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8篇

时间:2023-06-13 09:27:16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1

【关键词】 基层税务机关; 绩效管理; 激励; 困境

【中图分类号】 F2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0-0094-04

绩效管理最早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科学的绩效管理在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的思想,英国和美国率先在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其影响下,政府绩效管理在其他国家得到广泛运用。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我国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得到重视[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税务机关承担着国家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运行、调节国民收入、发挥宏观调控等重要职能,其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绩效。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始探索全国税务系统的绩效管理模式,7月1日起,绩效管理在全国税务系统全面展开。基层税务机关是税务工作的具体落实者,是连接国家税收体制和纳税人的纽带,对其实行绩效管理意义深远。从实施过程来看,基层税务机关在绩效管理推行过程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分析基层税务机关在执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税务系统加快绩效管理推进速度,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税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自20世纪70年代起,绩效管理体系在西方经济管理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绩效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绩效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解释。

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管理手段,它包括绩效计划(Plan)、绩效实施与辅导(Do)、绩效考核(Check)、绩效改进(Action)四个方面,形成PDCA循环系统。

从经济学角度看,绩效与薪酬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对等的承诺关系,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薪酬是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当员工完成其绩效承诺时,组织就以相应的薪酬实现其对员工的承诺,这种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中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 2 ]。

从社会学角度看,绩效管理体现了责任分工,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角色和工作职责,而组织成员的管理层级划分和相互协作构成了组织工作的有机统一。

从本质上讲,绩效管理就是一个过程管理,是一个持续沟通、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人行为和结果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提升组织绩效。

税务绩效管理,是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运用绩效管理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各级税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税务管理过程中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建立科学的绩效反馈机制,提升税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税务绩效管理是一个组织动态运行完整的各管理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系统,涵盖了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税收执法、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等外部行为和勤政、廉政、工作效率、创新意识等内部管理各方面的指标要求。通过绩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达到创新模式、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质效的目的。

二、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之困境

(一)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过程失控

按照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税务系统绩效管理的环节可大致分为绩效指标制定――指标分解(定责)――绩效申报与过程监控――业绩评价和反馈四个环节。绩效指标制定是绩效工作的起始,指标具有指明中心工作方向、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的作用。业绩评价和反馈是绩效管理的终端,通过对绩效落实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完善与优化,孕育和启发下一轮绩效管理目标计划。从起始到终端流程的管理被统称为绩效控制,也是对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动态控制。绩效管理控制能效的发挥是影响绩效实施效果的核心因素,贯穿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目前,在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落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阻力和困难,究其原因多是在绩效控制方面出了问题。

1.绩效指标制定不合理

绩效评估指标是政府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标准,也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 4 ],对绩效管理起引领作用。目前,很多基层税务部门借全国推行全面绩效管理的契机,旨在以绩效管理4.0版系统为载体,以持续推进绩效管理为抓手,通过发挥绩效指标的引领作用,让绩效管理成为改进工作流程、促进部门合作、提升税收治理能力、推M税收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图省事,照搬照抄上级单位绩效指标,与实际情况脱节,或是过于“神化”绩效考核的作用,给绩效指标无限加码,追求“大而全”,面面俱到,使得指标重点不突出,不但造成指标缺乏导向性和引领性及重复考核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原本的工作效率,最终导致考核难以落地。

2.绩效管理过于被动

绩效管理是一个上下级双向沟通互动、持续调整的动态过程。而目前在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基本上一年制定一次,过程中几乎不做任何调整。税务系统垂直管理模式对确保中心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开展绩效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绩效管理“指令化”的现象,基层税务机关对于本单位绩效指标制定、计划调整、绩效分析、结果反馈等过程都只能被动接受上级部门的安排,使绩效变成一个自上而下传达工作指令的工具,不利于绩效作用的发挥。

3.绩效评价过程不科学

由于经验导向以及不同管理者之间的水平差异,有时基层税务部门在对内设机构和干部职工进行绩效评价时会出现偏差,导致被评价对象对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打了问号。在绩效评价时,时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考核主体单一。在基层税务机关存在一言独大的现象,领导意见大于客观事实,绩效结果常为单位领导班子研究讨论得出或者由领导直接“拍板”,而不是从绩效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数据分析研判的客观事实得出。二是重结果轻过程,以某县税源管理分局为例,由于工作考评的要求基本为数据指标考核,可能会使得这些部门过于看重考核结果,只注重税款的入库目标、预缴率等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了对风险管控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可能还会造成科室、分局之间发生扯皮和推诿的状况,容易偏离绩效管理的相关原则要求,也无法达到实行绩效管理的目的。

(二)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激励乏力

美国学者格里芬认为,个体绩效一般由激励、能力和环境(有资源用于完成工作)三项因素决定。能力和资源的缺失,可以通过培训、调整配置等方式予以解决。而激励,则是把员工内心的成就欲、责任感充分激发出来,让他们按照组织需要的方式积极、创造性地运用资源和能力,最大化地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并使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成为未来工作的动力。因此,绩效开展的关键是研究组织和个人的需要,通过绩效激励让职工干部更愿意把工作干好。但当前基层税务部门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激励不足问题。

1.绩效动力认知差异,绩效推行受阻

在企业中,绩效管理强调个人付出与回报匹配,有些甚至把“绩效制胜”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组织认可、个人发展、薪金待遇均与绩效挂钩,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要。而税务部门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推行绩效管理时更为强调工作需要、责任担当,对组织以及个人实施绩效带来的益处宣传力度不足,有时甚至只谈考核,不谈激励,由此导致部分干部职工对绩效的认识存在偏差,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程度较低,影响绩效工作顺利推行。

2.绩效结果运用局限,削弱绩效公信力

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其中,绩效考核结果是改进工作的“校对尺”,是完成工作的“风向标”。当前,全国税务机关系统从上至下全面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致力于将绩效管理打造成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基层税务部门在年终考评、晋升、评先评优时,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体现不明显,考核的结果被束之高阁。与此同时,绩效实施考核结果很少向被考核对象反馈,被评估对象对自己的绩效是否得到认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都不知晓,精神层面渴望关注和认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干部职工对绩效管理是否“有用”产生了质疑。

3.激励手段单一,奖惩机制功能弱化

对于基层税务部门来说,绝大部分是科员及以下级别的基层公务员,税务系统垂直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基层公务员跨部门流动性小,x升空间有限。同时,公务员的工资薪金严格按照国家人事制度发放,用于激励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绩效考核结果很难与物质回报挂钩,造成基层公务员缺乏上进的动力。此外,其他激励手段运用也十分不足。在部分基层税务部门,大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造成奖与不奖差别不大,奖励力度不足,奖励基本平均发放或“轮流坐庄”,从而导致税务人员奖励疲劳,这严重削弱了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对税务人员的优良表现奖励非常少,且因更多地强调责任,往往造成只惩罚不奖励,甚至出现干得越多出错风险越大,承担不良后果可能性越大的现象。在这种体制下会使税务人员对奖惩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失去信任和信心,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逐渐被磨灭。

三、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困境破解之道

(一)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失控之解

1.科学设定指标,指明目标方向

(1)组织绩效指标设定遵循“四结合一调动”

一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在制定组织绩效考核指标时,应遵循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原则,在设置具体指标的时候还要体现SMART原则。定量指标以结果为导向,得出的评价结果公正直观;定性指标以行为为导向,一般通过考评部门评价得出。在为指标定义评价标准的同时尽量避免重复设计,控制评估的主观因素,最大程度减少主观因素影响。

二是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绩效指标是完成工作和持续提升的“指挥棒”,在设置具体指标时,可融合目标管理(MBO)、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业绩指标(KPI)三种方法,取三者之长,避三者之短,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首先,根据目标管理将税务机关的总目标进行层次分解,最终分解到个人层面。然后,运用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分解细化指标。最后,提取关键业绩指标。与此同时,不但要关注目标结果,更要关注工作实施过程。尽量避免年底的“一揽子”考核,防止基层税务机关在追求高效完成目标的同时,滋生执法风险,也要避免仅凭结果论英雄,忽视工作努力和改进的过程。

三是质量考核和数量考核相结合。考评标准的描述要兼顾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既要避免有数量没质量,又要避免重质量轻数量。在质量上,应从基层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或岗位重要职责或阶段性重点任务中提取关键业绩指标,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在数量上,指标选取要“少而精”,一般每个岗位的考核指标不超过八个。

四是个性指标和共性指标相结合。在国家税务总局4.0版绩效指标的前提下,基层税务部门要根据自身的管理现状,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岗位的特性,探索适应本单位的个性指标,从而使绩效考评符合本单位实情,具有本单位特色。

五是充分调动部门和个人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让绩效指标成为共同目标与愿景。例如,某县地税局在指标体系制定过程中,通过让管理分局之间互提工作要求,让行政股室代表县局提出共性指标,让员工参与到绩效指标制定工作中,有效避免了在后期多部门协作和个人完成工作中推诿扯皮、被动拖沓的情况。

(2)个人绩效指标设置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必须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现代绩效管理建立在完善的岗责体系和明晰的职务定位基础上,因此在推行绩效管理前,必须对职位进行工作分析,对组织职能层层分解,按照工作岗位间协调配合原则,从工作全局和全过程出发,研究所有工作岗位是否实现有机配合。通过岗责体系设置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承担,每项工作任务都落实到人。

二是必须突出岗位职责。在税务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不尽相同,既有涵盖纪律监察、党风廉政、工作效能、行政管理等共性指标,又有涵盖部门主要职责、年度重点工作、跨部门协作要求等个性指标;既有业务指标,也有政务指标、党务指标。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突出岗位特点,增强考核的针对性,促进工作的高效完成。例如,某县地税结合县局实际,制定了《某县地方税务局2016年绩效指标》,其中,共性指标9条,个性指标31条,指标内容涵盖工作督办、行政管理、党风廉政、部门业务等,指标设置时注重结合工作职责,突出重点任务,因职位、部门、岗位区别设置,既考虑共性指标的统一约束,又考虑个体之间工作性质、工作量及衡量标准的客观差异,增强指标的辨识度,体现“对不同的人、考不同的事”。

三是必须将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挂钩。把税务人员所属单位或部门整体的组织绩效考核结果,分别以不同的比例与其个人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目的是为了形成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利益连带机制,促进干部职工增强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形成一种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良性促进、共同提升的管理格局。

2.注重过程监控,掌握绩效动态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应做好过程监控工作,通过痕迹管理、实时监控、数据对比、差异分析和定期通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偏差、持续改进和提高绩效,解决绩效管理过程中“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

一是总体情况分析。可以将当期指标数据和往期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税收业务类指标和执法监管、服务类指标。二是工作现状分析。对目前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指标完成明显异常的情况,应开展更细致的调研,查找原因及时调整策略。三是重视趋势分析。注意使用数学手段和管理工具,对一些趋势性的现象进行提前分析判断,提出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措施[ 5 ],既可以继续原定指标计划不变,也可以根据形势进行必要的调整。此外,可通过建立并落实效能督察、执法检查、督查通报、责任追究等制度,促使各级干部职工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例如,某县地税,每月由分管领导组织召开绩效讲评会,通报绩效指标完成或进展情况,绩效办公室按照部门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绩效改进建议,并督办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填报工作。每季度及时根据绩效考评情况编制《季度绩效分析报告》,并召开绩效专题会议,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查缺补漏,弥补短板,改进提升。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横向、纵向全面对比,掌握绩效动态,深挖影响绩效结果的因素,对推进工作不力的,由主要领导和主管绩效管理的领导约谈指标定责部门负责人,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促进绩效不断进步。

3.科学评价业绩,确保考核有效

一是规范绩效评价环节。将考核部门与考核人员相结合,做到考核前有部署,明确分工和要求;考核中有监督,成立考核委员会组织,设立现场监督、结果公示、复议等环节循序渐进;考核后有总结,对问题要查找原因,根据原因进行整改,如是制度问题则及时进行修改[ 6 ]。二是完善绩效考核运行机制。综合考虑各部门业务性质、工作量、技术要求、工作复杂程度等因素,将加分、减分因素有机结合,形成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考核结果公平客观。

(二)基层税务部门激励乏力之解

1.转变思想认识,构建健康的绩效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绩效价值导向,把税务绩效管理与组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税务绩效管理推进组织文化建设,促进绩效管理与税务文化的相辅相成。通过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绩效管理平台,规范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考核和实施、绩效监督和反馈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引导税务人员树立正确和健康的效价值观,调动员工凝聚思想共识,激励税务人员正气,追求工作绩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行政效能持续提升。某县地税在2016年组织了多次全局干部职工的绩效工作培训会,为干部职工全面介绍绩效管理体系、操作模式和结果运用,此外,还转变过去以工作任务、责任担当为主的绩效宣传导向,把绩效与职工荣誉联系起来,用绩效说话、用业绩比赛、用结果证明,使大家认识到绩效管理不仅不会成为负担,反而可以促进工作,干部职工参与热情明显提升,良好的绩效氛围逐步形成。

2.强化结果运用,注重正向激励

绩效管理能否促进税务人员完成工作业绩、提高工作效能、推动税务部门和人员共同发展,关键取决于结果的合理应用,因此,基层税务部门应建立一套有效的基于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税务系统的特性,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思想,将绩效管理系统与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以及职业发展系统等紧密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共同促进公务员个人绩效以及政府整体绩效的改善[ 7 ]。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注重正向激励,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机遇,搭建平台,真正发挥绩效改进管理、推动税务事业发展的功能。

3.创新激励机制,充分用好“胡萝卜”和“大棒”

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行为依赖于其结果,即个体倾向于重复那些伴随有利结果的行为,而不重复那些伴随不利结果的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即奖惩。《公务员法》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对奖励和惩戒作了规定。基层税务机关要用好奖惩还需进一步创新。一是丰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精神奖励层面,可开展绩效认可计划、改善工作条件、工作交流、职位升迁、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明确的职业规划等,还可以建立税收管理业务各个领域的荣誉,如针对税收业务可设立专业化人才、业务骨干、业务标兵、专项工作先进个人、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对此进行专项奖励,同时,将激励方式固化、常态化。在物质奖励层面,可采用调整薪酬等级、奖金、奖品等方式进行奖励。二是针对踩法律法规高压线的行为,要及时发挥“大棒”的“威力”,充分利用绩效管理工具,使行政问责具有更加可靠的事实及数据,提高行政问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廉政监督、民意测验、考核问责机制,把考核反馈延伸到对考核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中,拓宽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参与绩效管理的渠道[ 8 ]。同时,提升行政问责力度,强化制度约束,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违反政策法规、绩效低下的工作人员区别不同性质,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也使一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者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责任倒逼促使全体税务人员认真勤勉。

四、结语

绩效控制是税务绩效管理的核心因素,它确保绩效管理朝向正确的方向;激励是税务绩效管理的关键动力,它为绩效管理提供能量。绩效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税务系统若实现绩效管理“一年试运行,两年见成效,三年创品牌”的总布局,可借鉴企业绩效管理实践和经验,配套完整的绩效管理机制,建立转变机关思想作风、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培育绩效文化、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技术手段“五位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务部门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税务服务品质,树立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军,杨海光.基于BSC的税务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4(15):67-70.

[2] 于魏华.税务机关绩效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159-162.

[3] 肖恺乐.基于控制和激励的税务绩效管理探讨[J].税务研究,2015(11):69-72.

[4] 李永生.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困境及其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1(23):6-7.

[5] 曹锦阳.绩效分析在税务绩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与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50-159.

[6] 孔蓓蓓.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2

[关键词]税务机关;绩效管理;问题;探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21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4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税收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多变,税务干部队伍面临诸多风险和考验。为适应税收征管改革的需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税务机关行政效能,税务机关需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和体制,充分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改进纳税服务,促进税收执法水平和征管质量的提高,推进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 绩效管理的内涵

1.1 绩 效

“绩效”的英文单词是performance,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词典》的解释,绩效指的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不同的学科对绩效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是通过人员个体绩效实现的,离开个体绩效,也就无所谓组织绩效,但个人绩效实现并不意味着组织是有绩效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绩效与薪酬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对等承诺关系,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薪酬是组织对员工所作出的承诺。一个成员进入组织的前提是必须对组织所要求的绩效作出承诺。当员工完成了对组织的承诺时,组织就以相应的薪酬实现其对员工的承诺。这种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即等价交换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绩效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按照社会分工所确定的角色承担他的那一份职责。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构成整个社会,完成个人绩效是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

简而言之,绩效是指那些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结果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业绩,如工作效率、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利润等;另一方面指影响工作结果产生的行为、技能、能力和素质等。

1.2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专家罗伯特・巴克沃在其专著《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中对绩效管理做了如下定义“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他/她的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协议包括:期望员工完成实质性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组织实现目标的影响;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的好’是什么意思;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工作绩效如何衡量;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具体来说,税务部门的绩效管理,是指在确定了一级税务机关的绩效目标后,再依此制定每个干部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单位和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估和反馈,以改善干部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程。由此可见,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改进等环节构成的系统的过程。

绩效计划:就员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做、什么时间做、何时完成、资源支持等进行识别、理解、共识的主管员工合作的过程。绩效辅导:双方跟踪进展、找到并清除影响绩效的障碍的过程。绩效考核:绩效表现的评价确认的过程。绩效改进:结果、要求、如何改进等信息的传递过程。

人们习惯于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等同起来,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而是用于员工的绩效改进计划。绩效考核,不仅针对员工,同时针对各层级的管理者,包括最高层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是下属的监工,是合作伙伴,管理者和下属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只是分工不同。管理者应在绩效管理中好5个角色:合作伙伴;辅导员;记录员;公证员;诊断专家。管理者需要下属的大力支持,因为他们的业绩需要通过下属的努力去实现,下属业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管理者业绩的好坏。同时,下属业绩的提高更离不开管理者的辅导帮助,下属需要在管理者的悉心指导下明确明确目标,提高能力,获取各种支持,进而达成和实现目标。

2 税务机关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2.1 推行绩效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绩效管理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职能体系臃肿、行政成本太高、行政效率低下,并由此引发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信任危机。针对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及政府“失灵”的现状,各国开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内部的行政体制改革。由此,绝大多数国家相继掀起了以提升政府绩效为目标的轰轰烈烈的政府再造运动。在政府再造运动中,各国将企业管理中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的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引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来改造政府绩效,从而帮助政府逐渐摆脱危机。我国政府现阶段面临着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问题,因此推行和应用绩效管理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2.2 推行绩效管理是强化部门职责机制的需要

推行绩效管理,能够对重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结果考核,税务机关根据绩效指标体系框架,对照要求分解任务和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流程,确保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实现绩效目标。在绩效管理中,不仅考核各部门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工作规定和要求的及时性,考核其对解决下属提出问题和为下属服务的及时性,还对其工作的主动性进行考核,从而促进各部门职能的发挥和效能的提升。

2.3 推行绩效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推行绩效管理,能在税务干部队伍中树立正确的导向,督促其积极履行岗位职责。绩效指标体系是对岗位职责、目标和任务的提炼。每一项考核指标的内容都是每个税务干部日常的具体工作,只有积极努力工作才能完成本职任务;在管理实践中,税务机关内部很长时间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倾向,每年的“评先评优”测评方式经常陷入领导决定或轮流坐庄的误区,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绩效管理的考核是以业绩为衡量标准,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和透明。绩效管理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使其在自身岗位上变“无为”为“有为”;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定期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干部职工,使其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和不足,管理者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帮助下属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使下属不断提升工作业绩,激发其工作的内在积极性。

2.4 推行绩效管理是改善纳税服务水平的需要

纳税服务工作贯穿于税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过程中相关指标体系的完成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纳税人满意度。因此,绩效管理引入外部评价机制,使得税务干部更加重视管理与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税务机关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广泛征集纳税人意见,做到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根据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身上。通过纳税人满意度测评,税务机关可了解干部职工履职情况的满意程度,对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有效地增加了透明度,提升了税务机关的公信力,对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进和谐征纳关系都有积极作用。

2.5 推行绩效管理是提高税收执法水平的需要

绩效管理落实了执法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要求每一项执法都必须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尤其要责任追究纳税人投诉、廉政问题、税收执法不作为等行为,使每一次不规范的执法行为都付出沉重的代价;通过绩效监控,对税收执法可实施全方位的控管,强化税收执法系统监控和预警的提示力度,利用绩效沟通,对执法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通过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可查看预警信息和过错信息,及时进行预警提示、整改过错信息。从机制和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

3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

3.1.1 绩效指标设计的主体单一

税务机关在规划绩效管理的目标时,往往是自上而下制定指标体系,其他群体只有有限的参与权。由上级为下级制定标准,下级只能被动地按照上级的评估标准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绩效评估的科学性。

3.1.2 定量与定性指标未能有效结合

一方面,基层的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偏重于定性考核,即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评价往往凭经验、凭印象,忽视定量考核,导致考核的主观性,出现“多做事多出错,少做事少出错,不做事不出错”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出现两种极端,或在考核项目的设置上,内容太多、太细,落实起来难以操作;或考核指标大而笼统、不明确,无法衡量税务干部的真实工作绩效。

3.1.3 绩效指标体系的权重不合理

考核指标所占权重是否合理对后期的绩效考核非常重要。在绩效目标设定时,往往对“关键目标”把握不准,未能结合工作的次重点,设置不同的权重;在个人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岗位职责不同,业绩要求也不同,所采取的考核指标及其权重也应有所差别,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很难做到合理地确定分值和权重。

3.2 缺乏清晰的岗责体系

第一,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没有对岗位职责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界定,使得税务干部的实际工作内容与应尽职责出现不相匹配的情况。尤其是为突出某项重点工作,经常会脱离原有岗责体系随意设置岗位或要求税务干部承担很多临时性工作。而这些岗位和临时性任务,如何结合岗责体系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是税务机关实施绩效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许多岗责体系的编写没有经过科学的程序,都是凭经验来写出这个岗位所从事的工作、所应具有的技能,导致岗位职责说明不规范:有的突出工作流程,有的突出工作目标,有的突出工作任务,各有侧重不尽相同,未能形成统一的编写标准;有的岗位职责说明语言深涩、语句表达含糊,不便于理解和实际应用。

第三,岗责体系中未能理顺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纵向和横向的协作和衔接方面不到位。尤其是横向的部门协调沟通中,由于职责划分不清,加之部门之间没有相互约束的指标,容易出现本位主义的倾向;对牵头部门的职责和阶段性协作事项没有清晰标准和界定,配合部门职责中缺少对部门协作的说明,其工作并没有完全被纳入岗责体系。

3.3 缺乏有效的沟通体系

反馈和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但在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实践中,绩效沟通难以落实到位。

3.3.1 观念上不重视绩效沟通

有的管理者认为沟通没有必要,只要给出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数就可以了,即使沟通也不会改变结果;有的管理者认为沟通是浪费时间,他们更倾向于抓业务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业务指标上,只关心考评结果以及相应带来的奖惩或惩罚,忽略员工的绩效改进和提升;有的管理者虽然想进行绩效沟通,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提起绩效沟通总是望而生畏。

3.3.2 绩效沟通未充分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绩效计划阶段,缺少与员工的沟通,员工参与度低,对绩效管理的心理认可度不高;在绩效实施阶段,不对过程进行控制,不能及时地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和辅导员工,导致员工不能做出及时调整;在绩效改进阶段,忽略和员工沟通或者未能进行有效沟通,难以实现促进员工改进的绩效目标。

3.4 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

3.4.1 缺少绩效管理的专业人才

推行绩效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绩效管理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经验丰富的绩效管理专业人员来负责。但目前税务机关的绩效管理工作往往是由非专业人员主导,由于缺乏经验,对绩效管理的实质理解不到位,在推行过程中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收效甚微。

3.4.2 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健全

推行绩效管理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来支撑。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由一个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绩效管理的意见》)、两个办法(《国家税务总局机关绩效管理办法》《税务系统绩效管理办法》)和若干配套制度,以及两套绩效考评指标构成。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大战略、四类内容、十项指标、百个考点、千分衡量”。但由于绩效管理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体系和配套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3.4.3 信息化平台有待完善

推行绩效管理需要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做支撑。国家税务总局于2014年1月开始上线运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但还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基层税务局,受到硬件软件设施的制约,有的绩效管理工作只能用手工形式开展,严重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3.5 缺乏合理的结果运用体系

3.5.1 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沟通和反馈

员工没有机会评论考核结果,只能被动接受,很多情况下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需要未来继续保持和努力;更不知道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严重制约了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3.5.2 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不充分

由于受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薪酬制度等的制约,税务干部的工资、津贴待遇基本上是利益均等,使得绩效结果无法客观公正的反馈到到薪酬的分配上来,只是用来作为等级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依据。同时,在实际操作层面,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任用提拔、职级晋升、工资晋升、培训等方面没有做到真正挂钩,使考核流于形式。

4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工作优化建议

4.1 绩效指标体系

4.1.1 绩效指标体系与战略目标相一致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如果没有战略目标作为基础,绩效考核体系就没有了依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也无法确保科学合理性,也就无法发挥绩效考核体系应有的效用。因此,税务机关推行绩效管理,必须在确定战略目标,即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将目标分解为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3个层面。这样能有效防止指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有利于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4.1.2 坚持民主参与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绩效管理体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双向沟通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绩效指标体系不应只由管理者设计制定,要拓宽民主渠道,扩大民主参与,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制定绩效指标的时候,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干部的沟通,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偏见,争取他们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采用面谈、会议、书面征求意见、开放式讨论等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全体干部参与讨论绩效目标的制定,就绩效指标的内容达成共识,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4.1.3 坚持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原则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定量的指标采用电脑自动生成和人工检查考核打分;定性的指标则由几个层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打分。例如,采用360度绩效评估法,让管理者全方位搜集员工的绩效信息,包括员工的主管、下属、同事、内部和外部纳税人评价等,使定性评估更加客观。

4.1.4 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尽管税务机关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但对一些共性的指标必须坚持统一的原则,对常规的、普遍性、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设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一些临时性的、差异性的工作要求,可设立个性化指标。例如在税务部门,由上至下,其对绩效管理的关注点逐渐从税收收入总体情况转移到偏重执法程序、工作规程的遵从度,所以对基层局的考核可更注重征管质量和稽查质量指标。同时,在指标设计中可根据工作重点,设置不同的考核分值的比重。

4.2 绩效岗责体系

4.2.1 规范岗位设置

税务机关必须按照每个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进行综合评估,合理确定出需要设置的岗位数,并依此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及工作必须要达到的要求。通过规范岗位设置,合理配备人员,压缩分工过细的岗位,使每个系列考核具有可比性、能进行工作绩效的测量和分析。

4.2.2 明晰岗位职责

税务机关必须准确分析和评价各个岗位,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划分相应类别与等级,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督促各岗位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例如,江苏省海安县国税局为每个工作岗位“量身定制”了说明。岗位说明书除了详细列明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之外,还明确了工作流程、内外部协作关系、风险提示、内控措施等;并从核心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3个方面详细列举了岗位准入资格;岗位说明书为每个岗位设置了关键业绩指标、一般业绩指标、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这些指标都是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组织目标任务而分解设定的。

4.2.3 理顺岗位关系

为防止出现各部门职能重叠交叉、工作量分配不均的现象,税务机关在绩效管理中需要处理好纵向和横向管理的关系。纵向管理主要是从上至下层层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加强监督管理;横向管理需首先分清上下级的责任、部门或科室之间的责任和每个人的责任,然后找出其业务交叉点,按照业务流程和关联工作建立横向管理的联动机制。

4.3 绩效沟通体系

4.3.1 全过程的绩效沟通机制

税务机关需建立全过程的绩效沟通机制。在不同阶段绩效沟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绩效计划阶段,主要是对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在绩效辅导阶段,管理者对下属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纠正,同时了解和掌握下属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在绩效评估和改进阶段,主要是检查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4.3.2 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

绩效沟通中需采用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在绩效管理中采用的正式的沟通方式一般有书面报告、会议沟通和一对一面谈沟通等。每种沟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依其当时的情景而定。同时,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可提升沟通效率。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下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给予下属积极的反馈和指导;要注重沟通的时效性,发现问题及时与下属进行沟通;学会赞扬下属,针对考核中表现好的方面要及时、即时予以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讨论改进的措施。

4.4 绩效配套体系

4.4.1 广泛宣传培训

绩效管理的推行需要税务机关内部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参与,也需要来自外部的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支持,开展广泛宣传和培训将为绩效管理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针对绩效管理人才匮乏的情况,税务机关需加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打造专业化的绩效管理队伍。提高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帮助其理解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了解具体的评价程序,尽可能地消除误差与偏见,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4.4.2 完善配套制度

绩效管理的推行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税务机关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可从绩效管理的应用制度、持续改进制度及组织文化、沟通机制、培训机制和监督机制着手,进一步保证绩效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同时,为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性,税务机关还需导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即来自于税务系统外部的评估,以提高整体的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

4.4.3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税务机关必须大力推进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按照整合资源、增值利用的标准,把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与税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税务办公信息系统等有机衔接。积极实行计算机考评,全程跟进绩效的执行情况,切实增强绩效管理的客观性、透明性和公正。

4.5 绩效结果运用体系

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奖励和惩罚,税务机关在绩效管理中应实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允许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出问题、犯错误。管理者需帮助下属分析指标未完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计划,促进组织和个人的效率提高。同时,在绩效结果的运用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将考评结果与薪酬、晋升和培训等直接挂钩。建立业绩导向的薪酬体系,实行绩效分配,奖金挂钩,体现奖勤罚懒的精神。第二,将考评结果与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挂钩。依据考核结果,针对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方案,提高税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第三,将考评结果作为岗位调整的参考依据。根据绩效考评结果,优化人员配置,使每名干部都能各尽其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创造高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巴克沃.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表现[M].陈舟平,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赵继新,郑强国.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陈大勇.基层税务机关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D].保定:河北大学,2014.

[5]周庆华,葛青春.关于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N].鹰潭日报,2007-04-12.

[6]马炳寿.税务部门公务员绩效岗责管理体系探索[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2).

[7]岳颖.政府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中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9(4).

[8]付立红.制约税务机关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因素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3(6).

[9]张成安,徐衍鹏.税务系统推行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10]武海燕.税务机关推行绩效管理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14(6).

[11]温彩霞,刘嘉怡,于嘉音,等.提“绩”增“效”――7月1日起绩效管理在全国税务系统全面推开[J].中国税务,2014(12).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3

关键词:税务机关;绩效管理;问题;措施

现在绩效管理早已经成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基层税务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征收管理和服务于纳税人,怎样既准确又客观的评价基层税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让他们充分的将自己潜力发挥出来,在基层税务机关当中构建一套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尤为重要。本论文对基层税务机关存在于绩效管理当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简单的介绍了几点解决方案。

一、基层税务机关如今存在于绩效管理当中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绩效管理的作用

在把绩效评价归纳到税务管理当中的时候,有部分单位将其当作是奖金发放的依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部分机关干部没能够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思想上出现了偏差,他们没有正确的定位自己角色;而在具体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都是被强迫参与其中的,所以大多都只是应付领导的安排。

(二)没有合理的绩效目标

在设定绩效目标的时候,没有准确把握较为重要的目标,此种问题在基层税务机关当中一直存在。实际表现就是在设定个人的绩效目标方面,看似较为公平,可是干部年龄和素质与职工间有着一定的差别,导致在某些指标上存在弱化测量的情况,从而使考评增加了难度,使考评结果变得不再公正[1]。

(三)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有两方面表现出了不完善:首先,考核的内容虽然逐渐详细,但岗位责任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对工作不负责,相互推让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只是一味的对工作项目进行考核,或是单纯的对工作质量进行调查,却完全不去关注工作人员实际承担的任务量,这样的管理会导致工作做得多的人反而被扣了很多分,而干活少的人却很少被扣分,不工作就可以不扣任何分的乱象出现。

二、完善绩效管理的方案

(一)掌握绩效的核心内容,构建基础的考评体系

首先,考核当中在重视数量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质量的重要。可以应用双向考核的方式,不但要对工作人员所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进行考核,还要对工作质量进行严查。针对个人而言,如果单单的将任务量完成了,而质量却与要求严重不符,这就要根据规定将他们的奖金相应扣除[2]。其次,考核力度一定要均衡。综合的衡量一些量化指标、不量化指标和直观指标,这样就不会出现劳动多的人扣分较多、工作少的人员少扣分的情况出现。最后,构建计算机考核系统。在此系统中构建各种岗位、领导的工作情况展示平台,并要求所有的机关干部都要将自己每天的工作日志写在此系统当中,具体内容包括实际的工作数量、所涉及到的资料与文书等,之后由监控工作者根据质量要求将其汇总到计算机系统当中,这样就可以将考核结果体现出来。

(二)对管理创新加强重视,促使考评质量得到提高

因为公务员有着不同的部门性质和岗位职责,应用传统一致的考核办法,很难体现出考核效果。所以,应该制定新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将考什么内容以及该如何考的问题解决。首先,一定具备全面的考核内容。在制定考核内容时一定要对各个时期的任务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相关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特征进行制定。同时,要将开发潜能、提高业绩、发展个性等几方面纳入到考核内容当中,促使考核有更全面的内容。其次,考核方法一定要科学。我国人事部制定的要求为以量化考核为核心,应该应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公务员的工作效果、业务能力进行考核,使考核的质量得到提高,使考核结果更加的客观和公正。最后,考核管理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重视考核管理工作,逐级的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并构建完善的考核平台,促使考核的效率以及管理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对结果的应用加强重视,使考评的导向作用得以发挥

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践工作当中适当的对考评结果进行应用,使其可以发挥导向的作用,想要使此目的顺利达成,首先,要把考评的结果联系到干部年度考核过程中,用评价结果来确定年度考核当中公务员的名次,将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统一在一起[3]。其次,把考核的实际结果联系到提拔干部上,可以设定两年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人员能够提升职务,而排名较后的人员在当年将不会被提拔的规定。再次,把考核结果联系到教育培训当中,对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后,考核结果要联系干部奖励,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公务员要给予精神奖励以及物质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给予相应的批评,以此使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当中。

总而言之,业绩考核是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基础内容,也是对人才进行评估、识别以及使用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探究基层机关如何完善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推动税务工作持续发展。

作者:杨瑞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东华.战略性绩效管理历史演进及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4(5):6-10,97.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4

关键词: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

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5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润滑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

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

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6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润滑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

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7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

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

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3)纳税申报管理质量。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一方面是要提高纳税人遵从度,保证纳税人能够依法、及时、足额地进行纳税申报;另一方面是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提高日常催报催缴的管理力度。主要由准期申报率、当期申报率、申报准确率、零税申报率、低税负申报率等指标来评价。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篇8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O~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润滑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

   

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推荐期刊
  • 甘肃税务
    刊号:62-1142/F
    级别:省级期刊
  • 税务
    刊号:21-1321/F
    级别:省级期刊
  • 税务研究
    刊号:11-1011/F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草原税务
    刊号:15-1145/F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