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8篇

时间:2023-06-29 09:31:55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

摘 要:在对化学学科进行学习的时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对涉及面很广的化学知识很难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问题。而每一个高三学生都应该对一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效率?而学生想要有效提高自己的化学学习效率就应该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化学知识;框架;构建;内容

学生想要形成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是很难的,因为对于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化W课堂教学并没足够地重视,学生也很难全面地理解学科的整体知识,并且也不清楚具体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都会大大影响我们对于化学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化学学习的开展也很不利。

一、要善于归类总结

在化学的总复习中,我们必须根据老师的引导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类,另外还要善于联想,知识在我们的联想中可以更好地展开,在展开中对知识进行比较,将知识在比较中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对知识进行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个性知识的共性因素要更加重视,不能仅仅注重个性知识,对于同类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群体和知识块,认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这些知识能够串联成知识面。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知识系统,不再是一些单个的孤立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触及某个知识点而迅速联系到其他同类的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快速地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如,在对有机物燃烧反应进行复习的时候能够联想总结出有机物完全燃烧耗氧量的规律;在对两性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知识进行复习时能够总结出既能与强碱又能与强酸反应的物质等等知识块。这些实践就可以证明,学生通过归纳整理知识块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化学知识,并且也能够灵活方便地进行运用,大大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对新知识的渗透要加以重视

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都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进行快速的更新和发展,化学知识也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更新,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对这些不断产生的新化学知识要给予更大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化学学习的新需要,使自己不会在化学知识的新旧更替中慢慢落伍。并且,当前有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人类需要认识了解并且进行解决的,比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其中又有很多问题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化学学习的实践能力,并在学习中也能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化学的学习。

三、把握《考试说明》

针对高考的复习,具有权威性的一个文件就是《考试说明》,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地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其中对各章节的考查要求,并且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复习。

比如,对卤族元素可以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来理解它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对卤族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氯为例进行了解;对几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卤元素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解;以氯化氢为例,对卤化氢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解;掌握漂白粉的性质、组成和用途并且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和用途、对Cl2、HCl的实验室制法包括仪器、原料、收集方法等等进行掌握。这些都是在《考试说明》中对于典型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考点。

在高三复习中,不单单要对《考试说明》中各章节的考查要求进行把握,还应该对各个考点都进行逐个的落实,对于各个知识点都应该学清楚、学透彻、学深入和掌握熟练,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要努力地进行挖掘,还要注意内涵不能偏离重难点。在进行外延时不能超出书本和大纲,从而对各个考点知识都能够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比如,在对Cl2、HCl气体实验室制法这项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时候,以下几个方面就要求我们进行牢固掌握:(1)选取原料以及代用品;(2)针对两种气体制备的反应方程式和原理;(3)分析Cl2实验室制备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如何进行检验、干燥和除杂;(5)尾气处理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相同和不同点;(6)在实验室中制备Cl2和HCl还有哪些方法;(7)对HCl气体制备条件的不同有什么影响;(8)HCl和其他卤化氢实验制备的对比和分析等等。

总之,对于我们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来说,高中化学知识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对于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激发作用,并且可以使我们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知识的构建当中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对化学知识的构建可以让我们学会知识的构建方式,也学会了质疑,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让我们在质疑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对我们学习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构建也能起到很有利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让我们对化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2

一、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6]余家骥.浅析《熟语研究》[N].内蒙古日报, 2010-5-14.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5

【典例赏析】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本题以“大热点小切口”的命题方式,呈现了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主导,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命题立意,彰显了《文化生活》独特的模块特色。从建构与运用知识网络的角度,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运用知识知识网络参考答案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文化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的“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评自荐、互评互荐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标题 “框(目)”标题对应的知识观点与材料分析说明

【典例启示】

高考试题年年变,但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原则一直没变;学会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是学会有效调遣知识、正确解题的前提。那么考生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按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如何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笔者认为方法主要有:

1.纵向梳理法,即对教材中的某一具体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角度进行梳理。通过纵向梳理知识,考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深层次、多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式大致如下:

纵向梳理知识

是什么(叙述、描述)

为什么(原因)

怎么样(意义、作用)

怎么办(措施、对策)

这种思路一般适用于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梳理,这样可以挖掘思维的深度,也可以深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实际怎么样)部分,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等。如:

文化多样性

是什么: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怎么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横向梳理法,即对同一层面(框、课、单元、模块)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并联”梳理。通过知识的横向梳理可以把书读薄,可以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可以使考生形成“从微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模式大致如下:

横向梳理知识

(多层次体系)

每一框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课的知识体系

每一单元(专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模块的知识体系

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期复习一般多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梳理方式,在后期尤其是综合性复习时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梳理方式。这一方法能使考生养成良好的调遣知识的思路和习惯(俗称“摸门牌号码”),防止遗漏知识点。如对《文化生活》整体模块“从宏观到微观”可构建以下知识体系:[FL)]

文化

文化一般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政治、经济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文化

横向: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纵向文化传承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创新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特殊——我国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当代文化

现状:色彩斑斓—学会选择

建设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3.综合梳理法(或称纵横交错梳理法),即多角度、纵横交错、综合地梳理知识。一般可以采用专题法梳理,即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原理或观点,把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题,使相关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或模块为主的综合性专题复习,尤其是第三轮冲刺阶段的复习,可以达到“抓纲举目,串联重点”的效果。如文化的作用贯穿于《文化生活》模块的始终,是我们打开《文化生活》大门的一把“钥匙”,以文化的作用为主线,可串联成专题性知识网络体系:

[FL(2!K2]文化的作用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

从优秀文化的作用看

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看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看

从文化创新的意义看

从民族精神的作用看

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看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6

一、何为“梳理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课时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课下时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有问题找老师进行探讨,或者安排一两个课时对学生自学的版块进行答疑、梳理和指导。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7

关键词:梳理探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人教版必修“梳理探究”模块的意义与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351)成果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在编排上与旧教材有一定的不同,新增了“表达交流”“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得都较好,但“梳理探究”这一模块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一模块的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梳理探究”模块的设置体现的就是“积累·整合”“发现·创新”两大方面。”在这两个目标的要求下,“梳理探究”这一模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的每个专题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小课题,涉及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从学习语文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而这一模块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掌握。

如在《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的学习中,之前学生大多只知道一个字怎么写,有什么意义,但对于一个字在音节、结构、意蕴方面的特点不甚了解,因此在读古文时,遇到的障碍就较多。而且学生对于汉字在语言运用中、文化发展中、对外交流中等方面的知识和作用的了解更少,在阅读理解中有些现象就会吃不透。通过认真地学习《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就会提高。《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探究了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并可以从中感悟到语言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二、方法与过程方面

“梳理探究”共设计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汉语成语》等15个专题,5册必修教材,每册3个专题,每个专题涉及的内容含量都很大。而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必修“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模块的教学中,因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授“梳理探究”。因此,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代劳梳理探究的过程,将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可以灵活多变。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个专题切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专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每一个小组将梳理探究的结果汇总整理出来,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探究结果汇总起来,汇编成册。这一过程既达到了积累创新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汉语成语》专题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两个课题,并将学生分为两组,每个组负责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组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然后分别对先秦诸子作品中的成语和与生活各方面有关的成语进行搜集整理,编成《先秦诸子成语手册》和《生活常用成语手册》。最后,学生对自己课题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分工合作,不仅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而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奇妙的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等专题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切实优化本专题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梳理探究”模块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设置的,在很多专题中都融入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通过学习这一模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增加文化底蕴,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追随者和继承人。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8

【摘 要】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和知识性极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孤立分散各历史知识点,而是应该抓住史实之间或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这样一来,在贯通知识点的基础上又能实现知识整合,既现树木又现森林,达到增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代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讨,探索出在高考的复习和冲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联系古今中外的、纵横交织的历史知识网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冲击高分,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知识网络教学

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根由,每一个时代变迁都有其背景,所以历史是一个逻辑联系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历史事件脉络,一些梳理以及脉络图必不可少。而梳理脉络的方法很多,笔者接下来主要讲述横向梳理以及纵向梳理历史线索这两个方法。

一、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

历史中散落的基本线索如同知识网络中的“经线”,连接这无穷无尽的环环相扣的历史事实。把这些基本线索掌握在手,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历史的纵向发展,也能揭示历史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变化,实现纲举目张、统揽全局的作用。

历史事件多如繁星,细如牛毛,学生自然不好梳理掌握。所以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教导学生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一,以某个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根据单元或者课文的主题、标题或者核心内容来勾勒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脉络;二,以若干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将分布于不同单元、不同模块的有因果联系的历史知识按其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纵向历史知识点线索。小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细节,建立微观观察事物的能力;大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整体,建立宏观把握全局的能力。两者结合,粗细并济,学生自然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格局,提高对历史知识点的熟悉感。

例如,当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单元内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和特征列一个阶段表,纵向梳理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思想解放经历过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什么核心思想作主导;然后思考在每个阶段里,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再思考这些对中国的近代化又做出过什么贡献等等。学生如果利用这一系列线索去梳理,实现对这一单元历史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就必能增进对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的把握,那无论高考题考什么细节,也不会难得倒学生了。又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如何进行跨单元整合知识点:以“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地位的变化”为主题就可以跨单元编制线索图: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产生,学派之一,没有重大影响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官方哲学明清:被冲击,但仍是主导维新变法:儒家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武器辛亥革命:禁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被批判,封建思想的主导统治地位收到动摇。

这样一个线索表,干脆利落,一目了然,这样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养成串联历史知识点的好习惯。

二、掌握全局,横向梳理知识点

相对比传统通史课本,人教版课本内容跨度更大、跳跃性更强,有时候甚至关乎同一段历史事件的内容都散落在几本必修内,所以不少考生会觉得历史的知识点乱杂无章,不好把握全局。故教师在平时授课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时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编排,理应打破书本模块间的界限,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综合,向同学们讲清历史事件的横向关系,形成横向网络结构图。这对学生历史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而如何对跳跃性强和跨度大的历史课本进行横向处理呢?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入手:1.以阶段特征为基本轴,将某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或者政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横向归纳,继而揭示它们当中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课时,可以联系必修一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进行横向梳理,让学生明白到:希腊民主政治趋向繁荣,公民地位也有所提高,促使部分学者转换研究主题:从自然界到“人”本身,转为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伦理规范和社会组织等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治是会影响到国家的思想文化。2.将同时期但不同国家的相关历史时间进行整合,从而来昭示它们之间隐藏的相互影响或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与美国二战过后采取的冷战政策以及美苏争霸的背景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紧接着对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对中国则采取外交孤立、政治敌视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与越南战争不休,在美苏争霸中外交处于守势,所以与中国的关系又恢复正常化。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在茫茫的史海找到环环相扣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以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历史。

三、小结

知识点的构建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上述两点,还有运用史学的范式来揭示知识网络间的隐性关联,又可以通过比较异同来引出知识链条的类比联系,还可以以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或者民生百态为核心,加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构筑新的知识网络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勤于动脑,就必定可以联系分散的知识点,编织出中外关联、古今相通、融会贯通的一系列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以及应试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家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3):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