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感恩教育小故事8篇

时间:2023-06-14 09:35:42

感恩教育小故事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1

一、培养基本的感恩习惯

聋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多给他们树立榜样,有助于他们感恩思想的形成。比如:让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等教育影片,把影片中的优秀人物作为榜样,以情动情,让孩子们有感恩的冲动。再鼓励孩子给父母、老师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感恩的信,让孩子的爱心得到点燃和释放。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养成基本的感恩习惯有利于感恩意识的形成。直接教会孩子问好,道谢,从文明礼仪抓起,培养学生基本的感恩习惯。加强日常常规文明礼仪训练,把文明礼貌作为流动红旗的评选标准;强化学生礼貌行为;老师对学生要给予及时回应,对学生的礼貌行为给予肯定。

二、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比直接的说教要有用得多。通过一些活动,如“让我最感动的故事”演讲比赛中,让孩子们经历从读故事,到讲故事,到体会故事,再到学习故事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去被故事打动,被故事影响;亲子活动中,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把感恩教育融入戏剧表演中,把一些感恩小故事编成小剧本,让孩子们在亲身演出的过程中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三、促进学生认知的转变

要告诉聋孩子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去“感恩”?在本研究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升旗仪式、黑板报、班会课、教室的环境布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的意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孩子试着算一下每年自已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一共是多少,自己的父母每年的收入是多少,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为了养育自已花费了多少的心血,从而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感谢您,我的老师”,通过让聋孩子学习名人尊师的例子,让孩子明白老师是需要尊敬和感谢的,同时让孩子明白感恩老师的方式:一句热心的问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等等,这些都是对老师的肯定和尊重,都是感恩老师的好方式;“从小事做起,关爱社会”,让学生知道粮食、水、电等都是社会资源,提倡节约、减少浪费也是一种感恩,从而养成节约粮食,不浪费水、电的好习惯。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把正确的道理明确地告诉聋孩子,使之明白感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另外就是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寓教于乐。

比如:“让我最感动的故事”比赛,让孩子先从故事中去体会感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并把故事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班会课也融入培养孩子感恩的教育活动,多给孩子树立榜样。班主任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据各班情况,抓住一些契机,教育聋孩子,对做得好的班级给予及时鼓励,作为流动红旗的加分项目。又比如:当同学住院时,带领孩子们去看望同学,学着关心他人。再利用一些特殊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亲身去实施感恩行为,去学习到底怎样做才是感恩,在感恩的行为中体会到快乐,强化感恩行为。比如:三・八节,“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回家为妈妈爸爸做件事,并写成日记,家长写感想,教师节,“把我们的爱献给老师”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为老师做礼物,老师给予积极反馈等。

五、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重塑成才观,明确培养目标。对于溺爱孩子的家庭,要告诉他们对聋孩子不要事事迁就、纵容,要把他们看做正常孩子来教育,不要把“聋”作为他们依赖的借口,而要把“聋”看成是孩子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命运。同时,也要告诉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鼓励孩子在家中尊老爱幼的行为,多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活儿,让孩子在劳动中明白生活的艰辛,父母的辛劳,让孩子的感恩观念在心中扎根,转化成一种思想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学校要想办法为双方建立沟通的桥梁。比如:开展亲子竞赛活动,在父母与孩子的游戏中,增进彼此的了解,改善彼此的关系。在每一次学校搞相关活动时,也都要尽量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期末家长会时也要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2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因此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生活》这一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为人师表,利用榜样的示范性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教者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以此来反复警示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能正确地明辨是非,理性地看待生活的得与失,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对与错。从而感染身边的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滋生感恩素养,自然而然地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教师高尚的品格是无形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品格是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在感恩教育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并且做好。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行动在学生面前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使学生耳濡目染。例如,当老师上课时向学生借用字典查字时,我们要当面表示感谢,不妨让周围甚至全班的学生听到或看到老师的做法。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做好感恩的榜样,才能使学生易于效仿,知道他们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该怎么说和怎么做。

二、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要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蕴含的思想内涵较深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展现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点以及纠正方法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等等。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三种方法进行感恩教育。一种是讲故事法。我遇到的学生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讲故事时,学生屏息静听,鸦雀无声。教师要想让故事产生良好效果,先要精心选择好故事,包括带有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和伟人故事。教师还要把故事情节趣味化,曲折化,并把其中积极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需求,然后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描绘,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教师讲完故事还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索把学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才是讲故事的最佳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题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一道渗透感恩思想的作业题。比如,当母亲节来临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道感恩作业题:请你回家替母亲梳一次头洗一次脚或者给母亲写一封包含祝福语的短信。教师以作业为载体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亲子氛围,在学生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当运用多媒体现代设备进行感恩教育。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耳目一新的感觉,直观生动的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学生乐于观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感恩歌曲或视频,容易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染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夯实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3

【关键词】孝道 感恩 德育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核心人物,在家过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真是吃饭怕噎着,过马路怕碰着,夏天怕晒着,冬天怕冻着,连背个书包都怕累着,而改由家长拎着。在这种“玻璃壳”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再加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孝”观念变得十分淡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2007年广州16岁少年向母亲要上网费未果而拿菜刀砍杀双亲;2008年江苏一名16岁少年因在网吧玩游戏很晚回家,遭到母亲殴打,于是拿水果刀疯狂地将母亲捅死,然后自己跳楼身亡……这一幕幕惨剧不正有力地说明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吗?

据我总结,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总共353课,涉及的孝道、感恩内容仅仅有8课,占总课数的2.3%。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看电视》、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第8课《月亮的心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课《妈妈的账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由此可见,学校“孝心”教育的缺位,造成学生“孝心”的缺失,更造成学生“孝行”的缺失,整个社会缺少“孝”的传承。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促使学生“识孝”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先让学生了解“孝”,体会“孝”。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是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上面像一位长发曲背扶杖的老人,下面像一个年幼的大头儿,隶书变为“孝”。用幼儿搀扶老人之形,表达孝敬父母之意。《辞海》注释:“善事父母曰孝”, “善待祖先曰孝”。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融入孝道文化。1.校训“孝行 尚学 健康 和谐” ,制作大字粘贴于教学综合楼。2.在楼梯、过道等悬挂中外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剪纸等。3.在学校橱窗长期进行“古今孝子”事迹图片展,并不断更新。校会班会传“孝经”,课里课外讲“孝行”,大庭广众树“孝星”。

二、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孝道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要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孝道、感恩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为学生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教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让学生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使学生知道孩子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除了挖掘文本蕴含的“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主题外,我设计了三个拓展环节,环节一:了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故事;环节二:读《二十四孝》,了解“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环节三:了解《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里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让学生时刻铭记“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常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三、 以阅读经典为途径,积淀孝道故事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课等,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孝道、感恩小故事、格言、诗词等拿出来交流,或口头演讲,或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孝道、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四、以课外活动为平台,践行孝道感恩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4

关键词:感恩 生活教育

由于目前的独生子女家庭所处的环境,幼儿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父母辛辛苦苦给孩子做好吃的甜点,买漂亮的衣服,他们不领情,只认为这一切是应该的。当小朋友不小心尿床了,教师帮助他们穿上干净的衣服,他们也不曾说一句“谢谢老师”。他们视而不见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甚至傲慢、自私。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感恩在早期教育里有很特别的价值。我们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指导,让他们从小养成感恩意识。

一、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理解“感恩”

首先要给幼儿灌输“感恩”的意义,让他们对感恩有着深刻的理解。我希望各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够发散出爱的信号,也希望幼儿能接收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琐碎的感恩。

听故事、讲故事是幼儿平时最喜欢的活动,我们要用简洁而不简单的感恩小故事,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我们可以利用中午睡前故事的时间,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为他们讲述感恩小故事,让他们在有趣精彩的故事中,唤醒心灵深处的善念。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里,也时常有感恩的诗歌。“下雨了,别让小松鼠淋着,松鼠妈妈用她的大尾巴,给小松鼠撑着伞。老鹰来了,别让小鸡给老鹰抓走,母妈妈用她的翅膀,把小鸡紧紧地护住。天黑了,别让宝宝害怕,妈妈用她好听的声音,给宝宝哼着摇篮曲。”我们用这些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让幼儿朗诵时,感受来自母亲的爱。

(二)体验“感恩”

“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我们给他们爱,幼儿会自发地产生对我们爱,这就是感恩。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培养幼儿感恩,就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开始。

1.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并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渗透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去体验,感受感恩。小班幼儿年龄小,感恩应从身边出发。如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特别强调对家庭的情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密感情,而且从家庭出发,贴近生活经验,可使幼儿爱自己的家人。具体的教学活动“妈妈”,幼儿从动物的身上感受母爱,再延伸到生活中我们对妈妈的情感。感恩还可以是对整个自然界的,大班幼儿的“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生存的物质环境,人类依赖自然给我们的恩惠,我们也要保护自然环境,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恩惠。

2.节日体验。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都是感恩教育的开展不容错过的机会。把教育融入到这些众所周知的节日里,在一个大的气氛中体验感恩。例如,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幼儿园开展了“妈妈我爱你,五个一活动”。我们用简单的“五个一”:给妈妈一个甜甜的吻、对妈妈说一句甜甜的话、送妈妈一幅作品、为妈妈做一件事、为妈妈唱一首歌,让幼儿更了解母亲,让幼儿知道他的母亲成长的爱和辛劳付出的过程;让幼儿体验到深深的爱,用简单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谢与感恩。在一次一次这样的节日活动中,幼儿的内心也充满感恩。

3.日常“感恩”。

(1)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感恩。《纲要》的生活教育目标中指出:在体现正面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要渗透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在晨谈时,展开“帮助”话题,幼儿都乐意分享他们帮助别人的小故事,使得幼儿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感恩同伴。在午餐或点心后,组织幼儿谈论食物的来源,让他们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不浪费食物。

(2)在游戏中渗透感恩。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幼儿的日常生活是与游戏分不开的。我们利用游戏的特性,引导幼儿愉快地尝试“感恩”的行为。如区域游戏生活区里“喂娃娃”游戏要求幼儿给小动物喂食,体验保育阿姨给他们喂饭的感觉。在角色游戏“娃娃家”里面,模仿成人的行为,体验成人对他们的照顾,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尊重别人的劳动,善待生命。在游戏中体验,是幼儿潜移默化尝试感恩的好方法。

(三)落实“感恩”

感恩教育,特别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我们积极引导和教育年幼的幼儿,让他们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去回报。如开展社区活动“爷爷、奶奶、小宝贝”,让幼儿给爷爷,奶奶多一些关爱,有的帮奶奶扫地,给爷爷捶捶背。尽管稚嫩的小手还不是很灵活,但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让幼儿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二、实施效果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感恩教育也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足够的。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们的大部分幼儿从刚入园到现在,学会了许多,如从早晨给植物浇浇水,到关爱同伴,到能为父母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这表明,我们对幼儿实施的感恩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家长的配合度还不够,没有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教育手段。问题之二是我对个别化教育上还做得不够到位,尤其是缺少家园沟通。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路上,要尝试的还有很多,要做的也有很多。

三、讨论与思考

培养幼儿学会感恩,首先要营造一个温馨和关爱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感受到什么是“爱”,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爱包围着。除了集体活动,还应该着眼于创造关怀的环境,利用节日气氛的优势,加强关怀情感的技能活动。在家庭中也应该提供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让环境“说话”。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5

一、感恩教育,需要让学生明事理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年纪小,凡事替孩子包办,无条件的给予,从而养成了小孩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地索取。父母不重视小孩独立能力的培养,更疏忽小孩回报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他们习以为常地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都认为是无私的、伟大的、不图回报的,颂赞父母的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事实上,父母的爱的确无私、伟大,值得讴歌,但我们是不是有意或无意中淡化了回报意味。甚至有些家长说,我们两个有社保,将来不要小孩负担,不要小孩回报什么,虽然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却淡化了子女的回报意识教育,没有使其养成感恩意识。有许多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辛劳和付出麻木不仁,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导致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因此,学校要把感恩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制定可行计划,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实施感恩。还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以及国旗下的讲话时间,给学生讲感恩故事;班会课时间召开《感恩在我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主题班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创办“感恩小报”;开展“感恩”主题模拟法庭活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感恩意识深入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感恩教育,需要营造感恩氛围

1. 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寻找与“感恩”相关的句子,然后在晨会课或者班会课上朗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找寻“感恩”句子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朗读时,带着感情,让每一段感恩的语句,听起来就好像一颗颗种子已播撒进了他们心灵中那片神奇的土地,遇到雨露,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 收集“感恩”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底发出感慨,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的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

3. 布置写一封感恩的信。由于学生在写感恩信时,首先触动的是自己的心灵,因此字里行间必定蓄满了久藏于心底的那份真挚之情和对父母的无比感激。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情真意切,让人读来,泪光莹莹,难以忘怀。

4. 为父母减负,在家中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在特定的节日里(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除夕日),送上自己真挚的话语:“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最诚挚的礼物(用积攒的零花钱,给爸爸妈妈买一个小礼物……)。”

5. 经常问候,让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便能从自己孩子口中,听到最舒心的话语,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忘却一天的疲累和烦恼。

三、感恩教育,需要建立评价激励

学校要建立评价机制,以此调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的热情,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养成,营造校园浓浓的大德育教育氛围。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班级情况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感恩”教育评价标准,每学期进行两次评价,学期结束对积极参与“感恩”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6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被人称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当代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很多的名人、伟人为我们树立榜样,然而当前我们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是很多是缺失的。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不是不尊敬父母,而是没有这种意识,从而不能获得一种责任感,不能形成一种内驱力使自己“向善”,主动理解学校的管理与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温室里难以培育出感恩的美丽花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给孩子吃,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他们只知索取却不知回报的“伸手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更是在家里随心所欲,在孩子的观念中,其实家庭根本没有给他们塑造什么事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感激。即使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老师心中的宠儿,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也习惯于掌声和鲜花,却很少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在这样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都认为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都持一种讴歌的态度,事实上可能错了,我们是不是有意或无意淡化了回报意味?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因此有时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二、思考感恩教育的真正本质。

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努力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感。

1、在课堂上渗透感恩观,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其一、农村有不少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奔波,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其二城市生活压力过重、父母异地工作、父母离异等现象冲击影响子女学习,迫使学生有异举,如厌学、自闭等心理现象。所以老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如何体贴和关心父母。在教学中,我通过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感恩之心需要有意培养。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孩子体验辛苦,不吃苦就不知道感恩。现在的物质条件好了,很多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据《光明日报》载: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有意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四、灵活运用多种感恩教育方法。

1、故事教育法。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老师用生动的感恩故事或忘恩负义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看法,老师最好是加以评述来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7

现代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就是家里的“小太阳”,许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爷爷、奶奶颐指气使,甚至恶言相向。存在这种现象其实是有原因的,他们在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马克思曾经说过,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你的反应,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那么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很多家长的爱就是无力的、不幸的。从社会发展来看,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就很难期望他能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有一部分人甚至会走上的道路。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孩童开始,“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教育有责任去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那么如何对幼儿实行感恩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一、创设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不同于成人,我们只能通过潜移默化式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去感受感恩之情,这就需要创造一个具体的环境来实现我们设想的目标。每次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放一些和感恩有关的歌曲,如《感恩的心》《小乌鸦爱妈妈》等,在这些音乐长期的熏陶下,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对感恩产生一些朦胧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布置“感恩墙”,“感恩墙”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感恩的图片,也可以是小朋友们自己的感恩故事,鼓励每个幼儿都在感恩墙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照片、想法等。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在孩子们之间营造一个“比一比”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我们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这种行为成为一种长期的习惯。在平时,老师要以身作则,经常对孩子们说“谢谢”“对不起”“你好”“请”等礼貌用语,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感染,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尊重别人、感激他人、帮助他人。

二、寓教于乐,激发孩子兴趣

针对幼儿天真单纯、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⒈唱儿歌,听故事

适合孩子们的儿歌有很多,我们要从中选择一些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歌曲教给孩子们去唱。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要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培养孩子爱国之情的儿歌,如:爷爷年纪大呀,牙齿全掉光,我给爷爷倒杯茶呀,爷爷笑哈哈……;外婆是妈妈的妈妈,亲爱的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妈妈。再如:故事《羊羔跪乳》,在幼儿感受文学故事精彩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孩子们听完故事会知道是为了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孩子,“小动物都知道报答妈妈,我们小朋友要不要爱妈妈、关心妈妈?”

⒉表演

我们教会幼儿用手语的方式来表演“感恩的心”,表演的同时让他们说“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爷爷、感谢奶奶、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在表演中让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应有一份“感恩的心”。

⒊亲子活动

我们会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邀请爸爸妈妈来园参加亲子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感恩节”“六一儿童节”。在这些过程中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爸爸背着孩子赛跑、妈妈带着孩子投篮、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动手做一朵花,然后请孩子把花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等。在这些活动中拉近了家长和和孩子的关系、密切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三、实践体验,在行动中体悟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告诉幼儿:我们爱爸爸妈妈、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因此,我们经常会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如:每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情,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父母生日快到的时候亲手为父母做一份礼物;经常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我们经常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在家学会了做什么事情?”孩子们会踊跃回答,如:我给妈妈洗脚了、我给爸爸捶背了、我帮爷爷找眼镜,等等。我们对每一个行为都给予表扬,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经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说孩子越来越懂事了。

感恩教育小故事篇8

关键词:感恩教育,幼儿园感恩教育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理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那么如何在这关键期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实施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一、借助传统文化,渲染感恩教育

感恩实际上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心境。教师要运用体验的方法,让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培养互助、分享、谦让和感恩的行为。

首先,教师通过收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在晨间、餐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现在我们很多的班级都在背诵《弟子规》在背诵的同时用孩子能听得懂的方式讲述道理,帮助幼儿理解。同时我们在阅读经典的同时,通过倾听、讲述、表演、绘画等形式,让幼儿在文学美的熏陶下感受爱的情感。

其次,教师充分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探讨、挖掘各项教学活动中感恩教育的内涵。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的就是小乌鸦回报妈妈的情感故事;语言活动《去年的树》讲述的就是朋友之间真诚的关爱的故事……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在适当的时机渗透着感恩的情感培养。

再次,在传统角色游戏活动体验中恩情。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为。 目前我们开设的角色游戏有银行、宠物医院、儿童医院、超市、美食一条街、浴池、美发厅……通过模拟成人的活动,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了人与人的合作、学会了等待、学会了遵守规则等,这些都是一种爱的体验与感受。又如我们每个班级都有小朋友轮流做值日的工作,虽然他们只是做一些为小朋友发碗筷、擦桌子、倒垃圾、监督漱口、擦嘴等小事情,但每个孩子到自己值日的日子总是来的特别早,总是自豪的提醒父母“今天我要值日”,成人看似普通的活动在孩子看来是那样的神圣,因为在值日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关爱、学会了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人,也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挖掘节日内涵,有目的有选择的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活动中去, 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小朋友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父母、老人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

例如,每年的国庆节我们都会围绕爱的情感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会采用不同的定位:小班我们以爱家庭为切入点;中班以爱幼儿园为切入点;大班以爱家乡、爱祖国为切入点,通过歌唱祖国、绘画家乡的美好蓝图、游历家乡名迹等不同的形式在走走看看中萌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几年来我们我们去过了满洲里的各个广场、我们去过了博物馆、套娃广场、飞鹰山、南村草原、生态园,我们领略了蒙古、俄式、中式建筑的不同风格魅力,我们见证了满洲里两代国门发展变化的历史……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只需要靠课堂或书本教育来完成。也不需要孩子正襟危坐教师一板一眼地去灌输、感恩教育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常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经常与孩子拉拉手,摸摸他们的头,使他们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始终这样做,喝水和孩子一起排队,用过孩子的东西要及时交还并说一声“谢谢”,刚开始孩子没有什么反应,而且很奇怪的一笑,慢慢的他们会回应我“不客气”,请求我的帮会后会主动对我说“谢谢”我想这就是教师在行动上给与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