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生需求分析8篇

时间:2023-06-05 08:42:16

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学习需求;知识;能力;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15-4

1 前言

“需求”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是对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的体验。学习需求是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学生对学习的主观需要;需求是一种差距,是指当前结果和期望结果之间存在的距离;学习需求分析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查研究过程。学习需求分析的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以此形成设计项目总的目标。而以学生为对象,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确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寻求满足这种差距的对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伯顿(J. K. Burton)和梅里尔曾把学习需求分为六类,分别为: (1)标准的需求(normative need );(2)比较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 );(3)感到的需求(felt need );(4)表达的需求(expressed need );(5)预期的需求(anticipated need); (6)重大事件的需求(critical incident need )。六种学习需求的核心均在于确定“现状”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依据标准的需求(normative need )、比较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 )和感到的需求(felt need )进行分析。标准的需求即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在物理学习方面的现状与既定高考标准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而高考标准主要分为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比较的需求是同类主体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这里主要是特长班与平行班的比较;感到的需求即个体认为的需要,是个体必须改进自己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需要和渴望。

经过高三的总复习,在面临高考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和高考要求的标准之间有多大差距,师生如何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是高考前物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校本课程的学生需求分析,而高考前的需求分析几乎没有,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理论结合考纲和教学实际,从知识、能力、对老师的希望三个需求维度编写物理学习需求问卷,对学生物理考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考前物理复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方法

被试:在南阳市第一中学选择高三两个平行班和两个特长班,每个班随机抽样15名学生,平行班、特长班分别30名学生。(特长班为高中入校时成绩靠前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平行班为入校成绩稍靠后的学生组成的班级)

方式:根据需求理论和考纲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

3 研究一:知识疑难需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知识疑难需求登录

对任一模块均从考纲要求的知识进行总结,知识疑难问题出现频数超过3,则作为一个典型问题进行频数登录。

3.1.2 知识需求频数变化特点

(1)笔者根据登录的问题需求情况绘出问题需求频数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期能更清晰地反映问题需求情况。

图1展示了特长班问题需求频数变化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特长班知识需求频数较大的是: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8、状态、内能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应用;15、波尔能级。频数最大的是功能关系和电路分析。

图2显示了平行班问题需求频数变化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平行班知识需求频数较大的是:1、弹簧问题;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6、冲量动量;8、气体状态、内能;10、场基本概念;11、粒子运动;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是功能关系。

图3显示了特长班与平行班问题需求合计情况。

由图3可见,特长班与平行班共同问题需求频数较大的是: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11、粒子运动;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是功能关系。

3.1.3 特长班、平行班情况对比

针对前面问题需求分析,笔者想探讨两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在知识需求上的关系,结合前面的调查分析,笔者挑选了问题需求较大的前13个问题项目,考虑到影响学生知识需求的因素受其它变量的影响,对特长班和平行班进行偏相关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两个样本的偏相关系数为0.9736,P值为0.000

由以上两个表反映的情况与教学实际工作相符,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因此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平行班更强烈于特长班,因此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3.2 讨论

结合内容和图表可以看出:

力学:特长班、平行班共同的问题是弹簧问题、摩擦力问题、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功能关系、冲量动量关系等六个问题。但平行班更突出的问题是弹簧问题、受力分析、冲量与动量关系问题。在受力分析问题上,特长班主要表现在受力比较综合的情况下容易出错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的转换不熟练;而平行班主要集中在受力比较多时,变力的分析易出错。运动分析问题上,特长班主要表现为多物体多运动的拆解和物理量的对应关联上不熟练,平行班主要表现为运动分析过程的细节把握不准。功能关系问题,特长班问题集中在系统能量守恒和隔离体的功能关系转换不清,功能关系的利用容易出现丢掉一个力的功,平行班主要表现为不会求基本力的功(摩擦力的功,弹簧弹力的功),少求力的功,少计算能量,基本的功能关系不清;动量观点上,特长班主要表现为动量的观点以及与能量的综合应用不熟练,平行班主要表现为矢量运算、规律应用不熟练。因此,在问题的反映上特长班表现为复杂的、综合的应用不熟练,而平行班表现为基本知识的应用不熟练。

热学:特长班和平行班共同的问题是气态方程和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不熟练。

电磁场:特长班和平行班都表现为场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轨迹分析问题不清楚,平行班表现尤甚。

电磁感应回路:特长班、平行班共同表现为复杂电路及其结构的变化、回路动态变化不清楚,含电容器电路、电动机电路、高压输电线路和安培力作用下导体棒的运动、安培力的冲量、安培力的功与电量、热量、距离、动量、能量等的关系不清楚,平行班表现尤甚。

平行班和特长班受教学目标、内容等共同因素的影响,在知识需求上表现为强相关性;但是由于平行班和特长班学习情况的不同,两者在需求强度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3.3 结论

在知识问题需求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学生这些问题的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 因此需求相同,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平行班相对于特长班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更强烈于特长班,两个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4 研究二:考前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

4.1 考前能力需求统计

笔者在研究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发现考前学生的能力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

4.2 讨论: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实际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在相同能力需求项目上,平行班的频数比特长班要小,这是为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研究三:对教师教学的需求调查分析

5.1 对教师教学需求统计

5.2 讨论

从图5可以看出学生对典型题、错题讲解的需求最大。无论是平行班还是特长班,共同的是对老师高考前能讲典型题,易错题的希望。调查显示学生在考前的这些需求,实质上与学生对高考的想法对应,学生需要解题有思路,并且结果要正确,学生最关注的就是符合高考考试的要求。

6 总结论

1.在知识问题需求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学生这些问题的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 因此需求相同,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平行班相对于特长班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更强烈于特长班,两个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在能力需求上,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高考前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需求是进行必要的限时训练,最重要的是讲易错点和典型题,适当地讲知识结构和方法。

学生需求分析篇2

1 需求分析的定义和分类

需求分析(也称需求评估)是(在语言教学和语言项目设计中)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过程。

在外语界,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目标和背景,对需求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Berwick将需求分为感觉需求和感知需求(Berwick 1989)。Kemp将需求分为规范性需求、比较需求、感觉需求、表达需求、未来期望需求和重要事件的需求(夏纪梅,2003年,p.44)。Brindley(1989)认为需求有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Hutch and Water(1987)把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

外语教学需求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夏纪梅,1999年):(1)总体情况分析:学生情况,教师和其他相关教学条件的情况;(2)学习需求分析: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需要的语言能力,语域,要达到什么水平等;(3)社会(行业)需求分析:社会(行业)对具有语言能力外语人才的需求。

2 国内外需求分析研究

国外外语需求分析已经经历了长达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概括起来,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启蒙时期(1500-1910)、上升期(1910-1980)、英语时期(1980 - 1990)和平台期(1990 - 2002)。

外语需求分析技术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这一时期国外外语需求分析正处于平台期。此时,分析技术和工具更加成熟。国内外语界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外语需求分析的成功经验,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英语教学领域,如大纲设计、课程设置、教材、考试准备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外语需求分析在教育系统中有很长的历史,业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析系统。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西南某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研究目标,随机选取97名学生(采样率接近5 ‰),采用文献法、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3.1 样本信息

3.1.1 基本信息

根据有效问卷,男生31人,占32 %,女生66人,占 68 %性。符合艺术专业的男女生比特点。平均年龄为19.753,最小17岁,最大22岁。大部分学生是在12或13 岁,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这与城市学校从小学三年级或者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大为不同。所有的学生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构想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是从两岁到青春期。Lenneberg相信大脑偏侧在青春期已经完成,使得后青春期语言习得困难,完整的二语习得的学习目标不太可能实现((Jack C.Richards,172)。

3.1.2 生源地

把学生生源地列入问卷调查,因为它的确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根据有效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占样本的35.1%,32名学生来自城市,占总数的33%,20人来自县城,占总量的20.6%(表1)。11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占11.3%。

一般认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同时,有一些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进入初中后才开始学习英语。这使得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背景和水平各不相同。

3.1.3 高考英语分数

西南某高校2013级艺术专业大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A班)最高平均分为85.62和(B班)最低平均分为 53.04,比其他非英语专业班级英语平均分低很多。这表明他们的英语水平很低。因此,他们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殊的英语教学,特别是教材和教学策略。

4 结果与讨论

4.1 基本的学习需求

如表2所示,56.7%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是必修课程。20.6%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他们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说很重要。不到10%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他们喜欢英语。这种现象表明,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具有工具性动机,但缺乏兴趣 所以他们学习英语很被动。

4.2 英语水平自我评价

大学伊始,每个学生已经学习英语好几年了。因此他们各自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但统计数据显示20.6%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很普通,而75.3%的学生认为他们不擅长英语。擅长英语的学生数为零。这种现象已被他们的高考英语分数所证明。这表明它们缺乏坚实的基础英语。

4.3 教学方式

31.9%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感到满意,而34.1%的学生不满意,其他34.0%的人没有表态。这说明学校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老师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4 学习方式

正如表4所示,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58.8%的学生跟着英语老师学习英语。他们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16.5%的学生自学英语。他们有自己具体的学习策略。7.2%的学生与同学一起学习。另有17.5%的学生根本不学英语。他们常常上课迟到甚至旷课。

根据表5的统计数据,约有54.63% 的学生认为最恰当的方式是在英语课堂上跟着教师学。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学习方式。约23.7%的学生认为最好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英文广播来学。其余学生有的认为自学好,有些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是与同学一起学习,还有人认为最好是网上学习。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这无疑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了解这种变化,并采取新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5 英语教学效果

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这是他们学不好英语的根本原因。图2显示了学生目前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超过90%的学生认为 目前英语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系。

4.6 教学策略

50.52%的学生(表6)不希望通过听老师讲课来学习英语,而是想通过互动交流学习。31.96%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时得到更多的启发,而15.46%的人希望在学习英语时得到更多的辅导,。他们想学习更积极些。只有2.06%的想要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约40%的学生希望降低教材难度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其他学生希望采用的教材能与他们的专业紧密相关。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改变现有的教科书,至少增加一些涉及音乐,舞蹈和艺术领域的教学素材。有的学生认为最好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班级来教学,如快班和慢班。

学生需求分析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英语学习 需求分析

随着我经济不断的发展,与国外交流越来越多,英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与之相对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正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而在高职外语教学改革中,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需求,找出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相对应因素,才能避免高职英语改革的盲目性,才能找到切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途径和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需求分析等理论研究

在国外,需求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外语领域,时至今日有了不少成果。国外著名学者West认为需求分析是了解目标情景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需求情况和学习者如何以最佳方式掌握目标语言,得到不少人的认可。知名学者Hutchinson,Water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认为目标需求包括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而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已有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等。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把英语学习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标分析和学习过程分析,目标分析指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习过程分析指学习者当前的外语知识和水平、个人愿望、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

综合以上理论,在高职英语学习中,需求分析可以收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要求和愿望等情况,以此来分析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下文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以本院校为例,针对所有学生和3年以上英语教学经验的老师,随机抽样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学习动机、课程和教材、课堂和教师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对学习英语的需求。从被动学习角度说,英语课程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程,作为毕业必要的学分(毕业至少要求过英语3级),是十分重要也必须通过的。从主动学习角度说,很多专业必须学习好英语,才能掌握职业技能和更好的就业。有45%左右的学生希望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余的以过三、四级考试和学分为主。

2.对课程和教材的需求。对教材方面的需求。在2000年10月制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之前,高职院校没有用于高职英语的专用英语教材,大多数借用普通本科或专科的英语教材。2001年之后少数高职院校开始编写和出版某些特殊专业的专用英语教材,但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沿用专科、本科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和新交互等。高职学生希望能实用、更专业的教材,对现有教材满意程度有待改善。

对课程方面的需求。由于高职学院很多专业是实用技术类的,不少学校便压缩英语课时,只要求学分和考试过关,只要求基础英语。一些专业的同学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要求,并不希望过了三、四级英语就不用学了,但目前高职院校没有更进一步英语课程。

3.对英语课堂的需求。英语教学以老师为主,主要讲述课本内容和语法,以听说读写为手段,但很难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其他学生由于英语不好、不感兴趣等原因不愿参与课堂活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确实的提高英语水平是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

4.对教师的需求。英语教师应经常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在高职院校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60分万岁”的考试模式下,高职学生英语学多是被动学习,完成任务式学习,英语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有的甚至退步了。由此对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有以下启示:

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设置基础英语、职业英语、专业英语等层次,每一个人都有不同要求,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拓课堂外的学习方式,如学英语歌、英语角、看英语电影和网上学习等。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引进有一定教学经验或者优秀的年轻老师,对专业方面严加审核。专业合格的年轻老师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能与时俱进,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能选择教材,活用教材,跳出教材,发展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带有功利性。学习中他们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通过观看电影、课堂谈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需求分析理论出发,联系当前高职英语学习情况,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需求,并对高职英语的明天提出个人建议,希望高职学生能更好的学好英语,掌握职业能力,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学生需求分析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需求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的理解是:每位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均得到发展,但是根据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做到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如何准确地找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需求点,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均有所收获,感受到快乐就变得极为重要。

1关注学生的学习期待

在找准学生学习需求点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期待。每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也总是希望做到最好,但是由于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最终的结果往往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在授新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学生将会在计算机学习这个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利用谈话方式。新学习开学伊始,当教师刚刚步入新教室,面对新生时,学生和教师之间都是陌生的,学生总会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教师,教师也希望给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除了常规的问候与提出要求之外,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笔者很想了解新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喜爱程度。于是,教师会提问:“大家已经学习3年计算机了,计算机课上的哪些学习活动是你喜爱的呢?”学生1:多做一些动手活动。学生2:多用一些课件演示。学生3:多一些小组合作。不难看出,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的期待不再是单一的由笔者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或是不停地动手操作。问题2:“对于新学期的计算机学习,你希望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毫无疑问,几乎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考高分,或者是比上学期有进步。问题3:“既然大家都对自己新学期提出了目标,那么谁知道新学期我们将学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能看出班级中有多少同学有预习的习惯,而且能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点的了解程度,最重要的是在倾听学生回答时,教师通过微笑和不时地点头,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1)要想达到目标,应该预习;(2)希望能提前预习新知识;(3)预习是一个老习惯,会得到赞许等。

通过一个简单的谈话,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对于之前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喜爱的学习方式,同时提起了学生对于新学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身体语言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以肯定,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教师调整本学期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依据。

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讲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这部分新知识之前的一天的家庭作业之一即是小调查。问题1:你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在你认为对的选项后画√)A.计算机的发展史B.计算机的特征;问题2:你还想知道计算机的哪些知识?你希望通过哪种学习方式学习新知识。

2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8小时,每节课都要学习新知识,他们也总是想尽力学好,但是长期疲惫的状态很难让他们记住那么多新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成为了此时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需求点。

中职生的天性是爱玩的,对于新奇好玩的东西感兴趣。上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学生已经习以为常,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了,怎样让学生对已经习惯的课件感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新授用0和1表示二进制数时,当大屏幕中出现了哈利・波特的头像时,全班没有一位学生走神,好的开始还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导,利用学生熟识的动画形象引入,利用魔盒的形式让学生猜数,将用数字表示信息,紧接着这个话题顺势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教师与同学共同拍手,利用每位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儿歌,找到儿歌中所蕴含的计算机知识。此时的学生表现得比平时更积极,更认真,生怕一个不小心,从自己嘴里发出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声音。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看出学生是乐于学习新知识的,只是原本的学习方式过于枯燥乏味,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需要老师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平日多一些倾听与观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去想,试着用学生的高度去看看学习这件事。本节课的亮点是将当前学生最喜爱的动漫形象及猜数这种小游戏放入课堂中,且在进行唱他们熟悉的儿歌时是老师带领学生边拍手边数的,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既然开学伊始,学生已经说出了他们希望在计算机课上尽可能多地开展活动,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开动脑筋,怎样将学生的期待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都喜欢剪纸,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何不用他们的强项来帮助他们的计算机学习呢?于是,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这节课教学时,将他们的兴趣与新的知识增长点融合在了一起。之前一天,利用留作业的几分钟,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机的特点,如果动手剪一个计算机模型,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利用学习小组,让每位小组成员各自选一个图形,要求小组内各位成员所选图形不一样,然后留了一项动手作业,每位同学剪6至8个完全一样的你刚所选的图形。刚布置下这项作业时,每位同学都很乐于去做,完全没有畏难情绪。此时,为了减少第二天教学中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复习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完全一样”。这时在每位同学都对新知识十分有兴趣的前提下,将旧知识加以巩固。第二天在新课授课时,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不仅将自己所选的图形进行了拼摆,在小组成员合作的时间里,还尽可能的选用其他同学准备的图形拼摆。

3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课标》中提到:“计算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而是应调整教师的步伐,配合学生的学习,如果将教学目标看做一个苹果,应是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到,使劲儿一跳能摘到。

前测这个环节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程度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是往往会被许多教师忽视。前测可以是一份简单试卷,可以是口头的几个问题,还可以是小调查,形式多种多样,不能总局限于一种方式,这样学生将会感觉十分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中专第一学期的第个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毫不陌生,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每位同学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并且对许多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这部分知识又是重点与难点,要想让他们学好,就应掌握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了解的程度。利用零散的时间提出几个问题,此时并没有进行此单元的学习。问题一:“如果家中或小公司有几台电脑都要上网怎么办?”于是,引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网络的概念。问题二:“一个小公司有五六台电脑,工作需要相互联结,如何解决?”这时,学生不像刚才那样立即有反应,大部分是想说却好像不知怎么说似的,只有大约十个学生举起了手。笔者分析:学生关于计算机网络征的知识更多是达到了了解的层次;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但是受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很好的动手联结过;这些都是我进一步备课,调整教法,改进教案的基础。

学生的基础并不一定是关于所将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也可以是经验基础和性格特点。同时教授2个班级时,同样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其中一个班级对交换机使用情况较好,所以安排将授课形式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且座椅也是按照学习小组排放,此节课通过小组成员的动手实验,小组汇报,让学生亲历了大胆猜测――动手验证――自教师总结的学习过程,全班同学都感到这种学习形式十分有趣,均积极参与。另一个班级整体较为内向,则是采用了教师和个别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通过猜测――观察――总结的形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此节课由于动手实验的人数少,这部分所花时间较少,更多同学在进行发言时比往常更加积极主动。两个班级采用不同形式学习同样内容,通过课堂练习及作业反馈看,全班均参与实验的班级,课堂练习做得比较好,但是落实在笔头的作业,不如另一个班级。分析:全班均参与实验的班级,由于当时对于实验的印象比较深,形成的更多是表象,没有内化为理解。而另一个班级,侧重点在于用言语表达实验的过程,且当堂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练习的较多,理解较深刻,所以落实在笔头上更好一些。

学生需求分析篇5

一、阅读需求的实质

镜头一

在阅览室,有42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在阅读,其中有12位同学边阅读边摘抄读书笔记,阅读的杂志内容大概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世界知识》、《百科知识》、《读者》、《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专业及拓展知识方面的;有15位同学阅读《中学生阅读》、《舞蹈》、《小说月报》、《青年博览》的内容的杂志,但不做读书笔记;有9位同学阅读内容大都是《自我保健》、《大众医学》、《祝您健康》等身体保健方面的;有6位同学组成二人小组的形式边阅读边小声讨论,他们阅读的杂志内容是《健与美》、《流行歌曲》、《大众电影》等娱乐方面的;所有的同学手中都拿有2本以上的杂志。

从镜头一看到,阅读《幼儿教育》等专业及拓展知识方面并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只占28.57%;阅读《中学生阅读》等拓展知识但不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占35.71%;阅读《自我保健》等身体保健内容的学生占21.43%;阅读《健与美》等娱乐方面的学生占14.29%。42位学生中每人都有多本杂志,并没有对阅览室内书架上的中学生推荐的必读书进行阅读。

阅读的实质是从图书文献中获取知识。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读书,提倡学生读名著、读有利于提高文化课成绩的书,但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才能增长知识和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分为研究需求、认知需求、欣赏需求。

1.研究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学习语数外基础课外,还要学习幼儿教育及心理、唱歌、舞蹈与绘画等专业课,每一门课都要学好,因为他们毕业后要到幼儿园做老师,那真是琴棋书画样样行。所以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有28.57%的学生都是以《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等为主,并做好读书笔记,为他们搞幼儿教育研究打好基础。这是一种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专业问题的研究而进行的研究需求。

2.认知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而他们的认知因人而异,阅读的收益有很大差别。满足阅读需求的途径一是靠自身的力量,二是靠外界的力量。有35.71%的学生阅读《中学生阅读》、《舞蹈》、《小说月报》、《青年博览》的杂志,但不做读书笔记,这是他们对知识的广泛摄取,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反应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广泛阅读,来增长知识的认知需求。

3.欣赏需求。文学欣赏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常常唤起读者的身心共鸣,使读者得到阅读的愉悦满足。有35.72%的学生阅读《自我保健》、《大众医学》、《健与美》、《流行歌曲》、《大众电影》等保健与娱乐作品,特别是《健与美》这本书,学生都是用“抢”来阅读,学生在身心疲惫时通过自主阅读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阅读娱乐性的作品来缓解紧张之感。这是一种通过阅读,得到身心愉悦、情感满足的欣赏需求。

二、影响阅读需求的因素

镜头二

在一个38位同学的班级中,只有15人经常借书。他们在刚入校时,来借书的学生还是可以的,三年下来,来图书馆的人就减少了。问起原因?老师的回答是:我是鼓励学生借书的。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有的人去弹琴、画画去了;有的人不愿来,说没什么好看的;我们也很忙,没有时间来借书。

镜头三

笔者曾在一个图书馆工作时,遇到这样一件事。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一位前来借书的学生严肃地质问到:“今天不是你们班借书,你怎么借书?”那位学生回答:“我是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原来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认识那个班级的图书管理员,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是可以每天来借书的,这是优惠班级图书管理员的待遇。此后,那位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很少来借书。

以上两个镜头可以看到,有的学生一如继往地来图书馆阅读,有的学生不知何故却不来图书馆,有的学生却因为工作人员的生硬语言影响了他的阅读。

有人说,图书馆里藏书量的多少,书的品种是否齐全,复本量是否多,书的内容优劣等是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主要因素。我认为,影响读者阅读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一是社会因素。比如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二是读者本身的因素。如读者是否喜欢读书,是否有阅读的习惯,是否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三是图书馆的因素。如藏书量、时间、馆舍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服务等。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不好,藏书再全,复本再多,书的内容再优,也同样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阅读需求的措施

镜头四

在星期一下午的借书时间,本来是安排A级学生借书,在许多A级的学生中有一位B级的张三也来借书,不给她借吧,她已拿好要借的书,特不想伤了她那颗阅读的心,就借给她。星期二B级学生借书时间,张三今天是理所应当来借书。一般在放假前,由于图书馆期末整理图书,所以要求学生归还所借图书,但那个张三没有还书。第二学期开学时,她才把书还给图书馆,理由是“我想在假期里看,所以没还”。本来让她缴纳逾期罚金,但看到她那求知的神情,对知识的渴望,还是没有让她交。

从镜头四可以看出,张三这类同学充分利用图书馆,而在图书馆也得到满意的服务。图书馆对她的多次借阅不但不拒借,而且还对她的阅读给予支持和理解,不让她交纳逾期罚金,主要是鼓励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要因为所谓的罚金而影响阅读。图书是为了让人看的,学校的图书更是为了让师生阅读的。

以上的镜头虽然只是个案,但它们也能反映出一般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需要老师、学生和图书管理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更需要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以师生为重点,变被动为主动,围绕师生的阅读需求,做一些对应的措施调整。

1.多渠道购置图书,健全藏书结构。学校每年要添置一些最新图书,不管是政治理论、经济金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普及方面的,还是教育心理、幼儿技能、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方面的,不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也要适应学生特长的需求。根据需求,让师生参与购置。总之,不拘一格地多渠道全方位地购置图书,优化藏书结构,加大优质图书的流通量,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2.以互动的形式,开好第一课。对于9月份入学的新生来说,图书馆肯定是陌生的,图书管理人员不但要给学生讲授图书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仔细地介绍图书馆的布局、图书的分类、图书借阅流程及制度等,以互动的形式上好“熟悉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第一课,给学生一个概括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增加与图书馆的亲切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培养初步的信息意识。

3.开设特色服务,加大宣传报道。图书馆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展示,利用视听、实物、口头宣传等,对学生的阅读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推荐一些陶冶情操、完善心智、启迪思想的好书,增强作品的辨析能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比如,图书馆开辟新书介绍专栏、定期推荐健康有益的特色类图书、期刊类的优秀书目、联合学科组举办读书活动、推出学生阅读排行榜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完善图书馆的职能服务。

学生需求分析篇6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 学生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44-0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属于职业英语,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交际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了解学习者要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程度来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尹春霞,2012)。教师通过需求分析,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姬姝(2011)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反复地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整。需求分析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同时考虑学习需求和目标情景需求。其中学习需求分析涉及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尤其涉及对教材和教法的要求与自我评估;目标需求为分析涉及学习者的态度、动机和目标。满足学习者需求既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需求分析在合理制定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容忽视。基于此,研究者从需求分析理论视角出发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说明一点:本研究是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调查并分析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需求。

1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是南充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2013级的100位学生。研究目的为通过调查得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操作起来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分析:通过学生背景信息了解学生需求。它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和目标,即目标需求分析中的学习者态度、动机和目标;(2)课中分析:它涉及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材使用、考核方式的要求,即学习需求分析中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尤其是对教材和教法的要求;(3)课后分析:这主要涉及学习成果,即学习需求分析中的自我评估。问卷答案采用单选和多选相结合的选择式,答案从A-K不等,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二是给受试者留有更多思考余地。有效问卷为94份,有效回收率为94%。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问卷调查情况如下:从课前分析我们得出高职商务英语学习者的态度、动机和目标。55%的学生表示会利用课下时间主动学习英语,20%的学生表示会利用课下时间主动学习商务知识,27%的学生表示会利用课下时间主动参加商务英语相关比赛。这说明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和态度都有待提高。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商务英语专业,75%的学生选择求职需要,22%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仅3%的学生选择应付考试。这个数据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就“我目前的学习目标”这一提问,58%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词汇、术语和句型表达,85%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听说技能,58%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阅读技能,88%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翻译技能,88%的学生选择商务专业知识,58%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能力,53%的学生选择团队合作技能,70%的学生选择创新思维能力,63%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能力,66%的学生选择解决问题能力,42%的学生选择自我评估能力。不难看出学生尤其希望加强商务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翻译与听说技能,这对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就“我目前的考试目标”一题,86%的学生选择大学英语四级,73%的学生选择大学英语六级,92%的学生选择专业英语四级,25%的学生选择专业英语八级,88%的学生选择英语职业技能考试(口译、商务、文秘及其它),64%的学生选择课程考试。这表明学生的考试目标也较明确,他们尤其希望通过专业英语四级考试、英语职业技能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因为这些证书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影响较大。相比较,选择希望通过课程考试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至于仅25%的学生选择希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因为专八是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英语能力鉴定较有影响力的证书。

课中分析涉及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教材使用、考核方式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师要求的调查,50%的学生喜欢有商务知识的英语教师授课42%的学生喜欢英语好的商务专业教师授课,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说明学生偏好英语教师教授商务英语专业课,毕竟商务英语属于英语专业这个大方向,学生喜欢甚至习惯于英语作为授课载体。这也能在“授课语言方式偏好”题目中得到共识,2%的学生喜欢中文授课,11%的学生喜欢全英文授课,7%的学生喜欢中英结合,中文为主,80%的学生喜欢中英结合,英文为主。那么怎样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一定商务知识的教师队伍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头戏。就对教师背景需求来看,从助教到教授的选项比例变化不大,这说明学生不太在乎教师的职称,他们在乎能否学到实用的商务英语知识和能力。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喜好,78%的学生喜欢英语听力,80%的学生喜欢英语语音,63%的学生喜欢英语写作,56%的学生喜欢英语语法,71%的学生喜欢英语口语,75%的学生喜欢商务英语综合课,47%的学生喜欢商务英语视听说,39%的学生喜欢商务英语阅读,没有学生喜欢国际贸易实务。这些结果除了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还和课型关系较大。我们比较容易看出学生乐于接受英语语音、商务英语综合课和英语听力,因为这些课程建设比较成熟,也容易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情感需要,学生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来培养商务英语能力。但仅学几门学生喜欢的课型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学习的内容还要满足学生将来职业和个人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加强国际贸易实务这一专业课的建设。这说明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再次是学生对教材的要求,14%的学生选择翻译版英文教材,48%的学生选择原版英文教材,12%的学生选择中文教材,35%的学生选择双语教材。这说明学生较喜好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但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双语教材成为了第二选择。最后是考试方式喜好调查:44%的学生选择试卷(开卷),17%的学生选择论文,37%的学生选择见习报告,76%的学生选择平时成绩,没有学生选择目前比较普遍的闭卷考试。排名前三的为形成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这说明考核应该多样化和尽可能实现教考分离。我们需要通过学生平时表现以持续评价学习成果并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开卷考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见习报告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做好正确的自我评估以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并提高职场竞争力。当然,论文考核是一种有效地形式,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但应该增加专业实践性选题的比例,让学生感觉考核方式和市场接轨。从学生对闭卷考试的不支持,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得不到高职学生的欢迎,因为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实用性的职业教育。

课后分析涉及学习成果。在“学习一年商务英语专业课后我觉得以下哪些技能比较欠缺”这一题中,88%的学生选择英语听说技能,37%的学生选择英语阅读技能,75%的学生选择英语翻译技能,58%的学生选择英语写作技能,90%的学生选择商务技能,39%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能力,24%的学生选择团队合作技能,64%的学生选择创新思维能力,50%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能力,37%的学生选择解决问题能力,22%的学生选择自我评估能力。这说明多数学生对商务英语阅读能力持肯定态度。但除了能看懂相关的英文合同、单证、说明书、广告等,我们还需加强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培养,如商务技能、英语翻译技能、听说与写作技能,高职商务英语不仅要求有专业的商务英语会话、翻译和交流,还要求学生会书写简历、商务函电、合同、广告、通知等。我们更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培养,如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学生对高职商务英语的学习目标和考试目标较明确,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在课内、课外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第二,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要求有待提高,首先教师需要是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其次教师需要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和学生不断地交流使得教学信息及时共享。第三,多数学生承认自己商务技能欠缺,甚至觉得自己学习的英语与商务关系不大。可见,目前我市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不够突出商务知识和职业化教学,尤其体现在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上。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相关时,即能满足当前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学习才会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于此,我们的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需要突出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整体性、知识性、有效性和发展性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第四,学生不支持闭卷考试,考核形式应该多元化和实践性,如见习报告、平时成绩、论文和试卷,甚至可采用证书认证的考核形式以提高学习针对性和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这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3 结语

本研究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调查和分析是探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这样能深入了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以期构建一种适合我市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进而培养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以商务专业为主的“商务+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姬姝.专门用途在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36-137.

学生需求分析篇7

为了解大学生旅游现状与市场需求,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调查方法,在全国随机调查了740名大学生,男生占48.38%,女生51.62%。调查数据采用Excel工作表进行卡方检验,对大学生旅游现状与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旅游现状;市场需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逆势上扬,对国内经济贡献率超过10%,足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大学生2468.1万人,位居世界第一[1]。有调查结果显示,50.8%的大学生有外出旅游的经历[2],但大学生旅游市场尚未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存在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和旅游供给市场重视不够的矛盾[3],旅游行业必须充分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本次调查我国大学生旅游现状及市场需求,并进行广东与其他省份之间的比较分析,目的是为政府和旅游行业提供大学生旅游现状及市场需求的调查报告,为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提供参考,旨在促进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全国25个省(直辖市)共62个城市74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8.38%,女生51.62%。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调查方法,问卷分2个项目,共23个题目。设计完成后发放网络问卷54份进行预调查并最终确定了问卷调查的2个项目,共24个题目。正式调查总共发放并回收740份问卷,有效问卷740份,其中网络问卷675份,纸质问卷65份。网络问卷占91.22%。调查数据的统计学检验方法:采用Excel工作表进行卡方检验。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分析

2.1.1大学生旅游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80.54%大学生热爱旅游,41.35%选择与朋友出游,62.97%出游时间是暑假,52.16%大学生偏好省外游,84.46%平均每次出行天数6天以内。在旅游消费方面,59.22%旅游前购物消费是100-500元,35.14%旅游整体消费在1001-2500元/次。在出游方式方面,94.32%大学生旅游方式是自助式;40.54%住宿偏好是连锁快捷酒店。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热爱旅游,旅游出行在6天以内,这结果与文献报道[4]基本一致。在旅游消费方面,有35.14%旅游消费在1001-2500元/次,这与2010年的文献报道[5]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出省旅游比例上升,参团出游比例与2014年的文献报道[6]相比大幅下降,这说明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1.2广东省与其他省份大学生旅游情况的比较分析

广东省大学生年平均旅游次数为大于3次的比例(6.20%)低于其他省份(15.00%),而家庭资助比例(60.4%)则比其他省份(55.41%)高。家庭资助是大学生旅游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这与文献报道一致[7]。在旅游态度、旅游天数、旅游方式、旅游时间、旅游动机、旅游范围、住宿偏好、人均支出、出行伙伴、旅游制约因素、旅游前消费和购物偏好方面,广东大学生与其他省份大学生基本一致。这说明广东大学生与其他省份相比,大部分的旅游情况基本一致,家庭资助是大学生旅游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2.2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2.2.1大学生旅游兴趣调查分析

旅游的兴趣与动机关系密切。调查发现,73.92%大学生旅游动机是文化的动机,因此,文化是吸引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表1可知,广东大学生以休闲度假的方式旅游比其他省份明显要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02,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选择自然风景游的比例较高(40.50%),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5]。结果提示,风景名胜的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可制定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大对自然风光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当地旅游,培育大学生旅游市场。

2.2.2大学生旅游交通工具调查分析

旅游交通是影响大学生出游的重要因素,经济便利的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当地旅游。从表2可知,广东大学生选择飞机出游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要高,而其他省份大学生选择火车出游的比例却比广东大学生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37,P<0.05)。从总体上看,火车(31.35%),高铁(26.49%),飞机(24.05%)都是大学生主要选择的旅游交通工具。其中选择飞机的比例占24.05%与龙茂兴的研究报告[8]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果提示,随着经济的改善,选择飞机出游的大学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航空公司可针对大学生制定相应的优惠时段和优惠价格,以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飞机作为旅游交通工具。

2.2.3大学生旅游饮食偏好的调查分析

旅客饮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部分,当地饮食文化也是吸引大学生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表3可知,广东大学生选择当地知名饭店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的高,而选择当地街边知名小吃的比例却比其他省份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32,P<0.05)。以上数据提示,广东大学生饮食习惯可能与省外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可针对广东大学生适当加强当地饮食文化和知名饭店的宣传,以吸引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饮食的旅游消费。

2.2.4大学生旅游前购物的调查分析

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对旅游至关重要。不同的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不同,消费也不一样。从表4可知,广东大学生选择购买日用品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的高,而选择购买食品的比例却比其他省份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7,P<0.05)。这说明广东大学生旅游前更注重日用品的购置和准备,食品则更多的是到当地去解决。

2.3大学生旅游资讯的调查分析

2.3.1大学生旅游资讯来源的调查分析

旅游资讯的宣传是促进大学生旅游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资讯其效果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一样。从表5可知,广东大学生通过广告获得信息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的高,而通过电子媒体获得信息的比例却比其他省份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44,P<0.05)。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旅游信息有49.46%是来源于电子媒体,这与文献报道[8]的研究相一致。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大电子媒体和广告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旅游推介信息,并利用电子媒体和广告进行旅游宣传。

2.3.2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关注程度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随着大学生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的旅游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从表6可知,广东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旅游受到企业重视的比例比其他省份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4,P<0.05)。结果显示,广东的企业相对而言,比较重视大学生旅游。但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71.35%)认为企业对大学生旅游的关注程度是一般。数据表明,大多数企业不那么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缺乏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分析,忽视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能力,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因此,可能普遍低估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消费能力[9]。旅游行业必须充分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结论

3.1大学生旅游消费和出省旅游的比例上升,有35.14%的旅游消费在1001-2500元/次,家庭资助是大学生旅游的最主要资金来源。火车、高铁、飞机都是大学生主要选择的旅游交通工具。

3.2大多数大学生旅游动机是文化的动机,选择自然风景游的比例相对较高。

3.3广东大学生与其他省份相比,大部分的旅游情况基本一致,但在旅游次数、旅游偏好、旅游信息来源、资金来源、交通方式、饮食偏好、旅游前购买物品、企业关注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3.4大学生旅游信息主要来源于电子媒体。多数大学生认为,企业对大学生旅游的关注程度是一般,不够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伟丽,薛宝琪.在宛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调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3):48-52.

[2]刘川.大学生旅游调查与市场开发策略分析——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旅游.2011(6):16-17.

[3]佟静,洪帅.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50-51.

[4]王维佳.大学生旅游偏好研究—以绍兴高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133-134.

[5]杜继淑,郑惠.“90后”大学生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7-141.

[6]郭正炉.大学生旅游需求调查分析及旅游企业的营销策略—以中央财经大学生学生为例[J].产业经济,2014,(11):91-101.

[7]刘锦莲,廖锌超.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8):11-12.

[8]龙茂兴,李艳萍.大学生旅游偏好调查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3):50-54.

学生需求分析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前培训;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42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复杂。学校教育普遍停留在学历教育层次,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市场实际需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能力有限、指导方式单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无法实现从学校到工作间的顺利转换。如何通过职前培训开发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竞争力,以达到企业欢迎、毕业生专业对口双赢的局面,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市场上职前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等方面,并强调通过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实践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问题还缺乏专门性的深入研究,若要切实发挥职前培训在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顺利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还缺乏一套基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合作的实施方案。

2 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的学生职前培训是指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大学生在“入职”之前所接受的,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各项培训活动,以使其成为同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项目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于职前培训的需求情况,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流程,旨在设计出科学可行的高校学生职前培训流程,并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合作的职前培训理想模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高校就业管理体系服务能力的提升。

调查共选取了湖北省内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10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其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等)、职业认知状况、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等模块。共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7份,剔除含缺失值问卷32份,得到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90%。

3 结论与分析

根据我国当前实行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由问卷调查、文献分析、访谈交流所得的资料成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3.1 关于大学生实习的结论

多数具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反映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专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不足的困难,其中理工科学生反映尤为突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导向性的教育还存在缺陷,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的内容及场景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距。

3.2 关于大学生职业认知的结论

通过职业感知、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测量分析,笔者发现被调查者整体职业认知情况良好,职业感知(权重值3.59)、职业素养(权重值3.49)、职业价值观(权重值3.69),但还存在部分学生职业发展认识模糊的问题,而且多数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甚至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

3.3 关于职前培训需求的结论

3.3.1 学生对职前培训需求程度较高

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需要职前培训。这表明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才能成功就业,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3.3.2 职前培训信息获取途径有限

目前大学生接触职前培训的方式主要是校园海报、宣传资料、招聘网站以及院系老师告知,方式较为简单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事实上大学生校园网络设施完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其通过更便捷的途径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如清华大学开通的“职业教育网络学堂”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规划、职业认知环境、求职礼仪与技巧、工作能力拓展等板块,通过网络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职业知识。

3.3.3 职前培训内容的需求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及讲座,就业政策讲解以及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大学生迫切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20.7%)、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18%)、求职能力和技巧(16.2%)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需求更加理性,并且具有针对性。同时调查显示开展职前培训的组织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6.6%)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加快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转变,以就业指导中心为突破口,开展全面有效的职前培训是当务之急。

3.3.4 培训方式的选择更青睐实践机会

在培训方式上被调查者体现出了较强的亲身体验意愿的倾向。29.1%的学生选择了企业实习,24.6%选择了体验式培训,这体现出学生的选择更具理性和实用性。同时多数学生希望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职前培训,这也是当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制度的趋势反映。对于企业而言来说,开展职前培训固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但考虑到投资收益的迟效性和长期性以及新入职员工的流动性,企业的投资不足,积极性不高;大学教育主要是基础性教育,高校自身培训能力有限;政府监督协调不够,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前培训模式建立还需要多方协调和努力。

3.3.5 培训师资选择倾向于企业人士

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群体包括成功企业家(22.8%),成功就业的学长学姐(17.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17%),而高校教师仅占3.9%。这反映出学生对培训师资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他们总体倾向于获取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直接参考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标准。高校教师由于实践经历有限,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政策宣讲和固定的简历、面试技巧,难以适应实时的市场需求,对学生吸引力较低。从深层次来看,高校教师的聘用晋升机制偏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而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常常被轻视。

3.3.6 培训时间选择较为集中

多数学生希望在大三的每周末或者上课日的晚上接受培训。笔者分析,大三学生由于就业时间临近,面临寻找工作的压力大。因此在大三时段接受职前培训,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实习项目,也将为随后寻找工作做好更为全面的准备。事实上对学校方面也存在相应影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积极鼓励和呼吁各学院增加职前培训的课程,但并未直接提供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师资安排也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在培训时间等方面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矛盾。

4 建议与措施

4.1 开展职前培训的职能分工

4.1.1 政府完善法律和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规范,在信息、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企业、高校双方提供合作信息;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实施,使大学生职前培训做到有法可依;发挥公共财政在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中的导向功能,合理划分经费投入的比例和责任,使经费投入与校企合作发展相适应;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职前培训的企业给予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4.1.2 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

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更影响着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把职前培训带进校园,与当前的大学教育相结合,将企业的培训提前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针对大学生对于培训师资的需求,鼓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师、高层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并将这种指导与选聘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渴望能够亲身实践的现实,企业要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

4.1.3 高校积极推动和开展职前培训

(1)高校作为职前培训的实施主体,要意识到当前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2)寻求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并聘请企业人士授课。将学术型的学校老师授课和实践型的企业人士授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建立长期动态的职前培训体系。高校要改变以往临时的间断式的就业指导,完善培训流程,建立起从大一至大四的全程指导体系。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三年级学生加强职前培训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服务。

4.1.4 大学生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职前培训

大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在夯实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企业师资和实习机会,积极反馈培训效果;转变就业观念,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观,树立阶段性目标,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调整就业预期,调节就业心态,学会适应不同角色。

4.2 职前培训的实施流程设计

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流程分析,发现企业培训仅仅关系到员工和企业两方面,是从企业培训的实施步骤出发进行设计的。在考虑到大学生职前培训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大学生的职前培训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主体,本研究构建出以高校作为培训主体,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监督下,联合企业开展有效的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实施流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海宁.大专院校毕业生职前培训系统性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2]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