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6-29 09:31:39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1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2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速发展,许多地方都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闽南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吸引了许多的游客,特别是港、澳、台和东南亚的游客。如何根据闽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对闽南文化进行旅游业开发,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旅游业资源,是现在闽南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之一。本文结合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就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及关键点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文化作为社会内在的构成因素和外化的存在形态,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渗透在文化之中,使其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纵向遗传、横向衍播,反映各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从属于中华文化的区域文化,其中福建东南的闽南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这里的闽南主要是指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在内的闽南三角地区,而闽南文化通常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在播迁闽南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同时闽南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物化为带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独特的闽南文化资源。

(一)闽南历史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从地理上说,闽南地区正是陆海交汇的海口地带,这就使闽南文化带有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性质,因而闽南历史文化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质。从人文层面上说,从宋元开始,闽南就成为一个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区域。所以,所谓的闽南文化的包容性,其涵义是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汇。

(二)闽南文化的开放性特征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来看,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把阿拉伯文化和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传入闽南,冲淡了闽南文化中源于内陆文化的保守性,使得闽南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近代殖民主义者对闽南的入侵则把西方新兴的商业文明传播到闽南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闽南地区人民的传统观念,并促成闽南重商好利的商业文化意识的形成。闽南地区半开放的地理特征使得闽南地区成为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场所。因此,无论是阿拉伯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东洋文化,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途径,或是通过殖民战争的方式传向闽南地区,这同时也赋于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传统农业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使闽南文化包容并蓄,许多外来文化得以在闽南地区存续和融合。

二、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

上述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经过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直至今天,存在许多物化的表现。闽南文化的这些物化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质,都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

(一)闽南文化的历史遗迹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历史遗迹形成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之中,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历史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其价值在于它再现了历史,是历史发展轨迹的见证,因而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以泉州为例,宋元时期,泉州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对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正是由于港口贸易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逐渐与闽南当地文化融合。通过对港口遗址的开发,可以使世人了解当时闽南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有助于人们对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二)闽南文化的历史建筑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由于闽南古代曾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其古代建筑物也因此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别是许多建筑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风貌。以泉州为例,有伊斯兰教寺庙,其建筑与其他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是古代伊斯兰教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映。另有作为中国两大佛教寺院之一的开元寺,其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特别是大殿的设计在中国中原佛教寺院中是比较罕见的。此外,由于闽南多水靠海,因而闽南地区人民对桥梁的设计也别具一格,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桥梁遗址,全国闻名的有洛阳桥、安平桥等。这些都是闽南文化特征物化表现,也是闽南特色旅游的重点之一。

(三)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业开发闽南土著居民、中原迁徙的移民和外来的民族等,都在闽南地区留下了历史遗迹,不仅形成了闽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为闽南地区留下了许多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比如闽南的惠安地区在长期的渔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惠安女”文化,还有漳州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曾是多民族的聚集地,闽南地区的回族文化就是在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闽南地区扎根繁衍形成的,在泉州就遗留有众多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是闽南旅游业开发的亮点,可以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

(四)闽南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由于闽南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使许多宗教得以在闽南地区长期发展并保留下来。除了类似中原地区的佛教、道教以外,闽南沿海还有其特有的民间信仰———妈祖,以及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外来宗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一直都存续至现在,并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地区留下了宝贵的宗教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有泉州的妈祖庙、开元寺、圣墓,厦门的南普陀寺,以及我国现存唯一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等。把这些特色宗教文化历史资源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作为闽南文化旅游的重点,是发展闽南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3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4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的南部沿海地区,从行政区域划分来看主要包括厦门市、漳州市以及泉州市。闽南地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2014年福建省的生产总值为24055.76亿元,其中漳州、厦门、泉州三地的生产总值总和为11512.72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7.86%。闽南地区的居民主要由中原人、闽越族人、广东等邻省人、波斯等外国人在闽南地区经过长期居住融合而构成。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及文化的冲突磨合,并结合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融合而成,它集中地区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多元互补,融会贯通。从某种意义上讲,闽南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原民族开发闽南、台湾、南洋的迁移史。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及独特的人文魅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源于中原文化,又具有独特的边陲文化特征唐宋时期,随着北方汉族文化引入闽南地区,儒家正统思想在闽南社会文化结构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开始对闽南文化的形成起主导性的作用。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闽南地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及海外文化的传统,这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具有边陲文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思想上追求革新变化、摈弃因循守旧,在行为上脚踏实地、务实做事、追求效益、商品意识较强,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宽容性。

(二)多元性的人文性格闽南地区人员组成具有多源性的特征,这就衍生出了多元性的人文性格。这种性格不拘束于传统的社会心理,具有强烈的区域本土认同感以及自我表现和欣赏的社会文化心态。这种性格容易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破旧推新,推动新事物的发展。闽南文化伴随着迁徙文化而形成,冒险进取成为了顺理成章的精神理念。多源文化的融合,使得闽南文化在科学与上融洽并存。

(三)宗亲意识强烈闽南地区的家族宗亲组织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在长期迁移及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巩固,并日益扩大,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也逐渐增强,使得闽南文化中的家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乡土观念浓厚。闽南地区的家族宗亲制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祭祀先祖、敬祖敬宗的行为范畴,而是几乎遍布社会活动的各个细胞。家族制度及其组织已经向宗教与民间信仰、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控制与管理、民间启蒙教育等各个方面延伸。

二、闽南文化与地区企业文化的融合情况

不同区域滋生不同的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份子,也深受地区文化的影响和约束。闽南地区的企业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征。研究闽南文化与地方企业文化的融合情况,有助于发挥企业文化的协调性,调整人际关系,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闽南地区的企业文化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容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闽南地区的企业吸收了闽南文化中开放性的特点,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闽南地区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既有本土企业文化的特色,也兼具舶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特点。企业文化对于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管理个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性。

(二)爱拼才会赢的企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固守家园、中庸随意、安于现状,而闽南文化则讲究“闯”。这种拼搏和冒险的意识在闽南企业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同时又接纳和吸收了其他外来文化的长处,使得这种“爱拼才会赢”的企业精神在闽南企业文化中得到补强和升华。闽南企业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流淌到了企业文化的每一滴血液中。走出地区、走向世界是闽南地区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三)家族企业文化特征明显在闽南文化中以家族宗亲为纽带的宗亲文化对闽南地区企业的构建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闽南地区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家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强调礼义忠孝、服从族长领导;在对外管理上重视关系网络的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目标下,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体现出了精神理念的高度一致。闽南文化构成了地区企业文化的生存环境,为之提供了文化的母体,同时地区企业文化又通过多种形式对闽南文化进行了继承、转化、吸收和沉淀。闽南文化渗透到了闽南地区企业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使闽南地区企业文化形成了敢于竞争、敢冒风险;勇于拼搏、开拓进取;重视商业,务实逐利;兼容团结、开放豪爽;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特点。

三、闽南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将企业文化公共性与地方独特性相统一任何地区的企业文化都存在着公共性的一面,即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同时,由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企业文化又具有地方独特性的一面。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保留企业文化的基础和生命力,对企业文化共性的部分进行借鉴,取精去粕。另外,在构建中,也要注重个性特色。企业文化的个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将地区文化所特有的道德、精神、责任感融入到企业文化的理念中,将传统共性与地方独特性相统一,塑造企业特色文化,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为市场所认可。

(二)要明确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反映了企业的特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企业日常运作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统领企业成员的经营思想和行为。经营理念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精神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不偏离轨道。闽南文化中的世界市场观、爱拼才会赢的拼搏观、爱岗忠诚观、创新冒险观等都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要素,必须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当中,建立企业远见性的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将企业领导者文化转化为企业群体文化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核心人物,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领导者的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组织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企业领导者的思维、观念、道德、作风、文化修养等素质往往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形成一种领导者文化,可以说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5

闽南语是公认的汉民族最具历史价值的语言之一。如今的闽南语颇有汉唐遗风,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不仅对研究古代汉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一、加强闽南语与闽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闽南语曾经是比较强势的语言,不过近年来讲闽南语的人逐渐减少,闽南语的强势地位已不复存在,反而逐渐走到消亡边缘。语言学者指出,闽南语逐渐被弱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标准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标准普通话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已基本普及,校园中学习和运用闽南语的现象已属罕见;二是由于经济发展,国内贸易往来逐渐增多,而跨地区贸易往来多采用标准普通话来进行沟通;三是因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闽南地区外来人口逐年增多,为了方便交流,越来越多的闽南原始居民使用普通话,这些都是促使闽南语走向衰弱的原因。然而,闽南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闽南语言没有完整的音标系统,存在有音无字的现象,同时闽南各地区的闽南话也存在差异,这与标准普通话相对完整的音标系统而言,其劣势就很明显了。

当然,闽南语的发音在音标系统方面并不是毫无章法,只是闽南语的音标大多以韵书字典中汉字标注的反切法来进行,随后又演化成为十五音反切法,这种反切法在古代尚存,现在,由于没有简单又完整的音标体系,人们对其发音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使闽南语的普及变得困难。此外,闽南语有音无字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闽南语沿袭了古代汉语,对字的根源无从查找;另一方面是因为闽南语在变迁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迁居地区的语言,没有汉字与之相对应。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闽南语学者翻阅各种古籍文献,力求改变闽南语有音无字的现象,但仍有很多闽南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汉字。无奈,部分闽南语只能用汉语的谐音来“凑数”,或者创造新字,乱象丛生,导致台湾、厦门、泉州等地的闽南话在腔调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闽南语流通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由于同属闽南语言根系,尽管部分地区在口音与腔调上存在差异,但也不至于出现无法沟通的局面。不过,如果再任由闽南语毫无拘束地自由发展,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用闽南语沟通出现障碍,这也将成为闽南语消亡的信号。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

在闽南语地区,最突出的地域文化就是以茶文化、闽南童谣、闽南语歌曲以及传统南音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这也是这些地区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就更迫切。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闽南文化,推动闽南文化的持续发展,就有必要从孩子抓起,在学校中开展以认识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的地区文化学习。

翻阅着厚重的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料,真的很难割舍,笔者从中选取了一些趣味性强、容易读的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元素作为材料,编写成“闽南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首先,在中学课堂中引入闽南文化,能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让学生直接在课堂内得到实践经验,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再有,让学生从闽南文化的教学中,产生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正确认识个人的社会价值;最后,闽南文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得以补充,因为对于从小熟悉的闽南生活环境,学生更有亲切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切实达到以上三个目的,笔者进行了下列尝试。

1.选择合适曲目进行闽南歌曲教学

首先,作为最直观、最容易被接受,也是最容易流传的方言歌曲,在学校音乐素质教育中就最为常见。高校音乐选修课所选择的歌曲课程,也是学生普遍喜爱的课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歌曲种类也非常丰富,如年轻人更喜爱艺术歌曲以及通俗歌曲;从语言上划分,又分为中文歌曲、方言歌曲、外文歌曲等。闽南语地区的方言歌曲主要是闽南语歌曲,又因为毗邻港澳,与港澳的文化交流最早最广,粤语歌曲也在闽南地区流行。无论是什么方言,都代表了一方的文化,是一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因而方言歌曲也就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学习方言歌曲相对来说比直接学习方言更容易、更灵活,即使是不会讲方言,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方言歌曲来体会地方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方言歌曲来加深对地方方言的理解,毋庸置疑,可以引起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因此,学唱闽南语歌曲,不需要会讲闽南语,有兴趣就完全可以学会。

在曲目的选择上,应注意下面问题:作为语言活化石,闽南语歌曲在歌词表达以及曲调编排上,都丰富多彩。闽南语歌曲通常侧重描述人们的生活与心情等,有表达励志的,有表达悲情的,与此同时,还有的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爱,对爱人的深情等,因此在选择教学用的歌曲时,重点应当选择歌词积极健康向上的。闽南语歌曲中大部分歌曲表达的都是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的内容,这为校本课程教学的选材带来很大的方便。

2.将闽南文化作品作为课程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本土文化气息浓厚的文章,会特别感兴趣,比如《沁园春・长沙》有湖湘文化的影子,《胡同文化》有中原文化的展示,《云南的歌会》有古滇文化的呈现,而中学语文教材中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只有《致橡树》。这让大量闽籍学生对教材感到陌生。如在读到杜甫《登高》一诗时,由于缺少北方生活的体验,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意境。但是,当他们学习舒婷《致橡树》一诗时,他们对“鼓浪屿上的女诗人”则很有兴趣,因为舒婷所描写的木棉是他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树种,他们早已熟知木棉树所包含的坚强、英勇与独立等文化价值观。加上舒婷从小在厦门读书,厦门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是舒婷的校友,这也让学生对《致橡树》感到格外亲近,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名人作品可以有效拓宽学生阅读面,丰富校本课程。针对闽南文化的学习,笔者选取了一些贴近闽南本土文化并符合学生学习标准的名家作品收入语文校本教材,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具体作品有本土文化名人龚洁的《到鼓浪屿看老别墅》,许地山的《落花生》、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曾藜的《泥土》等闽籍作家名作等;另有杂志报刊:《鼓浪》、《海峡旅游》、《厦门日报》等。这些作品及刊物不仅贴近闽南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本土文化,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闽南文化的有效补充材料。

著名文化名人林语堂出生在漳州平和,后来又在鼓浪屿生活过,不管是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闽南文化的气息。针对其作品《京华烟云》,笔者设定了通读、精选、点评的课程目标,着重介绍最具闽南文化的部分,帮助他们领会闽南文化的语言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朴实、生动并且韵味十足,都充分地反映了闽南文化的风格,如红玉说“鸭子死了嘴还硬”、木兰说“坏竹子也能生出好笋”,经亚说“家就是个枷”等。这些贴近闽南生活并风趣十足的方言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曾藜的《泥土》表达的“海纳百川,不自卑、不怯懦”,许地山《落花生》传达的“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求名利”,都是可以为学生带来正能量的。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的人生态度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它就好比灯塔,指引着学生的人生方向。这种正能量会根植于学生心灵,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以这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态度,用这种平和而内敛的姿态坦然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状况。

3.选取闽南文化资源作为“小作文”素材

调查显示,厦门生源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闽南地区城乡结合部或农村。他们因缺乏生活体验而出现的知识储备贫乏、知识结构不全、学习兴趣低等情况,往往会让他们在写作时产生畏难心理。想要完成基本写作任务尚且不能,更别谈写出思想性和审美性兼顾的优秀作文了。但是在闽南城乡结合部或是农村地带,一些本土的文化建筑却保留得很好,如厦门的钟宅、马巷、薛岭等便有许多原生态并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学生了解闽南文化的一个平台。将闽南文化作为作文的一个写作点,可以有效地将生活色彩融入写作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降低了学生对语文“阳春白雪”的畏惧。

“短”“趣”为两个合理的切入点,通过这两个切入点对学生做出有效引导,能让学生写出更形象、生动的“小作文”。其中较为成功的尝试便是将“对联写作”融合进“闽南红砖古厝楹联―――赏联、拟联、评联、贴联”综合实践课程,这个尝试在当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探讨,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闽南红砖古厝楹联资料展示、红砖古厝楹联中的生活艺术、红砖古厝楹联内容分类、红砖古厝楹联保护与传承。然后按照四种分类,结合学生的素质及兴趣将学生分进不同小组开展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两周左右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本组的内容自由分配任务,通过实地参观调查、互联网资源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最终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再分配两个课时的时间供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分配赏析任务,引导学生对楹联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对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比喻、押韵、借代、对仗等技巧做相应评析。只要学生有兴趣,教师就可以再鼓励学生进行对联的创作尝试。最后,是教学评估和总结的阶段,选择公平的方式评出各分类前三名学生,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书法教师进行对联书写的教学,并将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内,供大家观摩学习。

令人师惊喜的是,这些看起来缺乏生活经验、文化水平还不高的中学生在有效的兴趣调动后,竟然可以写出颇为优美的对联来。为了更加贴近生活,把对联写作的经验跟手机短信、广告词的写作相结合,并要求学生适当融入闽南文化特色。这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是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是语文的生活化,更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成功实践。

4.开设“闽南文化进课堂”活动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选出相对普及的、极富闽南地方特色的作品,开展以“闽南文化进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如进行《陈三五娘的传说》《豆仔鸟》《蜈蚣搁》等经典民间故事的搜集、复述、改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沏茶去――走近闽南茶文化”:以闽南茶文化与书法、闽南茶文化与谚语、闽南茶文化与诗歌等为教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兴趣自行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PPT在班级进行茶艺、方言、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展示,最后可以通过组织模拟茶博会的方式将学习氛围推向高潮。“状元插金花――闽南民俗超级体验”: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猜灯谜等民俗活动,让学生实现“玩中学”。“爱拼才会赢―――闽南歌曲童谣大赛”则是考虑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通过举办诵唱、比赛等方法让学生投入到《爱拼才会赢》等闽南经典歌曲童谣的学习中,不仅能欣赏歌曲童谣的音乐韵律,还能感受到歌曲童谣中朴实乐观向上的闽南精神。

三、渗透闽南文化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闽南文化进课堂迈出的步伐还很小。展望未来,我们还需努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对闽南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学习促进教学。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为教师做相关讲座,请做闽南文化研究的学者进行乡土文化的教学探讨,甚至请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的我国台湾地区的教师来传经送宝。

其次,闽南文化教学活动必须以学情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对闽南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兴趣大门。在闽南文化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文化渗透策略,比如初期可渗透一些闽南风的童谣与歌曲,慢慢再引进闽南文化浓厚的皮影戏,更进一步,便可以对相关的闽南文化著作进行阅读与研究。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当前的“闽南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实行选修课以及走班制,将闽南文化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开,实行分别教学的方法。对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闽南文化教学,比如关于闽南文学的一些交流与探讨;而对稍逊色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性较强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与鉴赏性的教学模式,比如楹联写作等;对于零基础的学生,猜灯谜等初级的教学模式更为适合。

最后,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来推动闽南文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对闽南文化进行渗透教学的过程中,社会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定要善加利用,比如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与考察极富闽南文化特色的展馆。在厦门有诸多这样的地方,如oY书院、儒士馆以及厦门博物馆和厦门石雕园等地。这些“闽味”十足的地方,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艺术氛围,更深入地理解闽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总之,将闽南文化和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并非一朝一夕可达完美,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所幸,厦门教育界极其重视闽南文化研究,经过前辈们多年的努力,现在厦门市中小学的闽南文化教育体系已日趋完善。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尽可能利用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提升我们自身的素养,从日常教学到专业闽南文化校本课程教学,都能持之以恒地渗透闽南文化,最终实现“闽南方言与文化”专业课程的全面启动与开展。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海西;闽台文化;闽南传统文化;两岸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杨行健,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21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13-06

改革开放后,在两岸20多年的交流中,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交流利用共同的文化源流,为两岸开启了宝贵的沟通之门。可以说,两岸关系能有今日之成就,闽台文化交流功不可没。就渊源看,闽台血脉相承、文化同根,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范围内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是立基于海西地方传统的。闽南传统文化作为海西地方传统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内涵精深丰厚。

一、关于闽南传统文化

(一)闽南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闽南传统文化泛指民俗(单民俗方面就包含很多宗族节日现象)、方言、戏曲、建筑、、民间文艺、手艺等事象。

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广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从古沿袭至今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象。一般而言,闽南传统文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这种文化事象必须是从古沿袭至今的。有些产生于近代而不是从古沿袭下来的文化事象,或者对民间社会影响不大的文化事象,便不能算传统文化,一般不纳入闽南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其二,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族群认同感及世代传承特点。那些虽然从古沿袭下来,但由于中原人南迁闽南、地域及气候等因素的改变导致迅速解体的文化事象,一般不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研究的内容。所以,我们所说的闽南传统文化,不是指单纯中原古汉文化的大量保存及继承,而是指在此基础上结合闽南本地气候、地形、土著文化等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

闽南传统文化方面:关帝圣君、玄天上帝、开漳圣王、保生大帝、三平祖师、天上圣母(妈祖)、广惠圣王、水仙尊王、广泽尊王、清水祖师三代祖师、惠泽尊王信仰。

戏曲方面:泉州代表戏曲南音、高甲戏、漳州竹马戏、厦门歌仔戏、潮汕与漳州云宵、东山、诏安一带戏种潮剧等闽南地区各类木偶戏。

民间手艺:木版年画、八宝印泥、剪纸手艺、木雕、石雕手艺、漆工、扎灯、染布等。

民俗方面:送王船、拾福分、普度、尾牙、端午、中秋、抢头香、割香、做功德、巡镜、镇五营、巡安等。

闽南民间文艺:舞狮、龙艺、踩高跷、大鼓凉伞、拍胸舞、漳州木偶、泉州高甲戏、同安宋江阵、小坪褒歌等。

(二)闽南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不可分割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全世界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达4000万人以上。闽南方言的形成与中原汉人在历史上三次大举南迁紧密相联。现泉州、漳州等地使用的闽南语中的“十五音系统”即源于东晋中原汉语。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大举南迁是在唐末年间,带来了唐朝的中原汉语。中原汉人第三次大举南迁大约在宋高宗年间,带来的是唐宋时期的北方方言。这种北方方言就是现在流行于闽台等地的闽南方言前身。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闽南方言至今基本保留唐宋时期中原汉族北方方言的风貌。其二,闽南的经济文化和风土习俗源于中原文化。现在的泉州地区,包括惠安、南安、晋江、石狮等县市,其工商文化和风土习俗保留着与中原文化非常密切的乡土遗迹。泉州、惠安、晋江的梨园戏、高甲戏、南音南曲等戏曲艺术,至今仍保留着晋唐时期的艺术风韵。闽南文化在其历史变迁中,历经沧桑,但始终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无论土木建筑还是石雕木刻,无论是造船打铁还是渔猎农耕,也无论是婚丧礼仪还是节日庆典等,至今仍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余韵。其三,闽南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福建的先民就“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隋唐时期,泉州地区是当时全国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宋元时期是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也是泉州地区造船业最发达的时期,惠安的洛阳、白沙、西方、百崎、秀涂、崇武,石狮的坩江、祥芝,晋江的永宁、金井、深沪、东石、安海,泉州的乌屿、埔等地遍布船厂。其四,闽南地区自古以来海外交通贸易发达。在宋元时期,闽南作为福建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进行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两宋时期,泉州、晋江、惠安等地的海外交通贸易非常发达。其五,闽南沿海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以海为生,世世代代以海为家,奋斗不息。闽南沿海由于其土地贫瘠、海岸线长,老百姓大多以海为家以海为生。深海捕捞、远洋运输、近海养殖。战狂风、斗恶浪,以海为生,成为闽南渔区人民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历史画卷与现实写照。

二、深入研究闽南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闽台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总书记2006年元月视察福建时指出,80%以上的台湾居民祖籍福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重要方言,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闽南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厦门、漳州、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台湾民众的主要祖籍地。人们常说的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也在这里充分展现。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发展起来的。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闽南文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落地生根、发萌滋长。特别是作为共同文化区域的闽南和台湾,尽管历史风云变幻,但闽南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精神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两岸和世界各地的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闽南”这两个字,在海峡两岸,在一代又一代同胞的心底,始终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理念和向往。

泉州、漳州、厦门三地,也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闽南文化与台湾地方文化之间,可谓“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基因处处可寻,构成了闽台文化之间多彩的景观。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1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40多项与台湾地区有着紧密关系,有许多至今仍在台岛广为流衍传播。福建地方戏曲中,在闽南一带盛行的梨园戏,素有“宋元古南戏遗响”的美称,弥足珍贵,

在台湾都拥有热心的观众;歌仔戏(也称“芗剧”)既是福建的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台湾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发萌于闽南,成形于台湾,返流入闽南,至今盛行两岸,成为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鲜活见证;精美精细的木偶雕刻、雅致幽婉的南音、脍炙人口的闽南歌谣等无不传载着两岸的文化关怀和诉求。

近年来,持续不衰的“闽南文化热”吸引了两岸各界的关注。海西文化论坛、闽南文化节、闽南语歌曲大赛、两岸姓氏谱牒展暨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使闽台文化交流更加主题鲜明、深入广泛。“闽南文化热”,也推动了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与丰富,成为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我们可以期待,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掘、整理、交流的加强,必将使“五缘”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六求”(经贸、交通、旅游、农业、文化交流和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展、合作,也必将为闽台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提供重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二)有利于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繁荣

闽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6个综合性试点之一。泉州拥有20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项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数量列省内各设区市之首。漳州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保单位15处、省保单位58处、6个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厦门市现有7处国保单位、19处省保单位、5项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闽南三地的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占福建省目前拥有的部级和省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的51%和43%。同时,全省26个部级民间艺术之乡中,有18个聚集于此;同时还聚集了众多成规模、成建制的民间职业剧团;民间南音、北管吹奏、吟诵等民间社团更是近2000个。流布于闽南民间的乡土文化,灿若星海,美不胜收。

海内外闽南乡亲、闽南籍闽商,是保护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力量。热心文教、回馈桑梓,是海内外闽南乡亲和闽南籍闽商的共同心愿和实际行动。在闽南,许多文化设施场馆、民间信仰场所的建设,民俗文化活动的举行,都是在闽南乡亲、闽南籍闽商捐资捐赠下而成;在闽南,无论是政府、社会、民众,还是台胞、侨胞,无不希望闽南文化代代相传、薪火不熄。闽南还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基础最扎实的地区,当地党委、政府亦高度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及其闽南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掘、整理、交流的加强,有利于传承以闽南文化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地域文化的繁荣推动海西以及全省文化的繁荣。

(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强调文化是根、是主题,文化是软实力、是生产力。2006年3月,在厦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上,黄小晶省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008年,福建省人大开展了“一法一例”(《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执法检查,主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还多次深入闽南地区调查研究,提出了闽南文化整体保护的措施和办法。同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周密研究和多方论证,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从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保护目标,到保护范围和对象、保护方法、步骤和计划、保障措施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强调对闽南地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要坚持试点先行、总结巩固、规范交流并推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用、重在实效。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文化部的精心指导,有国家一批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有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闽南三地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掘、整理、交流的加强,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果,从而对全国和全省其他有代表性区域文化的整体保护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福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强省建设。

三、闽南文化传统传承研究现状及举措

(一)在全国首创文化遗产学校教学机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政府就把南音纳入到了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泉州师院开设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厦门在幼儿园开展“闽南民间艺术教育的课改实践”,在小学建立“闽南童谣基地”,在中学开设“闽南文化基础课程知识”,先后编辑出版了8本乡土教材。而漳州则在小学开展了木偶戏、锦歌、灯谜等教学课程,还成立了相关的少儿艺术表演团体。

如今,这一成功的实践已为国家政策所借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

(二)建立文化遗产社会普及机制。让专业传承与社会普及相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厦门、漳州三市的南音、北管、咏诵等民间社团近2000个,民间职业剧团250多个。泉州专门成立了拍胸舞俱乐部,厦门举办各类打嘴鼓培训班等。2005年1月,《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福建成为全国最早以省级立法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省份之一。这将更好地保持闽南传统艺术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风貌。

(三)开展基础性的调研工作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部门已经作了两项基础性的调研工作:一是“非遗”项目保护现状调查。调研的福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调查结果显示,“非遗”项目中自我造血能力较强、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的约占10%,这部分传承人既有艺术基础又善于经营,有适度的市场规模,已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实现新型的传承发展之路。“非遗”项目中自给自足式的局限型约占55%,这部分传承人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基本解决生存的问题,小有盈余。但经营模式传统、观念相对保守。“非遗”项目中自生自灭式的濒危型约占35%,这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转业,得不到及时帮救与扶持,市场萎缩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在保护、扶持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每个“非遗”项目的个性特点和真实需求,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另外,为了记录、保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此基础上,福建出版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一部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也是福建省第一部完整、系统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具书。

(四)设立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厦门、漳州、泉州先行开展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工作。2008年5月,福建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学者经过周密研究和多方论证,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从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保护目标,到保护范围和对象、保护方法、步骤和计划、保障措施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坚持“试点先行、整体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和“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用、重在实效”实践要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省文化厅正协调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按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要求,分步实施,协同建设,整体保护,力争在规划的时间内。在全国率先建成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取得经验并推广。“文化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厅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了部分文化遗产项目晋京展演展示;部分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览和讲座;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公益性文化场馆和“世遗”项目免费开放;地方戏展演;闽台传统文化交流项目;文化遗产进校园、社区、农村展览等,呼应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

(五)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方兴未艾

近年来,“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漳台族谱对接和民俗展览”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开展。

2008年,在泉州举办的主题为“弘扬闽南文化,增进交流合作,推动海西先行,加快泉州发展”的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就有闽南文化论坛、第九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峡两岸戏剧展演与交流、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等15项闽南特色文化活动亮相。

2006年以来,厦门海沧每年举办文化节,并先后多次成功组织了保生大帝神像赴金门、澎湖巡游,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知名度和闽南祖地文化的影响力。

2010年,刚刚落幕的为期12天的“庚寅年保生大帝神像赴台湾巡游暨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活动由台北保安宫(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承办,此次活动是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和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三地合办并轮流承办保生慈济文化节的第一年。活动主题仍为“健康、慈济、和谐”、“弘扬闽南文化、促进两岸交流”,分巡游活动和文化节活动,主要活动有过境踩街、仪阵表演、家姓戏、养生药膳及药材展、古迹艺术展览等。全国政协常委黄志贤和台北市长郝龙斌为启动仪式开锣。来自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神像自北向南,巡经岛内18个县市,巡游包括保安宫在内的9座保生大帝宫庙,这是保生大帝神像巡游时间最长、路程最远、巡游宫庙最多、参与人数最众的一次。大陆第一部公开赴台拍摄的电视剧《神医大道公――保生大帝》也在文化节期间在台北首映。大陆方面组织巡游交流团100多人、旅游团400多人前往参加开锣仪式等活动,随后赴台中、南投、嘉义、台南、高雄等地8座宫庙开展巡游,5月6日从高雄走“小三通”返回厦门。这些活动,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展示文化遗产和促进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对促进两岸同胞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具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四、今后闽南传统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一)进一步理解认识闽南文化

闽南通常是指厦、漳、泉。不过,从语言上看,则有一个闽南文化圈,讲闽南话的基本上都是,如福建的龙岩、漳平,台湾地区(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主要是泉州和漳州),广东的潮汕地区,海南,浙江的平阳,江西的上饶等等。

闽南保存了很多古老的节日,如普渡节、中原节等保留得很完整。从宗教、习俗、语言等看,闽南确实保存了许多古代的东西。最有趣的是《世说新语》里面的许多六朝口语词,至今还可以在泉州、莆田一带听到。

闽南的确实相当普遍,这也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内地其他地方,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但是像闽南这里,每个地方,每个村,甚至泉州市区每条街道,每个铺境,都有其信奉的神。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如生病有医药神,生孩子有保生大帝。老百姓某方面生活比较困难,他就会在某方面造出相关的神,如“床母”、“灶神”等。

闽南的宗教文化也很有意思。宗教本来是封闭的,排他性也最强,可在闽南地区,各种宗教却能共存兼容、和谐相处,不同宗教间的冲突斗争基本没有,这种奇观在外地难得一见。

宗教和海洋文化关系很大。传统认为“坐船跑马三分命”,所以凡能保护自己的神都相信。闽南人地区差别很大,观念也有很大不同。像惠安人乡土观念就很重,同样是靠海,但远渡重洋经商。惠安人就特别少,而晋江人却大量往外跑。两个地方靠得这样近,就是没有互相影响。

闽南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从历史渊源来说,是中原传进来的,但传进来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它在闽南地区生根、开花、结果以后,就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子系统――闽南文化。而中原文化本身发生变化以后,它却很少与中原文化再进行交流。

闽南文化的形成可能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源于农耕社会。当时的中原是农耕社会,所以,闽南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第二,夷夏之辩,中原中心主义很突出。当时凡不是闽南人,都被称为“阿北仔”(闽南话,北方佬)。第三是海洋的影响。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开始,闽南人就越海渡洋,形成了新的和中原人不一样的品格。第四,宋代以后,理学在福建的特殊影响。后来到了明代,西方文化传进来,闽南得风气之先,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很奇特的闽南文化。可以说,闽南华侨经历这么长时间,却基本没有受西方的价值观影响,比中原人、东北人更古老。这说明了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变化。而华侨来认祖,实际上认的就是文化。

(二)处理好存古与创新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闽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问题。闽南人最引以为骄傲的是文化积淀丰厚。方言、南音、南戏都有“活化石”的美誉。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一个问题:对慢节奏的南音、南戏,现代的许多年轻人适应不了、接受不了。怎么办?就拿闽南非常盛行的南音来说。厦门主张以革新来吸引观众。目前,在地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厦门夏商好清香美食坊新设的荷音轩,可边品美食边欣赏从演唱到表演方式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南音表演,食客如织。可有些泉州人看了,却说这怎么行啊,这还叫南音吗?认为全变味啦。再如现在的女子十二乐坊,争议也很大,但是年轻人喜欢。这有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这样的东西,越古老越好;但是因为很

古老,除了那些忠实的老观众外。年轻一代都敬而远之,它又怎么生存?

存古是优势,也可能变劣势;是优点,也可能成缺点,特别是当它成为创新的包袱和绊脚石的时候。要存古最好不要动,一切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但这又不符合时代潮流,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前进发展,人的思想和欣赏习惯也在跟着发展。你要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保护继承又与时俱进是关键,值得深入研究。

(三)研究视角要革新扩展

闽南文化面临着这么一种尴尬――说起来,闽南文化是正统的中原文化,闽南人经常以自己的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而自豪。但它又很封闭,所以造成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古董,尤其是闽南人,没有自觉地把它放在中华文化背景上来看,经常无奈地面对曲高和寡、后继乏人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这是非常严峻的现实。一种地方文化若不向前发展,终究是会消亡的。这可能是闽南文化怎么生存下去要首先解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怎样把闽南文化同中原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保存的许多东西怎么让它显露出来?这一定要有一种前瞻的意识。首先,作为主体的闽南人,思想观念要开放、革新。其次,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这些都要联系起来。再进一步,可能还要联系东南亚华文文化圈。这些都是一个大背景下的产物。

(四)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

对闽南文化的保护,政府重视很重要。政府关注了,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多事情就有条件去做。其实,从事这方面整理、研究工作的还是大有人在。这个工作不做,再过一二十年,有些材料可能就会消亡。因此,抢救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年,泉州对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如南音、南戏方面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就很得力。最近,泉州又启动了编撰《泉州文库》的工程,准备每年拿出100万元来整理出版泉州的地方历史文献。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工程。但还有很多实质性的抢救工作需要去做。抢救的力度若能加大,损失就会减少。尽管从理论上讲。有些文化现象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一种文化现象的消亡,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损失。联合国之所以要提倡保护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如果我们能尽早采取些有效的保护措施,起码可以起到减少损失或减缓消亡的作用。何况现在还可以用各种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把它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未尝不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贡献。

(五)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1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起源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起源于乡土习俗与民间信仰,根植于闽南自然风土人情以及传统祭祀仪礼音乐文化之上。闽南地处亚热带季风地带,自然环境恶劣,暴风骤雨时常“光顾”。受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闽南土著居民民风和地域文化中,极其敬畏自然、崇信鬼神,因为在古代,人类根本无力反抗大自然的肆虐,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就常以祭祀之法祈求平安。在我国古代,歌舞、音乐是祭祀仪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俗、曲艺和音乐文化都是从祭祀仪礼中衍生出来的,在传承发展中变得丰富多彩。在闽南,音乐文化几乎伴随人的一生,从出生、成年到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唱歌。原住民的祭祀仪礼和闽南自然风土是闽南音乐文化产生的基础,而催生闽南音纷钗基础的力量当属闽南的民俗信仰。据漳州市民宗部门统计,仅漳州的威惠庙就有97座,“迎神赛会,莫盛于泉”,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闽南人都要请戏班子“演戏酬神”,这无疑为闽南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与民俗信仰相关的音乐、歌曲极其丰富,不仅演唱的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名目繁多。比如“采莲”民俗流行于泉州城乡,“催咒调”“调五营”盛行于厦门地区,还有芗城龙海、南靖等地的“锣车鼓”等,流行至今,它们大多是闽南的地域民俗孕育出来的音乐文化。还有源于“牵亡”“关神”的习俗,较为原始古老,关乎阴阳两界的“牵亡歌”“关神歌”,都是闽南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民俗音乐文化贴近民众生活,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种类

在各类音乐表现形式中,歌曲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闽南人民热爱歌唱,闽南人真切而动听的歌声在闽南随处可闻,所以,闽南素有“歌乡”之称。闽南人热爱唱歌与闽南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比如南安的摇篮曲《月亮月光光》、漳浦的《十月怀胎》、长泰的《病囝歌》等,告诫人们要懂得报恩,歌曲具有浓厚的传统寓意,长辈们祈愿彰显出闽南人生性豪爽、热情洒脱的特殊文化内涵。在闽南地区,人们非常重视仪礼,婚丧嫁娶等几乎人生所有重要的时刻都要举行仪礼。在各种礼仪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仪礼中所唱的习俗歌曲,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活动,还反映了人们的家庭地位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仪礼中所唱的习俗歌曲对于理解闽南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除了人生仪礼之外,各种岁节时节庆典礼歌曲也属于习俗歌曲中的一种,流行于泉州、晋江一带的《采莲歌》,在祭江竞渡时演唱的《龙船歌》,以及诏安许姓宗族祖传的民歌《龙船鼓歌》等,都属于习俗歌曲的一种。器乐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婚丧喜庆、歌舞联欢都少不了以器乐烘托气氛。从唱奏关系以及组合形式来看,闽南民间器乐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吹管乐器为主奏的鼓吹合奏;二是丝竹乐器为主奏的丝竹乐合奏;三是唱奏兼备的漳州弦管;四是锣鼓等打击乐演奏;五是诏安古乐(以筝曲和古琴音乐为主)等。从古至今,器乐将歌、舞、剧等糅和在一起,有歌、舞、剧的地方一定有器乐,器乐呈现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将民俗音乐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闽南民俗音乐文化中,戏剧、曲艺各有千秋,在民俗音乐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3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3.1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歌曲的审美价值

在闽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而淳朴的人民不仅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文化,还将其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风格独特、审美价值极高的民俗音乐文化。泉州的民俗音乐文化较为古朴幽雅,南音风格影响较大,内部音乐风格相对统一,以锦歌、芗剧为代表的漳州民俗音乐文化音乐风格淳朴爽朗,泉州传统音乐种类丰富,最具特色的则是南音,同时还包括山歌小调、茶歌、舞歌等。语言和音乐关系密切,在闽南民间音乐中,闽南方言独具特色,它不仅影响着音乐表现形式,更影响了音乐风格及其审美价值。例如,《天乌乌》在闽南地区流传最广,但是泉州版的《天乌乌》与漳州地区的《天乌乌》却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漳州地区,民歌色彩浓郁,民间歌曲以徽调式居多,极富闽南乡土特色。漳州民歌雅俗共赏,闽南特色极其浓郁,如《采茶女十送哥》《园楼歌》《长工受苦歌》等流传至今。闽南歌曲大多以生活为创作题材,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浓厚,反映了闽南民情风俗。

3.2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器乐、曲艺、戏曲的审美价值

在闽南民俗音乐文化中器乐也非常有特色,如南曲中的南琶、洞箫,还有云锣、拍板、二弦等乐器种类较多,许多保留了唐宋元乐器形制。从弹奏姿势上看,闽南南曲的琵琶称为“南琶”,弹奏姿势斜向左上方,北琶是竖抱着的,现今日本琵琶的弹奏方式就与闽南南琶弹奏方式大致相同。作为闽南民俗音乐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南琶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漳州的锦歌、泉州的南音都有南琶的影子。二弦与一般二胡不同,闽南的二弦为南曲所用的拉弦乐器,琴筒用整块木头挖空而成,演奏二弦时,演奏者用指头或松或紧地扣住它,根据感情的需要掌握力度。南曲的洞箫也称为“南尺八”,演奏南尺八时,演奏者左手食指中指按一二孔,拇指要按后孔,右手拇指按稳乐器,坐要端正,胸要挺起。在南音的伴奏乐器中,南尺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闽南的曲艺艺术历史悠久,扣人心弦,百听不厌,如南曲、锦歌、芗曲说唱等,而南曲最负盛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南曲的曲牌名称许多还保留着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南曲的调子遍布世界各地,凡有闽南方言的地方都有南曲,如脍炙人口的《山险峻》《因送哥嫂》等经典曲目至今传唱不息。流传于漳州的古戏剧竹马戏是闽南最著名的戏剧,有文化“活化石”之称,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而梨园戏吸收融合本地南曲、外来京剧等戏曲剧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 结语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歌曲、器乐,也有曲艺音乐、戏剧音乐等,音乐形式各有千秋,不仅体现出人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龙华云.试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6(01).

[2] 张静容.闽南习俗文化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7-99.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闽南童谣;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I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10-02

一、前言

(一)闽南童谣以其丰富的内容对少年儿童起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曾几何时,闽南童谣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是这个地区每一个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闽南童谣这一个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其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充满着天真童趣,例如有些闽南童谣,将儿童少年最为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那些长在闽南地区的树木和动物、生在闽南地区的山水、建在闽南地区的房屋以及形成于闽南地区的那种季风气候具有独特的天气和气候特点融为一体;有些闽南童谣则是刻画逢年过节那种最为喜庆的场面;有些闽南童谣则是反映闽南地区那种特有的亚热带田园风光和虽是繁忙但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等等,所有这些童谣内容都凸现了闽南童谣极其亲近大自然,与周围大自然的山水、动植物是极其和谐相处的。由此可见,闽南童谣中不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我们闽南人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以及我们闽南人的人生智慧,在闽南童谣中处处充满着我们闽南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些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气息,几百年以来闽南童谣都是闽南地区每一个家庭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和人生启蒙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教儿童学闽南童谣,让儿童唱闽南童谣,不仅可以让他们增长很多知识,了解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是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我们闽南地区的悠久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以及保护大自然的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

(二)如今闽南童谣的现状——日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功利思想的日渐滋生和逐渐流行,促使原本曾经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在如今孩子们生活之中却难觅其迹,具有逐渐淡出如今孩子们生活之中的趋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曾有记者对泉州市区的几所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调查和采访,结果让人非常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市区小学和幼儿园中,能够完整用闽南话吟诵出闽南方言的童谣却没有几个孩子,不要说吟诵闽南童谣,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闽南话都说不准,也说不好。这不得不让人倍感担忧:曾经传唱于几代人之间的这些闽南童谣,是不是真的就要消失于我们如今这一代孩子们之间?之所以使得原本流传于几代人之间的闽南童谣出现如今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原因:

第一,如今校园不流行闽南方言童谣。根据相关调查,现在的很多幼儿园、小学在进行教学校园歌曲时,一律采用普通话进行,没有哪个学校有开设闽南语教学课堂,自然就不存在用闽南方言教学生吟诵闽南童谣了。

第二,现在的年轻父母不会唱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闽南童谣。众所周知,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孩子们所在的家庭,而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自己的父母亲,跟孩子们接触最多、了解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正是孩子们的父母亲,所以在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父母亲们有着天然的巨大优势,但现在正面临着这一种奇怪现象,现在年轻的父母亲,不要说他们会不会闽南童谣,他们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们学用闽南方言唱的那些童谣。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用闽南方言教孩子们学唱闽南童谣,这会极大影响到孩子们今后的皮通话的标准发音,以致让孩子们今后普通话讲得不标准,还有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孩子们功课紧张,课外作业多,学习要紧,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学那些闽南童谣。

第三,现在的书店很难找到有关闽南语童谣的教材。关于学唱闽南童谣对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包括学生家长能够意识到,也很想为孩子们购买一些闽南童谣的教材和音像制品。但问题是时下的书店、音像店很难找到这些跟闽南语童谣有关的物品了。

此外导致这些流传上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闽南童谣日渐消失在我们耳边甚至出现断层也跟闽南童谣本身所固有的时代强烈气息以及如今这个社会对内大力普及普通话、对外提倡学好外语的这个大背景也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抢救闽南童谣,发展和继承闽南童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发展闽南童谣,使之成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南童谣在新时代的出路

闽南童谣产生于民间,寻求闽南童谣出路也应该在民间。在新时代,要使闽南童谣能够传承下来和持续发展,除了充分发挥闽南民间力量来保护和发展闽南童谣外,还必须把握现代这个社会发展的特点,紧紧跟随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闽南童谣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多的形式来展示其自身的教育价值,主动去适应多元文化这个现代社会主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