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据分析的前景8篇

时间:2023-05-25 10:48:27

数据分析的前景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1

关 键 词 数据库;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68-01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信息的集合,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的仓库。信息资源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资料、数据和图片等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系统是指能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

1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

1)数据库主要有三层基本结构:①物理数据层。即数据存储层,它是指在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是最原始的数据,是用户需要加工的数据;②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定义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③逻辑数据层。即用户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

2)数据库主要有七个特点:①数据的共享性。即所有用户可可通过各种方式同时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数据库也包含所有用户所需求的数据,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共享;②数据的简洁性。数据共享的实现减少了文件系统中所必需的建立用户各自的应用文件,从而减少了数据的大量重复和冗余度;③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共享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④数据的集中控制性。数据库避免了文件管理方式中的分散状态,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便于对数据丢失或泄露的及时处理;⑤数据的独立性。即数据库中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数据物理结构和数据逻辑结构相互独立;⑥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⑦数据的可建设性。数据库功能强大,技术可升级,有良好的可建设性。

2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1)企业对数据库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对数据库的发展建立不够重视,目前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还是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途径,企业没有将数据库当做一个企业的重要产业来建设,没有主要的职能部门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少,投入的资金也不够,导致了企业数据的丢失,企业信息资源供应不及时,企业内部能共享的信息重复占用资源等问题,造成了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很多企业只着重于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经济目光,对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程度不高。要想让一个企业能长远的立足和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的开发力度。

2)企业对数据库的认识不够。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不仅是为了科研部门的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为经济、销售、政治等其他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的保证。数据库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功能强大,在数据库中集中控制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能快速地查找到数据的根源,能及时地处理数据的遗失和泄露。

3)企业对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低。数据库技术在企业中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和完善的数据库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够成熟的计算机开发技术也还跟不上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不够完整的数据库体系结构,不够成熟的数据库开发技术,不够充足的认识和不够重视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驻足不前的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拥有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长足发展,信息的数量和管理力度必将加大,能解决这一系列信息相关问题的数据库技术就是瑰宝了。因此,加大加快发展企业中的数据库技术是想要长足发展和生存的企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3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

1)企业对数据库的需求增加。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步壮大,企业信息资源也将更加复杂,信息数据量更大。传统的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需求。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意味着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高效率,对企业来说,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大的利益和更广的竞争空间。

2)企业对数据库的技术要求加大。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开发和建设技术不够完善,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飞速发展的企业对数据库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数据库技术的机遇,也是企业的机遇。因此,努力开发企业数据库技术和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筹码。

3)知识产权对数据库的保护。信息的高速发展让信息逐步成为了一项产业,信息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知识产权协定》对数据库和信息资源进行保护,抑制了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安全的外部环境为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结束语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就像新长的嫩叶,没有很完善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它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需求量,安全的环境也是它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由数据库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必备条件之一。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新挑战,在继承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下,结合新兴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努力实现、提高和改善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欣.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6(2).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2

摘要: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析了该技术在森林防火、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和更新、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提出该技术可应用于木材无损检测及精确林业。融合机器视觉、X射线等单一传感器技术检测木材及木制品,可以更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的各种缺陷;集成GPS、GIS、RS及各种实时传感器信息,利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可变量技术,能够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70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完全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最优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0、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000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准确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准确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0)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00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准确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最佳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造成误判,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可靠、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精确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地理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精确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最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精确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高翔,王勇.数据融合技术综述[J].计算机控制与测量,2002,10(11):706-709.

[2]龚元明,萧德云,王俊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上)[J].冶金自动化,2002(4):4-7.

[3]钱永兰,杨邦杰,雷廷武.数据融合及其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286-290.

[4]高德平,黄雪梅.多传感器和数据融合(一)[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9,28(1):1-4.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一、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及特征

移动电子商务(M-Electronic Commerce)是近几年随着无线移动通迅技术发展,而新兴起来的新型商务模式,它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递,通过智能手机、PAD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与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连接来完成商务交易过程的新型商务模式。

传统电脑平台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传统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以B2C、B2B和C2C为典型模式,以B2C网上商场模式为例,其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B2C网上商场运营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是由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参与者不同面产生不同的运营模式,具体有内容提供商运营模式、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服务提供商运营模式、WAP移动门户网关运营模式。下面以内容提供商移动电子商务为例说明其具体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区别于传统电脑平台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特征。移动电子商务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浏览商品,这样就能十分方便广大移动商务用户,进而撼动传统电脑平台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区别于传统电脑平台电子商务业务,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具有如下的特征:移动电子商务突破传统电脑平台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销售规模。移动电子商务由于用户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浏览和选购商品,这样就打破传统电子商务用户只能坐在电脑前固定时间购物时空限制,用户能够在象旅游乘车等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移动商务设备实现网络购物。移动电子商务由于用户使用的是移动终端商务设备,交易更加方便、快捷,能够极大提高电子商务交易效率。移动电子商务由于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浏览和选购商品,而不是只能坐在电脑面前完成交易,这样就使电子商务从传统单一固定电脑平台端变为随时随地能方便用户购物的移动贴身服务,从而能极大地提高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移动电子商务由于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使条码扫描功能更为简单,比价功能更为方便。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只要通过扫描在传统超市中正在关注的商品条形码,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收索该产品商场超市和超市商品报价,所以,移动电子商务通过扫描商品条形码而实现商品的比价功能更方便实用。

二、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面临的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新兴的交易模式,各商家在风起云涌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之时,也象日韩和欧美国家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竞争优势。移动电子商务网络不稳定连接不畅,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我国的移动无线网络由于发展时间短,经常会出现网络不稳定和连接不畅的问题,严重影响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正常进行和消费者信心。移动终端设备屏幕格式多样化和操作系统版本不统一,造成移动电子商务软件平台更新难度加大。移动终端设备屏幕格式多样化和操作系统版本不统一,支付系统不统一,这些都给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软件开发设置的一道道障碍。由于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屏幕格式和操作系统版本功能不一,这就使移动运营商搭建移动电子商务网站和商家更新移动电子商务软件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三、大力发展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对策

加大无线网络的建设和覆盖力度,通力改进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内容和搜索服务功能。针对我国依托无线网络的移动电子商务,经常会出现网络不稳定和连接不畅的问题,应该加大无线网络的建设和覆盖力度;同时移动运营商和商家应通力协作,增加移动商务服务内容;真正把移动电子商务设计成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搜索快捷的电子商务平台。

尽快制定移动电子商务终端设备屏幕格式和操作系统的规范标准,使移动电子商务终端设备的屏幕格式和操作系统尽可能标准化。

对移动电子商务所有交易环节设置比平台电子商务更为严格安全防范措施。与传统电脑平台电子商务对比,移动电子商务由于采用无线通讯技术,因此可能会遭致更多诸如终端假冒、无线数据、交易拥堵等安全风险,为确保移动电子商务数据安全传输,就需要采用无线加密技术和无线公开密匙体系,以确保移动电子商务整个交易过程的安全可靠。

四、结语

移动电子商务是我国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型商务模式,与传统的电脑平台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的商务环境和运营模式是明显不同的,而我国现有的移动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面临着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相关法规,使移动电子商务监管有法可依;增强移动电子商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加大对移动加密技术的投入,真正发挥出移动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使其真正能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参考文献: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4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的广电行业思路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的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央行内审模式转变与改进路径 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分析O2O模式对物流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及对策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经新闻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的转变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 试析云计算与大数据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转变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转变及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探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模式变革对策研究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侦查模式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于长虹,王运武.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0-35.

[4]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4):168-171.

[5]吕竹筠,张兴旺,李晨晖等.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的内涵及共性技术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9):26-32.

[6]李娜,沈浩.走在媒体大数据挖掘前端,甲子之后的新传媒[J].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5-1138.

[8]Dealing with data[J]. Science,2011,331(6018):639-806.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前郭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6-2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2]。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森林和牧场经营管理、环境和自然保护、旅游设计等方面[3]。本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前郭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前郭县地处松辽平原的东端、松嫩沙地的边缘,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是我国环境演化的一级敏感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处于第三纪东北陆台的中心部分,地层以第四纪沉积物为主。全县地势南、西部高,北、东、中部低,呈马鞍状,第二松花江、嫩江分别流经该县的东部和北部。前郭县地貌类型复杂,包括沿江泛滥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古河道洼地、阶地平原、高台地和沙垄与丘间洼地。该县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前郭县是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县份,随着农作物布局的不断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等作为基本数据源,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Patch Analyst对各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为能综合反映其整体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本研究按照国家土地分类标准,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沟渠、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未利用地等13个类型。

2.2 研究方法

相关景观指标的计算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一些常用的方法,主要采用的空间格局指数名称、计算公式和说明见表1。在 ArcGIS 环境下获取需要分析的地物类型的矢量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并结合Patch Analyst 5 空间格局分析模块,对各类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斑块数量及面积特征

如表2所示,在斑块数量上,各景观类型依次为:林地>耕地>采矿用地>草地>村庄>水域>未利用地>园地>交通用地>沟渠>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建制镇>城市。在景观面积上,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村庄>沟渠>交通用地>采矿用地>建制镇>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城市。耕地、草地、林地面积较大,形成了以农用地为主的景观结构。另外,村庄用地景观类型在整个区域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水域景观主要是县域内密集分布的河泡,其中包括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查干湖。

3.2 景观斑块密度及差异特征

从斑块密度上看,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园地>交通用地>村庄>林地>城市>建制镇>未利用地>沟渠>草地>水域>耕地。采矿用地斑块密度远远高于其他景观斑块,采矿用地主要是由于原油开采密集分布,由于本次分析采用的是1∶1万土地利用图,这些小面积的斑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均归类为采矿用地,使得这一景观斑块密度最大。在利用矢量数据分析景观格局特征时,相邻同类型斑块在分析时要进行合并,耕地景观斑块密度最小,这与前郭县耕地多已连片有关。从平均面积上看,各景观类型的大小顺序与斑块密度正好相反,耕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最大,采矿用地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从斑块面积标准差上看,前郭县的土地利用景观面积差异性较大,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对比明显。

3.3 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特征

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信息论基础之上,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一些指数。从各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上看,各景观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用地>村庄>林地>耕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建制镇>沟渠>>水域。耕地(水田、旱地)作为占前郭县面积最大的人工干扰景观,其单一的多样性不利于总体景观的生态平衡,反而增加了景观的干扰性和不稳定性,必然也降低景观的自我调节能力。从Shannon均匀度指数上看,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园地>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耕地>林地>建制镇>未利用地>交通用地>草地>沟渠>水域。除了水域、沟渠外,其他景观均呈现较高的斑块分布均匀性。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景观的主体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则分布较为分散,其格局与耕地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2)前郭县整体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分布均匀性较强,东部景观类型较单一。国土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应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有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 赵中华,李春林,郄瑞卿,李清华.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以磐石市为例,2012,40(8):4658-4702.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6

关键词:企业景气指数;GDP;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13-03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共有两套企业景气指数,其中一套为中国人民银行测算并的企业景气指数,一套为国家统计局测算并的企业景气指数,本文中讨论的企业景气指数均指后者。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GDP的绝对值由1978年的3,645万亿,增加到2010年的401,202.02万亿,总量是1978年的11.07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研究经济的方法、预测经济状况的指标也陆续出现,如先行指标、一致性指标等等,但各种指标对经济活动中反映程度不一而定,因此在利用各种指标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其与现实经济的一致程度,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其“先行”时间,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利用各种指标,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预测作用。

企业景气指数,在经济生活中我们一般会把其当作一个先行指标来应用,国家统计局公布多年以来其对经济形势的预测效果如何,以及其“先行”经济形势的时间具体是多少,尚无明确的界定。本文旨在根据企业景气指数公布以来的历年数据,与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的拟合关系,来分析企业景气指数在宏观经济研究和宏观经济制定中利用价值和“先行”时间,达到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企业景气指数的目的。

2 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的理论分析

2.1 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景气指数简介

企业景气调查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着手在工业等领域进行的一项调查,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正式列入国家统计制度。企业景气调查主要运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固定问卷的形式,定期向活跃于生产和经营第一线的企业家提问,调查和搜集企业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的形势做出的判断和预期,并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和预期编制企业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景气指数(下称EBI):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定性经济指标通过定量方法加工汇总后得到的定量指标。企业景气指数的数值介于0于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越接近200状态越好,当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越接近0状况越差。

2.2 企业景气指数编制方法简介

在具体调查方面,对大型企业实行全面调查,中型企业实行与单位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小型企业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

在计算景气指数过程中,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加权方法计算:

(1)分别计算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上报企业总数中的比例;

(2)大型企业依据上年销售收入进行加权,计算出选择上升、持平、下降的企业的比例;

(3)计算中小型企业选择上升、持平、下降企业个数所占企业总数中的比例;

(4)计算出全部样本企业的景气指数。

2.3 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的理论分析

从企业景气调查的方式和企业景气指数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景气调查及企业景气指数有以下特点:

(1)样本选取时,综合了不同类别企业的情况,并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值,充分考虑了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差异性;

(2)企业数据的填报人为生产和经营第一线的主要管理者,其对企业的运营的真实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另外企业景气指数相关数据的填报不影响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避免了由于利益因素而导致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扭曲;

(3)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其企业的未来趋势非常了解,填报的数据时能充分涵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趋势的信息。

从上述企业景气指数调查的方式和具体指数的编制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景气指数是企业景气调查中定型指标的量化描述,是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环境、企业运营状况、企业发展远景的信心等的看法,具有信息超前性、预测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3 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的实证检验

在数据的选取上,为了克服GDP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GDP季度同比增长率(以下简称GDPR)作为经济状况的代表,同时我们认为在EBI统计时企业管理者会将本季度的情况与去年同季度进行对比。笔者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获得自2001年1季度至2011年3季度各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GDPR)和企业景气指数(EBI)。为了时间序列数据更加平滑,我们采用取对数的方式来考察变量间的相关性。

为了确定GDPR和EBI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以及EBI是否为GDPR的先行指数,领先时间具体是多少,我们分别对lnGDPR和lnEBI、lnGDPR和领先一季度的lnEBI(-1)、lnGDPR和领先二季度的lnEBI(-2)三组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对表1中的同季度lnGDPR、ln(EBI)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可以得到如下散点图:

图1 同季度lnGDPR、ln(EBI)描述统计散点图从上图可以看出,上述数据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参考了EBI对GDPR的经济预测功能后,将lnGDPR和ln(EBI)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为.822300,相关性较好。

(2)对上述数据中的lnGDPR和提前一期的、取对数后的企业景气指数lnEBI(-1)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散点图:

图2 lnGDPR与提前一期ln(EBI)描述统计散点图从上图可以看出,lnGDPR与lnEBI(-1)在趋势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系数为.937699,说明EBI对GDP在提前一期的情况下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3)对上述数据中的lnGDPR和提前二期取对数后的企业景气指数lnEBI(-2)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散点图:

图3 lnGDPR与提前二期ln(EBI)描述统计散点图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系数为.768679,提前两期的EBI和GDPR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通过本期、提前一期、提前两期的对比分析,同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与GDP同比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且与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相关程度最高,也就是说,提前预测的时间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效果是在三个中最好的。

4 政策涵义

由本文表述可知,企业景气指数和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企业景气指数与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这可以说明企业景气指数能够正确反映GDP的走势,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当期的企业景气指数对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有较强的反映。

鉴于目前国家统计局每个季度都会公布全部行业及各产业大类、以及重点行业的企业景气指数,笔者认为在国内宏观经济研究以及行业研究等工作中,可以参考前一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状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当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预测下一季度的经济走势。

参考文献

[1]孔杰.怎样认识企业景气指数[J].中国统计,2007,(2).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7

关键词: 旅游信息系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10-04

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也得以空前发展,伴随着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产生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构建一个面向游客及管理者的综合化、专业化的旅游信息系统成为了现实。对游客而言,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相关的信息化服务,游客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获知景点及景点相关的最佳旅游路线、酒店、天气、机票浏览、最有旅游路径选择等信息;对旅游管理者而言,通过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旅游资源,如随时更新旅游资源、了解旅游景点的评价率、服务及经营情况等等。该系统的构建,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郑州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外,还可提高郑州旅游业乃至郑州市发展的形象,真正实现专业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郑州市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推动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1 系统分析

1.1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的自然地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郑州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的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旅游区点100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之地黄帝故里、儒教文化圣地嵩阳书院、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黄河游览区、二七纪念塔、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孔氏家庙、文庙等景点早已驰名中外。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郑州市地方收入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郑州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给郑州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已逐渐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全省辐射的旅游胜地,郑州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那么如何通过Internet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郑州旅游资源及郑州旅游发展的旅游信息系统,使得郑州旅游资源信息网络化、广泛化,郑州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合理化、规范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向扩大化,从而通过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更快捷更全面展现郑州旅游资源、更有效方便管理及更新旅游资源,有效促进郑州旅游业发展,树立郑州旅游事业发展新形象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目前有关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案例很多,但均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大多仅仅侧重于对景点景区的介绍、展示和宣传,而忽略了各个景点之间的地理关联关系,游客仅能看到景区中某个独立景点的介绍,却很难将景区中的具有地理关联性的多个景点联合起来从而生成一条最佳旅游路线,缺乏对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系的分析和应用;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是旅游信息网站,仅可提供旅游景点的详细资源,却没有公共的旅游信息资源平台供游客浏览,游客只能从旅行社或旅游网站浏览景点信息,同一地区城市各个网站之间缺乏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在地图上可以实现对部分景点所处的位置或景区图片进行整体的放大或缩小,甚至可以实现景点地理位置的移动,但却难以实现对于景点局部的地理区域及区域周围的其他地理景点进行查询、移动、放大或缩小操作;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只提供简单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却无法实现和旅游相关的天气、酒店及最佳时间最佳路线的提供等等。

针对以上所列出的目前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种种不足之处,本系统在设计时首先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WebGIS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将地图可视化,并可实现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了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联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WebGIS对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及空间数据库技术,也使得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线路成为现实。设计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还可为游客及管理者提供快速、高效的管理、显示并分析复杂的旅游信息资源,此同时系统对旅游信息查询这一模块进行了专题研究,数据库采用Oracle技术,保证了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安全性。

1.2 用户需求分析

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从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两方面来考虑系统的需求。一方面针对游客而言,首先确定游客是旅游中的主体身份,考虑游客在决定旅游前,除了需要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地理位置、景区评价等基本情况之外,游客更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天气、酒店、出行等全方位信息,系统依靠旅游信息系统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能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制定出适合他们需求的最佳旅游路线和旅行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他们除了需要及时更新及管理旅游基本信息之外,更需要方便、动态、高效地管理管辖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旅游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介绍,更多是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及维护,而管理及维护的旅游数据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旅游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和科学分析,管理者可以对整个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规划和预测。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依据于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其中的旅游主体则是游客,旅游客体则是旅游资源,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则由旅游服务体系来完成。也即是上面用户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游客、旅游管理和酒店、银行、旅行社等相关行业部门三个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三方面的需求均体现在该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内,则是旅游信息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游客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在起作用,旅游的目的是使得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城市旅游业、银行、交通运输业、商娱业、甚至是医疗行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系统功能设计所依据的主客体,为了拉动更多经济效益,促进郑州经济飞速增长,扩大郑州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郑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图见图1。

2.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本系统是采用B/S模式即基于客户端的WebGIS策略,具体包括应用服务器、基础服务器和客户端三层架构,其中的管理数据工作均由服务器负责管,而应用逻辑和表示逻辑则部署在客户端。对于其中用于实现空间地理分析及关联关系分析的图形数据、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则交由后台数据库来进行操作。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在访问本系统时,只需依靠常用的IE或360浏览器进行所需的各种操作,如查询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景点信息、天气、酒店、银行等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还提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设计旅游路线及定制各种相关旅游服务,与此同时,旅游管理者也可根据各项旅游信息数据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和正确的评估等。具体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图见图2。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性能以及系统的维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开发的基础及核心则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由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数据除了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数据外,还包括有大量描述景区景点的地理数据,所以本系统中数据库中数据包括有以Map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空间数据和以关系型数据的形式存储的属性数据两大类。

数据库数据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将各处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和其对应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主外键将二者联起来,这样组织的目的是忽略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间的繁琐连接,使得数据量大大减少的同时且图形美观,从而实现了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登录时可更方便快捷的进行搜索和查询。具体数据库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2.4 系统的数据流程

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服务器端包含信息数据库和GIS数据库,其中对于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维护以及地理数据的更新等操作均在服务器端完成,而对于客户端则仅仅负责用户请求的提交和验证以及显示查询或搜索的操作结果。具体用户提出申请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操作的数据流程见图4。

2.5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接口,用户与计算机和任务之间均需借助界面才能完成交互。一个设计良好的操作界面的能够使人更容易、更方便地进行操作,也更能反映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水平。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体系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GIS软件为支持,系统可实现如下的主要功能:

3.1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

信息除郑州市景区景点信息外,链接全国各著名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根据游客的需求,信息查询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点分区查询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路线上宾馆酒店分布查询、旅游统计数据查询和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旅游相关的一体化信息查询服务如:酒店饭店、大型购物商场、娱乐场所、车票预订、车站机场、医疗等。

3.2 数据动态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部门等旅游资源及统计信息的变更,可以定期动态更新与编辑数据库信息。

3.3 景点虚拟展示功能

系统对旅游资源的各种图像、音视频、录像、照片、地图、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用户在点击时可以模拟景区真实旅游风貌,使得游客可对景点进行全方位观察,全面介绍郑州市的特色旅游资源,真实展现各景点特色,包括郑州市主要的景区景点,并对景区景点周围如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立体展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3.4 电子地图灵活控制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地图控制显示和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基于GIS软件的支持,系统可对图层进行多种控制操作,如灵活完成地图的放大、缩小、复位、漫游以及图层信息检索、图层的打印输出等基本图形处理操作和图层管理功能,另外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可实现距离量算、景区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查找其他景点、宾馆等信息和最优路径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3.5 最新旅游信息动态功能

旅游信息动态主要包括对郑州市市区及景区景点的最新天气状况预报、最新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及郑州市最近推荐的最佳旅游线路等;

3.6 统计分析及决策功能

对旅游数据动态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用户提供郑州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分析、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及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3.7 游客论坛功能

论坛主要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留言平台,游客可相互交流心得并对景点提出改进性建设性意见,促进郑州市旅游的发展;

3.8 在线帮助功能

在线帮助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对所存在的问题可在线寻求答案,方便用户使用。

4 结束语

设计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网络上展示旅游信息和产品,同时通过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动态的、交互性的展现各种旅游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参考文献:

[1] 林广发,陈友飞.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J].地球信息科学,2004,6(2):46-49.

[2] 潘峰,畅雄杰,张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1,11(7):4-7.

[3] 朱炳贵.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5,9(3):72-74.

[4] Reevs W.Particle system: a technique for modeling a class of fuzzy objets[J].Commputer Graphics,2005,17(3):359-376.

[5] 陈转立,王瑾,宫辉力.基于J2EE的WebGIS技巧的模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6):82-85.

[6] 刘自伟,蔡勇,陈波.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17(3):1-5.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8

关键词:旅游业;GIS;旅游规划;旅游流量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而中国在加入WTO以来旅游业进一步与世界各国接轨,旅游业要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面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当今的世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者需要足够的旅游信息才能做出出游的决策,旅游规划与开发者需要足够的旅游地的各种时间、空间上的信息才能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里旅游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拥有分析处理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优势而被引进旅游业。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旅游业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未来几十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旅游者出游依赖网络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必然需要更加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但作为强大的GIS,人们目前大部分局限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开发上,不少学者也是针对这一方面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对于GIS技术来说在旅游业中却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理论研究上,如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研究等。本文主要根据GIS技术的特点探讨旅游业中应用GIS的领域,以期构建更大的旅游信息空间。(图1)

二、旅游业中GIS应用的研究概况

近几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应用GIS的研究有:严寒冰、刘迎春(2000)以旅游者为使用对象在《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中详细地分析并构建了一套导游服务系统设计的理论说明。王永燕等(2002)在《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中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对GIS技术下景区旅游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现方案和技术路线。王晓峰、马耀峰(2003)在《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基于GIS的特点和功能,结合福地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的特点,分析了GIS在其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建立了GIS在福地湖旅游度假区中的应用模型等。

在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应用GI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如蒋勇军等(2004)在《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中利用GIS在处理地图数据的优势上分析了潜在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宋力、王宏、余焕(2002)在《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国外关于GIS与环境规划的理论研究,并介绍了GIS在环境资源规划分析与评估中的应用。周晓(2005)在其《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中详细阐述了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应用环节与类型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

在旅游地规划方面应用GIS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的实践研究,如陈小华、张利权(2005)在《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中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厦门市沿海岸线进行了多目标的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对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发展要求,提出厦门市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张红贤(200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旅游开发规划中如何应用GIS,较详细地分析了GIS与规划思路的切入点,并且系统地构建了规划过程中的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各项规划数据的查询、编制图库的过程。黄非亚、王晓东在其《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中分析了旅游规划过程中应用GIS的特点以及规划的过程。

三、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领域分析

(一)旅游信息查询功能。旅游业具有和地理位置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旅游景点的分布、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道路信息等在地图上都有相应的地理坐标。而GIS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地理区位信息,采用GIS的管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能在一张电子地图上集成极其丰富的空间、非空间信息,用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管理,从宏观上对旅游信息进行检测。

目前,利用GIS技术开发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网络上借助于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的旅游信息网站不胜枚举,内容包括具体的景点景区方位、交通最优路径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环境、人口密度,等等。

将来随着GI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信息也将与个人数字手持设备(简称PDA)相结合,即旅游通掌上电脑,为旅游者提供实时、快速、方便的移动数字旅游概念。旅游通掌上电脑是针对旅游行业,整合旅游资源,采用现代PDA技术、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庞大、专业的旅游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时域空间位置信息和旅游资源信息,并能在电子地图上标定显示用户所在的任一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同时显示所在地的相关行业信息及前进方向、交通状况等信息,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实时确定所处位置,了解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实现电子信息导航。

(二)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创新包括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因为新的内容、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萌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GIS技术为景观界揭开了规划设计的新篇章。GIS技术有助于解决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第一,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表达;第二,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第三,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评估预防。通过获取的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应用GIS进行:

1、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目前,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较多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方面的研究实践。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录入旅游地地理信息数据,设计资源评估模型,应用GIS软件在原有的地图编制上直观地对资源进行评估。如在蒋勇军的文章中有较详细的个案研究。

2、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首要的是可以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它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前提工组,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影响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主要因素应用GIS软件进行定量的图形数据分析,然后叠加各种数据的图层,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的合理性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评估。其次是旅游地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分析,主要通过构建旅游地灾害风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再结合监测到变化中的地理环境数据应用GIS软件分析、成图,直观地把各类威胁反映到管理部门,以求提早预防与改善旅游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规划过程中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预测是不可或缺的,旅游地很大一部分设计都是根据目标旅游者的爱好、兴趣、特征等因素来进行的,缺少了对目标旅游群体的研究,就会使规划险入迷茫,脱离实际。应用GIS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考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目标市场的地域范围,对分析出的不同目标市场进行客源属性分析,最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对于实现不同营销策略的参考方案。

4、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主要是旅游廊道的划分,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提出,即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1)建立水体层。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2)建立湿地层。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3)建立陡坡层。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4)建立环境廊道。将三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静态与动态空间配置分析。应用GIS可以进行景观视线、视域分析,景观服务设施配置等的分析,景观视线、视域分析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准确度要求较高,而GIS软件可以依据地图数据的采样精度同等准确地表达出景观区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对于各种要求的视域、视线设计分析能达到很高的精度,也同时方便于宏观与微观设计。对于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游客游览时间与人的生理功能等特征来布置园林小品、洗手间、休息亭,在GIS上表现为较普遍的简单宏观布置问题。

旅游流量流向分析,GIS软件提供了很好的动态监测旅游地旅游流向的技术,用时空刻度表达出的旅游地流向流量问题直观体现出来,更易于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及时采取应对补救措施。主要通过各个监测点动态获取的数据表达在GIS地图上,提供给管理者直观的旅游流量流向管理问题,有益于景区的设施布置与分流,从而更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主要应用GIS软件对各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图层中的体现进行叠加,分析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与不利的方面在旅游地空间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以便进行布局管理,优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旅游专题制图。自从数字地图在GIS技术支持下成为可能以后,较之传统的纸质地图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从传统的只能二维表达地理地图信息转变成可以从三维甚至四维来进行地表要素描述,地图的可视化与精度都比传统的纸质地图上了一个大台阶。不过数字地图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比例尺的淡化,目前数据地图有过多的人工干预痕迹等。

在旅游规划中应用GIS软件制图正方兴未艾,因为GIS具有很强的图形和文本编辑功能,数据维护也非常便捷,可大大降低出图成本,避免传统制图的繁琐工序。G1S中图形数据库是分层存储的,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或叠加输出各种专题图。如将景点分布图、道路交通图、服务设施分布图和地形图叠加,可以为游客提供一幅详细的导游图。

四、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首先,根据目前关于GIS与旅游业应用问题的研究实践成果可以看出旅游业内人士并没大力推进旅游业中GIS的广泛应用。这种认识问题也是必须首先得到解决的。而另一项根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现状作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经费不足的占39.2%、涉及体制方面原因的占17.6%,其他还有市场不规范的占17.1%、队伍不稳定的占12.1%和政策环境不健全的占11.6%等。这个排列也表明,地理空间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对硬件、软件设备的购置,还是对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其次,数据建设共享、数据的标准化一直是业内人士一致呼吁、且一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数字地图是个庞大的系统,但对于基础数据源的建设是有很多共性的,解决某些基本数据的来源,从而降低整个规划设计的数据输入费用,对于大面积的用地范围而言,景观规划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从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要有相应的机制,使数据采集工作逐步地变为日常性事务,这是持续运行的必备条件。

再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数据来源、输入与更新是最大的障碍。信息收集,整理输入是耗资最大、周期最长的任务。而GIS软件在处理地理空间信息时的逻辑判断、推理、演绎方面则较为欠缺,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出更好的GIS软件来支持规划中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

五、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展望

GIS技术必将成为信息化的主流,旅游业必须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探讨应用广泛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或5S(前面3S加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专家系统ES)的集成,使得测绘、遥感、制图、地理、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快速而实时的旅游地空间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2]严寒冰,刘迎春.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

[3]王永燕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2.16.

[4]王晓峰,马耀峰.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3.33.

[5]刘颂,许世远.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0.26.

[6]蒋勇军等.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

[7]宋力,王宏,余焕.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2.6.

[8]周晓.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05.27.

[9]夏既胜,张静,谈树成.基于组件式GIS的云南省易门县旅游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

[10]陈小华,张利权.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J].海洋环境科学,2005.

[11]张红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GIS应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