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能力的评价8篇

时间:2023-06-29 09:31:46

科研能力的评价

篇1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科研平台;研究生

作者简介:嵇英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6-03

科研平台是一整套支撑科研的系统,包括团队分工协作、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团队交流的机会、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平台支撑战略”。通过强化对科研平台的重点支持,努力夯实科研发展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无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其就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因而,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层次、高水平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江西师范大学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科研能力是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作为社会人的研究工作者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进行某一领域具体科学研究探索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的交叉,现今的科研能力内涵中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交际能力。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限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应落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需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上。主要包括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设计的创新能力,善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度高、条理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融入技巧性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

(1)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然后,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与归纳。

(2)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需要培养而形成。

(3)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4)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5)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在研究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重在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扎实性,也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是否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

(3)科研能力提升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唯一动力。创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创新人格品质的塑造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产生倍增效应。

2.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应试教育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不断学习的动力,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这表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既缺乏智商,也缺乏情商。由此也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过程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与勇气,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理论。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多元智能缺失、兴趣单调等人格缺陷,由此必然导致不少研究生对多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敏感;不善于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不善于明确表述和界定问题;更不善于主动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并实施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当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然而,网络文化、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今的研究生不关心集体活动,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导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也导致不少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共关系的沟通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当今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中评价最差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害怕进实验室,乐于纸上谈兵;不少研究生面对具体的科技任务,离开导师的指导就不会拟定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不少研究生也不知如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创新,不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积极的导向功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其教育属性。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必须反映这一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选择一些指标,成为评价体系的基本元素,从而能引导、促进导师与学生围绕根本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科研活动。

(2)多角度的描述功能。从前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科研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建立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这一特征。为此,要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现有的科研实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适应科研环境、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从而能够全面、真实、综合地描述和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综合的评价功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状况需要通过合理评价指标衡量。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必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4)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科研灵感的呈现、潜力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适度反映当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这对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潜心学问、抑制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大有好处,对揭示每一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有好处。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基于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考虑研究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的特性,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还要兼顾考虑科研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制定都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来展开。

(2)实事求是原则。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要体现科研平台的特点、水平与现状,更要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3)全面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培养与潜能发展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绝对不可能完全靠定量来实现,必须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导师组、科研平台管理者的综合评价为主体,定量评价则要求方便计量,相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与可比性。

3.构建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一些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认为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的科技实践成就表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合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保证科研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科研工作任务对科研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研究生进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全局意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现科研目标的心理特征,更是独立科研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课题选择能力。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在同一个科研平台中,一方面有一个基本共同的科研发展目标;一方面多学科的交叉、多个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又提供了多种选择;另一方面,每一个研究生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因而,对研究生进行课题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一切具体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个具体参与者的智力与精力投入。依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具体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提升他们的科研技能与技巧,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比较完善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形成。以此为依托,科研平台又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物资保证、优秀引路人、信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的水平必定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2]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3]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4]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 物元模型 可拓评价 改进

科技研发人员作为科技创新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能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外关于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综合评价法[1]、模糊评价法[2]、层次分析法、多层次灰色理论法[3]等,但由于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相容的情况,大多数评价方法存在对定性指标的定量转化处理不够理想的问题,部分评价方法主要依靠专家打分,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反映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本文首先针对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特点,综合考虑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技术创新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和阈值,构建科学全面的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多级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建立多级物元模型,并进行多级指标赋权;在此基础上先对评价对象的各个二级指标子对象进行可拓评价,然后对一级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评价等级,而且子对象评价也得到了评价对象各个子指标的评价等级,便于综合全面评价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

1 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到的科技研发人员是针对某些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或具体的实用目标,主要从事开发适合市场需要或能引领市场的新系统、新产品、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等研究活动的一类人才。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如表1所示,其中:第一部分是知识储备水平的评价,包括学历水平、知识宽度、以及职称水平等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再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预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计划执行能力的评价,包括团队沟通能力、风险判断能力、以及计划执行能力等三个方面。

表1 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知识储备水平 学历水平

知识宽度

职称水平

2 技术创新能力 再学习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预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划执行能力 团队沟通能力

风险判断能力

计划执行能力

2 改进的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多级可拓评价

2.1物元模型

可拓学[4]是蔡文等创立的新学科,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以解决矛盾问题。物元可拓法[5]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元可拓分析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通过评价级别和实测数据,得到经典域、节域和关联度,从而建立定量综合评价方法。

物元是以事物N、特征C 以及事物关于该特征的量值V组成的三元组,记做R=(N,C,V)。给定一个评价对象――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R,有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则R=( , , );子对象 有 个二级评价指标,则 =( , ,…, ), =( , ,…, ),其中 是第i个子指标 的第 个二级评价指标, 表示二级指标 的量值。

根据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多级物元模型:

R= =

经典域是表示评价对象各个指标特征对于不同优劣等级的数据范围,用 表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第i个一级指标 处于技术创新能力第n级的经典域关系, ≤ , >表示二级指标 属于第n等级时的量值范围,则 经典域矩阵为:

= =

节域是指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可取的最大数值范围。用 表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第i个一级指标 的节域关系, ≤ , >表示二级指标 取值的允许范围, ? 。则 经典域矩阵为:

= =

对于待评价的科技人员,用 表示企业第i个一级指标 的技术创新能力 的物元关系, 是科技人员关于评价因子 的实际评价值,则子评价对象 的物元矩阵为:

=

2.2关联函数

由于科技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中,所选取的各个指标都是正向型指标,即定性得分或定量数值越大越好,因此,本文依据侧距的概念建立最优点在等级区间右侧端点的初等关联函数,即指标值等于某等级区间的最大值时,该项指标对该等级的关联度最大。

当点位于第n等级区间 右侧端点时,即 时,点 与区间 关于区间右侧端点 的右侧距为:

p( )=

建立最优点在区间右侧端点 = 处达到的关联函数为:

=

改进后,当某指标属于某一优度等级区间时,指标评价值越大,求得关联度就越大,具有该等级区间的程度就越大,从而不仅可以得到等级分类信息,而且具有实际解释意义。

同时对于多个对象的可拓评价,属于同一优度等级时,指标评价值越大,综合关联度就越大,可根据该递增性对多个对象直接进行排序。

2.3多级可拓评价

依据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多级物元模型,对第m个研究人员 进行各一级指标子评价对象的可拓优度评价,然后对 评价总体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水平,以便发掘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

2.3.1一级评价指标可拓评价

根据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多级物元模型,以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为子对象,进行可拓评价。第m个研究人员 的第j个一级评价指标子对象 关于创新能力的优度等级n的综合关联度函数为:

=

令 =max{ },则待评价科技人员 的一级子指标 所处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度等级为 。

2.3.2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由R所有一级指标关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计算待评价总体R对于各个优度等级的综合关联度:

=

令 =max{ },则待评价科技研发人员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所处的等级为 。

根据改进后的关联函数,对于不同的待评对象,可以根据所处的等级进行分类,对于同一优度等级的多个对象, 越大,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可据此进行多个待评对象的排序。

3 多级可拓评价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随机抽取重庆某科学院5名科技研发人员进行创新能力测评,并建立物元模型,进行综合等级评价。根据这5名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测评数据,结合“重庆市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指标体系(送审稿)[6]”,分别从知识储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3个方面选取9个二评价指标,并将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的优度等级分为较弱、一般、较强等三类。

(1)样本值的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9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科技研究人员创新能力越好,因此,设 为第m个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 标准化后的值; 为第m个待评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 的原始值;W――被评价的样本数。根据标准化公式, 为:

=

(2)多级物元模型应用实例。根据前述确认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的优度等级分为三类:较弱、一般、较强。结合样本数据的分布规律确定各指标关于三个等级的经验域区间构成节域区间。

(3)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关联函数应用。根据前述经典域、节域矩阵和关联函数公式,以一级评价指标 知识储备水平的下级二级评价指标学历水平 为例,其对于第一等级“较弱”的关联函数为:

=

(4)评价指标赋权。首先,对于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一级评价指标知识储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运用成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本研究结合四名该领域专家的意见,得到每两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对比表,具体如下:

知识储备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

计划执行能力

知识储备水平

1 2

技术创新能力

1

计划执行能力

1

以该表构造成对比矩阵,求得最大特征值为3.01,根据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所得一级评价指标确定权重。针对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为对象,运用AHP和上述方法通过主客观赋权确定其所属二级指标的重要性。

(5)多级可拓评价。首先分别针对待评对象的以及评价指标子对象进行评价,以待评对象 为例,根据其经典域、节域矩阵和关联度计算公式确定其一级评价指标 知识储备水平的下属二级评价指标 对第一等级较弱的关联度。

4 结语

(1)物元可拓法既考虑了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主观性太强的不利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价数据定性定量转化中存在的不足。

(2)普通的物元可拓法无法解决待评物元体中的元素超出节域的情况,其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应用中通常评价指标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取侧距的概念建立最优点在等级区间右侧端点的初等关联函数可以克服普通物元可拓法的不足。

篇3

[关键词]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05-04

“突出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1]。自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以来,我国的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该怎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者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还缺乏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笔者拟对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作一个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但已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还有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 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 绍和述评

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源于国外,其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成功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关于美、英两国和三大国际著名的学业评价项目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对英国的GCE、英国的APU、美国的PADI和国际三大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介绍等。

1.1 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科学探究能力评 价模式的介绍

赵保刚教授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采用了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笔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操作考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评估程序和证据,由教师评分,考试中心复核;另一种是由考试中心组织的统考,它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就一个给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验探究,包括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制作图表、评估与解释探究过程等。

1.2 对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述评

钟媚博士对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题的命题模型和思路进行了述评[3]。APU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发了一整套用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量化评价工具和质性评价工具。APU的命题模型要同时考虑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个维度。

钟媚博士还提出了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对我国的两点启示:第一,综合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验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第二,应借鉴APU关于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者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开境性试题。

1.3 对美国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周仕东、王书伟等对美国的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则和结构等进行了介绍[4]。PADI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密斯里教授开发的一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PADI评价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关于证据的各种观察;任务的显著特征。PADI评价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如“评价方案可以但不一定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等就是灵活性原则的体现。PADI评价方案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概要、知识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显著特征等共20个要素。

1.4 对三种著名国际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 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分析

朱行健对三种著名的国际学业评价项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5]。

这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有:(1)从评价目标看,都以相应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2)从评价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3)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三者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5 其他的一些介绍或述评性文章

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或述评性文章还有罗国忠研究员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6]、《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7]、《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8]、《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10]等。罗国忠研究员的这4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第三次国际数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TIMSS)和美国这3个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案例,具体包括对这些案例的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分标准、实施策略的介绍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而杜秀芳教授的这篇文章归纳了国外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看作过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当作一种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这两种视角下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认为这两种视角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两者进行综合。

总之,国内研究者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较多,这些文章对于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描述和介绍多,但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的较少,不太注重与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具体实践的结合。

2 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

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它关注科学探究能力“怎么评价”的问题。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温盛伟、邱宝兰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2.1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

温盛伟、邱宝兰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11]。该评价量规分别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个要素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的分值为4个等级。量规中对每一种能力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对该量规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该评价量规的设计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际,针对性强。但该评价量规还缺乏关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2 “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探究计划、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对探究过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运用“探究日志”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12],详细探讨了“探究日志”的结构、评价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按照新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七要素设计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探究日志”是一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它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探究日志”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3 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数量还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有罗国忠研究员关于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张军朋、许桂清关于教师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认识、态度研究。

3.1 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

纸笔测验、工作单和现场观察是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常用评价方式。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纸笔测验和工作单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1)对纸笔测验有效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3]。他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为6个组,对他们先后分别实施工作单评价和纸笔测验。研究结果表明,纸笔测验在整体和各探究要素上都不能替代工作单。因为工作单一般认为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这表明纸笔测验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对三种工作单有效性的研究。工作单按照其结构性的强弱,可以分为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三种。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工作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4]。 他以60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成3个组,分别以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工作单在现场观察的可替代性方面,结构性工作单最强,引导性工作单最弱,开放性工作单居于二者之间。三种工作单都能代替现场观察。这表明三种工作单都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公平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工作单、现场观察这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群体(性别、认知风格、物理学业成绩)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15]。

该研究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按照性别、认知风格、物理学业成绩进行分组,然后对他们的科学探究分别实施三种评价方式。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认知风格和物理学业水平的学生群体在三种评价方式中的表现不一致。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是天然公平的。

以上这些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国现在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还非常单一,纸笔测验方式还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结论,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是低下的,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公平性方面的缺陷,这就启示今后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应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在加大工作单评价比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3.2 关于教师对纸笔测验和工作单评价方式认识 的实证研究

为了了解教师对纸笔测验和工作单评价方式的认识及态度,张军朋、许桂清以广东省的203名高中物理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16]。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纸笔测验,5.4%的教师认为“能测出大部分的科学探究能力”,62.2%的教师认为“能测出一部分科学探究能力”,24.3%的教师认为“一般”,8.1%的教师认为“几乎不能测出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工作单评价方式,“约半数的教师认为工作单评价方式能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有效性一般,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有效性不高或较差”。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工作单和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中的有效性上,教师总体上还是偏向于工作单评价方式。这个结果与国际上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形势是相符合的。国际上工作单评价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主流方式,因为它具有高效而又相对省时、成本低廉等优点。这个调查结果为今后在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推广工作单评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 启示及展望

4.1 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认知心理机制等,它们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科技哲学和系统论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研究成果很少。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是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上的评价才可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因此,今后应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因为该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在研究中要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的狭窄视野。

4.2 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基本上还处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阶段,而自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很少。国外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比较成熟,确实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国外已有评价经验或理论的引进和介绍,而更应该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要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该怎样借鉴这些成果为我所用等。另一方面,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不能拘泥于国外的研究视域,研究者也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努力贡献自己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4.3 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研究中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等都需要相关的实证研究来支撑,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中理论思辨多,而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今后在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研究者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斋式”研究,而要深入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一线,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理论模型、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等,而这些理论模型、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又需要在实证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赵保刚.英国GCE物理课程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9):93-96.

[3]钟媚.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1):38-42.

[4]周仕东,王书伟,郑长龙.美国PADI: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7):36-40.

[5]朱行健.国际教育评价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简介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2):89-91.

[6]罗国忠.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物理教学探讨,2007,25(6):1-2.

[7]罗国忠.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09,(7):59-61.

[8]罗国忠.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4):33-36.

[9]罗国忠.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J].物理教学,2009,(4):64-66.

[10]杜秀芳.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9,(4):73-75.

[11]温盛伟,邱宝兰.科学探究过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9-40.

[12]李雪梅,范春玲.运用“探究日志”评价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4):5-8.

[13]罗国忠.基于纸笔测验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51-54.

[14]罗国忠.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J].教育科学,2007,23(3):7-10.

篇4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科技创新能力 灰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WU Zeji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chool of Scienc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Following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s, we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 and condu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sing the grey model. And we find the key factors which control ability promo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when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grey system theory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人才的“储备库”, 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理论模型,对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找出制约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供高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作一定参考。

1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反映。充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结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原则,对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行分解,咨询十多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筛选与整合,最终构建了由 5个评价模块(一级指标)、14个评价指标(二级指标)构成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评价模型

2.1 确定参评数据序列和标准数据序列

对于高校硕士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本文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组成,每所高校所对应的1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数据形成一个参评数据序列。设有所学校,则参评数据序列描述为:

= {(1), (2),…, (), ()}

其中()表示第所学校的第个指标。以参评序列中的最优值作为标准数据,构成一个标准数据序列,记为:

= {(1), (2),…, (), ()}

2.2 初始化处理

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数据在数量上差异性很大,无法进行关联评价计算,需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模型为:①

()= , = 1, …, , = 1, …,

2.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定义标准数据序列中的任一指标数据()与参评数据序列中对应的指标数据()的灰色关联程度,即灰色关联系数()为:②

其中为分辨系数,为提高灰色关联系数间的差异显著性而人为给定,取值范围为0.1~1.0,一般取0.5。

2.4 计算灰色关联度

因为关联系数()数目较多,信息不集中,不能够进行单元比较,为此将对其取平均值,定义此平均值为与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即 = ()。

3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建立原始数据表

笔者选取南昌市5所高校A,B,C,D,E,并邀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在校硕士生进行打分和测评,所得数据取平均值,见表2。

表2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数据

3.2 对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及初始化处理

采用以下赋值将定性数据转换为定量数据,由于主要讨论的是各评价学校的相对创新能力,因此转换不会改变评价结果。其中转换公式为:

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转换及初始化,可得到新参评的序列数据,见表3。

表3 新参评的序列数据

表4 相关序列数据结果

3.3 确定标准数据序列并计算极差数据

以参评序列中的最优值做作为标准数据,计算出一个标准数据序列为:

= {1,0.75,0,75,1,1,0.75,1,1,1,1,1,1,1,1}

利用标准数据,及公式()= ()(),分别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

3.4 计算关联系数

利用表4,得到关联系数,见表5。

表5 关联系数

3.5 计算关联度及排序结果

根据公式 = (),得 = 0.646, = 0.805, = 0.855, = 0.593, = 0.575,关联度排序为>>>>。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最好的是C学校,其次是B学校,A学校一般,D学校较差,E学校最差。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JYW01、12YJW01);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XJG-12-5-6)

注释

篇5

关键词 研究生 科技创新能力 AHP-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水平作为评价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强弱直接影响高校的地位与声誉。如何评价各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找出制约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管理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模糊数学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评价。

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专家对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采用定量的标度,可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dmax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的各个分量wj,就是本层次相对上层次因素的排序权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CI/RI,其中CI=(dmax-n)/(n-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

(4)确定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

(5)一级综合评判

第i准则的模糊评价Bi=Wcj,Ri=[Bil,Bi2,…,Bin]其中Wcj=[Wcil,Wci2,…,Wcim]表第i准则层下第m个指标的权重,表示隶属度矩阵。

(6)二级综合评判

S=WB・B=[WB1,WB2,…,WBj,](BT1,BT2,…,BTj)T=[S1,S1,…,Sn],其中表示B层相对A层的权重。

(7)评价结果的处理

若S不满足Si=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令Pi=Si/Si(i=1,2,…,n)得新的判断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选取{Pi}相应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2 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咨询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及研究生导师,结合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经反复筛选与整合,将目标层A分为5个准则层{B1,B2,B3,B4,B5},并确定了每个准则层Bi下的指标层Cij,见表3。

2.2确定各层的权重值

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可得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归一化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见表4。

2.3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给出“优、良、中、及、差”的等级评判。对于定量指标,查阅历史记录或相关等级标准,可利用隶属度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隶属度矩阵。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等级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隶属度矩阵。本文以江西某高校H为样本,利用上述方法,建立隶属度矩阵,见表5。

2.4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表4与表5中的数据,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准则层Bi的评判结果,见表6。

结合表6所得的矩阵B及表4中的准则层权重WB,有S=WB・B=

2.5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二级评判结果知,有6.1%属于“优”,17.2%属于“良”,54.1%属于“中”,14.5%属于“及”,3.3%属于“差”。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该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中”。由表4可知,14个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水平论文比重、科研经费比重与毕业论文质量。因此要提高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入手:(1)鼓励研究生深入科学研究,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2)政府部门应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比重,加大科研的支持力度;(3)导师应在毕业论文质量上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篇6

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水平作为评价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强弱直接影响高校的地位与声誉。如何评价各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找出制约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管理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模糊数学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评价。

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专家对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采用定量的标度,可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dmax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的各个分量wj,就是本层次相对上层次因素的排序权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CI/RI,其中CI=(?dmax-n)/(n-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

(4)确定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

(5)一级综合评判

第i准则的模糊评价Bi=Wcj,Ri=[Bil,Bi2,…,Bin]其中Wcj=[Wcil,Wci2,…,Wcim]表第i准则层下第m个指标的权重,表示隶属度矩阵。

(6)二级综合评判

S=WB?B=[WB1,WB2,…,WBj,](BT1,BT2,…,BTj)T=[S1,S1,…,Sn],其中表示B层相对A层的权重。

(7)评价结果的处理

若S不满足Si=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令Pi=Si/Si(i=1,2,…,n)得新的判断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选取{Pi}相应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2 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咨询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及研究生导师,结合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经反复筛选与整合,将目标层A分为5个准则层{B1,B2,B3,B4,B5},并确定了每个准则层Bi下的指标层Cij,见表3。

2.2确定各层的权重值

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可得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归一化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见表4。

2.3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给出“优、良、中、及、差”的等级评判。对于定量指标,查阅历史记录或相关等级标准,可利用隶属度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隶属度矩阵。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等级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隶属度矩阵。本文以江西某高校H为样本,利用上述方法,建立隶属度矩阵,见表5。

2.4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表4与表5中的数据,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准则层Bi的评判结果,见表6。

结合表6所得的矩阵B及表4中的准则层权重WB,有S=WB?B=

篇7

【关键词】

一、研究意义

科技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众的安居乐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探寻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为北部湾经济区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更好地动力源泉。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模糊评价法建模步骤:

(一)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就是指标集U=[vxyz]

(二)建立权重集

本文通过调查的方法的建立隶属度函数,通过邀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北部湾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评分,根据评价结果隶属于某个评语的程度建立模糊矩阵。即对于某一指标u,有p,q,s,t,v位专家对其作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的评价,很强的隶属度为p/(p+q+s+t+v)。同理较强的隶属度为q/(p+q+s+t+v)从而对每一个指标建立隶属度矩阵M。

3.计算北部湾区域各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R=A*M

综合评价结果矩阵:

0.3530.3520.2950.0000.000

0.1200.4470.3970.0000.000

0.0000.2990.3830.2270.085

0.0840.3400.4240.1510.000

0.1450.3180.3840.1540.000

0.0630.2450.2900.0000.000

0.0000.0000.2730.2510.064

0.0000.0000.3650.5230.108

0.0000.0070.5050.3990.143

0.0000.1070.4610.3660.096

崇左:C=0.0000.0250.2400.5220.208

0.0000.0520.4120.4750.060

0.0000.0000.4820.4280.030

北海:C=0.0000.0440.3060.4970.153

0.0000.1710.3690.3900.071

篇8

【关键词】 临床综合能力; 评价指标; 护理程序; 护理本科生; ecs

ecs能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模拟临床护理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实习前的综合素质。随着ecs在模拟教学、考核中的广泛应用,其有着传统考核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经过本次课题研究发现ecs模拟系统的应用尚不完善,其中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目前没有一套客观、统一的体系。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客观、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严格选择咨询专家,反复讨论专家的入选标准,选择时需综合考虑专家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代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三轮专家咨询的均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人数分别为31名、30名、30名。

1.2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2.1 拟定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国际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教育学理论、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等相关文献等,将护理程序和护理管理结合运用为理论框架,初步拟定了专家访谈的内容大纲和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

1.2.2 通过专家访谈拟定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 选取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在内的5名专家根据拟定好的访谈大纲进行访谈,对初步拟定的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予以指导和建议。

1.2.3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对专家访谈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建议做出指标的增加、删除或合理合并,最后形此次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主要包括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特色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第二部分为问卷填写、评分方法,即:假定一级指标包括三项指标内容,总权重系数为100%,如果其中某一项指标的权重占此层重要度的60%,那么剩余两项指标共占40%;专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具体的职业、工作年限、职称等;第三部分为了解专家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等条目。第四部分为本课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综合知识、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人文素质和终末质量个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

1.2.4 进行delphi专家咨询 进行3轮专家咨询,选择均为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领域相关专家。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问卷31份,教授或主任护师11人,副教授或副主任护师20人,其中包括教学专家19人和管理专家12人。回收有效问卷30份。第二轮、第三轮的专家咨询均是对上一轮答卷积极性较高的30位专家进行了咨询。针对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问题,向教育评价、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的专家或主任护师进行深度访谈共5人次。

第一轮专家意见咨询:专家填写问卷时,需要综合判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且给出权重值,以此了解专家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意见,请专家对不认可的指标提出修改建议或删除,也可新增指标。第二轮专家咨询中,根据第一轮的专家建议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并对咨询表进行相应修改和说明,于咨询表的前言部分告知专家,请专家再次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建议,并再次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统计分析资料后,根据咨询结果形成第三轮咨询表进行第三轮专家咨询,具体方法同第二轮。将最终收回的

专家咨询表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完成本课题研究。对专家有疑议的指标要综合考虑满分比,变异系数值等,如指标满分比<0.2、变异系数大于0.25[1],则应对其进行讨论,并进行修改或删除[2]。

1.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原始数据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保存,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2 结果

2.1 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及各个指标权重 本次研究结果,从专家权威性、协调性、和积极性及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等多方面对三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构建形成了4项一级指标。从统计结果中得出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指标权重值的均数为0.0497,是四个一级指标中最大的,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该部分在整个考核评价指标中,最为重要。其余三项一级指标专业综合知识、人文素质、终末质量的权重值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0.0484、0.0452、0.0435。相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各权重值见表1~表4。

表1结果显示,有效心肺复苏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值均数最大的一个,为0.0500,居首位,可能说明专家认为此项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且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权重值均数也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大的,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该部分为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

2.2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专家协调程度可用变异系数来表述,各个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可以说明所咨询的专家对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值越小,越能说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本次课题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说明各专家对本课题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意见较为一致。积极系数 除第一轮发放的31份问卷收回30份外,其余两轮每次发放的30份问卷均全部收回。三轮的回收率为96.87%,100%,100%,有效率为96.87%,100%,100%,均高于70%,说明专家积极性程度高,认为可得到合理的结果[3]。

2.4 专家权威程度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咨询,提出建议,决定其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就是专家的权威程度,本次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00,由此可见专家组权威程度是较高的。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当cr≥0.70时,专家权威程度认为较好[4]。

3 讨论

3.1 研究的可靠性 delphi(德尔菲法),也就是专家经验判断法进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通过专家的基本情况、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体现[5]。此法在护理领域被较多应用于构建护理质量管理、教育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种评价方法[6]。学者brown[7]也曾指出,delphi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专家的挑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构建一套科学的、客观的、能够全面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所以,其包含和涉及到很多因素,需要广泛收集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建议,课题研究所选的专家包括护理行政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等多个领域,且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等综合方面因素均在挑选范围内,保证了本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全面性,使其更加真实可靠。

3.2 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指标

3.2.1 从统计结果中得出该指标权重值的均数为0.0497,是四个一级指标中最大的,有效心肺复苏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值均数最大的一个,为0.0500,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该部分在整个评价指标中为核心部分,在临床抢救中能否有效、准确的执行抢救措施是保证患者存活的关键,此项指标使护理技能考核不再拘泥于形式化的表演,而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在过程中突出将操作考核围绕着模拟病情变化这一主题,注重每项操作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结合实际、贴近临床[8]。该一级指标根据护理程序中的实施和评价环节设定了10个三级指标,它们是护理本科生教学大纲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能和急救技能,客观全面的反应了护生对基础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3.2.2 二级指标团队合作性沟通可提高团队的交流沟通水平。随着护理技能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模拟患者的有效沟通也被列入评价中,但却很少有关注到团队之间的合作性沟通。护理工作是一种具有奉献性、合作性、服务性、辅助性的工作,护理流程的优化、抢救过程中医护及护理人员间的高效配合至关重要[9],护士与合作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配合直接影响到患者治

疗方案的实施效果。在校期间培养护生的合作性沟通,通过团队讨论和角色分工,制定护理计划,模拟临床工作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或步入社会后更快的适应医院工作环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专业综合知识指标 本指标体系最大限度的突出了ecs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考核特点。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二级指标病情判断、数据收集的权重值的均数为0.0487,是三项二级指标中最大的。此项指标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重点抓住以下两个环节。

3.3.1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收集所设病历整体资料 在考核前收集所设病例各方面资料,并做出正确评估,其方法主要为:阅读所设10个病例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与考核目的相关的情况;总结医院见习时护理查体得到的相关信息。

3.3.2 收集与护理操作目的相关的资料内容 模拟病室环境、床单元、设备带是否完善等;学会通过心电监护仪来判断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全身及局部情况等,通过团队讨论做出相应的计划。

3.4 人文素质指标 1998年教育部在护理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10]。另外,在新的《医疗事故理条例》颁布实施后,举证责任倒置,患者在医疗服务中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使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11],从专家咨询表统计及5人次专家深度访谈结果来看,均认为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体系的逐渐完善,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应引起护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应作为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使其在对患者进行整体化、人文化护理的同时,维护患者利益、保护自身权益,并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减少护患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 终末质量指标 可从统计结果中看出,四项二级指标中无菌与隔离权重值均数均为0.477且并列首位,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这两项指标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临床,两者时时贯穿于医护人员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其能够有效减少医源性感染以及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不仅保护患者、医护人员,更能保护其他人群,这种贯穿于工作中的自觉的意识行为就是“慎独”。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独处的机会较多,因此,加强护理人员“慎独”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从护生开始强化培养无疑是最为有效而快捷的途径[12]。

4 小结

随着模拟及虚拟教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护理模拟教学技术和方法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模拟教学进行的是否扎实,将会影响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的适应能力,甚至毕业后的就业[13]。在新的考核模式下,必须规范模拟教学考核的评价指标,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以保证护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次研究使评价指标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突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考核特点,体现了护理程序与护理管理学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并包含人文素质在内的特征等,对今后国内规范、统一ecs评价护理本科临床综合能力的指标构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献

[1]关勋强,李瑞兴,刘运成.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j].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

[2]陈璐,刘晓英.护理本科生问诊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0-53.

[3] sinead k,felicity h,mckenna h 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a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nur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1,38(1):195-200.

[4]李守国,张霄艳,严靖.国际化趋势下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5):43-45.

[5]李淑花.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6] chang a m, gardner g e, duffield c,et al.a delphi study to validate an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tool[j].j adv nrus,2010,10(66):2320-2330.

[7] brown b.delphi process: a method by used for the elicitation of opinions of experts[j].the randcorporation,19

87,9(1):3925.

[8]陈运香,张萍萍,徐玲,赵嘉.ecs在基础护理技能综合考核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15(11):91-92.

[9]姜丽娟,崔秋霞,倪花,等.优化流程在创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4-85.

[10]姚慧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护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12):54-56.

[11]董梅,贺燕.优化护理服务,防范护患纠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55-5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