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合同管理价值8篇

时间:2023-06-28 10:01:01

合同管理价值

合同管理价值篇1

1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广义地讲,是指工程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所花费用的总和;狭义地讲,是指在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在工程发包阶段其投标价格和在工程结算阶段从建设单位所得到的工程建设费用。造价控制就是指把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批准概算内,这对建设、施工以及其他相关各方都非常重要。控制造价应从多方面入手,如合理设置工程造价控制总目标,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等。其中,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2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少承、发包双方,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工程项目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做逐条分析和认真订立。待工程实施起来,一旦涉及到经济利益,由于施工合同中缺少约束彼此行为的条款,承、发包双方各自为政,最终导致合同纠纷。2.2签订合同不严谨,条款不全水利工程投资巨大、涉及面广、差异大、履约时间长。因此,客观上要求其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承、发包双方由于缺乏施工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

2.3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的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在实际工作中,如承发包双方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合同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中心,随意违背合同条款,最终将导致纠纷的发生。2.4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水利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更要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有些地方的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对合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不得力;有些建设单位没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力量,遇有建设工程,便委托给监理公司,而目前监理公司的机构设置不规范,合同管理力量薄弱,往往很难胜任建设单位的委托;施工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施工单位,重视公关和预算管理,轻视施工合同管理,甚至没有专门机构从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合同管理不严,不仅导致合同纠纷、工程造价失控,而且对整个水利建筑市场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势在必行。

3加强合同管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同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是指从制定招标投标文件、选定承包商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终止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维护业主和承包方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使合同双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要做到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做好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

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没有扎实而全面的基础准备工作,合同管理是不能成功的。基础工作做得越细,漏洞必然越少,双方纠纷也就会少。基础工作主要是了解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定,工程量、设备、原材料价格收集齐全,深入市场调研,对有关技术了解清楚,各方面的情况掌握要及时,以便合理确定工程造价。这些工作虽是长期性的、繁琐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基础工作,合同管理是很难做好的。

3.2认真实施合同管理的过程控制

要想控制好造价,只管好一个阶段是不够的,必须全过程实施合同控制管理。投资方要从投资项目一开始通过竞争选择优秀工程咨询单位,并与之签订工程咨询合同;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使投资估算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编制好设计概算,这是控制设计和施工总造价的关键,也是合同管理的关键。

3.3慎重承诺,保证合同切实履行

施工合同的签订一般经过要约、新要约、更新的要约、最终承诺的过程。承诺生效时合同就成立。因此,对于合同条款要认真阅读。即使是《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也应认真阅读,理解实质并对照工程实际情况才能够做出承诺。另外,合同是一个有机整体,对整个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各方面都应顾及。特别是工程价款的约定更应注意,除了约定的合同价款外,还有许多可能转化为价款责任的约定,它们是随相应约定条件是否成立而成立的隐含造价,有时这部分的价款数目也是相当大的,应注意防范和控制。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与签订合同时估计相差较大的情况,应及时签订补充合同协议,以弥补合同本身的缺陷,同时可以补充合同的形式调整合同价款;并以补充合同价款形式作为中期进度付款结算的依据,以免追加合同价款太大而难以执行。

3.4加强实施阶段合同的管理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是合同管理的关键阶段。合同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工程实施进度及一系列后续问题。因此,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合同的管理工作:

(1)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乃至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等实际上是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应建立技术档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并采取积极措施。

(2)注意按合同要求的时限履行义务。《合同示范文本》对工程中的各项业务和意外情况处理时限都做了具体规定。承发包双方、监理工程师都应在合同要求的时限内履行各自的义务,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办事,认真履行合同,并且随时跟踪工程的满足性,及时解决问题;否则,容易引起索赔。

(3)做好处理合同纠纷、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因为工程合同一经签订,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便是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深入理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作好处理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特别是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索赔与反索赔是合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工程发承包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一个承包商不要求索赔,即要求调增合同价款,因此,要搞好工程造价控制,就必须进行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

(4)严格现场签证制度。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经常出现各种与合同约定不符的情况,必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由于签证是双方对事实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可以直接作为追加工程合同价款的计算依据。目前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签证缺少约束的现象,因此要严格签证权限制和签证手续程序,提倡只签客观实际情况而不签造价,只签实际工作量、台班数、施工措施而不签造价。结算部门应严把审核关,拒绝不合理的现场签证。(5)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工程竣工验收是基本建设的最后一项程序,是全面考核建设项目经济效益、检验设计、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合同履约情况的最终检验,所以要认真检查合同执行中对有关规定和条款的履行情况,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3.5创造合同履行的良好外部环境

大力倡导诚实信用原则,不该是业主或承包商,都应遵守诚信原则,这是企业信誉的核心,切不可为了局部小利益或眼前利益而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不但使国家、业主投资利益受到损害,也使自己企业长期的利益受到损害。我国加入WTO后,在我国各类工程建筑市场,竞争的关键点会由以前的“最低成本”竞争逐渐转变为“诚信度”竞争,缺乏诚信必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快各种担保和保险制度的推行,如履约保函、投标保证书、支付担保等,使合同的活动处于利益风险共承担,权利义务均等的环境。

3.6加强合同后评估工作

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的总结阶段,往往不为人所重视,其实合同后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合同好坏、管理得失的评估,可以为下一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合同后评估工作主要是总结合同执行情况,对合同管理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对过时、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不严谨、容易被对方索赔的条款要加以改正。影响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可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因素,可预见不确定因素应作为普遍性问题,不可预见不确定因素作为可追溯事件加以标识,通过合同后评估加以鉴别,并在以后工程合同中加以明示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合同管理价值篇2

关键词:EVA 成本中心 价值管理 业财融合 工作模式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国资委宣布在全体中央企业推行EVA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以来,经济增加值取代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会计利润类指标成为中央企业业绩评价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其权重和考核办法也不断得到提升和修订。以大型供电企业业绩对标指标体系为代表的国家电网公司业绩评价模式也更加注重财务考核与非财务考核指标的融合、更加注重短期成本收益水平与长期价值管理的平衡,也更加注重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切入点的企业投资成本与价值管理,价值管理经营效益管理思想深入各考核体系和工作落实中。

但是,EVA价值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来说不能只是简单的表层考核方式,更应是一种业务活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促使企业以价值管理思想和目标改变传统财务与业务计划分离、目标相背的业务可行性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考虑资本成本,体现股东、经营者目标的多元化,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尽量平衡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因此,如何深入开展业务与财务活动的融合使得财务活动引领企业价值创造、业务活动符合企业长期价值管理目标是企业在落实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适应考核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价值管理与经济增加值

1、价值管理

国外学者Anne Ameeles(2002)指出“价值管理是指导企业资源分配的全过程,它整合企业的全部资源,然后通过企业各种管理和流程环节,形成价值流系统。通过识别各种投资机会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将企业的资源分配到产出比率最高的环节和流程,从而最大化股东财富”。

汪平在《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2005)一文中认为,价值管理是现代企业在整个世界宏观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必然,它来源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理念。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通过现金流贴现模型来实现,它汇聚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运营流程、各个支撑和决策系统的关键角色,又将预算、考核、激励等融为一个闭环的流程。

从以上两种观点均可看出,尽管对价值管理的概念描述视角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价值管理是融合企业财务与业务各部门各项管理资源和活动的管理决策支持流程。

2、经济增加值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中描述,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

从上述计算公式及各计算调整项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增加值考核理念一是关注资本使用成本和资产管理质量,二是注重企业长期价值管理,它是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一种运营成本最低、投资成本最省、价值链条最优的资本管理模式。

3、成本中心及其考核

企业内部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成本中心中产出物不能明确用财务指标来衡量的或者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管理的单位成为费用中心。由于费用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很难量化,只有把其对应业务部门的责任目标与企业价值目标协同一致,才能防止部门利益伤害企业整体利益。

对于内部单位基本为没有供货来源、市场选择、价格制定等短期经营决策权和投资规模、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的成本中心的市级供电企业来说,财务、业务部门协同致力于企业价值目标工作模式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二、“三对”促“三协”业财协同目标描述

(一)“三对”促“三协”业财协同概念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及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的工作部署,A公司推出“三对”促“三协”财务业务协同整体实施方案,即通过“业务对口,流程对接、管理对标”,促进“过程协调、攻坚协助、目标协力”,推动财务管理职能向价值管理型和决策支持型转变,促进财务与业务高度协同,最终实现财务业务有效衔接、高度协同,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的深入应用和常态运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三对”促“三协”业财协同指导思想

A公司通过建立 EVA 管理“PDCA 循环”,将价值创造过程划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Plan(规划与计划)、Do(执行与落实)、Check(检查和控制)、Action(处理和改进),建立起各环节互动闭环的EVA 价值管理循环,对价值创造全程进行过程管控。

P(规划与计划):该环节主要是分析公司生产经营现状,结合上级考核和公司管理、发展需求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公司价值管理提升着力点和关键点,梳理流程、建立长效机制,以价值管理理念引导公司可持续发展。

D(执行和落实):该环节主要是利用“一根链条,两张网”锁定“五个重点”。即以全业务链过程管控为依据,以全面预算、综合计划为手段,锁定“全面预算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监控防范、会计基础管理、资金效能提升”五个方面,重点展开财务业务协同推进工作。采取“打基础、理流程、建机制”的工作方式,细化明确职责分工,重新梳理流程,夯实管理基础,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C(检查和控制):该环节主要是对计划的前瞻性、纵向层次性、横向协作性和执行落实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点、过程风险点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暴露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制定改进措施。

A(处理和改进):该环节主要是对执行落实结果进行评价、考核兑现,并通过检查和控制分析对规划和计划进行选择性调整、对执行和落实流程进行优化并健全检查和控制方法、频度。

(三)“三对”促“三协”财务业务协同的目标

由于“三集五大”企业管理新机制、新要求的建立和提出以及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与业务工作模块条块分割、业务流程信息传递不及时、纵向职责界面不清、横向集成融合困难的现象仍然存在,“三对”促“三协”财务业务协同模式就是要打破这种“管理分散、流程割裂、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全业务链的过程管控。要实现财务与业务高度协同的工作局面主要要实现以下“四变”:

一是改变目前财务、业务条块分割的现状,扭转财务集约化“管理集成难、工作常态难、流程优化难”的局面;

二是改变思想认识不完全到位、对深化财务集约化实施方案理解不深、研究不透、实际工作中“自转”的现象;

三是改变由于历史沿革、企业机制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纵向职责界面不清、横向集成融合难的局面;

四是改变自身长期管理基础不扎实的状况,特别是传统会计利润类指标考核方式下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带来的惯性思维问题。

A公司通过以上“四变”最终达到协同意识显著增强、协同流程深度融合、协同主体高度一致、协同效能全面提升的业财融合工作模式,为企业以价值创造、价值管理、价值提升为核心的EVA业绩评价模式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三对”促“三协”业财协同工作内容

(一)“三对”促“三协”管理工作流程图

(二)“三对”促“三协”管理工作流程说明

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模式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强调了企业外部评价指标与内部评价指标、成果评价指标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短期财务指标和长期财务指标的平衡。一个有效的平衡计分卡应是围绕企业战略所建立的各指标的因果关系链。“三对”促“三协”管理工作流程就是通过沟通与联系阐明企业愿景或达成具体业务共识、制定工作目标值并协调战略行动方案和分配资源、反馈与学习再改进并最终确保各指标因果关系链完整有效这样一种工作模式。

1、业务对口

(1)以定期的对接会为主要业务对口形式

“三对”促“三协”整体实施方案首先通过建立财务、业务定期召开工作对接会议的机制,全方位、深入地实现业务对口。目前A公司对接会主要在财务与营销、生产、基建等主要业务部门之间进行,采用按季度定期召开、遇到特殊事宜不定期召开的形式。

(2)划分对口工作的管理层次

A公司将财务与业务对口工作按三个管理层次划分,即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与分管财务的总会计师公司领导层面、财务与业务部门主任的中层管理层面、负责具体业务的专责层面。

(3)各管理层设定对口工作目标

对三个管理层面提出“7-2-1”的管理目标,要求专责层面对口完成70%的常态工作,中层管理层面及时完成20%的协调工作,公司领导层面重点关注10%的职责分配、历史遗留等难点问题。各层次责任明确使得对口工作针对性强,各层次衔接紧密、交流通畅、措施得力。

(4)业务对口会议的三个保障

一是在会前,财务与业务做足功课,将所有需要协调的问题先逐一核实、沟通意见,达成初步共识,确保对接会的工作目标一致,避免会上出现职责界定不清的现象;二是在会上,财务、业务针对具体问题讨论解决措施,制定切实方案;三是在会后及时出台会议纪要,明确职责,按时点要求落实会议部署,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对接工作实现有效推进。

2、流程对接

(1)将全业务链过程作为业务流程对接的“一根链条”

业务流程对接中,以前端业务为起点,到流程的终点,对涉及的所有流程点重新梳理,同时将现有流程与标准流程对照,寻找差距,不断优化。同时逐步拓宽流程对接范围,围绕工作重点难点,在多个方面展开财务与业务的对接。

(2)全面预算、综合计划,作为业务流程覆盖的“两张网”

利用公司年度综合计划把握项目进度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把握资金进度实现对公司业务全貌的覆盖,并结合综合计划、全面预算重点对经营指标的业务量变动进行跟踪及管控,实现财务指标紧跟业务实绩。

(3)注重流程时间节点、环节的衔接落实

为落实流程对接具体措施,在时序上按照全业务链的时间进度,明确各业务流程环节上的职责分工、完成时间、配合方式,每一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布置到位,工作目标下达到人,保障财务、业务各部门在复杂工作流程中的有机衔接。

以项目转资为例,建立定期转资例会的对接机制,每次例会前财务即联系生产、基建、物资部门,梳理转资项目,掌握转资工作现况。例会时各部门协商明确现一阶段转资任务,制定量化的目标时间进度,转资各环节的工作安排按时间进度落实到人,下一次例会时将对照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跟进,以保证工作任务的衔接与推进。

(4)强调流程对接成果的固化

在业务流程对接过程中,针对具体业务流程制定不同的固化措施,对一般性的流程,采用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确定,并在以后的会议中回顾、监控执行情况;对重要的流程变更,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文件,将管理要求固化为长期规范。

3、管理对标

在业务对口及流程对接过程中,管理各层面的标准对照统一即管理对标,既是对接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础依据,也是“三对”促“三协”业务协同的工作目标,具体包括财务业务管理流程的整改规范、管理文件的解读落实、各标准的融通等。

(1)财务业务管理流程的整改规范

在财务、业务紧密相连又独立的管理流程中,需要统一性的标准。对照财务督查、审计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从业务源头开始,直到财务末端,梳理整改整个业务链条上的不足与问题,糅合财务、业务管理要求,形成整体流程的整改规范。

(2)财务业务管理文件的解读及落实

对照新出台的国网公司统一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财务业务共同完成有关文件的解读,对比新标准,将差异点、变化点宣贯到参与对接各部门,并落实制度到位。

(3)财务业务管理标准的融会贯通

对接工作中,财务在宣贯财务管理标准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业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和标准,通过将财务、业务二者的管理标准的深入分析和掌握,进一步融会贯通,同步提升二者间的管理水平及融合程度,实现标准的统一。

4、过程协调、攻坚协助、目标协力

通过“业务对口”、“流程对接”、“管理对标”的全面实施,实现财务、业务管理流程的协调配合一致,面对工作任务和困难相互协助攻坚,统一财务业务目标以共同协力完成。

(三)“三对”促“三协”财务业务协同的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

为保障财务业务协同的机制运行,公司成立财务业务协同工作领导小组,公司总经理及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及副组长,成员包括了营销、基建、生产、财务等主要参与部门的负责人。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财务资产部牵头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同时,采用财务业务协同管理意见、控制报告、评价报告等工作载体,规范机制运行,并强化协同方案的落实,及时反馈及考核工作开展情况。

四、“三对”促“三协”业财协同工作成效

“三对”促“三协”财务业务协同方案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以来,公司财务管控的宽度、高度、深度和细度明显提升。在宏观上,EVA方法不是单纯的业绩评价指标,而是作为财务管理体系基础和企业业绩评价方式、激励手段、经营理念的思想得到各业务部门的广泛理解和认同,通过EVA把企业资本预算、战略规划、业绩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部门利益伤害企业整体利益;在微观上,财务协同业务部门在全面预算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监控防范、会计基础管理、资金效能提升这五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对接取得显著成效,不仅解决了长期积压的管理难题,如往来挂账数量巨大、工程决算及转资滞后、预算执行不到位、前端业务源头存在风险隐患等,还通过财务业务的协同推进,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全业务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一)全面预算管理

一是将价值管理思想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中,大力推行项目可研经济性和投资可行性审查;二是完善了业务预算编制,细化了预算项目,改变了以往业务预算编制缺乏依据、内容粗放、无法有效预算管控的状况,通过精细科学的28张预算表单,实现所有费用项目纳入预算管理;三是从预算编制开始加入风险防范要素,发挥了预算的事前风险控制功能。

(二)工程项目管理

一是大大加快工程竣工决算速度,实现工程投运即完成80%以上入账结算工作,决算可在批复后2周内完成;二是理顺工程项目转资流程,明确分工职责,彻底扭转转资滞后现象。

(三)风险监控防范成效

以各项财务专项检查、审计为契机,以检查结果为依据,通过开展全方位的财务业务对接,共同完成整改,实现财务、业务风险全面防控。

(四)会计基础管理

一是清理完成历史遗留1年以上未达账项,建立机制彻底消除未达账项跨月问题;二是有效清理业务费等不明款项,并建立长效的业务财务对接机制从源头保证了月度不明款挂账零发生;三是清理了大量历史遗留工程预留款,3年以上预留款项全部清理完毕;四是完成所有临时接电费合同的清理,及时结转超期接电费。

(五)资金效能管理

公司现金预算执行率由95%提高到100%,为企业合理安排筹资、投资规划,降低资本成本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EVA作为目前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财富最大化”最佳的考核工具,实现了股东、管理者、员工三方利益的平衡,促使企业转变投资经营理念、有助于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科学配置资源和促使企业自觉调整过剩产能,但其理念的推进和价值创造过程离不开企业业务和财务的深度融合与目标匹配。A公司通过“三对”促“三协”财务业务协同工作模式的构建,解决了内部成本中心单位责任目标与企业价值目标的冲突问题以及全面预算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资金效能管理等业务管理流程与EVA价值管理的衔接问题,是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探索,对于促进企业经济价值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30号.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12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2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9

[3]Value Based Management Control Processed to Create Value Through Integration:A Literature Review,Vlerick Leuven Gent Management School,2002

合同管理价值篇3

价值链分析(Valua Chain Analysis)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JIT)是伴随着新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而产生的新型作业管理制度。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实行成本管理,才能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价值链分析与适时生产系统的结合,将在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 价值链分析的含义

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对制造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中各种保证措施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价值链有三个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容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传统成本管理着眼于企业内部,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仅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而战略成本管理则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价值链分析要求将企业的价值链置于整个行业的价值系统中,注重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各项活动间的联系,改善这两方面的联系,企业便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二 适时生产系统的基本思想

适时生产系统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JIT的基本思想是要杜绝一切浪费,设计合理的生产系统,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这里,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两类:增值作业和不增值而浪费的作业。增值作业是指能为最终产品增加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的作业,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不增值作业是不能给最终产品增加功能,不能增加客户消费效用的作业,从效率观点看也就是一种浪费。只有尽量使浪费作业为零,增值作业接近百分之百,才能提高效率。这就要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找出浪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企业中常见有七种浪费现象:制造过程的浪费、停工待料的浪费、搬运方式的浪费、加工本身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和制造废次品的浪费。而其中以制造过量和库存过多为首恶。制造过量产生了存货,存货的存在,造成了存储、搬运有可能形成延误,并掩盖了生产中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和无效率。杜绝浪费的根本在于使生产的必要数量与销售的必要数量一致。这就要把原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力等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如果按传统的加工顺序从前面工序到后面工序地安排生产的话,各个工序都和后面工序互不联系,生产效率越高的工序,如果其节奏与后面工序不适应,则产生的制造过剩的浪费也越多。JIT把传统的由前向后的零部件移送方式颠倒过来,改按订货方式由后面工序向前面工序提出订货要求,前面工序只在必要时按必要的数量,提供必要的产品。

在企业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经营环节中,JIT要求供销“无存货”,以避免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防范存货过时、跌价、毁损等相关风险;在生产环节要求“无缺陷”,以消除因生产出次废品而对整个生产作业流程的不良影响。

三 适时生产系统与价值链分析的结合

JIT是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完美追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链更注重企业外部活动,尤其是与顾客的关系,顾客的需求推动了价值链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系统是由供给推动的,而JIT是由需求拉动的。在JIT中,市场有两种含义:一是企业外部的市场,它规定着企业的经营取向,是企业生产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实现之处;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模拟市场,即每一生产环节的“下一工序”,下一工序的要求决定着上一工序的生产。由此决定了企业目标的改变,即由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转变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每个人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市场、对顾客负责。

(二)消除无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作业改进。JIT强调对企业的主要作业的持续不断的改进,追求企业整体和长期的经济效益的最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企业价值链的作业水平。不增值作业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其存在是生产经营中的一种浪费,要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一旦企业确定了价值链并判断出其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就产生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这些成本动因。控制在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重或所占比重正在增长的活动,将为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潜力。而重新设计价值链,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或重新对有联系的活动排序和组合等,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构成或改变企业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进行外部价值链分析,处理好与上下游的关系,建立稳定的销售和供应渠道。供应商与客户的活动进行方式如何,影响着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其价值链中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影响着企业。例如,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共同协商降低供应商产品成本的途径并付诸实施、通过供应商的及时供货降低存货及采购成本。而JIT要求原料只在生产需要时送达企业,减少每次的采购数量,不保留原料安全储备。供应渠道的稳定有助于企业及时、保质保量地取得生产所需材料及外购件,及时进行生产并具有较好的制造弹性,另外,稳定的供应渠道确立后,供应商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也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保证所购料件的质量,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废品,有利于实现“零缺陷”。

客户也有其价值链。企业的产品代表了买方价值链的外购投入,企业应及时对影响买方的所有方法或对买方价值链的作用,以及买方价值链中的可能变化会对企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了解。销售渠道的稳定有利于避免产量大幅度波动,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实现“零存货”。通过与下游分销商一道协商降低销货成本、利用零售商了解顾客消费倾向及对产品的要求,达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的。

(四)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零缺陷”。JIT要求供、产、销各环节实现零库存,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流畅,保证高质量。

而价值链分析告诉我们,价值链上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某一环节的缺陷将使生产造成混乱,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大量的非增值性的等待的产生,使适时生产系统崩溃,其损失无法估量。所以,在企业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发动全体员工积极参加,从供应商的选择开始,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的确定、产品的生产、销售,各阶段都要加强质量管理,通过相关人员的自我控制,实现缺陷的实时消灭,从而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零缺陷。

(五)在JIT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反馈。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获得价值链的整体情况及环与环之间的连结情况。对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要通过减少浪费来节约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每一价值活动进行时应描绘出价值链的总成本及成本变化分配情况,找出变化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成本能得到适时控制。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无疑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这样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收稿日期] 2001-02-16

【参考文献】

[1] 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2-280.

[2] 祝德凯.论适时生产系统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研究,2000,(7):39-41.

[3] 顾兆峰.论战略成本管理[J].上海会计,1998,(8):1-4.

[4] 迟晓英,顾娟.价值链价值流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的启示[J].上海会计,2000,(8):46-47.

[5] 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合同管理价值篇4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介绍

1.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含义。价值链:是指包含了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销售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的生产销售体系。

价值链管理模式就是把价值链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组合起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市场情况,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如下表所示,为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基本节后框图。价值链管理模式一方面注重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注重价值链体系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其目的是使企业自身价值与外部资源更好结合,实现整条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通过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分析,帮助企业制定长期的战略目标,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

2.价值链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但是网络信息的应用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困难。由于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不够完善,技术水平有限,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管理分散、监督管理困难、信息反馈滞后的现象,无法实现财务资源最优化。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则从宏观角度出发,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统一调配企业内的资源,集中统一的进行数据处理和财务管理。

大多数企业内部的物质流是单向的流向财务流,有关资金流动的信息单向的从企业各个部门传递到财务部门,而缺少财务信息反馈到各个部门,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沟通,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不仅注重各个环节的最大化,也注重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把重点放在企业内部,忽视同整个产业链大环境的联系,这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则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价值链位置关系来制度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二、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最优化、与外部资源结合最大化,其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把企业内的生产加工、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看做一个整体活动,各个环节互相关联,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又把包括企业在内的整个价值体系看做一个整体,各个企业之间有机结合,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2.动态化原则。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事后财务清算,是静态的活动,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原则要求物质信息、价值信息、财务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改变,实现财务管理的实时性,信息的动态改变和交流避免了因延误导致的财务管理失败。

3.连续性原则。企业在价值链中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也是长期连续的。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的连续性原则一方面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历史数据,一方面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还提供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发展展望,使企业在学习中长期持续发展。

三、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在企业内部构建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模式对策。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价值链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在企业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流动,保证企业内部的物质信息、价值信息、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和统一性,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由单向改为双向反馈模式。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根据财务信息以及各部门的反馈信息综合判断企业收益,不仅能实时掌握企业各项业务的增值情况,同时将信息反馈到各部门,对无收益的业务进行调整,使企业动态发展;一方面,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性,要求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相连。

2.构建企业内部、外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不仅仅重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运作,更加注重企业通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对价值链中上游、下游的信息分析,共同分享整个市场。首先,应该准确判断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结构组成,分析不同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为企业自身定位。然后,根据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参与的环节,合理的分配企业资产。例如,企业在价值链的纵向过程中同时参与几项环节,则要做到各个环节的资金分配合理,保证企业获得做大收益,同时对于企业未参与的环节做资产预算。最后,根据企业内部产品成本计算和企业外部的产品成本判定,计算企业的收益以及有关资产的回报率。

3.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关键手段。在价值链中各个企业要实现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就要依赖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例如:产品设计环节、销售环节和服务环节都要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用户信息的流通就需要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才能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价值链体系的发展动向,合理的安排企业的资产,并且信息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时间和成本。科学技术的运用更有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合同管理价值篇5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intergration of value management and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which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financial evaluation method for enterpri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nterprise value for related enterprises, avoiding the potential financial risks and better financial management.

关键词:价值管理;市值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

Key words: value management;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business value max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170-02

0 引言

价值管理(VBM),即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些公司进行公司管理,战略决策,过程控制,业绩评价和合并扩张中的基本取向,但是将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集成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是很多企业未曾尝试过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正确利用这种新模式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使企业在日益多元激烈的竞争中常立于不败之地。

1 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VBM)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综合各种文献,得出价值管理(VBM)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结论。即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

2 价值管理挑战传统财务管理方式

随着企业经营竞争格局的变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呈现多样性(如场面价值,市场价格)和复杂多变性。财务上首先追求的是企业的内含价值,并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贴现(DCF)模型来决定。这一原理不仅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变成一种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要求。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没有做到真正将VBM的理念与其经营决策, 财务行为,控制体系有机结合。价值管理要求管理者在公司层面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产品市场的选择,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全球竞争等)的战略决策都应以VBM为基础,关注未来较长时期的收入现金流量。但是很多公司现行的战略决策并没有充分彰显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尤其是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战略目标经常与战略手段之间本末倒置。首先,一些企业崇尚对企业规模增长及速度的盲目追求:“再造一个xx公司”,“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等仍然是不少企业战略的关键词,而单纯的规模导向有时会直接损害企业价值,企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与企业财务资源供给能力和管控水平相匹配,才能做到健康良好的发展,不会出现因为扩张而导致破产的结局。

没有立足于VBM 建立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预算程序,未能通过预算体系探寻和明确企业价值目标定时间里经营上的关键驱动因素和财务短板,没有把预算贯穿于落实经营策略使得很多公司的企业预算管理始终无法摆脱简单的增收节支工具和上下讨价还价的制度困境。而且,尽管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业绩评价如果过于关注短期会计利润,不但无法准确反映公司创造的价值,更会使公司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和维持短期财务成果,放松必要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但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业绩监管都没有摆脱对会计绩效指标的过度依赖。

3 市值管理:财务资本管理新标杆

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是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随着资本市场的纵向深向发展,尤其是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齐备,为我国企业推进市值管理提供了必需的市场环境,市值已经取代传统财务指标成为企业资本新标杆。公司市值是其内含价值的外部彰显,不仅能透视出公司的财务状况,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治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的现实反映。

基于内含价值的财务决策和基于市值的财务决策各自有不同的关注点,具体可以表现为:①基于内含价值的财务重点关注商业经营,企业盈利模式与产品毛利水平,强调公司战略对主营业务的推动作用,追求行业领域之内的领先地位,注重营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与成长性。基于市值的财务决策更重视行业平均市盈率或市净率――即市场给每个行业的平均估值水平。内含价值主要关注公司的未来,但市值更偏重于现在。②内含价值着眼于投资者盯住企业创造现金流和内部有吸引力的现金股利分配能力,市值管理偏重于引导投资者盯住市场,获取资本利得(股票价差)实现其投资预期。③基于内含价值的财务管理,特别关注企业经营产品的寿命周期出于何种阶段,财务理论应经说明了不同阶段的融资方式,投资政策和股利分配的具体策略,比如产品初创期应以引入风投为主,并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产品进入成长期则是IPO的大好时机。而基于市值的财务决策理念与此不尽相同,市价“低位投资,高位融资”,是最突出的财务战略要领。比如股市高峰时,缩减投资,储备现金,并适当降低负债以保留债务融资的空间;股市低迷时,公司应利用资产低估的机会,调动储备财务资源进行有规模的并购投资。

4 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整合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

财务管理应是基于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的整合与集成。整合了市值管理的VBM框架实际与股东机制的财务管理体系,兼顾公司内外,提升内含价值与关注市值信号并重,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其包括内含价值的创造和市场价值的实现两方面内容,分别对应于提升内含价值和市值两个层次的目标。

这种集成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可以避免单一价值管理的片面性,具体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价值评估是公司的内含价值的测算与分析过程,是市值的基础,而且非上市企业也可以模拟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所以非上市企业也可以通过类比同行业企业或标杆企业的市价进行市值管理,因此,市值管理并不仅仅限于上市企业。二是价值经营是内涵价值的实现和管控过程,包括核心竞争能力配置,财务收益的实现,风险管理等,这是整合管理的关键。三是企业价值的市场实现。即让证券市场充分反映公司的内含价值,这需要做好信息披露与沟通,不断提升公司透明度,构建和谐的投资者关系,消除市场偏见和投资者误解。四是根据公司市值相应作出财务决策。及公司的各种财务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鼓励政策,并购扩张,企业分立或股票回购等都应基于市值变化来完成。

因此,整合型财务管理要求:

①整合型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同时紧盯住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VBM紧盯企业内含价值,提倡价值经营与价值投资的理念,强调现金折现估值技术的导入。不能错误地将证券的价格代替公司的真实价值,一味追求资本套利,试图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获得非理性的扩张和繁荣,忽视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商业战略和内含价值上都非常关注盈利模式,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很少研究盈利模式问题,似乎盈利模式与财务管理理论无关,这是财务管理的严重缺陷,因为现代公司财务生存的主宰是在资本市场,但生存方式以及获利途径则是由其在商品经营业绩和产品市场上的表现所决定的,所以公司价值必然与公司经营战略和盈利模式相联系,反之亦然,商业战略理论研究同样需要财务理论和工具来夯实对盈利模式问题的研究。因为财务业绩是经营战略的最终标准,提高财务业绩和公司价值的主要手段是能在竞争性商业市场上获得成功,所以创造价值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识别,评估,采纳那些创造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战略,并尽可能在较长的时间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中的地位。

②整合性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同时兼顾商业秘密同时增强公司透明度,提升市值管理水平。VBM模式之下的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创新和企业变革,这种创业过程正是以企业积累的,独有的经营策略和商业机密等独特竞争能力为载体,不应该披露更不应该能简单被复制。然而不断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又是证券市场的苛刻要求,集成性财务管理就是达成两者的协调,尤其是借助于信息披露提升企业与证券市场的互动水平,进行高超的市值管理。准确判断市值高估或低估,这是公司财务战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公司股价明显低估或高估时,公司财务部门应在公司内部提出预警;在基于这种预警,相应做好信息沟通,采取措施调整战略,为订货与提升公司股价。如果管理层认为公司的市值为严重高估,有泡沫化倾向,则企业应做好投资者沟通,冲淡市场炒作信息,避免投资风险,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间,做出增发股票,换股并购等财务安排。如果管理层认为公司的市值被低估,则需要企业做好信息披露,消除投资者误解,也可以利用这一事件实施股票回购,现金分配等以实现市值回归价值。

③整合型财务管理同时运用财务绩效与市值进行考核与激励,经市值管理整合到VBM框架之中,丰富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和薪酬计划的制定标准。在VBM体系之下,业绩评价多是从公司自身角度出发,关注纵向多期的业绩比较,重视EPS,ROE等账面收益的增长幅度。而市值管理体系下,企业业绩评价更注重行业内横向的对比,关注整个市场尤其是企业市值的升降,加入市值考核指标,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

④整合型财务管理同时控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与外部股价变动风险。风险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不同角度对财务风险的诠释也不尽相同。立足于证券市场的财务风险预案与数理分析中的“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事件,较为严格地区分系统系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分析则是财务研究的重点,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对冲。基于VBM的立场,这种财务风险与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财务风险一定是一个多视角,多变量,多层次的复合型概念,既有财务规模上的风险问题,也有财务机构上的风险问题;既有静态财务风险问题,也有动态财务风险问题;既有财务业务管控上的风险问题,也有财务成果上的“偏离预期”风险问题;既有财务数据风险,也有财务制度风险。整合型财务管理从风险要素,风险成因,风险表现,风险层次等方面来理解和研究财务风险并采取具体的风险管理举措,这才是现实的,集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5 结论

综上所述,集成性财务管理应成为当今财务管理的主题模式。充分考虑基于证券市场条件下的财务命题,把握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市值与形式,关注内含价值;构造财务风险的复合概念,谋求财务管理体系的全面创新和完善;财务既要研究公司的资本运作,又要研究企业商业运营和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使财务管理模式得到升华与深化。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价值篇6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搭建

由于管理会计报告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格式,需要充分地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质。了解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区别,并熟悉管理会计报告的主要类型和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完成管理会计的基础工作。

(一)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区别

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因编制目的的不同,在设计、编制和使用中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与价值链管理相关的主要有两方面。

1.时间维度的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是反映企业过去的特定某一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动态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相对于静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生动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但还是限于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总结。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报告期,可以根据项目或企业经营的需要划分报告的期间,如项目投资评估和短期经营决策中的本量利分析报告。管理会计报告通过分析过去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从而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完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

2.逻辑与准则的取舍。传统的会计核算力求严谨地按照各项准则对所有投入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源进行完整准确的核算,并以此向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要保持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认为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资源消耗和利润增长的情况,并能够做出前瞻性的应对。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依据取得资源、利用资源的逻辑标准,倾向于“承认”企业拥有的各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实质,并努力揭示这些资源未来能带给企业的利益。

(二)管理会计报告主要的类型和形式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要类型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层次和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战略管理会计报告、长期经营管理会计报告、短期经营管理会计报告、采购环节管理会计报告、生产环节管理会计报告、营销环节管理会计报告、研发环节管理会计报告。

二、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与实践条件

1985年,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价值创造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揭示了内部管理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价值链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活动提供了评估和衡量的方案。在随后的价值链理论研究中,人们更关注将价值链应用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当中,逐步使价值链管理完善三大价值链分支:纵向价值链(行业价值链)、横向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与内部价值链。

(一)价值链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传统成本管理限于会计准则中对成本的确认和核算,各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需要通过一定的会计制度有序进行。根据目前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存货成本必须按全部制造成本报告,强调了存货发生地点即生产车间的成本,而忽视了产品价值的形成,还涉及研发、生产、营销等服务环节,容易误导产品生产决策。

价值链管理分析了价值创造的规律,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研究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如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就可以更为准确地分配间接费,归集成本。同时通过逐步持续减少内部价值链上非增值作业的资源消耗,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实行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条件

1.信息系统的覆盖与更新。管理会计源于财务会计而又更新分支于财务会计,价值链管理所需的信息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传统成本管理信息。价值链管理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除了需要归集核算成本产生的消耗,充分了解作业与作业之间的动因逻辑,还需要由管理者估计每单位作业耗时。因此,实行价值链管理所需信息量十分庞大,一般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参与并进行评估。

2.全员参与管理的素质培养。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应当渗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应持续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价值链管理的教育和引导。在价值链管理中,应当重视绩效考核环节,并及时反馈开展的情况,以及时改进。通过培养全员素质,提高全体员工对价值链管理的认识,理解增值和非增值活动的区别,参与完善价值链、优化作业流程的各项活动,保持长期高效的工作状态,才能最终实现价值链管理的预期目标。

3.决策者基于未来制定战略。正确的价值链管理决策最大的保障在于该产品是否实现了价值。要想实现价值就在于“交换”,也就是市场的验证。只有存在于市场的产品才有创造价值的意义,只有不断地实现市场价值才能对价值链进行持续的管理。因此,企业经营决策者基于未来的产品价值制定的战略,看似是无关乎企业成本的管理,而实质上却是价值链管理中关键的基石。

三、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管理会计报告最重要的方面是体现了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整合优化了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和数据。一般来说,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应当更关注产品价值的形成和资金周转的时间价值损失,因此除了要求关键的经营管理环节具备全面预算报告、决策报告、控制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消耗的资源,并持续改进。笔者以一家按由客户提供图纸进行产品生产的制造业企业HY公司为例,分析采购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生产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营销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研发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在推动价值链管理中的作用。

(一)采购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在按专用定制生产的模式下,产品往往具有唯一性,原材料的库存量非常低,某些专用材料需要在签订合同后根据客户图纸来进行采购,因此HY公司需要在接受订单后迅速对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行采购。在采购环节中的成本中除了实物(现金)成本,还有因采购流程原因增加的时间价值消耗。通过价值链管理对采购作业分析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HY公司采购环节作业一般如图1:

在采购环节中,“资金筹措准备”涉及财务部门和经营部的沟通问题,属于非增值作业,“合同交底”作业和“技术交底”作业有关合同交付期、质量控制点等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部分属于非增值作业;在“入库管理”作业中,如原材料到场时还需要进行场地准备的,则场地准备作业属于非增值作业。若发生采购原料不合格还会产生“不合格原料退货或更换”的非增值作业。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在测算企业的最佳订货量时需要结合单一或合同组合的材料需要量。同时为了减少非增值作业的消耗,要及时编制采购质量报告,减少因采购质量问题增加的重复采购或退货成本。对于因到货时间延误产生的货币时间价值,应当在事后评价报告中予以反映。

(二)生产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产品的成本形态进行本量利分析,而价值链管理区分了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同时也进行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的评估。例如,HY公司属于重工制造业,设备折旧额比较大,但直接人工成本随着订单生产难度变化。在对成本形态分析时,采用2004年卡普兰首次提出的估时作业成本法,根据企业管理者的估计计算单位作业费用率,进一步丰富了成本管理的决策依据。在管理会计报告设计中结合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分析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如何优化业务流程、监督和激励员工减少非增值作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营销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营销环节是产品从最初的投入原始材料到形成最终产品,直至通过“交换”实现产品价值、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节。同样由于重资产的特点,HY公司在制定年度销售预算时十分重视分析盈亏平衡,加强对保本点和安全边际的监控。该公司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营销管理会计报告要求关注对供应商和市场(客户)的衔接。例如,定位盈利环节的利润库分析会反映企业纵向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盈利状况,从而提高行业价值链的效率。

(四)研发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随着不断研发的高新技术,生产技术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成了核心竞争力。HY公司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首先呼应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针对某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前采取项目评估的模式。例如,某“提高电离子焊接一次焊缝成型效率”项目的技术开发评估报告,从技术检验到批量推广做了及时而充分的规划和研究,并提供了对技术效率评估的分析结果,以及编制合理的预算报告。同时,通过积累研发作业的基础数据,细分了各作业的内容,由公司领导层和技术部门综合评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加强控制研发技术的预算,并及时反馈研发过程中的成本变化。

四、管理会计报告嵌入价值链管理的难点与应对

虽然管理会计与价值链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毕竟仍然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因此管理会计报告嵌入价值链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难点。

(一)信息同步难

实施管理的首要条件总是“信息、信息、信息”。价值链管理能够收集技术和市场的信息,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和修正往往会滞后一段时间,使价值链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同步。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模式不足以表现价值链管理的精髓

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报告,如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点;而价值链管理对内可以反映横向价值管理,对外则反映的是企业所处整个行业、市场的面。目前现有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对价值链管理的体现仍有些力不从心。

合同管理价值篇7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价值链已经越来越被我们熟知,价值链理论是一项具有现展意义的管理理论分析,把价值链与管理会计紧密的联合起来,是迎合了现代快速发展的管理思路,并且是一项崭新的战略决策。

一、价值链的管理会计重要意义

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使得原有的管理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状态,这就必须要跟随着时展,不断的改进并创新;价值链与管理会计进行了有效地结合,并保障了现代企业的顺利高速发展。受时代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企业在不断的适应并改进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不仅改变了发展方向,同时最主要的就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1.价值链的解析 本文由收集整理

价值链的理论是来自于国外的崭新概念,现如今将价值链的理论与企业管理会计紧密结合,促进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形成与应用,充分的体现了价值链的存在价值及使用价值;由于现存的企业发展模式处于原地踏步或落后状态,不少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提出发展策略与管理手段,这就使得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应运而生,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为企业经济带来最大限度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得到利益的最大追求。

2.管理会计的战略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管理成本越低就越迎合企业的管理标准,并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带来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价值链的管理会计正是按照这一管理思路进行战略制定,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并降低成本管理。价值链的会计管理在现代的信息化基础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建立健全了企业的信息技术,而且增加了各企业间的紧密连接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为价值链管理会计提供了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性。

二、价值链的实施与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对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与改良,在调整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或阻碍,从而影响了调整结果;在进行实施价值链的管理会计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阻碍与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分清竞争状态下的劣势与优势,积极地做好管理系统的实施工作,实现企业竞争下的利益保障。

1.竞争状态的解析

在企业的管理系统下,竞争力与管理战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分清竞争力下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得当的取舍,并结合竞争力下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战略决策,进行综合的考量解析,只有找清企业的不利因素,才能总结出合理的战略管理决策,进行从容应战,保证企业在价值链管理会计下占据优势,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2.管理实践中的发展方向

在进行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管理实践发展过程中,价值链的会计管理给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进步,这就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价值链的会计管理从实施到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稳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减少了外界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因素,进而更加有利的确保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经济发展目标。价值链的会计管理不仅充分体现了企业价值,并且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战略优势。

3.价值链管理实施的创新

全新的价值链管理会计体系不管从视角上看,还是从发展方向出发来看,都在管理体系与发展方向上有了全新的改良,并完善了以往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会计体系是以对管理会计职能为标准,体系的思路并不明确,但是改良后的体系主要以价值链为发展方向,充分的融入管理会计理论中,使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建立了全新的价值链管理会计系统。这个新的系统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研究价值,并建立健全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4.业绩的综合评价

通过运用全新的价值链管理会计,企业的战略成本与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这也从侧面推动了价值链的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在实施分析后,相比传统的管理体系,价值链管理更加具有操作性与系统性;管理系统更加系统全面,在实施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后,企业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进步,这就直接影响着业绩的综合评价,使得业绩综合评价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影响价值链管理会计实施的诸多因素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就必须要在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从经济角度出发,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在不断的进行改观,以求得更好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模式由以往的传统发展模式,改良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就是改进后的发展模式,同时在进行实施改革中,存在着诸多因素的影响。

1.价值链管理会计受技术条件的因素制约

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建立基础条件是信息化技术,现如今,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应用于信息技术,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完善,并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会计的信息化传递与交流。企业应该加强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完善,把价值链管理会计更加广泛的推向各个合作领域,并在不断的实践合作中迈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2.价值链管理会计受信息安全的因素制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了在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实施过程中的阻碍;网络技术给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实施给予便捷,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性,普遍的应用网络连接的信息技术的方式,在企业系统中存在一定的威胁性风险,这种风险的预防主要靠企业内部的操作系统的控制,及对数据资源有效的进行控制,与此同时,社会应该给企业一个相对和谐的管理环境,以保障在实施价值链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具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3.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实施受工作人员的因素制约

价值链管理会计的会计工作人员要求要比一般的会计人员高,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熟练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技术操作;在进行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操作时,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熟练的应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并凭借丰富的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处理较复杂的案子。为了更好的实施价值链管理会计,就必须要求及时有效的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并及时进行检测考核,不断的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使会计工作人员更加全面完善的为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实施做服务。

合同管理价值篇8

【关键词】 价值链成本管理 路径 应用建议

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1.1 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出版的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将价值链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分析企业如何识别自身的竞争优势并采用何种竞争战略,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价值链包括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将价值链向上延伸到供应商,向下延伸到销售商和顾客,将企业、供应商、销售商看作一个整体,这是企业纵向价值链;企业的竞争对手形成了横向价值链。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1.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概念

价值链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以价值链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等理念为指导,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ERP 系统工具,进行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该理念融合了价值链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价值链各环节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的长期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价值链成本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利于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关注核心企业与价值链相关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价值链相关企业,如供应商、分销商等企业利益;二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要和价值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与沟通, 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因此,企业应通过搜集、利用价值链相关企业的价值信息影响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活动,但不可能完全控制其价值活动。扩展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至企业外部价值链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将成本管理的主体扩展为整个价值链联盟,而是通过规范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原则等来体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

1.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特征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是在传统机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成本管理管理暴露出很多缺点,而在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却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首先,从成本管理理念上看,传统成本管理在观念上是挖潜式成本管理,而价值链成本管理在观念上是拓展式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管理认为降低成本不再是降低成本费用绝对额,而是要考虑降低成本费用相对水平,即企业不仅要降低内部生产成本,而且要降低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费用水平,立足于企业整体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

其次,从成本管理范围上看,传统成本管理围绕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范围着眼于企业整个价值链。它放眼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认为降低成本的关键不仅在企业内部,而且还应关注企业外部与创造价值有关的价值链要素,将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展到上下游供应商和商等企业中,通过重组和整合上下游价值链,保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降低创造价值的成本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第三,从成本管理方法上来看,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内部全过程管理方法,而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是全方位成本管理。其不仅注重以往在内部挖潜降低成本的方法,而且通过探究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费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采取市场竞争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上下游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延长或缩短、扩大或整合价值链上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价值创造单位,以外部成本节约与内部成本节约相结合的方式,追求在不降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上,降低创造价值的成本。

2 价值链成本管理应用条件及路径

2.1 价值链成本管理应用条件

价值链成本管理相比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企业想要充分利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创造价值,需要在管理理念上做出重大革新,并建立适应价值链成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系统。

(1) 建立成本价值链的作业流程。企业需要制定一套符合顾客需求,节约成本的业务流程.如果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业务流程,企业根本价值链也不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适中的作业链.所以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实施是价值链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2) 建立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财务数据系统。采用传统的财务数据进行价值链成本,显然会制约其成本分析结果,不能满足分析要求.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对各环节成本数据的处理,是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事中监控与事后分析的物质基础.因此,建立基于制造企业价值链的成本及财务数据的收集系统,是进行价值链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必要保证。

(3) 建立基于价值的财务核算系统。为提供有价值的成本资料,需要根据新的计算依据分析财务数据.通过确定各价值活动,分析增值与非增值作业,分析各环节的成本优势和劣势,可充分掌握各价值活动和成本间的关系,以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这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必要保证。

2.2 价值链成本管理应用路径

一般而言,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应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加速价值链上的价值流动,二是降低各价值流上的资源消耗。加速价值链上的价值流动是控制企业整体成本的重要因素。

加速价值流动要求企业首先弄清楚价值链是由哪些价值流组成,各价值流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有多余的价值流需要消除。然后寻找各价值流之间的联系,提高价值流循环速度。这样,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量越高,分配到各产品上的固定生产成本就越低。而且,特定资源使用时间的缩短加速了变动成本占用资金的流动。随着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降低,价值链上的整体成本也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降低各价值流上的资源消耗也是控制企业整体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每项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同。这便要求企业分析价值链上每个价值流的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与所获得的收益相配比,寻找合理的利润增长点,优化每一个高成本低收益的价值流。目前许多大公司都采用了零库存方式,减少存货积压、避免存货减值,这样就使得库存这一价值流上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整个企业价值链上的成本。

基于以上认识,价值链成本管理路径可以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识别企业价值链。企业价值链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以及内部物流转换过程了解清楚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如果有关价值活动有以下特征之一就应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价值活动进行管理: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或迅速增长、在价值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或潜力、成本驱动因素显著不同、竞争对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该项价值活动。

(2)将成本分配到价值链各个环节。要对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效率进行分析就需要量化各项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在具体执行该步骤时,应当先确定成本分配的目标,然后明确分配的成本对象,最后以制定的分配标准为尺度将成本分配到各价值链环节。

(3)判定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企业在进行各项价值链活动时会产生各种成本,成本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可用成本习性来描述,而影响成本习性的因素即为成本右颉S捎诔杀径因是每项价值活动成本差异的根本原因,识别成本动因也就成为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

(4)分析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企业价值链的优化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还应关注其竞争对手、相关企业,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分析,主要用于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其意义在于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成本分配等状况上的差异,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案。

(5)确定竞争战略。在识别价值链、分配成本、了解成本动因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后,管理者需对企业竞争策略进行定位,以更好地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者可以选择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也可以专注于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实现价值链的重构。根据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情况,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预期目标。

3 价值链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应用面临的困难

(1)数据收集困难。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企业内部数据收集比较困难。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建立以价值链活动与流程思想为基础的会计系统,而现行的会计系统不能满足此要求,导致价值链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数据收集受到一定的阻碍。

(2)作业及作业增值分析难以确定。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管理时,首先是企业作业难以确定,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作业的遗漏及重复等问题。其次就是对作业的增值分析、效率分析及效益分析时,很多时候只是在定性方面进行衡量,对定量方面研究的方法很少,导致企业的作业成本法实施效果有限。

(3)在实施标杆管理中行业同类信息难以取得。企业对横向价值链进行标杆管理过程中,企业竞争对手信息作为内部资料,尤其是企业成本信息及相关内部管理资料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不会对外公开的,外界很难全面而准确地收集同行信息。而且竞争对手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可能与本企业的不同,即使企业收集到了竞争对手的信息,也会由于方法不同而导致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从而影响标杆管理的施效果。

4 价值链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建议

价值链成本管理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全新理念,在企业中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构筑支持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相应辅助平台,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和习惯做法,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1)建立价值链核算体系的会计法规与会计核算系统。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讲,需要从宏观方面制定以价值链核算体系为基础的相关会计法规与规范,为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这里的价值链会计法规是当前会计法规的延伸与发展,具体可以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会计假设、原则、职能、对象、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及报告等方面制定。

从企业个体层面来讲,也应根据国家制定的价值链核算法规建立一套价值链会计核算体系,以价值链为依据核算企业成本及分析财务数据,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价值活动的相关数据及成本信息,促进企业之间财务数据的全面准确地收集、传递及处理,保证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达到提升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竞争力的目的。

(2)运用间接估测法来获取行业企业信息。针对同行企业信息难以获得的问题,可以采用间接估测法分析获得的同行企业信息,从而增强标杆管理的实施效果。比如,通过获得的竞争对手税收、产销量等情况倒推其成本信息;或者通过与供应商、客户的往来获得竞争对手的相关价值活动信息;或者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可以间接推测出竞争对手的价值活动等相关信息。通过此种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同行信息的准确性及可比性。

(3)转变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成本的减少而没有深入到价值链活动、作业及成本动因层次的管理,使管理者很难发现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价值链成本管理不再是盲目的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详细分析,对企业发展进行长期的谋划,创建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所以只有转变了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价值链成本管理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得以顺利应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成本管理的信息化。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完整和及时的成本信息资料,而这些信息资料靠传统的人工方式来收集和整理是无法实现的, 企业必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随着ERP系统的应用,企业提高了成本信息采集、处理的效率,为价值链成本管理打下了基础。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将价值链条上的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等通过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紧密的联系起来,将企业外部的信息及时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部门, 并实现这些信息在价值链条上的实时共享, 形成动态开放的价值链成本信息系统。

(5)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完善激励考评体系。成本方法和理念再好,如果不能认真的执行,也达不到预期目标。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企业价值链条上的每个员工的参与,只有人人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企业要注重员工业务培训,让员工掌握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人人关心企业成本的氛围。另外,企业要不断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在合理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成本,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成本管理效果的考核,建立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陆震.浅析价值链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31(2):224-225.

[2] 杨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8,10(6):21-23.

[3] 郑洪成.基于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涵及运用 [J].现代商业,2012,13(8):114-1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