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8篇

时间:2023-05-26 08:53:19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1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引领学生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其现实重要性日益突显,需要客观审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而明确深度辅导理念,创新深度辅导方式,在教育实践中以增强深度辅导的实效性为旨归,构建全程化教育体系,优化辅导团队,完善保障机制,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度辅导;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8-04

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自我、了解职业、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核心就业竞争力,日益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自2008年教育部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相关通知以来,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外实践途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高校中的地位和发展却非常不平衡;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个性化深度辅导,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与社会脱节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学习功利化、职业规划无用论、对未来发展的“屌丝心态”等问题。由此,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和困境,进一步提升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

在多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受到了来自学生职业规划行动力缺乏、教育实施方式与手段不当、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等三个方面的冲击。这是目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面临的阶段性难题和现实困境。

大学生规划意识与目标行动不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告诉人们,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将其自身托付于某个具体目标并促进其付诸行动。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将自己托付于某个职业的目标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大学生这种意识中的目标取向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自我认知、目标模糊不清,缺乏职业认知、目标空洞抽象,目标的短期性、功利性思维普遍,目标制定重自我价值、忽视能力发展等等。在这些模糊、片面和功利性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内在需求相差甚远,所做的努力也难以将所有资源整合到同一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方案难以实施和坚持,为实现目标的自我行动力也因缺乏明确的方向而丧失殆尽。因此导致了大学生规划意识较强但却没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其内在的规划意识与外在的目标行动不一致的困境。

教育者职业规划指导与深度个性辅导不统一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看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起步较早、制度健全、体系完善。在英国,高中一年级学生就已经开始接受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进行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他们根据自我规划目标而选择大学的专业方向。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近几年才开始起步和发展。现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或理论观点,有很多是“舶来品”或照搬西方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关理论。教育者传授给大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经验,但并没有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有机融合,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重职业规划制定、轻全程跟踪指导,重生涯规划模式、轻规划实施方法等现象。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使得教育者难以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深度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又缺乏主动跟进、过程监控和全程指导的意识,使职业规划指导与深度个性辅导不统一的困境愈发显现。

社会支持系统与教育要求不配套 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为迫切的现实要求,而实现教育目标要求的社会支持系统却不能与其配套一致,甚至对此产生冲击,具体表现在社会观念、教育氛围和资源支持等三个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家庭教育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以“家长式”意愿为子女确立升学目标和就业目标,忽视子女的自我意愿和自主意识;一些教育工作者坚持传统观念,认为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资金项目支持、企业参观实习等方面未能获得地方政府特别是相关企业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和个性化辅导方式无法顺利实施;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员参与的合力尚未形成。

深度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化的深度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有效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深度辅导的理论依据 国外的职业生涯理论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可的相关理论分为三类,分别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其中,职业选择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和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的人格类型论;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是戴维斯(Davis)和罗奎斯特(Lofquist)的工作适应理论、舒伯(Super)的阶段发展理论和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的代表是克鲁姆伯尔茨(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桑普森(Sampson)、彼得森(Peterson)、里尔登(Reardon)提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深度辅导,需要我们科学地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生涯咨询,提出个性化的辅导实施方案。通过多年的深度辅导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对相关理论的运用和拟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浅显的思考和总结,如下页图1所示。

深度辅导的内容与思路 深度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其内容与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澄清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这种动机一般是由职业价值观决定的。深度辅导的第一阶段是要运用职业发展理论和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价值观、性格和能力,促进学生澄清价值观并发现内心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结合社会形势和就业前景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时代性的职业价值观。其次,要通过咨询与辅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人追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主要有无限增长的生存需求、趋利避害的本能、个人价值目标激励、好奇心和兴趣等,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兴趣则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在动力。由于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和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是人的先天本能,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深度辅导时,可以通过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试等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了解职业兴趣,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再次,要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为辅导目标。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常常会暴露出团队合作意识缺乏、组织协调能力薄弱、文化修养低下等职业素质欠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国高校在学生培养中重专业技能锻炼、轻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也暴露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深度辅导中,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创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炼,促进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后,要强化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个性化辅导是职业生涯辅导方式中最深层的一种,科学的辅导方法和技术将对教育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进行个性化辅导时,需要掌握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心理测验、笔迹分析、家庭职业树、行为观察和生涯幻想等技术方法,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克服在职业生涯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恐惧和行动倦怠,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大学生涯发展进行过程监督和全程化指导。

深度辅导的方式方法 结合教育实践,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深度辅导的主要方式有谈心谈话、团队辅导和网络媒体运用等。(1)开展深度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提升辅导的针对性。《现代汉语词典》对“谈心”的解释是:谈心里话,它不同于一般层面上的谈话,而是渗入内心深处的沟通交流。深度谈心谈话是辅导者通过与大学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和了解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变化,帮助其有效地解决在职业规划和择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辅导者在深度谈心谈话中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结构化谈心谈话记录表,给每一位来访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成长档案,实现动态跟踪与长期指导,从而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善用团体辅导,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辅导效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团体辅导是指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明确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职业素质和能力。团体辅导主要依据职业生涯的相应理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团体游戏、职业角色扮演、绘画、身体表达、行为活动等形式的有机组合,使个体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我,产生成员间的互动,培养成员健全完整的人格,促进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提升深度辅导的效果。(3)运用网络媒体,拓展深度辅导的形式与载体。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有效运用可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辅导的形式与载体,网络正在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积极构建和推进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双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深度辅导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设计,要以深度辅导为基点,围绕深度辅导的内容体系和实效性,构建全程化、专业化的教育实践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任务取向的全程化教育体系 深度辅导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任务取向,即要在大学的全过程培养中,落实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教育任务,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涯不同时期的特点、学习状况和目标定位等,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任务取向的全程化教育体系,既要体现教育的全程化,又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全程化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教育策略等如表1所示。

要建设以专业化辅导团队为目标的专兼职教育队伍 深度辅导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化的辅导团队。因此,在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中,首要任务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辅导团队。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可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团队中既要有理论知识广博的专家学者,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兼职人员,具有一线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也可作为团队的重要后备师资力量。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以专业化为目标,以品德优、素质高、专业强为标准,努力打造一支爱学生、勤学习、甘奉献的教育辅导团队,为个性化的深度辅导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要完善以教育资源倾向性配置为支持的保障机制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要优先考虑个性化深度辅导有效实施的实际需要,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在机构、场地、团队、课程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师资培训、派送教师进企业考察和实训、实行职称评定政策倾斜、对科研项目提供支持等;在课程建设方面,为优化课程体系、出版高质量教材、认定课外辅导工作量等给予经费和制度保障;整合校友资源,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建立教育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切实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2](美)卡巴尼斯(Cabaniss D L),等.心理动力学疗法[M].徐玥,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5-26.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5-02

近年来,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高职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专家认为, 当前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目,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从而导致定位不清, 学习针对性不强, 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学生职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国外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8年, 美国底特律中央中学校长杰西·戴维斯就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探索实施教育咨询和职业咨询, 强调职业信息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创立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 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选择职业》一书, 阐述了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 构建了帮助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并使人的特点(特性)与职业要素(因素)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 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1910年英国颁布实施《职业选择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机关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目前,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形式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西方国家往往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各界职业人士到学校发表演说;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6年, 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手段应用于学生职业选择中, 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9年, 黄炎培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职业指导号》, 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 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 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1920年, 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 组织力量对社会职业状况进行调查, 对职业选择方法进行演讲, 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活动, 如1924年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举办对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

1927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 1929年, 成立了海外职业指导部。此后, 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 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旧中国, 连年战争, 经济凋敝, 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 职业指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的理论书籍也相当缺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的计划型模式向“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市场型模式转变, 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使得各高校开始关注就业指导工作, 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开设了就业指导课。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 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职业规划教育热潮。目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已为多数教育工作者所共识, 但总体看来, 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 发展缓, 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 基本上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的萌芽阶段。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创新, 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三、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构想

(一)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各高职院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 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 为高职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

(二)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

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 很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由于语言体系、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它们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行政单位及科研院所要从国家、地区的社会实际需要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 提出理论设想, 采用有效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观规律, 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200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成立全国首个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研究所, 设立之初就承担了《广州地区高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体系的构建》课题, 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

在我国现阶段, 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 半路出家”, 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 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 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投入, 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 设立专职教师; 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 开展咨询、讲座, 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四)实现“全程式”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2003年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纳入日常教学”, 各地方教育、就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文件。高职院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开设“职业规划课”或“职业( 就业) 指导课”, 或针对新生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由于我国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 大一新生普遍对职业规划及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比较陌生, 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各有侧重, 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一年级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以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和要求, 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二年级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 结合所学专业,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三年级侧重求职技巧的指导, 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等就业各环节的指导与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 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法律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供就业信息及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资料等。

(五)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西方国家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所采取的形式多样, 既有课程体系, 也有活动体系; 既有大型的讲座, 也有中型的团体辅导、工作坊, 还有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此外, 西方国家还非常重视计算机系统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 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从历史和现状看, 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就推行职业规划教育, 整体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 而职业规划大赛整合了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 在高职学生中有力宣传了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 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 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 要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 今后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 在增强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 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2、鼓励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组建了职业发展社团, 如浙江大学就拥有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相关的社团达四个,2006年重庆大学成立“全市高校第一个以职业规划为发展主旨的社团”。高职院校要搞好职业规划教育, 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 职业发展社团作为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类社团, 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该类社团的建设和相关工作, 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政策,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入商业培训机构, 进行合作办学。

职业规划咨询和培训无疑是继外语、考研培训之后最为火爆的领域, 目前在这个领域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培训、咨询机构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树立了一定的口碑并且拥有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高校引入商业培训机构, 进行合作办学, 可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 使学生有机会从多角度、多渠道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

4、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存在职业规划师资短缺, 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要的现状, 高职院校可开发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2004年, 我国首个高校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在清华大学开通, 该测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测评系统。以此为契机, 很多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开发出职业规划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自助系统、教师辅导辅助系统等, 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这些系统, 以专业化、系列化的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高职大学生。

四、总结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 充分发挥其潜能, 以实现未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YKYJ201019

参考文献:

[1]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7(12).

[2]刘世勇,周春燕,储祖旺.美国高校生涯辅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教育内容了解的较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业学习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择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列入德育、就业指导的范围内,并且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实现途径等不做详细要求,不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安排,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导致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地开展。

2.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比较淡漠,就业指导的教师会向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用人信息,然后组织一些面试活动。专业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师会依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班主任会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以及德育工作中,提到学生要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择业与就业的问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内容较少,并且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兴趣,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会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教师只是体现在向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时,对就业岗位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像专题讲座、职业咨询、行业分析以及企业参观等教育方法运用的较少,没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实现教育要求。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处、班主任以及德育教师来负责。然而,上述三类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组成,并且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也没有像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一样有严格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各类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各自开展各自的活动,活动开展得好坏,教育的结果没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无法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5.担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无法满足职业指导要求的,更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大多数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都是从思想政治教师转过来的,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没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背景。很多教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都较少,也没有参入足够的社会实践。教育工作完成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无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分析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实际出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首先,要关注学生生涯的持续发展,要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专业来确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并设定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并且以职业生涯方案为指导,努力进取,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挖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无限潜能,让学生的特长、知识、技能等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实现最优化。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概况介绍、职业潜能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指导学生撰写职业规划方案等。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还要与多个可能参与到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部门及教育者共同合作完成。

3.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同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单一地运用课堂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不会收获较好地教育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可以试着尝试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实现。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构建以分管校长为领导核心,以中心主任为教育工作开展重心,以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为重要教育力量的教育组织。其次,对教育的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对教育实施过程、对教育效果等进行评价。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学校应该配备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人员与专职实施人员,包括职业测评师、心理咨询师、信息技术员等。同时,还要加强对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令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更深的了解,满足工作需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4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对自我评价和对未来从业行业岗位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变为现实做出的有序有效的安排。换言之,就是从现实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和本人实际情况出发,做出职业选择。并且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做出合乎实际的设想和规划,以便达到最为适合个人发展,极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融入社会和对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同时,追求个人最佳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外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早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历史。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在20世纪,美国曾两次专门以政府的形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英国政府于1948年通过《雇佣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的人。1997年英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法定的义务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德国设立联邦劳动局专门负责各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正式列入日本学校的教育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进入“课程化”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并且研究对象多是针对大学、高职、高专学生,对中职生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且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职场要求不断变化,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求。这就要求中职生要更新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职业和自己的人生发展综合考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全面规划自己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全面、充分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改善中职生所处“弱势”地位的需要。(1)中职学生在学历方面比不上大学生、高职生,在同等学历上也比普高生低人一等,在社会上也普遍被人看不起,在升学和就业处于弱势地位。(2)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条件也不断放宽,有的地方只要学生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可就读中职校,既所谓的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升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生源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学习没兴趣,对前途缺乏信心,对将来的职业和前途感到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广大中职学生去“弱势”的阴影,更加务实地认识自己,更加恰当现实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付之于实践,

使在校学习两年的学生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进而实施个人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学生很自卑,需要班主任于德育老师加强思想教育。

3,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职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2008年国家教育部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这充分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思路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由课程渗入、班级管理、德育及心理辅导、拓展训练、就业管理等方面组成,校外由旅游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而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入中职校门起,学校就能有计划、分层次、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并把职业理想付之于实践,让职业生涯教育有效的贯穿其校园生活并延续到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心理测量法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测定。通过使用心理学的相关量表,对学生气质、性格、兴趣等进行测量、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

2、科学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实施方案。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情和认知程度及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现有学生的个体特质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具体实施方案。

3、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方案的充实和改进。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侧重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学)、心理教育、德育、班集体建设、拓展训练等;学生实习、就业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侧重于对个体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指导,同时注意收集行业、企业的信息反馈和校外学生的典型事例,来充实和改进职业规划实施方案。

4、注重学生成功范例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学生的成功事例,可以给广大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给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都是一样的同学,他们能成功,我们也能成功!让他们坚信只要目标明确、切合实际,方法得当,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是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循序渐进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为将来他们实现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培养职业规划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法律【M】苏建永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5

关键词: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3-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的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在促进个人就业并使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出现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个就业指导政策方面的文件,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例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然而,从学校方面来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即便如此,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我们作为德育课教师只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育业务水平,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方法,在德育课中积极引导中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着重提出以下四种教育方法:

一、课程介入+教学渗透式

当前中职生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不足,这除了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缺乏了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介入+教学渗透”的方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课程介入分为两种:第一,以必修课程的形式介入,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开设,要求全体学生均需参加学习。第二,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较少,需要适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以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通过课程介入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后,要通过教学渗透的方法加以巩固和强化,以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思维等。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从学校校长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科长,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当成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一思想,强化全体教学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要教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现身说法;二是统一行动,经常性的职业生涯教学工作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上公开课,集体听课评课,等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三是统一内容,组织同科目教师集体挖掘各科教学中的可渗透素材。如语文教学中的人物传记,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素材,英语课的短文,营销课中案例等等,合理加以运用,即可使教学收到“双重”功效;教学方法与形式中也富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效,如体育课教学中的耐挫折教育、意志力教育,语文课中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数学课中规划与预测意识与技巧培养,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理想、纪律与情感教育等。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效益。

二、专题辅导+团体咨询式

专题辅导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的实际问题。根据专题辅导的发起者分,专题辅导可分为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和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两类。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指教师根据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是针对职业世界中的新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集中辅导;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指由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请求教师给予辅导。

当前中职生中存在的自我认识及社会认识模糊、职业规划技能偏弱、提高职业能力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等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存在太多的理论认识和思想困惑的问题,这与学校的教育及辅导大有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知己,根据当前中职生的这种状况可进行以下主题的专题辅导:“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职业分类及相关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社会形势与行业形势”“交际与攻关技巧”等。

三、自我反思+个别指点式

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反思职业生涯规划,据此调整与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调整职业理想,促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愈趋合理与切合实际的一种方法。

自我反思以学生的内省为主,其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是运用自我反思方法的必备条件;学生自愿自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这是运用自我反思的又一必要条件;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与指导,充当好向导与咨询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就需要同时进行个别指点的方法。

个别指点指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贯彻差异性原则的体现。很多中职生的选择是相当随意和脱离现实的,他们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我想怎样”,“我适合怎样”,却很少去考虑“我可以怎样”,也就是没有进行理性生涯决策过程,如有的学生以“高级模具工”为生涯目标,但如何达成目标却没有认真考虑,在择业时非模具工种不做,而企业对模具工的要求是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结果使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此,学生树立暂定生涯目标后,教师应广泛运用个别指点的方式重点帮助学生决定达成目标的路线选择,并制定相应措施方案予以落实。中职学校的专职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教师对自己辅导的学生负责到底,用心用情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最需要加强运用的一种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四、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式

范例引导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典型,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例主要包括两类:职业生涯规划结果范例,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范例,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范例,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科学、适宜、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引导以事实说服为主,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可模仿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采纳。

范例引导成功的关键在于范例的选择与范例的呈现方式和时机。范例引导的实施应注意:第一,范例必须是正面的、成功的典型。第二,范例应具有相似性或可模仿性。范例选择应是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条件、背景、途径、发展前景等相似的范例,即范例应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身边的范例真实可感,能较好的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第三,过程范例应丰富多样,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丰富,教师应提供多种范例供学生选择学习。第四,范例呈现的方式与时机应恰当,避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伴的帮助更时随时随地的。同伴互助的方法是指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启发、引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处于14~18岁之间,正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其情感的交流更多的倾向于同龄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形成平等互助的学习团体,共同讨论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理想,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完善自我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相互监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相应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的落实;相互讨论职业世界、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等问题,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概念与职业观念;相互鼓励以战胜职业生涯规划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的专业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定职校生的职业目标。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讨论、实验、到企业行业里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外互动等,让职校生在活动中明原理、长知识,多给职校生以体验、感悟的机会,让职校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所选专业课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把对本专业的热爱迁移到相关职业上去,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慧.浅谈分组讨论法在中职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德育创新,2010(9).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6

【关键词】高校;城市规划;人才培养;职业道德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筑类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①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②要更加重视与业界的密切合作;③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④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从国家的战略重点足以看出,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训在我国教育中重要地位。

1.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1.1 职业道德定义

任何独立的职业,都必须有职业道德的约束。意大利诗人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曾断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所要求的恪尽职守、艰苦创业的精神,它对西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种规范和动力的作用”, 即恪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兵家有将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中医有医德 “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西方医德有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教师则有“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

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中指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对我国公民的精神文明和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2 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首先,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由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的。陈秉昭先生在为《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城市规划应当超出单纯工程学科的范畴,吸收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充实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其决策本身既是一种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又是一种公众委托的公共权利。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划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 而主要对应于社会理性的概念,市场运行所依赖的“市场理性”与城市规划原则所依据的“社会理性”并不完全分离。城市规划并不反对追逐效率,但城市规划本身又不以此为目标,而是把解决市场追逐效率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己任。由此,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已经充分论证,只有以社会公正、正义、公平,也就是弗里德曼所说的“社会理性”的核心为出发点和准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市场追求效率所带来的问题。

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要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这决定了城乡规划必然具有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求规划师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职业道德的核心。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任主席,曾任美国规划协会主席山卡赛(Sam Casella)曾指出,职业道德是贯穿于城市规划职业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中的。制定《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是对于规划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向外界宣示规划师的价值观,是出于一种对规划师职业保护的考虑。美国加州伯克莱市规划局长巴雷特(Carol Barrett)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师的日常职业道德》(2001年版)一书开头的一段话:“虽然并不期望规划师成为全社会的最佳榜样,但是当一个职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升时,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期望也会上升。公众对规划师的信任,其实是把更多的责任加到规划师的身上,他们期望规划师成为具有无懈可击的职业行为的楷模。

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和逻辑上的复杂性决定了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仅有主观上的意识形成是不够的,它是规划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是规划师责任感、洞察力、思考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或者接近所谓“好”的行为的标准。

2.我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服务政府和社会,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行业,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这一问题更为迫切。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更明显地转向公共政策,对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城乡规划越来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作用,而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方向更具借鉴意义。

本人从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方面、日常专业课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等方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时采取的方法进行探讨。

2.1 理论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2.1.1 公共课设置

全国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对普遍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对大学生现阶段培养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对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进行初步的培养。

天津大学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法制安全教育”等4.5学分相关必修课程。但这些内容并不是针对城市规划师这个特殊职业开设的,而是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通用课程。地今后的规划师培养中还需在普遍问题中增加行业特殊规定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教育。

2.1.2 形势与政策分析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结合专业特色和要求,在各年级开展形势任务课。课程以讲座形式,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为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景、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内容。

2.1.3 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同济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务处形势政策课等现有资源为基础,开设“设计类专业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具有坚韧、乐观、负责任、诚信的社会适应能力”

2.1.4 专业课日常教学要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课中,老师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并以自身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教给学生理性、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规划设计避免主观和随意,每一个设计和判断背后都要有足够的事实和分析作基础。另外在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建筑师职业教育课程,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而城市规划专业在这里存在一项空白。

相比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课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则在专业核心系列必修课程中设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这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目前安排的实习有:建筑认知实习、居住区实习、总体规划实习等等。其中,以真实的城市规划项目作为实习内容的总体规划实习最具特色,是目前国内各建筑类高校中唯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实践培养的学校。实习过程中,要求在带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规划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从前期的现场勘察、部门资料收集,到后期的文本、图鉴、附件的最终成果制作等各环节的实践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对工作性质与使命的认识和职业道德的启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3 学院理论研讨工作

学院教师定期进行的教学理论研讨工作中,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讨论,对比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育,总结经验。

学院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对城市规划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遵守社会公德和城市规划职业道德”。

3.国外有关经验借鉴与启示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大学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城市规划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城市规划人员共性的城市规划人员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城市规划人员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从中借鉴国外城市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3.1 国外经验

3.1.1 英国城市规划教育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通过制定详尽的城市规划教育评估指导大纲来规范大学城市规划教育。1991年皇家学会通过的教育评估大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①知识要素;②技能要素;③价值观念要素;④专门化领域;⑤规划院系的质量。

3.1.2 美国城市规划教育内容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为美国规划院校提出的学生培养标准中,提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其中关于规划师职业价值观的要求有五个要点,包括:(1)规划师的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为市民提供经济福利,在使用资源时要讲求效率。(2)理解在民主社会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重视、保证公众参与。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保证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权利。(3)尊重多元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识形态的共存。(4)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蕴藏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的社会文化遗产。(5)遵守专业实践和专业行为中的职业道德,包括规划师和业主的关系,规划师和公众的关系,注意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市民参与的地位。

该标准还提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规划师,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此承担责任。他们应该促进重要的价值观的提升和实现。”通过规划教育,“学生应该能发现这些价值观,并对其重要性以及影响进行辩论,讨论它们和具体规划工作的关系” 。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在审核规划师的注册时,要求规划师以签字形式承诺忠诚于AICP提出的“职业道德规则(Code Of Conduct)”;在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内还建立有“职业道德委员会”,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

3.2 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从国外大学对城市规划道德规范教育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首先要制定一个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并且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使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人员认识到:城市规划职业需要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这种声誉和地位的取得,不是靠手中的权力与经济实力,最根本的是要靠城市规划职业毫无私利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是城市规划这个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规划职业的基本价值观,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整个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

4.我国高等教育中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要加强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现有的规划教育体系中,应该增加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规划师职业的特点、规划师的社会责任、规划师的价值观、规划师职业道德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各专业课程中制定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作为规划编制者也好,作为规划管理者也好,规划师经常会被卷入到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中去。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案例,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利益冲突、怎样在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制衡点、作为规划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什么,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从容面对这种利益的冲突,恪守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4.1 树立职业榜样与法律法规教育结合(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规划师需要在社会各方之间调停和平衡,具有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综合化的任务,这就对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除了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要以前辈带后辈的学徒式教育方式,对规划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

学生观摩在前辈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体会规划师在工作中保持职业道德,保持公平公正的尺度把握问题,前辈规划师的工作态度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导师制和实习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这种培养方式。

在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学生应除了更多和更早地接触行业内的优秀工作者的思想和事迹外,对于行业内频频出现的“规划局长落马”一类的负面事件,也应作为前车之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将来工作中潜在的困难和考验。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中国的规划相关法律机制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法律对于规划行业非常重要,起到了对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的辅助和规范的作用。学校的教育也应该重视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规划师成为一个普遍具有法律意识和立法参与意识的群体,中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才能更加健全,从而分担背负在职业道德上的过多压力。有助于规划师自我约束、培养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为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却遇到困难的规划师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事依据,从而为规划师们打造可靠的支持体系。

4.2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服务群众)

近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规划学者还是学生言必称“以人为本”,但并不能深刻切实的贯彻到规划方案中。盛行的科学主义和强调科学的“无价值观干涉”(value free)主张科学与价值观分离,排斥人文的、情感的、道德伦理的知识和思考。于是,许多规划师缺乏人文精神,逃避价值判断,听从业主、甲方的无理要求,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对规划师的培养教育,还必须大力加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人生而平等,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人本意识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但是,不同需求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取舍的过程没有惟一的答案,个体、社会对人本情怀的认可、重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它的执行。

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源于对社会结构、利益分配、以及对国家的主体(人民)、政府、体制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多元文化和广泛观点的尊重;源于对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等科学观念的信仰;源于对个体之于集体,公民之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哲学思辨。实行强调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对于规划师培养是当务之急,然而现状上却非常落后。大学教育大多以理工知识体系为主,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缺乏对于哲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对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是非常不利的,也就更无法培养一群有着高尚职业道德的城市规划师了。

4.3 深入社会(奉献社会)

西方的城市规划大多以空间的合理配置为课题,着力营造更加适宜人居的城市微环境,而中国的城市规划承担的历史使命远远大于西方。规划之于中国,已经成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展的核心手段,决定了非常广义层次上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最广泛群体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背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城市规划师需要给城市建设指引方向,而城市、地区的建设与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之间又有着双向的、密切的联系。这种双重的关联性使得每一名城市规划师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任何疏忽的、不透彻的、不合理地规划工作都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师应该具有深入体察社会情况、熟悉规划对象、掌握时代趋势的职业素质,并把这种工作态度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来保守。

在规划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建立深入社会的观念,拒绝死守刻板的理论分析的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客观、务实的工作习惯;同时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有掌握时代动向的能力和意识。总之,应该培养规划师走出办公室,走进社会,走出国门,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系社会,形成自己处于时代中的使命感,从而从动机上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4.4 结合传统文化(奉献社会)

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教育基本空缺,建筑、城市规划专业的老师们大多也以海外留学归国为主,习惯了以国外理论和价值观为主体进行思考和教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因此影响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

诚然,古典的东西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但是也不应该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时候忽视了本土的文化中有利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关于入世、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道德修养和坚守自我原则的内容和教导。

《礼记・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指引了一个知识分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传统文化中很多教义对规划师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培养、肩负特殊社会使命的群体有是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符合中国社会中普遍公认的价值观,有利于规划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符合社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文化学、城市哲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加强城市法规、城市管理、政治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政策、法律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是城乡建设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的一项尝试,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领未来的规划师们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公共利益意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计》

[2]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秉昭作序

[3]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1996,An Urbanizing Word: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1996,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M].沈建国,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参考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1-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6]参考陈燕文.一个美国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观――与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主席山卡赛先生一席谈[J].城市规划,2004(01),3:66-72

[7]转引自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8]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A].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C].2004.

[9]章兴泉.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启迪[J].国外城市规划,1995(2):48-50

[10]AICP-ACSP.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11]AICP-ACSP.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12]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青松,邵伟.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篇8

【关 键 词】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对策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孙宏艳.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