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程审计的分类8篇

时间:2023-06-21 08:44:48

工程审计的分类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1

1.审计学专业地位。2011年,我国开设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60所高校中,据有案可查的38所高校,独立设置审计学院的高校仅南京审计学院1所,占2.63%;设置审计系的高校10所,占26.31%;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下级学科的高校27所,约占72%;对审计专业分方向教学的高校12所,约占32%;其余高校将审计专业命名为“审计学”不细分方向,接近68%。分方向教学的高校中,有的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方向(如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有的按照审计客体或方法分方向(如山东交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有的既按主题又按客体分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2.审计学专业建设特色和质量。(1)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2012年4月,全国共有7批3405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专业有6批47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会计学专业总数的8.45%);而审计学专业只有南京审计学院(第2批)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第6批)2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设置审计专业高校数量的3.33%,分别占部级特色专业总数和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总数的0.587‰和4.26%。与审计学同为“工商管理类”目录外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110209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物流管理”(110210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审计学”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数仅比“商品学”(110207W)和“国际商务”(110211W)(二者都是0个)略多一点,远低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从部级层面来看,接近97%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特色,在所有部级特色专业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从省级特色专业来看,以南京审计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为例,江苏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95个,其中“会计学”7个,占2.37%,“电子商务”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占0.34%,“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0个,占0%。河南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23个,其中,“会计学”4个,占1.79%,“审计学”1个,占0.45%。两省的“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合计只有1个,占0.19%。显然,无论从部级还是从省级来看“,审计学”专业建设还缺乏特色。(2)重点学科数目。根据2007年公布的第三次评估结果,有677个二级学科(专业)成为部级重点学科,有217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有5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是部级重点学科,占0.74%,而审计学和物流专业没有部级重点学科高校。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会计、审计和物流都是0。从省级品牌专业数量来看,江苏省目前建设有省级品牌专业187个,其中“,会计学”2个,占1.07%,“审计学”1个,占0.53%。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科规律,学科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关高校审计院(系),剔除偏向某个方向———如CPA审计、内部审计或工程审计———的高校信息,在设置“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搜集到有效审计课程设置信息的高校有30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约占30%,包括: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2)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5所(院系),占50%。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学院。(3)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占20%。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湘潭大学、广东培正学院。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半数高校按照审计内容设置和划分审计课程,只有30%的学校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2.审计学专业课程数量及频次。按照审计主体开设课程的高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最多,平均6.25门,其次是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设置课程,平均5.75门,按照客体分设专业课程的高校开设审计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平均开设审计专业课5.21门。总平均设置审计专业课5.73门。在以上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从必修课课程开设频次上看,开设“审计学”课程27所,占96.67%;开设“财务审计”22所,占73.33%;开设“内部审计”17所(剔除1所将“内部审计”作为选修课高校),占56.67%;开设“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10所,占33.33%;开设“经济效益审计”10所,占33.33%;开设“内部控制(学)”8所,占26.67%;开设“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8所,占26.67%;开设“政府审计”7所,占23.33%;开设“管理审计”课程高校7所,占23.33%;开设“内部控制审计(评价)”3所,占10%;开设“舞弊审计”2所,占6.67%;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1所,占3.33%;开设“责任审计”1所,占3.33%。“审计学(基础或原理)”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开设得比较普遍。从以上可以看出,“审计学”专业在60所高校中,多数已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舞弊审计”等课程。但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统一,也不规范,特别是独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较少,只占3.33%,还有些属于“审计学”专业内容的课程如“政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或专案审计”“、财政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尚没有开设。3.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总体看,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档次不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统计,2003~2010年本科部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课程名称包含“会计”的有7门,占0.27%;课程名称包含“审计”的有1门,占0.039%;课程名称包含“物流”的有9门,占0.35%。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站披露,属于“审计”类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4种,全部是“审计学”课程,占100%,且都是2007年前批设的。属于“会计”类的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25门,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中级财务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2007年后批设的超过50%。省市级本科精品课程中,“审计”类只有10种,“审计学”课程有9种。而“会计”课程有81种,除以上所有会计主干课程以外,还有“农业会计”、“林业会计”“、旅游会计”等课程。相对来说,开设审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普遍来看,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除“审计学”课程一枝独秀以外,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称得上“乏善可陈”。4.审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现状。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在国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开设双语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目前,绝大多数有审计学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双语课程,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有限。作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攻坚工程的一部分,2007~2010年,我国安排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其中属于“审计学”专业的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只有1门,仅占0.2%,而“会计学”专业有14门,占2.78%,其他财经类目录外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分别安排部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3门、6门,分别占总数的0.8%、0.6%、1.19%,都高于“审计学”专业,该指标说明了“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手段方面还较为欠缺。5.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现状分析。在设置审计学专业本科的60所高校中,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数包括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在随意抽选的20所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79.33%的学校开设了各类审计实验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划分,开设“审计综合实验(实训)”的占52.22%,开设“审计学实验”的占25.16%,开设“财务审计实验”的占10.05%。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审计软件应用或信息系统审计)”的占20%,开设“审计手工(模拟)实验”的占20%,开设“专业实验”的高校2所,占10%。目前,有近80%设置审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审计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简单,课程设置不够深入、细致、具体,实验实训课程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

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与图书建设情况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2

【Keywords】engineering project; economic benefit; audi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99-02

1 引言

工程项目审计分析,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在审计过程出现失误,会造成工程施工困难,各个环节的衔接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监管不严,导致工程施工成本增加,施工期限延长,更甚者出现工程停工重新审计的现象。我国的项目工程审计普遍没有统一标准,审计过程不完整,容易导致工程项目审计出现漏洞,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存在差异性,影响企业对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统一的项目工程审计标准,规范审计程序,严格控制审计资料的准确性,确保项目工程审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项目审计分析的基本情况

2.1 审计系统不健全

企业对于工程的审计,基本采用工程结束后,在审计过程中过于疏忽,只审计看中的部分例如财务方面,其他方面不审计或者一带而过,造成工程项目监管不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诸多工程在审计时,没有合理的审计程序,对工程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使得企业与施工人员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各部门工作衔接困难,造成工程完工后的成果与工程建设前的预期相差巨大。审计系统不健全,导致工程无法科学的进行审计分析,从而影响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审计标准存在差异性

工程项目的审计标准存在差异性,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工程项目的审计分析,需要有一致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项目审计分析的结果,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工程项目调研程序由企业进行确定,国家未对工程项目统计进行具体规定。企业普遍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运营时期没有进行系统的审计,对资金情况施工建设的成本情况,未进行有效的评估,使得审计分析缺乏准确性,造成工程项目在建设当中出现漏洞。不同的企业,审计标准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根据工程结果进行审计分析,有的则是按照效率进行分析,造成审计结果的不一致性。审计标准存在差异性,影响企业对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工程项目审计分析的补救措施

3.1 建立健全的??计系统

建立健全的审计体系,是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的审计系统,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工程的监督管理,节约成本,避免造成浪费。工程项目的审计分析是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进行审计,而不是只审计财务方面,通过之前的准备工作,减少审计过程所用时间,确保项目工程的按时进行。建立健全的审计体系,需要完善的内容较多,需要设计工程质量标准规范,建立完整的审计程序,订制审计准则、实施公告、标准指南、实施办法等,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避免审计过程出现失误,确保工程项目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全面的审计系统,可以保证项目工程质量,降低审计分析的风险,避免工程项目中存在谋取私利的现象,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1]。

3.2 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

工程项目在建设当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多,需要审计分析的方面也较多,每个方面的审计都需要固定的标准。企业根据自身工程的特点,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工程审计分析,减少失误的发生,从整体上节约成本,使工程项目在严格的监管下进行。工程项目各环节的审计内容不同,因此审计标准也不同。根据审计企业的公司形式,例如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股份有限制企业等,其财务形式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审计标准也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规范,在《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中有明确标准,审计人员务必按照规定进行审计。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是解决工程项目审计存在差异性的关键,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为工程项目带来经济效益。

3.3 建立全面的审计方法

建立健全的审计方法,对工程项目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方法主要包括:①审查复核方法,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企业所提供的资料数据,对项目工程进行审计,保证审计具有真实性、合法性、统一性、完整性。审计人员通过合理的分析,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审计结果。②对比分析法,审计机构根据已有的资料、国家法规、审计部门提供的标准,结合审计人员的相关经验,与类似的工程类型作为参照,对项目工程的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对比,从而得到精准的审计结果。对比分析法,多用于工程项目整体造价的审计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具体审计内容,工程给出的指标越细致,对比分析法准确性越高。③模糊综合评价法,此方法中精准列出影响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的各项因素,根据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底进行排序,再根据排序进行等级划分,最后推算出项目工程综合评价总值,从而确定其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合理利用审计方法,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2]。

4 工程项目审计分析的侧重点

4.1 侧重工程项目审计前的工作

工程项目在审计之前,审计人员需要提前进入到工程招标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文件进行审阅,避免招标文件出现漏洞,招标范围不明确的现象,确保招标文件的准确性。设计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标底价格,保证其合理性,使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更具有效益,为之后工程项目中材料价格的变动提供依据。审计人员应对合同进行审核,对合同的造价以及各项条款进行把控,特别是与价格相关方面,要进行严格的规范,避免合同双方因经济产生矛盾。审计人员在审阅合同时,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分类,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合同出现漏洞,给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带来损失。

4.2 侧重审计资料的准确性

审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工程项目在审计时,审计人员让企业将审计资料进行分类装订,待管理部门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报审。审计资料不可以出现填补资料的情况,保证资料完整,避免出现资料造假。侧重资料的准确性,建立高效的审计标准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对工程造价进行实时管理。侧重审计资料的准确性,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监督,促进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工程项目审计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严格按照审计规范进行操作,为项目工程的审计结果提供保障,避免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施工成本增加的现象。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3

    自2001年安然等事件爆发以来,内部审计的地位得到提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结合得更加紧密,内部审计从企业后台被推到前台,并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范围的扩展和审计重点的转移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内部审计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内部审计人员能否适应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的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的转变,以及是否具备开展公司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的职业胜任能力,决定着我国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因此,要实现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同行业的尽快接轨,实现我国内部审计的顺利转型,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设计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借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的成果,问卷内容涉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职业胜任能力的掌握情况,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培训机制设计内容的相关建议等[2]。具体内容包括四大部分:(1)内部审计人员所在企业基本情况;(2)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素质;(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50份,问卷有效率为9167%。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行业包括电信、金融、服务、教育、房地产、钢铁、电子、投资、生化、工业、农产品加工、酒、石油、制造业、综合产业等,笔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情况如下: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有限责任公司的占4545%,国有独资公司的占1818%,股份有限公司的占3636%;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隶属区域进行划分,东部地区的占8364%,中部地区的占1273%,西部地区的占364%;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规模进行分类,大型企业的占40%,中型企业的占5636%,小型企业的占364%。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891%的调查对象所在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问卷调查的一项内容是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其工作所涉及的审计类型按照工作量大小进行排序,再按照排列最先到排列最后的顺序对选项分别赋值11分到1分,并对11个选项加总分后取平均数,最后得出主要审计类型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同时,本次问卷调查对被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也是通过排序方式进行的,各专业人数的平均得分如表3所示。  另外,本次问卷就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方面,会计学、计算机和管理学最受关注,财政学和经济学次之,法学和工学再次之,外语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4所示)。在个人技能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判断力很重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变革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次之,写作能力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5所示)。在审计工具和技术方面,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工具运用的重视程度最高,而商业分析工具的使用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6所示)。在职业道德方面,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这三项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如表7所示)。

    (三)调查结论对框架设计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此次调查结论能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方面,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总体地位、权力、独立性和客观性得以保证,因此框架基本可以按照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监事会之下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形进行设计。

    2.在框架内容的分类方面,由于多数被调查对象持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可以根据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相关教材的知识结构对会计学、审计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进行相应的分类和规定。

    3.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方面:(1)由于传统审计类型(如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合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舞弊审计等)仍然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因此应对这些方面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对在国际趋势影响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风险管理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也应提出一定程度的胜任要求,而对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专项审计、IT审计等审计类型可在框架设计中暂时提出相对较低的要求。(2)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类专业知识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法律、建筑学、外语等学科的要求则不应过高。(3)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个人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变革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则不宜过高,但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不仅仅限于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撰写审计报告,而是应要求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结合工作实践来撰写论文并公开发表。(4)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内部审计工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内部控制工具、风险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以及经营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出更高要求,而对商业分析工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则可以暂时不作要求。另外,在计算机使用要求(归属于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方面,本文也作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文字处理、INTERNET上网技术、EXCEL软件、查询数据编程语言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基本编程和独立编程等难度较高的能力则不必过高要求。(5)在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中,尽管某些职业道德受到内部审计人员重视的程度较低,但本文认为这些职业道德仍然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棣华和张守凤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廉洁自律、办事严谨、遵纪守法、保守秘密等职业操守原则[3]。因此,本文认为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追求卓越等七项职业道德均应当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且根据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应列入其中。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体系

    国外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三类。借鉴此分类方法和屈耀辉等人的观点,本文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四类[4]。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为主体,以职业道德为普遍约束力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统一体[5]。

    (一)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的基础内容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为方便查阅、使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依据问卷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将专业知识部分以学科作为分类标准,个别学科(如会计学、管理学)根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下设分支学科进行具体规定,其中会计学下属的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内容按照问卷分析的结果,依照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辅导教材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框架中学科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学科重要程度的认识来排列,如表8所示。

    (二)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主体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个人技能或审计工具与技术的缺乏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说,这两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本文对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分类依据问卷中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执业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由重到轻进行排列,并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调查结果予以确定[6],如表8所示。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4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自2001年开始建立至2003年正式使用以来,不断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改进,功能日臻完善,已建立起内部审计初级管理信息系统。笔者在对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实践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及模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架构及模型的搭建应立足于未来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后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找到审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最佳切入口,有机搭接点,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整体管控环境下的监督与服务作用。笔者根据研究分析和多年来企业的审计系统信息化实践认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可按照审计工作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系统管理控制和审计作业系统三个方面进行架构。

    一是审计工作管理平台,也就是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office automatic)系统。能够实现对审计计划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及提供管理技术平台支撑的目的。通过对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审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是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系统管理控制。针对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地域分散,总部与所属单位之间管理和沟通不便、不及时的特点而设置,可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进行审计系统内部管理控制,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共享、工作计划协调管理、人力资源控制等功能。

    三是审计现场作业系统,也就是辅助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作业时运用的一种软件工具。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将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信息流、资金流与物资流紧密结合,进行查询、统计、比较、分析,找出存在经营风险的关键部位。审计现场作业系统理论上可以采取直接对在线数据或脱机数据的作业方式,但考虑到审计风险问题,推荐使用脱机数据的作业方式,编制审计辅助软件,实施审计时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会计数据等信息拷贝或输入,再由计算机进行汇总、计算、分析,优选重点实施审计。

    按照以上的架构设想搭建的审计信息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一、审计工作管理平台

    目前审计部“IT办公”就属于审计工作管理平台,但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功能尚需丰富,并应根据集团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适时纳入到职能综合业务系统中。

    (一)计划管理

    1.年度计划管理。年度计划即审计部、监事会办公室列入集团整体职能计划体系中的项目计划,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又细分为“Z、Y、N”三类,每个项目计划有项目子节点,明确项目的详细完工进度和完工标准。审计部、监事会办公室的年度计划与所监督的单位关联度大,通过年度计划管理,可实现计划的分类、汇总查询、计划预警、计划成果跨年度查询、审计文书编号等功能。年度计划管理细分为计划项目的维护、计划的查询、计划的完成维护、计划的统计、计划的有关汇报情况、计划的拖期汇总、计划节点统计、季度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统计、值得关注的事项提示等功能。具体如下:(1)计划的维护分为导入、增加、修改、删除。(2)计划的查询可按照计划年度、责任科室、关键字、是否带子项展开等分类进行高级查询,并可按照project、主要内容、执行单位、起始日期、结束日期等进行查询。计划查询后的显示界面应包括:一级显示——对应的阶段完工成果完成数、被审计单位、起始日期、截止日期、完成日期;全部显示--按照project形式显示项目及其节点及其完成情况。(3)计划的完成成果维护。对于审计项目的成果,大体分为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小结、审计意见书提交复核稿、审计复核意见书、审计意见书征求意见稿、审计意见书征求意见函、审计意见书8个阶段性成果,而其他类型项目则按照文书编号中的有关类型维护。维护过程参见有关的作业指导书,部长签发后自动编号。维护的成果以附件文档的形式保存,维护记录应体现出以下的信息:年度、被审计单位、审计组长、维护人、文书类型、计划节点的ID号、文书编号,以便和工作计划建立起关联,且可以按照维护人或审计组长信息传递给绩效考核模块和人工成本分析模块。(4)计划的统计。每年度按照类型统计或按照部门统计进展情况,列出进度条,并可以有向下层次的展开。(5)计划的有关汇报情况。维护、查询、汇总分析“重点审计工作计划执行汇报情况”,并可以有向下层次的展开。(6)计划的拖期汇总。按照维护时间,搜寻出实际完成时间晚于计划的完成日期的节点,按照部门进行汇总分析,并可以有向下层次的展开。(7)计划节点统计。按照选定的时间区间列示出计划节点及其完成的有关情况,包括节点数、节点完成数、有关节点详细情况等信息。(8)季度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统计。列示季度重点工作项目数、项目类型及其完成情况。(9)值得关注的事项提示。列示已经进入预警期(7天),尚未完成的项目节点。(10)计划及完成的图表分析。

    2.绩效计划管理。绩效计划是对年度计划的二次拆解,是员工的日计划,体现员工每日的工作内容。绩效计划完成后需做完成维护。完备的绩效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1)绩效计划应与年度工作计划直接挂钩,通过查询项目执行,不但可以查询工作计划及其完成情况,而且可以查询绩效计划的配置及完成情况。绩效计划可以由员工申请并经直接领导批复,也可由领导委托的方式下达。员工日计划应直接、美观,便于使用。可以在周六处写上周工作总结,周日处写下周工作计划。绩效计划根据需要所进行的调整,有关其他人员的计划可以自动调整。由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可生成月工作总结、年工作总结。(2)绩效计划管理具体细分为绩效计划的增加、完成维护,绩效计划的调整,生成总结,查询月绩效计划,查询年绩效计划。具体维护方式方法采用审计部现有的体系,不做调整。

    (二)管理技术平台

    管理技术平台即将审计工作的作业方法、审计工作的成果不断积累、提升,成为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加强管理的有力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完成报告分析、基础作业指导和制度基础框架。

    1.完成报告分析。(1)审计发现问题提炼归纳支撑。包括倾向性问题模板的维护、倾向性问题的维护、倾向性问题的输出。(2)季度审计发现的成果维护支撑。包括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情况统计 表和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模板的定义,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情况统计表和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的维护及输出。(3)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反馈支撑。

    2.基础作业指导(逐条分析列示)。以基础作业指导书为基础,实现各项作业指导书维护、修改;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细化,利用数据库生成。

    3.制度基础框架(word附件)。可将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分类列示。此功能综合业务系统已经具备,可直接转化并纳入到综合业务系统中。

    (三)员工绩效考核

    绩效计划的考核可以由多位领导给一个员工的绩效计划进行月评价,也可以多次评价。各室主任能够管理本部员工的绩效信息(含计划和考核两部分内容),部长能够管理和使用所有员工的绩效信息。普通员工只能管理和使用本人的绩效信息。

    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职能部门关于员工绩效考核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模板,结合过去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经验,提出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可包括:(1)项目考核。具体包括:审计组长考核组员、审计复核员考核审计组成员、部领导考核审计组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的评价。(2)行政考核。可由直接领导考核。(3)参加项目加分。具体包括:参加项目加分、撰写审计报告加分。(4)突出表现加分。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系统管理控制

    审计系统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系统工作计划。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的工作计划。(2)定期汇报(总结)。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的总结。(3)定期评价。收录并管理审计运控评价报告。(4)审计论坛。提供审计系统间业务交流的平台(受安全性考虑此模块应独立于主系统)。(5)审计通报。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发现的倾向性问题。(6)任职资格管理。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专兼职人员信息。(7)系统培训。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的培训资源。

    

    三、审计现场作业

    审计现场作业目前成熟的软件品种较少,实用性较差,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从财务的视角进行审计分析),很难进行二次开发,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从未来ERP系统的信息接入

    原则上企业所有的信息都在审计的监控范围,都需要给审计预留接口(如给审计预留数据的查询、分析、汇总接口;授予审计可使用整体备份数据的职能)。具体进度将根据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动态提出。

    1.财务相关信息的接入。来源:财务控制部。

    2.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接入。来源:规划部、技术中心。

    3.经济责任相关信息的接入。来源:组织部、纪委。

    4.其他信息的接入。来源:营销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信息、采购信息、生产信息。

    (二)具体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

    开发的审计软件流程是: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对已获取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生成审计软件自身的账簿、报表;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分析查询功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对查出问题进行记录,生成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最终将项目归档及进行审计跟踪。具体流程见图1。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归类、对比、校验、制作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工作。数据准备是指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及将获取的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的过程。

    在审计现场作业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数据准备,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辅助审计的成败。(1)数据获取。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只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的情况,因此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是无形的,而作为审计人员来说又是必须拿到的,否则将无法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因此数据能否成功获取就成为了首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是,审计人员对数据库知识了解较少,凭借自身较难实现顺利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这项工作,而针对上述问题再展开相关的专业培训并不现实,因此就需要审计软件提供相应的功能解决这一矛盾。(2)数据获取的模式。通过人工,凭借审计人员自身对数据库知识的了解,直接打开数据库找到所需表格并进行复制;利用审计软件自带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复制。第一种模式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库知识,应用范围较小可操作性差。目前此种模式仅被政府审计领域或内部审计极少单位中的一小部分审计人员所采用。第二种模式需要审计软件提供此项功能,就目前国内的审计软件而言,能提供上述功能的较少且水平不等,仍处于完善过程中。尽管如此,利用已提供的功能,自动或半自动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已成为可能。(3)存储、获取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途径。就已实现局域网搭建的内部审计单位来说,如果内部协调不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连接到服务器直接获取数据,可以是被知模式或监控模式。此种途径仅限于已实现了局域网搭建的内部审计部门。除上述情况外,运用最普遍的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大小,利用U盘、移动硬盘存储已获取的电子数据。此种途径比较方便且购置硬件的成本较小。(4)数据转换。由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系统软件种类不同、采用的数据库格式不同,其庞大的数据库中并非所有的表格都是所需的,因此就需要审计软件将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找出审计人员需要的数据库中的表格,同时将其转换成统一格式的数据库,也就是审计软件自身的数据库格式,只有这样审计软件才能在自身数据库基础上调用、查找、引用、操作相关数据。(5)数据转换的依托。将不同软件的数据库里的相关内容转换成审计软件自身的数据库这一过程需要有个中间媒介,其所起到的作用在于能够识别对方的数据库,从中找出审计人员所需的表格、字段等内容,同时还要能够将其同审计软件相关的表格、字段挂钩,实现一一对应,只有这样才能顺畅地实现数据转换工作。(6)数据转换模板。数据转换模板的制作可以参考2010年6月1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T 24589.1-2010财经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第1部分:企业”标准确定,该标准明确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转换模板。数据转换的有效性、时效性、可靠性就成了评价一个审计软件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辅助审计软件通用功能如下:

    1.财务辅助审计。(1)账簿凭证的浏览查询。利用审计软件对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及相关的记账凭证进行浏览和查询,找出审计线索。这一功能使审计所用的数据与企业财 务软件的数据分开,审计人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获得很大的操作自由。同时可以保证被审计单位提供账套的唯一性,遏制多套账的发生。(2)辨别账套的真伪。利用审计软件导入相关财务数据,可以重新生成会计报表,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生成的报表对比,可以验证企业提供电子数据与上报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一致,以防止出现“假账真审”的情况。(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但能快速方便地进行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而且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4)异常项目的筛选。通过审计辅助软件的综合查询功能,可以方便地查找到一些异常项目。如重要的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价值超过一定数额的账务记录。这一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如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对固定资产和材料成本差异的复核等。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在以前人工审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计算,用辅助审计软件可能几秒钟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劳动强度。(6)财务指标分析。利用辅助审计软件导入财务数据后,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内置的公式自动计算出相关财务指标,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变现能力、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2.内部控制辅助审计。(1)获取内部控制文件(企业章程、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职责、作业指导书、流程图)。(2)内部控制关键节点数据库,可生成有关表单。(3)内部控制执行测试输入、汇总、输出支持。

    3.工程辅助审计。(1)工程定额的有关数据库支撑。审计人员可将现场勘察的隐蔽工程量、审查无误的竣工图工作量、材料用量及价格、取费标准等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审计软件计算出较合理的工程造价。同时,系统软件自动生成审计工作底稿、台账及统计报表。此外,还有工程跟踪审计软件,利用计算机记录的工程现场作业、大小修等工程动态,跟踪审计,防止舞弊行为,如重复作业及多结算等问题的发生。(2)审计人员对价格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确认至关重要,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包容大量信息的互联网络。利用网络取得有关建筑材料、设备、机电仪表等价格信息,可计算出较合理的材料差价和工程造价:利用网络获得拟购买的劳务或产品的性能、价格、厂家的资质等经济信息,结合其他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即可对采购行为经济与否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审计工作平台、审计系统管理与现场作业的结合

    对各审计作业单位、部门的具体作业情况、结果实施管理,就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实施管理,这就需要搭建审计管理平台。如果只有上述平台,而审计现场作业系统的具体情况不能同此平台相衔接,也就失去了管理、协调的意义。只有将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通过管理平台对下辖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监控、协调、指导,同时审计现场作业人员则能够通过此平台及时地将作业成果上传、从平台上下载各种有关资料通过平台实施协调。

    上述系统的结合点具体体现为数据库,其搭建模型如下:

    1.管理数据库。(1)业务流程表:编码、流程名称、节点名称、节点等级、节点特性、处理去向、相关文书编码。(2)审计文书表:编码、文书名称(代码表)、报送、主送、抄送、形成日期、审批人。(3)员工管理表:编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4)审计项目表:编码、被审计单位(代码表)、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类别(代码表)、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组长(代码表)、审计组员(代码表)。(5)集团公司各单位概况表:编码、单位名称、单位性质(代码表)、职能分工或经营范围、股东名称1、持股比例1、股东名称2、持股比例2、股东名称3、持股比例3、股东名称4、持股比例4、股东名称5、持股比例5、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代码表)、董事(代码表)、监事(代码表)、经管会成员(代码表)。(6)集团公司各单位财务情况表:编码、单位名称(代码表)、年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等。(7)集团公司各单位重大决策情况表:编码、单位名称(代码表)、决策事项年度、决策事项描述、影响现金流额度。(8)内部控制制度列表:(已有,略)。

    2.底稿库。底稿库需根据不同底稿类别设计具体的字段。证据的大类需要分为:综合分析类、内部控制分析类、抽样检查类、实物盘点类、记录取证类。(1)综合分析类。审计底稿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直接审计员、一级类别(涉及管理领域)、二级类别(涉及内部控制分工)、三级类别(涉及事项性质)、事项描述、审计结论、涉及的法律法规(代码表)。财务指标分析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指标名称(代码表)、指标数值、常规数值(代码表)、原因分析。指标参考表:编码、指标名称、计算公式、常规数值、高于常规数值的可能原因、低于常规数值的可能原因。(2)内部控制分析类。控制点分析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直接审计员、内部控制分工(代码表)、控制点列表、被审计单位制度是否涵盖、制度名称及相关条款、其他替代控制程序、符合度、内部控制分值。控制点表:编码、内部控制分工(代码表)、控制点名称、控制点描述、权重。内部控制分工表:编码、内部控制分工名称、权重。(3)抽样检查类。抽样底稿:抽样证据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直接审计员、取证范围、比例、抽样方式、异常数量、抽样异常率。(4)实物盘点类。库存现金盘点表、银行存款未达账调节表、存货盘点表、固定资产盘点表、应收款项检查表、对外投资检查表、无形资产检查表、其他资产检查表,各表单具体结构略。(5)记录取证类。询证函、座谈记录、调查问卷(应建立文卷问题库),各表单具体结构略。

    3.案例库。(1)主表。编码、发生时间、案例类别、具体事项、金额、发现时间、发现人、主底稿代码。(2)案例类别表。编码、一级类别、二级类别、三级类别。(3)法规库。两种设立方式,一是以法规全文作字段,这种形式维护比较方便,但查找时 没有针对性,查找、引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以条款作字段,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维护工作量非常大。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5

【关键词】审计项目 审理 复核

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计机关法规部门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法制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应向审理转变。随着审计署《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的制定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改进审计复核工作,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同年九月,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以下简称《审理办法》),开始在审计署各司局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办法。本文拟结合法规工作实际,参照《审理办法》,通过分析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探讨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提出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

(一)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质量把关应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侧重于形式审查,主要围绕审计组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以下事项开展: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而对于指引审计工作的审计实施方案、形成审计结果所依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材料并不要求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了对这些材料的审查,复核就只能停留在核对数据、核对法规适用等最基础的层次上,无法判定审计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果,没有充分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针对这一矛盾,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提出了实质审查的要求,在保留了复核审查内容的基础上,更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合规性、针对性和执行情况、审计证据的四性以及同类问题处理的一致性纳入了法规部门的审查范围,既审查审计结果类文书,也审查审计过程类材料,既审查审计结论的表述、定性和法律适用,又审查支撑审计结论的取证是否充分有效,大大拓宽加深了法规部门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质量把关的层次。

(二)事后审查向提前介入的转变。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审计机关法制部门介入审计项目开展复核的时点是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虽然在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必须查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但反馈意见由于文件篇幅、文字表述等原因,往往难以全面清晰的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反映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法谚云“讼听双方”,复核人员能够就审查材料和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但和被审计单位缺乏直接的交流,不利于复核人员对审查材料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为此,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要求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即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部门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笔者所在审计机关曾于去年试行过复核人员参加审计项目交换意见会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核人员在现场听取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意见,一方面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在现场就反映问题的定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应法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意见,既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又方便业务处室在审计现场及时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提前熟悉项目情况,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审计项目的背景和反映的问题,为复核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把提前介入审计项目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有利于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单一项目审查向同类项目对照审查的转变。在以往的审计项目中,由于对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参照体系,更多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而不同的审计人员因其对适用法律的认识不一,对问题轻重的判断不同,导致“同事不同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对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审计项目,更要关注本机关乃至其他审计机关实施的同类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机关对同类问题统一定性、统一法规适用、统一处理处罚尺度,监督规范审计工作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规避审计风险。

二、如何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是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式复核、评价、审查和监督工作。

(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情况制定的、指引整个审计项目开展实施的“作战计划”,它制定审计目标、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重点审查对象。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程序性问题。审理时应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以下简称审计署六号令)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程序性要求,审查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时是否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遇有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形时是否按规定报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或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第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问题。在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应首先审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是否与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并结合审前调查情况作出了细化安排。其次,应审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重点是否恰当、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可行、审计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分工是否明确,从而判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这一环节重点关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实际工作脱节,出现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的情况。审理时应对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日记判定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否完成。在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并写入审计报告中;其他事项的审计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有完整的记录。

2.审计证据的审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对审计证据的审理重点是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是否具备“四性”:

第一、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推断,这是取证材料作为审计证据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

第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用来证明或否定某个审计事项时,必须与该事项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并与审计目标相关联,不具备相关性的材料对审计事实的认定毫无用处。审查证据时应判断取证材料与待证事实是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剔除冗余证据。

第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审查时应判断取证是否达到了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第四、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依合法的程序取得,以合法的形式固定。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审计事项的依据。没有以合法形式固定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未签字盖章、审计人员也未注明原因的,也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3.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审理。审计结果类文书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对此类文书的审理大部分延续了审计复核的内容,即着重审理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除此之外,还应审理同类项目的同类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否一致。

(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突破了复核工作以查阅卷宗为主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加了现场交流、沟通询问、会议研究、修改文书等程序方法,更大程度保证了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1.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人员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应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反映的意见情况。审理过程中,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分管领导同意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2.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他相关资料。

3.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

4.召开审理会议,出具审理意见书。审理人员应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就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与业务部门的主要分歧、补充完善或修改问题的方法措施等提出审理意见。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审理会议,在审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出具审理意见书。

5.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法规部门出具审理意见书后,业务部门应对审理意见书的采纳情况作出书面反馈。涉及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同类项目同类问题定性处理的一致性和其他重要事项等问题,应由法规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意见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与业务部门共同确认。

(三)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的审理责任。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法制部门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不仅要对出具的审理意见负责,还要对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中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经由法规部门修改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理会议制度的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增加了召开审理会议这一程序,确保了审理意见是法规部门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个别或几个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增加了审理意见的公信度。审理会议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应进一步明确其形式、内容和职责。审理会议由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法规部门其他领导、审理人员和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的讨论过程应当书面记录。此外,审理会议不仅应就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展开讨论研究,更应该承担监督审理行为,总结审理经验,制定审理内部操作规范等职责,为加快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奠定基础。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6

关皱词:工程预算;审核原则;审核依据;审核方法;审核内容;质量保证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投资日趋增大,做好建设工程项目预算审核不仅是迫切必需的,也为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了保障。

1、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原则

1.1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科学、准确”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1.2坚持“概算控制预算、预算不能超概算”的原则。

2、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依据

2.1初步设计资料、概算资料、设计图纸(须经修改或审图后的最终版本)。

2.2工程预算定额、行业部门制定的相关专业定。

2.3建设工程计价通则、建设工程工程量计价规范、各专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省、市颁布的各专业工程计价程序。

2.4图纸会审记录、技术交流、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等。

2.5施工图预算书、工程量计算底稿。

2.6工料机分析表、钢筋耗用量实抽表和计算底稿。

2.7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品牌、设备技术参数、生产厂家、价格表和省、市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

2.8特殊材料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设计说明和专项施工方案。

2.9施工组织设计及说明。

2.10编制工程预算的其它相关资料。

3、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方法

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方法有全面审查法、重点审查法、筛选审查法、分组计算审查法、标准预算审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其中,最常用的为以下四种:

3.1全面审查法

对预算内各项工程进行逐项、细致、全面地审查。该审核方法花费的时间多、审核工作量大,适用于工程量较小、较简单或审核时间较为宽裕的工程。

3.2 重点审查法

对工程预算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审核,例如:工程量较大的项目、造价较高的项目以及各项费用的计取。该审核方法突出重点部分、审核时间短、审核效果好,对审核时间要求紧、某些清单项目占造价比例较高的项目经常采用。例如:土石方工程、设备安装工程、高压配电工程等。

3.3筛选审查法

筛选审查法就是在平时的建设工程预算审核过程中收集类似工程的单位造价,如: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每平方米的造价、工程量、用工数、钢筋含量等,用累积的这些基本指标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对不符合件的再进行审核。该方法简单、易掌握、审核速度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查条件的工程。

3.4分组计算审查法

分组计算审查法就是把预算中有关联的项目按类别划分为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组数据审核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例如:建筑工程中常计算出某层的楼地面面积,从而可得知楼地面找平层、天棚抹灰、天棚脚手架的工程量等,由次类推。该方法审核速度快、工作量小,经常采用。

4、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内容

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内容包含工程量、定额套用、工程取费、材料、设备用量及价格、费用计取、税金计算等等,归纳起来,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4.1工程量的审核

4.1.1工程项目划分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将单位工程故意拆分为几个分部工程。

4.1.2工程量计算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是否存在多算、重算、漏算现象。

4.1.3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计价规则、是否符合各专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否存在以定额量代替清单量。

4.2预算价格审核

4.2.1定额套用是否合规、是否正确、是否与清单项的项目特征相符。

4.2.2材料、设备的价格是否偏高、是否有询价资料、是否与招标文件确定的品牌价格相匹配,钢材、水泥、砂石等是否已按当地最新的价格信息进行调整。

4.2.3工日单价是否正确、是否已按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当前人工工日价格进行调整。

4.2.4辅助材料需要代换的是否已替换、价格是否已做相应调整。

4.2.5机械台班价格是否准确、机械台班耗用的人工、水、汽油、柴油等是否已按最新价格进行调整。

4.3、各项取费的审核

4.3.1地区类别划分是否正确,不同地区类别管理费各不相同,从一类至三类依次降低。

4.3.2工程类别划分是否正确,工程类别不同,计价取费程序表各不相同,安全文明施工单列费和其他项目费中的材料检验试验费的费率也各不相同。

4.3.3各类取费所参考的取费文件是否正确、是否有效。

4.3.4取费基数是否正确,例如:绿化工程、安装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单列费是以总的人工费作为取费基数的,而建筑装修工程、市政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单列费是以分部分项工程费合计总数作为取费基数的。

4.3.5取费费率是否正确,各项费率是否符合当前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计价标准。

4.4税金的计算

税金的计算基数应该是包含安全文明施工单列费在内的工程造价,取费费率应执行当前的费率标准。

5、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质量保证措施

5.1进行现场查勘、拍照取证

建设工程预算审核通过现场查勘、拍照取证,可全面了解工程建设前的实况,对于改造、扩建工程、装修工程、土石方、基础工程等尤其重要,建什么、拆什么现场查勘后一目了然,避免了多算、重算、漏算,提高了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的质量。

5.2碰到重大问题集体解决

建设工程预算审核过程中,难免碰到没有把握的疑难、重大问题,此时可以在工作会议上及时提出,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众人之力共同解决,避免犯主观上的错误。

5.3加强复审

建设工程预算审核初步结果出来后,提交复审部门进行第二次审核―复审。当初审、复审的意见和结果一致时,才出具预算审核初稿。若前后两次审核结果差别较大,查找产生差别的原因,直至两次审核的结果一致为止。

5.4共同核对

预算审核初稿出来后,可将审核初稿交由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委托的造价咨询公司最后把关复核,经双方共同核对准确无误、签字确认后才出具建设工程预算审核终稿。

六、结语

建设工程预算审核是一项综合的经济技术活动,涉及的专业多、知识面广、技术性强。审核人员不仅要具备公路桥梁、建筑装修、市政、设备安装、园林绿化等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造价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熟练掌握《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还须团结一致、相互配合、紧密协助,才能做好建设工程预算的审核。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7

【关键词】审计项目 审理 复核

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计机关法规部门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法制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应向审理转变。随着审计署《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的制定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改进审计复核工作,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同年九月,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以下简称《审理办法》),开始在审计署各司局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办法。本文拟结合法规工作实际,参照《审理办法》,通过分析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探讨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提出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

(一)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质量把关应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侧重于形式审查,主要围绕审计组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以下事项开展: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而对于指引审计工作的审计实施方案、形成审计结果所依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材料并不要求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了对这些材料的审查,复核就只能停留在核对数据、核对法规适用等最基础的层次上,无法判定审计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果,没有充分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针对这一矛盾,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提出了实质审查的要求,在保留了复核审查内容的基础上,更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合规性、针对性和执行情况、审计证据的四性以及同类问题处理的一致性纳入了法规部门的审查范围,既审查审计结果类文书,也审查审计过程类材料,既审查审计结论的表述、定性和法律适用,又审查支撑审计结论的取证是否充分有效,大大拓宽加深了法规部门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质量把关的层次。

(二)事后审查向提前介入的转变。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审计机关法制部门介入审计项目开展复核的时点是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虽然在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必须查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但反馈意见由于文件篇幅、文字表述等原因,往往难以全面清晰的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反映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法谚云“讼听双方”,复核人员能够就审查材料和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但和被审计单位缺乏直接的交流,不利于复核人员对审查材料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为此,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要求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即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部门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笔者所在审计机关曾于去年试行过复核人员参加审计项目交换意见会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核人员在现场听取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意见,一方面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在现场就反映问题的定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应法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意见,既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又方便业务处室在审计现场及时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提前熟悉项目情况,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审计项目的背景和反映的问题,为复核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把提前介入审计项目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有利于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单一项目审查向同类项目对照审查的转变。在以往的审计项目中,由于对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参照体系,更多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而不同的审计人员因其对适用法律的认识不一,对问题轻重的判断不同,导致“同事不同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对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审计项目,更要关注本机关乃至其他审计机关实施的同类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机关对同类问题统一定性、统一法规适用、统一处理处罚尺度,监督规范审计工作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规避审计风险。

二、如何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是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式复核、评价、审查和监督工作。

(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情况制定的、指引整个审计项目开展实施的“作战计划”,它制定审计目标、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重点审查对象。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程序性问题。审理时应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以下简称审计署六号令)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程序性要求,审查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时是否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遇有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形时是否按规定报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或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第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问题。在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应首先审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是否与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并结合审前调查情况作出了细化安排。其次,应审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重点是否恰当、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可行、审计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分工是否明确,从而判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这一环节重点关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实际工作脱节,出现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的情况。审理时应对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日记判定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否完成。在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并写入审计报告中;其他事项的审计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有完整的记录。

2.审计证据的审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对审计证据的审理重点是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是否具备“四性”:

第一、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推断,这是取证材料作为审计证据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

第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用来证明或否定某个审计事项时,必须与该事项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并与审计目标相关联,不具备相关性的材料对审计事实的认定毫无用处。审查证据时应判断取证材料与待证事实是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剔除冗余证据。

第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审查时应判断取证是否达到了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第四、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依合法的程序取得,以合法的形式固定。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审计事项的依据。没有以合法形式固定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未签字盖章、审计人员也未注明原因的,也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3.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审理。审计结果类文书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对此类文书的审理大部分延续了审计复核的内容,即着重审理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除此之外,还应审理同类项目的同类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否一致。

(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突破了复核工作以查阅卷宗为主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加了现场交流、沟通询问、会议研究、修改文书等程序方法,更大程度保证了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1.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人员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应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反映的意见情况。审理过程中,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分管领导同意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2.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他相关资料。

3.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

4.召开审理会议,出具审理意见书。审理人员应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就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与业务部门的主要分歧、补充完善或修改问题的方法措施等提出审理意见。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审理会议,在审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出具审理意见书。

5.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法规部门出具审理意见书后,业务部门应对审理意见书的采纳情况作出书面反馈。涉及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同类项目同类问题定性处理的一致性和其他重要事项等问题,应由法规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意见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与业务部门共同确认。

(三)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的审理责任。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法制部门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不仅要对出具的审理意见负责,还要对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中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经由法规部门修改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理会议制度的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增加了召开审理会议这一程序,确保了审理意见是法规部门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个别或几个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增加了审理意见的公信度。审理会议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应进一步明确其形式、内容和职责。审理会议由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法规部门其他领导、审理人员和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的讨论过程应当书面记录。此外,审理会议不仅应就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展开讨论研究,更应该承担监督审理行为,总结审理经验,制定审理内部操作规范等职责,为加快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奠定基础。

工程审计的分类篇8

1.工程造价结算审计中常见的审计方法

1.1全面审计法

这种审计法是通过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别的审查。并且,全面审计法的计算方式是与图纸预算方法基本一致的,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定额来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的的审查。通常情况下,这种审计方法的出错率较小,设计结果的精确性非常高。然而,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全面审计法涉及的是全过程的工程项目量,这就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1.2标准图审计法

标准图审计法的含义是指通过图纸施工或者利用标准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对标准预算或者决算造价进行编制,并以此作为标准对比进行审计的方法,一般对于按照标准图纸设计或者是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其地面以上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可以集中审计力量对一份预决算造价进行细审,以此作为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者是将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作为标准,进行对照审计;而对设计变更部分以及局部不同的部分,通常只需要作单独审查,此方法的优点是耗时短效果好易定案。

1.3对比审计法

可以说,在所有审计方法里,对比审计法是工程造价管理中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其最主要的审计内容是指审计部门以同类工程中的工程造价为参考,并对拟建的工程进行审计,但是,在实际中应用这种审计方法时,应该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审计人员在参考已完成审计的同类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对于施工图纸中的相同部门,可以根据拟建工程来进行审计,然而,不同的部门要进行分别审计,不可以采用审计对比法。其次,拟建工程与参考工程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建筑面积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利用参考工程与拟建工程相同工程量这一点进行对比审计,由于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拟建工程进行认真仔细的审计,避免审计结果发生误差。最后,如果拟建工程与参考工程的建筑面积不同,可设计图纸中有着相同点,审计人员就可以将这些相同部分采用对比审计的方法。

1.4筛选审计法

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物的设计、构造等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然而,无论是在任何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阶段的施工量在建筑面积上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价差。因此,审计人员就可以对该类建筑工程采取筛选的方法,根据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来进行工程造价的计量工作,这种审计方法不仅能够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估算,还可以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重点

2.1对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的审核

对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进行审核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许多工程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都会签订补充协议。大多数的补充协议都会对合同的结算调价条款进行补充或更改。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必须要仔细研究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确定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以及合同的计价类型。

2.2工程量的审核

施工单位一般会通过虚增工程量,重复计算工程量来增加造价。审减工程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基本手段。在审计工程量时必须首先要熟悉图纸,再根据工作细致程度的需要、时间的要求和审计人力资源情况,结合工程的大小、图纸的简繁选择审核方法。采用合理的审核方法,一些图纸不明确的工程需要进行现场计量,审计人员则一定要到现场,按计量规则进行计量。对隐蔽工程可以通过查阅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来确定其真实情况。

2.3材料价格的审核

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材料价格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之一,更是工程造价结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审计人员在对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主要是根据建筑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法为基本标准。一旦合同中规定了不允许对材料价格进行调整,那么,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也可以对其做出调整,反之,如果合同内允许施工过程中对材料价格进行调整,审计人员就要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确认最终的材料价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4取费标准的审核

审核单位工程造价,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应该了解各类材料的价格,掌握市场动态,掌握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的平均工程造价指标,能对材料的单价做出准确的判断。对照工程施工合同。检查取费标准是否与合同中的一致,但是施工单位为了在取费的时候,私自提高了个等级,按一类进行了取费,从而造成了工程造价提高的情况。审核工程费用的计算过程主要是审核各项费用在计算的时候是否按相关文件进行,取费的系数是否与施工单位的资质,有无重复计费的情等。

3.加强工程结算审计的对策

3.1加强审计制度和人员队伍建设

对于审计制度,应该按照木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和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备的要求,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有利用市场竞争力的规章制度,使审计制度有章可循,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另外,还要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工程决算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洞察能力比较强,知识而比较广,懂审计、会计、法律、工程预算等方面的知识。

3.2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

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中,有效的解决了以往传统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降低了错误率,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减少审计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量,逐渐实现了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审计计算机辅助软件被开发出来,这势必将会成为我国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工作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3.3运用谈判技巧,减少分歧

在工程结算审计的过程中,各方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作为审计人员应该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运用审计的谈判技巧,在不损害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维护好各方的合作关系。谈判是一门艺术,只有充分了解了项目、业卞和施工单位等各方面的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谈判的技巧,提高效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使甲乙双方达到“双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