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8篇

时间:2023-06-26 10:16:22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1

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识途径。包括:1.丰富的图书馆资料。面对新时代渴求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校园学子, 图书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的中心,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保证音乐资料的相对充足。2.校园网上资源。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网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识是校园知识系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的歧义,根源主要是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划性。沃伦斯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1.师生互动、教师结构、教育制度的组织模式等学校教育的结构;2.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于学校的进程;3.从课程实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副产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历史的社会的功能中的各种结果的种种“意图性”或“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从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因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要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大方向衔接起来,进而组成协调的课程体系。

(注:本文为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J].上海教育,2001(22).

[2]靳玉乐.教学论丛书――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识途径。包括:1.丰富的图书馆资料。面对新时代渴求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校园学子, 图书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的中心,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保证音乐资料的相对充足。2.校园网上资源。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网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识是校园知识系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的歧义,根源主要是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划性。沃伦斯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1.师生互动、教师结构、教育制度的组织模式等学校教育的结构;2.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于学校的进程;3.从课程实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副产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历史的社会的功能中的各种结果的种种“意图性”或“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从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因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要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大方向衔接起来,进而组成协调的课程体系。

(注:本文为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j].上海教育,2001(22).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3

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4

 

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

[1] [2] 

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识途径。包括:.丰富的图书馆资料。面对新时代渴求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校园学子, 图书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的中心,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保证音乐资料的相对充足。.校园网上资源。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网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识是校园知识系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的歧义,根源主要是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划性。沃伦斯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师生互动、教师结构、教育制度的组织模式等学校教育的结构;.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于学校的进程;.从课程实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副产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历史的社会的功能中的各种结果的种种“意图性”或“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从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因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要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大方向衔接起来,进而组成协调的课程体系。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5

关键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探索与改革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音乐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且对声乐、乐理、器乐、视唱练耳、作曲常识、和声、音乐欣赏、伴奏编配等进行分科设置。不少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仅仅处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粗略接触相关乐器,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层面。但是音乐课程这么多,音乐教育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难度非常大。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少学生刚进校时,极度缺乏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持续强化音乐课程建设,优化和落实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完善音乐教学实践体系

高校要健全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结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切实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手段的优势,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授课、实习、实训等诸多方式。综合相关技能,将学生当作幼儿,开展互动授课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其次,可以把教学实习、校内实训、课程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的校内实训环境,增强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训平台上提升、增强、展示自身的音乐技能,并做好查漏补缺。

二、优化完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课程改革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契合幼儿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与音乐综合教学能力。不少高校转变音乐课程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为培养幼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夯实基础。基本素质涵盖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这两大基础课,它们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不少学校尝试着整合这些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内容。而且,不少高校把视唱练耳的相关技能训练和乐理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以增强理论知识讲授中的趣味性,提升视唱课学习的实效性。它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音乐技能涵盖了舞蹈、声乐、钢琴,学生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熟练地弹唱幼儿歌曲,增设齐奏、伴奏等形式。舞蹈课程要进行舞蹈的相关基本训练,强化幼儿舞、民族舞、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学前儿童的各种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同学们多模仿、多观察、多实践,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形式

学前音乐教育旨在让广大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作品和周围环境中的韵律美、音乐美,强化他们的音乐欣赏、歌唱韵律、乐器表演等意识和能力。高校要设置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性。让学生切实把握音乐的独特魅力;或让学生演奏相关乐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尽可能地体验音乐之美。比如以幼儿教师为角色定位的教学模拟大赛、艺术周、教学音乐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职业热情。再就是联系相关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见习、实习,确定具体化的实习内容,让学生持续地开展教育实习、见习。把幼儿园教学实习和模拟实习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明确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定幼师培养目标时要确定下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满足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师、专家学者、要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要融入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成果。要把握学生实践、运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水平,强化他们的探究能力与自主意识。学前音乐课程的所有教育活动与目标,都应该密切联系幼儿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切实培育出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较长的课程建设周期。所以各个学校要切实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音乐教育培训从业者要积极支持,加速改革音乐课程改革的脚步,强化职前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6

作者简介:卿扬(1974― ),男,四川宜宾人,上海大学直属党总支书记,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音乐美学、大众文艺理论等。

一、国内类似课程推行情况

据目前国内调研情况看,从我国目前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状态分析,在开展实施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将音乐会作为一种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极其罕见的。但近年我国个别高校不仅逐渐具备开展高水平普及性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表演团队等基本条件,而且愿意把音乐会形式融入针对普通大学生甚至社会公众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二批上线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为网友评论参与程度较高的12门课程之一。何平教授还有意识地总结了自己建设课程的一些经验,认为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有理论、有历史、有欣赏;形式上要有可听性、亲切感、现场感;教学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个典型的实践便是2014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推出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该课程从表演、讲解、录制三大课程团队建设到改革选课模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音乐会系列备选课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一则将音乐会变为一种课程形式,不仅能教育课堂现场的学生和观众,而且可以录制下来成为社会共享资源。二则既有的实践也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上海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没有这样做,一则可能是没有这个理念,二则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后者而言,实施该课程的教育改革难度极大,至少需要三个教学团队相互配合:①比较专业的音乐表演团队;②较高水平的主讲团队;③前期策划、课程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团队。

二、音乐会课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①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学生个体可以进行一般音乐鉴赏或音乐实践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处于可以进一步升华为音乐专业技能的萌芽状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凸显艺术素养的精神关照,对学生个体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潜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针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出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的特点。②所谓“音乐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体和主导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融合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在艺术教育中传递浓厚的人文关怀。③所谓“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立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寻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提高课程实践的有效性为重点、音乐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互补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集中探索音乐会作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条件和作用。

(2)课程目标。“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目标主要有两个:①探索实现课程目标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目标一致的有效途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应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探索课程创新模式即应以学生为本。构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第一步是发现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其次才是从这些方法中提炼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又符合现代社会“立德树人”要求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②构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点和市属普通高校特色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长出来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如此。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就应当立足于上海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资源,建构可推广的课程创新模式。

三、音乐会课程实施的情况

(1)课程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实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类专业教师独立完成,需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从课程分工上来看,有表演团队、讲解团队、录制团队。从成员来源上看,有校内人员、校外人员,或专业教师、专业学生。选择表演人员,严格而不苛刻,有分别地对待。本校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是表演团队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员是补充力量。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适当放宽条件,具有准专业以上演奏水准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课堂教学表演团队。讲解人员一般由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当。校内讲解教师事先进行统一培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明确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外请专业教师,由教改负责人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表明课程设置的缘由和意义、希望讲授的内容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本次课程改革外请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其所授内容以及上课的方式基本符合课程的预设,有的外请专业教师水平很高,上课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过了预期。录制团队,主要负责策划及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虽然一场音乐会可以包含音乐艺术的多项内容,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与单一的音乐艺术教学不同。如“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专门就交响音乐进行教学,它只是把交响音乐表演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其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音乐知识。而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却不仅是这样,它是要借用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会上展示专业的讲解,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某类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引导其自觉地在课外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说来:①以学带教,“选”“学”并举。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给予了学生方面很大的主动权,我们的音乐会场次、数量远多于一个学生需要选修的数量。这不仅意味着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场次没有选择修读,也可“免费”旁听。②寓教于乐,“演”“说”结合。课程把专业表演和专业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快乐,让观众不仅仅理解表象的音乐旋律,还能深入理解构成旋律的内在音乐元素与结构。③通过高标准的团队协作,在教学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该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其教学质量的源头在于讲解与表演团队,而这两个团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④创新选课及预约方式。每学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选课(每学期限选1000名学生左右),选课成功后即有选择参加音乐会的资格;从音乐学院网站“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预告中了解一学期中5场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场音乐会进行网上预约(每场限约300名学生),网上显示预约成功后即可在观摩音乐会时考勤;在音乐会演出前,必须使用本人学生证在考卡机上考勤。⑤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考试不可能采取严苛的闭卷考试形式,也不采用开卷考试考知识点的形式,而是让学生书写听课感想与总结,让他们从总结与回顾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3)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①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先期进行了三个月的策划和调查,初步确定了实施方案。随后通过表演、讲解和录音录像三组教师团队的联合与协作,音乐学院举行了三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新型授课活动。课堂效果与方案预期非常吻合,每次课程结束后,音乐学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员对观众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观众十分希望将此类音乐会列入选修课程;对于此课程的教学管理方式,805%的观众表示认同。②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实施了22场音乐会课程。每次上课,安排专人统计实际到场人数,包括选课学生和旁听观众。每次课后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上课效果等信息。在此过程中,适时结合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引入了音乐学院创新项目成员参与调研。③其后该课程仍然继续实施,截至2016年5月,共计顺利举办34场。

四、课程实施的特点和成效

(1)讲演并重,风格各异。课程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融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

(2)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西乐(弦乐、管乐、键盘)、声乐、民乐、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浓厚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7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程 音乐教育专业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业务能力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院校表演专业在教学性质上有所区别,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应注重实用性,突出师范性特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保证合理的教学进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和健全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要求。

一、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视唱练耳课程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工具性和服务性课程,这种全新意义的课程定位角度,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定位,对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进行“扬弃”式的教学改革。

视唱练耳是最为重要、最基础的工具性课程,说明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音乐专业课和理论课的教学,并能从根本上决定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视唱练耳是最基础的服务性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视唱练耳与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之间知识的交叉与相融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对所学知识做系统整合,达到1+1>2的效果。如和声学、合唱、指挥、钢琴等课程内容均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创新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内容等方面,通常都表现得比较“正统”。如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导致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较为单一;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唯视唱练耳教学而教学,缺少主动的“服务意识”等表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精才型”为主的培养模式,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部级专业音乐学院;二是以“通才型”为主的培养模式,如各类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艺术系,或地方师范大学中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艺术系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以培养“通才型”为主的音乐院校,往往盲目地照搬“精才型”院校的办学模式,忽视了具体的办学实际,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鉴于课程建设角度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我们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突出视唱练耳是最为重要、最基础的工具性课程和服务性课程的特征,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是:

1.教学内容服务于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体现了音乐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交叉与相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采用双向交流、讨论式、启发式、直观性和赏识教育等综合性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和谐、愉快中形成良性互动。

3.对学生考核形式的改革。实行定期的单元专业汇报,把考试变成汇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汇报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并在教师指导下,参照大赛的组织形式,由学生自己组织并担任评委。角色的换位带来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科学地规范平时成绩管理。把学生的出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单元汇报成绩等做具体的分数量化。增强考核的透明度,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些办法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改革,也是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改革。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三、个性化的教学特点

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激情,教学业务娴熟,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方式、手段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教学中应着力提倡以下几个方面:

1.讲台好似舞台,教师既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表演者,也是一个高超的导演。作为“演员和导演”,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的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魅力。

2.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切实提高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青年教师应当有紧迫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业务钻研上,在“学问”上狠下功夫。树立终身学习观,努力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以德服人,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从根本上处理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突出师范音乐教育特点,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将会大大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涉及许多相关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诸如范唱能力,钢琴演奏与伴奏能力,乐理、和声、曲式等相关学科的分析能力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手段和娴熟灵活的授课方式,唯此,才可能谈得上组织良好的教学。在“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活动中,希望每一位教师继续用无比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来鼓舞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出色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大学 音乐鉴赏

时至今日,多元一词对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信息多元、教育多元、传播多元等等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世界,人类社会无论从生产方式上,还是精神生态上都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带来了人们生存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改变,从而引起了文化层面势不可挡的更新。面对此情此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历史演变中,新的文化形式不断应运而生,也将层出不穷。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什么又是多元文化教育?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就是集中人类一切精神财富,囊括一切民族特征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多种意识形态交融的混合体。也许,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然而仍未能对多元文化的定义提供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我们对多元文化内涵认识上的模糊,原因在于我国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起步比较晚,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不到二十年,更由于多元文化涉及的研究领域甚广,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涉及到多元文化的介入和移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很难根据一种思维方法去理解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目的是要研究当时盛行的族群运动,多元文化教育是渴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不同文化团体、族群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尊重欣赏他人的文化,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并帮助其树立团体意识,尊重意识,对不同民族文化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从而帮助弱势学生走向进步,建立自信,使优势学生更加完美,最终培养他们的社会行动力以服务人类。显然,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整个人类服务,而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这也就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 多元性

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共同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多元文化自问世以来不及百年,然而却形成了当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多元文化的最大特质就是文化呈现了多元的态势,不再是一种文化独领,而是百花齐放,各领千秋。

(二) 互补性

多元文化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自由发展同时又能互相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各民族人民用劳动、智慧、胆略和勇气不断创造和更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文学、艺术、风俗、哲学、饮食与宗教,这些文化相互协调,更加丰富。在互补的作用下形成了文化内部的创新,显然,这是多元文化的又一特色。

(三) 包容性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而尊重差异并不是倡导文化相对主义,是意味着将更多有进步意义的文明成果应用到人类社会当中,包容是形成飞跃,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须手段。只有不同民族间的异质文化不断地争鸣和交锋才能刺激一种文化固有的顽强生命力,才能诱发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创新,使冲突的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落后文化将被先进文化同化,先进文化也能从落后文化中吸取借鉴和营养。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世界音乐大背景为教学基础

如前文所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最终不同的文化又会衍生出价值平等的、种类繁多的多元音乐文化体系。顾名思义,世界音乐表现出的是无价值的差距,而仅存于种类的差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授课当中,教学内容应涵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音乐曲风。时下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音乐才能反映世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从事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好听的音乐来。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影视剧都和日本一些作曲家合作,创作出了人文内涵非常雄厚的音乐作品,比如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就是日本著名作曲家藤原育郎的作品,为此,很多不明理的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选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而要选用一个外国人的作品。这正是说明了目前还有很多人不懂得音乐人类学的内涵:音乐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的财富,而世界没有国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才能创作出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人类学最根本的要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很多武侠电视剧都以日本著名作曲家横山菁儿作品《英雄的黎明》作为插曲,众所周知,横山菁儿是日本音乐界的元老级人物,音乐底蕴极深,他的作品风格跌宕大气,往往能给人酣畅淋漓之感。采用他的音乐作背景往往情景交融,达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以文化内涵作为理解音乐的一把锁

音乐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概念、价值、功能和意义,只有将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去理解,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真谛。鉴赏一种音乐,如鉴赏者若没有对其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是很难走近认识它和接纳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认为:文化内涵是理解一种音乐的前提,这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超越,对音乐人类学的一种认知和深化。比如,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正是因为这首歌符合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或者说,听到这首歌能唤醒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思念,所以它成为了红色经典。余秋雨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经典就是要反映时代,并要超越时代。”如果没有对当时文化特征的理解,就无法理解《南泥湾》这首歌的内涵,我们有很多红色歌曲,军旅歌曲都是因为反映时代文化特征而成为了经典,成为了人们念念不忘的回忆,这就是文化对于音乐的意义。

(三)用心感受多元文化带给音乐的魅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用多元的方式去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魅力,而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感受鉴赏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这种教学方式以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为标志,它既不是一种以演唱演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一种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一种以音乐文化的感受与鉴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民族信仰、价值观、行为等来聆听音乐的音响,从而达到认识音乐的体裁与形式,最终了解具体可感的音乐文化生活,理解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实现发展学生对不同文化中音乐的判断能力与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音乐文化的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词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在晚唐时期,而事实上,它最开始出现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汉乐府作为最早的音乐机构,后来成为了中国最原始的文学体裁。这都能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由于受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念体系。甚至影响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情,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重燃国人情感,培养本土音乐感情。

(二) 领会世界音乐文化

音乐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就有多少种民族文化,每一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它们平等地共同存着。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在充分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通过鉴赏和接纳世界音乐,来认识其它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与之进行对话与交流。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和领会世界民族音乐,体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理念

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同时,能够放眼世界,领略千变万化、璀璨夺目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树立和形成大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今音乐鉴赏教学的崭新使命。

当今音乐教育中提倡的多元文化视野跨文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界的重视。在近几年,我国的中小学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中越来越重视多元化教育,音乐欣赏的内容不仅仅是中国的本土音乐,还把欣赏内容拓展到世界音乐文化中去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曲风、各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让他们理解和接纳每一种音乐文化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就目前,这样的教育理念正逐渐的推崇到高校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在我国的部分高校里,这样的教育理念已经应用到了音乐鉴赏教学中,所以就多元文化教育这样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是我们需要积极去尝试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美]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美]威廉・M・坎贝尔.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