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8篇

时间:2023-06-15 09:27:40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

篇1

便秘是很多疾病发生与加重的诱因。老年卧床患者由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活动减少,容易发生便秘。患者便秘是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卧床时间与便秘的关系、临床护理干预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护理对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

1 老年患者卧床与便秘的关系

老年慢性便秘患者重度便秘发生率从卧床前期到卧床期明显增加,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功能进一步降低,导致便秘。在本次调查中,老年卧床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室内生活,活动少使肠蠕动功能降低。老年卧床患者自理能力缺陷,尿失禁的发生率高,部分患者认知障碍,这些都将影响患者对摄入足够水分的能力和愿望,使水分的摄人减少引起便秘。导致老年患者卧床的主要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老年痴呆等疾病,可能与患者服用多种影响排便的药物如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及抗抑郁药等有关。卧床老年患者排便需他人协助,由于不愿麻烦他人或病室有他人等环境不便,抑制便意,而未及时排便。本研究显示,50.45%的患者遵医嘱服用缓泻剂,15.15%自己服用泻药,特别是长期过量使用缓泻剂加重便秘。这些因素均能导致卧床老年患者发生便秘。

2 老年卧床患者便秘的干预与对策

篇2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折;便秘

便秘是个体正常的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困难,粪便干结,排便不畅,从而引起排便不尽感,坠胀疼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不适症状。[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的几率很高,对病人的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舒适护理(comfortcare)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效益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骨折卧床便秘病人265人。其中男126人,女139人。年龄11岁-79岁。平均年龄51岁。

1.2方法针对引起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1.2.1针对环境及姿势的改变不适应而引起便秘的病人的舒适护理方法因骨折卧床病人大多是在毫无思想准备时突然受到损伤造成的骨折,突然之间一切活动只能有床上进行,特别是床上排便更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心理上的不能接受,加上原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导致便秘。护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既来之,则安之。用积极的心态应对病魔。日常生活中定时进餐,定时使用便盆排便,病人在排便时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用屏风遮挡并尽量减少人员进出。

1.2.2针对伤口疼痛所导致便秘卧床病人的舒适护理方法有的骨折卧床病人因伤口疼痛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或因疼痛不愿活动,甚或抑制大便,造成便秘。护理方法:除适当给予止痛药止痛外,指导病人适当运动,鼓励其对未受伤侧肢体做功能锻炼,同时教会病人或其家属顺肠蠕动方向作腹部按摩。具体步骤是:先将手放在脐右下右侧腹股沟上往上轻轻按摩,至右肋弓下向左在脐下作环形按摩,至左肋弓下往下作环形按摩,直至左侧腹股沟。并教会病人经常做提肛运动。以增加腹肌和结肠肌肉的收缩力,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使肠蠕动加快,促使粪便的排出。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1.2.3针对饮食改变导致卧床病人便秘的舒适护理方法因骨折卧床病人摄取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较多,而摄入的水分和粗纤维类食物相对较少,容易导致便秘。护理方法是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并多饮水。因为水作为剂,食物纤维在肠道内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胀,软化粪便,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刺激畅蠕动,诱导产生排便反射,促进排便。每天饮水2500-3000ml。每天早晨起床后饮用一杯温白开水,或蜂蜜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有利于排便。

1.2.4解除思想顾虑要经常给他们讲解骨折及便秘方面的医学知识,解释其病情变化规律,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转归有一定的了解。并让家属配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及家族对他们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1.2.5如以上方法仍无法缓解便秘,可遵医嘱适量服用缓泻剂如口服麻仁丸,或使用开塞露塞肛等较温和的方式缓解便秘。

2结果

通过以上舒适护理模式对骨折卧床便秘病人的护理,病人及家属反应好,病人便秘有明显改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骨折病人大多是突然骨折住院,易因为突然的身体功能及住院环境的不适应而致便秘,因便秘又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情况。正确运用舒适护理模式服务于病人,使其“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3

【关健词】 骨科卧床病人 便秘 相关护理

1 便秘的相关因素

1.1卧床因素 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和手术部位的持续牵引、制动等,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使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引起便秘。

1.2手术因素 骨科卧床病人手术多采用硬脊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阻滞,胃肠蠕动消失,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松弛,术后镇痛泵中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可刺激胃肠道的收缩,增加胃肠张力,增强肠腔内压,使胃肠推进性蠕动减弱,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大肠而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 骨科患者多为意外创伤,由于发病突然和对预后的担心,患者通常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等,从而抑制了胃肠运动,导致抑制便意的情况。

1.4 年龄因素 骨科卧床病人中,老年病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饮食过于精细少渣,高纤维素食物少,肠道内水分缺乏,菌群失调,排便肌群收缩力下降,排便动力减弱,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过多等,引起便秘。

1.5 饮食因素 骨科新入院或骨折术后病人,因禁食或进食量不足而导致的内容物缺乏,而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老年病人食欲减退,只进少量流食或半流食,饮水量减少,这些都可以导致便秘。

1.6 环境因素:骨科卧床病人面对生活的改变,不适应床上排便而容易造成便秘。体位的改变,使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的便意 。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地熟悉环境,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患者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2合理使用缓泻药物 对于3天未排大便者,服用缓泻药物。应用开塞露40~60ml,以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超过4天未排便者,给予灌肠。

2.3 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 患者在床上排便时,应保护其隐私,可让家属、探视者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必要时可用屏风遮挡;打开窗户和收音机、电视机,利用芳香剂除臭剂,避免患者因担心排便声音及气味影响同室其他病人而抑制排便;给患者提供充足时间,避免在排便时急于完成护理及治疗工作而催促患者,导致患者未完全排干净大便,使大便过长时间贮留于肠内而产生便秘。 2.4 健康宣教

2.4.1排便训练指导 每天定时引导病人排便,尤其是早餐后,“胃- 结肠反射”最敏感,最易建立生理条件反射,引发排便 ,可使患者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运动,可伴腹式呼吸进行, 4~6次/min,持续5~10 min,以增加腹压,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向下移动。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

2.4.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能饥饱无常,软硬冷热相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另外多添加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粗粮等;经常食用蜂蜜、核桃仁、山楂、香蕉等,以起到自然导泻的作用。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 晨起和晚餐前各饮水300ml温盐水以清洗肠胃,促进肠道蠕动。

2.5 按摩

2.5.1穴位指压按摩法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于每日排便前10 分钟进行, 取穴位天枢穴( 位于脐中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由轻而重, 逐渐加重,3~5分钟后可有酸胀酸痛感和肠蠕动, 每次按压可持续数秒至1分钟。支沟穴( 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 尺桡骨之间) 手法同上, 3~5分钟后见效, 如一次按压效果不佳时, 可反复交替按压, 直至排便[3]。

2.5.2 腹部按摩 每天早晨起床前、夜晚临睡前或排便前20 min自行按摩脐周。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屈曲, 腹部放松,双手掌相叠,掌心向下,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于下腹,绕脐周呈顺时针方向按摩, 使腹部下陷1 cm,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准,每日1 次, 每次10~15min[4]。

3小结

近年来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骨科护士应转变观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预防便秘教育。对发生便秘的患者,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和分析发生原因,尽量少用药物治疗,采用按摩、湿热敷等方法,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既能有效解决便秘症状,又能增加患者舒适感,有利于患者的彻底康复。

参考文献

[1] 石敏.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调查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21

[2] 张 丹,李一凡.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45-946

篇4

【关键词】 老年卧床病人;便秘;相关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83-01

1 便秘的相关因素

1.1卧床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创伤等原因制动等,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使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引起便秘。

1.2手术因素 老年卧床病人手术多采用硬脊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阻滞,胃肠蠕动消失,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松弛,增加胃肠张力,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大肠而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多为意外创伤,由于发病突然和对预后的担心,患者通常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等,从而抑制了胃肠运动,导致抑制便意的情况。

1.4 年龄因素 老年卧床病人中饮食过于精细,高纤维素食物少,肠道内水分缺乏,菌群失调,排便肌群收缩力下降,排便动力减弱,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过多等,引起便秘。

1.5 饮食因素 骨老年新入院、术后病人,因禁食或进食量不足而导致的内容物缺乏,而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老年病人食欲减退,只进少量流食或半流食,饮水量减少,这些都可以导致便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患者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2合理使用缓泻药物 对于3天未排大便者,服用缓泻药物。应用开塞露40~60ml,以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超过4天未排便者,给予灌肠。

2.3 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 患者在床上排便时,应保护其隐私,用屏风遮挡;给患者提供充足时间,避免在排便时急于完成护理及治疗工作而催促患者,导致患者未完全排干净大便,使大便过长时间贮留于肠内而产生便秘。

2.4 健康教育

2.4.1排便训练指导 每天定时引导病人排便。指导患者进行腹式运动,可伴腹式呼吸进行, 4~6次/min,持续5~10 min,以增加腹压,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向下移动。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

2.4.2饮食教育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能饥饱无常,软硬冷热相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多添加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粗粮等;经常食用蜂蜜、核桃仁、山楂、香蕉等,以起到自然导泻的作用。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

2.5.腹部按摩 每天早晨起床前、夜晚临睡前或排便前20 min自行按摩脐周。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屈曲, 腹部放松,双手掌相叠,掌心向下,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于下腹,绕脐周呈顺时针方向按摩, 使腹部下陷1 cm,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准,每日1 次, 每次10~15min。

3 小结

近年来对老年卧床患者便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护士应转变观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预防便秘教育。对发生便秘的患者,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和分析发生原因,尽量少用药物治疗,采用按摩、湿热敷等方法,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既能有效解决便秘症状,又能增加患者舒适感,有利于患者的彻底康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8例病人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17岁~74岁。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腰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痛或合并下肢感觉异常并肌肉萎缩[1]。

1.2结果病人入院后经做充分的术前各项准备后,送手术室在局麻下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经消炎对症治疗,做好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38例病人均治愈出院,住院天数4天一15天,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腰腿疼痛伴下肢感觉异常,多数患者反复疼痛时间有1年一30年不等,并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反复门诊检查及治疗或理疗效果不佳。要接受手术的治疗身心负担较重,出现消极、矛盾、恐惧的心理。虽然对手术治疗寄予希望,但又担心手术效果,因此,我们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方法,手术中的配合,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介绍相同病例经手术治愈的病人现身说法,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及配合护理。

2.2床上大小便及滚式翻身训练一般人不习惯卧床大小便,术前训练卧床大小便,为术后卧床大小便培养良好习惯,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卧床大小便而引起便秘和尿潴留;指导患者滚式翻身,以防止术后因翻身不当造成痛苦或损伤。

2.3术前准备

2.3.1术前全面了解病人血、尿、粪三大常规,生化五项。心肺功能及出凝血时间、血型;术前一天常规做好皮肤准备,普鲁卡因皮试,交叉配血及术前禁食等。

2.3.2术前行X线定位,明确手术部位,使切口小,出血少,减少影响脊柱稳定性,为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奠下基础。

2.3.3术日晨按医嘱用药及上手术室前排空膀胱。

3术后护理

3.1护理术后卧硬板床3天~5天,以减轻纤维环周围软组织出血、水肿,术后最初4小时~6小时以仰卧为宜,以压迫止血,以仰卧与侧卧交替,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翻身时作滚动式翻身,保持脊柱平直,勿屈曲、扭转腰部。

3.2密切观察病情

3.2.1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期测T.P.R.BP,注意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伤口敷料有无脱落,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伤口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注意保持通畅,避免引流管松脱或扭曲,翻身时注意勿牵拉过紧,妥善固定引流管,每日晨更换引流瓶,并注意无菌操作,准确记录引流量。引流管一般24小时拔除[2]。

3.2并发症观察并发症为椎间盘炎、神经根损伤、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马尾神经损伤。术后按医嘱正确应用地塞米松5mg-15mgiv,减轻神经根水肿。倾听病人主诉,注意观察腰痛及肢体感觉及运动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大小便障碍情况,本组一例病人术后仍诉腰部及双下肢酸痛难忍,经绝对卧床休息、消炎止痛、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3.3饮食指导病人手术后开始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逐渐过渡进食高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增加营养、促进康复。术后患者需卧床,活动减少,易发生便秘,鼓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3.4功能锻炼[3]术后第一天协助做直腿抬高锻炼,由30°开始,逐日加大抬腿幅度,由被动过渡为主动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床上作腰背肌锻炼,如“拱桥式或“飞燕式”腰背肌运动,加强腰背肌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术后3天~5天,在医生指导下,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的站姿和坐姿,站立时挺胸、双手叉腰,双腿自然分开;坐姿应腰直、端正,避免弯腰、扭腰等动作,锻炼应循序渐进,不要过度劳累。

篇6

【关键词】 长期卧床; 身体功能恢复; 系统化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周密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干预、卧床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干预,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良性发展趋势,明显提高长期卧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让长期卧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每天活动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个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李金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4-105.

[2]许方慧,杨新爱,刘朝晖.35例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7-218.

[3]朱晓萍,陈洪波,武变兰.对39例长期卧床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1-932.

[4]张洁.基础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家庭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9):1431-1432.

[5]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4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64-67.

[6]张丽娟.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0-91.

[7]陈玲.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1-882.

[8]王变娥,高颖.浅谈内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206-1207.

[9]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98-300.

[10]王法欣.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12.

[11]胡晓,黄署荣,衣国华.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31-32.

[12] 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6(12):63-70.

[13] 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ication Halsted press,1975:74-79.

[14]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5]陈灏珠.默克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254.

[16]陈茜,叶敏.老年卧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5-806.

[17]杨雄辉.家属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53-154.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长期卧床的病人多数为身体瘫痪、晚期癌症等,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他人照顾,主要存在抑郁和紧张等心理问题。

1自我形象的改变

长期卧床病人体弱、免疫力减退、抵抗力降低,不但要忍受原有的疾病折磨,还有许多并发症,如持续的疼痛、大小便失禁、便秘、失语等,日夜困扰着病人。久卧床塌,病人整天昏昏沉沉,情绪极度低落,逐渐出现肌肉萎缩,颓废和营养不良等,自卑感油然而生。

2病人的心理状况

长期卧床病人比日常工作忙碌的人要多虑,整日忧心忡忡。如担心疾病难以治愈,连累家人,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日后生活艰难;想起以前自主的生活,担心朋友、同事等人对自己另眼看待。这些是长期卧床病人常有的心态,此类心态,势必导致病人心理负担加重,产生精神抑郁,紧张情绪。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

3用理解、真诚的心灵消除病人的有害心理因素

对于上述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给予谅解,满足病人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用热情、关心、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耐心引导,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帮助病人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对于病人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与病人争吵,伤害病人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心去感化病人。要与病人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用同样疾患的病人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生动事例开导启发病人,增强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4信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

护士要针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安慰和鼓励,取得病人信任。病人对护士的高度信任感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病人信任,就要同病人密切交往,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如向病人主动介绍病情,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病人能够正确对待疾病,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感受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坚定生活的信心。

5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

长期卧床的病人,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床旁应留有放置日常生活用物的地方以便病人取用,使其感觉方便、舒适、安全;应每2小时翻动1次,并用湿热毛巾擦洗皮肤,用手掌自下而上、自外而内轻轻拍击病人背部,这可以减少肺部感染与褥疮发生。要注意口腔护理,经常漱口清洁口腔。要定时清洗外,特别是有大小便失禁者,要经常用温水擦洗,保持干燥,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减轻和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6以良好的品德和修养,促进病人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 骨科 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4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3月骨科卧床患者286例,其中石膏固定术66例,骨牵引41例,手术179例。男168例,女118例,年龄15~83岁,平均56岁;随访3个月~2年。其中有2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7~10天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骨科卧床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①静脉回流缓慢: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可促成血栓形成。②静脉壁损伤: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集,粘附,形成血栓。③血栓高凝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另外病人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预防、护理体会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DVT在卧床早期即可出现,但多数进展缓慢。70%的病人主诉下肢胀痛,少数病人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现病人有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坠重感,局部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应注意观察病人双下肢疼痛部位,肿胀程度,有无色泽改变及浅静脉怒张;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肌肉有无压痛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对应不同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常见护理:①基本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自卧床之日起即开始有计划进行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戒烟,避免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②饮食护理: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每日>2000ml,以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液黏稠度。③机械预防:主要是弹力袜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要注意不能在袜的近心端有弹力圈,以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同时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

术前护理有以下几方面:①心理护理:护士要耐心予以解释和心理疏导,以消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②术前宣教:向病人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反复讲解并示范各种功能锻练的方法及重点,直至病人掌握;并向病人家属讲解各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并通过其鼓励病人,减轻焦虑与恐惧不安。③术前准备:除常规检查外,着重查凝血四项,血交错,做好输血准备,术区清洁备皮,保持备皮区域皮肤完整。

术后护理:①术后卧位: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窝处受压,不要在窝和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深静脉回流,保证足背处于下肢最高点。②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减轻病人的疼痛,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剂或使用镇痛泵。③药物预防:我科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7~14天,注射部位在腹壁外侧,左右交替。注射时病人取仰卧位,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腹壁皮肤,用1ml注射器。注射过程中,注射部位皮肤始终捏起,维持皮肤皱褶存在,直至注射完毕。同时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出现倾向。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①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的同时,膝关节微屈15°[1],严禁按摩患侧肢体,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卧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病人逐渐下床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②警惕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咳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通知医生。③用药观察与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计量必须准确,使用过程中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地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④饮食及生活指导: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护士应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⑤出院指导: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告知病人持续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其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讨 论

DVT是骨科病人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所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可以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预防护理效果,应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