。依托体育学科,既要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整的人格。教育工作者需做好体育专业课程与价值教育的衔接,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中学体育教师需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学、艺术技能,懂得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内容。借助体育器材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形成坚毅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利用武术文化、茶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升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学生心理、身体、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彰显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目标和方向,对既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知识和体育运动技巧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他们做好知识迁移,还需加强价值引领。将体育教育与价值教育进行科学融合,培育出体魄强健、品质高洁、道德高尚的学生。

3.3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从茶文化中蕴藏的“静”、“和”、“清”思想获得启发,懂得利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需动态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的负荷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设计安全和有趣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化特点,善于利用体育游戏和舞蹈元素对体育教学赋值,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知识与受教者的连接媒介,自身必须具备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以此才能有效的传输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技巧。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不应局限在体育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和场景优化,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建一个愉悦和生动的体育课堂。体育课堂应体现茶学思想中的“和”与“道”,依托有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讲解育人之道,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创新。只有师生间彼此尊重、信任、欣赏,才能搭建起顺畅的教学信息传输的通道,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入脑入心。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必须凸显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应在茶学思想的启发下,主动的弱化刻板和严肃的教学行为。可利用茶事活动、采茶活动等,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并在团体合作体育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道德品质。总而言之,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教育工作者需对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识,主动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茶文化视域下,教师既要科学丰富体育教学模式,还需合理融入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全方位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大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志义.初中体育社团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J].科技资讯,2020(35):110-112.

[2]刘应斌.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J].智力,2020(35):23-24.

[3]张巧玲.中学体育教学促进学校安全[J].考试周刊,2020(99):117-118.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