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8篇

时间:2023-06-06 09:00:06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晚上好!

我叫庞XX,现任XX镇XXX村支部书记,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会议要求,现就本村的集体经济情况与大家交流如下:

一、XXX村集体经济发展简要历程

(一)村情简介

XX镇XXX村位于万源市XX镇东北部,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6亩,辖8个村民小组,共909户3364人。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544人,2018年整村预脱贫,被评为达州市“四好村”。村党群服务中心距万源市城区约35公里,距XX镇场镇约3.5公里,距包茂高速入口约8公里,城万快速路约1.5公里,硬化道路已覆盖各村民小组,交通便捷,方便农资运输、农耕作业和农产品运销。

(二)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1.端正发展理念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我村集体经济起步于2017年,村支两委与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多次协商,立足本村实际,确立了“稳步探索、提升收益、多元发展”的集体经济发展原则,树立了“众建众享、利村立人”集体经济经营要求。只有端正发展理念、找准方向,才能少走弯路、错路,实现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2.找准发展路子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选准、选好主导产业及发展模式是关键。通过仔细摸排村中情况,立足我村为XX黑鸡种源保护地且养殖业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实际,联合帮扶单位,通过扶持致富带头人创业项目、带动创业项目顺利发展,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以“致富带头人创业、拉动就业、助推贫困村摘帽、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为思路,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经营。

一是与XX黑鸡养殖大户合作开展代养殖。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鸡+专业合作社代养+定期监督检查+利润按约定比例分成+周期结算”的黑鸡代养模式,村集体与养殖大户签订代养合作协议,村集体提供合格鸡苗,合作方提供符合村集体要求的栏舍、场地及足够的养鸡设施和人力等,代养黑鸡的所有权归属村集体,除去合作方养殖成本、人工工资等费用,集体经济与代养户按约定比例分润,通过该项合作为村集体创收15000元,预计还将为村集体创收30000元。

二是扩展代养殖合作范围。在成功实施XX黑鸡代养殖基础上,村集体积极探索扩大代养殖合作范围,按照XX黑鸡代养模式,与村中养殖大户合作开展肉牛代养殖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供牛+专业合作社代养+定期监督检查+利润按约定比例分成+周期结算”方式与肉牛养殖大户签订代养合作协议,通过该项合作为集体经济创收20000元,预计还将为村集体创收86000元。

三是整合资源开展代采购合作。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能动性,挖掘黑鸡采购需求。在了解到兄弟村有大额黑鸡采购需求后,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利用我村XX黑鸡养殖量大、品质好及村集体队伍服务能力强等优势,与采购方签订了3000多只XX黑鸡销售供应合同,由XXX村集体组织货源,采购方按每只超过农户收购价3元的标准支付村集体报酬,通过该项合作为集体经济创收9000多元。

3.完善发展模式

我村在近年的村集体发展中,不断探索完善合作发展模式,规范合作监督管理要求,提升合作水平,降低村集体投入风险。

一是明确监督检查要求。对村集体合作的代养方,村集体委托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定期前往查看养殖、销售及配套保障情况,并协调做好技术指导。

二是努力降低养殖技术风险。对村集体委托养殖大户代养的黑鸡或肉牛,要求代养方必须购买商业保险,防范养殖大户因养殖技术等原因造成集体经济无法收回投入成本问题,有效保证投入本金安全。

三是前瞻性做好养殖销售。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积极支持养殖大户在村中搭建电商平台,努力使全村XX黑鸡、黑鸡蛋等农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市场,为后续扩大养殖规模奠定基础。今年以来平台销售额已达60多万元,销售黑鸡近3000只,黑鸡蛋近5万枚。

4.注重发展成效

通过近年的集体经济发展,我村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成效:

一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代养合作,扶持致富带头人带动我村贫困户8户脱贫、带动贫困户20多户增收(养殖厂务工、销售玉米、种植牧草等);通过开展代采购合作,为50多户村民(贫困户20余户)销售黑鸡3000多只增收20多万元。

二是扶持致富带头人创业项目明显。通过村集体的合作项目,开展黑鸡代养殖的致富带头人XX黑鸡养殖规模由最初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只,开展肉牛代养殖的致富带头人肉牛养殖规模由最初的4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130余头,养殖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养殖效益明显增强,创业信心显著提升。

三是村集体经济增收及资产规模扩大效果明显。村集体经济收益由2017年的0增长为2018年的3万元,2019年的1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的现金由2017年的30万元增长为目前的115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

通过近年来我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亟需对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政策进行相关培训。近期,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安排,万源市各村重新规范了集体经济赋码工作。更换后的证照据了解可不再前往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注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税务管理部门对此次赋码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与普通公司管理有无区别?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尽快针对新赋码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管理要求进行政策培训,规范后续经营管理。

二是村干部集体经济发展精力保证存在困难。近年来,我市在逐步推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工作内容、工作压力等已达到饱和状态,短期内村集体经济独立聘请专门经营人才经济又无法负担,仍需由村支部书记(主任)承担经营管理责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谋划、管理等方面投入的工作精力越来越难以保证,对后续发展不利。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与XX黑鸡养殖大户的合作。加大扶持致富带头人力度,积极探索村集体入股村中黑鸡养殖大户,扩大完善村级电商销售平台,丰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致富带头人发展速度,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进一步扩大代养殖规模。在前期探索的肉牛代养殖合作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作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发展资金进一步扩大村集体肉牛代养规模,加快培育规模养殖户,增强致富带头人的就业拉动、增收带动、集体经济壮大作用。

三是探索建设村集体自营经济实体。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以村集体为业主充分利用我村XX黑鸡养殖优势及电商平台销售优势建设XX黑鸡养殖场地,自主经营,多元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2

关键词:中国管理思想史;传统文化;管理方式;研究对象

中国的管理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历代管理活动的一般原则的思想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文化典籍涉及多个方面,如治理国家、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有些思想在当今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

从时间维度来看管理学,中国管理思想史包括了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其中出现的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管理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都为现代管理思想打下深深地烙印。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逐步确立,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管理和改革实践不仅需要管理理论支持,更需要具体管理思想的指导。在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我国的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开发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与总结新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管理路子。

1984年,前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管理思想研究及其现代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12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该专业学术团体主要从事发掘和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管理现代化服务。1984年,杨先举、覃家瑞合作编写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一书是由中国大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探讨中国文化遗产在现代经营管理方面应用的著作,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路独特,方法卓越,有关《孙子兵法》中诸如“庙算”、“七计”、“以正合,以奇胜”等的一些研究成果,其运筹和决策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开拓创新,在面对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时,我们才能使用新的管理战略与决策,在管理和实践中熟练运用,促使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进步。

(二)建立在企业管理研究思想上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封建制度瓦解没落,外国列强主义入侵,社会团体不断迭起的内外交困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于特殊的环境中诞生的中国近代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就是不断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来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所以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基础集中表现在洋务运动,及之后的企业管理思想研究上。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下,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官办军用工业工业,但是清政府由于财政问题不得不放松对于工业的要求,致使民间资本参加的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管督商办”的形式使很多商人失去了积极性。晚清洋务派“官商合作”的经济思想逐渐取代了“管督商办”,这种经济管理思想是近现代企业创始初期的开拓之举。其形式弊端也很明显,由于管理权仍在官府,官商矛盾不可避免。企业缺乏生命力使得这种管理思想的实践最终陷入困境。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问题,不得不转变经营方针,更多的官员和商人被发动起来,成立了具有更多民营性质的商办企业。

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不仅是通过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调研,反思了新式企业实践中诸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还要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从多方面进行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改革和提升。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现代管理思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企业制度发展完成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但是由于国家商业体制目前的局限性,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始终没有摆脱官办和管督商办的模式,使得我国近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之路复杂而曲折,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遏制且没有明确合适的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期,国内开始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国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求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欠发达,企业管理经验匮乏,管理技术缺乏系统性指导,所以便积极引进了前苏联的管理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企业逐步贯彻落实新的管理理念,经济发展管理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基于以人性假设为主线索的西方管理思想理论渗透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演变,以学习、引进、发展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新一轮管理思想改革开始了。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和转变,科学性管理的指向不断向人文主义倾斜。组织文化管理模式不断应用,并影响着企业内部软实力,围绕服务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最基本的文化要素进行经营管理,以共产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为主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思想导向,鼓舞调动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民族之间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差异、技术水平参差、社会制度区别,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管理思维模式、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蕴含强烈的地方特色。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思维模式不同。中西方的管理思维模式有着很大不同,西方管理注重“精准”、“细致”等理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唯理哲学。它们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用实证检查、观察,通过数据来验证假设,将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贯彻科学的原则。从理性角度出发认知事物,排除情感的因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构成因素的分解,找出规律,整理和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知。西方的管理思想是理性和明确的,以条文、规章等条条框框规范个人行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入世”,具有广泛的的涵盖性,即“劳心者治人”。在管理实践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以道德伦理为辅助来对人进行约束,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倡导个人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管理思想由人情贯穿,重“义”轻“利”,属于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有着双重的影响,既有促进其发展的利好因素,也有阻碍其发展的障碍成分。传统的管理思想必须经过不管的改进发展,去粗取精后才能更好的与市场经济相容。

(二)中西方的管理思想方式不同。西方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关注于科学性。西方管理科学崇尚,“个人中心主义”,其强调单方面个人的私人利益,提倡竞争精神,包括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所以,平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因为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刚性管理为西方管理科学的主线,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分析,避免滥用权力,最大程度提高管理效率。以工作为中心,以合同及规定原则所认定的契约关系进一步明确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与西方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是,中国的管理方式更具艺术性,以人伦关系和情感法则为中心,受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的制约。人伦结构分匹配了行为角色,赋予个人应尽的等同行为角色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其权利和义务因对应的人伦关系不同而不同,因此展现不同的行为习惯。中国管理方式多以较为柔和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思想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更注重是人情管理和感情舒畅。中国追求社会稳定与和谐,通过提升修养,知行合一,管理方式效法自然,这种柔性管理注重人的情感,以人为本,更多采用以思想教育和政治熏陶为主的管理方式,甚少使用强制手段。刚柔管理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刚柔并济,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科学作用与艺术之美。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目标不同。由于中西方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价值体系的不同,其所引申出的价值管理对象和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起来,交易贸易促使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以利益为重心的主流意识的形成。西方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注重过程和细节。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西方管理的核心问题,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整个管理过程都受“利”的支配,不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西方的管理着重于细节的微观管理,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运转,而相对忽略社会的宏观管理。

中国管理思想的理想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各有所安、其乐融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都着重“大家”和奉献精神,不提倡“小家”和个人私利,核心集中在对“人”的个体修养的研究。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团队合作,虽然要求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以身作则,但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循环状态则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主要方式。

三、中国的管理思想史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的思维惯性,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管理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革新,管理方式层出不穷,但是也存在某些问题。

(一)研究对象模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仁”和“礼”的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解释和阐述。古代思想管理家的理论基础多借鉴文化史料,其阐释的主要是一国君王的封建制度管理,即“治国安邦”。古代管理思想的目标是社会的安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而近代管理思想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贸易活动。古代管理的管理背景环境是可以预期的,而现在管理则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因素及国家政策变动。古代管理对象的侧重点是人,如何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本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虽然人也是近代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其本质是追求人所带来的效益和最终结果,通过管理人把过程做好,对于管理者自身的修养标准并没有作以界定。由于管理学各个阶段的内涵和主体的差异性,相应的管理思想也不同。所以中国思想管理史的研究是从古代治国安邦的不断过渡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的,这两种管理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何种思想,或者该不该去明确的划分对象主体,如何划分,划分后的结果预期等,这些都尚未得到解决。

(二)缺乏史料的考证。中国的管理思想史于古代就初具雏形,到进入实践和发展的阶段不断融入西方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的转折点。与西方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科学的管理理论不同,中国的管理思想大多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的副产品,这些理论的提出缺乏假设检验和模型运算,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我国在管理思想方面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迄今还没有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三)不注重时代背景,缺乏管理领域间的关联思想研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管理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管理等各方面,但是主要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伦理规范和国家管理两方面。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中国现代管理实践的研究只注意两者之间的演变联系,忽略了它们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和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通过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高产生影响力,使被管理者从主观认可服从,从而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成为辅助力量。而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往往忽略历史条件和背景,站在古代的视角对当代的管理思想做出牵强的解释。如果以当下的经验来对历史进行研究,会脱离思想史本身的含义,得到武断的结论。

四、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展望

商业全球化和信息化带给管理思想新的血液和影响,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的层面,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它。

(一)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由于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还集中在对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停留在资料收集阶段,缺乏进一步的考证和验证,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应该系统分析各时期管理思想的来龙去脉。中国企业的管理尚在“思想”层面,缺乏管理科学的实践性理论,缺乏针对系统的理论支撑。我国还没有中国管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设置,导致中国管理思想史不能形成自己专业的队伍。中国管理思想史是一门管理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只有赋予中国管理思想史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正确的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必须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的发展现实出发,只有借鉴现实管理工作发展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研究和开拓工作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中国须在自身社会主义发展的现有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学科理论,调整和吸收,使其变成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经济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不仅同经济、技术、文化相关联,而且和民族特色有着密切联系,这在管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除了探究历史的真相,更是通过历史来揭示未来。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研究管理思想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理清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3

关键词:香山;买办;商人群体

香山原属于东湾县,称香山镇,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出东莞县香山镇地,开始设香山县。所管辖的地域主要包括今天的中山、澳门和珠海,是一个临海和移民地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香山商人们的发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19世纪下半期,以香山商人为主体的买办阶层,因中国新的贸易格局而崛起,进而以血缘方式连结起来,构成香山买办群体,推动着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而进入20世纪初,香山籍华侨商人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中国百货业的发展。

1 香山商人群体的形成形式

香山商人群体的团结形式颇有特色,包括世袭、地缘等,促使在香山商人之间形成巨大的实业网络。

1.1 世袭关系

香山商人可以说是因客观的地理、经济及文化条件而产生,为保持家族的经济实力,职位几乎由某几个家族垄断,甚至形成了世袭的形式。

据统计,香山买办世家中著名的且阵容较大的有:莫氏(莫仕扬)家族,先后当买办者17人,延续60年左右;唐氏(唐廷枢)家族,14人,延续四五十年;徐氏(徐润)家族,11人,延续四五十年;郑氏(郑观应)家族,11人,延续三四十年;容氏(容闳)家族,4人,延续三四十年。其买办职位一般由家族成员继承,香山买办还倾心洋务,投资近代新式企业,重要职位也是由家族成员掌控。即使是步入20世纪,引进西方经营管理模式,香山商人也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先后担任先施公司的董事主要是以马应彪为首的马氏家族,职位也大都是世袭,而这种世袭又恰恰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

1.2 地缘关系

先以家族为群体凝聚基础,再以相同的地缘为基础汇集起来形成小团体,这是香山商人群体的团结形式之一。可以说在整个19世纪,香山唐氏(唐廷枢)家族、徐氏(徐润)家族、郑氏(郑观应)家族、莫氏(莫仕扬)家族、容氏(容闳)家族的买办,彼此引荐和相互作保,使族人、亲戚和同乡纷纷进入洋行做事,从而形成了以地域和血缘为纽带的近代香山买办群体。在20世纪初,香山商人们又以相同的地缘以及经济需要凝聚成新的力量,实现百货业网络不断扩大、增强,促使20世纪上半期的百货零售业几乎全由广东香山人主导。

以1872年商办轮船招商局为标志,香山买办凭借其财势及已有的商业经验,在晚清政府的洋务活动由军用工业向民用领域扩展的转型期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与官方洋务活动关系最密切、最广泛的商人群体,开始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又如上所述,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者都是香山籍华侨商人。马氏、蔡氏和郭氏在澳洲悉尼,凭借血缘及地缘关系,集合家族成员的积蓄,合伙兴办生安泰公司,经营香蕉贸易,在公开竞争的市场上击败外国对手。他们对内虽然互相竞争,但却能携手一致对外,使得近代的百货业几乎由香山人掌控。

此外,对于长期担任近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而言,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人对近代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等问题,亦有切身的实践和较为深入的了解,针对中国企业存在的弊端,结合欧美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他们提出了商股商办的经营管理思想,早期徐润在企业经营形式问题上主张实行“招集公司”的办法。而四大百货公司的管理也是相当制度化,除经营管理具有现代规模外,四大公司还引用了西方的零售业管理方法,如先施百货公司最先建立的“不二价”方法,对所有货品订定实价、发出收据、聘请女性售货员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香山商人群体势力的增强并没有使他们完全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传统的任人唯亲、家族治理企业、彼此引荐、世袭、互相做保的方式,使族人、亲戚和同乡纷纷进入企业做事的情况依然存在。

2 香山商人群体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香山商人群体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19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香山买办群体,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和行动者。中国第一家大型煤矿――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中国第一家大型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第一条国有化铁路――唐胥铁路、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台蒸汽车――“龙头”火车头、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土厂、中国大陆第一份华商报刊――《汇报》,都与香山买办有着密切联系。正如郝延平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书中说道“买办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成为一种集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物,因而成为开拓中国新式工业企业的领导力量之一……,20世纪初香山商人创办四大百货公司,又是在中国发展实业方面的一个创举,他们采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创造性地推进了中国百货业的现代化。

香山商人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需要他们的帮助,如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就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爱国人士,也愿意从他们那寻求政治上的保护、经济上的支持和思想观念的呼应,创办了先施公司的马应彪在经济上和思想行动上都曾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们都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投资近代新式企业,促进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在近代社会生活中,他们热心于公益事业、兴办学校、建设医院、创办会所、出版报纸、编辑族谱以及赈济灾民等,这些不仅有利于近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注释

[1]转引虞和平:《香山籍买办与宁波籍买办特点之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胡波:《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香山买办―兼论近代中外关系的几种研究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3]王远明、颜泽贤:《百年千年:香山文化溯源与解读》[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版,第166页。

[4]王远明、颜泽贤编《百年千年:香山文化溯源与解读》[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第179页

[5]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6]王远明 颜泽贤编《百年千年:香山文化溯源与解读》[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第189页

[7][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版 第273页

[8]王远明 颜泽贤编《百年千年:香山文化溯源与解读》[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第190页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4

1.短板效应凸出

在当前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现代企业普遍能够通过自适应形成特定的经济管理模式。但这种被动形成的经济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发展短板,如长期规划方向不明确、企业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应变能力弱、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等,缺少发展的内核动力,从而制约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

2.缺少长效机制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等是现代企业经常采用的经济管理能力提升措施。在实际中,往往在开始的时候效果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效力迅速下滑,甚至带来新的问题。如何保证各项管理举措的持续效力,是制约现代企业推行各项经济管理能力提升举措能否取得卓越成效的瓶颈问题。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工作,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完善组织结构和制度、强化市场应变能力和绩效考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解决短板效应,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制定企业的近远景规划

企业的远景规划是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如五年发展规划等。一个科学合理的远景规划不仅绘制了一个生动的发展蓝图,更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核心经营理念,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坚持远景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企业才能够准确定位未来一段时期内经营管理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条件,准确把握企业发展与行业、产业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关系。企业的近景规划是对远景规划的分解落实,是企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如三年滚动规划、年度经营计划等。近景规划的各项指标更具体,任务分解的操作性更强,同时与企业的实时运行状态紧密联系。近景规划目标的实现,对企业远景规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景规划的制定要注重目标制定的可实现性、重点举措的可操作性以及与远景规划的可连续性。

2.合理选择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企业组织机构的选择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切不可生搬硬套。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例如职能型组织结构中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能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最终要向服务型、高效能的职能部门转变,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3.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经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企业是否建立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并能够规范化运行,尤其是财会制度的建立和帐务处理的规范化操作,是考量一个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财务指标是企业运行情况的晴雨表,财会操作的规范化直接影响到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企业可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委托独立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等风险控制手段来促进经济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4.深化市场危机意识,提升市场应变能力

市场风险是现代企业经常遇到的重要风险。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态势、价格变动趋势等市场因素对企业的经济运行有着直接影响。遵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发展的普遍规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必须要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深化市场危机意识,主动贴近市场,密切关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技术革新方向,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从源头上抓起,提升市场应变能力。

5.强化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激励机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有效的带动员工热忱,促进部门或单位目标的实现,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此外,在合适的条件下,企业可以开展员工持股等来获得更大的激励效果。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内核动力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5

实施看管法以来,处所各级人年夜紧紧环绕经济社会成长的总体方针和党委的工作年夜局,按照坚持与立异相连系的原则,以增强看管实效为根基要求,以推进平易近主法制培植和下层平易近主政治为方针,把保证宪法和法令的有用实施和人平易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处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成长作为看管的重点,文秘杂烩网积极试探和不竭立异看管形式,拓

宽看管规模和渠道,完美看管机制,改良看管体例,当真开展了各项监管工作,保证了看管法的贯彻实施。若何增强和改良人年夜监管工作,连系看管法的深切贯彻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熟悉和观点。

要在更新不美观念,树立立异意识上下功夫。跟着平易近主法制培植的不竭增强,人平易近代表年夜会轨制的日益深切人心,人年夜看管勾当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闪现出巨年夜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各级率领干部甚至全社会都要对人年夜及其看管本能机能的性质、地位、浸染以及重年夜意义有正确的熟悉,摒弃那种“人年夜只是履行法定轨范、打点法令手续、橡皮钤记”和“画蛇添足、居心刁难”等各类错误思惟和成见观点,作为人年夜看管机关,更是要把解放思惟、更新不美观念作为监管工作的前提,树立强烈的看管责肆意识,战胜求稳怕乱、求软怕硬、安于现状的倾向,树立“在看管中撑持,在撑持中看管”的理念,紧紧环绕工作年夜局,处事处所经济成长,以深切贯彻落实科学成长不美观、维护和实现最泛博人平易近的根柢益处、周全培植小康社会为方针,全力找准工作的连系点和出力点,斗胆试探和积极实践,在敢于看管和长于看管上年夜有作为,勇于作为,做到既不失踪职,又不越位,该说不时就说不,积极自动、义正词严地依法行使看管权,切实维护人年夜的形象和权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宪法和法令赋予的权益,才能把看管法贯彻并落到实处,才能不辜负人平易近的重托,更高好地监管工作深切开展,并不竭取得看管实效。

要在成立健全轨制,规范看管轨范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年夜指出:要完美制约和看管机制,保证人平易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平易近谋益处,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监管工作是人年夜常委会依法履职的主要内容,在监管工作中,要坚持“环绕中心、凸起重点、增强实效”的工作思绪,紧紧环绕社会普遍关注、人平易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连系形势的成长转变和工作需要,积极试探监管工作的形式和体例,不竭成立健全和完美有助于落实看管法的相关配套轨制,改良和敦促各项监管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美常委会议事轨则及其他工作轨则,周全推进常委会工作轨制化、轨范化和规范化;二是要依据看管法的划定,拟定监管工作法子、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陈述法子、功令搜检工作法子、谈判抉择重年夜事项法子、打算预算看管法子、规范性文件存案审查法子、会议审议定见督行动子、组织特定问题查询拜访法子、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子等,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三是要全力形成常委会班子集中统一率领,工作部门分工负责,组成人员各尽其责,整体工作运转协调的率领系统体例和工作机制,切实削减监管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在环绕中心,处事年夜局上下功夫。要深切体味社会情形,切确把握处所经济社会成长思绪及对各项工作的放置部署,紧紧环绕更始开放和经济社会成长中的重年夜问题,抓住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人平易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组织人年夜代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纳多种形式和体例,进行深切详尽的考察、查询拜访和功令搜检,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陈述,按照“议年夜事、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实时作出有利于敦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成长,有利于协调成长的决经由议定定。成立贯彻实施决经由议定定的督办机制,经由过程增强跟踪问效,实时发现问题,使决经由议定定获适当真贯彻落实。

要在凸起重点,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连系经济社会成长现实,在周全把握处所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情形的基本上,环绕事关更始成长不变年夜局、事关人平易近群众亲自益处的重年夜问题,一是把握看管的重点,增强看管的实效性。增强对宏不美观经济运行情形的看管,坚持每年听取和审议人平易近政尊府半年打算、预算执行情形和年度审计工作陈述,审查本级财政决算陈述和财政调整方案,确保打算和预算执行的力度和下场,敦促经济精采运行,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国平易近经济协调健康成长;坚持把对人与事的看管连系起来,强化对权力运行看管,增强对政府组成人员及其所属部门的看管,增强被选举和录用人员的公仆意识、法令意识和依法履职、勤政廉政的自觉性,敦促部门改变作风、改良工作;增强对全县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培植和关乎国计平易近生问题的看管,督促政府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重点项目、重点培植、重点工作的推进;增强对司法机关合理司法的看管,听取和审议审讯与执行、审查工作等方面的陈述,促进司法机关合理司法,依法办案;增强对关系人平易近群众切身益处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看管,妥帖措置息争决大好人平易近群众关注的亲自益处问题,实时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全力构建协调社会;二是立异看管体例,促进看管。在正确运用听取和审议工作陈述、考察、搜检、查询拜访、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各类柔性看管的同时,积极试探特定问题查询拜访、质询、罢免等刚性看管手段和形式,对监管工作要做到提前介入,超前经营,深切普遍查询拜访研

究,实现人年夜监管工作由轨范性看管向本色性看管的改变。要战胜重过程轻下场,重建议轻落实的现象,切实改变“会上议一议,会后无声息”,“只讲形式,不讲下场”的状况,注重整改落实,讲究看管下场,对人年夜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陈述或专项工作陈述形成的审议定见和评议定见,成立回审和陈述轨制,做到跟踪问效,按期听取审议定见打点情形陈述和进行对劲度测评,督促被看管者抓好落实。对主要法令律例的贯彻实施和涉及人平易近群众亲自益处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持续几年的看管搜检,直到问题解决。对有的单元和小我整改不力,整悔改错劲的,要求从头整改,直到常委会和人年夜代表对劲为止。对当真落实审议定见和评议定见,政绩凸起的单元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给以授予声誉称号和赞誉奖励,起到鼓舞激励前进前辈,弘扬前进前辈的目的。同时,要充实操作各类有用宣传形式,加年夜人年夜监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当令对监管工作的相关议题和看管情形进行公开报道,全力为监管工作营造一个精采的外部情形。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6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的特定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创建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已经成为管理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分析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创建基础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立足于中国的管理实践,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作为实践途径,对中国学派进行全面的实践性研究。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取决于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程度。自新中国建立之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管理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与国外现代管理科学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能够科学指导我国管理实践的系统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许多经济现象都是特定国情之下出现的独有产物,具有不可借鉴性;同时,中国五千年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也决定了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独有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单纯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科学理论,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表现令世界瞩目,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也在全世界倍受关注。探素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构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无疑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创建基础 

    特定的环境下衍生出特定的管理理论,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和发展出种种的管理理论。诸多的管理学派彼此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基于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出对于管理的理解,是一个阶段或一个视角的总结。在目前主流的管理学派发展中,以美国的管理理论体系为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国与西方的管理环境存在差别却是不容置疑的,大量的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相应的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的发展也显得尤为迫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都逐渐地发现在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中,需要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和近代管理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特有问题。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环境下孕育产生的,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管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安邦定国为主,以人为核心,强调整体的协同,尤以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儒家、墨家、孙子、韩非子等为代表。道家讲求运用自然之道,认为管理本质是一种遵守自然之道,运用自然之道来达到管理目的行为。儒家以天道观为基础,认为管理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借助相应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交利是他们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本质是博爱,是为人谋利的行为。孙子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计策、决策等实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取得上下齐心、国家太平,并保证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认为法治是政治管理思想的核心,认为管理本质是以“法”治民。在我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中,“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都能够得到体现。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也蕴涵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如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种树郭聚驼传》、宋代范祖禹的《帝学))、明代张居正的《帝鉴》、洪应明的《菜根谭》等。在中国历代史书(如二十四史)和兵书(特别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也包含了精湛的管理思想,中国的古典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以及明清笔记中,也有不少管理智慧和用人之道。 

    从管理实践层面看,中国历代的儒商如先秦的范蠢、子贡和白圭,明清的十大商帮特别是徽商和晋商,近百年成功的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等,20世纪海外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如台湾的王永庆、香港的李嘉诚和霍英东等都有其成功的管理之道。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管理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提出了“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首钢的“投入产出总承包”,海尔的‘旧清日高管理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等,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2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国情具有自身的独有特点,我国的改革开放自身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变革,在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社会制度、生产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独有性,西方的管理科学和理论并不能直接套用。目前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和理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管理的历史思想和现实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必然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阐释方面。21世纪以来,则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探索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思危提出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是非常必要的。李京文院士认为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已成为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应该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中提炼一种共性的管理理念,总结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等单位对于创建中国学派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力倡导和支持,在课题研究方面一直将我国管理科学问题当成重点问题,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奠定在未来l0-20年中逐步建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学科基础,对中国管理学相关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后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多,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管理学报》自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中国管理论坛”等栏目,刊发了一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关于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2008年3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管理学在中国”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情景的管理问题及中国管理学派的创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2008年11月召开的中国管理学年会中也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深人研究和广泛探讨。 

    关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国内外学者专家都进行了深人系统的研究。一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研究和现实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有相关的文章发表,如《“红楼梦”经济管理思想》、《中国古代行为学研究》、《现代管理学中的古为今用》等,但总体上数量甚少。国外学者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经营管理并且进行管理方面研究的,以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较为突出。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有些企业甚至将它们用作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的教材。欧美学者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同样也给予高度关注,如美国的丹尼乐?雷恩于1979年写成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就论及了中国古代孔子在管理思想方面所作的主要贡献。另外一些研究则集中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有的研究注重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注释和介绍,希望作为在中国实践的指导;或者是加卜中国的现实情况做验证.其结果还是说明了所引进的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功用,体现全盘西化的特征。有的研究则主张本土创新,按照西方理论模式,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具体特点,演绎出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有的研究比照现代西方管理概念试图构造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具体侧重于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这些理论都把贯通中西管理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管理实践作为重要目标。 

    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台湾学者曾仕强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总结为一系列管理原则,典型代表是提出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曾仕强,2003。该理论不仅尝试性的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概括,其实用性导向原则也具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自发的形成的中国管理模式也备受关注,如海尔管理模式、白沙管理经验等。2007年11月30日,金蝶公司联合中欧国际t商管理学院主办的“2007中国企业管理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超过巧。名企业家、企业管理者、资深管理学者,他们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这个议题进行了深人探讨。 

3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创建中国学派 

    现代管理科学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学科、不同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结合、交叉以至融合,特别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推动了现代管理科学向实践应用问题的转化。 

    管理科学与管理理论必须基于特定的管理实践,与特定环境结合,与特定的人和事物结合。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国的特有国情和发展环境,中国的管理实践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现实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千头万绪,互有联系,呈现出系统复杂性的特征。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情之下产生出现了大量的实际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之下,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的管理理论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现代管理科学是扎根于一个国家、地区特有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基础上的科学,21世纪的新中国与孕育出大量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西方国家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所推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创新和变革也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发展过程,因此,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不能生搬硬套来使用,也不能简单的加以改动,更不能削足适履,改变中国的管理实践来迎合西方管理科学的需要。 

    管理科学是学以致用的科学,其研究需要透过实践现象的表面,把握管理问题的本质,从丰富的中国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深层次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理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和升华。中国改革的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应当基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融合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将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深人全面的实践性研究,指导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并在解决过程中提炼出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人系统的研究下去,这是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具体创建过程中,则要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作为创建途径。每个特定情况之下的管理实践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中,借鉴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头进行研究。对于古代的管理实践案例,如都江堰、大运河等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情况之下的古代管理思想。对于国外的管理实践案例如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可以为中国所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管理实践案例如三峡工程、两弹一星等则是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从中概括出特定情况下中国本土所出现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于以往三个方面进行综合集成的整理和归纳,继承和学习古代和国外的管理实践精华,结合近现代管理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用以推进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7

[关键词]经济转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使人力资本论在经济增长中的主流地位逐步超越资本决定论以及技术进步论,人力资源已成为日益重要的新经济增长源。当今世界的发展、变革正在加快,广东亦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在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人才禀赋的需求亦将提出新的要求。

1 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GDP年均增长13.7%,2009年,全省实现GDP39081.59亿元,占全国的1/8。

经济发展机制从粗放投入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当前,广东正在大力推进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组织实施“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逐渐丧失原有的成本优势,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和转移。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到1997年的12.6∶47.6∶39.8,2007年进一步调整为5.7∶52.0:42.3,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格局转变为“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企业众多,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森工造纸、医药、汽车九大支柱产业。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6833亿美元,占全国的1/4,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贸关系,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10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有近200家在广东设立了近700家企业,外商驻粤代表机构3000多家。

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

2 广东省工商管理类人才现状

工商管理类人才具备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能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从输入学校培养到输出社会供应,以及在社会中的工作现状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1 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培养规模形成大专本科占绝对规模、中专逐步缩减、研究生人才不足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目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点不仅分布在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农医类院校也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1998年以来,全国大中专院校扩招,学生规模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学历人才培养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中专规模逐渐缩减,大专和本科教育规模大幅度增加,占人才培养的绝对比例,博士、硕士因专才和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规模远小于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质量呈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速不断加快。但是,相对学生规模增长,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并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专业实习经历严重不足,且在专业实习中的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

2.2 社会输出规模

随着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工商管理类人才不断输入社会,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但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始招生培养时间较短,以全日制培养的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工商管理类人才规模总量较少,且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20~30岁,以企业基层和中层占据绝大部分,企业中高层工商管理类人才较多以在职进修获得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明显不足。

然而,同我国其他省份相比,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全国工商管理类人才涌进广东逐年增加,形成人力资源大省,但是,这还够不上人力资源强省。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方面来看,广东企业的情况并不佳,只有40%的董事长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层次仅为8%;总经理本科学历占52%,硕士层次仅为9%,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更小。

2.3 人才结构和分布

随着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近年,广东工商管理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分布呈现区域集中、产业合理、行业广泛的现状。

从人才分布区域来看,广东近年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人才市场为龙头,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人才市场为支撑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工商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二级城市较缺乏,县域、城镇更是难以吸引、留住人才。

从人才分布产业来看,人才在产业中的分布结构日趋合理,各类人才有序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不同所有制的人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非公有经济工商管理人才占全省人才总量比重约50%,与非公有经济对GDP总量的贡献呈对应关系;本科以上工商管理类人才主要在大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和工厂工商管理类人才比例较低。

从人才分布行业来看,行政机关,农、林、牧、渔、水利,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建筑机构,交通运输,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均有分布。

3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资源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规划提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必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根据这一规划,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人才规划进一步提出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规模,即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00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

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一直领先国内各省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广东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与研究型,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1 需求数量

近年来,在实际招聘的各科类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比例相对较高,招聘企业数和招聘职位数每年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今后发展中,社会需求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

但是,从各层次人才供应数量来看,低学历、低技能人才数量供大于求,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据南方人才网数据统计,本科、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大于需求规模。2010年1月到6月,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才供求比分别为3.07∶1、2.47∶1、3.69∶1、2.00∶1、2.80∶1、2.44∶1,人才总体呈现供过于求局面。其中,行政、人事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财务类、贸易类人才供过于求现象也较为凸显。然而,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规模均小于需求规模。

3.2 需求范围

从不同性质单位看,广东省近年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企业招聘比例较高;从不同规模单位看,大型用人单位招聘比例相对较高;从区域来看,珠三角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较大,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较落后地区对大中专人才需求巨大。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经济圈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流动频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商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地区人才多,边远山区人才稀少,广东省70%以上产业人才集中在珠三角,而占全省土地面积65%的山区产业人才比例很低。

3.3 需求层次和方向

从层次和院校看,本科人才仍是需求主体,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受欢迎,用人单位较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从需求方向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管理方向需求较多,但由于近年来各大中专院校的不断扩招,供大于求的现象明显存在。

根据需求层次和方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的是综合型人才,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缺少个性化,同时,缺少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各类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类型单一,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4 广东工商管理类人才资源开发的建议

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加快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这一时期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打破产业发展的传统路径,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突出国际化优势,在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改善自己的分工地位,最终提升广东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这对广东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 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育向高端转变

高等和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密切关注广东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广东的产业发展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前后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链,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专业调整系统,形成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体系。

4.2 以创新教育模式培育高端工商管理类人才

广东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断创新,这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和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僵化的发展模式,走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即创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市场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和内涵化战略进行人才的培养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4.3 走特色教育之路培育高端区域性工商管理类人才

广东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因此,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专业设置,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施市场化战略。

参考文献:

[1]张仁寿,覃梓盛.产业结构演变与高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研究——高技能人才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评价[J].经济理论研究,2009(12)

[2]刘海健,张丹羊,罗桦琳.中小企老板本科学历不过半[N].广州日报,2009-04-23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篇8

关键词:清代;城市;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060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和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中国城市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清朝,封建城市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清代既是封建时代的终结者,又是近代化的开启者,其城市发展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既承农业时代中国城市之发展,集古代城市发展之大成,达古代城市发展之高峰,又开启工业时代城市发展之先路,开动中国城市近现代化之阀门,因此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四个字“承前启后”是非常到位的。

清代城市是在明末清初战火焚烧过后的废墟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了明末纷繁迭起的农民大起义,许多城市都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如著名的古都开封被农民起义军包围后,赶来救援的明军为了解围,竟不顾百姓的生死,开河淹城。而清军入关时为了挫退人民的反抗,也大肆屠城,城市经济进一步遭到毁灭。如1645年春清军为报复史可法在扬州的英勇抵抗,城破时血洗扬州,前后十来日所杀害军民约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稍稍其后的“嘉定三屠”也几乎使嘉定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因此清朝建国之初,城市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康、雍、乾三朝统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乾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明显超过明朝的发展形势,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尤其是在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长江沿岸和大运河一带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内地、边远地区的省府州县城市也得到发展,如昆明、西安、太原、贵阳等。除此之外,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城市,其中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苏州、广州也接近百万,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达数十个。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相比,城市规模(主要是人口数量)要大得多。18世纪后期,在全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可见清代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重要地位。

虽然在以农业经济的中国封建时代,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但是清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城市已初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大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因,使城市开始突破传统的政治中心的范畴。经济因素在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明显,专业化的经济中心开始凸显出来,形成了以南京、苏州、杭州、松江为中心的纺织业中心,仅南京一地就有织机3万余张,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仅民窑就有二三百座,工匠数十万人,产品行销国内外。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必然将商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城镇的增多,除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外,不少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或大商品集散地。江南以南京为最大都市,其他如苏州、杭州、天津、济南、广州、佛山等,都是商业十分繁华的大都市。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则将城市与乡村沟通起来,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络。二是专业性的商品生产销售区开始形成。且不谈前边涉及的大型专业生产区域如南京、苏杭、松江等纺织业生产销售中心,景德镇等大型瓷器专业生产基地,其他城市的城镇间专业化已开始凸显,其主要特征是以聚集本地或外地的某种或几种商品并以此而展开经济活动。以成都城市为例,乾隆时期成都县的郊区市场中,如崇义镇是著名的蚕市,郸县是粮油作物的产地,因此大多场镇是以粮油为主,犀浦镇“米、麦、菜子及油为大宗”。县城市场则是“米为大宗,菜子及油次之,麦又次之”。这些专业性的场镇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大量商贾来此从事商品买卖,市场也逐渐因而形成网络。商业的繁荣,商业流通模式趋向多元化,专业的商业人员兴起、专业店铺的出现以及专业街区的日益增多等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经济功能的日益完善。

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也促进了城市文化娱乐功能的发展。清代城市人民的文化娱乐形式有戏曲、杂技、曲艺、乐舞、体育等。清代的戏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特别是道光后形成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文化推向高峰。戏曲、小说的繁荣,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清代城市发展在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之大成的同时,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经济、文化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政治的破坏,外国商品与资本大量输入国内,同时西方的近代工业、交通工具、科学技术也随之引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部分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并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转型。

外国资本主义由沿海沿江城市侵入,首先破坏了这些城市以往缓慢发展的自然经济,近代工业也首先在这些通商口岸兴起。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一般都是由对外贸易起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资本的积累,很快成为晚清工业集中的地区,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社会经济模式、思想、科技的传入,以首都、内陆省份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传统行政中心城市也逐步踏上了近代化历程。但是,晚清城市发展是畸形且极度不平衡的,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水平差异。在地域上,南方城市发展远远超过北方,沿海沿江以及通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水平高于内陆一般性城市。以近代工业为例:在清末外国资本开办的100多家各类工厂中,上海、大连、汉口、天津等地占53.8%,福州、武昌、苏州、哈尔滨、营口长春等地占46.2%。其他中小城市几乎没有。

晚清城市近代化的显著标志是城市功能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近代化首先是从经济方面开始,而经济经济方面又首先是从商业化开始的。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金融业的出现以及工业的进行。经济的变革必然会带来政治变革与思想文化剧烈变革。

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和资本侵入的同时,晚清城市经济模式在模仿中缓慢成长起来。在商业贸易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洋行势力的崛起和由其控制的外向型商业贸易网络的形成。随着西方人对华贸易兴趣的增长,洋行的势力也在膨胀。1837年,在华的外国洋行共150家1894年发展到552家,1913年为3805家,1930年达8297家。洋行把近代西方商业贸易的有些做法和体制引入中国,并使中国贸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体系中,因而也无形中成为中国商业贸易近代化的一个酶体。近代银行业,股票证券交易、保险与信托公司等也出现在了通商口岸。这些说明,近代资金市场及其职能机构已在中国逐步形成。在商业服务业方面,其专业分工也日益明显。近代的百货公司已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出现。1911年,广州先施公司兴建了一座五层楼的百货商场,后又在上海兴建了五层楼的先施百货公司,经营1万多种商品。

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政治的变革。首先是省会城市成为新政的地方变革中心。在内忧外患促进的晚清新政中,省会城市作为地方变革的先锋,推动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以警革为例,长沙于1903年设立省警务局,收到一定成效后推及湖南各州县。其次,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1907年10月19日,清廷下诏在各省设立咨议局,1909年咨议局在各省会城市正式建立。地方自治局及城乡自治公所也相继建立。以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为蓝本的机构改设与政治变革开始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步伐。

其次,城市的文化功能也在逐步增强。城市作为封建政权统治的中心,荟萃了大量学堂、书院和文人士绅,晚清时期城市的文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尤其是在省会城市,中外报刊盛极一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武昌为例,1857-1911年兴办的中文报纸就有《湖北商务报》、《农学报》、《湖北学报》等十几种。图书馆、博物馆涌现,大量外籍教师和教习的任职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功能,留学教育的培训也使城市承担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角色。近代新式教育对城市文化功能的近代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近代新式学堂兴起,为近代工业经营、生产提供了人才基地。在近代工业较为密集的上海等地,近代学堂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1849年至1911年间,各类学堂即有249所,如著名的复旦公所、南洋公学等。城市文化功能的增强,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与人才基地。

再次,城市管理职能的近代化。晚清城市管理职能近代化的直接模版是西方近代城市管理体制在租借的实施,尤其是那些设有租借城市中的华界,以租借为样板,城市管理逐步转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大中城市和重要通商口岸为重点成立警察机构可以说是传统官衙式管理向近代城市政府管理转变的一种过渡型管理机构。

清代城市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中国古代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画上了句号,也开启了工业时代城市近代化的先端。当今中国大多数重要城市都是在清朝城市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加强对清代城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农业时代城市的特征,也有助于认识和推动今天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何一民.清代城市的地位[J].光明日报,20051021.

[2]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