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技术创新能力8篇

时间:2023-05-31 08:35:04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跨国公司R&D国际化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确保国家竞争力的由多项能力要素耦合而成的内生能力体系,近1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化的同时也进行R&D国际化,如在海外建立独立的R&D机构、跨国并购和R&D战略联盟等,而R&D的国际化势必对我国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R&D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设立形式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的形式包括:其一,设立独资研究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最成熟、最高级的形式,它们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紧密,而与其在中国的企业联系则相对较弱,主要任务是研究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二,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这类研发投资已经历了从消化吸收到技术创新两个阶段:前者的任务是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将国外成熟技术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特点、原材料特点等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后者则是在国外提供的设备、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其三,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一般采用项目委托、联合研究与开发、建立培训中心、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如美国惠普公司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惠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其四,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例如,朗讯科技公司与康佳电子公司合作开发手机;莲花公司与TCL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开拓Internet业务等。在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成立合资企业,对研发的技术、产品直接进行市场化经营。而出于对技术保密和技术领先带来的受益考虑,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机构更多的是建立在其独资企业内部。

2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正面影响

2.1有利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1)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回流。我国许多地区与国外相比高层次研发工作机会不足,劳动报酬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差异,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将会创造大量的高薪工作岗位,不仅有助于稳定我国本土科技人才,而且可以吸引海外高级技术人才回流。

(2)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具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良好环境,它们拥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和先进的培训理念。我国研发人员虽然总体规模大,但是大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对研发人才的市场化培训,在给跨国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这些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工作的中国员工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先进的设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积累大量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3)为本土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支持。有些跨国公司还为我国本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摩托罗拉公司与国家发改委合作成立了企业优化中心,向国有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手段、方法和适用的规章制度。到2001年末,摩托罗拉已经为400多家企业培训了1400多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且,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也可以为我国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示范作用。这些培训也会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建设。

2.2弥补了我国科研投入,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

R&D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企业普遍面临R&D投入不足的困境。例如,2003年,我国企业在R&D的投资为186.01亿美元,占GDP的1.31%,而美国这一指标达到2.6%,日本3.15%,韩国2.64%,不仅如此,在总额来看,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我国全部的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在我国研发支出结构中,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极为有限。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增加了我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的窘境。

2.3利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为我国带来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因此,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扩展,部分当地人员参与跨国公司当地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

此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跨国公司向我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或援助。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通常与我国的零部件、原材料与相关服务的供应商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当外国子公司将其部分工作分包给当地公司时,这种联系就更加紧密。根据建立这种联系的目标来区分,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在后向联系方面,比如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培训服务等,有利于上游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改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当跨国公司对产品与工艺进行调整改进时,通常会邀请我国当地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研发机构参与其中,从而使我国能够掌握必要的技术以适应其服务对象的产品与工艺变化,这种做法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常见。在前向联系方面,通过向下游产业的技术转移以及对当地经销商产品的包装、分配、维修或客户培训等服务,促进下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经销商服务能力增强。

3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3.1冲击了我国技术创新体系

(1)冲击了现行的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发体系。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现行的科研体系带来破坏性影响。国内部分研究开发机构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在项目投标中的竞争压力,而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管理经验,而使国内的科研机构逐步萎缩,其技术积累、人才培养等基础将难以发挥。

(2)抑制了我国企业的研发行为。一些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取消或削弱了合资企业中方的研发机构,使我国在获得跨国公司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弱了本国的技术开发能力。目前,在一些我国本来已经形成较强研发能力的产业领域,由于产品市场已被外商投资企业占有,国内的研发工作失去依附而被取消或削弱。

3.2造成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流失

跨国公司R&D机构不仅给研发人员提供了高薪,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国内许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大批人才被外资R&D机构吸引,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我国R&D机构的研发力量。

3.3国内研发成果轻易流失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对过去由国家研究机构多年积累的很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这些成果有可能被外资研究机构以很小的代价获取,使我们丧失本来可以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一些属于保密范围内的技术和研究项目也可能随着主要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人才的流失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科研院所或企业向跨国公司免费扩散技术。

4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4.1利用好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机遇,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R&D投资,对于我国技术创新是一个机遇,我国应该通过调整吸引投资的方向和政策,最大化地吸收和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溢出;加强和跨国公司的R&D合作,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吸引外资的方向和政策。在引资方向上,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引资的质量,扩大引资的技术含量,多引进技术合作型的跨国投资,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接受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引资政策上,真正把“以市场换技术”落实到实处,提高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没有能力通过自身机构进行科研的国家,也难以从跨国公司的科研中得到较大的收益。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吸收和利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技术所需要的同类研究能力。”吸收能力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粘性,前期的研发平台和R&D投资将影响后一阶段知识吸收的多样化和效率。因此,要加强技术吸收能力培育:首先,促进企业积极寻求挖潜改造途径,增加R&D投入,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可以建立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并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的人才,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的融资环境,加快企业的技术革新。

(3)加大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在国外设立R&D机构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应该利用好这一契机,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建设以及科研设施的改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这样虽然给跨国公司带来了技术的革新,但同时也加大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且技术的集聚效应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4.2学习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经验,实现我国企业自身的R&D国际化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提高母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这被称为反向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相对垄断,与国内独立开发相比,成本要低得多。同时通过对外投资,也能够更好的学习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经验。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我国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具有反向的溢出效应,我们的企业就要积极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加大在发达国家技术聚集的地区投资,发展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这不仅需要我们的企业有相当的规模,我国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指导和可行性研究,引导企业在合适的地方投资合适的产业。

(2)逐步开展我国企业设立在其他国家的企业的R&D活动。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R&D活动,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并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更多地占领当地市场。设立在技术水平先进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R&D活动,可更好地开展技术获取工作,充分利用境外企业接近当地技术资源的优势,实现跟踪先进技术的目的。

(3)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这样可以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减少了独立进行R&D的风险性。如与之合作在海外兴办技术开发中心、海外实验室等,还可就某一方面的技术开发项目结成较松散的联盟。

(4)培育和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可以更好地获取国外技术进步的信息和资源,利用国外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从而择优确定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现企业技术进步要素优化配置,壮大企业技术进步的实力。目前,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实施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1刘云,王硕.跨国公司海外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模式初探[J].预测,2004(6)

技术创新能力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精力和动力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以高涨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把游戏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刚刚接触到计算机的时候,教师会让学生练习指法。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生练习指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学生不但学得累,还不愿意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青蛙过河”等进行游戏比赛,看谁的成绩最好。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会下功夫练习指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再给学生讲解指法,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练习。这样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抽象的事物会运用比喻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使学生通过熟知的事物促进理解、加深印象。比如,我们在学习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我们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计算机的储备信息就好像我们人脑对信息的记忆,而计算机的信息输出就好像大脑通过我们的嘴巴、动作等向外界传达信息。通过形象生动的比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容易许多。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运用活泼而直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生记忆键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键盘上每个功能键的特点来认识和记忆。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空格键的特点是没有字母,它的作用是输入空格;换档键上有一个向上的箭头,它们的作用是输入上档字母;Backspace键上有一个向左的箭头,其作用就是把光标左边的内容删除。

三、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方法,通过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发挥小助手的传、帮、带功能

小助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在计算机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并培养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使其能够帮助教师做好课堂巡视工作,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教师在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强弱结合,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影响,因为学生之间更易交流和沟通,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知识,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挑战高层次的练习,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管是哪一种软件,都有帮助、提示信息,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掌握和操作相关的软件。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操作软件的时候也会有提示信息,学生通过提示可以自主学习和掌握一些电脑知识。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才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总结等逻辑推理,从而获取更深刻、具体、抽象的新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能够运用Word进行写作、校刊的编辑;学生可以运用Excel进行成绩排名、分析、整理,还可制作班级通讯录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多角度、多方面的多次重现和自主探究,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篇3

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企业把握技术创新的本质和规律,在竞争中检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结创新经验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策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创新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介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措施和建议。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寻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以研究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劣势。

1 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

Bargelmm M.A.Maidigue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行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

D.C.Barton认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能力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

王伟强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组合,是两者的耦合及其决定的整体能力。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耦合,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为目标。

魏江(199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6个能力组成,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和组织能力。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国家对其评价的指标也是不同的。例如意大利采用的是专利、技术贸易和进出口额三个指标;日本则采用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集产品输出和制造业总附加值四个指标。我国使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作为技术开发的指标。这被大多数学者认识能够反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被用于评价各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研究的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对于研究企业的相关指标很难搜集。远德玉等(1994)论证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是不同的。Robert J.Watts,Alan L.Porter(1997)从三个方面预测了技术创新的前景:技术生命周期、创新环境和产品价值链,但这并不能运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王伟强将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子系统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指标的组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别为企业产品研制周期、产品研制效率、综合商品质量;样机生产周期、模具生产周期、工艺准备周期。

国内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问题还存在空白。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够清晰,结论差异性较大。其次,虽然意识到了环境和时间在技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将其纳入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评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没有反映各要素间的关联性,使得评价结果的现实意义降低。因此,有待对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

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给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本质就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使企业获得利益进行评估,对以往的技术创新进行经验总结,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潜力的评价,为企业探索、发现和应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能力的评价,可以得到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能力,只有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企业才可以说是在技术引进后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否则知识提高了生产能力。对企业长远的技术要求的分析,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企业创新倾向的评价,反映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且创新氛围浓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的持续性研究,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饿持续性;自主创新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可以看出企业市场研究的水平、对消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营销体制适合度。这些因素对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都非常重要,而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将大大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不论是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日益频繁,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成为企业发现劣势,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国目前的技术转移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战略中存在诸多缺点。短期的技术引进有时并不会带来效益,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其次,种类繁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理解不够,不能正确给自己正确定位。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是迫切并且是必要的。

3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3.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战略依据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在企业制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受环境的影响很大。Fransman是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系统研究的最早学者,他的观点是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科技环境的不完善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UNESCAP(1989)通过对国家技术能力的分析,认为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Nawaz Sharif(1994)通过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成时,认为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受到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所有者和供应者、国家的政策法规、技术使用者和社会以及技术竞争者。首先,在现有的环境中,对企业核心技术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风险性分析以及市场前景分析,可以得出这一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带来多少的利润,确定技术存在的瓶颈,给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分析,根据不同的资源的贫富程度,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例如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哪些投入的增加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而提高利润,哪些投入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会减少利润,这就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少资源的使用量或者提高使用的效率。

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指引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

3.2 技术创新环境的分析,保证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协调性

通过对技术创新环境的深入分析,了解企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的优劣势。同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如何,现有的最高技术水平状况,自身技术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是什么,抱枕过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协调性。

3.3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

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而制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通过科学的评价模型,确立了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不会迷失方向,不被短期的收益迷惑,保证了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3.4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利于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宏观管理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国家不再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通过政策制定进行间接的宏观引导。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

首先,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国内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宏观环境改变影响企业的发展。例如,日本就是通过反垄断法改善了宏观环境,给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技术政策。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企业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是国家技术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战后实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不仅就科技战略,还从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最终带来了经济的复苏。

4 推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其原因之一。因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着手。

4.1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最大障碍就是注重技术的短期收益。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企业的行为,不能局限于当前的技术创新优势。其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机构建设存在空白。企业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机构,要想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不得不注重评估部门的设立。

4.2 国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推广力度

首先,国家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法律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样企业才会大范围地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其次,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和长远的利益的技术,在政策上可以适当鼓励和指导性规定,这也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作用之一。最后,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工作还相对不足,国家可以提供技术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便利,给企业市场的帮助。

随着国内外技术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也逐渐受到重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必将在国家和企业的支持下越加成熟,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Xu Qingrui, Wei Jiang. The Concept and Assessmen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Research Report. Research Cent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 Strategy,1995.

[2]D.L.Barton.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gt.J.13,1993.

[3]王伟强,组合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1995.

技术创新能力篇4

一、科技中介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Jeremy Howells(2006)指出,人们常常从创新活动的过程和机构角度理解科技中介。从活动过程角度看,科技中介是创新顾问活动、技术和知识经纪活动、知识和服务的桥梁性供应活动。从组织机构角度看,科技中介是推进技术转移的公司、经纪人、桥梁和纽带、边界机构。Wood.P(2002)认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就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指业务极大地依赖于专业知识与专门技术,提供知识型的中间产品和中间服务的一个团体或一家公司。

R.KeithSchwer(2003)把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内不断地产生与商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潜力。Tomi(2003)认为,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内企业和其他组织共同的创新能力。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唐福国、陈光(2001)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特有的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市场与技术机会的结合能力以及创新时机的形成能力。

二、科技中介组织与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机理

协同论是在一般系统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系统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在其《一般系统论》中首次将系统作为一个科学体系进行论述。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贝塔朗菲,1987) ”,解释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60年代对激光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协作,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和协作,系统就会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在客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使时空结构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提出了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来说明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原则和方法。这一理论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相互协同作用而形成的,是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结果。系统中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出现各子系统所没有的系统属性和功能整体的属性不等于内部各个子系统简单之和,部分在整体中的协同作用能够产生新的能量。

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间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及被选择过程。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无论是在企业间,还是企业与企业外的科研机构、高校等,要先搜寻、识别,再根据各自的效用函数和收益预期,历经博弈,走上协同,完成技术创新。如果每个企业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单靠自己去完成搜寻、识别,工作量非常之大,成本非常之高,并且在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市场上,风险也大,难以形成合作博弈。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项,均需要中介组织,综合社会高度分工而产生的众多比较优势(体现为核心能力),互补互动,集成于技术创新,极大降低技术创新运作成本与风险。

(一) 科技中介与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创新技术主体的协同互动创新过程,科技中介机构在整个互动关系中担当着主体角色。本文以科技中介机构为切入点,描述科技中介机构与其他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互动机理(见图1)。即在政府法律法规的支撑下,科技中介机构按照有序的市场规则运作参与创新活动,与企业的创新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投入一起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投入模块,形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动力。

首先,在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是一个传递政府扶持政策、宏观信息的载体。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将政府对科技企业在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传递给技术交易的双方;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还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技术市场等信息等传递给政府部门,以便纠正以往支持策略的不足,开发新的支持政策。

其次,在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供给和需求信息的信息流,并利用信息的流动形成信息流循环,加速创新知识转移和转化。

由于大多数企业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解决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外部渠道获取相关技术信息。科技中介机构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渠道,接受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以聚集的专业化人才网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独自寻找技术来源、技术顾问的交易成本。

最后,科技中介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互动过程是实现创新价值的过程。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技术供给方,自身不具备对外输出技术的能力。科技中介组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信息汇集到一起,由其构建的网络将信息扩散到技术需求者中,使技术供给双方能够快速完成技术对接,使技术生产与技术消化迅速完成,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二) 科技中介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Cooke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所构成的制度创新网络。这种网络化的关系使得系统内技术的扩散和资源的共享至关重要。在区域创新网络内,科技中介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始终密切相连。通过积累社会资本和整合区域资源来确保创新主体之间能够融合互补、交流合作,实现系统内技术和资源的共享。

1.促进区域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不仅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创新需求信息,使创新主体以低交易成本和低风险实现协同创新,还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公证、监督、规范技术创新过程,帮助创新主体做出正确决策,保证技术创新顺利进行,还提供其他的创新配套服务,如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创新系统内社会资本的积累,使创新主体从多种渠道进行互动合作,并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激发产生新技术和创新思维。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相关实体、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等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包括企业获取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摄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能力的总和。

2.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

科技中介机构可以从创新主体的需求出发,在较大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后进行优选,为用户提供优良的创新环境和配置丰富的资源,提高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综合性创新要素市场的主体。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的整合和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提高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此外,科技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和强化政府的监管行为。科技中介行业中的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机构、行业协会、商业组织等,承担着对市场监督与调节任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持市场正常的运营秩序,优化完善区域创新环境,使得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之和。

(三)评估模式:PEST—SWOT模型

科技中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构建PEST-SWOT分析模型进行评估,同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在某一时期内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着机会与威胁,但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在PEST—SWOT模型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PEST-SWOT模型即对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和外部宏观环境(机会和威胁)两方面整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每一个单项又可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形成SWOT-PEST矩阵分析模型(见表1)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采用各种定性(如德尔菲法)、定量(如AHP方法、灰色预测法)的分析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展开深层次数据挖掘,为组织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利用PEST—SWOT模型,评估科技中介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为促进科技中介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三、实证研究:科技中介与绍兴区域技术创新案例

绍兴市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水平居第4位,6个县(市、区)全部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其中新昌县、诸暨市相继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其中新昌县、诸暨市相继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称号。绍兴市还被科技部确定为浙江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浙江第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绍兴市科技中介服务业不断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全市科技中介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研发与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见表2)

科技中介在信息服务、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合作、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服务和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二)PEST—SWOT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对绍兴的调研分析,结合PEST-SWOT模型构建的步骤,本文对绍兴市科技中介机构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力提升作如下分析归纳。(见表3)

四、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从制度安排、组织设计、创新路径以及网络体系等方面设计科技中介组织与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模式,是推动区域技术创新能升有效途径。

(一)培育新型科技中介组织

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根据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新型的科技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黏合剂”作用。科技中介积极与政府的协同沟通,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科技中介应走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之路,建立科技中介同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协同发展机制,进而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

(二) 完善科技中介的运营机制

建立科技中介投资主体及融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化的系统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深化科技中介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股份制等企业的运作形式,在完成公益服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市场化服务。同时,各类科技中介在明晰自身战略的基础上,要完善各类制度体系,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网络层次和节点

建立协同创新网络的关系链条:政府、科技中介组织、企业的联结;大学、研究机构、科技中介组织、企业的联结;建立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

(四)提高科技中介整合及服务质量和效果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科技中介组织进行监督和评价,对服务的各个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科技中介组织的运行效率,适应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使核心资源得以集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五)完善科技中介人力资源体系

技术创新能力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建议

1.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全新定义, 即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依据上述条件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筛选,最终确定61家样本企业。

2.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1人力资源投入分析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在样本企业中,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大专以上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34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6.34%;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以上数据说明,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两方面人才的投入情况相对较好,这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2.2 财力资源投入分析

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费用投入的重要指标。2009年东丽区研发总投入达到4.13亿元,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远高于天津市企业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费用投入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好。同时,外资、合资企业在研发投入规模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研发经费的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自筹方式筹集,企业几乎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为研发活动筹集资金。

2.3 科技活动开展情况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较之以前均有增长。科研人员的平均比例达到了32.9%。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2.4 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出情况

科技成果一般来讲包括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在样本企业中,截止到2009年末累计获得科技成果421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剩余为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依靠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都有大幅增长,2009年分别达到了5.54亿和57.85亿元,实现总收入67.8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5.3%。这说明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良好。

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有有限责任公司,外资、合资、国有和个人形式的企业相对比较少。这说明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东丽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天津市的快速发展,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相对与其他区县、其他发达省市地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3.1不同行业、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从不同行业来看,受政策倾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相对较弱。

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毋庸置疑,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于内资企业。但是东丽区的现状是除去内资,只有很少的几家外资、合资企业。内资企业科技成果拥有量与其他区县相比只是居于中游水平。

上面两个问题在整个天津市所有区县中都是相对普遍的,如何解决业已成为限制天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对待外资、合资企业的问题,虽然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但是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是否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一个未知数,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3.2 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1]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来看,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存在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这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距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很大差距。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乏利益驱动力, 技术创新缺乏内动力,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第一,受整个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投资战略上往往只重视短期见效的新项目,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而政府的支持也往往倾向于短期见效的新项目;第二,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只重视规模和产量,而轻视创新能力建设;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2]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来看,在东丽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信贷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等创新机制还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研发模式、产学研合作方式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制约。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技术创新研发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东丽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已达到4%以上,符合国际标准3%以上的要求,但是与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抑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的应用,导致了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另外,政府研发资金总体投入不足也不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具有风险高、见效周期长等特点,需要大规模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如果仅仅由企业来承担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 势必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资金不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员的投入严重不足。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但是东丽区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上与滨海新区等区县还有很大差距,高层次人才不但匮乏,而且还存在流失现象,这些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4 推进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帮助作用,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倾斜性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作为政策优惠的重点,提高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落实,继续开展按照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并及时兑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3];进一步做好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利用政府公信力积极引导社会购买和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培育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4.2 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推进融资体系建设

国际上普遍认为, R&D投入强度达到2% , 企业可勉强维持, 达到5% 以上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虽然东丽区现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以往已经加强研发经费的投入, 但投入强度仍没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因此企业要有机会、有步骤、有目标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自身科研条件,增加对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例如滨海产业基金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建立非盈利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共担,以此降低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融资的门槛,促进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步骤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题、银行信贷为支持的多元化高新技术投入体系。

4.3 合理引进技术,培养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东丽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首先是技术引进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从侧面反应了这一情况;其次是重引进轻创新,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引进技术之后不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此,在以后的技术引进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的良性发展。

4.4企业自身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间合作,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要构建自身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为以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以现有能力为基础,发展战略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企业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组机构织,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第二,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天津市共有科研机构534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积极组建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技术中心,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互建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

第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政府也要提供规范的市场竞争约束,提供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协调企业之间关系,使企业间能够充分利用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各展所长,争取建立产业联盟、利益联盟。

4.5 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高层次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给企业带来的危害,需要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用人、留人制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完善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约束机制,强化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的预警机制,提高企业人才预警能力。

注释:

[1]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夏来保, 孟祥芳, 郑卫华, 田东奎,科技与经济 2009,8第四期,20

[2]同上

技术创新能力篇6

[关键词] 民营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发动机”,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经典的创新测度把创新与发展理解为一种线性关系,即科学研究是创新的起始点,增加科学研究的投入将导致下游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增加。

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尤其是研究与开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指标,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创新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体现在企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科技活动团队强度和R&D团队强度几方面。

财力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创新经费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由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和R&D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财力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百元总收入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出口创汇率、技术性收入比率。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因子分析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手,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寻找少量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公因子,将每个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对每个样本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这十二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

经KMO和Bartlet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阵,而且KMO(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指标)的值为0.52>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72.925,P=0.005

设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达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别为2.72、2.107、1.931、1.81、……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百分比为85.675%,满足设定的条件,因此提取4个公因子。根据特征根求出的权重分别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极大化”为准则进行因子正交旋转,从而得到方差极大化后的因子载荷矩阵,4个因子的总体方差累积贡献率还是85.675%。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明确经济意义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入强度、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等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31、0.885。我们把其定义为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27.196%,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术性收入比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到了0.936,所以我们把其定义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产品出口创汇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0.807,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出口能力因子;R&D团队强度、科技活动团队强度载荷量亦较高,分别达0.770、0.676,我们把其定义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总收入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1、0.759。将其定义为社会贡献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18.103%。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值可以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数,旋转后的各因子得分,进一步结合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建立如下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

(为第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

根据上面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及各样本企业各主因子得分,计算出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创力电子(0.777)、万谷科技(0.722)、东瓯生物(0.68)、华润电机(0.196)、正泰设备制造(0.124)、昌泰电力开关(-0.065)、强盛石化机械(-0.128)、银达印业(-0.235)、宝特仪表(-0.398)、吉尔达鞋业(-0.479)、奥特塑胶(-0.545)、硕颖数码科技(-0.648)。

结合各主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创力电子综合得分第一,主要由于该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F1,技术产出能力因子F2,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创新人力投入能力因子F3得分均位居前列,但是其社会贡献力因子F4为负,使得其综合得分低于1,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对于创力电子来说,可改进企业对社会贡献力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十二家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需要加大创新人力和财力投入,提高出口能力、技术性收入能力,同时加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力。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能力篇7

关键词:能力成熟度;CMM;创新能力

地方高新技术企业是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特点是集高智、高创、高效、高成长以及高群聚为一体。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关系到地方产业转型的质量。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的第二大城市,是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拟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本文运用软件能力评估和改进的方法,即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成熟度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结论。

1能力成熟度模型

198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了一种开发模型,它可以用在软件开发过程当中,同时也是评价及改进软件开发能力的一种方法,称之为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英文缩写为CMM)。随着研究的深入,CMM模型可适用于其他领域,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CMM模型定义了5个不同等级的“成熟度”。任何组织均可遵照一系列的微小改进步骤逐步以增量递进的方式从低成熟度往高成熟度方向发展,可以有效改进组织的软件开发能力。从低到高排序,5个不同等级即从一级到五级。一级为最低级,即初始级,对软件企业而言管理过程混乱无序,预算控制、功能开发、质量和过程管理方面的进度无法把控和预测;二级为可重复级,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过程适当有序,工作有制度、有章程可依据,流程可重复;三级为已定义级,即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的细分和标准化,所有的流程和过程均按照标准过程进行操作;四级为已管理级,即在三级的基础上,更实现了过程的定量化管理;五级是最高级,称之为可优化级,在此级别的企业可在过程管理遵循量化标准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能自主改进。当前,我国企业能够进入到最高级的为数不多。

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级别界定

CMM模型的五层分级为研究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标准增量、阶梯进化的框架。适应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使用需要,对应CMM中的五级分类,我们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成熟度也对应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据此将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企业、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如图1所示:2.1初始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一级。此阶段下,企业的创新活动管理过程混乱,企业没有相应的创新研发部门,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制度、创新活动,其结果也是随机的、不可控的。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建立相关创新项目的计划;建立规范的创新管理过程;设立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2.2规范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二级。此阶段下,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在创新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相对健全,创新活动管理相对可控,对基本的项目计划、问题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合理组织。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具体的经验归纳为企业的标准创新过程;建立创新能力评估部门;积累数据。2.3战略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三级。此阶段下,企业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规划,创新意识和渗透度强,能够对创新所需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管控,建立了过程标准化管理,能够对创新效果进行有效估算和合理控制。此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进行技术创新过程的定量分析;通过质量管理的手段达到技术创新的质量目标。2.4可预测级对应CMM模型中的四级。此阶段下,企业创新能力趋向成熟,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自身能够对创新结果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进行评价,能够有效降低过程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提升创新的投入产出转换率。此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处理竞争危机;进行创新改革;进行过程变革管理。2.5持续优化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五级。此阶段下,企业能够系统全面地总结相关创新知识与经验,自动发现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主动完善,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3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较为复杂。为了能够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综合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创新自主能力的核心指标体系。从创新资源运作、创新要素投入、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建立了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成熟度模型是由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组成,是基于能力提高的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渐提升的过程。我们将上表中的创新资源运作(B1)和创新环境(B4)定义为成熟度模型外部结构的影响因素,将创新要素投入(B2)和创新产出能力(B3)定义为成熟度模型内部结构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内部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市、全行业和代表企业的视角出发,借鉴从过程角度划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思想,将其与成熟度模型过程改进的思想相融合。

4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过程及其结论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内部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阶段所做的工作,明确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成熟度水平。4.1设定等级评价列矩阵。为有效评价,我们首先设定等级评价矩阵。对应创新要素投入(B2)和创新产出能力(B3)这两个内部一级指标所辖的所有二级指标均有对应的等级,根据上文中相应的定义和解释,对初始级至持续优化级分别进行1至5的分数赋值并用集合表示,我们将得到等级评价矩阵为H=(初始级,规范级,战略级,可预测级,持续优化级)=(1,2,3,4,5)T。4.2确定各关键要素的评判矩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创新要素投入(B2)和创新产出能力(B3)的所有二级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并对企业进行调查。根据企业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的答案,按照五分制进行评定:企业情况完全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5分;企业情况基本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4分;企业情况较为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3分;企业情况仅有一点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2分;完全不符合的记1分。综合调查结果的分数,从而可以确定各要素的评判矩阵。其判断矩阵如式4.1所示:每一个子能力都对应一个Ri,本文中创新能力的内部评价指标共有8个方面,即创新能力具有8个方面的子能力。其中Rim=(rim1,rim2,rim3,…rim8)表示子能力Ai的第m个关键指标Aim的单因素评价,所以rimj表示Ai的第m个关键指标得分。4.3单项评价运用模糊矩阵乘积运算对W和某一子能力的评判矩阵R进行合成,即:iiiRWZ4.2Zi表示的是某一子能力Ai位于某一成熟度等级的概率向量,进而可以计算出子能力Ai的成熟度等级MDi(MaturityDegree):HZMDii。4.4综合评价。根据步骤3计算出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各个子能力对于某一成熟度级别的概率向量,将其与权重综合即可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成熟度概率向量,如式4.3所示。(4.3)基于式(4.3)可以计算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MD。依据《2012-2015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并运用上述成熟度模型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成熟度等级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2012—2015年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分别为:0.226、0.228、0.384、0.771。由此可以判断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上升,其创新等级由规范级上升到可预测级别,同时由一般企业步入特色企业行列之中。

参考文献:

[1]汤永林,阎立,冯俊文.R&D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J].江苏论坛,2005,8(08).

[2]刘海涛,孙明贵.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9,7(07).

[3]魏江,郭斌,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高科技企业评价,1999,5(05).

技术创新能力篇8

一、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

加大低碳科技的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结合柳州实际,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开展低碳经济等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柳州市低碳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开展和示范推广,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特别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积极推进“官、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实施重大技术攻关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低碳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低碳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柳州低碳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化步伐,大力培养和引进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发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解决当前迫切需要和直接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中的实用低碳技术战略储备。要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步伐,积极推广实用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与建筑废渣、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废旧物资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电厂通过使用高炉煤气替代部分原煤,进行热电联产,形成煤(焦)炭一煤气一火电产业链;水泥厂和混凝土预制厂等利用电厂、钢厂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生产水泥、墙体材料,形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糖厂利用蔗髓、糖泥、锅炉灰渣生产有机肥,利用废糖蜜生产氨基酸叶面肥,形成农业肥料产业链。利用林木加工废料作食用菌基质或者胶合板原材料,生产食用菌或者胶合板,形成农业综合应用产业链。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工艺、产品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和设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大力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攻关

既然短期内柳州市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柳州市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尤其是支持整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示范,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