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量化策略研究8篇

时间:2023-06-28 10:01:01

量化策略研究

量化策略研究篇1

一、行业轮动策略

在国外,板块轮动一直作为一种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实践。板块轮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系统的预测到不同的经济板块(或行业)跑赢(或差于)市场。而且,运用板块轮动策略的投资者们相信这种相对的绩效,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从一个板块转向另一个板块所带来的收益。

国外不少的研究文章发现,板块的表现并不一致,或者说提前(滞后)于经济周期阶段。Hou(2007)发现了板块的提前/滞后效应,原因是新信息经济的到来。Hong,Torous和Valkanov(2007),还有Eleswarapu和Tiwari(1996)的研究认为,和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板块,如零售,金属材料,服务业和石油板块,引领着市场长达两个月之久。Menzly和Ozbas(2004)证明,行业绩效的时机和该行业在生产消费供应链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于上游和下游行业间的某种稳定的滞后关系。文章结论表明,基础材料板块是经济复苏阶段第一个启动的板块,随后是制造业。Stovall(1996)发现,处于消费末端的消费者相关的行业,如耐用消费品行业,是从衰退到复苏阶段的过程中最后启动的行业。Sassetti和Tani(2003)关于板块基金收益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周期中期,板块转换是个成功的策略。然而,他们同样发现,长期的投资者优于市场指数。相对而言,Tiwari和Vijh(2005)就质疑投资者将资金运用于板块间轮动的能力。他们研究是基于一个板块基金数据,从1972年到1999年的数据,结果显示,板块轮动的投资者缺乏选择板块与时点的能力,并且在修正风险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超额收益。

当前,国内的文献研究多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研究投资者行为推动的板块轮动现象进行研究的。何诚颖(2001)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的板块轮动现象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并可分为个股投机、板块投机和大盘投机三类,然后文章运用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对板块现象分析,引用Shiller(1989)一文中的两类投资者(噪音交易者和知情下注交易者)的假设对板块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认为板块现象是一种市场投机,而且其形成与中??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密切相关。陈梦根、曹凤岐(2005)一文从市场中不同证券之间的价格关系出发研究股票价格间的冲击传导机制,认为在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新兴市场中,投资者受政策预期主导,决策与行为趋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股价冲击传导的动态作用机制,整个市场显著的表现为板块联动、股价齐涨齐跌现象。文章实证研究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中,不同的行业板块在股价冲击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不同,也即存在着板块轮动的特征,但是证券市场股价波动的市场性显著地超过了不同行业板块的独立性,不同行业间的组合投资策略的绩效并非最佳。还有少量的文献研究认为存在着其他一些因素如资金流动,庄家炒作等也可以对板块轮动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可以看出我国股市板块轮动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板块现象的描述和测量,以及对板块轮动现象进行解释,且目前这些解释还多是停留在定性理解层面,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另一方面将板块轮动现象作为投资策略应用于投资实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尽管板块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分类,然而以行业属性划分板块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投资决策应用最广泛的板块概念。

二、动量策略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高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率仍然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即股票的表现情况有延续原来运动方向的趋势。反转效应也称反向效应,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收益率高的股票,会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会表现较差;表现差的股票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其收益率会出现逆转趋势。

国外对于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始于1985年,DeBondt和Thaler基于1926年至1982年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数据,采用相等权重在赢家组合(也称为赢者组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收益率高的股票)和输家组合(也称为输者组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上的方法,结果证实赢者组合的收益显著小于输者组合。然后,金融经济学者开始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做出进一步探索,分别在不同的市场验证其存在与否。Chan(1988)研究发现股票在前期表现的好或者表现不好,这种表现在后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的,这与市场风险随时间的变化有密切联系。随着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日益增多,其研究方法也趋于成熟。Jegadeesh和Titaman(1993)基于美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数据对动量效应的存在性验证时所设计的动量策略被后来的研究者广为采用,这种经典方法也称为传统的动量策略。后来大量金融经济学家采用Jegadeesh和Titaman设计的策略,针对所研究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存在性验证。Chang(1995)研究发现日本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具有短期的反转效应。Kaul和Conazd(1998)在研究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1926年至1989年间的股票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时,构造8种不同的投资时间期限,发现大约50%的投资策略组合具有显著性超额收益,在具有显著性收益的策略组合里面,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所占的比 例基本相等。Rouwenhorst(1998)在研究欧洲地区的证券市场时,选取了十二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股票收益在长期上没有明显的持续现象,而在中短期,股票市场的收益有持续现象;另外,在公司资产规模上做了对比,资产规模大或小的公司都具有动量效应,但是规模较小的公司的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在统计上表现更为显著。Schiereck(1999)在针对德国股票市场的日交易数据实证分析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结果显示德国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表现在中期,反转效应则表现在短期和长期。Ahme和Nusrct(1999)在基于7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股价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发现了股票价格在长期的表现均出现反转效应。Hamed和Ting(2000)以马来西亚的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对股票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做实证研究,研究得出马来西亚证券市场和日本的证券市场的反转效应的时间基本一致,表现在短期。

在国内,吴冲锋和朱战宇(2005)研究我国沪深股票市场股票价格行为时,考虑我国市场的卖空限制,在运用重叠抽样方法,在形成期考虑收益率和交易量对股票进行排序,建立动量策略模型,考察动量策略的盈利情况,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不存在动量效应。郝静轩(2006)通过滞后期、加权收益计算等改进的动量策略,考察改进后的交易策略对赢家组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改进的动量策略对赢家组合的收益有明显的提升。东凯(2010)研究动量策略的改进方法中,通过设定月度市盈率作为阂值来调整投资组合的方法显示,改进的动量投资策略的收益表现好于大盘的表现。张荣武,何丽娟和聂慧丽(2013)就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运用HS模型的基础上,将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分为套利惯性投资者、动量交易投资者以及消息观察者,从三者的对技术和基本面的不同的关注视角出发,分别研究他们的投资决策对A股价格的不同影响。经验证,套利惯性投资者的一系列行为决策会加剧股市的反转效应,套利惯性投资者和动量交易者的决策行为均可以引发股市的动量效应。王俊杰(2013)对动量交易策略的择时上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动量策略交易时,在形成期之后,不直接购买,而是经过一定的滞后期再进入持有期,效果优于市场平均收益和传统动量策略方法。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成熟发达的美证券市场,还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支持证券市上存在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就我国A股市场而言,对于动量效应和反转效的存在期的长短上程度上,由于采用的股票样本和研究时间区间不一样,国内者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

三、基本面策略

在传统资本市场理论中,价值投资并没显著的地位,当时的主流思想为有效市场假说,即市场能够完全准确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即投资者无法通过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等手段得到超额收益。但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效市场并不真正存在,投资收益并不能完全由风险来解释;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存在偏离内在价值的情况,通过研究价格的偏差波动,能够实现正的超额收益,从而驳斥了经典EMH假设。基于市场非有效性,BenjaminGraham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其在《证券分析》中将其定义为:“基于详尽的分析,对本金的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通俗而言就是通过基本面的分析,同时考量一定的安全边际的选择投资策略。

在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普及并被接受之后,国外学者针对价值投资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检验。Fama和French于1992年,针对1963年至1990年在NYSE,AMEX,NASDQ上市的股票,将其分别按B/M与E/P指标进行研究。其研究显示:随着B/M及E/P分组标记的组别增加,其月收益率有明显的递增现象,同时,这一现象无法用公司的beta值来解释,这也就说明价值型的股票确实能够较成长型股票带来超额收益。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根据1963年至1990年在NYSE与AMEX上市的股票,针对高B/M的公司?^低B/M公司平均收益更高的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不仅在根据B/M排名形成公司组合的投资策略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同时在根据C/P、销售增长率和E/P排名形成公司组合的投资策略也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Fama和French于1998年,针对包括美国、EAFE国家成熟市场以及16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市场再次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根据B/M,C/P,E/P和D/P区分价值股和成长股,从而形成投资组合。在13个成熟市场以及16个新兴市场中,均发现价值组合相较于成长股组合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国内学者也对利用估值指标进行的投资策略进行了检验。王孝德与彭燕(2002)针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与国外成熟市场类似,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也能得到较高的超额收益。卢大印、林成栋、杨朝军(2006)根据股价、B/M、S/P以及E/P作为指标确定投资组合,发现价值型的投资组合确实有高于成长型股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林树、夏和平、张程(2011)基于B/M、C/P、E/P及GS,针对我国A股市场构造了投资组合,研究表明以单变量构成的组合中,大多价值型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两年明显高于成长型投资组合;而以双变量构成的投资组合较单变量的显著性更高。即在中国股票市场,基于估值指标的投资策略仍然使用。

通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实证检验发现,价值投资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均能够产生正的投资收益,即根据公司的估值指标、财务指标均能有效的预测将来的公司收益,形成正投资回报的投资策略。

量化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 量化投资;行业轮动策略;动量策略;基本面策略

量化投资是指借助统计方法、数学模型来指导投资,其本质是定性投资的数量化实践,其区别于定性投资研究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决策依据是数据模型,而非人为判断。近年来,量化投资凭借业绩稳定,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量化投资策略的几个主流策略的研究现状。

一、行业轮动策略

在国外,板块轮动一直作为一种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实践。板块轮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系统的预测到不同的经济板块(或行业)跑赢(或差于)市场。而且,运用板块轮动策略的投资者们相信这种相对的绩效,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从一个板块转向另一个板块所带来的收益。

国外不少的研究文章发现,板块的表现并不一致,或者说提前(滞后)于经济周期阶段。Hou(2007)发现了板块的提前/滞后效应,原因是新信息经济的到来。Hong,Torous和Valkanov(2007),还有Eleswarapu和Tiwari(1996)的研究认为,和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板块,如零售,金属材料,服务业和石油板块,引领着市场长达两个月之久。Menzly和Ozbas(2004)证明,行业绩效的时机和该行业在生产消费供应链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于上游和下游行业间的某种稳定的滞后关系。文章结论表明,基础材料板块是经济复苏阶段第一个启动的板块,随后是制造业。Stovall(1996)发现,处于消费末端的消费者相关的行业,如耐用消费品行业,是从衰退到复苏阶段的过程中最后启动的行业。Sassetti和Tani(2003)关于板块基金收益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周期中期,板块转换是个成功的策略。然而,他们同样发现,长期的投资者优于市场指数。相对而言,Tiwari和Vijh(2005)就质疑投资者将资金运用于板块间轮动的能力。他们研究是基于一个板块基金数据,从1972年到1999年的数据,结果显示,板块轮动的投资者缺乏选择板块与时点的能力,并且在修正风险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超额收益。

当前,国内的文献研究多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研究投资者行为推动的板块轮动现象进行研究的。何诚颖(2001)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的板块轮动现象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并可分为个股投机、板块投机和大盘投机三类,然后文章运用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对板块现象分析,引用Shiller(1989)一文中的两类投资者(噪音交易者和知情下注交易者)的假设对板块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认为板块现象是一种市场投机,而且其形成与中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密切相关。陈梦根、曹凤岐(2005)一文从市场中不同证券之间的价格关系出发研究股票价格间的冲击传导机制,认为在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新兴市场中,投资者受政策预期主导,决策与行为趋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股价冲击传导的动态作用机制,整个市场显著的表现为板块联动、股价齐涨齐跌现象。文章实证研究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中,不同的行业板块在股价冲击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不同,也即存在着板块轮动的特征,但是证券市场股价波动的市场性显著地超过了不同行业板块的独立性,不同行业间的组合投资策略的绩效并非最佳。还有少量的文献研究认为存在着其他一些因素如资金流动,庄家炒作等也可以对板块轮动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可以看出我国股市板块轮动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板块现象的描述和测量,以及对板块轮动现象进行解释,且目前这些解释还多是停留在定性理解层面,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另一方面将板块轮动现象作为投资策略应用于投资实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尽管板块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分类,然而以行业属性划分板块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投资决策应用最广泛的板块概念。

二、动量策略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高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率仍然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即股票的表现情况有延续原来运动方向的趋势。反转效应也称反向效应,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收益率高的股票,会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会表现较差;表现差的股票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其收益率会出现逆转趋势。

国外对于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始于1985年,DeBondt和Thaler基于1926年至1982年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数据,采用相等权重在赢家组合(也称为赢者组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收益率高的股票)和输家组合(也称为输者组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上的方法,结果证实赢者组合的收益显著小于输者组合。然后,金融经济学者开始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做出进一步探索,分别在不同的市场验证其存在与否。Chan(1988)研究发现股票在前期表现的好或者表现不好,这种表现在后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的,这与市场风险随时间的变化有密切联系。随着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日益增多,其研究方法也趋于成熟。Jegadeesh和Titaman(1993)基于美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数据对动量效应的存在性验证时所设计的动量策略被后来的研究者广为采用,这种经典方法也称为传统的动量策略。后来大量金融经济学家采用Jegadeesh和Titaman设计的策略,针对所研究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存在性验证。Chang(1995)研究发现日本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具有短期的反转效应。Kaul和Conazd(1998)在研究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1926年至1989年间的股票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时,构造8种不同的投资时间期限,发现大约50%的投资策略组合具有显著性超额收益,在具有显著性收益的策略组合里面,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所占的比 例基本相等。Rouwenhorst(1998)在研究欧洲地区的证券市场时,选取了十二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股票收益在长期上没有明显的持续现象,而在中短期,股票市场的收益有持续现象;另外,在公司资产规模上做了对比,资产规模大或小的公司都具有动量效应,但是规模较小的公司的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在统计上表现更为显著。Schiereck(1999)在针对德国股票市场的日交易数据实证分析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结果显示德国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表现在中期,反转效应则表现在短期和长期。Ahme和Nusrct(1999)在基于7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股价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发现了股票价格在长期的表现均出现反转效应。Hamed和Ting(2000)以马来西亚的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对股票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做实证研究,研究得出马来西亚证券市场和日本的证券市场的反转效应的时间基本一致,表现在短期。

在国内,吴冲锋和朱战宇(2005)研究我国沪深股票市场股票价格行为时,考虑我国市场的卖空限制,在运用重叠抽样方法,在形成期考虑收益率和交易量对股票进行排序,建立动量策略模型,考察动量策略的盈利情况,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不存在动量效应。郝静轩(2006)通过滞后期、加权收益计算等改进的动量策略,考察改进后的交易策略对赢家组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改进的动量策略对赢家组合的收益有明显的提升。东凯(2010)研究动量策略的改进方法中,通过设定月度市盈率作为阂值来调整投资组合的方法显示,改进的动量投资策略的收益表现好于大盘的表现。张荣武,何丽娟和聂慧丽(2013)就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运用HS模型的基础上,将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分为套利惯性投资者、动量交易投资者以及消息观察者,从三者的对技术和基本面的不同的关注视角出发,分别研究他们的投资决策对A股价格的不同影响。经验证,套利惯性投资者的一系列行为决策会加剧股市的反转效应,套利惯性投资者和动量交易者的决策行为均可以引发股市的动量效应。王俊杰(2013)对动量交易策略的择时上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动量策略交易时,在形成期之后,不直接购买,而是经过一定的滞后期再进入持有期,效果优于市场平均收益和传统动量策略方法。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成熟发达的美证券市场,还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支持证券市上存在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就我国A股市场而言,对于动量效应和反转效的存在期的长短上程度上,由于采用的股票样本和研究时间区间不一样,国内者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

三、基本面策略

在传统资本市场理论中,价值投资并没显著的地位,当时的主流思想为有效市场假说,即市场能够完全准确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即投资者无法通过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等手段得到超额收益。但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效市场并不真正存在,投资收益并不能完全由风险来解释;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存在偏离内在价值的情况,通过研究价格的偏差波动,能够实现正的超额收益,从而驳斥了经典EMH假设。基于市场非有效性,BenjaminGraham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其在《证券分析》中将其定义为:“基于详尽的分析,对本金的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通俗而言就是通过基本面的分析,同时考量一定的安全边际的选择投资策略。

在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普及并被接受之后,国外学者针对价值投资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检验。Fama和French于1992年,针对1963年至1990年在NYSE,AMEX,NASDQ上市的股票,将其分别按B/M与E/P指标进行研究。其研究显示:随着B/M及E/P分组标记的组别增加,其月收益率有明显的递增现象,同时,这一现象无法用公司的beta值来解释,这也就说明价值型的股票确实能够较成长型股票带来超额收益。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根据1963年至1990年在NYSE与AMEX上市的股票,针对高B/M的公司^低B/M公司平均收益更高的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不仅在根据B/M排名形成公司组合的投资策略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同时在根据C/P、销售增长率和E/P排名形成公司组合的投资策略也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Fama和French于1998年,针对包括美国、EAFE国家成熟市场以及16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市场再次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根据B/M,C/P,E/P和D/P区分价值股和成长股,从而形成投资组合。在13个成熟市场以及16个新兴市场中,均发现价值组合相较于成长股组合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国内学者也对利用估值指标进行的投资策略进行了检验。王孝德与彭燕(2002)针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与国外成熟市场类似,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也能得到较高的超额收益。卢大印、林成栋、杨朝军(2006)根据股价、B/M、S/P以及E/P作为指标确定投资组合,发现价值型的投资组合确实有高于成长型股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林树、夏和平、张程(2011)基于B/M、C/P、E/P及GS,针对我国A股市场构造了投资组合,研究表明以单变量构成的组合中,大多价值型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两年明显高于成长型投资组合;而以双变量构成的投资组合较单变量的显著性更高。即在中国股票市场,基于估值指标的投资策略仍然使用。

通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实证检验发现,价值投资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均能够产生正的投资收益,即根据公司的估值指标、财务指标均能有效的预测将来的公司收益,形成正投资回报的投资策略。

四、结语

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行业轮动策略、动量策略和基本面策略等主流的量化投资策略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未来,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逐渐规范和国际化,以及量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关量化投资策略的深入研究以及新策略的创造一定会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量化策略研究篇3

【关键词】量化投资 特点 策略 发展

一、引言

量化投资在国外的实践已经有了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量化投资起步较晚,从2004年开始出现量化投资的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对冲手段,直到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之后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开始涉足量化投资。[1]

2015年的中国股市跌宕起伏,杠杆配资引发了大幅上涨和断崖式下跌,股市出现罕见的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奇观,众多机构投资者和散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其中少数量化投资基金在大幅波动的市场中却表现相对稳定。量化投资基金和量化对冲策略的稳健,很快引起了全市场的关注,也成为近期银行、券商、信托等机构追捧的新的产品模式。

在此背景下,作者在本文中对于量化投资的概念、特点、策略、理论基础和发展做一个总结,希望为量化投资研究和实践做一些参考。

二、量化投资解读

(一)量化投资的定义

量化投资在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对于量化投资的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对于量化投资的定义为:

量化投资是指将投资者的投资思想或理念转化为数学模型,或者利用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情况进行模拟进而判断市场行为或趋势,并交由计算机进行具体的投资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二)量化投资的特点

1.投资决策中能够客观理性,克服人类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传统投资的分析决策,大多数方面都由人工完成,而人并非能做到完全理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很难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2]量化投资运用模型对历史和当时市场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检测,模型一经检验合格投入正式运行后,投资决策将交由计算机处理,一般情况下拒绝人为的干预,这样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受人的情绪化的影响将很小,投资过程可以做到理性客观。

2.能够通过海量信息的大数据处理,提高投资决策效率。我国股票市场上有近3000只股票,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包括政策、国内外经济指标、公司公告、研究报告等,投资者靠自己手工的筛选根本就是力不从心。量化投资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量化投资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对其进行辨别、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并做出投资决策,大大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提高了投资决策效率。

3.能够实现精准投资。传统的投资方法中认为投资是一门艺术,投资决策需要的是投资者的经验和技术,投资者的主观评价起到决定作用。而量化投资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套利策略中,它能做到精准投资。例如在股指期货套利的过程中,现货与股指期货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时就能进行套利,量化投资策略和交易技术会抓住精确的捕捉机会,进行套利交易来获利。另外,在控制头寸规模方面,传统的投资方法只能凭感觉,并没有具体的测算和界定,而量化投资必须要设定严格精确的标准。[3]

4.能够快速反应和决策,把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量化投资往往利用高速计算机进行程序化交易,与人脑相比它能够迅速发现市场存在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具有反应快速、把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的特点。量化投资在速度上最出色的运用就是高频交易,与低频交易相对,高频交易是通过高速计算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并完成交易。[4]

5.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与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的是,量化投资在获得较高超额收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业绩也更为稳定。相关研究显示,1996年至2005年期间,量化投资基金与以所有传统主动型投资基金和偏重于风险控制的传统主动型投资基金的信息比率对比情况中,量化投资基金的信息比率都是最高,说明量化投资相对于传统投资,能够在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三、量化投资的策略

一般的量化投资的策略指的是用来实现投资理念或模拟市场行为判断趋势从而获取收益的模型。量化投资需要权衡收益、风险、交易成本、具体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这些方面会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有时候量化投资策略模型也会将风险、成本等方面融合在模型中。

(一)国外量化投资策略的分类

国外习惯上将量化投资的策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阿尔法导向的策略,另一类是贝塔导向的策略。阿尔法策略(alpha strategy)是通过量化择时和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的头寸大小来获取收益的策略;贝塔策略(beta strategy)是通过量化的手段复制指数或者稍微的超出指数收益的策略。[6]相比而言,量化指数的贝塔策略相对更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所说的量化投资的策略指的是阿尔法策略(alpha strategy)。

阿尔法策略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理论驱动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

理论驱动模型是比较常见的类型,这些策略是运用已经存在的经济、金融学的理论,构建策略模型,进行投资决策。理论驱动模型根据输入的数据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类,主要有基于价格相关数据的策略和基于基本面数据的策略。

数据驱动模型广泛的被运用于股票、期货和外汇市场,因为采用的数学工具更为复杂,相对而言难于理解,目前使用的还不是很多。与理论驱动模型不同,数据驱动模型认为进行投资决策其实是不需要理论的支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数据(例如交易所的价格数据)中识别出某种行为模式或市场趋势,进而进行预测或者解释未来的模式,从中获取收益。

(二)我国量化投资策略的分类

国内比较常见的量化投资策略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投资标的所在市场分类区分的量化投资策略,分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量化投资策略。现货市场包括股票市场、ETF市场和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包括商品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期权与其他衍生品市场,国内运用较多的是投资于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等期货市场。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判断趋势的单边投机策略和判断波动率的套利交易策略。[7]单边投机策略主要包括量化选股和量化择时,套利交易策略主要包括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期权套利、另类套利策略等,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这种分类方式。

四、量化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投资理论的发展

量化投资的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Markowitz(1952)[8]第一次把数理工具引入到金融研究领域,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和风险报酬与有效前沿的相关概念,这是量化投资接受的最早的严肃的学术成果。Sharpe(1964)[9]、Litner(1965)[10]、Mossin(1966)[11]在马克维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是如今度量证券风险的基本的量化模型。

20世纪60年代,Samuelson(1965)与Fama(1965)[12]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这为后来在新闻量化交易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支持。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对于衍生品的定价成为当时研究的重点。Black和Scholes(1973)[13]将数学方法引入金融定价,他们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B-S模型),为量化投资中对衍生品的定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该理论之后,Ross(1976)[14]根据无套利原则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该理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完善和发展,为量化投资中的多因素定价(选股)模型提供了基础,这也是Alpha套利的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期权定价理论倒向微分方程求解;“金融工程”概念得以产生,金融工程着力于研究量化投资和量化交易。同期,学者们从有效市场理论的最基本假设着手,放宽了假设条件,形成了金融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行为金融学。

20世纪90年代,金融学家更加注重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产生了诸多的数量化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风险管理数量模型是VaR(Value at Risk)模型,这是量化投资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15]

20世纪末,数理金融对于数学工具的引入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重大的突破无疑是非线性科学在数理金融上的运用,非线性科学的出现为金融科学量化手段和方法论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16],尤其在混合多种阿尔法模型而建立混合模型时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技术。

(二)量化投资的数学和计算基础

量化投资策略模型的建立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主要有随机过程、人工智能、分形理论、小波分析、支持向量机等。[17]随机过程可以用于金融时序数列的预测,在现实中经常用于预测股市大盘,在投资组合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优化投资组合;人工智能的很多技术,例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可以运用于量化投资;分形理论用于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小波分析主要用于波型的处理,从而预测未来的走势;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运用于数据驱动模型,还可以运用于设置模型的细节;支持向量机可以分析数据,识别模式,用于分类和回归分析。

五、国内外量化投资实践的发展

(一)国外量化投资实践的发展

本文认为量化投资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68年:对冲阶段。该阶段是量化投资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具体的量化投资实践很少,主要是为量化投资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量化投资脱胎于传统投资,对抗市场波动,通过对冲稳定Alpha收益,但收益率低了。

2.第二阶段从1969年至1974年:杠杆阶段。在该阶段,量化投资从理论走入了实践。在投资思路上,因为原本的Alpha策略收益有限,通过放杠杆扩大第一阶段的稳定收益。实践方面,1969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爱德华・索普(Ed Thorp)开办了第一个量化对冲基金,进行可转债套利,他是最早的量化投资的者使用者。1971年,巴莱克国际投资公司(BGI)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被动量化基金,标志着量化投资的真正开始。

3.第三阶段从1975年至2000年:多策略阶段。在这一阶段,虽有一定的挫折,但总体上量化投资得到了平稳的发展。在投资思路上,由于上一阶段通过杠杆放大收益的副作用产生,放大以后的波动率又增大,从而转向继续追求策略的稳定收益,具体的手段是采用多策略稳定收益。实践方面,1977年,美国的富国银行指数化跟踪了纽约交易所的1500只股票,成立了一只指数化基金,开启了数量化投资的新纪元。[18]1998年,据统计共有21只量化投资基金管理着80亿美元规模的资产。[19]

4.第四阶段从2000年至今:量化投资阶段。这一阶段,量化投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投资思路上,运用量化工具,策略模型化,注重风险管理。在实践方面,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全球对冲基金的规模由2000年的3350亿美元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上升至危机发生前的1.95万亿美元,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对冲基金规模有较大的回落,直到2008年之后,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对冲基金规模才开始反弹。

(二)我国量化投资的发展

本文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量化投资的发展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10年: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没有足够的金融工具,量化投资在我国发展缓慢。2004年8月,光大保德信发行“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该基金借鉴了外方股东量化投资管理理念,这是我国最早的涉足量化投资的产品。2010年4月16日,准备多年的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在中金所的上市,为许多对冲基金的产品提供了对冲工具,从此改变了以前我证券市场只能单边进行做多的情况。

2.第二阶段从2011年至2013年:成长阶段。2011年,被认为是我国量化对冲基金元年,[21]而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ETF和分级基金的丰富和发展,券商资管、信托、基金专户和有限合伙制的量化对冲产品的发行不断出现,这个阶段的量化投资真正意义上开始发展,促使该阶段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股指期货的出现。[20]

3.第三阶段从2014年至今:迅猛发展阶段。2014年被认为是“值得载入我国私募基金史册的一年”,基金业协会推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的登记备案制,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全面阳光化,加速了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其中包括量化对冲型私募产品。2014年称得上我国量化对冲产品增长最迅速的一年,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各类机构在量化对冲产品上的规模均有很大的发展,部分金融机构全年销售的量化对冲基金规模超过了百亿。

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于2月9日正式推出,这对于对我国的量化投资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4月16日,上证50与中证500两只股指期货新品种的上市给量化投资带来更多的策略的运用,金融衍生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量化投资提供更多的丰富对冲手段,也提供了更多的套利机会。

六、总结

量化投资的技术、策略、硬件设施条件都在飞速的发展,与传统的投资方式相比,量化投资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量化对冲产品,以其长期稳健的收益特征,成为目前“资产荒”下对信托、理财产品和固定收益产品良好的替代产品。未来随着我国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国债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股指期货市场未来逐步恢复正常,量化投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徐莉莉.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R].渤海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专题研究报告,2012.

[2]廖佳.揭开量化基金的神秘面纱[J].金融博览(财富),2014,(11):66-68.

[3]王力弘.浅议量化投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投资,2013,(02):202.

[4]Durbin,M. All About High-Frequency Trading: The Easy Way To Get Started[M]. McGraw-Hill Press,2010.

[5]蒋瑛现,杨结,吴天宇,等.海外机构数量化投资的发展[R].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数量化系列研究报告,2008.

[6]Rishi K. Narang.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Simple Truth about Quantitative Trading[M]. Wiley Press,2012.

[7]丁鹏.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8]Markowitz,H.M.. 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52,2:77-91.

[9]Sharpe,W.F.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10]Lintner.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5,47(1):13-37.

[11]Mossin.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J]. Econometrica,1966,Vol.34(4):768-783.

[12]Fama,Jensen,and Roll.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9,(12)34-36.

[13]Black Fischer,and Myron Scholes,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3):637-654.

[14]Ross.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6,13(3):341-360.

[15]Jorion,Philippe.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3rd ed.)[M]. McGraw-Hill Press,2006.

[16]戴军,葛新元.数量化投资技术综述[R].国信数量化投资技术系列报告,2008.

[17]丁鹏.量化投资与对冲基金入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8]郭喜才.量化投资的发展及其监管[J].江西社会科学,2014,(03):58-62.

[19]Ludwig B.,Chincarini. The Crisis of Crowding: Quant Copycats,Ugly Models,and the New Crash Normal[M]. Wiley Press,2013.

[20]曾业.2014年中国量化对冲私募基金年度报告[R].华宝证券:对冲基金专题报告,2015.

[21]严高剑.对冲基金与对冲策略起源、原理与A股市场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81-83.

量化策略研究篇4

关键词:泽泻;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策略

泽泻在我国各个版本的药典中都有相应的记载,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或者应用在中药制剂中,主要药用功能有利水、泄热等。作为一种应用历史非常久远的中药,发展前景非常好,我国很多古典医学著作中都将其奉为上品,但是现阶段,我国药典中对泽泻并未进行定性,也未进行定量。

1 泽泻介绍

1.1 植物形态

泽泻系多年生沼泽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5~54cm,叶鞘宽5~20mm,叶片呈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宽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圆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生出,总花梗通常为5~7,轮生,集成大形的轮生状圆锥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伞状排列;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绿色,广卵形,长2~3mm,宽1.5mm;花瓣3,白色,倒卵形,较萼短;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约1mm,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1.2 生长环境与资源分布

野生泽泻生于沼泽边缘,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地;日本也有分布。人工栽培泽泻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四川,此外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也有栽培。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1.3 化学成分

1.3.1 三萜类化合物

至今已从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的泽泻原料中分离出30余个三萜类化合物,它们多具有原萜烷(protostane)型四环三萜的基本骨架。近年从泽泻中分出泽泻醇C-23-乙酸酯和泽泻醇F等4个原萜烷型四环三萜。Yoshikawa从干燥泽泻中分离出新的有生物活性的次生原萜烷型化合物:泽泻内酯-23-乙酸酯和泽泻酮A-23-乙酸酯等。某学者从泽泻中分离出泽泻酮B、C-23-乙酸酯。还有学者从泽泻中分离出24-乙酰泽泻醇F等三萜类化合物。

1.3.2 倍半萜类化合物

从泽泻中获得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多数为愈创木烷型。日本学者对泽泻倍半萜成分研究较多,已分离出29种成分。Yoshikawa等从泽泻提取物亲脂性部分分离出新的倍半萜orientalolA、B、C;从水溶性部分分出4个倍半萜sulfoor-ientalolA、B、C、D。有学者从泽泻中首次以晶体形式获得环氧泽泻烯(alismoxide)。国内学者从泽泻中分离出新倍半萜成分orientanone和orientalolE、F。Nakajima等从泽泻中分出桉叶烷型倍半萜桉烷-4(14)-烯-1β,6α-二醇。

1.3.3 其他成分

美国学者从泽泻中分离得到四环二萜类新化合物16(R)-(-)-kaurane2,12-dione。还有学者首次从泽泻中分离得β-谷甾醇-3-O-硬脂酸酯,正二十三烷,β-谷甾醇,硬脂酸,1-硬脂酸甘油脂和大黄素。还从泽泻中获得胡萝卜苷、胡萝卜苷-6-O-硬脂酸酯、正二十二醇、尿嘧啶核苷及卫矛醇等化合物,后3种化合物为首次从泽泻中分离得到。也有学者从泽泻的块茎中分离出酸性多糖alismanPⅡ和PⅢ。

2 泽泻化学成分的质量控制策略

泽泻种类非常多,比较熟知的有建泽泻、川泽泻等,这些品种的泽泻都可以入药,我国很多地区都能够生产种植。早期我国泽泻质量控制方法非常简单,依赖于大小、质地来进行分级。此种质量控制方法需要评价人员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主观性强,客观性比较差。现如今,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对泽泻化学成分都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这些化学成分的质量控制策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1 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泽泻中最有效的成分就是三萜类化合物,各国学者对此研究最多。比如某学者利用高校色相色谱法对泽泻进行测定,发现三萜类化合物,如泽泻醇A乙酸酯等,而某学者通过分离泽泻成分,并且对其进行了药理分析,发现了泽泻醇B乙酸酯,另外该名学者通过对不同月份的泽泻进行分析,其中四月份泽泻中的泽泻醇B乙酸酯成分含量最多。产地加工干燥最好的选择是烘干法。某学者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个产地的泽泻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产地不同,泽泻中的泽泻醇A、B乙酸酯含量差异比较大,所以评价泽泻质量时,必须同时考虑上述两种成分。某学者同样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含有泽泻成分的饮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产地与炮制工艺不同,其中的泽泻醇B乙酸酯含量差异很大,这种方法不仅简单,还具有非常好的重现性,最终结果也非常可靠,因此可以用来评价泽泻饮片质量。某学者应用薄层扫描法来对泽泻醇B乙醇趾含量进行测定,此种研究方法与高校色相色谱法相比,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不会有成分对其形成严重干扰,主要优势就是灵敏性感、专属性强、简单方便。还有学者借助便携式小型光谱仪,同时在波长560nm位置处,对泽泻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总量进行探究。此种方法不仅简单,方便,而且成本非常低,现如今,此种方法已经用在泽泻生产中,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

2.2 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现如今,已经研究证明泽泻中存在着倍半萜类化合物,而且有三种,分别为桉叶烷型、吉玛烷型与愈创木烷型。现如今,学者所应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针对愈创木烷型。某学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愈创木烷型化合物进行了分析,但是吸收灵敏性比较差,因此另一个学者应用了薄层扫描法来对知愈创木烷型化合物进行了分析,这使得其他成分不会研究产生干扰,可以用来对评价泽泻质量。这种方法已经在中药复方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 其他成分及其质量策略

某学者使用薄层扫描法来对泽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泽泻中有磷脂、山茱萸两种成分,而且含量比较大,由于磷脂是六味地黄丸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可以表明泽泻对六味地黄丸具有非常明显的补益作用。某学者应用氨基酸分析仪对出自各个产地的泽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泽泻中的确含有氨基酸,而且种类非常多,超过了17种,产地不同,泽泻中的游离氨基酸所占比重不同,构成比例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研究者通常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泽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研究效果比较好,但是相比较而言,薄层扫描法更具有敏感性,现如今在中药复方中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常乙玲,李兰,吴启南.泽泻贮藏养护技术及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4).

[2]吴秋云,陈艳红,谢友良.不同产地泽泻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J].临床医学工程,2010(10).

量化策略研究篇5

一、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重视绪论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前奏曲,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比如,笔者在绪言课一开始给学生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向无色透明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酚酞几滴,溶液立即便红色,再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变为无色,从而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化学,学生立即产生了兴趣。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正能量。

2.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根据现有条件,结合本校实际,在高一原子结构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如挂图、模型、电影、电视,将原子结构、化学现象尽可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以它们的形象具体、清晰生动、真实性、亲切性、活动性等来使教学内容由艰涩化为明朗、由深奥化为浅近、由抽象化为具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正能量。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如在高一铝元素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1)向盛有3毫升的AlCl3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入NH3・H2O溶液,观察现象,讨论原因。(2)将1中得到沉淀分为两份,一份滴入HCl溶液,一份滴入NaOH溶液。观察现象,讨论原因。(3)将2中滴NaOH溶液的试管中所得溶液再分为两份,一份滴入HCl溶液,一份由学生吹入CO2。通过这几个对比实验,使学生对铝三角的转化加深了认识,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正能量。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在对中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的同时,适当渗透一些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创设矛盾情境,强化耐挫训练。教师强制地传授,平铺直叙,提高不起学生的激情。如能创设一种矛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矛盾,经受几次挫折,让学生在不懈探索中准确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矛盾,便能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驱动力,完成从挫折向成功的迁移。其次,利用实验失误,提高耐挫能力。最后,暴露思维过程,掌握成功方法。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暴露解题思路,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错误所在、如何转换视角、如何步入正确思维掌握成功方法。

三、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力

1.自觉性的培养。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抱负教育和成就教育,经常抽些时间在这方面给学生讲讲。我们课题组在每班都开设了化学园地,在教室内布置了科学家的化学名言,利用周三下午的理科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看化学发展史的视频材料,成立了化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联合实验室开展化学趣味实验,做了沙县小吃的化学调查……这一切对部分学生还是能激发起抱负感和成就感的,比空洞的说教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觉、自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正能量

2.果断性的培养。对敢于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但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而且要给予适当计分(作平时分累计),对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也要及时肯定并加以提倡。分析试卷时,应强调回答问题要全面考虑,当机立断,绝不优柔寡断、草率从事,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独立见解、办事果断的人。

3.坚持性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恒心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的人。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要一开始就用很难的题目把学生难住,应循序渐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时,应积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排除其学习上的障碍。对学生中不畏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优异成绩的人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并以科学史上爱迪生为发明灯泡做了一千多次试验、居里夫人为发现新的元素用几年的时间硬是从几十吨废料中提取镭的事实等,来说明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4.自制力的培养。要告诉学生:现在书上你们所学到的每一点知识或是实验结果,都是无数化学工作者和化学科学家们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如惰性气体的发展史告诉人们,前后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花费了几代人的心血,最后才得出稀有气体的成员有六种气体的结论。要使学生深感学习的苦中有乐,从而克服任性和怯懦,提高自制力。总之,只要学生的学习毅力在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增强,必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持久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正能量。

关于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正能量策略是个非常广泛的课题,本文笔者仅仅做了个粗略的探讨,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比如化学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等等,在今后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量化策略研究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阶段的课程教学中显得越发重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之下,当前,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正在进行改革与创新。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初阶段,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与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有重要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创新初中化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基于此,笔者对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初中化学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学生主体地位开始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学生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导致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学生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主动探索和学习,甚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认真听讲。对化学知识也没有系统认知和了解,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感觉到吃力和费劲,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长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2.教师的教学手段老套

新时代的学生和传统时代的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在以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比较“听话”,思想比较守旧的,因此,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学生都是唯命是从。但是,新时代的学生则完全不同,是时代的新青年,他们有更强的个性,对事物的选择也更加自主。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如果再采取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则势必会让当今时代的学生感觉老套和沉闷。但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进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的实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发挥应有效果。一些地方上的初级中学,连最基本的实验器材都没有配置齐全。有些学校就算有相应实验器材,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够重视,或者教师仅仅是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操作机会。这样的实验教学效果,违背了实验对于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的教学初衷,也影响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1.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并在思考过程中了解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2.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居于主体地位,而应当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3.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的很多理论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的,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亦可以通过化学实验,重现化学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全新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化学实验。对于实验器材配置不齐全的学校,教师应当尽可能提出要求,让学生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而对于实验器材配置齐全的学校,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化学实验,规范学生实验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中,笔者立足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供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静.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9(43).

量化策略研究篇7

关键词:配网 基建工程 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039-02

在配网基建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地理自然环境、建设规模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配网基建工程的质量问题会对电力配送的效率和安全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引发电力配送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导致电力供应的效率低下,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因此,提高配网基建工程的建筑质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和保障用电客户用电安全稳定的重要要求。

1 配网建设工程中质量问题的成因

1.1 设计规划不合理

在进行配网基建工程的工程设计时,由于设计人员没有根据建设要求和施工条件认真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建设问题和工程质量问题,导致工程在未来施工过程中时按照不合理的设计规划进行的,工程建设不符合实际电力配送网络的需要,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同时,由于进行配网基建工程设计时,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发展政策和相P规定,对相关的设计标准没有准确执行,导致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此外,电力企业在对施工设计进行审核时,由于缺乏对配网工程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电力专业的基础知识,对设计方案的认识和审核不足,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方案的不科学和设计方案的临时变更,导致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

1.2 施工单位水平较低

电力工程的配网基建工程在进行招投标过程和合同签订过程中,出于对施工成本的考虑,会选择那些报价比较低的施工单位,或者缺乏对合同条款和施工企业的资质审查。这就造成施工企业在进行配网基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自身的工程成本,增加其企业效益,对相关技术的使用不够合理规范,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不符合工程的要求和国家规定,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这些都会导致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进度和施工标准都达不到配网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施工材料不合格,导致基建工程的建设无法满足未来电力配送的需要,增加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故障的频率和安全事故的隐患。

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正确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导致有漏缺施工现象出现,使工程项目多次修改,多次返工,使得工程质量不能一步完成,多次返工后质量下降。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对某些细节工序没有重视,组织经验不足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导致施工质量不完善。施工人员在施工工程中死板的“按图施工”,在某些不符合要求的环境下,强硬施工,没有按实际情况与设计人员沟通或进行设计变更,导致施工质量不合要求。

1.3 对工程施工的监管不足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管人员在进行现场施工监管时,没有按照工程建设的要求和监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的有效监管。有些工程在施工中,不重视监管人员的配置,导致监管人员数量的不足,对工程庞大的基建工程无法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管。同时,在工程监管人员的任命和分配上,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出现靠关系进行监管人员分配和任用,这就导致监管人员在进行工程监管过程中,有很大的主管性,对一些质量问题的判定不够专业。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会导致工程建设材料的检查、工程设备的使用、施工技术的操作以及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等工作都无法进行有效开展,对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报告和把关,导致工程问题的发生。

监督人员在某些工期较为紧逼的工程项目中,只抓紧工程进度,然而忽略了工程质量,导致施工质量不仅差,还存在了不少的安全隐患。施工监督人员没有尽职进行监督,没有及时提醒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差的工序进行及时更正,导致完工时才进行更改,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反而增加。

2 提高配网建设工程质量的策略研究

对配网基建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提升,必须要深入到配网基建工程从设计到竣工的各个环节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才能做到工程建设在每个环节的把关工作和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

2.1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2.1.1 对设计方案的选择

在配网基建工程施工之前,对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充分讨论,对设计中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的稳定性等要充分考虑。在实际的配网基建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有初步的设计和具体施工的设计。为了达到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和具体的施工设计都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对其中存在的不符合技术要求规范和工程需要的部分要及时指出并合理修改。特别是对施工设计的审查,要根据每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细节的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进行逐步分析,对其中的微小数据偏差和设计出入都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改善,严格保障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设计人员应当多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将某些设计上的、施工上的细节多与施工人员交流。设计人员也要关注施工进度及施工情况,及时对一些有施工困难的或不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更改。设计人员亦要在设计前提前与施工人员进行经验交流,结合施工步骤,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

2.1.2 对施工方案的选择

在对施工方案进行选择时,要针对具体的施工条件和当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根据最新的电力施工规范,考虑整个工程的环节及细节,进行施工方案的合理选择。施工中所需要的技术、材料要有充分的质量和性能的保障。在实际的施工方案选择过程中,要集中工程建设单位和电力企业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沟通交流,对各种方案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比,最终对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审核,保障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性,从而使配网基建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1.3 对施工材料的选择

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配网基建工程在建设完成后的运行效果和安全稳定性能。在对工程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技术标准和价格标准,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能又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材料。在材料使用之前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试验,在保障材料的使用性能和质量要求之后,才能进行使用。同时在检测流程、方式方法上也应强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质量规定与行业技术标准,保证检验的客观真实性。检测完成后应当及时出具检测报告,相关人员必须要签字确认,严防低质劣质材料混入生产环节。

2.1.4 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监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把关

在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选择时,要注意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在进行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种操作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技能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某些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工程监管人员的选择要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杜绝凭借关系的好坏进行人员任用的现象,监管人员要有良好的工作素养和责任意识,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进度问题能够按照工程建设规定进行良好的把握和监管。

2.2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2.1 施工管理制度的落实

当处于施工时,要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质量控制作业标准、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作用并不断完善各项检查方法手段,切实控制好施工中的质量。处于不同岗位的人员肩负着不同的责任,明确好各自质量管理工作的权责,自上而下地实施质量责任层级化管理,同时要对各个层级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这样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便于责任的认定与处理,也提高管理人员对项目质量的重视程度。施工管理人员应对工程项目提前进行工期、材料提前进行计划;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对施工工序严格按照正确及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做到不要漏缺工序;对材料的选择也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及经验要有所了解,根据施工人员的技术经验适当及合理分配施工力量,把握好施工质量。

2.2.2 质量监控工作的严格要求

在配网基建工程中要科学地设置质量控制点,在控制点体系中包含在进行关键工序施工前,由设计方、业主方、监理方以及施工方等在商定的某一时间一同到现场见证检查的见证点;施工中有特殊要求设置的需设计方、业主方、监理方以及施工方等在商定的某一时间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在没有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前不能超出该作业点施工的停工待检点;在进行工程的关键部位及工序施工时,需要全程监控旁站点。对施工出现的相关题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了解施工各个环节,在某些环节有问题,及时与设计方、业主方、监理方反映,这样可尽快及更好地处理施工中现的相关问题。

3 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工作

工程验收工作,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最终把关,在验收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原因分析和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中间验收环节,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具体验收和阶段性检验,可以有效避免在未来工程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保障配网基建工程整体的完整和配网系统的安全稳定。最后的竣工验收工作是对项目各个方面进行的综合检查,核对项目的各项建设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且满足要求,要对验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找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及时进行整改。

4 结语

配网工程建设,是电力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电力事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有效措施。强化配网基建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加强对配网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配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居民用电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郑土兴.关于配网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8):189.

[2] 彭明亮,左广辉,刁宇龙.基建配网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246-277.

量化策略研究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质量;措施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研究

结构设计的具体程序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实际上存在诸多分支,这些分支具体涵盖了结构设计、电气设计、建筑设计、暖气通风设计、给排水设计等。每个分支的具体设计过程都必须围绕四个根本目标: 审美要求、功能要求、环保要求以及经济要求。建筑的结构是建筑物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基本条件,因而,结构设计也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结构设计细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设计结构方案、结构分析、设计构件、绘制施工图纸。建筑结构的类型这一概念相对而言范围广、内容丰富。根据不同建筑物在具体功能要求上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诸多结构类型与结构的分类方法。从建筑物具体用途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如果依据建筑物的层数来分类,则可以分为超高层、高层、多层、单层建筑。建筑物使用的结构材料是有所区别的,从结构类型的角度来分类,大体上有: 混合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此外,建筑物的结构构件组成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可以划分为框筒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筒中筒结构、筒体结构、框剪结构、束筒结构等。由此可见,建筑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法颇多,内容也相对复杂。而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具体含义指的是通过清晰、明确的概念结构,在不进行数值计算的情况下,根据分系统与整体结构系统间的结构破坏机理、力学关系、实验现象、震害以及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原始设计思想与基本设计原则,对结构的计算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分析,同时将计算假设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间的差异也考虑在内,对结构或构造进行设计,尽可能保证建筑物的受力更安全、更合理、更协调。

二、概念设计的具体步骤与重要意义分析研究

在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结构设计步骤通常可以划分为三步: 前期选择方案阶段,中期结构计算阶段以及后期制绘施工图阶段。结构设计与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概念设计,以上三个步骤均与科学的概念指导不可分割。一名好的结构工程师在每个项目工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也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确定阶段,先按照自身的经验和专业基础,在心里经历一段优化过程,应用概念设计手段,能够快速、合理地构思,比较,抉择每一个结构体系,并且协助建筑师扩展或者实现建筑行业所需要的空间形式,想要的使用,构筑和形象功能,且将其定为目标,同建筑师共同决定建筑的总体结构方案,此外,还要确定整体结构体系和分体结构体系最佳的受力方案。得出来的方案一般具有清晰的概念和正确的定性,从而避免了后期不必要的运算,经济可靠性能较好。另外,这种方法也可以作为判断计算机的内力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可靠性的依据。作为结构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概念设计统领着整个结构设计过程,也显示了设计工程师的理论和设计水平。通过结构概念设计的运用,可以从全局上明确结构的各项性能,从而科学的判断计算分析得到的结果并进行合理的利用,确保了设计过程中工程师的主体地位。

三、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具体策略分析研究

建筑工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这个特点也导致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简单举例有: 基本雪压、基本风压、场地土类别、地震烈度等铸锻参数的选取过程都要严格依照《全国基本雪压分布图》《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以及工程地质报告这三份材料进行敲定,又如墙体围护的主材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工程师则需要根据实际选用的主材确定墙体荷载。在开始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应当大量收集设计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设计规范,根据具体的工程类型、地域条件确定具体参数,这样的做法能够在加强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同时,避免参数不合理、参数错误造成的返工、浪费等现象。建模计算的前期处理是提高结构设计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荷载的计算要保证准确有效,估计、推测等无依据的做法是需要每个工程师尽可能避免的。建模的过程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来给定输入,楼梯洞口输入处的局部开洞处理,转换层构件与悬挑构件设计中活荷载的不利影响,飘窗部分的荷载分析等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步骤。在尚未了解各个参数具体含义的情况下,毫无依据的对参数进行盲目的修改是结构建模过程中的一个大忌。在调整参数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不同参数的具体适用范围,具体的某一项参数大多具有较为严格的适用性,砖混结构下准确的参数,很可能不适用于框架结构,多层结构下准确的参数,对高层结构的适用性也未必能够保证。对相关计算软件的应用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同的计算理论是具有其特定的假设条件的,软件的编制默认状态下均符合这些特定条件,为了避免出现参数不匹配、不适用的问题,在使用软件前必须了解清楚这款软件的具体技术条件,即使是最熟悉的 PKPM 软件系列也不能忽略这个问题。缺乏对于软件技术条件的深刻理解,就无法合理、正确的应用软件进行实际设计。因过分信任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而忽视结构概念导致的严重错误,近年来在结构设计领域也屡见不鲜。相关领域工作者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手算复核,而不是迷信软件的计算结果,这种情况对于带转换的构件设计工作最为重要。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计算分析的结果是为了确保在静力荷载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动力荷载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整体安全性。然而,仅仅依靠计算分析结果展开的设计,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避免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局部开裂、破坏等现象的。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要进行专门的防护性设计。以地震为例,可以根据工程抗震等级的要求指标,按照设计规范中的具体要求,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采用必要的构造措施。特别是针对计算性相对比较弱的结构类型时,多数的设计都要求通过构造措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四、结语

建筑的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设工程的安全可靠、美观实用、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诸多品质,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自古以来,都是结构工程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时,项目的特殊要求、施工环境的变化以及结构设计人员水平上的差异等诸多因素都与结构设计的出图质量密切相关。为了尽可能避免设计图纸上出现“漏、碰、错、缺”,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作者应当通过有效的措施尽可能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玉刚.浅谈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J]工程技术,2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