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务审计前景8篇

时间:2023-06-18 09:57:04

财务审计前景

财务审计前景篇1

(1.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2.中国人民银行 沈阳分行,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本文应用前景理论,从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两个方面分析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2007—2013年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风险偏好使行为人的风险倾向发生改变,面临退市危险的会计主体出于保牌的需求具有更高的舞弊倾向。此外,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前景理论;价值函数;权重函数

中图分类号:F275;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076-06

作者简介:许娟娟(1985-),女,内蒙古集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会计舞弊、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和行为经济学等方面研究。E-mail:juanjuanxiaotuzi@163.com

陈志阳(1983-),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会计理论研究。E-mail:sun313582@163.com

一、引言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各界借以评估企业绩效的关键依据。财务报告舞弊是通过对报表及附注中列示的金额或内容进行有意的错报或漏报,以误导报告使用者的行为。虽然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却屡禁不止。目前国内外关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涉及会计舞弊的动因、识别、预防和治理等诸多方面,然而,这些研究或是建立在“动因—结果”的分析框架之上,忽视了行为人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或是基于“完全理性” 假设,脱离了现实经济生活,这对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运用传统经济学对会计舞弊进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会计舞弊研究。Matsumura和Tucker[1]构建了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分析贝叶斯均衡结果,进而研究舞弊问题。秦江萍[2]通过将地方政府领导、监管者激励纳入策略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会计舞弊普遍存在的原因。张作民[3]基于“经济人”假设,对上市公司与监管者进行博弈分析,提出了通过采取积极的奖惩措施来抑制舞弊。薄澜和姚海鑫[4]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管理者与外部审计师多期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从而为如何减少会计舞弊提出政策建议。除了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舞弊问题外,还有学者将实验研究方法运用于会计舞弊的博弈分析中。Bloomfield[5]等对审计人员与管理者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的错误估计将导致其与管理者的支付水平低于博弈均衡。Fischbacher和Stefani[6]设计了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双矩阵博弈模型,通过在实验中增加工作努力的审计人员考查了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会计舞弊的关系。

近些年来,行为经济学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之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增加。杨明增和张继勋[7]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锚定心理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的作用,得出阅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底稿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有显著影响。陈艳和田文静[8]应用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会计舞弊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陈艳和刘欣远[9]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运用前景理论研究职务舞弊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博弈论通过简化场景、构建模型对舞弊者的心理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的不足,但其研究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而这些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博弈论是在理想状况下,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进行解释,其研究结论不具现实性。

行为经济学以“有限理性”为前提,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因此受到了学者的青睐。目前,许多学者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会计舞弊进行理论分析,然而实证研究相对较为匮乏。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是运用实验和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罕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大样本研究。本文通过前景理论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2007—2013年实施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规范研究缺乏数据支持,而实验研究样本量较小的缺陷。

三、基于前景理论的财务报告舞弊形成机理及假设提出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行为经济学大师Tversky在Econometrics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文章,从此前景理论进入了学者的视野。不同于期望效用理论描述理想状况下的决策过程,前景理论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前景理论规定了两个函数即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并指出,人们在做抉择时,关注的是期望预期Vi与该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Pi的乘积。其基本形式如下:

Kahneman和Tversky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前景理论在人类决策过程中的普遍适用性,无疑前景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会计主体的决策行为。将前景理论运用于对财务会计舞弊的分析中,因为会计主体在决定是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时,同样需要对上述效用函数中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进行评估。Tversky和Kahneman [10]指出,“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具有‘损失厌恶’的性质及相较于相同数量的获得,人们对损失更为敏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倾向的存在,当人们面对收益前景时会规避风险,而面临损失前景时更愿意冒险一搏” [11]。会计主体同样如此,其面临损失前景和收益前景时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即会计主体也是“损失厌恶”的,面对收益前景时是风险规避的,面对损失前景时是风险倾向的。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行为人一般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具有维持其现状的倾向。当会计主体经营业绩欠佳,面临被退市的风险时,为了维持其上市资格,就有可能铤而走险进行舞弊。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亏损3年/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小于1 000万元暂停上市;连续亏损4年/净资产连续2年为负/营业收入连续4年小于1 000万元终止上市。这些规定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环境,激励上市公司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规定无形中也会成为上市公司进行舞弊行为的推动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是否面临退市风险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

由前景理论可知,会计主体在做出是否舞弊的决策时,不仅需要对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还需要给每一个价值函数赋予决策权重,决策权重主要由舞弊行为暴露的可能性决定。能否发现报告舞弊取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注册会计师职能的发挥。然而,财务报告舞弊大多由公司的管理层实施,而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问题在我国时有发生,所以内部控制在发现资产侵占等职务舞弊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而在发现财务报告会计舞弊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发现财务报告舞弊主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运用其专业技能与判断,通过对公司的审计,最终以发表审计意见的形式完成对舞弊行为的侦查。由此可见,对于发现财务报告舞弊,注册会计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缺位和失效无疑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机会。根据现行审计制度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的聘用、解聘或不再续聘由股东大会决定, 而实际上股东大会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委托人,管理层才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委托人。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不利于管理当局时,管理当局则可能通过更换事务所来获取期望的审计意见类型,即俗称的“购买审计意见”。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审计意见类型、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舞弊正相关 [12]-[14]。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是否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可能性负相关。

H3: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

四、研究设计

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国在2007年实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选取从2007—2013年度受到证监会、财政部、上交所和深交所处罚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进行如下剔除:剔除内幕交易、违规买卖股票、违规担保等业务舞弊公司;剔除金融保险业;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对于连续多年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选择第一年舞弊的年份作为样本,最终获得177个舞弊样本。

另外,本文以下列步骤为每家舞弊公司选择一个配对样本:在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与舞弊公司同行业且没有因为舞弊行为被处罚或被ST的公司。在上述样本中,选取与舞弊公司舞弊前一年资产规模相近的公司。最终,获得177个配对样本。

2.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设计

本文基于前景理论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从行为人的风险倾向和舞弊被发现概率两个方面提出假设。

表示风险倾向的变量: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公司的ROE水平与会计信息操纵具有密切关联。上市公司在盈亏临界点及ROE∈ (0,1%)具有更高的盈余管理倾向[15]。出于保牌需要, ROE∈ (0,1%)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较大[14]。因此,本文以ROE是否在(0,1%)区间来衡量上市公司是否面临退市风险。变量设计如下:ROE∈ (0,1%)为虚拟变量, ROE∈ (0,1%)则为1,否则为0。

表示舞弊被发现概率的变量:本文以审计意见类型及是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变量具体设计如下: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则为 1;否则为0。若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则为 1;否则为0。

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四部分: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其中, 股东会不直接监督经理人,而是授权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理人分别行使监督权, 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不合理或无效可能会影响财务报告舞弊。因此,为更好地测试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着重考虑了如表1所示的控制变量。

年度内董事会开会次数。董事会会议是董事履行职责,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董事会会议频率是衡量董事会治理效果和监督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对财务报告舞弊有较大的影响。年度内董事会开会次数多可能表明董事会有效性高、监督效果好,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少;董事会会议也可能是应对财务报告舞弊等问题的“灭火器”,只是当舞弊发生时做出消极反应。因此,本文假设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但是具体方向有待检验。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董事会的独立性越高,对管理层的监督越有效,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就越少。因此,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高,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具有监督管理层的责任,独立性是影响董事会监督效果的重要因素,董事长同时兼任 CEO,意味着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削弱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影响董事会监督职能的发挥,管理层由于缺乏监督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增大。本文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设置为哑变量,若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则取1,否则取0。

年度内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重要监督机构,年度内监事会的会议次数可能表明监事沟通顺畅,监事会效率高。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有些舞弊公司为了掩盖其舞弊行为,设置大规模监事会并频繁召开监事会会议。因此,本文认为监事会开会次数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但其符号有待检验。

资产负债率。若公司面临财务困难,就要承受巨大的偿债压力,当公司资不抵债时,可能破产倒闭。因此,出现财务问题的公司,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可能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

由于被解释变量为二分变量,所以本文选择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如下Logistic模型来检验各因素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

3.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对表2中舞弊样本和配对样本的分析可知:舞弊样本的净资产收益率与配对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存在差异,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是否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在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之间有显著差异,该差异在1%的水平下显著。舞弊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频率显著大于配对样本公司,该差异在1%的水平下显著。年度内舞弊公司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次数均大于配对样本公司,其中董事会会议次数变量在10%水平下显著,监事会会议次数变量不具有显著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是公司对财务报告舞弊等问题的一种被动反应。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但相关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检验。独立董事变量在两类公司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舞弊公司比配对样本公司存在更多的两职合一现象,但该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舞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大于配对样本公司,且该差异在1%的水平下显著。

4. 逻辑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对354个舞弊样本与配对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处于(0,1)区间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在10%的水平下显著,从而验证本文的H1。审计意见类型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及是否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1.059,在5%的水平下显著。是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验证了本文的H3。两职合一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与本文的预期相符合。独立董事比例、年度内董事会开会次数及年度内监事会开会次数与财务报告舞弊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必须有30%以上的独立董事。迫于《公司法》的强行规定,许多上市公司将其独立董事人数设在了最低限,由此导致公司间独立董事人数差异小。这可能是导致本文独立董事因素不显著的原因。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监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报告舞弊存在正相关关系,系数分别为0.019和0.027,但不显著。这进一步说明,董事会和监事会并未发挥其监督职能,董事会会议与监事会会议只是当公司出现舞弊时做出的被动反应。资产负债率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符合本文的预期。说明上市公司存在基于债务契约而进行财务报表的动机,及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债权人的要求而进行舞弊。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前景理论,构造行为人财务报告舞弊决策函数,从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两个方面对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实施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数理统计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根据价值函数可以得出,行为人面临损失前景和收益前景时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面对损失时更愿意承担风险。因此,当行为人面临退市的风险时,为了维持现状及出于保牌动机,有可能铤而走险进行舞弊。接着,本文以ROE是否处于(0,1)区间来衡量样本公司是否面临退市风险,配对样本T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均证实了上述结论。根据权重函数可知,行为人对舞弊收益和舞弊成本赋予的权重及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会影响其最终的决策。因此,本文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是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舞弊被发现的概率,相关实证结果均证实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首先,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选取了控制变量,研究结论如下:独立董事比例、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和监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报告舞弊均不存在显著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及资产负债率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

行为人在做出是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决策时,需要对舞弊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在此过程中,行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其对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评估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外部因素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人的风险偏好、影响行为人对权重函数的评估进而影响舞弊发生的概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监管机构在制定法规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政策对行为人舞弊决策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人性化的法规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由于单一指标易于被操纵,在对公司进行考核时,应设立综合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并且,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公司进行全面考察,而不是仅仅关注会计指标。

第二,在加大舞弊被发现的概率方面,建议加强外部审计师及注册会计师职能的发挥,解决注册会计师聘用阶段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现股东大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解聘的决定权,解决管理层“购买审计意见”的问题。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无疑会抑制舞弊行为的发生,而董事会和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主要监督机构,对于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

第三,积极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作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只是在舞弊行为发生后做出消极反应,应该改变其在防治舞弊中被动性。

第四,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在西方国家兴起,其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监督管理层合规履行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功不可没,然而,我国独立董事的作用却差强人意,多数上市公司迫于《公司法》的规定设立独立董事,未意识到其重要性,致使我国的独立董事称为“花瓶董事”,沦为上市公司装点门面的工具。

第五,坚决贯彻两职分离制度,董事长与总经理若为同一人担任,为管理层舞弊提供了机会,加大了舞弊发生概率。

第六,设置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加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从而增加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Matsumura, E.M.,Tucker,R.R.Fraud Detection:A Theoretical Foundation[J]. Accounting Review,1992,67(4) : 753-782.

[2]秦江萍.企业会计舞弊及其控制: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5,(7).

[3]张作民.证券市场会计舞弊与监管的博弈分析——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0,(9).

[4]薄澜,姚海鑫.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与外部审计的博弈分析——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5]Bloomfield,R.J. Strategic Dependence and the Assessment of Fraud Risk:A Laboratory Study[J].Accounting Review,1997,72(4):517-538.

[6]Fischbacher,U.,Stefani,U. Strategic Errors and Audit Quality: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Accounting Review,2007,82(3):679-704.

[7]杨明增,张继勋.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审计研究,2007,(4).

[8]陈艳,田文静.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会计舞弊行为研究[J].会计师,2011,(6):4-9.

[9]陈艳,刘欣远.前景理论的职务舞弊行为决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17.

[10]Tversky, A.,Kahneman,D. Loss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4): 1039-1061.

[11]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s,1979,(47).

[12]陈关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因素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7,(5):91-96.

[13]王敏.浅论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J]. 财经界(学术版),2011,(4):174.

[14]洪荭,胡华夏,郭春飞.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J].会计研究,2012,(8):84-90.

财务审计前景篇2

—、财务审慎调查的概念及其与审计的区别

(一)什么是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博调查,是委托方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由其自身的专业部门,对某一拟进行并购或其它交易事项的对象的财务、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常见的财务审慎调查有以下几种:

1、为融资目的而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企业举债往往采取担保、抵押或信用等方式,在信用方式下,金融机构一般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财务前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论证,以确保款项的收回。在担保方式下,担保方则要求被担保方提供诸多背景资料,以对其投资前景作出理性的判断。

2、收购、兼并中的财务审慎调查。在并购正式实施之前,往往要求对被并购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种调查往往分为三个方面进行:(1)商业调查。即对收购对象的市场现状、市场前景的调查。商业谍查经常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方式,一般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2)法律事务调查。法津事务调查涉及到被并购对象一切可能涉及到法律纠纷的方面,如并购对象的组织结构、正在进行的诉讼事项、潜在的法律隐患等,该项工作一般由律师事务所来进行,(3)财务方面的调查即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慎调查往往不会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但是,只要是并购方委托的事项,如了解被并购方的内部控制、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关联交易、财务前景等,都可以成为财务审慎调查的范围。这些调查结果会对并购的进行与否有直接的影响。

3、由于出售目的而对自身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对于一家拟出售的企业,若买主尚不得而知,则为了让潜在的买方感兴趣,卖方一般会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慎调查,以便在对方需要时提供调查结果。

(二)财务审慎调查与审计的区别。对受托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虽然可能担负着并购对象的常年会计报表审计任务,或者可能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对并购对象实施审计,但是这种审计很难满足委托人在进行并购交易时对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需要,审计与财务审慎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

1、目标不同。审计是一种鉴证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而财务审慎调查则属非鉴证服务,是对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的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其工作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委托人的要求,调查的结果是出具一个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在特殊情况下,财务审慎调查进行当中,如果委托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也可能不要求出具正式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专业角度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不需要也不宜对交易的应否进行提出建议。

2、委托人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之所以进行审计,主要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而之所以进行财务审慎调查,是自愿的,是出于了解交易中可能涉及到的事项,以减少变易风险、最大限度地从交易中获得利益的需要。

3、工作结果导致的后果不同。审计因其具有鉴证作用,故审计报告一发出,注册会计师便要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件、合法性负责,对所有可能的报告使用者负责。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只对委托人负责,并且,只对委托人指定的事项的调查、分析结果负责,如果由于调查结果严重失实,则要对由此导致的后果负责。但是,由于财务审慎调查并不对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应否进行提出明确的建议,故只是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所委托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引起法律纠纷。

4、报告结果运用的范围不同,审计报告呈送给委托者后,后者要提供给投资者、债权入、税务机关等,公开上市的公司的审计报告还要公之与社会公众,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则严格按照委托人指定的对象范围、只提供那些委托人认为应该了解调查结果的人士阅读。

二、委托方如何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目前,在我国大陆的并购实践中,收购方很少在实施并购前对收购对象进行财务审慎调查。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情况知之甚少,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本文以为,拟实施并购的企业(即委托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一)选择有实力的中介结构,并购方往往并无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去调有所需了解的财务事项。即使有,也很难保证独立、客观而带有某种倾向性。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属第三方,独立于交易双方,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客观、公正,提供不带有倾向性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应注意其专业胜任能力,财务审慎调查必竟不同于审计,它需要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的人员,若受托人不能及时地完成,则有可能使交易贻误有利时机,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则由此而作出的决策可能会给委托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财务审计前景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离不开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因此,在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建设当中,财务工作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村经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以及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问题进行考虑,此外还需要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效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

在如今这个信息数据量庞大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将会以互联网的形式在网上大量传递,并且传播速度极快,甚至在几秒时间人们就能收到不同的信息。在这种庞大数据传递当中,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是能够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将有用的数据运用在工作当中,可以为工作职责提供良好的帮助。而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上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可以为该工作提供有效的条件让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到来也对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积极面对挑战和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过程当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并加以利用,可以有效丰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工作方式,还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为农村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还能够有效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财务审计部门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其中财务审计部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审计监督过程当中,不仅要对财务经济问题进行审查,还需要密切关注农村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如果农村财务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够将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到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当中,为这些青年人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虽然目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已经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在真正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机制的滞后和管理设备的不全面等问题,所以国家应当要着力加强完善农村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引进更多现代化技术,同时还要同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因为财务审计部门必须要拥有思想和温度,真正关心农民的利益和生活,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解决以往财务信息审计监督工作中的不足之外,还要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来对财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对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进行适度的公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还能够有效维护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提高村民对乡村干部的信任感。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理念,创新方法

在目前的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过程当中,必须要讲究工作方式的科学化,人性化,灵活化,改变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方式和理念,完善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这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这就需要农村财务审计部门,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对既定的工作思路进行改革,最大化的利用大数据资源改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审计工作中的每一项细则,在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过程当中还要进行工作责任制,将每一项工作的责任具体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对于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或上级领导清楚知道问题的根源,并且将责任人根据问题的大小进行问责,这样工作人员就会更加认真工作,减少错误的发生。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管理人员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监督,利用大数据获取财政审计人员的信息和农村人口的各类信息,这就可以利用数据模型呈线性分布,还能够从审计工作中发现疑点,对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便于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如今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越来越繁琐,日益增长的数据,让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审计工作人员面对巨大的挑战或不同类型的数据,应当具备足够的灵敏度,将重要和必要的数据摘取出来,并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弥补传统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从多个渠道整合数据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据信息越来越繁杂,这就导致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从目前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人员的队伍构成来看,依然有许多财务工作人员,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这不但增加了工作数量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对大数据处理技术并不了解,不具备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这就会让一些信息化技术只能成为摆设,不能很好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因此,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中,虽然具备足够的信息化设备,引进了信息化技术,但却依然会出现财务管理滞后的问题,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政府应当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拔具有全面技能的财务审计监督人才,培养具备信息化技术的老员工,将老员工和新员工同步发展,共同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日常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当中,培养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信息接受弥补传统审计监督工作当中的漏洞,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运行模式更加科学规范。对于一些并不熟练操作大数据技术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此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各村落之间也可以相互联合进行工作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当中,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更加熟练,能够促进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增强财务审计工作成员队伍的专业度,同时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队伍增加活力。

(三)完善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还要不断对农村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才能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进行完善,比如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时,需要配置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设施,将财务审计工作一一细化,就需要配备专业的软件。目前我国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中使用的信息化技术还呈现出扁平化的形式,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方式,而由于信息设备的简单化和单一化,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审计过程当中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也比较有限,因此,农村财务部门在工作当中也需要加大使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软件贯彻落实技术创新,提高对数据资源的利用,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此外,在大数据时代,财务部门管理人员还可以有效完善农村财务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监督制,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当中,这样一来,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能够大大提高,并且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监控,除此之外,农村在财务审计监督工作方面还可以设立,联网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提高信息交流的高效性,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速度。

财务审计前景篇4

—、财务审慎调查的概念及其与审计的区别

(一)什么是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博调查,是委托方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由其自身的专业部门,对某一拟进行并购或其它交易事项的对象的财务、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常见的财务审慎调查有以下几种:

1、为融资目的而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企业举债往往采取担保、抵押或信用等方式,在信用方式下,金融机构一般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财务前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论证,以确保款项的收回。在担保方式下,担保方则要求被担保方提供诸多背景资料,以对其投资前景作出理性的判断。

2、收购、兼并中的财务审慎调查。在并购正式实施之前,往往要求对被并购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种调查往往分为三个方面进行:(1)商业调查。即对收购对象的市场现状、市场前景的调查。商业谍查经常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方式,一般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2)法律事务调查。法津事务调查涉及到被并购对象一切可能涉及到法律纠纷的方面,如并购对象的组织结构、正在进行的诉讼事项、潜在的法律隐患等,该项工作一般由律师事务所来进行,(3)财务方面的调查即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慎调查往往不会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但是,只要是并购方委托的事项,如了解被并购方的内部控制、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关联交易、财务前景等,都可以成为财务审慎调查的范围。这些调查结果会对并购的进行与否有直接的影响。

3、由于出售目的而对自身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对于一家拟出售的企业,若买主尚不得而知,则为了让潜在的买方感兴趣,卖方一般会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慎调查,以便在对方需要时提供调查结果。

(二)财务审慎调查与审计的区别。对受托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虽然可能担负着并购对象的常年会计报表审计任务,或者可能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对并购对象实施审计,但是这种审计很难满足委托人在进行并购交易时对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需要,审计与财务审慎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

1、目标不同。审计是一种鉴证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而财务审慎调查则属非鉴证服务,是对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的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其工作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委托人的要求,调查的结果是出具一个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在特殊情况下,财务审慎调查进行当中,如果委托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也可能不要求出具正式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专业角度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不需要也不宜对交易的应否进行提出建议。

2、委托人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之所以进行审计,主要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而之所以进行财务审慎调查,是自愿的,是出于了解交易中可能涉及到的事项,以减少变易风险、最大限度地从交易中获得利益的需要。

3、工作结果导致的后果不同。审计因其具有鉴证作用,故审计报告一发出,注册会计师便要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件、合法性负责,对所有可能的报告使用者负责。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只对委托人负责,并且,只对委托人指定的事项的调查、分析结果负责,如果由于调查结果严重失实,则要对由此导致的后果负责。但是,由于财务审慎调查并不对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应否进行提出明确的建议,故只是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所委托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引起法律纠纷。

4、报告结果运用的范围不同,审计报告呈送给委托者后,后者要提供给投资者、债权入、税务机关等,公开上市的公司的审计报告还要公之与社会公众,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则严格按照委托人指定的对象范围、只提供那些委托人认为应该了解调查结果的人士阅读。

二、委托方如何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目前,在我国大陆的并购实践中,收购方很少在实施并购前对收购对象进行财务审慎调查。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情况知之甚少,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本文以为,拟实施并购的企业(即委托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一)选择有实力的中介结构,并购方往往并无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去调有所需了解的财务事项。即使有,也很难保证独立、客观而带有某种倾向性。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属第三方,独立于交易双方,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客观、公正,提供不带有倾向性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应注意其专业胜任能力,财务审慎调查必竟不同于审计,它需要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的人员,若受托人不能及时地完成,则有可能使交易贻误有利时机,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则由此而作出的决策可能会给委托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明确进行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在签订委托协议书时,必须明确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所委托的调查、分析事项,应是委托人尚不明确、但有可能对并购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有时,并购方可向其财务顾问或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拟调查的范围。不明确调查范围,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开展工作;调查范围过小,则可能不足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调查范围过大,则必然意味着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的上升,并且可能会导致交易决策不能及时进行。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发现委托人事先未考虑到的事项,根据其反馈意见随时调整财务审慎调查的重点,可能会对正确作出交易决策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三)正确运用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并购方必须将对并购对象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与商业调查、法律审慎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交易,不做调查或仅仅从其中某项调查的结果就作出决定难免有轻率之嫌,难以对股东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三、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好财务审馆调查

就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委托的条款。在开始工作前,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与委托方就双方的职责范围达成一致,签订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调查范围及委托目的、委托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受托方的工作时间和人员安排、收费、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责任,协议书的有效期间、约定事项的变更、违约责任等。

应该说明的是,受托方如一开始就确知己方并无足够的人力或专业能力、或者无法在委托方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委托事项,则不应冒然签署委托协议书。

(二)选派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工作人员。与审计相比,财务审慎调查是一项高收入的业务,这是因为其报告与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有关。该交易可能导致收购或兼并的对象的所有权或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给收购或兼并的一方或双方带来巨大的收益。按照西方惯例,从事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除正常收费外,还可收取一定比例的“成功费”。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决不能胜任调查、分析任务的,所以应注意选择熟悉交易对象的行业特征、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并应确定至少有一位事务所的高层领导负责该项业务,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及时、高效地完成委托事项。财务审慎调查一般分为计划、调查与分析,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财务审慎调查的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与调查对象的有关负责人的交谈、查阅有关介绍性的资料来制订书面的工作计划,并获得事务所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在此阶段,应特别注意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一般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选派。项目风险越高,则越应派经验丰富的人员。通过项目风险的评估,还可能会建议委托人扩大或修订财务审慎调查的内容,从而涉及到委托协议书的有关条款的变更。

2、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实际上可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事实调查。是指运用观察、查询等取证方法,来搜集充分、适当的资料。应尽量避免搜集的资料过多或者不完整、不准确,避免遗漏重要的资料。

第二、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在搜集了足够、相关的资料后,应运用专业手段、方法,将其整理成为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因为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者往往并无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看会计师所搜集的所有资料。分析的重点应是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以突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财务数据的分析,应让委托人了解到近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

第三、解释。如果说分析的目的是将所搜集的大量资料以分析的方法整理成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解释则更多的带有会计师的专业意见,以给委托人提供有意义的指引。其目的在于,使委托人对并购对象的业务性质、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思路、金融和市场背景、并购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等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为此,需对拟并购的对象的总体情况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从正、反两方面发表意见(但不应比较正、反两方面说明交易应否进行,这应该由委托人管理层来决定),对交易双方在谈判期间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发表意见。解释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

财务审计前景篇5

—、财务审慎调查的概念及其与审计的区别

(一)什么是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博调查,是委托方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由其自身的专业部门,对某一拟进行并购或其它交易事项的对象的财务、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常见的财务审慎调查有以下几种:

1、为融资目的而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企业举债往往采取担保、抵押或信用等方式,在信用方式下,金融机构一般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财务前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论证,以确保款项的收回。在担保方式下,担保方则要求被担保方提供诸多背景资料,以对其投资前景作出理性的判断。

2、收购、兼并中的财务审慎调查。在并购正式实施之前,往往要求对被并购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种调查往往分为三个方面进行:(1)商业调查。即对收购对象的市场现状、市场前景的调查。商业谍查经常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方式,一般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2)法律事务调查。法津事务调查涉及到被并购对象一切可能涉及到法律纠纷的方面,如并购对象的组织结构、正在进行的诉讼事项、潜在的法律隐患等,该项工作一般由律师事务所来进行,(3)财务方面的调查即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慎调查往往不会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但是,只要是并购方委托的事项,如了解被并购方的内部控制、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关联交易、财务前景等,都可以成为财务审慎调查的范围。这些调查结果会对并购的进行与否有直接的影响。

3、由于出售目的而对自身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对于一家拟出售的企业,若买主尚不得而知,则为了让潜在的买方感兴趣,卖方一般会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慎调查,以便在对方需要时提供调查结果。

(二)财务审慎调查与审计的区别。对受托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虽然可能担负着并购对象的常年会计报表审计任务,或者可能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对并购对象实施审计,但是这种审计很难满足委托人在进行并购交易时对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需要,审计与财务审慎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

1、目标不同。审计是一种鉴证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而财务审慎调查则属非鉴证服务,是对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的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其工作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委托人的要求,调查的结果是出具一个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在特殊情况下,财务审慎调查进行当中,如果委托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也可能不要求出具正式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专业角度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不需要也不宜对交易的应否进行提出建议。

2、委托人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之所以进行审计,主要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种强制。而之所以进行财务审慎调查,是自愿的,是出于了解交易中可能涉及到的事项,以减少变易风险、最大限度地从交易中获得利益的需要。

3、工作结果导致的后果不同。审计因其具有鉴证作用,故审计报告一发出,注册会计师便要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件、合法性负责,对所有可能的报告使用者负责。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只对委托人负责,并且,只对委托人指定的事项的调查、分析结果负责,如果由于调查结果严重失实,则要对由此导致的后果负责。但是,由于财务审慎调查并不对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应否进行提出明确的建议,故只是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所委托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引起法律纠纷。

4、报告结果运用的范围不同,审计报告呈送给委托者后,后者要提供给投资者、债权入、税务机关等,公开上市的公司的审计报告还要公之与社会公众,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则严格按照委托人指定的对象范围、只提供那些委托人认为应该了解调查结果的人士阅读。

二、委托方如何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目前,在我国大陆的并购实践中,收购方很少在实施并购前对收购对象进行财务审慎调查。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情况知之甚少,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本文以为,拟实施并购的企业(即委托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一)选择有实力的中介结构,并购方往往并无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去调有所需了解的财务事项。即使有,也很难保证独立、客观而带有某种倾向性。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属第三方,独立于交易双方,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客观、公正,提供不带有倾向性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应注意其专业胜任能力,财务审慎调查必竟不同于审计,它需要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的人员,若受托人不能及时地完成,则有可能使交易贻误有利时机,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则由此而作出的决策可能会给委托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明确进行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在签订委托协议书时,必须明确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所委托的调查、分析事项,应是委托人尚不明确、但有可能对并购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有时,并购方可向其财务顾问或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拟调查的范围。不明确调查范围,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开展工作;调查范围过小,则可能不足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调查范围过大,则必然意味着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的上升,并且可能会导致交易决策不能及时进行。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发现委托人事先未考虑到的事项,根据其反馈意见随时调整财务审慎调查的重点,可能会对正确作出交易决策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三)正确运用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并购方必须将对并购对象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与商业调查、法律审慎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交易,不做调查或仅仅从其中某项调查的结果就作出决定难免有轻率之嫌,难以对股东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三、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好财务审馆调查

就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委托的条款。在开始工作前,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与委托方就双方的职责范围达成一致,签订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调查范围及委托目的、委托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受托方的工作时间和人员安排、收费、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责任,协议书的有效期间、约定事项的变更、违约责任等。

应该说明的是,受托方如一开始就确知己方并无足够的人力或专业能力、或者无法在委托方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委托事项,则不应冒然签署委托协议书。

(二)选派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工作人员。与审计相比,财务审慎调查是一项高收入的业务,这是因为其报告与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有关。该交易可能导致收购或兼并的对象的所有权或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给收购或兼并的一方或双方带来巨大的收益。按照西方惯例,从事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除正常收费外,还可收取一定比例的“成功费”。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决不能胜任调查、分析任务的,所以应注意选择熟悉交易对象的行业特征、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并应确定至少有一位事务所的高层领导负责该项业务,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及时、高效地完成委托事项。财务审慎调查一般分为计划、调查与分析,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财务审慎调查的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与调查对象的有关负责人的交谈、查阅有关介绍性的资料来制订书面的工作计划,并获得事务所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在此阶段,应特别注意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一般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选派。项目风险越高,则越应派经验丰富的人员。通过项目风险的评估,还可能会建议委托人扩大或修订财务审慎调查的内容,从而涉及到委托协议书的有关条款的变更。

2、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实际上可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事实调查。是指运用观察、查询等取证方法,来搜集充分、适当的资料。应尽量避免搜集的资料过多或者不完整、不准确,避免遗漏重要的资料。

第二、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在搜集了足够、相关的资料后,应运用专业手段、方法,将其整理成为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因为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者往往并无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看会计师所搜集的所有资料。分析的重点应是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以突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财务数据的分析,应让委托人了解到近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

第三、解释。如果说分析的目的是将所搜集的大量资料以分析的方法整理成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解释则更多的带有会计师的专业意见,以给委托人提供有意义的指引。其目的在于,使委托人对并购对象的业务性质、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思路、金融和市场背景、并购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等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为此,需对拟并购的对象的总体情况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从正、反两方面发表意见(但不应比较正、反两方面说明交易应否进行,这应该由委托人管理层来决定),对交易双方在谈判期间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发表意见。解释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

财务审计前景篇6

【关键字】高校财务,信息化,内部审计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环境随之改变。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浪潮中的新挑战,做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既要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技术、审计线索、审计方式及审计风险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应该采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积极作用,实现全面审计的数据要求,降低抽样审计的风险,通过科学管理内部审计信息,规避财务风险,提升高校财务服务管理水平。

(一)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对象仍是提供经济活动信息的会计报表及资料,但账簿、凭证、报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多以电子信息形式存在,而审计对象也在传统证、账、表的基础上,加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审计范围和内容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难度。

(二)对内部审计技术的影响。

随着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完善,内部审计环境、手段、范围等要素均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适应不了信息化变革,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为载体,通过开发审计软件等途径,建立完善内审体系,及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三)对内部审计线索和证据的影晌。

内部审计结果需要审计证据提供支撑,在信息化背景下,审计线索已由传统清晰可见的文字、数据等纸质形式,转变为以财务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电子数据形式。存储介质的变化,提高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而财务信息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除数据输入和操作控制外,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账目的核对与检验,而这些数据集中存储同一数据库文件,会计信息的输出也来自同一数据源,这也给审计线索和证据的追踪提高了难度。

(四)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具有独立性,拥有财务管理系统高级别操作权限,能够通过内部审计业务,深入分析高校财务资金运作情况,防范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本身存在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在信息化环境下,系统通过预先嵌入内部控制流程,自动计算处理数据等,减少了人为错误录入和计算等风险。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加上输出数据来自同一数据源,一旦系统程序中存在差错或人为舞弊,仅凭信息技术的处理,没有内部审计信息化工具和内审人员信息化知识的支撑,会加大内部审计的检查风险。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高校内部审计对内提供服务,通过审查评估学校资源相关业务适当性、内控制度有效合法性、法律规章遵守情况、管理职能履行等,提供审计意见,完善内控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然而目前,无论从硬件设备还是投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由于传统审计观念、方式根深蒂固,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内审人员也缺乏主动改变审计模式、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

高校每年接受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专项资金等多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内审人手不足,但目前高校多依赖于手工操作,历史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大量重复性劳动,效率低下,信息反馈滞后。

加上内审人员未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知识和技术转型,即使采用信息技术,也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缺乏对审计客体财务信息系统的认识,仍以人工作业为主,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功能,迁移至Excel进行分析,再追溯原始的纸质凭证,搜集相关审计证据,计算机辅助程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内审管理效率,造成审计资源浪费。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内部审计策略

(一)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为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内审能力,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通过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确定审计工作目标,模板输出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和人为因素,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有利于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转变,实时动态监控审计工作计划,及时调整分配审计资源,对内审进行全程监督与控制,为内审转型提高技术支持,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二)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加快知识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内审人员必须加快知识的更新和学习,不仅局限于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熟悉掌握,而且要熟悉数据库知识和专业审计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比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海量数据中的内控薄弱环节,通过内审工具差错纠弊,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决策参考等,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内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注重计算机审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学习,从而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内审工作要求,降低财务风险。

随着审计信息化概念在理论和实务中的应用,高校应充分积极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内审业务的融合,完善内审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内审工作的网络运作,创新内审管理模式,提升内审管理服务水平,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降低内审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学校事业目标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财务审计前景篇7

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各种有效信息有机的转化成计算机等一些现代的信息设备可识别的代码,然后运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与处理,最后将处理的结果有机转化成可识别语言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各方面财务信息化工作均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而会计电算化也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因此,面对如此形势,必须逐步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各方面财务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脚步,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理念下,财务审计指的就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预定的程序对相关单位、机构的资产、负债与损益等实施审计监督,进而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审计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会计报表中关于资产、负债与损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二、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财务审计现状

随着各种先进财务软件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在其转型时期也逐渐加大了财务软件的有效运用,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的过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院校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速度。然而,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1.传统手工审计同电算化审计并存

如今,计算机正成为各单位全面展开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备工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其功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审计人员往往都是就从相关的财务部门把相关财务数据拷贝下来之后,再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汇总与分析,然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审查纸质会计凭证与会计账单,以收集到有效的审计数据,并将其编成审计工作的底稿,最后作出审计的报告。在这个工作环节中,计算机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辅的存储工具来使用,大多数审计工作还是延续着传统手工审计,这样以来,计算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对被审计对象的测试与检验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利用计算机来展开相关的财务数据分析工作,无法从整体上实现审计电算化。

2.现有审计软件同财务软件不相容

(1)当前,由于我国众多院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起步要比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要晚很多,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特点而进行设计,故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在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如“审计专家系统”等,而高校的内部审计所需的一些功能也无法得到满足,如在审计查账时没有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利于审计软件工作的发挥

(2)现有财务软件的设计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将为审计软件人提供专用接口这一内容考虑进去,这样一来就使得现有财务软件无法直接提供被审计对象的相应资料,也无法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友好链接以直接获得审计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财务软件中嵌入的适时跟踪监控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使得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对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

3.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现价段,在信息化背景下,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纸质账目逐渐向种类多样的电子数据转变了,且审计的手段也由传统手工审计转向了计算机审计,而这些转变都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的财务审计人员都缺乏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那些既掌握了专业的会计与审计知识,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缺乏,从而无法迎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财务审计的强化对策

1.逐步完善审计软件

目前,各大院校普遍使用的是在企业版基础上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商业审计软件,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必须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审计软件的相关技术功能。

(1)增加复合条件的查账功能。

按照项目查账的形式对多个会计科目进行查询,同时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按照会计的科目进行相关账目的明细。就可一次完整查出研究生经费的相关收入和支出,若支出的项目中有明细核算,也可将支出的相关内容模拟成手工多栏账的方式以显示出账目的明细。

(2)提高软件的可操作性。

比如对于那些需利用复合条件查询的相关账目,就可将查询的条件通过某种形式永久的保存下来,以避免在下次查询的时候重复的输入,从而在避免时间浪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审计软件设计人员还可具体针对高校在内部财务核算与审计工作中的特点来设计“审计专家功能”板块,从而使得计算机可更好的发挥其审计功能。

2.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知道,当前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复合型的会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院校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一大批既具有专业会计知识与丰富会计工作经验,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来展开财务审计工作的复合型的人才很有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相关的工作:

(1)逐步提升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既懂得审计专业又熟练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以逐步解决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引导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

(2)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

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审计软件的各方面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内部的相关财务审计人员需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遇到问题后能够积极的与软件技术服务人员相沟通,或者是借助于软件中的“在线帮助系统”,在这里,软件设计人员对软件的各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因此,审计人员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及时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软件使用问题,从而真正发挥出审计软件的功能。

(3)熟练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功能。

财务审计前景篇8

【关键词】财务 信息化 高校 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很多高校也引入了先进的财务系统,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财务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的内部控制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财务信息化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和财务信息系统在高校财务和会计管理中的应用,高校的内部控制的重点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记账工作已经基本上由计算机信息处理代替,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处理和报表制作也基本上由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此,通过对于会计账簿的审核和对于财务信息的监督和管理这种传统的内部控制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开始向对财务原始数据的审查、对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以及对财务管理系统的程序控制等信息的处理和控制转变。

(二)对高校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在财务工作中,开始使用大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来替代传统的人工活动。在这种新的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控制部门的很多工作开始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信息工作。这对于高校的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人员不仅要熟练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很好的使用。

(三)高校资金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高校资金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高校的货币资金主要是以收支两条线为原则,实施国库集中管理的办法,高校上级部门对于高校的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也是传统的财政管理办法,通过国库来对于高校的资金进行管理。在财务信息化应用以前,对于高校的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通过岗位分工、支付审批、库存管理和会计账簿的审查等来进行的。随着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传统的资金管理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可以通过这个财务系统实现与银行和国库的对接,资金的往来和支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基本上很少会用到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实物单据。

三、财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高校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高校的领导层要认识到财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积极地领导内部控制部门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领导层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高校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很好地实施和执行。其次,随着财务信息系统的引进,高校的很多部门的工作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要通过培训和学习,让所有部门和员工认识到新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为内部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提高财务信息化背景下的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给高校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高校一定要重视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防范体制。高校要不断加强对于财务信息系统的监控和检查,建立起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风险安全防范机制,内部控制部门要对于信息系统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重要的信息数据的保存和处理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部门人员素质

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高校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类的知识,还需要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很好地了解和应用。例如,高校应用的财务信息系统一般设计了许多子系统,比如账务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查询系统以及报表管理系统等,这种应用广泛,操作性比较强的财务信息系统就对于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实际的工作操作中对于这一系统进行熟练的掌握和使用,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能力

财务信息化的发展给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传统的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审查向财务信息数据的审查和信息系统的审计转变。高校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能力,从而使内部审计可以在新背景下发挥其独立监督的作用。审计部门要对于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财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等进行检查,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保证财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工作。

四、总结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财务信息系统来进行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这种新背景对于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需要重视财务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