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学习的思考8篇

时间:2023-06-11 08:23:02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1.前言

长久以来,语文都是中学教育当中的三大主科之一,如此划分的情况充分肯定了语文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母语的学习,不仅仅在中学阶段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乃至学生们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语文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小学是培养学生们思维方式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只懂得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富于幻想和想象,是培养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师应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适应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以教师教学为主的理念,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师只起到辅的作用。语文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先设计一个具有探究性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思考,教师不给出时间、空间等限制,让学生根据话题自由讨论、自由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的目的。

3.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特征

3.1 探究性学习较为开放、自主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注重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教师一味的讲,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因此把学生带入了静态与被动的学习环境之中,但是探究性学习就打破了这一传统理念,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进入到学习环境之中,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话题,让学生们更加大胆、自主地融入到学习之中,探讨教师给出的问题,并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不给学生任何内容形式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探究问题。例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等。

3.2 探究性学习较为灵活,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语文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种性质是由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环境与文化都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更加贴近于本地区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研究问题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描写大自然、山川、水流等的课文,让学生们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描述。

3.3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们更能自主体验与综合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以上两个特征都能够很好的弥补在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因为探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能够自主的去收集能够解决问题的资料和信息,所以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就必须要自己动脑动心的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语文教学在知识上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学生们所面对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抽象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够让他们亲自体验到人类文化知识的无边无际,从而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事情的能力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等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开放型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找材料,给出问题的答案并且要充分的理由。

4.小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创造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

[2]唐秀成.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45)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2

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布鲁纳说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考、看法,其实就是学生的发现,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发现”中培养了探究思维的能力,其价值还在于学生是在走科学探究的道路,并在其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应努力创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二、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唤醒。开掘以及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未来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活力,学生在忙不迭地记忆和写作业中忙碌,他们无暇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他们求知、探究的冲动泯灭于记忆与写作业之中。那如何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是基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学之本”就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让学生提学习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共同解决。起初,学生不知学什么,也提不出问题,教师应先给学生一些预习提纲,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基础,就会有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就会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老师指导是关键

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教师鼓励的,但是学生如何去进一步探究,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因为小学生的阅历必定没有教师丰富,阅读的资料也没有教师多。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引导发现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这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老师已达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正因为这样,我们说老师与其“给学生两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老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的因素”,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学习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3

[关键词]真味;心中有人;问题解决;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45-04

[作者简介]陈林静(197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教师,小学高级。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谈论志向,孔子赞成曾点的想法:“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看来,人生、教育的美好境界是于天地之美中体悟自然、自由、快乐、欣赏与感受内在的价值与愉悦。课堂是师生生长的生命舞台,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面对一些语文教学模式化、概念化,寻求语文教学的课堂“真味”,是探究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教学追求。

一、教学理念:以“心中有人”为学生发展立场

是否适合人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斯宾塞说:“要想让孩子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不是对孩子‘严阵以待’,而是首先让孩子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孩子制订具体可行的目标。”教学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仅仅体现分数的教育无疑是目光短浅的,遗忘了教育的真正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建构促进学生需要的课堂,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是真正具有发展性的课堂。从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使语文学习在发展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上变得更有效,也更有意义。

(一)获得尊重,语文课堂应适合生长

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开始真正思考学生,我们发现学生的原始特质就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他们具有自然能力,体验的勇气。思考怎样让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让笔者想到《陶校长的演讲》。陶校长让学生“每天四问”,尊重学生,就是关注他们全面的成长。尊重学生,就会像陶行知那样爱学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以“四颗糖”循循善诱。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环境又是怎样呢?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学生有权利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身的完美发展,问题只是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益的环境。

(二)心性舒展,语文课堂应提供帮助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对于教学,教师总保留一片热心,希望教学生些什么,然而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完成,教师要做的是当“他”困难的时候,给“他”最恰当的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中,学生合作推敲“哪些细节体会出两人‘依依惜别’之情”,合作要求在人人发言基础上,推举队员总结。合作间,教师引导、启发、激励,甚至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细心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合作小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教师将对组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合起来,团队和个人的发展并进。完善的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合作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恰当的合作,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力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建立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合作方式上。

(三)尊重差异,语文课堂应促进学生共成长

因为学生在群体中永远具有个别差异,所以思考“怎么学”对个体发展更合适。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完成。教师应改变以往“重教轻学”的观念,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平等发展、共同发展的态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形成他们个体的最佳发展状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也是获得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才学习方式的核动力。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班上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验背景,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来动动脑筋想想该怎样学习。汇报时,鼓励队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汇报。让教学不再是教讲生学,而是以师生的交往为主线的合作、探究性教学。

二、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开放的。

(一)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要学习

激发问题,运用实践,教师巧妙提供各种“情境帮助”的语文课堂,营造出的将是一个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教师陪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在教授《黄河的主人》时,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反映的把握人物特点上存在一定困难,笔者结合年段特点和教材特点,紧紧围绕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从黄河气势、筏子轻小、乘客神情,以及“我”的见闻和感受等方面,探究文本,感受人物的特点,领悟衬托的表达方法。艄公的形象一下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课文的点睛之笔――“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在层层对比中,在反复的映衬中,呼之欲出。这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合作、交流、汇报,教学的内容相继出现,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展示的空间,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此时,再质疑,本文课题是“黄河的主人”,选自著名散文家袁鹰的《筏子》,原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筏子”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拓展阅读,深入探究。

课堂上核心问题的讨论,有的来源于学生,有的来源于教师。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最佳动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恰恰是最有问题的。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问题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二)发展思维,让思考有力度、有创新

发展思维应努力让思考更具有力度。换一个角度思考教学,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选择“学什么”能凸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望月》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你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什么?最喜欢谁眼中的月?还有什么疑问解不开,特别想和同学们探讨什么?”学习目标从学生处来,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做积极的发现者,碰撞激情、凝聚方法,思维欢快而真实地流动着。基于学生的学,是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了解他们的已知、未知,预测他们的能知、想知,促进学生更会学、更爱学。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学生的思维状态上,表现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与丰厚。

发展思维还要注意思辨与发散,让思维创新。传统教学常把问题分解成容易处理的碎片,然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小技巧。今天,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具有开放的思维,需要在似乎不相关联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在“《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中,教学设计里有“合作阅读”和“辩辩论论”的环节,力图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可见人的思考力、创造力对人生的价值,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并成为可以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来从事复杂工作的人。

(三)趣味探究,学习需要不断超越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趣味探究,使每个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影响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清平乐・村居》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式接触的第一首词。教学中,首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发现词和诗形式上三个基本不同点。“词牌名”对学生而言是完全模糊的概念,用音乐辅助感知,对比了解,让学生对词的特点初步认知,对刚刚接触词的五年级学生,这是一种有趣的探究。其次,借助团队合作,探究完成“解词义、想画面、悟情感”和“联系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深层情感”,让学生学会品读诗词的两种阅读方法。进一步以师生搜集的词拓展,点到即止,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既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又注意让课堂带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含量”。让诗词教学贴近学生的生命状态,触发他们的思想情趣,滋润学生的心灵。

三、课堂文化: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它是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自我改造,不断探索和自我反思,不断开拓和创新的学习组织。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能置身于形式、内容不尽相同的共同体之中,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受益者。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快乐成长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落实合作学习,学生不但能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共同体验互相帮助,共同争取集体荣誉,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共同探究的问题要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实践性,准确把握新知点、深入点、疑问点和发散点。把握这些“合作探究点”,需要整合思想,交流分享智慧,有深入与互补价值的合作探究才最有效。其次,强调建立合作探究的规则,注重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认识基础上的再探究。小组内有明确分工,每位承担一定角色,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达到人人锻炼、个个提高的目的。最后,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作用,甚至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合作探究伴随学习、伴随生活。学习过程的预习与复习怎样共同探究?生活中怎样互帮互助?教师需要发现亮点,以点带面地深入指导。老师做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设计者,让学生参与更多有趣的合作学习,让他们享受更多共同的乐趣。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构课堂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习共同体,让师生互教互学,学生互教互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的目的。学习最终是内化、提升的过程。课堂中,及时让学生梳理、归纳是从“装载知识”的学习变革到“提升自我”的学习,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转变。

《望月》中,作者赏月部分文字精美,教师设计可由学生在文本中的加以批注推进教学。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感受和批注,教师巡视捕捉预设点。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学生圈画批注的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半成品”,利用学生的动态生成指导其他学生提高圈画批注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成“半成品”,通过讨论加工成成品,生成性的资源成了方案性的资源,以此来推进教学。课时结束前,教师关注学生有哪些收获,并让学生在课文旁重新批注。教师发现,学生的圈点、批注也是绝妙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与发现。

重视教与学,语文课的真味恰在“走进儿童,走进语文”这一标识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理想的语文课是充满个性的,但是科学、优质的语文课又是具有共性的。探寻语文之道,寻找各种融合之美,把握住儿童的需要与发展却是最“根本的”。教师应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最终走向智慧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文华,颜丙峰.对素质教育本真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4]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4

(一)笔试(100分)

1.评价内容。依据“坚持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素养;立足教学常态,引领课程实施;体现汉语特点,遵循学习规律;关注个性差异,体现时代特征”这样四条命题思路编制试题,整张试卷由“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思考与表达”、“书写”等四个版块组成。各年级的内容及分值各不相同,根据相应要求分别设置。每学期的评价内容由教研室提供样卷。

2.评价方法。闭卷、纸笔考试。

3.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由教研室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朗读(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教材中选择10篇(段)课文作为考核内容。②从教材以外选择5篇(段)相应的文章作为考核内容。字数控制:一、二年级150字左右,三、四年级300字左右,五、六年级400字左右。

2.评价方法。①考核前,将上述两类文章的题目制成抽签卡。如果用的是文章的部分内容,须注明起迄位置。②考核时让学生任抽其一,准备3分钟后当场朗读。③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朗读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③没有融入情感,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酌情扣0.3~0.5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5~1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8~1.5分。④唱读、溜读、拖腔拖调,酌情一次性扣1~2分。⑤不用普通话朗读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三)背诵(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要求背诵的课文中选择5~10篇(段)。②从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和由学校或任课老师推荐的现代诗词中选择5~10篇(段)。(我们要求:一、二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课本以外的古今诗词15首,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20首)

2.评价办法。①考核前将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诗文题目制成抽签卡,并将课文和其余诗词分成两类。②让学生从两类题目中各抽一题,准备3分钟后当场背诵。③两类内容合并评分。④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背诵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漏背句子,每个扣1分。③没有融入感情,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不扣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3~0.5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5~1分。④唱背、溜背、拖腔拖调,一次性扣1~2分。⑤背诵中有遗忘,经老师提示能背完的,每处扣2分。⑥不用普通话背诵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四)口语交际(20分)

1.评价内容。①平时学习中的提问、回答、交流、讨论等口语交际活动。②期末的考核内容由教研室提供参考题目,由学校选用或者由各单位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自主确定。考核内容应依据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使人人都有话说。

2.评价方法。①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表现。②期末考核提前两天公布考核时间、办法和内容,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③考核时,由教师或同学与考核对象围绕话题形成交际情境。可以同时进行多人考核。④考核者适当记录被考核者的交际要点,以此作为评分依据。

3.评价标准。①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语言连贯,有条理,得20分。②一、二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能够讲述自己的意思;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三、四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五、六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并做到语言连贯,有条理”。③一般来说,在交际情境中围绕话题的单独说话时间,一、二年级0.5分钟左右,三、四年级不少于0.5分钟,五、六年级不少于1分钟。不能达到这一最低标准的,酌情扣2~4分。④表达时,有明显的语病,每处扣0.5分;语言不流畅,一次性扣2分。⑤有下列情况者,每项扣2分:偏离话题,经提示能回到正题的;不愿交际或不敢交际,经帮助能参与交际的;用方言交际,经提醒能用普通话交际的;有不文明现象,经提醒能改过的;听不懂别人的意思,经强调、解释能听懂的;说不清楚自己的意思,经别人帮助能说清楚的。⑥上述第⑤条中,在任何一个方面,经提醒、帮助,仍不能改过的,扣4分以上。

(五)课外阅读(20分)

1.评价内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

2.评价办法。①主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记录单和编制的读书小报进行评价。②针对某一次的阅读记录单和读书小报编制的评价,一、二年级用画星的办法进行,得“优”画3颗星,得“良”画2颗星,得“合格”画1颗星;三至六年级用写“优”、“良”、“合格”的办法进行。

3.评价标准。①每学期在阅读记录单中,至少要有读4本书的体现,每少一本扣5分。每学期完成阅读记录单不少于20次,编制读书小报不少于1张。②一、二年级每学期累计得“3颗星”15次以上,得20分;每少3次“3颗星”,扣2分。③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累计得“优”15次以上,并编制一张良好的读书小报,得20分;每少3次“优”扣2分;未编制一张读书小报的,扣2分。

(六)学习习惯(等第)

1.评价内容。 由基本学习习惯和每学期的学习习惯组成。基本学习习惯是指正确的读写姿势、上课时的认真倾听、思考、积极发言习惯和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习惯。每学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材确定。

2.评价办法。①平时观察,每周记录1次。②记录方式可以根据年级特点而不同。 建议使用简单易行的爬格法。

3.评价标准。①评价标准参照教材要求。②每次评价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第。③一学期累计达到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合格”;一学期累计少于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不合格”。

(七)相关说明、要求

1.本评价方案的实施以学期为单位。笔试时间由教研室统一规定,其他内容的考核时间由学校自主确定。

2.评价的实施应遵循“基于教学、引领教学”的原则,避免两者的分离。

3.一般情况下,笔试部分的试卷由教研室编制,其他部分的试卷由学校根据上述方案编制。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适当的调整。

4.评价主体(由谁评价)应主要根据评价内容确定。除笔试外,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要积极引导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适度参与。

5.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单位,直属小学以学校为单位成立评价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组员由爱岗敬业、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

6.评价组在考核过程中应做好下列工作:制定评价计划;制定评价细则;编制试题;评定成绩;总结反思;累积过程资料。

7.建议设立免试制。除笔试以外的评价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进行分项考核前提出35%左右的免试名单,让全班学生评议通过;也可以由学生自我申报,由任课教师和全班同学评议通过。获得免试权的学生在免试项目上得满分。

8.综合成绩评定应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合计前五项内容的成绩,若遇小数,则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记分。分数与等第的转换为:总分达144分以上的为“优”;120~143分为“良”;96~119分为“合格”;95分及以下为“不合格”。若习惯评价为“不合格”,则综合等第降一档次。定性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档案资料和考核、考试结果来分析,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用鼓励的语言、最具代表性的事实描述学生的进步,同时对学习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我们都知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缺少先进理念的指引,实践的道路不可能伸向远方。但先进的理念只有物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永远是一纸空文。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5

关键词:学习;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37-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集市和超市》一课时,我创设了图画情境:“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超市吗?今天,丁丁将带我们到超市里去逛一逛,他说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他买了哪些商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图中的几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通过图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人超市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超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教师可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只有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开辟自主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种子的梦》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诗歌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在以后的阅读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么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种子的梦》这首诗歌几个小节结构相似,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小节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诗歌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如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陛思维与真情流露,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多方面地进行评价,教师的赏识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优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因为研究报告指出,只有学生自己真正了解的部分才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背诵的资料。以目前流通的评量工具,只能判定学生回答的对错,而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口说表达能力,所以将来可以朝着开发评量工具以检定此教学法的成效而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语文课程教学上,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教师主要以口述方式上课外,还有因为进行讨论时几乎都是权威式的问答,普遍具有明确而简短的答案,故学生发言的时间极少。这也造成学生回答的情况不甚热烈,常常只有少数几人回答,尤其是确认记忆型的问题。另外,还发现到在老师的班级里,多语文生响应问题的比例较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比例也较高。

2.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互动式教学缺乏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互动次数少的,属于难度简单或困难的题目,但不是所有较难或较简单的题目,都只能引发较少次的讨论,可能还会受到题目本身有不有趣和讨论过程的偶发事件所影响;难度适中的题目,能激起学生较多次的互动响应,同时,学生发言回答的时间长度也比较长。学生不需帮助即可回答;而太困难的题目视为超出可能认知水平,学生即使受到帮助亦很难回答;难度适中的问题就落在近侧发展区内,学生彼此间可以互相协助而提升实际认知水平[3]。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设计的终点,教学后的反思能够使教师发现教学设计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创设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背景环境或活动,其中蕴含着与实际问题和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

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语文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语文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语文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提高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

2.设计有效提问

在进行过全班对话式课程后,都注意到全班对话式讨论所具有的功能,包含引起动机、增进思考、促进沟通、鼓励与等,同时也消除了对学生受到文化等因素影响而表达能力不佳的疑虑,从教师自认必须担任引导讨论的角色,在讨论中主导发言,到后认同学生乃是发话的中心,发觉自己应该可以逐步减少提示的次数。

3.加强教学的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指各级管理部门,监督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质量标准和要求顺利执行,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1)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提出明确要求;(2)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辅导等)提出质量标准;(3)对学生提出有关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学好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4)对学习过程的各环节(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自学、小结等)提出质量标准;(5)开展教学检查,既要分段进行,又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检查教学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6)教学检查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要和教学结合进行,发现经验时,要组织交流,发现问题时,要提出解决办法。

结论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综合把握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朱亚如.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 文学教育(中),2014,03:128.

[2]王再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2014,20:133.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7

(新泰市小协镇大协联办小学,山东 新泰 271221)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活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热爱与学习的重要条件。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只要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哪怕再难的内容,学生们也愿意去学,并且整个的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学生们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本文将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总结,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提升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建议。

1 当前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

1.1 缺少互动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一般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只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由于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原因,学生很少会有自己主动去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在将信息传送以后,也得不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知道所传递信息在信息接收者处的消化吸收情况。此种情况让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却未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让课堂学习没有乐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1.2 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的这样的观点,学生通过识字、练字和不断的朗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轻视了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素质教育背景下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质量,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果。

1.3 课堂学习缺乏乐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或者是充满“乐趣”的知识教学过程,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伴随着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不高,因此亟需提高课堂学习的乐趣。

2 提升学习兴趣的途径

2.1 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

可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因为低年级儿童对猜谜语比较有兴趣,教师可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生字。如教“美”字时可以说“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将“金”字时可以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通过这样的充满游戏乐趣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的参与游戏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2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从而做到让学生学的兴致盎然,让他们在学习中领会到新知识,享受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的种种乐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这篇语文课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鸟类图片,在导入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故事导入法,并把老师自备好了的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循序渐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展开他们的想象,这比传统的简单讲述更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

2.3 采用穿插绘画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古诗篇章,插图更是精美。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一方面,通过绘画获得诗境的体认。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一幅幅早春之图,对每一个学生的画作要给予肯定,并且可以选取一两个学生,让他们讲述对他们创作画作的思考过程,学生们通过绘画获得创造的乐趣。学生去给古诗配图,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享受着创造的欢乐,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4 采用音乐的方式激发兴趣

音乐是激发人情感的有效的催化剂,教学中通过音乐特有的声韵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的是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重要的是创设好的课堂开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在师生问好后立即放《二泉映月》乐曲,声音由弱到强,由低到高。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即吸引学生。播放结束后,提问: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是谁创作?为什么取名《二泉映月》?他是怎样谱写成的?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趣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承担的作用愈来愈大,毕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符合小学学生的生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5 利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走进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教识字“亭、停、泡、炮、跑”时,我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在识字环节中,有的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田字格中的生字,通过演示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引导学生对比字左右结构的宽窄、上下结构的高矮,并动态显示生字的笔顺,这样的识字教学扎实、有趣,学生收获颇丰。

3 结束语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8

【关键词】师本;教材;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语文学习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注入新的元素?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了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之路,能够体会和领略其中的进步与提高。

一、“生本”取代了“师本”

课堂主体已由“生本”取代了“师本”,与原先教师控制下的“主体”有了原则的区别。确立了现代的学生观,学生发展的主体观,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真正的教育效应,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客体,装载知识的容器。

在我们的自主学习研究课上,教师自然是参与者建设者指导者,但不再是“主宰”。学生成了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我们很感谢教师能将他讲课的时间省出一部分,每周一节课让给学生专门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同学们乐此不疲,“学而不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许已经是一个成功。美国心理学家佛伦认为,目标对于个人的动机有一定的影响。聪明的教师最善于“挑学生上山”,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当“教师”上课,角色“提升”了,这是一种激发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学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不再是顺从受动者,不再是囿于教师教育模式环境里塑造出的产品。

二、教材的拓展

原有的语文课本天地太小了。我们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靠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因此必须拓展扩大其内涵和外延。

我们在教材处理上,有三个基本原则:(1)加大阅读数量容量;(2)强化文学性――在重视基础知识,重视语言因素的同时,强化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3)提倡人文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大力提倡健康美好向上的主体精神,培养人格,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惟“应试”,放眼长远,终身收益的发展性素质教育。

三、自主学习研究的策略重点

自主学习研究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它的重点应该落在“怎么学”。布鲁诺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我们不满足于肤浅的思考,对于多一点刺激,多一些思辩,或者反向性的联想思维,怀有更大兴趣。

在自主学习研究活动中,备课与上课两个阶段,我们更重视第一阶段:备课。教师指点,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善抓重点;不能什么都想抓,结果反而抓不住。譬如那裁缝的剪裁,全在于合理的取舍。留出时间集中去抓那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备课过程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性阅读过程。它能培养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我们都自觉地注重了学习中主体认识的理性析读,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设法“创造”怎么学的方法。

四、学生自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现代教育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一种新方式处理某一事物或表达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学生走上讲台自主教学,无疑是一件新事。当我们从不熟悉向熟悉转化,从无知向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转化的时候,就会摆脱依赖性,产生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们的实践,从备课到走上讲台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环节过程:阅读文本(感悟理解)――获取信息(筛选取舍,定向梳理)――质疑查证(纵深探究)――设计环节(流程顺序,方法步骤)――方案整合(审视加工)――操作验证(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创造实践)。

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份教案,都是自己创造的新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们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超我的信物。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实践,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以语言,思维为表现形式的智力的提升,更获得了内在品质的自我教育与历练。

五、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了我们的学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