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教师的角色8篇

时间:2023-06-13 09:24:54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1

关键词:成员分类分析;教师角色;合作学习;传统教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12-02

教师角色的转换直接影响到了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教师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高校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社会中教师角色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如何实现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成功转型,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崭新课题。转变与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有助于高校教师角色转型的实现。

一、成员分类分析理论

成员分类分析理论(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简写MCA)是由哈维萨克斯(Sacks)于1972年提出的,属于民族方法学和对话分析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解释实际导向、公认意义和文化推理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把焦点集中在个体作为某个种类的人的一种可识别性。更加具体的说就是有关个体作为社会的中某个种类,根据这些分类来组织活动,与此同时把自己归为某种社会成员。这种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个体与他们的语言交流进行的。成员分析理论经常别用来分析人们日常情境对话中人们如何使用语言。MAC不多用作一种来测试实际对话中发生情况的一种预测,更多的是用来解释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资源。

MCA(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旨在研究成员如何通过种类(categories)、策略(devices)、预测(predicates)三个手段展开对话,进行互动。Sacks以“婴儿哭了,妈妈过来抱起他”为例指出,根据这两句话,读者会很自然地理解为,婴儿哭了,他的妈妈把它抱起来。其中,婴儿和妈妈被称为成员种类(membership categories)。人们之所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两者同时属于更高一层的the family,也就是成员分类策略(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s)。在整个活动当中,婴儿的哭与妈妈的抱婴儿都属于种类必做活动(Category-bound activities),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常识性知识相联系。

在此基础上,Sacks提出了两条规则,即经济原则(economy rule)与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rule)。经济原则指的是如果一个成员仅用任何策略(device)中的一个种类(category),那他就符合了经济原则。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如果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给种类(category)的同样特征,那么其他该群体的成员也应该同属于这个种类(category),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原则。随后,Sacks又提出了一个听话人准则(hearer’s maxim),即听话人听到了两个或者更多的种类(category),而这些种类category又同属于一个策略(device),那么听话人就会把这些种类(category)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根据萨克斯所说,使用社会分类的核心元素是成员分类的策略和一套应用规则,应用原则可以根据分类策略将各个种类分入某个体或者个体的集合。其中一致性原则和听话人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是会根据这个分类策略将说话的人和听者进行分类。进而,这种分类还可以推论某典型的对话活动,根据种类这种活动被认为是会一定发生的。但对于萨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的问题是某人在某种情形下常被认为是“正确的”的,定义这个正确的原则是什么?根据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所提供的顺序排序和接收者设计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Jayusi(1984 &1991)提出了有关分类的道德和规范的特征。道德性和规范性的标准被引入到了成员分类分析的解释中,正如萨克斯在文中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婴儿在哭,妈妈过来抱他,根据道德规范,孩子在哭,母亲就会或者应该过来安慰宝宝,这是符合妈妈的角色的。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就将MCA固定地拖入了一种社会的情境中,更加具有应用性。关于成员分类分析国内鲜见此类研究,只有王颖(2012)对萨克斯提出的成员分类建设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在即时语境和即时交流的框架内,对教师的成员分类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成员分类分析

下面以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浅议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分类建设。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对体育课堂上的教师成员分类进行分析时,我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在所记录的语篇中找到成员分类建设的谈判过程。以下是以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太极拳项目教学中即时交流为例,从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提出教师角色的成员分类建设。

例1:传统教学。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现在我们学习第一个动作——起式,两脚分开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双手慢慢抬起,抬至……学生:跟着做。教师:(做完起式动作)回头看学生,并到学生中纠正错误动作。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体育教学中是以教师教学—学生模仿—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改正为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是以较规范的语言,类似于播音员,建立权威的形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信息的提供者,这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主要来源,遵循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可以直接接收到教师传递的权威信息,不需要探索只需要模仿和记忆,效率较高;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并做示范,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接受知识,其过多强调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示范,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相对少,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减少,不利于课堂信息量的丰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2:合作学习。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大家看看我刚刚发给到你们手中的材料,上面有四个动作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现在我们根据上次课的分组,大家一起来学习这四个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的四个成员分别担任讲解员、研究员、动作示范者和组长,所承担角色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并在下一次课后进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学习材料后,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检查合格为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将根据小组学习速度来决定优胜组,大家现在开始学习。学生:开始协商分配角色,并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给予合作技能的指导,在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给予解答。有小组示意完成学习后,教师给予评估,检查合格视为完成学习任务,检查不合格给予再次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莉.知识传播者还是课程建设者——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否与教改同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8):31-32.

[2]王德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教育评论,2010,(01):68-70.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2

关键词:教师隐喻;伦理;角色;暴力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005-04

一、教师隐喻及其伦理意义

教师隐喻是借用另一个事物来指代教师。它是关于教师形象的社会共识及其文化符号,是关于教师角色及其社会定位的社会期待与心理认同,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与生活概念。人们熟知的教师的隐喻有:“园丁”,“工程师”,“蜡烛”,“路标”,“灯塔”,“摆渡人”,“梯子”,“一扇窗”,“钥匙”,“镜子”,“拐杖”,“铺路石”,“孺子牛”,“太阳”,“指挥师”,“导演”,“教练”,“学生的朋友”,“一桶水”等,以上主要是积极正面的或褒义的隐喻;也还有消极负面的或贬义的隐喻,如“臭老九”,“警察”,“法官”,“身心摧残者”等等。教师隐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并与世俗观念和民族文化传统有关,经主流媒体与大众舆论的推波助澜,从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园丁”,“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传统的教师隐喻,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树立了教师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传统的教师隐喻清晰地表达了教师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隐喻蕴含的伦理意义,规定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必须做什么,及如何做等伦理责任与义务问题。具体地说,它定义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知识、教师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之理。它成为教师人格的内在维度,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实践特征,暗示了教师关怀学生真实性的实现,描述了教师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定位倾向,说明了人们当时对教师的普遍价值与期望。如作为“园丁”的教师就要关心学生,作为“蜡烛”的教师就要牺牲自己,作为“工程师”的教师就要塑造灵魂等等。并且,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时代与历史环境,如“水桶论”一直是坚守教师是人类知识的载体的价值取向;“铺路石”、“孺子牛”与“蜡烛”等隐喻要求教师大爱无痕,无私奉献的价值传统;“工程师论”恰好是工业文明中坚守科学理性的价值需要;“臭老九”却是特殊历史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教师隐喻有一个可怕的危险,我们在反复强调并坚守教师隐喻所歌颂的教师正面伦理价值时,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负面价值。这就是笔者所要论述的传统教师隐喻的伦理悖论。如与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有关的平等、自由和控制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批判、审视与建构。林贤治先生有一句话特别深刻:“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并非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所为,而是由身穿制服的唯命是从的人完成的;它不是源自秩序的破坏,而是一种源自完好的秩序的统治。”现实学校生活中,许多压迫人性甚至戕害生命的事件,我们往往将之边缘化,归咎于社会弊端或历史遗留下来的野蛮行为,从而免除了教育合理性的追问与反思。当我们被置入一个物质与精神高度剧变的复杂社会时,深感传统教师隐喻或如瞎子摸象,抓不到教师伦理的根本,难以将特殊上升到普遍。我们必须关注的是,教师隐喻应该与学生的生命属性、自由生长及适应环境等教育的实质性内容相关,它需要被重新定义。

二、角色神圣: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

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教师角色神圣性,内化为教师的品质,并先于教师个体自我的存在,使教师在教育关系中成为支配者角色,规定了教师如何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的道德责任与实践义务,从而决定了其具有相对积极的伦理价值。下面从几个主要的教师隐喻说明其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

1 灵魂的启蒙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与创造者。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学习的盲目性和个性的复杂性,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工程师”的隐喻赋予了教师职业神圣性以现代性内涵。教师通过对灵魂的不断认识、加工和唤醒、设计与规划,希望塑造人类的灵魂,把一个个幼小的儿童塑造成具有各式各样主体意识的个体。教师对受教育者加工的同时,也需要对自我加工。通过唤醒别人的意识以唤醒自己的意识,从唤醒的意识中认识自我,最后不断地形成新的意识。正如希腊德尔菲神庙前的那句话: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虽然这是几千年前的一句话,在现在看来又是如此平凡,但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更何况是作为灵魂启蒙者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在学习工作中认识到自己主体意识的存在,要反思自己的责任,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是灵魂的启蒙者,是从提升自己灵魂品质开始并最终指向、启迪学生灵魂并使其得到升华的。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3

一、教师传统角色的传承被忽视

第一类教师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教师传统园丁所强调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义务已经消失;第二类教师认为,“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的义务已经过时,教师不应该约束学生心灵的发展;第三类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应该充当讲解角色;第四类教师认为,新课程倡导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尊重,教师不应该承载传统的警察角色。

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对传统角色的传承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策略1:明确教师角色“转变”与“转换”的区别。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指原来教师传统角色统统不要了,仅仅只要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角色”。教师只有明确其区别,才能自觉走出忽视传统角色的误区。

策略2:明确对传统角色的肯定与否定。

传统角色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角色”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统角色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促进促进教师向“新角色”转变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角色中应该否定的方面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新角色”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传统角色进行否定时既要积极主动进行角色的重建,同时又要积极倡导对传统角色优秀部分的传承。

二、教师“学习者”角色受冷落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样的师资,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哪里去?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图书奇缺,大多数学校图书藏量不大,图书偏旧,而且种类不多,能供教师阅读,提高教师素质的图书更少,况且向教师开放的时间极少;二是教师家庭藏书量少;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没有时间读书,有的教师甚至读不懂理论书籍。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把握教师“学习者”角色可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1:不断增加学校新图书藏量,让教师有书可读。

策略2:每学期给教师发放图书购置费,丰富教师家庭藏书。

策略3:建立教师读书奖励机制。

三、教师“研究者”角色相当薄弱

教师“研究者”角色薄弱形成的原因:一是学校管理层冷落教师的教研。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使这些地区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模糊,教学观念比较守旧,“应试教育”沉疴难脱,而学校管理层又把教师晋职、评优等激励机制单纯地与“一张试卷”挂钩。因此大多数教师不愿花时间搞教研,宁愿花更多的精力大打“题海战”;二是学校操作层出了偏误。很多学校教研漫无目的,内容不切实际需要,解决不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困惑、真迷茫,有的仅仅是为了走形式,毫无实际内容,使教师感受不了教研的成功与喜悦,从而使教师教研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严重受损。

把握教师“研究者”角色转变和落到实处,关系到教师教学效率的成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策略1:构建教研外驱动力。

首先学校管理层应以“科研兴教”的战略眼光,向教研倾注热情;其次,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多元教师评价机制,让教师的教研实绩在晋职,评优等方面占一定的权重。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内涵;追求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来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们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其一,教师的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的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的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我们要探讨的是作为教师角色所应具有的教师行为。

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每个人的角色要随着身份及其现实的不同做出恰当的调整。尤其是当传统教师角色内涵遭到质疑的情况下,其教师行为的转变就成为必须。

一、社会发展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熟悉,教案确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极而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角色新定义及其应然追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作为教师不管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或者是有多年教学经验,都要适应这一转变,,必须尽快适应教师新角色要求,从传统教师角色的理念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逐步进入下列角色:

(1)“非权威”的角色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4)“学友”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即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5) “信息平台”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应战者”的角色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7)“徒弟”的角色

适应角色的转变,对每位教师来讲,都是挑战。教师之间互为徒弟,互想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新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校和同行的肯定,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拜师当徒弟。多与老教师沟通,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速角色进入的进程。

(8)“学者”的角色

教师即学者、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学者”形象。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更应该成为年轻教师的职业追求。

那么,面对上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何扮演呢?笔者认为下面的教学行为理应成为教师追求的方向: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发展多元智能;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4.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5.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通过对话、交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应该说教师进入角色的快慢,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观因素的作用是主要的.作为教师要发挥自主性,主体性,对自身角色意识进行积极反思与认识,并且进行自主调整与修正,使自身角色扮演更加完善与适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4-02

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开始了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必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褪色。仅仅充当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样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应该从过去的演员转变为整个课程的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新课改教学中教师的的角色的区别,认识到新课改后教师角色的转变意义,提出新课改后如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以期为新课改后教师角色转变有所启迪。

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的权威。

(一)传统教学的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二)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将教学变成了应对考试的一种枯燥而漫长的强化过程。

2.教学的管理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会预先针对要教的某章节内容进行备案,然后按照脑海中既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3.居高临下的权威。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崇尚权威”的影响,“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把教师这个社会角色神化了,树立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观念、法规、理论与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背诵、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标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在新课程中,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深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二)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建立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3.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传统教学中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新课程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三)传统教学和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的对比

1.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社会的代言人,它过分要求教师用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来要求自己,用角色意识压抑个性意识,充当整个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和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高权威,使得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都产生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即教师是标准的完人形象,教师是没有错误的。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初中教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课程实施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设计实验时,教师不仅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寻找什么样的事实依据,怎样利用事实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策划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给予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和合作的伙伴,怎样抓住契机及时评价,激励想想、思考、探索和创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创造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对学生获得的结论,不直接加以评价,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教学的向导。在探究课堂上,师生间通过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传统教学和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的对比。受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在过去教学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总结起来就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重结果的过程。例如: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时,教师通常会预先告诉学生发生燃烧的三个条件:(1)必须是可燃物;(2)必须升温;(3)要与空气接触,然后根据教材设定的不同实验条件一次做演示或直接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会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做总结,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背下来。最后,教师会针对该实验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和常考点加以补充和所谓的拓展,学生只要能熟记这些知识点的标准答案,在考卷上能顺利拿到高分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实验为什么要这么做?则是教师们下课后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而整个教学过程则需要完成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同样以上述实验为例,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时,教师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胆提出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1)必须是可燃物;(2)必须升温;(3)要与空气接触(一般物质在水里不能燃烧)。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接着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析;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肯定,并指出有些设计方案中的不足,指点学生进一步改进设计方案的技巧,并分析概括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中的共同原理。通过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实验的全部过程,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可以充分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教师做补充和引导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相比,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传统教学的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相比,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

4.教师教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在知识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教育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现教师角色的伟大转变便成了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三、新课改后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从“传授者”到“促进者”、从“人师”到“心理医生”、从“权威”到“非权威”的角色转变。

(一)教师角色转变对教学的意义

综合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即: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使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变得主动,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变得流畅和合理,具有最高的效率和最佳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转变对社会的意义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化活动的角色,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成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四、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

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而我国现有的学科教学与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实现国家教育的强大,就必须实行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后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巨大转变,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作为21实际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主要途径。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转变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一是丰富科学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总之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二是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除了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三是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社会生产、生活知识是十分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改进的迫切要求,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本地区的自然情况、生产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

(二)设身处地融入其中

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设身处地的融入其中,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考虑下一步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更为药效。

(三)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主动关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6

论文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明确把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新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在当前背景下,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向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转变,成功与否关犍在于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角色转换。文中反思了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探讨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策略。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下的教师角色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以及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即教学的“三中心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多采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的输入(input),而忽视语言的运用(output)。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下,英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英语知识、维护课堂教学、批改作业以及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检查指导者以及学生成绩的评估者。有目共睹。这种教学模式与高素质的教师相结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社会、学校、学生等各种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外语教学思想。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的局限性暴露无疑。与此同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新的教学模式则逐步成为英语教学的适当模式。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好评。

二、多媒体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对《教学要求》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在合理继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秀部分的同时,以多媒体辅助来开展英语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具有许多优点。第一,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网络技术扩展了学习空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班级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无国界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和教师从时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教师可随时随地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胡壮膦,2004:345—349)。第二。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仅仅限于大学英语课堂,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将“从单一的一对多而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手段。而呈现出交流手段的多元化趋势”(黄荣怀,2003:4—5),而这种交流手段的多元化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第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在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创意得到保护,因此自主学习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第四,网络教学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和集图、文、声、色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无疑比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更具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变化,大学英语教师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学模式的转换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及策略

1.问卷结果分析

《课程要求》颁布之后,教育部随即确定在180所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改革试点之一。引进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新理念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补。传统课堂(对照组)周课时为4学时,采用3+1模式,即精读泛读3学时,在传统课堂上进行,听力1课时,在语言实验室进行;网络教学(试点组)采用1+1+1+1模式,即学生上机进入系统自主学习1学时,小班口语课(25人左右)1课时,读写课(多媒体大班上课(95人左右)1课时,读译课(多媒体大班上课(95人左右))1课时。迄今为止,这两种模式已运行将近三年时间,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的方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调研,旨在对目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

(1)关于教学模式:80.8%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组”(改革班)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如“学生能接触更多更地道的英语资料,得到更多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57.2%1,“大班多媒体‘读写译课、小班‘VI语课’及自主学习相结合,体现了语言教学的特点,教学效率较高”(55.4%),关于“较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65.1%的同学选择“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2)关于教师的课堂角色:同学们认为应是“教学资源、信息的提供者”(65.6%)、“学习过程的咨询者”(56.7%)、“知识的传授者”(43.6%)、“教学过程的管理者”(19.2%)、“学习的促进者”(13.1%)等。可见,同学们对教师课堂角色的要求是多重的,而非单向的“传授知识”。

(3)关于教师角色转换:41%的同学认为教师作为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目前环境下仍是英语教师的第一角色”:大多数同学认为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过渡过程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应该“适当转变”(87%),而非“彻底转变”(7.3%);关于教师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同学们的选择也是多元的:“传授知识”(50.4%)、“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40.9%)、“帮助辅导”(39.1%)、“组织管理”(30.4%)、“监督检查”(28.6%);针对“通过E—mail,BBS等手段与教师进行交流”,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愿意”(46.6%)或“很愿意”(27.8%)。

2.教师角色的定位及策略

问卷和测试结果显示.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已被师生普遍认可.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必要,同时也为其角色转换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问卷结果同时显示师生普遍认同的较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认为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只能做“适当转变”,而非“彻底转变”;同时,测试成绩也表明尽管“总分”、“VI语”二项,采用网络教学模式的班级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阅读”、“翻译”和“写作”三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听力”方面,由于试点班没有开设专门的听力课,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觉去自主学习中心,成绩反而低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这表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有一个“度”的要求:一方面,要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实现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变;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条件,要注意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把握角色转换的“度”。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念。虽然许多学校已将多媒体网络引入了教学当中,但其中大部分是投影型的教学,即老师将原来写在黑板的内容做成了幻灯片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接收的地位。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单纯转变.而是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个由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

第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实现角色转换创造条件,同时注意技术上的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我校仙林校区共有多媒体语音室12间。然而据了解。在语音室上听说课与以前用录音机上听说课并无太大区别。主要用来听磁带和放光碟,多媒体语音设备的其它功能很少得到利用,这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另外。学生有问题想通过BBS或E—mail等向老师请教时。又经常因为老师不能熟练使用而被迫放弃。而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应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求教学系统在技术上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但在技术和操作上又不能太过纷繁复杂或太过高端。以致使其在大众通用计算机上无法运行或实现。

第三.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摈弃,而是要各取所长。例如。传统教学模式能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对知识进行集中、生动的阐述,针对每一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同时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师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1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当今各类教学模式,教师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随着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教师相平等的知识建构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的唯一来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一、教师角色

结合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同时,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整体而言,教师角色也即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以及设计者,担负着知识的传递和解惑而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设定教学计划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主导者”转向“指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也即当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之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实情给予适当指导也即搭建“支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向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指引的“引路人”,借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达成以上教学要求之后,教师要及时“隐退”,卸掉给予学生的“支架”,以开展下一个教学内容。

(二)“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由此可知,知识是具备主观性的产物,经过一定刺激即可使之与大脑发生联系进而将外化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均能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计划发展,因而教师必然要加以干预,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学习与管理意识,进而“摆脱”教师的监督管理。对于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即可采用“放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发展;反之,则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乃至家长进行沟通,将脱轨的学生引到既定的轨道之上,跟上教学步伐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学习和生活“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在知识建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均需要成功分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再次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未受到角色的影响而是彼此平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以最终完成知识构建,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占据一定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构建过程中的“指导者”,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整体而言,在翻转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教学对立转向为教学互助,两者实现了在知识学习与探索层面上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题,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强硬灌输,而是与教师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上述过程中,师生逐渐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亦最终达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8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学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与社会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把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引入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探讨知识与大学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全新视角。依据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大学教师是知识人,是学者,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组织者”、“知识的贡献者”和“知识的创造者”的有机结合体。

一、知识人:知识社会学中的教师角色

知识社会学是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与社会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知识人”是知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依据知识社会学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依赖并参与知识的社会人。在知识社会学看来,教师是知识人。

波兰著名的知识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基是知识社会学领域中对教师角色有深人研究并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他曾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中创建了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分类方法。他认为,“知识人”作为一类社会人,是一群专业化了的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一个知识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取决于他参与什么样的知识系统和如何参与知识系统。即,“知识系统”不同,“社会圈子”就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同。

“社会圈子”是弗·兹纳涅茨基的社会角色分类中的一个核心而关键的概念。他把知识人置于某一个“社会圈子”来进行考察,根据知识人在自己生活舞台中的“自我”、“地位”和“功能”,从而区分出知识人的不同社会角色类型。(1)社会圈子:就是参与社会角色的或大或小的一群人,在社会圈子与角色之间有一股大家共同认可的凝聚力,角色成员都受这种凝聚力的约束。(2)自我:每位“社会人”被他的圈子想象成是一位有机的心理实在,他有“自我”,他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存在和其他人如何尊敬他。如果想做他的社会圈子需要他做的那种人,他的“自我”就必须按照他的社会圈子的意见,在体力和智力上具备某些品质。(3)地位:被某一社会圈子所需要、并具备圈子里他扮演的角色所需要的品质的人,他的社会圈子就会授予他一定的权利,具有确定的社会地位。(4)功能:在获得权利和地位后,他必须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他有义务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满足他的圈子成员的需要。

弗·兹纳涅茨基后来将“社会圈子”、“自我”、“地位”和“功能”四个概念作为一个系统,构成社会角色分类的范式,对知识人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从而将知识人进行角色分类。

二、知识社会学视角中的大学教师角色

依据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方法,对大学教师角色进行分析。首先,大学教师的社会圈子,就是参与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一群人,作为一个专门群体,其内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有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其次,每位大学教师都是自己群体中的一份子,在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对于占有某个位置的人,人们对他都有一定的期望,也包括他本人的自我期望。第三,大学教师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除了作为一般公民所享有的一般社会权利之外,大学教师还作为专职教育者享有如教育自由权等特殊社会权利;地位包括政治待遇、经济收人、生态地位及其他物质与精神上应获得的地位,他们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第四,大学教师在享受权利和获取地位的同时,必须发挥自己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参与高等教育竞争等方面的功能。

在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框架中,教师被划归在“学者”类型下面的“知识的传播者”这一亚类型中,他认为教师就是教育者。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人的特点是:拥有知识,但不发展知识;是学者,但不从事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工作;不断获得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传递给新生一代。教师作为知识人依赖的是人类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对个体社会化有帮助的并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传承而非创新。

显然,在教师(包括大学教师)角色问题上,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传播者”观是需要突破的。依据知识社会学的理论,通过上面对大学教师社会圈子、自我、地位和功能分析,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大学教师属于知识人,他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组织者”、“知识的贡献者”和“知识的创造者”的有机结合体。大学教师不仅要在教育过程中组织好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为他们未来成为组织社会中的成员作好准备,还要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为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的发展做出贡献。大学教师作为知识人依赖的是自己拥有和发现的,并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某学科专业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发现、组织、传播和创新知识。

三、知识社会学在大学教师角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1.知识社会学为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往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认识有许多,但绝大多数是把大学教师作为社会成员和学校成员或是从社会化承担者和社会化承受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知识社会学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与大学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为大学教师角色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弗·兹纳涅茨基的研究中,把知识人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知识人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依据知识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角色分类,认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的参与方式不同则知识人的社会圈子、自我、地位、功能也就不同。他的这一研究方法论在大学教师角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就在于它能启发我们思考知识与大学教师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引导我们思考大学教师作为知识人依赖什么知识和怎样进行知识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教师的知识人社会角色定位,意味着对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去进行。可以说,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开辟了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2.知识社会学对知识人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对大学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理解

(1)大学教师是“专业化”了的知识人。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里,大学教师是作为知识人被认识的。大学教师在这里被作为学者中的一类,同其他学者类别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毫无疑问,大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发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但是,大学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和怎样拥有这些知识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因为“有知识的人”并非等同于“知识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人,所以是专业化了的一群社会人。大学教师是知识人一一这是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的基点,从这个前提出发,大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才具有研究的可能性。大学教师的专业化追求的是大学教师作为知识人品性的提升、知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增强。一个不是知识人的人,根本就不应赋予他大学教师的权利、地位。这是大学教师专业化问题上,知识社会学方法论提供的思想工具。

(2)大学教师必须依赖自己的知识系统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里,很自然地我们就要按照教师是依赖什么知识系统的人、教师参与知识的方式是怎样的这样一种思想路线去思考教师角色问题,这是知识社会学研究知识人的基本的方法论。大学教师依赖什么知识的问题要依据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来确认,不同的时代知识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是,大学教师必须依赖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大学教师依赖的知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有关自然和社会的专门知识,是基础性的和系统性的专门知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对人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大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和教授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传承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而且,大学教师还应当具备把自己拥有的文化知识传承下去的能力,这是成功扮演大学教师角色的必要条件。可见,大学教师的知识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要教的内容的知识和教的方法的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