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生教育培训8篇

时间:2023-06-06 08:59:58

中学生教育培训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大学生骨干 培训 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季建华(1966- ),男,四川西昌人,西昌学院保卫处处长,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网络文化及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四川 西昌 615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61-02

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兼职学生骨干、各级学联和学生会骨干、学生社团骨干和班团骨干,他们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学生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国家战略发展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培养的重点对象就是学生骨干。

一、科学认识大学生骨干培训的意义

1.培养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5月16日,由、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以此为标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正式启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项目,大学生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对象。高校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是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考验、共青团履行自身职责以及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2.影响学生行动趋向。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明志,以远大的志向提升前进的动力;要勤学,以渊博的知识扎实前进的根基;要知礼,以良好的修养积淀前进的底蕴;要自强,以拼搏的精神鼓足前进的勇气。如何做到“四要”,需要大学生不断努力和提升,更需要学校不断教育和培养。

3.深化学生思想深度。大学生学习思想理论课程、上党校,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但在思想深处,不一定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有必要从学生骨干抓起,从思想深处入手,让大学生学理论、强实践,提高政治素养。举办大学生骨干培训就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在引导骨干大学生接受先进理念的同时,进一步让其结合自身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学习与工作中,充分发挥影响力。

4.加强师生互动沟通。虽然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强,但他们思想尚不成熟,观察问题片面,处理问题主观随意,行动盲目冲动。然而,学校、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了解并不全面,只有通过学生骨干搭建师生联系的桥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贯彻学校的意图。

二、科学分析大学生骨干的发展现状

1.队伍发展迅速。“90后”大学生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等明显增强。一进大学校园,他们就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各级学联、学生会骨干、学生社团干、班团组织的选拔;此时,学校也以锻炼学生、提供平台为目的,尽可能地给有意愿的学生提供机会。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骨干队伍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骨干队伍人数已占学生人数的25%以上。

2.整体素质较高。当代大多数学生骨干一有政治素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追求真理,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分析同学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二有知识素质:知识广博,见识超前,成绩优异;三有能力素质:社会工作能力极强,成为老师的助手、学校与同学的桥梁纽带;四有心理素质: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情绪稳定,胸怀宽阔,作风冷静、果断干练。

3.面临挑战增多。我国正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社会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竞争异常激烈。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重要问题。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骨干面临的机会更多,挑战也更多。

4.发展不太均衡。学生骨干虽具有一系列优秀素质,但他们依然有不成熟稳重的表现:理想信念淡化,个别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模糊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缺少社会责任感;学习松懈,个别学生无法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压力大,个别学生骨干高傲、摆架子,甚至歧视普通同学,同学关系紧张;缺乏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懂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起不到引导和沟通的作用;盲目被动,长期在老师的安排和扶植下工作,没有主动、独立工作的经验,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的思想动机不纯,功利性倾向严重,出现拉帮结派、请客送礼,具有两面性。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骨干成人成才

党的十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是党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贯彻十报告关于青年培养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生骨干队伍既是当前形势迫切要求,也是认真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1.加强思想意识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确了方向。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不断改进方法,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骨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骨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学生骨干要真正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成为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为学校、为同学服务,就要树立责任意识。学校要给予学生骨干工作的平台和机会,压担子,下任务,明确工作标准和内容,使其清楚自己的责任。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老师应积极教育引导学生骨干做对社会、他人、自身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负责任地做好每一件事。同时,学生骨干要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承担责任、到学生中调研,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3.加强目标意识教育。如何使大学生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高校结合价值目标、健康目标、学业目标、生活目标开展“成人教育”。在大学生目标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大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个人发展目标,最终形成自身独立的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协调发展,从做人与做事两个角度,从政治追求、学业发展、职业设计、人际交往和读书积累等方面,同时开展目标教育。

4.加强大局意识教育。高校学生骨干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骨干力量,是高校很多工作顺利开展的引领者、推动者。高等学校快速扩张,师资力量补充不足和办学经费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学生骨干的角色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培养学生骨干站在学校发展、同学成长的整体格局中,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质量建设,真正成为学校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未来国家的战略储备人才。

5.加强团队意识教育。学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分体系、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面培养学生骨干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思想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等,培养学生骨干的团队精神;通过班会综合课,加强班级建设,有效凝聚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培育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大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团体意识。

6.加强表率意识教育。表率是最权威的号召。学生骨干各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 在同学中以身作则, 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中, 学生骨干求先进,求优秀, 脚踏实地地工作,团结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7.加强纪律意识教育。学校要正面引导,以坚持灌输教育为主,通过多种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式加大对纪律的宣传力度, 多层次地强化纪律的灌输,持之以恒, 真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规知识、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发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取适当方法给予教育引导,把纪律教育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渐,强化预防。学生骨干要自省慎独,着力自控教育,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纪律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8.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的时代,高校学生骨干要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加强自身法制教育,具有基本的法制观念、法律知识和用法能力,增强自己的廉洁意识,树立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廉洁自律的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9.加强学习意识教育。促进学生骨干的全面发展,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理念。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和功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倡导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风气,广泛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大力推动校园科技创新,努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深化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育人的观念,为广大同学开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大力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项目。

10.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打造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做起。在高等教育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的人性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强调创新意识教育的过程化,以蕴含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育,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基本理论内化为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2]严蓉.浅谈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2).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2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问题。文章首先从果断性、团结协作能力、自制力和自信心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几个方面,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在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几点建议,希望对高中体育教学训练的实施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教学训练 体育 高中 意志品质

一、 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在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能够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意志品质,如:果断性、团结协作能力、自制力、自信心、自主能力、拼搏精神、自觉性等等十分多样,以下将对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果断性、团结协作能力、自制力以及自信心四个方面的培养做简要的分析。

(一) 果断性

参加体育教学训练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果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参与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反应。例如在篮球、足球等活动中,面对赛场上的各种各样的突况,学生必须要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决断。因此,体育教学训练活动这个特点,对学生果断性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课教师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的正确的果断性应是建立在科学的判断和明确的战术意识的基础之上的,不顾战术和活动实际情况的迅速反应是鲁莽而非果断。

(二) 团结协作能力

很多体育教学训练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在参与的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要取得胜利就必须齐心协力、共同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因此,学生在参与高中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的意义,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 自制力

在参与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训练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学生必须要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范,而这一点对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不同的规则来进行规范和约束,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首先详细的向学生介绍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活动的规则和要求,以规范学生的举止,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制能力。

(四) 自信心

参加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的过程。自信心是学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技能的水平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动力。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并积极寻找良好的契机,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前提。但是,任课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信心时,同时也要注意自信心是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情况之上的,不顾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实际情况的自信只是盲目的自信,是有害无益的。

二、 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注意诱导手段的科学运用

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应注意诱导手段的科学运用。例如:体育任课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明确顽强拼搏精神的意义,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让学生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思,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充分认识到具备顽强拼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诱导手段的合理运用,不失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注意正面鼓励法的合理运用

所谓的正面鼓励法,其实指的是,在体育任课教师开展高中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进行正面的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的努力得到应有的认可,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和自信心,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一种方法。高中阶段的学生非常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正面鼓励法的合理运用,能够让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对学生摆脱自卑的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多采用正面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和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注意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开展日常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高中体育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行为习惯会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首先,作为体育任课教师,应重视自身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其次,任课教师还应注意在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语言运用的艺术性,通过适当的、有哲理的、精辟的语言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任课教师还要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如:专业能力、业务能力、执教能力、政治素质等,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安祥,赵玲.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2] 刘知音,阮利民.浅析体育教学中情绪激发及意志品质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训练 兴趣培养 培养策略

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体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一样重要,《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训练为过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实施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发展。

一、体育训练兴趣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训练兴趣指的是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训练、体育活动有内在需求,包括情感、生理需求等的一种心理化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训练条件的影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另外,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在学校整体学科规划上,没有分配足够的体育课程时间,降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学过多强调技术与动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以教师教,学生模仿为主,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享受体育课程的兴趣,就失去训练兴趣。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二是体育能力限制,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基础差会导致学生更不愿意上体育课程;三是心理素质差。某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爱面子、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体育训练中害怕动作做不好被同学笑,导致不愿意尝试,害怕尝试。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形象气质和感染力,对于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在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方面,也不努力学习和实践。由于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形象、专业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体育训练兴趣。

三、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一)深化学生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理解

针对现阶段学生不重视体育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训练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训练的意义。没有健康的身心,就不能保障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育中,要强化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结合优秀体育人才、典型案例,指出体育训练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设施

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的体育训练服务设施是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基础,也是硬件保障[2]。契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购进新器材,或者是收集与再利用部分机构的有用的旧器材,使得运动器械齐全,将部分废弃或闲置的场地开拓出来,作为体育场地、学生健身场所。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相关规定,学校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基础和保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兴趣的培养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深入,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和训练兴趣。为进一步契合学生对新知识、新项目的需求,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引入竞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与奥运盛世、联赛、大学生竞技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联校比赛等[3]。

(四)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时,需要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为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身体基础、体育基础、性格爱好及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等,制订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兴趣培养方案,并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性的体育训练目标,引导循序渐进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缺乏体育训练信心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勇敢尝试,并给予激励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对于体育基础较好、兴趣广泛且对自身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性竞技知识,并参与校内、校间比赛,在比赛场上升华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融洽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训练氛围

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训练兴趣的关键。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不喜欢老师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程。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需要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需要幽默、诙谐、亲近学生的语言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专业,且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掌握。以情感投入、公平对待能让学生提升积极情绪,保持愉快的训练心境。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通过张贴体育海报,开展体育文化周活动,组织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交流会、校间友谊赛、秋季和冬季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专业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训练与运用。如此营造积极的体育训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六)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与提升专业素养

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还需要从体育教师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穿着专业的体育运动服装,谈吐诙谐幽默、举止动静得宜,穿着整洁、朴素,讲究卫生,以青春、阳光、运动、健康的个性形象和魅力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将自己打造成阳光、运动的快乐人才[4]。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需要有较强的专业体育技能、良好的体育素养。由这两个方面组成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完善自身示范、讲解能力。规范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既要教师自身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传授、示范教学能力,且规范自身的示范动作,以艺术示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

四、结语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事物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推动人主动、自觉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且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训练兴趣培养贯穿整个大学体育教学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训练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使得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关键部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兴趣是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需要将培养学生训练兴趣置在重要地位,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训练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仙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4

一、定准目标,确立新的培养模式

国防生的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是围绕培养任职所需的能力素质而展开的一种军事职业教育。要培养出符合部队任职需要的合格人才,首先必须在把握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明确其职业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一)把握岗位任职教育模式本质特征

岗位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岗位任职教育的根本特征;第二,培养过程具有综合性,既要注重单科教学,还要注重多科综合训练,更要与部队建设相联系,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把握培训对象的特点

地方大学毕业生已经完成了本科学业,接受了系统、规范的学历教育,其知识、能力、素质特点可概括为几个字:“牢”,基础知识牢固;“高”,科学文化素质高;“实”,专业基础扎实;“强”,自学能力较强;“活”,思维灵活敏捷。这些特点为胜任部队技术岗位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部队任职岗位又对他们的政治、军事和专业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受训学员适应新的岗位任职需要,是任职培训的目的所在。

(三)把握新的教学定位

大学生岗前任职教育的教学应定位于三个方面:其一,大学生岗前培训属于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岗位需要;其二,大学生岗前培训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本科后起点,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其三,大学生岗前培训属于军事教育,必须强化训练的军事特色。一句话,大学生岗前任职教育教学定位应该是:职业-高等-军事教育。这种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军事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延续又与普通大学教育紧密关联。

二、强化任职教育,培养胜任岗位的综合能力

地方特招大学生岗前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员毕业后的岗位是明确并相对固定的。这就决定大学生岗前培训的中心指向是围绕岗位任职做文章,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人才培养应该坚持实装、实用、实战思想,深入贯彻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的教学思路。

(一)突出学员岗位任职专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员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军队任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军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培养特招大学生专业能力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新型航空装备技术人才是直接从事航空维修和战斗保障的人才,他们的岗位在外场,成年累月经受酷暑严寒、风霜雨打和强噪音刺激的考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就不可能顺利完成航空兵部队的作战训练任务。

装备维修操作能力。航空装备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高质量,首先看是否具有精湛、娴熟的航空维护维修技能,能干、会干、干得好乃至有绝活是这种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其次看是否有发展后劲,能否适应装备发展。任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第一任职能力问题,第二任职能力则作为其次标准。

应急作战抢修能力。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突发、快速、机动性强是高技术战争的重要特点。一旦高技术战争爆发,敌方首先使用的是空军力量,大多采用“外科手术”式的方法,先发制人。从已经发生的几次现代高技术战争看,军事强国的空中打击力量占有明显优势,其中他们的飞机战伤抢修再出动率明显高于对手,成为空军战斗力的“倍增器”。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航空武器装备将处于劣势,为此,通过发展飞机战伤抢修专业,培养人才的快速抢修能力,提高我军空中打击力量,具有特殊的意义。航空装备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应该具备快速反应、快速出动、准确定位、快速抢修的能力。

(二)加强学员岗位任职管理能力的培养

加强装备维修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航空武器装备是高技术成果的凝结物,系统错综复杂,组织维修程序严格规范,对这样的装备进行维修,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新型军事航空工程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不但充当技术骨干角色,而且要带领所属成员一道开展工作。面对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航空装备,如果不具备维修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有可能铸成大错,给党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危及战友的生命安全,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

(三)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制订配套教育训练计划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空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为满足航空机务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在搞好课程体系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内在规律,制订了《思想教育》、《军事基础训练》、《身心健康》、《多样化教学活动》、《文化活动》等5个教育训练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培训阶段的内容、要求和重点,科学安排、系统实施、集中组织,达到培养学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张允利.把握任职教育特点,理清人才培养思路,深化任职教育教学改革[J].坦克兵学刊,2006(3)

作者简介:郭孝欢,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航空无损检测方向。

杨小林,男,副教授。 【摘要】本文结合军事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地方特招大学生上岗培训实践,侧重探讨如何提高特招学员的任职能力素质问题。

【关键词】岗前培训 ; 评估机制 ;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28-01

在新的建军路线和方针指导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队干部,是我军军事人才体系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特招地方大学毕业生,经军校近1年岗前培训后分到部队从事军事职业工作,这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岗前培训工作。近几年军校培训地方特招大学生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军政素质为基础,岗位任职能力为指向,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才能提高培训质量,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一、定准目标,确立新的培养模式

国防生的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是围绕培养任职所需的能力素质而展开的一种军事职业教育。要培养出符合部队任职需要的合格人才,首先必须在把握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明确其职业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一)把握岗位任职教育模式本质特征

岗位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岗位任职教育的根本特征;第二,培养过程具有综合性,既要注重单科教学,还要注重多科综合训练,更要与部队建设相联系,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把握培训对象的特点

地方大学毕业生已经完成了本科学业,接受了系统、规范的学历教育,其知识、能力、素质特点可概括为几个字:“牢”,基础知识牢固;“高”,科学文化素质高;“实”,专业基础扎实;“强”,自学能力较强;“活”,思维灵活敏捷。这些特点为胜任部队技术岗位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部队任职岗位又对他们的政治、军事和专业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受训学员适应新的岗位任职需要,是任职培训的目的所在。

(三)把握新的教学定位

大学生岗前任职教育的教学应定位于三个方面:其一,大学生岗前培训属于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岗位需要;其二,大学生岗前培训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本科后起点,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其三,大学生岗前培训属于军事教育,必须强化训练的军事特色。一句话,大学生岗前任职教育教学定位应该是:职业-高等-军事教育。这种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军事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延续又与普通大学教育紧密关联。

二、强化任职教育,培养胜任岗位的综合能力

地方特招大学生岗前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员毕业后的岗位是明确并相对固定的。这就决定大学生岗前培训的中心指向是围绕岗位任职做文章,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人才培养应该坚持实装、实用、实战思想,深入贯彻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的教学思路。

(一)突出学员岗位任职专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员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军队任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军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培养特招大学生专业能力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新型航空装备技术人才是直接从事航空维修和战斗保障的人才,他们的岗位在外场,成年累月经受酷暑严寒、风霜雨打和强噪音刺激的考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就不可能顺利完成航空兵部队的作战训练任务。

装备维修操作能力。航空装备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高质量,首先看是否具有精湛、娴熟的航空维护维修技能,能干、会干、干得好乃至有绝活是这种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其次看是否有发展后劲,能否适应装备发展。任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第一任职能力问题,第二任职能力则作为其次标准。

应急作战抢修能力。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突发、快速、机动性强是高技术战争的重要特点。一旦高技术战争爆发,敌方首先使用的是空军力量,大多采用“外科手术”式的方法,先发制人。从已经发生的几次现代高技术战争看,军事强国的空中打击力量占有明显优势,其中他们的飞机战伤抢修再出动率明显高于对手,成为空军战斗力的“倍增器”。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航空武器装备将处于劣势,为此,通过发展飞机战伤抢修专业,培养人才的快速抢修能力,提高我军空中打击力量,具有特殊的意义。航空装备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应该具备快速反应、快速出动、准确定位、快速抢修的能力。

(二)加强学员岗位任职管理能力的培养

加强装备维修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航空武器装备是高技术成果的凝结物,系统错综复杂,组织维修程序严格规范,对这样的装备进行维修,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新型军事航空工程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不但充当技术骨干角色,而且要带领所属成员一道开展工作。面对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航空装备,如果不具备维修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有可能铸成大错,给党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危及战友的生命安全,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

(三)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制订配套教育训练计划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空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为满足航空机务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在搞好课程体系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内在规律,制订了《思想教育》、《军事基础训练》、《身心健康》、《多样化教学活动》、《文化活动》等5个教育训练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培训阶段的内容、要求和重点,科学安排、系统实施、集中组织,达到培养学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张允利.把握任职教育特点,理清人才培养思路,深化任职教育教学改革[J].坦克兵学刊,2006(3)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6

一、加强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讲个人公共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二、强调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的姿势应讲明危害性,主动帮助纠正,教会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个方面教育和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美是美的基本要素。

2、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并保持成日常习惯。

三、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大部分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及意识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损伤的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场地器材,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回收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自己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不爱上体育课。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使之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犟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性的任务。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表达、朗读能力、情感流露、行为习惯、书写方式等,潜移默化地牵引着学生,侵润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历程。教师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方式,认真扎实的基础训练,一定能够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催发智慧的火花,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亲切温暖的语言表达,正确流利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刚背上书包走进学校的孩子,他们会瞪大眼睛、怀着兴奋、好奇、忐忑的心理看待学校。当孩子走进课堂,首先与之相处的就是语文老师。这时如果语文老师以和蔼的容颜、温馨的话语、亲切而标准的普通话与之打招呼,细语轻言,娓娓道来,他就会被这一切所吸引、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慈祥亲切的语言、流畅动听的朗读,可以消除孩子惶恐而不安的心理阴影,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学生这一角色,愉快地完成每一天的学习。

当学生学习汉语拼音“b、p、m、f”时,老师准确的发音、标准的语调、肢体语言的演示,饶有童趣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视觉、听觉得到新鲜有趣的刺激,他们的好奇心油然而生,开口读的欲望自然迸出,不知不觉就会融入教师的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准确而扎实的学好汉语拼音,获得开启学习语文字词句篇的钥匙,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播下兴趣的种子。反之,如果教师教学方式简单,语言单一古板、照本宣科,不但激不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还会让学生感觉学习语文枯燥无味、毫无情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怕学的心理。

在整个课堂的驾驭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全神贯注的注意力只有8分钟左右,其余32分钟学生的专注力是不太容易集中的,如、讲小话、玩东西、东张西望等等。如何随时调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将学生吸引到教师教学的氛围内,教师的语言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有的教师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规范学生的坐姿,反复使用一种单一的口令“一、二、三,坐整齐;四、五、六,静息好。”来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时半月学生念着会起作用,时间一长,学生念叨时心口不一,嘴在念、心在想其它、手在干别的。这说明教师不仅要用口令,还要多用寓意童真童趣的童谣和儿歌吸引学生,如,“小眼睛、看黑板;小小手,别乱动,疲倦了,伸伸腰。”等等,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纠正专注力、刺激学习兴奋点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而又无意的的状态下融入教师的教学。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教师语言的丰富和生动,也是活跃课堂的剂,在渲染语文素养上起着“润无声”的作用。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着用不同的称赞语鼓励学生:“你真行!”、“你很聪明!”、“你太棒了!”等等。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学习成就感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教师的不同语气和用词,让学生不容易产生听觉疲劳,从而在充满语境的氛围里接受语文的熏陶。

二、真情实感的流露,严谨的治学态度,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一年级学生心中的印象是高大的、圣洁的。一位对语文教学倾注心血、用心教学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讲到课文情感深处时,自然流淌的情绪起伏、情感倾诉,会自然地将学生带进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之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产生共鸣,理解和懂得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徜徉在流畅而优美的文字世界里,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洗礼。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快乐而轻松地学习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过:“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得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

在语文教师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如,教师敬业的精神,端庄的教态、书本教具的整齐摆放,卫生习惯的显露,有意或无意映入学生眼帘,学生都会模仿或照做。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正确的坐姿,书本文具摆放整齐等等,教师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好,一是教态端详、和蔼;二是随时保持讲台的卫生,自己的课本、教具、粉笔等摆放整洁;三是自己的卫生习惯要好,着装要得体,一定不要随意,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一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让其受益一生。

三、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为写好每一个汉字夯实基础,养成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中学生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体育课兴趣

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练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应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同时,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平等的朋友。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多用激励的语言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而某些有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3)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2、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中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中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课后要冷静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参与到学生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并提倡技术好的学生都和技术差的学生共同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的技术必须要提高。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