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新创业培养8篇

时间:2023-06-07 09:01:31

创新创业培养

创新创业培养篇1

在我国高校中,专业设置具有普遍性。比如,统一的教学和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材方面,大多数教材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存在普遍的陈旧性等。目前,本科院校借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够起到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起来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优势与才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如作者指导的“豆豆鞋类网络销售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已被列为部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该项目学生成员就是对电子商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凭借优质货源创业实践成功。

二、注意跨专业培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与实践过程必然是其核心所在。目前,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接轨,开设服装营销、汽车营销、数码电子产品营销和房地产营销方向。开设方向与产业接轨,意义在于通过树立产品标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虽然如此,学生掌握的主要还是营销知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主要都是讲究团队合作,任何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具备各专业背景。所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鼓励学生跨专业成立团队,通过各专业特长进行内部分工。在团队中,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并且,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发挥学校的组织协调作用

创新创业培养篇2

关键词:创业;新闻;人才培养;课程;项目

教育部将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列为首要任务,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与传媒行业变化休戚相关、学科专业点规模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学,亟须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育教学资源。

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对传媒业的职业理念和商业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传媒业随之成为创新集中的高地,一方面媒体机构内部越来越重视内容及管理上的创新开发,另一方面从业者也不断从传统媒体身份转型为创业者,开办诸多自媒体或加入新型媒体机构。这也导致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之间的张力进一步抬升。新闻教育是退缩回采写精彩的新闻故事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还是扩散到对跨媒体、众包、数据新闻等业界新动态的响应?这是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最棘手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其影响也辐射到相应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堂组织等各个方面。综合目前对于新闻教育的各种争辩,我们认为在保持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足够培养的同时,应该对整个传媒生态发生的巨变做出响应,提升学生对行业变革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走向社会时的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将创新创业这一当下传媒界的基本理念和基础思维适度引入到大学新闻教育中来,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行动力。

一、数字技术革命与新闻从业者创业

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破坏和颠覆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的重构之中。有学者指出,“数字化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改写了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旧有的运作架构和赢利模式日渐式微”。

数字革命在颠覆传统新闻业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分支: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计算新闻(Computational Journalism)、多媒w新闻(Multimedia Journalism)、移动新闻(Mobile Journalism)、超本地化新闻(Hypefloeal Journalism)等应运而生,这些新业态成为整个新闻行业中最具创新性和活跃度的部分。“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自由化与私有化带来了无限商机。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抓住发展机遇,媒介企业需要更多创新和创意”“这一变化更可能发生在新兴的创业媒体企业中,而非试图固执地去把正已经破败的旧船”。

在这种大背景下,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要用新思维和新技能全面武装自己,把握新闻业的未来趋势,然而,反观新闻学教育,严重脱节于行业的发展,无法培养出匹配数字化潮流下市场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2012年6月在智利召开的第一届新闻学研究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ournalism Studies)指出目前新闻学教育的薄弱现状:“新闻院校面临着新闻教育质量低、概念混杂、生产力低、知识更新慢、与行业脱节等问题”。而在新闻学院内部,单一的新闻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在大大降低。根据2013美国年度新闻与大众传播入学状况调查(2013 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Enrollments),本领域的入学率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作为新闻教育的重要革新,创业新闻教育是通过培养创新型新闻人才,实现对某些不合时宜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颠覆,以及从教育领域展开对新闻行业发展的自救。事实上,“创业新闻学”的提出,不仅是概念层面上的创新,更是对新闻学教育理念的颠覆,对传统的新闻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与挑战。新闻业也可以盈利,媒体组织也可以像企业一样经营,商业运营的核心原则与游戏规则在新闻行业同样行得通。当然,这就对新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传统的新闻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如何将商业法则、创新创业理念有机地融于新闻业中,需要新闻教育领域的不断摸索与探索。

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也称作Media Entrepreneurship,News Entrepreneurship)这一概念的提出,起源于2010年的美国新闻教育领域。2010年1月,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召集了一个由三十多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研讨会。来自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等美国的新闻学院及澳大利亚、北欧和墨西哥的与会人员讨论了新闻学课程设置改革问题,都认同今天的学生需要“理解新闻的经济学”,“将创业精神引入新闻行业十分重要”。会议上,学者们认为记者有必要去理解市场经济和媒体经营,前《星星论坛报》(star Tribune)的编辑麦奎尔(McGuire)提出“记者说‘我不知道如何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创业新闻作为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纽约城市大学创业新闻学教育的创立者杰瑞米・开普兰(Jeremy Caplan)认为:“创业新闻学是关于新思想、新收入、新的出版和发行模式,以及探索新闻业可盈利和可持续的新方法的学科”。还有东海岸一所大学的管理者这样定义:“人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或公司,通过独立的报道和事实发现来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波因特学院研究员马克・布里格斯(Mark Briggs)强调,这是门培养新闻媒体从业者整合独立创业的能力的学科。还有中国学者认为,所谓“创业新闻学”,顾名思义,就是教新闻从业者如何开展基于新闻内容的商业计划,并赚到钱。

通过对21世纪前后新传播科技所引发的一波创业潮的观察,当代美国媒介管理研究者安妮・豪格(Anne Hoag)在2005年首先撰文指出,媒体管理学界应重视新传播科技出现所引发的小型媒体事业的创业行动,同时也尝试为“媒体创业者”与“媒体创业”行动的概念提出定义。“媒体创业者”主要是指“一群掌握传播科技的技术创新者尝试透过技术创新的手段来开展媒体事业,”同时,创业者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也需兼顾到社会责任面向。媒体创业概念与一般创业概念是有差别的,“媒体创业”不仅是一门研究媒体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获取商业利益的知识,更是探究传媒业如何成功扮演起社会中传递信息之媒介组织的学问。

学者们的定义与诠释虽然不尽统一,但是创业新闻学至少有以下几个内涵:(1)是新闻行业的创新创业活动;(2)强调盈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3)运用科学系统的商业原则与规则对新闻行业组织采取企业式经营与管理;(4)是对传统新闻业的破坏性创新,依托数字革命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平台。

二、创业新闻教育的实践形态

美国是创业新闻学领域的先行者。2010年3月,福特基金授予美国著名的传媒教育机构新媒体研究重镇波因特学院(The Poynter Institute)750万美元用于研究处于危急机中的新闻业,为数字时代媒体的创新模式做探索,创业新闻学成为该机构的重要研究议题。研究员马克・布里格斯编写了《创业新闻学:如何构建新闻业的未来》(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How to build what’s next for news)一书。这本书是创业新闻学教学的启蒙书,也是“教新闻人创业的完全手册”。从分析新闻环境到追逐商业利益,从产生创意到利用新技术,从制定商业计划到面向市场,作者对创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讲解。这本书为新闻创业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路径图,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经济的层面而非感性层面,重新探讨了新闻业的未来”。

2010年9月,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率先在开设了全美第一个创业新闻学硕士学位(M.A.in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并在2011年正式招生。自此,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马里兰大学、西北大学、美利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大批美国著名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新闻学的教育试验,探索新闻学教育的新形式。

目前,美国创业新闻学教育开展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专门设立的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具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的双学位教育、对新闻系学生设立的创业新闻学课程项目或是提供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设立教育研究机构提供证书教育。

1.专门设立的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

专设硕士项目以纽约城市大学、美利坚大学为代表。纽约城市大学设立了全美第一个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将会在下重点介绍。纽约城市大学与美利坚大学设立的硕士学位有所不同,前者为两年制全日制硕士,后者为20个月的由10门在夜间和双休日面授的课程构成的在职硕士项目。

专门设立硕士项目,面向有志从事媒介创新与创业的人士,招生目标明确,培养方向明确。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除了夯实学生在新闻实务和行业伦理法规等方面的基础外,提供创业新闻学科的核心课程,将商业运行原则规则、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创业意识与创业实战知识融于新闻业发展中,力图指导学生在旧有的行业中,找到颠覆性创新之处,制造新的变革。硕士项目要求学生紧扣实际,制作商业计划书,鼓励学生出成果,将媒介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背景、新旧媒体资深的从业经验、丰富的创业经历是授课师资的必要条件。

2.双学位教育

单一的新闻学教育已经很难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双学位教育将新闻学与其他技术或专业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是高校较为普遍的举措。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与校内其他院系、国外名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双学位教育,如新闻学与商学、新闻学与法学、新闻学与宗教学、新闻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其中,新闻学与商学项目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商学院合办,面向对媒介组织与运营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合格完成5学期课业可以同时获得新闻学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iournalism)与企业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双学位教育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同时接受两个学科的教育,实现跨学科、复合型,而各自的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系统化。但是,“复合性”的专业教育不等于“复合型”的专业教育。两个独立学科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机整合。事实上,学生仅仅是增加了一倍的课程负担,能否将商业原则灵活运用于新闻业,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体悟,而很难实现“1+1>2”的效果。换句话说,创业新闻学是否就等同于新闻学与商学的简单叠加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3.课程项目、专业课、选修课

这一类别主要是对传统的新闻学课程体系的补充,在新闻系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上,加入创新创业的新元素,以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这种举措一般来说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是在创业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刚兴起之初的应急手段。直接在课程列表中增加创业新闻学相关课程,而尚未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与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阿兰・穆特(Alan Mutter)的“创业”(Entrepreneurism)都是各自学院新开设的创业新闻学课程。

而课程项目相对于简单的加课,更具体系性和全面性,目标更多元,对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学生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斯坦福大学的“数字媒体创业”(Digital Media Entrepreneurship)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此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在新闻业破坏性变革下,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新闻业现有资源、社会网络、数字工具等基础,构建新的数字媒体模型,创立新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处理新闻价值与企业价值、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利益冲突等矛盾关系。项目配备拥有跨界专业背景和资深媒体从业背景的授课教师,课程内容覆盖转变中的媒介模型、媒体商业模式创新、新媒体分销渠道、商业计划、项目团队建设、新媒体的利基市场等,要求学生以跨学科创业小组(原则上每组包括新闻、商业和科技专业的学生)的形式,开发一个数字新闻项目,制定可持续的商业计划,并展示给专家评审团。整个项目持续10周左右。

4.机构教育

除了新闻学院直接提供创业新闻教育的形式外,一些新闻学研究与教育中心也会对学生和社会提供创业新闻学辅导课程。当然大部分机构仍然与高校新闻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纽约城市大学的陶氏一奈特创业新闻中心、雪城大学纽豪斯学院的纽豪斯数字媒体创业中心等。前者向新闻媒体从业者、有志申请创业新闻学硕士的人士提供为期15周的高级课程,完成课业颁发结业证书。后者开办相关课程、提供相关资讯,鼓励学生创办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公司文化,与创业成功校友取得联系等。

著名的波因特学院也向公众开放“创业新闻学”证书课程(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Certificate Program),包括“创业新闻学:收益与营销”“成为创业记者:从构想到实践”“创业新闻学:企业运营”等6个科目,每人收费150美元,完成在线视频课程并通过测试可获得结业证书。

机构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向媒体从业者提供在职培训,任何对创业新闻学感兴趣的人士也均有机会,无需向大学申请学位资格。

三、创业新闻教育的操作模式:纽约城市大学个案

纽约城市大学设立的创业新闻硕士项目是全美第一个专门为创业新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其在项目架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培养方式和初步成果方面都有瞩目之处,值得我们分析借鉴。本文在此对这一项目进行具体介绍,展示美国创业新闻学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

纽s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于2006年8月。学院认为,新闻业的未来属于有能力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实施创新计划的企业家们,不论他们是自由职业者、创业者还是传统媒体工作人员。2010年9月,在陶氏基金(The Tow Foundation)和约翰一詹姆斯・奈特基金(John s.and James L Knighl Foundation)的赞助下,学院成立了陶氏一奈特创业新闻中心,该中心成为全国最精良的创业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基地。同年,学院设立了全美第一个创业新闻学硕士学位。依托于陶氏一奈特中心,纽约城市大学创业新闻学教育开始启航。2011年,中心开始对外开放第一个奖学金项目(pilot fellowship program),课程从1月持续到5月。2015年冬春学期项目(winter-spring program),意味着该项目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中心主任贾维斯说:“本项目旨在激发创新,打造一个优质新闻的未来。我们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媒体领袖和创业家。”

1.项目架构

创业新闻硕士学制为两年制,共4个学期课程。前三个学期主要学习新闻采写基础和新媒体技术。第四学期开始学习创业新闻学的高级课程。在这学期里,学生将学习商业基础、创业模式、创新思维、现代科技、新闻行业的商业形式等一系列核心课程,在学界导师和业界专家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创业项目(startup proiect),并在学期末展示商业计划,通过竞争陶氏一奈特中心的奖金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项目,以付诸实践。

同时,第四学期的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共15周),也向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院其他研究生和有意申请本硕士项目的学生开放,学院也欢迎有深厚的商业、技术、设计和其他相关领域背景并对新闻学和媒介发展有兴趣的人士申请。完成课程学习后,颁发“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证书”(Advanced Certificate of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program)。

需要指出的是,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是包含在创业新闻学硕士两年课程中的一部分,而其他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申请者只需要完成这15周的课程,即可获得证书。当然,两者所上的高级课程内容是没有差别的。

2.师资条件

纽约城市大学陶氏一奈特创业新闻中心有8名主要教师,其中2名专任教师,6名兼任教师,分别具有丰富的杂志、报纸、数字媒体、科技等行业的工作背景。

总体上来看,该项目师资力量雄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跨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交叉领域研究较多。单一的新闻学教育已经在学科发展与就业实践中显示出其诸多弊端,将计算机技术、商业、设计、政治学、环境科技等领域融入新闻学,培养复合型媒体人才成为趋势。创业新闻学即为融新闻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需要教师具备多领域的专业背景。该中心8名教师基本都获得两个以上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位,跨界经验丰富。如专职教师、中心教育主任杰瑞米・开普兰就同时拥有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学士学位、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商学院MBA学位。此外,兼任导师中,大多具有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习研究经历,不过也有像中心研究主任詹妮弗・麦克法登(Jennifer McFadden),并无新闻学学位,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专攻金融与创业,不过本着对媒体和技术的交叉领域的兴趣,一直专注于寻找新闻中新的商业模式。

二是多为资深媒体从业者,实战经验丰富。导师多在新闻传播行业(包括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有多年的实战经历和卓越的成就,在权威报纸、杂志、网站等(包括《时代》《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和雅虎网站、YouTube等)担任过新闻实务或媒介运营等重要角色(如总裁、CEO、创始人、创始主编、专栏作者等),是资深的媒体从业者,在业界有丰富的经验与扎实的人脉。

三是媒体创业经历丰富,社会资源雄厚。教师们对创业或商业运营显示出浓厚的兴趣,有丰富的媒体创业经历,为创业新闻学的课程讲授和研究奠定实践基础。业界的兼任老师中,很多本身也是创业项目的投资人,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业指导,还可以直接对接投资,支持学生项目,实现互利。例如杰夫・米尼翁(JeffMignon),他是国际数字广告商RevSquare/Mignon-Media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也是Open Topic和Fuzu Media两个创业企业的投资者。米尼翁是目标受众为儿童的新闻网站的者,在法国联合创办了第一批面向儿童的日报Mon Quotidien和1e Petit Quotidien等,联合创办法国第一家由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媒介――,它是2007年总统大选中最成功的时政类网站之一。他在巴黎创办媒体咨询公司Formules Presse,并担任联合CEO与创意总监;在纽约协助创立信息图表制作公司5w Infograohics,在华沙创办媒介咨询公司Mediapolis等。这类兼任导师事实上也是一种创业资源。

3.核心课程

创业新闻学硕士前三学期主要学习新闻实务(Craft of Journalism)、新闻伦理与法(Legal and Ethical Issues)、新媒体叙事基础(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Storytelling)等必修课,第二、三学期加入分别加入两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择商业与经济类报道、其他学科的课程

第四学期的创业新闻学项目由5门核心课程组成:“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NewBusiness Models for News)、“商业基础”(Fundamentals of Business)、“新企业孵化”(New Business Incubation)、“技术浸润”(Technology Immersion)和“新媒体学徒”(New Media Apprenticeship)。其主要教授内容、课程形式、学生提交成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梳理的情况来看,这5门课程各有侧重,又部分重合,而其间也包含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与“商业基础”有较多重合,又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于新闻业商业运营的了解,通过学习基础的商业原则和概念,探索未来新闻业的新运作模式。这两门课主要都以课堂案例讨论分析为主,并鼓励学生在现实中寻找突破,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评估现有企业。“技术浸润”强调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工坊、在线课程等形式夯实学生技术运营能力,从HTML/CSS技术、App制作、SEO以及管理软件等具体技术,到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投放推广、商业与技术整合等高级运营能力。“新媒体学徒”将学生完全置于真正的创业环境下,体验创业公司的氛围,参与到创业公司实际运作中,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对实习公司的改进意见。“新企业孵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运用所学知识和累积经验,在学界和业界导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商业点子,制定商业计划书。学生既可以创立新的媒介运营平台或媒介运作模式,对行业的某些方面形成破坏性创新;也可以为传统媒体运营提供新的产品或战略。

具体来看,5门核心课程设置的特点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科学,逻辑严密。5门课程从逻辑上来看,并非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纵向上,从理论到实践的程度不断加深。“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与“商业基础”更加理论与基础,“技术浸润”显而易见,上升到技术运用层面,“新媒体学徒”进入实战阶段,而“新企业孵化”要求学生完全运用所学创建新商业模式或提出商业战略。而横向上,课程间互动关系强,事实上,以“新企业孵化”课程为主线,其余四门课程都在为其最终的学期成果――撰写新企业的商业计划书服务这一目标服务。“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商业基础”“技术浸润”与“新媒体学徒”分别提供新闻业的商业运作情况、企业运营的核心原则、创建与运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完全实战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新闻业现实,提出颠覆行业的战略与防御方案、评估现有企业运营状况、为自己欲建立的企业撰写技术方案、在真实环境中锻炼所需创业本领,并观照自己的商业模型,一步步完成商业计划书。

二是重视知识掌握与现实运用的结合,注重培养实操能力。首先,课程形式采用的案例分析、实战模拟、走访企业、业界人士分享等都显示了课程设置者对于新闻业创业现实的重视;其次,从课程成果呈现来看,每门课都要求学生最后提供报告,运用所学知识,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企业,做出分析,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技术浸润”“新媒体学徒”与“新企业孵化”三门课本身就是实践课程,最终呈现的商业计划书也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通过争取陶氏一奈特中心的奖金将商业点子付诸实践,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实践。

三是强调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在创业中的运用。纵览五门课程的大纲可以发现,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等在媒体创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第一课就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的颠覆,并将“线上创业”单独列为一课,还将搜索引擎最优化作为重点的营销战略讲授;“技术浸润”还突出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技术、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技术。通过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优秀的创业项目在中心的支持下投入运营。

四、创业新闻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2012年12月15日,波因特学院马克・布里格斯在北京发表了题为《全球传播:机遇、挑战与新闻业》的演讲,指出新闻创业成功的六大要素:会和资本打交道、有开放的理念、能推销产品和创意、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图景、会寻找合作伙伴并保持合作关系、能在方法上寻求创新。这些理念已经进入到国内新闻业界和教育界的视野中,以中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笔者在“媒介经营管理”课程中开始试行传媒创业项目的训练。特别是在媒体运营商业化程度高的港台地区,新闻创业教育己开始起步。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媒体理学硕士课程提供选修课“新媒体创业”。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开设了“媒介创新与创业”选修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还提出要进一步增进产学合作:要举办微型创业工作坊,鼓励微型创业、SOHO、创意工作经纪人相关研究,和传播微型创业领域的部落客、独立记者、SOHO族建立合作关系;尝试与辅仁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共同发展传播类的社会企业等。

目前创业新闻及其教育在中国还是媒体转型中出现的新事物,对于在事业属性、企业运营体制下发展的传媒业来讲,基于从业者个体的职业开发和业态重构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对于创业新闻学是否适合在中国普及,有学者认为:“因为想象在美国那样做个人的新闻事业的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表面上看,创业新闻学的理念是不适合中国的”。然而就目前中国的传媒业转型实践来看,虽然规模化、制度化的媒体创业尚未展开,但我们应注意到两个层面的传媒实践及其带来的新闻教育需求变革:

一方面,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传媒行业加速转型,提升新形势下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媒体将在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组织结构等方面谋求创新,诸多传媒机构研发了大量新媒体项目如“澎湃”“无界”“封面”等等,旨在采用新的理念和机制生产及传播内容,以增量的活力带动存量的影响力,这一部分增量空间亟须了解受众需求并能熟悉运用现代传媒市场方式的新闻人才去充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其核心诉求,这将不同于现有的以培养新闻制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培养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岗位创业者;创新创业意识

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的时展和现实给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1世纪社会经济越来越需要更多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有效对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每个高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面临诸如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等瓶颈问题。培养岗位创业者,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新取向,能有效地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企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达到大力推进高等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创新创业教育:时展的必然要求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自发探索到教育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范围。201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明确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联动,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2010年5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至此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新视野,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素质,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将会为社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为促进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是时展的新要求。

二、何去何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瓶颈

首先,从观念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扶持学生开公司,当老板;也有人觉得大学生创业是个别现象,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因此在校内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与意义都不大。这些认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怎么树立学生开公司创业的典型,怎么快速培育开公司的学生老板这样的功利性层面,而看不到其背后的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

其次,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过多局限于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往往只针对部分精英学生,而忽视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再次,由于受到“第二课堂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不可否认,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动手能力的锻炼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此据此,就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第二课堂完成的事情,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

这样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想将每一位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都培养成为未来的企业家,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创业冲动,把创业过程理想化、简单化。体现在创业项目上就是失败率高、低科技含量、易复制的项目多,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展现学生专业特长的项目少,转化成功率低;表现在创业效果上就是创业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的动力不足。

三、“岗位创业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新取向

岗位创业是指在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开创一份新事业。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全体在校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一探索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把加强创业教育作为今后10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符合教育部一贯倡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也能比较有效地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局面。

岗位创业者,就是要让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育起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开创一份事业的意识与能力。这一份事业,可以是开创一个企业,也可以只是以一个老板的心态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如果说当老板只是少数大学生才可能选择的人生梦想的话,那么,从事一份职业是所有大学生目前或今后必须面临的现实选择。以不同的心态与投入从事工作,每个人能达到的职业目标与境界也会截然不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以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实践探索与尝试,既能使一部分有条件进行创业的同学创成业,也能使大部分暂时还没有条件的同学的心中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岗位创业者的培养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先尝试以就业者的身份融入到企业中,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特长和创新意识,在几年的时间内逐渐进入企业的管理层,进而在企业内部亲自率领团队进行创新和创业。这样的内创业者,往往是企业内部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者和实践者,将来还可能是企业重要部门的领导者甚至是最佳CEO(首席执行官)人选,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内创业者的培养,要求高校更加注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重点从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转移到针对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上来,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培养复合型的实用创新与创业人才。要使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接受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陈耀,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9(1).

[3]孙静月.我国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4]易玉梅,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

[5]关晓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创新创业培养篇4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3]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创新创业培养篇5

一、创新型人才的一般成长规律

通过对大多数创新型人才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个性和创新是他们身上最显著的特质。所谓的个性是指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点。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创新人才都展现出了符合自身个性的人格和品质,使其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尊重,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尊重学生个性在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体现就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人格、努力成功的价值观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重视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在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其根本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师的辅导、教育下学会学习、生活的方法。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卓越的智慧,还需要拥有广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除此之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是一个主动积累的过程,他们往往具备良好的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养分,善于发现和探索,并通过强大的思维能力进行创新。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核心知识、方法论知识和应用型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效关联起来为自己所用。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会以思想作指导,而思想的形成又有赖于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是其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创新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人在反思中得出的有效结论。假如一个人缺少必要的反思精神,那么他的思维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最终会偏离真理的轨道,不切实际或错误的想法并不能称之为创新。反思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创新型人才并不受固有思维的束缚,他们常常会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具有敏锐的洞悉力和锐利的分析力,能够透过现象发现琐碎问题之间的关联和事物的本质。

二、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

中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而,教师基本是他们这一成长时段接触和依赖最多的人,其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了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为此相关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建立自身良好的创新意识。电子专业授业教师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从创新的角度开展教育,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接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的电子专业课程设计和改革,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鼓励、赞扬学生创新,营造推动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单凭教师个人很难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为此,中职院校应该适度加大相关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使其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授课质量。中职院校可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由校领导和思想政治专家牵头,对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创新等进行考评和指导,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中职院还应为广大教师提供沟通交流平台,让所有辅导教师互换彼此先进的方法和经验,促进辅导教师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刺激教师的注定进修行为,中职院校还可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或授课大赛,实施绩效管理体制,对表现积极、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以其为榜样推行先进教学体系,强化工作导向,创设校内良好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创新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中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创建校园文化的新途径、新载体,不断革新陈旧的文化氛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受到熏陶。中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块教学重地,将创新培养融于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快乐、学会创新。

三、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创新过程,其开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一)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创新活动体系。中职院校应该充分整合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完善的电子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展示科技创新作品等。此外,中职院校还应邀请业内专家、学者等到校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电子领域的前沿和动态发展,将创新思想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中职校内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建设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职院校可以积极寻求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据培养需求适度加大电子设备、科研设备等的投入,为学生提供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的空间,使其在辅导教师和企业优秀人才的帮扶下自主完成创新,并反思自己的创新行为,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实践验证、完善理论知识,培养、提升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职电子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既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又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电子专业教学的特质,明确实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此为指导构建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们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将学生的想法转变为现实,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组织开展电子竞赛活动。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外界环境的促动,而竞赛活动开展的目的则是刺激学生的创新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中职院校应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对表现积极、想法新颖的学生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促使他们将创新内化为自己的本能。

四、结语

创新创业培养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国家倡导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从自身的基础上开始改革,寻找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课程设置不适合。营销专业课程中大部分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未改变,大部分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课程没有实质性的与社会相结合地扩展,也无法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师资欠缺。高校内的营销专业老师明显存在着教学水平高低不一的现象。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一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的新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不一,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相应条件。3.缺少实践平台。高校由于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因素的限制缺少相应的实践平台,一些大学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没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这种现实基础上,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实践在相应的工作中,就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创造能力,其创造创新能力会被客观因素所限制,创新需要在不断重复熟练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中后会逐渐走向平庸,缺少相应的工作目标不思进取。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现今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来说,各大高校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快改革的步伐,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合和高素质人才。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社会不同于学校,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经济浪潮中将面对各种顺境、逆境,培养学生相应的应变能力、培养创新和创业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将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予以树立,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必定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高校的教师及领导具备相应的理念,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的人才。其次,学校应逐步引导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观念予以重视,通过学校自身的方式方法强化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在校期间学习创新意识的必要,在社会中生存的必需。并且会发现他们将从创新的角度考虑事物的进展,无论他们是否正在制订商业计划。通过相应营销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并达到营销效果。2.构建双创教育体系。首先,相应教材的改革。各高校根据自身学校及营销专业的实际方向加以改革,根据创新教育方案进行相应的改革,并编制教材,将所需的创新创业理论进行融合并制定实践方式方法的指导。将学校专业的理论课程与课外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改变以往传统方式的教学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理论,以扩展教材加入相关营销网络课程为基础,更好地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改革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高校社会及行业的营销发展趋势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研究及深入的了解,并在以往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修整,在理论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实践课程,使学生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能力。在学生掌握进入社会的生存技能后,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发展的节奏,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3.培养师资力量。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培养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首先,增加创新型教师的引进。高校在提高学校自身教师能力的同时还需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学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提高高校的招聘条件,对学历、能力、社会背景等多方面进行要求,这客观地要求了应聘者需具备较为超前的市场营销理念及创新创业的能力,这对日后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益处。其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已经在大学或大学工作的教师,学院或大学注重双重创造性教师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社会新型营销内容进行培训,聘请各大公司及学者专家来大学内进行讲座和交流,为校内的教师提供多范围的全面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派遣教师进行国外深造,提高教师的营销思路及教学能力,增强其创造性的思维。4.构建多维一体的实践平台。学校存在较强的理论体系基础,但实践一直是学校所欠缺的部分,应构建由政府机构、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参与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首先,在校园内搭建培训平台。在学校内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实践基地,将在校学习的理论基础、营销技能,在学校实践基地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不断训练强化,将学校内的理论通过自身的实践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实践基地可以良好地分享各类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其次,构建校外多方实践平台。多方共同构建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岗位的规则,能够有效地纠正学校书本上的不符之处,调整工作状态中的不协调因素。另外,企业、政府、学校多方的合作,有利于多方了解行业走向,并能够对社会动向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及应对。5.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高校对学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更快速地适应岗位行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到创新创业,为国家、为行业的发展做贡献。第一,丰富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包括在学校内举办市场竞争、学校之间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学校公司等,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并可以展示学习营销技能的平台。例如,让公司的学生和营销人员共同营销相同的产品和学校企业家在这里,不仅可以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测试他们制定营销策略的能力,并且可以适当地提高他们使用广泛知识的能力。第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活动。除了定期的营销竞赛外,教师还必须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活动,以便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培训。例如,教师可以参考微信组的创新和成功,利用QQ群等从课堂发送,以便学生下载参考,在线与教师沟通,与同学交流。

创新创业培养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企业发展面临各种机遇,也同时承受巨大的压力。2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高速稳定的发展,但我国企业创新竞争力还较弱,在2008年《财富》杂志500强报告中,美国有152家企业入围,日本有64家企业入围,而中国仅有35家企业上榜。如何做大做强中国企业,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竞争能力,如何打造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已摆在所有企业和企业家面前。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概览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定义与解释,我们通过对大量文献与公认创新型人才的访谈研究,将创新人才特质分析归纳为知识结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行动实践五个维度。(如图1)

1 知识结构

创新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否达到理论前沿、创新型人才的学科知识是否多样性以及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创新的质和量。

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两大特征,其一,科学性,指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其二,开放性,指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自由通畅性。

2 思维品质

指创新型人才的大脑活动内在程式的结构科学性和因变应变视角的新异性。

3 人格倾向

指相对稳定的能够导致情感与动机水平相一致的个体差异内部因素的完整性与积极倾向性。

①强烈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的源泉,许多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意识强于普通的人,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喜欢承担风险,并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无穷乐趣。

②善于思考、敢于冒险

创新型人才不墨守成规、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敢想敢做,怀疑与批判一切、鄙弃人云亦云、喜欢独立思考、个性自由,独立发展、解决问题独辟蹊径。

③自信、意识超前

自信表现在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所认同的东西最终也会被他人认可,自信推动创新型人才进行积极性幻想,使自己始终处在一种昂奋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不惧挫折、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超前的意识。

4 价值取向

指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立场的正向性和价值态度的奋进向上性。

5 行动实践

指创意通过某种实践活动,实现其价值的行为过程。

企业是创新的环境,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人才核心素质中“创新特性”已是企业人才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企业创新型人才是企业人才中的一个群体,它既有与其他类型人才共同的特征,又有着创新型人才特有的素质个性,更为重要一个特性就是个人的价值取向符合企业价值发展方向。(见图2)

从企业创新人才特质可以分析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来提升知识素质水平、使企业员工有效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搭建人才的创新舞台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精神意识品质;通过员工价值塑造使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共成长。

1 系统培训

企业的培训体系是给企业员工付之以能的有效工具与方法,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其基于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支撑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创新型人才培养亦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对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层级中的岗位价值贡献提升不同的创新能力 基础层人员重点培养其岗位创新能力,中层人员重点培养其管理创新能力,高层人员重点培养其战略创新能力。

企业通过不同层级的培训课程及培训实施测评控制体系来培养出吻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培养方式,因为,创新多在行业外、创新多在体制外,所以,企业要主动跳出自己看世界,跨出本位,向外界学习,寻求多元素的交叉,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交叉,今天“与“未来”的交叉,“本领域”与“未来领域”的交叉来提升创新水平。这种跨界学习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例如,星巴克提倡在旅行中学习。产品开发伊始,它会让产品开发人员和跨部门小组进行 “灵感”的旅行,去亲眼看看消费者和流行趋势,当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及时尚后,“我们回来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法及各种想问题的方式,这和我们在杂志上或者e-mail里读到的完全不同。”负责产品种类管理的高级副总裁米歇尔・盖斯说。

由于创新型人才自主独立发展意识较强所以需要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企业里由于层级管理体制以本位主义,岗位定量评价等各种框框的限制之下,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抑制作用,因为其精力和时间会散耗掉,所以,不要用工作把员工的时间填满,适度的身心调整则能唤起内心的创造欲望。很多创新型企业做的非常好,例如,3M公司秉承了独特的“15%”的理念以及GOOGLE公司的“20%”的理论,员工可以保留自己独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项目研究。

由于创新型人才有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超前的意识,所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其对新生事物开放性以及悦纳他人心胸。要有意识让员工与高人为伍,真切感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才可以反省差距,提升能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多试,敢闯。在有意见分歧时,要引导人才在干中求证,有风险时,企业领导要尽快消除他们的顾虑,并主动承担必要责任。要给创新失败者鼓劲再鼓劲,耍帮助创新者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求得成功,重拾信心。3M公司能够容忍失败,鼓励进行更多的试验和冒险。“失败――成功”的历史就是3M公司的历史。3M公司的创建者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发明家,而是一位医生、一位律师、两位铁路行政官员和一位肉制品销售经理。这5个明尼苏达人买下块森林茂密的土地,准备设矿采掘金刚砂,结果采掘出来的根本不是金刚砂,而是一种无甚价值的矿砂,后来发现,矿砂可以制造砂纸,从此产品创新和行业拓展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激励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最好的武器。除提供员工挑战性工作外,也要对创新成果物质精神激励。没有挑战

就无所谓激励,擅于提供挑战性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另一种基本功,对创新成果物质精神激励对于很多创新型企业都做的很到位,1993年,英特尔开始了第一届“创意日”,鼓励员工提出创意提案,并奖励提出冠军创意提寨的员工10万美元,以推动公司内部创新文化的形成。之后,英特尔“创意日”每隔2年举行一届。许多员工提出的建议都被应用在此后英特尔的新产品上。再如,BM认为,创新不仅仅是专职技术人员的事,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参与到创新中来。IBM每年都要在风景秀丽的佛罗里达州举行一次“公司技术认证大会”,公司总裁每次都要到会,亲自向获奖者祝贺。获奖者中的有些人可以荣升为研究员这些研究员可不是“空有其名”,得此殊荣的人不仅地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此有权自由选择技术研究领域,集中精力搞攻关,对其他工作可以一概不管。IBM还奖励新的创意以及其他非陵术方面的创新。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一笔资金,用以奖励本部门中非技术领域的发明者。

创新创业培养篇8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效是衡量高校的核心指标,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创业工作方式的转变也是推进高校变革的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14]22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的构建以及创业培训新形式的探索就成为了变革高校就业创业路径的有效方式。宜宾学院正在努力的摸索构建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实践课程体系。所谓四位:即指政府、市场、学校、学生这四位主体。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法,力求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一个包括组织体系、模式体系、环境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并在模式构建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模型如下所述。

1就业创业组织体系

创业组织体系首先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队伍构建,该队伍一般情况下是依托于高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等多方的力量,在高校内部具体由学生社团、专业定向培训班、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者以及针对性较强的就业创业实践的组织来组建,组成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二级学院具体负责以及企业帮扶、政府适当介入的创业教育组织体系,构建学生创业的组织阶梯,实现学生成功创业。

2就业创业模式体系

通过就业创业课堂培训、就业创业模拟训练、SYB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实践等方式构成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体系,形成学生就业创业的成长阶梯,逐步完成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经验体系构建。

3就业创业环境体系

探索基于模拟环境以及互联网的就业测评系统、创业能力训练系统(金融、财会、经营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系统)、虚拟商业训练环境、企业创办过程演练等综合创业教学环境体系,使得学生在没有就业和创业之前对自身的能力、优势、缺点和不足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充分的认知。

4就业创业内容体系

由于目前大多高校还缺乏专门针对就业创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因此我们将理想的创业培养内容设计为五个模块:就业创业价值观教育模块(包括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培养理念的结合专题);就业创业性格测评模块(包括创业性格测试专题、创业能力测试专题、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专题等);就业创业计划书编写模块(包括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专题、创业计划书编写专题等);就业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包括创业企业营销专题、创业企业管理专题、创业企业生产管理专题、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专题、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创业者与创业团队专题等);就业创业政策法律模块(包括国家创业政策专题、中小企业法律专题等)。这五个模块能够形成对就业创业内容体系的较为完整的构建,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水平。“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宜宾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正在试点探索,即从2015年3月以来,宜宾学院新成立的川茶学院结合四川宜宾的本土茶产业的优势,在全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遴选了部分有志于自主创业的优秀学生开办了首期“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该培训班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创业环境评估与构建以及培训内容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同时注重借力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知名本土茶企业为培训班的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是宜宾学院从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培训体系以及就业、创业相结合方面在构建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培训方式转变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1)从组织结构和负责主体来看。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打破了学校之间藩篱,依托宜宾学院整合了宜宾学院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资;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间隔,从原来企业到高校选取毕业生转变为了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该培训班得到了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筠连县乌蒙韵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君茗天下茶业有限公司、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茶企业的大力支持,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务操作都得到充分的提升。同时,宜宾市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种专项就业创业培训班模式下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试图探索出新的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下使该培训班具有开创的意义。

2)从培训班学生的遴选来看。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打破了传统的要求专业对口、学生服从培训安排等硬性规定,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从参加动员大会的400多名大四学生中选取了52名来自工商管理、生物工程、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中文、外语等几十个专业的同学。这些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茶产业的前景非常看好,对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很感兴趣,对依托产业进行自主创业充满期待和向往,这为培训班取得良好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3)从培训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师资配备来看。

所有培训内容都是紧扣茶产业生产、销售、业务能力提升、茶企业文化构建等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如茶叶市场营销与策划、茶叶加工学、茶叶电子商务学、茶叶市场营销与策划、茶叶感官审评等课程既有跨专业的知识整合,又与整个茶产业的运行相结合。而在师资上都是配备了茶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使得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颇丰。

4)从培训班的运作模式来看。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打破了传统的就业创业培训班主要是增长知识、掌握技能等专项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的模式,五家本地知名茶企业的加入不仅对学生在培训课程之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会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完成了从培训班到就业创业的无缝连接。一方面茶企业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又给有志于从事茶产业创业的学生提供了熟悉整个产业链的宝贵机会。在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的模式下,既促进了就业工作又推动了创业。

5)从培训班的培养效果来看。

目前理论和课程培训已经结束,52名学员分别进入到5家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了实训,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并能够进行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而在实训阶段企业也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学员对投身于茶产业创业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实践操作以及产业与个人发展前景的预期都有了明确的思考和清晰的定位,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有效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5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