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的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06-09 10:02:12

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则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模式化教学,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同时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要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要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2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25―01

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楷模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需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使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语言负载丰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师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词语的情感色彩,要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在“严厉”面前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有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各门功课要学有所成,非好之、非以此为乐不可。教师的语言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妙趣横生的语言才能叩开学生闭锁的心扉,才能让知识的甘泉不停地注入学生的心田。教师不应该板着面孔上课,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教师要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才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和谐、愉悦。

三、优美传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优美的语言诉之于听觉,应该音量适度,语速恰当,语调和谐,应该谴词造句比较讲究,文学气息浓一点。

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应该饱含深情。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语言失去了情,就成为干枯的符号,挤走了血肉,只剩下几条筋,对学生无说服力,无感染力。教师应该和自己的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娓娓而谈,用商量、探讨的口吻谈认识,谈体会,以求得心灵上的感应。教师只有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地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从而使师生心心相印。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教师;情绪管理;意义;策略

本文从“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三方面,浅谈笔者对于教师的情绪管理的认识。

一、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负面情绪进行调整和控制,来保持正面情绪的过程。由于人的身份、地位、环境等情况不同,情绪管理的方法、对象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教师的情绪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调整来自学校、学生、社会及整体工作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自身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

二、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对自身有直接影响,对工作、对学生也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教师身心健康

1.影响心理健康

是否具备情绪调控的能力,是评判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如果教师不具备管理情绪的能力,那么很难适应工作强度大、难度系数高、人际关系复杂的教师工作,就会整天陷入压抑、紧张、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当中,心理健康遭受严重伤害。

2.影响身体健康

长久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失眠、厌食、疲倦、无力等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不良、反应迟缓等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如果教师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就很容易长期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损伤身体健康。

(二)影响授课质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情绪积极,富有热情,那么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反馈,提升课堂效率;反之,教师情绪消极,萎靡不振,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与学生沟通不畅,教学管理不到位,甚至激化师生矛盾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影响学生成长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需要履行言传身教的职责。教师的情绪通过言谈举止反映出来,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工作认真、思维敏锐,性格乐观,那么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对教师产生喜爱、亲近和崇拜的情感,并通过模仿教师言行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具备健康人格的学生;相反,如果教师对待工作消极倦怠,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对待同事冷漠自私,那么学生就容易与教师疏远,并且在教师长期负面情绪的“压制”下变得胆小、怯懦、自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教师自我调节

情绪具备很强的主观性,来自于教师内心,那么情绪管理也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自我调节实现情绪管理。

1.发现情绪

教师每天面对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难免产生厌烦、愤怒、紧张等负面情绪。而避免这些负面情绪的前提条件,就是正视它们。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觉察消极情绪,进而进行调节和疏导。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就同一问题展开提问,连续有两到三个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就会在潜意识中有挫败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绪,就会逐渐演变成烦躁、抑郁、愤怒等其他情绪。相反,如果教师及时觉察了这种情绪,就会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调整讲课进度,使大部分同学都跟上讲课节奏;或者随机进行课堂测试,看到底有多少同学对这一问题掌握不好,进行课下辅导等。如此一来,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表达情绪

教师不仅要善于察觉情绪,还要善于表达情绪,这对于控制情绪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一直思想溜号,交头接耳。教师在多次劝阻无效后,会产生负面情绪。此时,教师就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阐明观点、表明立场,表达情绪。教师可以跟这些同学说:老师对你们这种行为感觉很生气,你们这种行为不仅打扰了其他同学听课,也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许你们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是我希望你们现在停止一切与上课无关的活动,认真听课,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下课时候找我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阻止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也从他们的立场考虑了问题,顾及了他们的自尊,并很好的表达了自身的情绪,取得良好的情绪管理效果。

3.宣泄情绪

长久的情绪堆积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宣泄情绪,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压力。例如,通过看电影、唱歌、跑步、听音乐、与朋友聚餐、找人倾诉、看书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注意力从繁杂的工作琐事中抽离出来,转换心情,体验生活的乐趣,并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身情绪得到控制。

4.自我提升

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产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同样是面对一次教师技能大赛,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信心满满并积极准备,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有的教师则患得患失,一会儿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一会儿害怕自己的准备不充分上台丢人,始终用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面对同样的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态度,就体现了教师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和工作能力对情绪管理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从这三方面来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调整自身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结交朋友,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与集体活动等多种方法,对自身性格进行调整,努力形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为情绪管理奠定基础。

其次,培养高尚师德。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基本的工作守则和职业道德,而培养自身的师德,对于情绪管理也大有裨益。例如,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那么在面对学生犯的各种错误的时候,就会充满爱心、耐心的解决,就不容易产生厌烦、愤怒等负面情绪;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那么在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师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甚至无理指责的时候,就会充满包容、理解和原谅,就不容易产生委屈、怨恨等负面情绪;教师秉承“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那么在面对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课改要求等诸多工作的时候,就会充满热情和干劲,不容易产生抵触、抱怨等负面情绪。由此可见,培养高尚的师德,对于教师的情绪管理意义重大。

再次,学会心理调节。教师通过阅读心理调节的书籍,并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心理调节的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形式,提高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对于情绪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加强业务学习。教师如果具备了优异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教研能力,那么相对而言,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会比较少,解决的途径也比较多,如此一来,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就比较少,从根本上提高了情绪管理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为情绪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参与调节

学校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教师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协助教师管理情绪。

1.领导关心

校领导应该关心教师内心、关注教师成长、尊重教师人格、肯定教师工作、维护教师利益,对于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加以指导和帮助,为教师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2.完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奖励;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改进,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惩罚批评为辅,在维护教师工作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

3.培训教育。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通过教师技能大赛、教师授课艺术培训、教师技能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心理咨询

学校要为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随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疏导情绪上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5.情感交流

学校要重视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举行师生共同参与的短跑接力赛,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举行教师团体文艺汇演、篮球比赛,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疾苦、倾听教师心声,增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教师在团结友爱的氛围当中,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放松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是情绪管理的最佳状态。

(三)学生家长理解

学生和家长是教学活动的监督主体,是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更是教育事业的主要受益人。在教学工作中,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包容,是激励教师奋进、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教师减轻压力、情绪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和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对于教师的合理言行给予理解和支持,“家、师、生”三方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相长。例如,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可能会要求他们利用午休或课后时间补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为了对学生略施薄惩,防止再犯。然而,有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行为不接受,顶撞、抱怨甚至告发老师,激化了师生以及师长之间的矛盾,对教师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学习与成长也不利。如果家长和学生能够给教师多一些理解,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来商量更加妥帖的解决方案,那么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师生情感也得以拉近,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协助调节

教师是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从社会角度协助教师进行情绪管理。

1.提高声望

近些年来,针对教师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让社会对教师群体有了一些误解和偏见。这种以点带面的行为严重伤害了教师的情感,损伤了教师的声望,给教师群体带来极大压力。国家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有关单位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严格执法,及时将“害群之马”清除教师队伍,还广大教师以清白;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教师情感,充分肯定他们为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各项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2.提高待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理念的提出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教师的薪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教师整体工资水平还是偏低的,导致很多教师存在严重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一些意志薄弱的教师走向贪污的违法境地。这就要求社会关注教师权益,适当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3.合理期待。

社会中一部分人对于教师的过分期待,也是给教师带来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很多人认为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认为教师加班、带病工作、舍小家为大家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给教师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希望社会以“人”而不是“神”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对教师要合理期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三方面阐明了笔者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这一话题的认识。教师的情绪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也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协助与配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关注和理解,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宏莉,吴秀生.中学教师焦虑情绪、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朱小苘,李建明,牛春娟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4

在课堂教学中,教态的变化既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也是完成教学活动传递科学知识信息的需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掌握好教态的变化。

一、走动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讲究走动的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合理。具体说,既要到学生中间走一走,又不能满堂课走个不停。要轻松缓慢,自然大方。

利于教学。教师走动的范围和停留的区域要掌握方便教学的原则。不要离讲台太远,以在其周围走动为宜,这样能及时板书,不拖延教学时间。

考虑需求。对学生来说,在做试卷或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不需要教师在他们中间来回走动,更不喜欢老师停留在自己的身边或身后,因为这时他们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面向全体。在教师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也要处理好局部与全体的关系,改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解答。

二、表情

教师的表情是教态的主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然庄重。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与教师语言及所讲的内容相关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激起共鸣,便他们在不觉中陶醉其中。教师本身也不会给学生以装腔作势的感觉,显得真实、自然、庄重。

亲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亲切的。应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着他们,爱护着他们。如果教师表情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一个人的眼神可以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应注意以下几点:

炯炯有神。教师的目光应该是炯炯有神,充满热情活力的。给学生一种亲切朝气蓬勃的感觉,试想,如果老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没有一点朝气,那么学生会感到扫兴没劲,只有老师通过眼睛“说”出内心的情感,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注视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视着学生,注视学生是教师坦然自信和投入的表现,是传达教学信息建立双向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授课效果的需要。相反,如果教师过多地低头看书或不时地把目光移向窗外,会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老师准备不足,缺乏自信,注意力为集中。过多地盯着学生看会使学生感到紧张不自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手势。手势即可以摹形状物又可以传情达意,能有效增强授课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自觉地使用手势。教师手势的运用要注意以下改点:

第一,把握分寸。课堂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手势动作幅度要有分寸,不宜过大,要与教学内容相融洽。否则,会造成学生过多地注意教师的手势,分散了对所授课堂内容的注意。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5

一、表演型

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各种人物,使教学内容栩栩如生。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让学生表演问题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从而理解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相加,必须要克服小学里长期形成的算术加法的负迁移,而通过绝对值比较来确定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这两个过程的思维强度比较大,这对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上课时可提前在讲台上画一条数轴,上课时请一位“飞毛腿”同学上来表演。如果规定向东为“+”,向西为“-”,并假设这位同学一步走一千米(用夸张的手法使学生兴趣盎然),请这位“飞毛腿”同学完成下面几项活动:(1)向东走2米,再向东走3米;(2)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3米;(3)向东走2米,再向西走3米;(4)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2米;(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3米;(6)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0米。要求其余同学当“飞毛腿”,同学完成一项活动时便列出一个算式并根据该同学每项活动最终所处的位置得出两次运动后的位置。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能迅速得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刻意用彩色粉笔突出符号的变化,再引导学生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去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上讲台的学生无意间做了一回老师,不用他讲什么,通过他的表演成功的教会了其他同学,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二、讲授型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而我在这里提出让学生“讲”数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让学生走上讲台,也许课堂会更精彩。七年级数学教材编排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们收集素材,分别上台讲述。教案中出现了一首奇妙的小诗――“点的自述”:我是一个“点”,曾为自己的渺小而难堪,对着庞大的宏观世界,只有闭上失望的眼睛。经过一位数学教师的启发,我有了新的发现: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三个“点”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无数个“点”能构成圆的“金环”。我也有自己的半径和圆心。不信,从月球看地球,也是宇宙间渺小的雀斑。我欣喜,我狂欢!谁没有自己的位置?不!你的价值在闪光,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如果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定会把所有学生带入到一个奇妙的几何世界,使学生们对数学王国充满了幻想。如果让教师来读那首诗,也许就没有这种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论指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有新鲜感。因为讲课的学生与听课的学生所处位置相同,他们非常希望看到自己的同龄人与自己的差距,更大限度的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七年级下册实践与探索部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举行一次讲课比赛。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上台分析他事先准备好的应用题,着重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既积累了各方面的类型的应用题,又学会了如何找题中的等量关系。除了让学生讲习题,新课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在讲到八年级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时,内容较简单,我让学生当“老师”讲课,我只最后点评。学生的讲课类型丰富多彩。记得有一位学生设计的一课中用了“挑战主持人”的方式,设计层层递近的习题,谁能最后全部答对并讲解谁就是擂主。学生上课真是别开生面,学生参与度高。谁不想在台上一展自己的最佳风采呢?这样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课后自觉学习的决心。

三、帮助型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研究;反思

一、当前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问题审视

(一)在研究的状态和水平上,简单“借鉴”“移植”多,创造、革新少,多数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表现为对他人研究的僵硬模仿,对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过分盲从,缺乏对于教育生活实践的关注与思考以及由此生成的充满个性化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悟。

(二)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上,“课题”“研究”“成果”多,转化、运用、实效少。表现为课题申报的多而实际结题的少,取得的研究成果多而转化运用的少。很多研究虽能取得像样“作品”和成果,却难以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教师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

(三)在研究的目的和追求上,钟情于形式化的研究成果,功利主义科研情结严重。写作论文、做研究记录和研究报告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直接目标,追求名声和功利成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教师的研究流于形式。

造成这种局面,有学校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的原因(例如信奉那种管理控制取向的科研评价理念),也有教师对教育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教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清、对研究的过程和具体操作把握不准的原因。走出教师教育研究的危机,需要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倡导一种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研究。

二、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教师教育科研的内涵真谛解读

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研究是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为直接目标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是它的集中概括。关注课堂、聚焦课堂、走进课堂、在课堂中、批判课堂、改善课堂是它的本质和真谛。

(一)关注课堂、聚焦课堂

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研究,是关注课堂教学实践,紧扣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以日常课堂教学生活事件为对象的研究。“每一种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必须在一定的场中存在和表现出来,教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场域就是学校的课堂”,课堂是教师最经常深入、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地方,教师的研究“场域”就是自身或他者的课堂,聚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本真之意,离开了活生生的课堂教学生活,就失去了其最深刻的意蕴,也必然流于形式。

(二)走进课堂、在课堂中

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研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它强调教师的个人体验,是一种课堂体验研究。一方面,课堂教学现象并不客观独立于教师,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直面课堂事实,在与课堂生活中各个主体的互动交流中主动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必须放在真实的课堂情境去反思、去探索。

(三)批判课堂、改善课堂

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研究,是教师以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为己任,以课堂教学价值的提升为最终追求的研究,是一种从课堂教学出发,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

的研究。它不指向新规律的发现,也不是独立于课堂实践的科学建构,更不是为研究而进行研究。“教师的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研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探究,本质上是全心全意为教学本身服务,目的是力图使教学活动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师在研究中反思课堂与批判课堂,从而改善课堂、优化课堂,建构和创造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三、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意

(一)回归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走向“实践教学论”的需要

在教学论学科领域,有着理论教学论和实践教学论之分。理论教学论是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是建立在间接文献资料之上的主观臆想的教学论研究。教学论研究者在批判理论教学论的过程中,提出实践教学论的要求,强调深入到“课堂田野”中做实践的教学研究。然而,由于时空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的束缚,限制了专业教学论研究者经常从事到课堂田野中,这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给其以很好的补充。

(二)回归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落实新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却很少事实上也很难告知教师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贯彻实行这些理念,即便是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行动的参考框架,教师按部就班的实施,其结果也可能与我们的期望大相径庭。从根本上说,这些新思想新理念能否付诸于实践,取决于它们能否被一线的教师所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实际教学行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行为传统进行反思批判的过程,也是对于自身的教育信念、理想进行确认、反思的过程。

(三)回归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剖析课堂、学生和教学过程,发现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思考,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解决。

(四)回归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的过程。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经验,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得以整理、组织和系统化,并上升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探究,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个人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完善自身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体系。

四、回归课堂教学生活的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路径探寻

(一)参与式观察

教师观察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现并收集有意义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基于自己的“生活史”,以教育情境因素为线索而展开的意义探寻、知识阐释和文化建构的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它是一种“参与者”的观察,在同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中从内部观察,从而体验真实的问题情境,感知观察者的内心世界。

(二)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方式表达和叙述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的一种文体写作。”通过一系列鲜活的生活故事,将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与体验具体直观、细致入微地“深描”出来。叙事是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实践和教育事实的一种主动探究和叩问过程,“通过自我叙说来反思教育教学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重建教育教学生活”,“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例行事项的深层意义”。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所进行的实践研究。教师的研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行动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师同专业研究者合作,通过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学和研究二者融合,开展对于真实情境的教育现实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加深教师对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创造性地将教育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改进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扩展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四)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不同,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生动情境中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实验,追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开展教学实验提供了“天然”的场域和条件。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法的优势,灵活开展小型的课堂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实施和验证内心的想法,使自身的教育信念得到确认和证实。

参考文献:

[1]王鉴.教学论若干问题的反思[J] .教育研究,2005,(5)43.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7

一、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内心认定的第一模仿目标和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课堂上任课教师的精神面貌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课堂效果.教师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疲惫、压抑、焦虑、沮丧等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将是无可计量的.只有教师感到生活充满希望,充满阳光,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他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保持健康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客观条件无力改变的情况下“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二、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条件.课堂只有师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教学的活动顺利进行,只有师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1.公开和透明:师生双方敢于直接诚实地面对对方;2.互相关心:师生双方都知道自己受对方重视;3.相互依赖:建立心灵的桥梁;4.互相满足需求;5.互相尊重.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学生才能获得解放自由地学习;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相互信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课堂目标的实现;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创建并维护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创造人文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才是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的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根本

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择.备课不仅是教师钻研教材书写教案的行为,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活动而做的一切行为.它包括:(有形的)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重难点和教材结构,了解学情,选择教法、学法;(无形的)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制和语言表达等等.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好课堂教学流程,还必须清楚:我准备如何将学科目标与教学标准有机整合进入我的教学课程里?我在教学设计上是否已提供了足够的教学资源?这节课学生会对我有什么期待?我期待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活动?我怎样知道我的课获得成功?因此,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知识的梳理和积累,都是业务的再提高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整合课程资源并针对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创造精彩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产生高效的课堂.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同心协力参与课堂活动创建卓有成效的教学环境而进行的一切行为.何谓有效的课堂管理为何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怎样创建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呢?

一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班级课堂管理的认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对课堂管理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因势利导建立健全全体学生都认可的、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和维护好有效的课堂秩序才能把影响课堂教学的不良行为降低到最低程度.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需要师生共同确定有效课堂的秩序纲要,对不良课堂行为拥有明确的处理办法(处理办法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前提),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对违反正常课堂秩序的行为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不能搞特殊待遇.只有这样的课堂秩序才能被学生认可,才是有效的秩序,才能贯彻执行下去.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话语;话语数量;话语逻辑

一、引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监测教学进程时教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需要使用丰富的课堂用语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规范、简洁、有针对性的课堂话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中都会用到课堂话语。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版课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用语作了调整,包括加入了很多对学生学习过程鼓励性的语言,凸显教师表扬与激励的重要作用,师生之间话语商量的意味更明显。在语言的工具性方面,《课标(2011年版)》中课堂话语“说”的形式更明显,提问更有策略性。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切实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能力,一线小学英语教师要以学习教师课堂用语为切入点,深入领悟课堂教学用语的丰富内涵,合理、规范地使用好它。

二、教师应用课堂话语的现状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专职教师,我发现小学生的语音和语法模仿能力非常强,学生的表达习惯会受到教师语言的很大影响。最近几年有很多位优秀的年轻老师加入到我们学校,他们在英语教学中课堂话语表达清晰,善于与孩子沟通,话语表达的内容中有很多老教师不曾说过的新鲜词汇,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值得大家认真学习。还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我们在选用课堂话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英、汉的课堂用语并存,不能完整使用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使用课堂用语不够谨慎,有的不够准确,有一定的随机性,课堂指令语比较单调,在师生任务活动中的协调性不到位;师生交流话语不真实;教师为了呈现某个新知,有时会刻意创设某个情境,明知答案还向学生提问,强迫学生回答,等等。以上这些不足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脱离英语课本后英语表达非常的“生硬”,语言变成为交流而交流的工具,孩子没有体味到自然、简单的表达感受,更谈不上英语交流的韵律美。

三、优化教师课堂话语的策略

1.教师的课堂话语要简洁和精准,让学生容易理解是第一要位。

小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会表达的句型不是很多,词汇量多的课堂话语容易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2.课堂话语要聚焦教学主题,让课堂教学有明确的中心。

教师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课堂话语就是实现引领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从“Free talk”环节开始的。在Free talk形式的交流中,话语内容会触及很多话题,如日常问候、姓名、天气、喜欢的色彩、食物和家庭成员的职业等。这些话语内容呈现出明显的跳跃,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处于分裂状态。因此,教师的话语要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展开,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3.课堂话语要注意前后逻辑,让英语课堂多一些自然。

教师的课堂话语中有良好的逻辑关系能使课堂教学显得更自然,创设的语境能更易被学生接受。

4.课堂话语要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出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无法预料的场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话语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为营造自然、自如的学习氛围尽一份力,这样学生才会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5.教师的课堂话语要给学生创造大量“说”的机会。

教师必须和学生形成言语互动的交流习惯,教师“说”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的课堂话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表达对新知的理解,表达对英语学习的看法,表达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师生之间营造言语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有表达的机会和能力。

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创设适当的活动交流情境,研究如何组织“真”的师生互动对话活动。课堂教学中说的角色总不能由教师一个人扮演,学生的言语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师生之间开展言语交流活动。现在一些语言互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以教师为主导的交流活动只注重交流本身的形式,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不高,有时明知故问;教师问的内容单调,仅仅是操练层面的交流,对话活动多是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教师也没有真心聆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忽视了学生一些对话中表现感情、态度的言语表达,这样学生内心中乐于学习英语的那根“弦”没有被拨动。这样的师生对话活动有点“假”。在创设“真”的对话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什么呢?策略有哪些呢?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话语呢?这些我们都要加以认真分析研究。

只有给学生创造大量“说”的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6.教师的课堂话语本身要准确。

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绝对不能存在“硬伤”,教师要时常做有心人,多分析各类话语使用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一定要把握好精准度,找出使用课堂话语的不足之处,构思改进的措施。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