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8篇

时间:2023-06-14 09:35:51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

篇1

一、 管理办法:

⒈科技服务的主要内容为:横向科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非学历证书的技术培训)等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可从事的科技服务活动。

⒉学院所有科技服务合同一律到学院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登记立项、编号,财务部门据此编号进行建帐,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见附件1)。

⒊各种科技服务项目均应签订有关合同,该合同院内保留三份,任务接受部门(包括系、信息中心、处室等),科技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各执一份。

⒋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和合同执行情况,协助解决项目进程中的有关问题。

5.项目的完成以院财务部门结算工作结束为准,项目完成后才可进行创收分配。此前只能预支必要的项目支出。

二、创收分配方法:

⒈创收金额的核定:

科技服务的创收金额(毛收入)=项目合同金额-项目专用设备购置费和主材购置费-学院资源占用显性成本-以合同形式出现的外单位协作费和鉴定费-税金

⒉创收金额的分配:

⑴非培训类科技服务:创收金额扣除3%的中介费和5%的管理费(交学院),余下部分学院与部门按2:8分成(即学院提成20%,部门留80%)。

⑵技术培训类:创收金额扣除3%的中介费,5%的管理费,余下部分学院与部门按4:6分成。

⒊各部门在所得费用中包干使用。部门应留出包干费中的10%作为部门科技发展基金,该基金使用权归各部门。

⒋上述创收金中转入校基金部分的数额,60%转作奖励福利基金,30%作校发展基金,10%作科技主管部门开发基金。

5.科技主管部门开发基金的用途与管理:

⑴用作科技主管部门日常办公费、业务费及其它必需的开支。

⑵用作对外业务往来活动费。

⑶上述费用开支每年由科技主管部门提出预算,经分管院长审批后,报院财务部门备案,由科技主管部门掌握使用。

6.创收分配的支付程序:先由承接项目负责人(或部门)经科技主管部门核定分配比例,再由院财务部门进行结算,然后再到科技主管部门核准、清项,经主管院长批准后由财务部门支付清帐。

三、本院各部门及所有专职教师或工作人员从事的科技服务项目必须按上述有关规定归口管理,对于未归口管理的项目,学校将不承认项目成果的一切待遇。

为了推动我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起步,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凡2005年12月31日前在本校科技主管部门登记立项的所有科技服务项目,实行“学校免提成”的优惠政策(显性成本除外)。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二年五月十六日

主题词:科技服务 管理 创收 分配办法

主 送:各系、各部门

**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05年5月19日印发

附件1:

**学院科技服务项目登记表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所属部门

部门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非培训类

篇2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活动,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保障和信息服务支持。在高校,能提供科研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直接产生供求关系的主要还是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目前,科研管理服务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之间缺乏组织协调与合作,造成研究人员疲于多部门办事,耗费了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同样,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忙于应付研究人员的相关要求,重复沟通信息,造成服务人员紧缺,服务时间不够。因此,为了提高研究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建立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协同服务的机制和模式非常重要。

2 协同开展科研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 新时期科研信息的多重性给研究人员带来挑战

本文所提的科研信息是指完成一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或是对当前和未来开展研究有帮助的信息。例如,科研项目指南、项目申报信息、国内外研究动态、科技成果数据等等。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创新知识和技术,这种高要求决定了科研信息的多重性。

(1)综合性。创新具有继承和发展两重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态势,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常常需要不同的学科共同参与,收集单一学科的信息动态已不能满足研究人员的需求。除了学科信息,涉及科研项目的申请、科技成果获取等的信息也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

(2)持续性。不同阶段的科研活动都要经历信息的反复收集和整理。

(3)不确定性。科研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对原有方案、技术和方法等很可能进行调整,因此需要根据科研进展的实际需要调整信息收集方向,以满足项目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4)复杂性。早期研究人员只要查阅五、六种和自身研究领域有关的核心期刊,就能满足基本研究需求。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和信息的数量激增,对研究人员在数据和信息的获取、选择和分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人员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有效地获取研究所需的可靠信息[2]。

2.2 研究人员固有的科研信息获取方式不利于科研创新发展

当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丰富的学科信息资源成为高校科学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福音,但也已成为一种难以驾驭的负担。一方面研究人员都非常希望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新最全的科研信息,但往往因为人手和时间的原因而弱化科研信息的收集和调研,导致收集的信息不全、不准,没有准确把握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影响了研究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员不是信息检索专业人士,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不知道如何有效收集信息情报,花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到最有用的信息。三是不少研究人员一直以来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查阅项目的追踪信息,对于图书馆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持怀疑态度,降低了获取科研信息的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离不开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的服务支撑,而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要在努力改革和完善各自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双方之间的深度合作,才能提高研究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增加研究人员对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科研创新发展。

3 科研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协同服务科研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服务渠道不畅通。研究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三者之间缺乏实时沟通,没有把项目来源信息、项目过程要求信息和项目结题成果信息等串联起来,建立规范化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定制服务机制。

(2)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到位。科研管理部门常常只简单完成发布科研项目申报通知、向项目组织机构上传项目各类报告、年底统计各类科技成果数据等收发和统计的工作,却没有意识到收集、整理手上充足的项目信息,跟踪了解项目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向研究人员提供专业性服务。而图书馆学科馆员只忙于应付被要求的工作,顾不上主动及时了解研究人员的需求,没有主动服务科研人员的意识。

(3)服务队伍的人员不充足。随着国家科研经费的增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责任与日俱增,只忙于完成日常工作,没有时间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科研。对于图书馆学科服务人员来说,由于平日提供科技查新、信息检索和学科服务咨询等服务的工作量大,人员紧张,对跟踪服务科研项目已没有了时间和精力。

(4)服务内容不深入。学科服务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难以深入了解科研项目,项目信息收集和服务与研究人员的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科研管理部门在发布课题申请指南时,缺乏对政策和往年申请情况的深度解读,使研究人员难以获得指导性的信息。

(5)研究人员要求服务的愿望不强。由于研究人员习惯于原有的信息搜索方式,再加上图书馆和科研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服务效率不高,导致研究人员向两个部门寻求服务的意愿并不强烈。

4 协同开展科研信息服务的思路及可行性

4.1 理清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

对于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和研究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梳理如下:

(1)从管理职能角度而言,科研管理部门掌管全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对研究人员开展科研有要求权。而图书馆对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只有辅助权,没有要求权。

(2)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时需定期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等。他们无需向图书馆汇报科研进展,但可以向图书馆提出信息收集的需求。

(3)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可能有合作,如图书馆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当年的科技成果数据,但两个部门没有建立协同机制,没有建立协同服务模式。

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与研究人员之间是双向必须联系的关系。而图书馆与研究人员之间,只有研究人员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单向但不是必须的关系。也可以说,科研管理部门与研究人员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图书馆与研究人员之间也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前者关系是必然存在,是实的;而后者的关系是虚的,它是否被需要取决于该服务是否能帮助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目前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之间没有建立协同机制(见图1)。

4.2 科研过程的信息需求及服务

高校科研管理是融合了科研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推广、科技成果统计评价等内容的全过程管理。在这过程中,无论是跟踪国内外前沿领域研究动态、行业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信息,还是科技成果数据的统计分析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同时,研究人员从科研项目申报到实施直至结题,都与科研管理服务、图书馆学科服务有交集。

(1)项目申请前

科研管理服务人员应协同学科馆员收集信息,提前分析项目申请指南的各项新旧政策的变化,及时提醒研究人员项目申报的相关新政策和新要求。

(2)项目申请

这一阶段,研究人员急需查阅大量学科前沿的信息资源。科研管理部门应协同图书馆对研究人员申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相关信息,聘请专家把关申请书是否切题、准确、清晰,是否体现了申报项目的研究基础与优势。此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项目申请书填写容易出错的部分进行标注说明,制作申请书形式审查的明细表,以保证申请书的质量。图书馆应提供利用End.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编写项目申请书的模板。这些对于初次申请项目的青年研究人员而言,犹如穿越如何搞科研这个黑洞的指路明灯。

(3)项目实施

这个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的研究路线开展工作,获取需要的科研数据。科研管理部门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掌握着项目的执行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信息,可以协同图书馆主动收集一些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重大信息,以供研究人员参考,帮助他们及时对项目的研究方向进行改进与调整。

(4)项目结题

这一阶段需要查阅大量的学科信息资源,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态势分析,直接比较国内外研究内容,更好地解释研究结果,获得创新性成果。而青年科研人员此时更需要专利和论文写作培训,专利申请流程和论文投稿指南等等。

科研管理部门可根据所掌握的研究进度,协同图书馆,向研究人员提供项目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帮助项目组节约时间。

(5)成果管理

高校每年除了登记本单位的科技成果,对所获科技奖励、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科技论文以及论文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等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外,还要会利用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进行关联与竞争关系的分析以及科研效益分析。

上述两个职能部门都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信息源,又具有相关专业服务技能,如果能协同服务科研,减轻研究人员多次往返两个部门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何乐而不为?另外,如果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分别与研究人员之间建立起了主动服务与要求服务的信任关系,就能为研究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见图2)。

5 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协同服务的具体措施

引用一句互联网界的语言,“信息世界里,匹配为王。把对的信息内容交付到对的人手中,这件事做到位了,就是王者!”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加强合作,把对的科研信息交付到研究人员手中,以减轻研究人员查找所需信息的负担,那就是王者。

5.1 将服务关口前移,开展一站式平台服务

由科研管理部门架起图书馆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服务桥梁,通过统一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一体化,使用户可以一站式获取所需的全部信息资源。

(1)关口前移服务

科研管理部门得到项目申报通知并在校内发布的同时,可将项目信息要求传递给图书馆,要求收集项目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由科研管理部门及时公布于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科研动态栏目中,同时也将此信息传达给项目申请人,以节省研究人员查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Primo系统基础上,积极引荐试用bX学术推荐工具,利用全球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资源的访问日志,挖掘相同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资源使用倾向,进而提供相关学术文章的推荐。同时,集合期刊文章、会议文章、专利和标准等学术资源,通过Metalib/SFX技术实现全文链接。

(2)主动跟踪服务

科研管理部门要改变仅简单发布科研项目申报通知、向项目组织机构上传项目各类报告、年底统计各类科技成果数据等收发室和统计处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应该改变传统单向、被动的仅仅作为资源提供者的服务模式。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掌管全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相较于图书馆的辅助职能,它直接取得了研究人员的信赖和依靠。其次,科研管理部门有直接掌握全校所有纵、横向科研项目信息的优势和管理职能。利用这两点优势,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开设实时收集研究人员信息服务需求的平台,开展与研究人员直接的交流,掌握信息需求,并将信息需求传递给图书馆,请学科馆员搜索和提取相关信息,再反馈给研究人员,使研究人员可以在科研过程中实时获取当前科研工作所需的信息与服务。

5.2 科研管理部门从图书馆定制科技成果数据,构建本校科技成果数据库

为掌握本校所获科技奖项、授权专利、已发表科技论文和被收录论文、到校科研经费等各类数据,了解学校当年开展和推动科研工作的情况,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年底都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早期,因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科研管理部门只能通知师生携带各类科技成果原件来本部门进行手工登记。这是一项大工程,需抽调相关工作人员耗时较长才能完成。同时,也因排队登记的效率问题让师生怨声载道。目前,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已经开展合作。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提供本校科技成果的原始数据,如授权专利、已发表科技论文和被收录论文等信息,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技成果管理的需要,对这些成果数据按学校名称、学院名称进行校对和剔重等精加工,导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自动和数据库中的学院名、人名进行匹配,构建完成当年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年底学校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时,科研人员只需要搜索数据库中本人取得的成果,进行查遗补缺工作,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当然,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不能只停留在收集和保存数据层面,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协同图书馆,深度挖掘各项数据的内在关系,对获奖、授权专利、科技和被收录情况与各学科的国内外科技成果现状等进行统计和排序,并将信息提供给研究人员,为其所用。

5.3 协同开展科研信息培训服务

通过调研发现,研究人员对科研信息培训服务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有:

(1)研究人员不了解各类项目的申报时间段、年龄和资助金额等信息,对于如何写好项目申请、科技奖项申请、专利申请等材料没有把握。研究生尚不了解如何写科技论文、怎样投稿等。

(2)研究人员收集资料时的一种常用方式是首先用谷歌学术搜索,查找到相关信息后再进入图书馆的数据库找全文。这反映了研究人员明显缺少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开设了一些培训,例如:最新科技管理政策、各类项目的申报信息和具体要求,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科技奖项申请书,怎样写好科技论文等讲座。而图书馆开设的培训有课题查新、特定专题的检索、特定学科的论文写作与投稿等。不难发现,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各自都提供了相关培训,但没有协同开展,造成了一些培训内容的重复。

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图书馆网站专门辟出“支持作者”栏目,为师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文献传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出版政策解读、写作课程、Endnote支持、版权咨询等,并提供超过3500种期刊的投稿指南说明等信息。

目前我们尚达不到斯坦福医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但可以通过科研管理人员和图书馆员协同开设科研信息培训讲座的方式,达到相同效果。

一类是普及基本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各类项目的申报信息和具体要求,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专利、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和数据库检索技能等讲座。

另一类是重点数据库的系统介绍,针对研究人员提出的需要开展培训。例如,针对某一特定研究方向开展追踪、介绍其相关数据库的搜索方法和技巧、特定文献的获取等。

协同培训使科研信息服务更加灵活和适用,有助于提高科研信息服务的效果。

5.4 建立互开接口的科研管理和图书情报信息系统平台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的提高,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类型,纷纷重新建设或升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调研统计,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经历了三期建设阶段:一期是建立科研管理的基础功能。为满足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构建科研办公系统、科研人员系统、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登记系统、论文管理系统、奖励管理系统、专利管理系统、标准管理系统、著作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等完成基本科研管理所必需的系统。二期是营造科研氛围,提升管理效率。构建学术活动系统、科研统计系统等。三期是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深化数据应用。构建科研管理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的接口,如与学校财务、人事、研究生院、图书馆等系统开通接口,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手段,如提供移动访问服务;深化数据利用,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用于学科发展、人才评价等。与财务系统接口,使科研管理部门能全程跟踪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与人事部门和研究生院开通接口,以及时完善教师和研究生的基本信息;与图书馆开通接口,随时收集学科前沿动态、科技成果数据等,协助研究人员快速高效地找到符合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为下一步开展科研项目专题定制信息服务做好准备。例如,在科研管理系统开设项目服务栏,提供数据库使用培训、学术动态、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信息服务。目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的信息工作做得较好,有专题网页和研究进展简报等信息。如果能把这些专项信息与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相互链接,形成如图2所示的三角形循环运行模式,就能相互促进,达到共赢。

5.5 培养科研秘书成为信息服务联络员,构建高校科研信息层级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普遍人手不够。如浙江大学图书馆,专职学科馆员为12人,二级学科为336个,其对口服务的比例为1:2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学科服务人员只有1―2人,开展一些简单的咨询服务已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开展科研信息跟踪服务了。

在学科馆员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学院科研秘书成为科研信息服务的联络员,构建高校科研信息层级服务模式,既能减轻学科馆员的工作压力,又能满足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

科研秘书作为信息服务联络员的优势在于,他们是科研管理部门与学院教师的中介,担负学院科研信息的上传下达职能。同时,他们也熟悉本学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和所带研究生情况。

一是对科研秘书开展图书馆学科资源类型、功能和使用的培训,使其代替学科馆员及时向学院的研究人员宣传和介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二是科研秘书一般都具有本学院的专业背景。他们通过学科馆员的技术指导,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可以为本学院的科研项目或研究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符合要求的科研信息服务。

三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普遍与学院科研秘书开设了实时沟通平台。科研秘书可以将科研信息服务情况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反映,使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科研项目和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更好地开展跟踪服务和监督管理。

6 总结和建议

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协同服务科研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为确保服务效益,需要从意识上高度重视,从组织上加紧落实。笔者建议:

(1)树立协同意识,打破各自为政的框架。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要从遵循科学研究发展过程的角度出发,树立协同意识,展开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篇3

关键词:政府科技管理效能;对策建议;大连

1 政府科技管理效能概述

政府科技管理效能就是指政府从事科技管理的效率和能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效能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政府科技管理效能建设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

政府科技管理一般包括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整合科技资源、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财政科技经费监管、科技奖励、科技统计、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而政府科技管理效能就是政府在上述几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效率和能力。

2 大连市政府科技管理效能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现状

2.1.1 制定科技战略规划

为了准确把握大连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下一步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明确目标、提供指导和思路,大连市开展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出了《大连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成为指导大连市“十一五”及今后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1.2 健全科技政策体系

为保证科技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大连市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在科技计划项目、科技经费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奖励、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激励等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套科技管理政策体系。

2.1.3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自2005年开始,大连市全面推行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网上受理和网上评审,以缩短立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在项目评审方面,引入专家评审制度。在立项决策方面,试行科技局业务处室初审推荐和专家评审推荐并行的决策新模式,其中任何一方提出反对意见均不能立项,从而保证立项决策的公正、公平。

2.1.4 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与监管

2003~2007年,大连市科技计划创新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24 142万元.投入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46 957万元,是上一个5年的2.71倍,单个项目支持强度34.7万元,同比增长78个百分点。为保证经费使用效益,经费监管日益严密。

2.1.5 推进科技资源整合

大连市采取实施科技合作项目、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多种形式,为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科技资源的流通整合搭建桥梁、提供平台。2003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以企业为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科技项目500余项,每年拿出研发经费的50%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全市共投入4 100万元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共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家。

2.1.6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大连市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为鼓励专利申请,增强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市累计为9 000件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提供了资助。对全市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单位、重点孵化器等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制度建立、专利申请技巧及运用专利维权的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商品流通领域工作机制,形成了假冒专利、冒充专利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网络,促进了假冒专利查处工作的全面开展。

2.1.7 优化创新服务环境

自2003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大连市通过为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举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论坛,加强了“二次孵化”基地建设等方式,推进孵化器快速发展。为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连市于2006年出台了国内第一部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大连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大连市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跟进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2.2 制约因素

2.2.1 科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管理部门沟通不足

目前,大连市涉及科技管理的政府部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的问题。科技管理的分散不利于对科技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但这种分散管理的存在与科技活动涉及面较广。行政体制归口管理有直接联系,短期内难以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的缺乏,各职能部门在明确目标、统筹资源、协同合作等方面的协调沟通也较少。

2.2.2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科技服务有待加强

大连市科技工作重点更多集中于对计划项目实施和经费分配的管理,科技服务相对较少,与政府管理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市的公共信息平台、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检测认证平台等建设不足。大连市中介机构数量虽然较多,但整体质量水平并不是很高。目前科技中介服务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还比较小,在某些市场活动中,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的作用尚不突出。

2.2.3 高效管理人才队伍尚未建立,决策咨询体系尚不完善

大连市科技管理人员在科技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前瞻性思维、服务意识等方面与先进城市的管理人员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大连市虽然在科技规划制定、立项决策方面都已通过建立专家库,引入专家审批制度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专家咨询的作用,但决策咨询体系还不完善。

2.2.4 资源整合机制缺乏,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大连拥有较多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也有相当的企业具有研发能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运作机制,缺乏促使科研单位与企业间进行知识、人才等交互流动、协调合作的桥梁,众多优势科研资源和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产学研合作还局限在较少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2002~2006年间,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3.1%和2.6%,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工艺创新合作的企业只有3.9%和2.2%。

2.2.5 科技工作执行力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

大连市科技管理在完善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方式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有些制度落实不够彻底.工作方式的改进效果不够明显。如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批制度虽进行了改进,但人为干预因素仍然存在: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项目申报和评审管理还没有完全实现网上办公,项目审批时间仍然较长。再有,一些科技政策虽然已经制定,但落实执行较难。

3 提高大连市政府科技管效能的对策建议

3.1 探索构建与创新型城市要求相适应且具有大连特色的科技管理模式

大连市科技管理正处于向市场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阶段,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自主创新的内生性动力不足等,这一阶段的科技管理具有政府管理内容多、过渡性强等特点。与此相适应,大连市科技管理应在现有基础上,着重发挥政府在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利用、市场规范和保障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探索形成包括科技管理理念、内容、手段、机制等在内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有助于实现管理目标、与创新型城市要求相适应的科技管理模式(见图1)。

3.2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要尽快建立起背靠政府,面向企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服务全市的技术支持、技术推广、技术贸易、信息服务、评估咨询、孵化器等中介服务网络.建立起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网络和公共信息网络,实现中介机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3.3 加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

一是强化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大连市科技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和培训,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建立科技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促进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实施政府科技管理服务承诺制,提高科技管理人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建立和实施科技管理服务承诺制,在科技服务内容、科技服务标准、科技服务程序和时限、投诉、监察与责任等方面做出承诺,确保科技管理实现规范化。三是健全政府科技内部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大连市各项科技管理制度,包括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促进科技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4 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幅度和创新集成力度

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科技管理思路,加强大连市和国内国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纳国内外优秀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可以通过引进国际科技项目管理理念和模式,推动大连市科技管理和科技运营机制与国际管理接轨;还可以通过人才走出去、项目走出去和基地走出去,鼓励和引导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资源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参加国际科技项目购并及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提升大连市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科技管理效能。

3.5 建立健全科技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技项目风险防范和监控能力

要提高大连市政府科技管理效能,就要建立健全科技风险控制系统,增强科技项目风险防范和监控能力。应从风险预防和建立完善的基本信息沟通渠道及风险资金保障人手,然后逐步扩展,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应大连市科技动态发展的风险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重点是完善立项评估和验收体系,抓好计划项目和成果验收的管理,即抓好“两头”:立项审查和成果验收。完善项目的立项和评审办法,对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进行调查和论证,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不断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效能及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3.6 加强科技法规建设,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

依据《科技进步法》,制定适合大连市科技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科技政策法制化,探索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一致的长效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国税、地税、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对涉及多部门、综合性的政策,加强协调,全力推动各项政策的全面实施。具体政策要落实到政府各部门和责任人,政策不落实,责任人将受到处罚。

篇4

【关键词】基层林业站;科技服务;生态文化建设;激励机制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内容主要有组织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要对目前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和林业站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职能完备、运行有效的林业站组织体系。要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挥作用。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要注重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系统相互作用,将行为制度化,采用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基层林业站有效发挥职能。强化各级政府与林业行政部门职能,改革现行资金投入渠道与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采用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建设、监督检查和投资制约、优化乡村社会环境等办法,实施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通过净化执法环境、加强执法、优化政策环境为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提供政策法律保障,通过指导管理、控制监督、技术支撑为其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进行资金补助和奖励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人才配置结构为其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办公条件改善为其提供硬件设施保障;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社会意识保障;实施有偿服务和补贴奖励政策,推动基层林业站职能有效发挥。

1.组织体系建设

1.1 改革调整现有机构

现有的组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组织和机构庞杂,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三是组织系统不完善。健全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必须改革现有的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和林业站管理组织体系,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合并管理部门,调整撤并机构,下移管理重心,强化县、乡两级基层林业站的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林业站组织体系。

1.2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

一是要规范管理部门,调整推广机构,实现重心下移。国家林业局应将科技司推广处调整合并到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应规范科技管理部门,将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和林业科技管理部门调整合并,或用“一个部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做法,形成新的管理机构。撤销市林业局设立的林业站管理机构,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站对县(区、市、旗)林业站直接的业务指导管理。

二是要建立高校与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组织体系。高校与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在林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积极参与为乡村林业生产经营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基层对林业技术的需求,有效解决目前中国林业科研远离实际应用的问题,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目的性更强,更有效地促进林业科技成染的转化。

三加强基层林业站组织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最基层的林业管理部门,乡镇林业站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实体提供服务,在整个组织系统中是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关键的环节。乡镇林业站在得到技术和资金支持后,组织落实技术服务的具体事项,并负责过程监督、结果检验上报等工作。作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实施单位,乡镇林业站必须强化推广项目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除了提供科技服务,乡镇林业站还需要发挥林业资源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的职能。改革整合之后的各级林业站管理机构的工作主要围绕科技推广服务、乡村林业资源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2.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乡镇林业站目前大多仍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人为因素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上。因此,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必须具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科技服务型乡镇林业站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在林业站现有的岗位责任制度、工作学习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以及站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报据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合发挥服务职能的管理制度。调整后的制度体系应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目标、标责任制度、员工素质提升制度、推广服务项目公开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

2.1岗位责任制度建设

岗位责任制是根据岗位设置,将工作内容转化为具体责任,并通过检查监督等手段,使岗位责任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定的一种管理制度。科技服务型乡镇林业站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淡化行政色彩,突出服务职能,把科技信息服务、林业资源管理和生态文化设的具体工作细化为岗位责任,使每个员工责任明确,心中有数。其次要围绕科技信息服务、林业资源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二大职能,注重因事设岗,不可因人设岗。此外,岗位责任制度要把权、责、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权责相符,责利明确,责任到人,责任量化,严格考核。

2.2目标责任制度建设

目标责任制是将基层林业站的工作总目标具体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工作制度的一种管理手段。科技服务型乡镇林业站的目标责任制度建设,要将围绕科技信息服务、林业资源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三大职能发挥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各种服务作为乡镇林业站工作的主要目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林业站的各项工作长期目标标与近期目标。建立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必须要体现科学管理,做到科学制定目标、合理分解目标,实现个体与集体目标利益统一。此外,要根据各地现实情况,将目标责任细化量化,注重按照责任目标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考核,结合考核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做到赏罚分明。

3.素质提升制度建设

科技服务型林业站要求员工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员工素质提升制度,保证员工素质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深化科技服务的需求。素质提升制度的设置,要根据当地科技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员工自身情况,采取长远计划和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出具体的素质提升内容、素质提介途径和素质提升条件等保障,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员工素质提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健康体能素质,重点是业务能力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4.项目公开制度建设

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受人关注的热点将体现在科技推广项目经费使用、林业生产、资源保护等有偿科技信息服务项目收费、科技信总服务项目成效等方面。因此,林业站必须实行项目公开制度,将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申请、立项、费用使用情况、项目操作过程、项目实施成果,林业科技信息所涉及的各项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人员及其责任、人员绩效收入情况、辖区内林业资源保护内容、保护状况、实施资源保护服务的效果等等一一公布,以便员工和社会广泛监督。参与国家林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林业建设项目的林业站要将项目内容、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完成情况向社会公开。在建立项目公开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积极使用网络信息渠道,扩大项目公开的范围,增强项目公开的透明度,严格执行规范的财务制度,赢得社会和员工对林业站工作的认可。

5.考核奖惩制度建设

考核奖惩制度是建立在上述各项制度基础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工作目标责任、素质提升责任等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兑现奖惩责任措施的管理制度。科技服务型乡镇林业站各项制度有机联系林业站考核奖惩制度,必须体现考核内容注重工作实际,报据科技信息服务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考核,使考核奖惩制度真正发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染。

参考文献:

[1]王邓喜.陇南市基层林业站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10.(3).

[2]郝志超,耶树青.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8).

[3]周立辉.关于林业站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

篇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的动力,科技项目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的科技项目财务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文章针对当前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现状,结合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包括5项总体原则和项目立项、过程管理以及结题环节的经费管理建议。建议是在我国当前创新驱动体制下针对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现状所提出,若能得到实施必将有助于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创新驱动;科技项目;经费管理;预算

1概述

我国自十以来全面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并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推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的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1]。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下,全社会也在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民创业创新的新局面。科技创新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科学发现,创造出新知识,即知识创新;第二层次为科学发明,创造出技术,这是对创造出的知识的应用开发,即技术创新;第三层次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量积累,集成若干技术创新,由此形成系列密切关联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最终构成新产业,即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源头和动力,产业创新是创新驱动的终端和目的[2]。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科学发现所带动的知识创新是创新链中的基础和源泉,在整个创新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3]。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技院所的科学家完成。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知识创新远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多的成为科学家自身的学术追求,未能对经济发展起到足够的驱动作用。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所设立的科学研究项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科学研究经费几乎支撑了所有知识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4]。为适应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在2015年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原有的科技项目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经过2016年的实施,新的科技项目管理轮廓已经初步形成。美国学者Nelson等认为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变革中,政府应保证制度安排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5]。我国的科技项目改革,正是为了提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进行的改革。相应地,科技项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提高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需要随之提高。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新的科技体制下,科技经费的经费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充分发挥资金利用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自主性、积极性,我国科技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下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的建议。

2总体原则

2.1服务性原则

科技项目是为知识创新而设立的科技项目,科技项目的经费管理也需要为知识创新而服务,根据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进行科技经费的管理将有助于知识创新的快速高效完成。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为知识创新高效服务应是科技经费管理的第一原则,即服务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2.2灵活性原则

知识创新是科学家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未知的智力劳动,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科技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灵活性原则,需要预算但不能完全依照预算、照搬预算而一成不变。如果完全依据预算来执行科技活动,知识创新将无法完成、永不可及。

2.3真实性原则

科技经费的执行与管理,在灵活性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真实性。一切科技活动的支出,必须保证是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并且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真实性原则是科技人员必须遵循的,也是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对经费进行审核的重要标准。

2.4安全性原则

科技经费是国库资金,取之于民,也应用之于民,为更好地为创新服务,尽管在使用经费过程中需要保证经费的灵活性和真实性原则,但同时也需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国家资金的安全保障是科技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可动摇。安全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不矛盾、不冲突。

2.5国库支付原则

针对当前科技经费执行率明细滞后,大量资金囤积,结题之前突击花钱,科技经费的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建议凡是以国家或各级政府名义立项的科技项目,经费都应实行国库支付的原则,统一管理和调配,提高国库资金利用效率。各单位设立国库虚拟账号,统一从国库支付,这样将极大提高资金的流通性和利用率。

3项目立项

3.1简化项目预算编制

在我国当前科技体制下,通常是项目立项管理单位首先确定科技任务需求,指南,同时限定预算总额,然后科学家再根据任务需求撰写项目申报书,同时根据预算总额和研究任务编制经费预算。这种立项程序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有需要改革的地方。首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就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路线存在多样性,各承担单位基本科技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不同承担单位完成同一项科技任务,以上这些原因都将导致预算总额不同,各科目预算也会存在差异。其次,科技项目的实施周期通常为3-5年,在立项当年就需要详细预算未来3-5年的科技活动支出,显然有违科技经费管理真实性原则。因此,作者建议科技经费可以设定一个项目概算总额,这个项目总额由项目申报人提出,然后由相关领域专家、财务专家和项目管理部门共同审定,并大致安排好每年的经费概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每年年终总结的时候,完成当年的经费决算,并提出下一个年度的经费概算。之所以是概算,而不是预算,也是为了满足科技经费管理灵活性和真实性的要求。项目研究任务完成出色,并且有进一步研究经费的需求,可以经论证后增加经费总额。并且在结题之后,也可以考虑对优秀的项目和承担单位进行滚动支持。

3.2放开各子科目预算

在当前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中,分为直接费和间接费两个大类。直接费是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等。间接费是在科技活动中无法直接进行测算的费用支出,包括绩效等。直接费用中的设备费、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是严格控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是不能进行调整的。2011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共同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和其他支出的预算调整权限进行了下放,各课题承担单位可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调整,在结题或中期检查时上报科技部备案[6]。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又进一步放开了差旅费、会议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的预算调整权限,这三项经费可在不突破三项预算总额的基础上调剂使用[7]。从上可以看出,国家在各科目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有不合理的地方,并对部分科目的预算调整及使用都进行了放权,以提高经费使用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作者建议进一步放开对各个科目预算的限制,科技经费管理以服务性原则为指导,即完全服务于知识创新,在科技活动真实性、经费开支合理性的基础上各个科目的经费可以不加限制的使用,仅对项目经费总额进行控制。

3.3放宽配套经费限制

在当前国家科技体制中,对大多数应用研究型课题、示范性课题,都对配套经费的额度有硬性要求,需要项目申请单位承诺国拨经费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项目研究,在结题时也会对配套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进行审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科技项目申报单位为了项目成功立项,会进行虚假配套经费的承诺,在后续课题执行过程中,无法实现配套经费。作者建议配套经费可以不做限制,由项目申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是否承诺配套,只要能够完成研究任务,是否承诺配套经费并不重要。

3.4加强示范类课题的事后资助模式

对于应用类和示范类课题,可以更多采用事前立项、给予部分资金(30%左右)启动课题,由承担单位自有资金完成课题研究,通过验收后划拨剩余经费,并对成果的推广应用给予奖励。对未通过验收审计的课题,不予划拨剩余经费,并对已经划拨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事后资助可提高示范类课题完成的质量,有效杜绝套取科技经费的情况出现,激励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并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4项目执行过程

4.1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根据前述财务管理的总体原则,高等院校和科技院所的财务管理人员、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科技项目的具体执行人都应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学习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法律。财务部门是一个科技单位的核心部门,但更是支撑部门、服务部门,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而言,需要牢牢树立服务意识,为科技项目的财务执行服务,为创新驱动服务。科技项目的执行人员,也应广泛学习财务知识,牢固树立科技经费使用真实性、合理性的意识。

4.2加强制度建设

在宏观层面,科技部、地方科技厅等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应做好财务管理的顶层设计,依照科技项目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要求,制定项目预算、科目设置、预算调整、经费管理与结题审计等宏观层面的科技项目任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办法。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主要是把控项目经费的总体使用原则与规范。在微观层面,各个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也应出台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比如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耗材出入库管理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会议费支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微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是规范项目执行中的各种细节问题。

5项目结题验收

国家当前的科技项目在结题验收的环节,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财务轻任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利于科技创新的,科学家可能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用好科技项目的每一笔钱上面,而不是如何把科技项目做好。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科技项目应更看重任务完成,对财务管理应适度调整。为切实保障科技项目服务于科技创新,在验收环节应加强任务的验收,因为完成“任务”才是科技项目立项的目的。对于通过任务验收的科技项目,且承担单位信用优良、财务制度健全,这类科技项目应不进行财务审计,直接通过财务验收。对于未通过任务验收的科技项目,必须严格审计科技经费的支出,对有经费使用不当的情况,应根据规章制度或法律给予相应惩罚。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在项目通过验收后,课题结余经费可以留归课题组使用,但必须是科学研究的直接相关支出。

6结束语

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前提,本文探讨了与创新驱动紧密相关的科技项目财务管理改革的建议。认为我国当前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必须要符合服务性、灵活性、真实性、安全性和国库支付等五项原则。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提出了简化项目预算编制、放开科目预算、放宽配套经费限制、加强示范类课题的事后资助模式等四项建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加强科技人员与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在项目结题验收环节应更加重视任务验收。以上建议是在我国当前创新驱动体制下针对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现状所提出,若能得到实施必将助推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2016,5.

[2]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5-12.

[3]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5.

[4]曹志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J].企业经济,2013(8):155-158.

[5]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Z].

篇6

面向江苏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调查分析

面向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问卷调查的学校为江苏省境内从事科技开发工作较好的21所本科院校。样本点覆盖隶属于江苏省、教育部、国防科工委3个系统的7个城市的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科技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和职能的完善性

调查显示,80%的高校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75%的高校认为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挂靠学校科技或产业管理部门,25%的高校认为应该完全独立,没有一家高校赞同挂靠社会中介机构。

调查显示,90%的高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应具备的职能是:遴选学校科技成果;收集、整理企业的需求;策划、撰写项目商业计划书;帮助学校院系和企业申报各类计划项目;科技项目的跟踪和管理;高校科技网的管理;分配机制与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调查的高校中,58%的高校通过中介服务取得的技术合同额占全校技术合同额的比例低于10%,71%的高校科技中介业务的总收入低于100万元。目前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的科技中介服务主要涉及科技咨询和生产力促进项目,涉及到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服务项目如资产评估、风险投资服务则很少。

调查显示,80%的院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最薄弱的环节是政策环境,65%的高校认为政府的综合服务薄弱,交易市场及条件也较为薄弱。

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情况

调查显示,2005年江苏省高校投入专项科技中介活动的经费,高校之间差异较大,从没有经费投入到最多投入金额为50万元,平均8.82万元。投入金额相对比较集中的是10万元,占25%的比例。从事中介活动的工作人员数(含兼职人员)从最少2人到最多65人差异较大,共有169人,平均8人。有20%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超过平均人数8人。其中专职员工127人,兼职42人。专职人员普遍是2~3人,有近一半的高校没有聘用兼职人员。工作人员学历情况:本科以上工作人员占89%,其中硕士及硕 士以上占45%,大专及大专以下仅占不到5%。职称情况: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24人。其中高级职称占44%,中级职称占30%,初级职称占17%。高校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员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

调查显示,47%的高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专职人员应有3或4人,与目前多数高校现有的专职科技中介人员数2或3人相比差别不大。75%的高校认为需要雇用兼职人员。而目前仅有55%的高校有兼职人员。因此推断目前高校对聘用兼职人员做科技中介服务的兴趣增加。

65%的高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人才存在行业交流不足,中介业务培训不够的现象。表明目前高校科技中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能力不理想。对高校科技中介人才的评价中,还普遍认为高校科技中介工作人员收入不够理想、待遇偏低,行业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差,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

政策环境、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的调查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认为高校本身对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条件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是经费投入、办公场所、政策支持、人员编制。调查发现,50%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认为高校中介服务所得的提成方式应该按照合同成交金额提成;30%的高校赞同实现上不封顶下又保底的提成方式;20%的高校选择将上述两种提成方式结合,实现的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提成方式。

调查显示,90%的高校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科技中介的指导和服务,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科技中介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业操守、违规惩戒等政策文件。

关于影响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有40%的高校认为主要因素有:收费标准过低,业务量少,产值不高;机构知名度低,业务水平有限,竞争能力较弱。60%的高校认为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上级管理部门支持不够,行政引导不足,缺乏经费支持,政府委托业务少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面向江苏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和反映一线科研教师和科技管理人员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和想法,我们同时对本省24所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了问卷调查。其中省属高校17所、教育部5所、国防科工委2所。样本点覆盖3个系统、9个城市的高校,涉及文理工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1200多名教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表提出了10个问题,其中有8道单项选择问题,1道多项选择问题,1道主观问题。

科技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63.5%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8.2%的教师认为无所谓,仅有8.1%的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意见较为集中。这说明广大教师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

52.4%的教师认为该机构应挂靠学校的管理部门,37.1%的认为该机构应完全独立,7.6%的认为需要挂靠社会中介机构。有2.9%的教师没有回答该问题。可以看出教师不希望高校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挂靠于社会的中介机构,要么由高校管理,要么独立经营。

科技中介职能的完善性

调查显示,58.1%的教师认为,江苏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现状一般。对目前江苏省高校中介服务现状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20.8%和18.5%,基本持平;没做回答的占2.2%。总的来看,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目前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一般化。

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具有的主要职能是横向科技项目管理,企业科技需求信息收集,高校科技成果、人才和企业需求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学校科技成果遴选。选择这4个职能的教师占60%以上。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科技项目的商业评估、法律中介服务这两项也是主要职能。35%的教师认为项目跟踪管理、项目投标材料撰写应是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

关于收取服务费的问题

对于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收取服务费的看法,认为需要、不需要及难以判断的分别是52.2%、27.2%、19.3%。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收取服务费。

如果收取服务费,采用何种收费方式及相应的比例?调查显示,赞同按照合同成交金额提成方式的,占39.2%;赞同按照合同成交金额和按照合同成交个数两种方式相结合并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提成方式的,占30.2%;赞同按照合同成交个数提成的不到10%。10.2%的教师没有回答该题目。原因可能在于,部分教师对该问题了解不多,无法回答。

其他调查

对雇用兼职中介人员的看法是,认为需要、不需要、无所谓所占比例分别是48.8%、28.1%、20.7%。近一半的教师认为需要雇用兼职人员。认为不需要或无所谓的各占一半。

高校教师是否愿意接受高校中介机构洽谈到的企业横向项目?调查显示,高达79.2%的教师愿意接受高校中介机构洽谈到的企业横向项目,表明高校教师还是很愿意通过中介机构与企业合作。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分别占4.5%和15.2%,比重相对较小。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省教育厅应加大对高校科技中介的管理和指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点建议

接受调查的教师共提出160条建议,归纳如下:一是要大力宣传,积极开展科技中介工作。通过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逐步了解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工作,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服务。二是要建立网络平台及完整的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应建立网络平台,有关政策和信息;建设和管理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数据库,资料能够从网上录入、查询、沟通。由主管部门牵头,联系省内高校,建立一个完整的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三是要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引起高校领导的关注。政府应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给予配套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四是要明确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定位。成立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与现有政策、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职能、业务范围和办事流程。五是要在服务上下功夫,要多办实事,加强科研人员、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真正起到桥梁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化。

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来看,江苏高校科技中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中介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导致科技中介市场运行不规范,存在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机构的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实施,在政策扶持方面尤其是税收上缺乏有力的措施。

技术市场的发育还未真正成熟。目前,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还没有形成大容量的、流畅的市场。高校科技工作的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淡薄,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企业的需求也不为高校所知,造成技术供需的严重错位。

高校对科技中介服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和报奖工作比较重视,管理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而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科技中介工作严重缺位。

科技中介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区域内流通,系统内循环,而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不畅。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普遍弱小,服务质量不高。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普遍表现为中介业务量少,职能单一,效益不好;规模小,机构知名度低,没有形成品牌;业务水平有限,技术手段落后。在运行方式上还遗留着机关的烙印,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等客上门,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篇7

1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合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是在实现现代化经济企业发展管理理念的前提下,从全局角度整合企业多方面信息资源,为企业科技项目的计划、研发、落实、管理、控制等多方面提供价值性、全面性、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途径。

在科技项目管理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全面优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使价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本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多种企业内部资源。简单地说,就是要统筹管理外部资源和内部資源,以此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科技项目的管理成本。电子信息时代下的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是基于信息网络软件系统进行的,这种系统可以满足项目管理各项工作流程的需要,有效联系相关部门,存储多种与科技项目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项目资金成本。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模式

2.1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依据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构建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将企业内部工作网络、服务网络、服务项目与运作结构有机联合,在固定网段内设置单独存在的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服务器和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企业内工作网站和服务器为切入点,密切联合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同时,信息平台的身份认证需要由单独的某一部门管理。利用已有的管理格局创新平台结构设置形式,可以为其设置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以表现层为例,工作人员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平台,结合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内各项模块功能,合理设置不同功能的服务窗口,进而从根本上优化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

2.2信息管理环节的应用

电子信息化管理可以高效整理企业内部科技项目运作过程中所需的多元化信息和资源。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重组和管控,使企业科技项目内信息资源更加高效的存取、使用、共享。信息资源的处理与交流需要贯穿于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始终,有效整合项目实际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信息和资源。这也是项目管理运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际研发科技项目时,需要结合其价值和显著特征确定实施方案,比如针对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某一关键性信息或技术问题制订解决方案。现阶段,科技项目管理中最关键的是围绕科技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其价值性、实用性等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将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管理,进而获取一定的数据成果,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2.3实施环节的应用

科技项目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落实过程中,需要企业内多部门、多类型资源的一同执行,一方面,需要不断整合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配合。对于整合信息资源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收集有效信息,第一时间整理、统计捕获的信息,提取出价值信息,为推动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在落实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不断增强信息管控和财务风险控制,以保证实施环节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科技项目实施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项目的质量。近几年来,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成长,部分工作人员将其应用到项目管理系统中,以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环节的管理强度,科学预防经济风险等。借助内部管理系统制订科学、有效的计划和发展目标,以经济风险防控为重点,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计划与实施间的差别,不断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进而对科技项目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2.4管理技术环节的应用

企业内部科技项目的开发领域涉及范围比较广,一般情况下,都是围绕强化企业的经济影响力,基于全新科学技术、全新素材、新商品、新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在开展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时,企业要加快技术研发进程,与科学管理并驾齐驱,为企业科技项目的高效管理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在研发一些产品、素材、设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设计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CAD绘图软件,它是集速度、质量、效率等优势为一体的绘图软件,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人工手动绘制软件,被充分应用于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工作中。与此同时,在科技项目

管理工作中,企业在技术管理环节运用与之对应的电子信息软件,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提供更高级的服务,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带来的变化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企业经济影响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基于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背景,如果企业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就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功能,积极研发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建华.基于创新管理的企业科技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煤炭工业,2015(01):73-74.

[2]张兴霞.企业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探究[J].兰台世界,2014(S6):99-100.

〔编辑:白洁〕

篇8

一、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

班子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区委、区政府组织的集中学习和政治活动,年内重点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在农村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与科技工作有关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在区委组织开展的“三个代表”回访复查、创新大讨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坚决贯彻区委“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结合科委工作实际提出了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一三四六”工程的新思路,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近期重点学习了市、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学习了《新》和相关的辅导材料,并紧密围绕科技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在思考、研究制定明年全区科技工作思路时自觉而主动地去领会和贯彻。每位成员都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多篇心得体会,并分别在全委会和支部学习时对大家进行辅导和交流。

在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中,我们一方面加强学习,理解和全面把握,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科技政策的学习、研究,努力吃透政策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和特点,与科技部、市科委等部门实现上下联动,为我区企业和项目承担单位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为更好地组织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我们还加强了政策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东丽区科技技术奖励办法》、《东丽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东丽区科技成果鉴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东丽区科技工作三个体系建设的设想》、《东丽区关于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的思考》、《东丽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东丽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管理办法》、《东丽区关于鼓励开展专利申报、实施专利战略资助办法》、《镇街乡科技工作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等,为鼓励和推动全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调动吸引区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我区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进一步规范全区科技管理工作的行政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

二、根据区委“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创新了科技工作思路,提出了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一三四六”工程的新的战略任务:

通过开展“创新大讨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班子全体成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市委要求我们东丽区要用五年的时间把在“新四区”中第一的阵地夺回来,只有我们全区各个部门都真正地行动起来首先实现全区各个部门在全市争创一流,才能使全区整体工作上水平,创一流,那么我们区科委作为政府的科技职能部门,就必须尽职尽责,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工作,使全区的科技工作在全市争创一流。我们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我区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市农口十二个区县的科技进步监测中名列第二位,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要保住原有的位置,而且要制定更高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争取在全市继续名列前茅,并努力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为目标,自加压力,勇于开拓创新,使全区科技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佳绩,为全区整体创一流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按照搞好“四项服务”的新思路、新视野,来积极拓展全区科技管理和服务领域,用一流的服务为全区其他部门和镇街乡争创一流,全面履行好科委的职责,提供优质周到的科技管理服务。即:一为领导服务,通过一批带有超前性、前瞻性软科学项目的实施,为区领导和部门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为科技人员服务,为他们的科研、创新提供科研条件和科技管理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三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服务,为企业家的创业、创新提供企业发展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四为人民群众服务,通过开展科普和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学校、社区各个层面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全面贯彻落实“服从中心、服务企业、支持基层”的基本工作思路,切实转变作风,扎扎实实为科技型企业和项目承担单位办实事:

在科技管理工作实践中,科委班子成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区情,今年年初提出了全面实施“一三四六”工程,其中的“一”就是“一个中心”,即:树立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中心,贴紧全区经济建这个中心开展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前以实验、示范为主,小项目过多、过于分散,科技工作对经济发展整体促动作用不大的做法,并结合实际,开始启动我区的“三个科技体系”和“六个科技专项计划”工作,搭建科技工作服务平台,整合科技资源,以科技项目形式,支持基层和企业这些创新主体的发展,先后采取了六项创新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工作作风上,我们有了明显的转变,今年科委班子成员坚持拿出1/3以上的工作时间,有时还利用工余时间和公休日等,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搞调研、搞服务、办实事,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多项难题,如资金、政策、企业所需各种审批备案手续办理、科技项目申报等诸多具体问题,把企业和基层的需要当做我们服务的重点,从小事做起,凡是事关基层、企业发展的事情,我们都积极搞好服务。

科委在联系点的工作中除了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及党的有关政策宣传外,注重于找准切入点,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如:结合么六桥村农业结构调整,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引进优良果树新品种,发展优质果树生产,科委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服务,促进了么六桥村的经济发展。还帮助大东庄村发展苗木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科委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村研讨,帮助引进速生杨树苗木和优质种羊新品种,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受到两个村的好评。另外,今年下半年以后,我们重点对新调整的两个联系点郑庄村和大直沽村开展了政策宣讲和结合职能办实事活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完成了区委布署的各项任务。

四、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加大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工作力度,采取了六项创新措施:

1、改革和创新了全区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改变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一个大计划为六个科技专项计划,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特色和优势,加强了集成,并下大力量做好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落实管理工作。

2、借科技部在全国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之机,大力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科技部、市科委实现上下联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时地挖掘、筛癣包装、推荐申报一批国家和天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3、实行科技项目合同制和目标责任制,每个科技项目都要签订项目开题报告书和科技项目合同书,改变了以往只签订一个计划任务书的做法,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区科委、项目承担单位以及主管部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并强化规范管理和跟踪服务。

4、在抓好科技项目的同时,向抓项目和抓科技型企业并重转变。我们借国有科研院所转制和驻区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之机,充分利用和盘活其科技资源优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我们区的新税源,带动我区经济发展;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现已帮助春发香精香料公司、应氏服饰有限公司完善申报材料,目前正在接受市科委审查。

5、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吸引区内、外科技人员,或寻求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开发,进一步提升项目研究水平。56个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共342名,其中高级职称96名、中级职称148名,为我们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项目的开发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在今年新调整的区科学技术奖中,我们要扩大奖励范围,增设科技重大贡献奖、科技管理奖和科技合作奖,加大奖励力度,对有功人员和单位给予重奖。

6、加强对科技担保资金的追缴和再利用,争取科技三项费用的落实,并按照年初计划发放到各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并加强督查和管理,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专款专用,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科委班子成员以全区开展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科委党支部名义制定了《科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做到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严格要求,自觉地团结带领全委党员干部职工一道实现共同进步。为保证“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还制定了科委主任办公会、主任碰头会、支部会、委务会等各项工作、学习制度,广泛发扬民主、虚心听取不同意见,通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做出科学决策。

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全委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教育,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并建立起科级干部廉政档案,制定了科委“四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区”实施方案,坚持依法行政。截止目前,年内全委党员干部职工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在科技执法和科技行政管理工作中也没有出现或越级访事件。

在科委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今年科委党支部按照组织程序培养发展了2名中共党员,推荐了一名区政协委员,向区组织部门推荐了3名处级后备干部人眩在干部使用上,有意识地给后备干部压担子,使其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另外,为使他们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基层群众,还选派了2名后备干部做好“联系点”的工作,经过实岗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还注重了全委党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以及相关的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来培养人才,今年又有2名年轻干部取得大本毕业证书、2名干部正在深造学习,并为大家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六、全面履行科委职责,努力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科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努力在提高全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并着手加快全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服务和科技组织管理三个体系建设,抓好良种化、农产品深加工、采用新技术、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信息化和软科学等六个专项计划的编制及50个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按照年初的计划,下大力量积极开展工作,共落实各类科技项目56项:其中新增项目31项,结转项目25项;从行业上看有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23项,工业项目21项,其他项目12项;从计划类别看,有良种化专项10项,农产品深加工专项8项,采用新技术专项9项,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专项18项,信息化专项7项,软科学专项4项;从项目技术水平看,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19项,国内及天津市先进水平33项。今年实现产值32667万元,经济效益9553万元。

在56个重点项目中,我区承担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天津市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星火计划项目4项,前三类9个项目在项目执行期内将获得339万元的财政拨款支持,目前已经到位249万元,是我区争取国家、天津市科技经费最多的一年,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在执行各级科技计划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市科委推荐了2003年科技攻关项目7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项,星火计划项目10项(其中有两项推荐了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申报了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还向市农委推荐了4项科技项目。年内共完成天津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5项,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建立了东丽区科委信息网站,并与各镇街乡科委初步实现了网上互动,对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搞好科技管理服务,实现科委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我们加大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了一批有较好成长品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他们上规模、上水平。截至今年年底,已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10家,年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和33%。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涌现出一批靠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的典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