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创业方向8篇

时间:2023-06-30 09:23:22

会计创业方向

会计创业方向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困境

1.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定位低,覆盖面小,发展型模糊。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培养教研型人才同质化严重,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将自身的薄弱环节放大了。第二,在注重理论的背景下,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第三,会计专业反而没有突出会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其教学特点。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离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仍在大量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描述到概念描述的不良循环现象。这不仅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方针相悖,并且与实际相脱离。当培养实用型、大众性人才为主的高职同社会实际和需求相脱离,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

3.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僵化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现有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这种按部就班的讲述不顾及学生的需求,课堂气氛低沉,信息量太少,缺乏同实际联系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资水平的限制

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人才,随着知识和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就开始在高职院校中任教。他们的理论知识过硬,实际具体工作经验比较少,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应用性相脱节。对于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定位不准确。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明确几点目标:首先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的人才,并且主要针对当前社会中的中小企业。其次,会计理论要注重更新,要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培养目标要突出目标岗位能力。

2.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中的困境,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上体现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实训质量;并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规模,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建立起校企无缝对接的合作关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把握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提高。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改革

1.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网络电视、投影仪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了课堂常规教学中。这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加贴近现实生活,涵盖更广、更新的资讯,而且授课方式更加丰富灵活,形象化的各种教学短片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通常只设置单项实训课,进行会计单项仿真模拟训练,这种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项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新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死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反复螺旋攀升的过程。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时候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有对知识的现实应用,使学生更加地社会化,适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多元化的考试模式

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在一段期间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但现有的考试大部分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考试形式多以客观题目为主,标准答案比较单一,这样很多学生可以通过考前突击等方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且某些老师也会为学生圈点考试复习内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及可以取得好成绩……这种模式考试并不能真正的衡量出学生对该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其弊端慢慢显现出来,所以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综合的人才,更实用社会发展的人才,更能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考试模式的改革必将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鼓励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讨论中,积极地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供。

那么,提倡素质教育是不是要取消考试呢?答案是否定的,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但并不是取消考试。比如,为了更加客观的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综合评分的方式,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能拘泥于原有的形式,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案例的方法,真正的考察中学生对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在认识清楚现有困境的基础上辨明,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教条,教学手段简单的做法,将会计理论知识提升到最前沿水准,并且要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同时,要注重现代化创新和改革,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真正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做出实质性有利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彦东.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能力的探讨[J].硅谷,2008(12).

[2]王薛.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21).

会计创业方向篇2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困境

1.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定位低,覆盖面小,发展型模糊。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培养教研型人才同质化严重,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将自身的薄弱环节放大了。第二,在注重理论的背景下,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第三,会计专业反而没有突出会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其教学特点。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离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1。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仍在大量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描述到概念描述的不良循环现象。这不仅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方针相悖,并且与实际相脱离。当培养实用型、大众性人才为主的高职同社会实际和需求相脱离,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

3.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僵化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现有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这种按部就班的讲述不顾及学生的需求,课堂气氛低沉,信息量太少,缺乏同实际联系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资水平的限制

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人才,随着知识和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就开始在高职院校中任教。他们的理论知识过硬,实际具体工作经验比较少,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应用性相脱节。对于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定位不准确。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明确几点目标:首先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的人才,并且主要针对当前社会中的中小企业,其次,会计理论要注重更新,要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培养目标要突出目标岗位能力。

2.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中的困境,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上体现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实训质量;并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规模,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建立起校企无缝对接的合作关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把握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提高。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改革

1.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网络电视、投影仪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了课堂常规教学中。这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加贴近现实生活,涵盖更广、更新的资讯,而且授课方式更加丰富灵活,形象化的各种教学短片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通常只设置单项实训课,进行会计单项仿真模拟训练,这种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项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新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死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反复螺旋攀升的过程。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时候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有对知识的现实应用,使学生更加地社会化,适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多元化的考试模式

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在一段期间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但现有的考试大部分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考试形式多以客观题目为主,标准答案比较单一,这样很多学生可以通过考前突击等方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且某些老师也会为学生圈点考试复习内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及可以取得好成绩······这种模式考试并不能真正的衡量出学生对该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其弊端慢慢显现出来,所以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综合的人才,更实用社会发展的人才,更能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考试模式的改革必将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鼓励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讨论中,积极地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供。

那么,提倡素质教育是不是要取消考试呢?答案是否定的,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但并不是取消考试。比如,为了更加客观的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综合评分的方式,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能拘泥于原有的形式,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案例的方法,真正的考察中学生对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

小结: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在认识清楚现有困境的基础上辨明,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教条,教学手段简单的做法,将会计理论知识提升到最前沿水准,并且要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同时,要注重现代化创新和改革,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真正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做出实质性有 利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彦东,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能力的探讨[J],硅谷,2008,(12)

[2]王薛,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及对策,企业导报,2011,(21)

会计创业方向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 会计风险管理 工作创新 方向

就建筑企业来讲,由于长期受到流动性与周期的影响,使其具有投资成本高、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促使建筑企业财务工作逐渐复杂化,例如:价款结算和资金筹措,考核以及成本预算等,与其他企业相对存在较大差异,如财务风险涉及的范围较广等。因此,建筑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目的,应加强自身风险意识,真正意识到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相关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整体水平,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一、目前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现状

在建筑企业中,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PPP模式下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资金流动障碍,使其无法完成债务支付活动,而债券人为获取自身权益,只能采用政府强制化手段用于资金收取。而现代建筑企业只有利用资金的合理规划,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而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资金的短缺风险,同样属于致命威胁,当建筑企业多个项目共同实施时,会花费大量的项目资金,从而经常发生资金链的断裂等问题,使其企业资金出出现交大损失;资金的筹集风险,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正常维持项目的正常进行,此时企业会选择资金筹集方式获取资金,如银行信贷等,虽然可以及时解决企业资金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财务风险。另外在合同的签订过程,由于建筑项目会消耗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等,加之项目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合同签订过程,同样容易出现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营改增”下的税务风险。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出现的税负风险主要表现为税收筹划的准确性等。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会计凭证存在的不合理和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均会引发税务风险。第二,会计核算过程中,因为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税务风险,例如:由于不同项目采用不同计税方式而引发的虚开虚抵风险。第三,建筑企业收入确认过程中出现税务风险。第四,建筑企业在开展纳税申报中,受到“营改增”的影响,一些税种申报不合理现象均会导致税务风险。

二、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创新方向

(一)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中,应通过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双重管理的方式,结合信息预警系统,合理制定与之相对应的风险监测指标。具体说来就是全面预算管理,让财务深入参与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同时,当系统发出警报后,企业需要依据信息监测结果,全面分析企业会计风险制因,从而根据最终结果,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合理控制。当前,建筑企业中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以资产负债、权益净利率或流动比率等方式呈现,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可以根据以上风险监测指标进行。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在建筑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中,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标准,是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时,该项管理内容具体包括:专业资格与业务管理。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岗前必须获取从业资格证书,而机构负责人的录用,除了需要具备从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会计职称或者拥有相关工作经验。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一定要结合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对于违法行为需要对其进行制止。此外,还应改善会计人员整体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保证企业会计内部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会计人员一经录用,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思想道德等培训,从而提升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并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创新工作中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建筑企业在开展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加大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加强企业会计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首先,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需要针对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解决,并将完善的会计制度落实到会计工作中,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思想教育等工作。另外还应从会计风险源头上进行优化,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同时,将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应用,并严格遵守执法必严和有法必依的管理原则,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在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领导是否真正认识到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该重点加强领导专业培训,确保领导真正认识到会计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的意义。最后,对企业会计风险合理制定预警机制。建筑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时,需要根据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企业风险给予全方面的管理,针对重要指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如果发生预警,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为了保证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需要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并对其给予高度关注,保证风险管理可以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主要以实际经济活动为基础,管理结果还应做到信息反馈、客观检查。因此,企业为加大会计内部控制力度,需要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对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需要对审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且还应重点强调审计评价职能,对传统审计制度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实现社会发展需求。在健全内部审计前提下,各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并认真完成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从根本上降低企业不必要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企业整体管理效果的关键。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做到对会计制度进行优化、加大L险防范意识、强化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风险的出现,为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有利依据,从而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华清.当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69-70.

会计创业方向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设计

一、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推动力。”在信息社会中,设计师要着眼于从有形的世界创造无形的世界,这种创新能力无疑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就是要将科技成果的创新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改善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新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培养创新设计思维的人才是工业设计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的负作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自主地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推着向前走,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致学生对事物认识脱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创新问题缺乏动力和兴趣,他们普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很容易陷入俗套。这样,学生到了大学后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的环境,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特别是设计类的学生,因为设计类的专业,自由度高、灵活度高、自主性更强。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设计教育存在许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理解。因而,设计的作品往往流于肤浅和平庸,缺乏创新力。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互连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三)课程设置的因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割裂的,大

一、大二的课程主要以美术技能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三的专业设计课每门也都是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授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相对独立,很难达到一致的观念来体现教学的总体思路,更谈不上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设计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呈现出文理结合、工艺结合,学科之间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式。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性,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阵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新途径。

三、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创新设计”不仅指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创新,也可以是新材料的运用,新设计思维的方法,新设计理念以及新的创新管理模式等。创新思维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它是通过思维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产生的新颖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条件。

创新思维是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充分发挥思维创造潜力。据调查,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潜力。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设立创新思维开发课程,如设立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教育中,常用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从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知识结构、观念进行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2、收敛思维训练。收敛思维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它的特点是与发散思维相反。3、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事物相反的方向,用相反的方式对事物进行逆向思考,一般是从事物的结构、形态、功能和属性的相反面去思考。4、多维思维训练。多维思维是以事物的多方向或多功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许多事物有其多种品质和特性,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事物多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5、联想思维训练。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寻求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共同之处,从而来解决问题的根本。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单靠以上课堂上理论式的讲述与单调的训练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设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够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会计创业方向篇5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设计

一、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推动力。”在信息社会中,设计师要着眼于从有形的世界创造无形的世界,这种创新能力无疑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就是要将科技成果的创新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改善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新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培养创新设计思维的人才是工业设计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的负作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自主地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推着向前走,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致学生对事物认识脱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创新问题缺乏动力和兴趣,他们普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很容易陷入俗套。这样,学生到了大学后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的环境,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特别是设计类的学生,因为设计类的专业,自由度高、灵活度高、自主性更强。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设计教育存在许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理解。因而,设计的作品往往流于肤浅和平庸,缺乏创新力。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互连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三)课程设置的因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割裂的,大一、大二的课程主要以美术技能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三的专业设计课每门也都是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授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相对独立,很难达到一致的观念来体现教学的总体思路,更谈不上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设计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呈现出文理结合、工艺结合,学科之间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式。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性,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阵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新途径。

三、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创新设计”不仅指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创新,也可以是新材料的运用,新设计思维的方法,新设计理念以及新的创新管理模式等。 创新思维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它是通过思维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产生的新颖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条件。

创新思维是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充分发挥思维创造潜力。据调查,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潜力。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设立创新思维开发课程,如设立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教育中,常用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从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知识结构、观念进行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2、 收敛思维训练。收敛思维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它的特点是与发散思维相反。3、 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事物相反的方向,用相反的方式对事物进行逆向思考,一般是从事物的结构、形态、功能和属性的相反面去思考。4、多维思维训练。多维思维是以事物的多方向或多功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许多事物有其多种品质和特性,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事物多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5、联想思维训练。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寻求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共同之处,从而来解决问题的根本。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单靠以上课堂上理论式的讲述与单调的训练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设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够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会计创业方向篇6

你站在哪里:就立在哪里

三十而立,源于《论语・为政》

三十―无关年纪,而立,关乎言行与责任。

立―立德、立言、立身。

而立―在毕业前所得所知所习积累之上,

确立自己事业生活的原则、方法、责任与目标,

并投入彻底的执行至终。

1987-2017

30年

每一届BIFT毕业生都立在产业的前沿,

这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就站在那里,BIFT就站在那里,你们就站在那里。

《论语》曰:“三十而立”。1987年,国家同意原北京化纤工学院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同年学校成立了服装系,后升级为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学院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齐全,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行业认可度、国内外影响力日益提升。2017北服时装周以“而立”为主题,既是向历代北服人致敬,也是对北京服装学院30年服装相关学科办学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创办的“北服时装周暨毕业设计展”于每年三月在校内举办,是北服最盛大的年度时尚活动之一。每年的2、3月份正是巴黎、米兰、纽约、伦敦四大时装周季,与国际时装秀场同步,北服率先推出中国学院派新锐设计师毕业秀。这里呈现的是一场场热血的设计创想,在“可穿的艺术,创意的成衣”的目标下,努力追求艺术与商业碰撞,潮流与情怀融合。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表示,设计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的担当,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并希望毕业生们以后的设计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17北服时装周于包含7场时装和1个作品展,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女装、男装、传承、针织、运动五大方向的服装设计作品,到服装表演专业的模特秀,再到传播学专业-时尚传播方向毕业设计作品展。今年各专业方向的毕业展都有全新设计,更有首届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方向毕业设计会,将文化传承与潮流趋势糅合成新的审美形态,是2017北服时装周的最新亮点。

女装“时尚成衣”设计方向

探讨设计的力学与美学的恰到好处,探讨设计的社会价值

去年女装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首次实行“时尚成衣”和“时尚创意”的划分,经过去年初次尝试的经验,在今年的作品中,学生们已经非常清晰两个创作方向划分的目的性,并能够根据所选择的方向进行设计创作。女装设计方向负责人梁燕老师介绍,时尚成衣组的设计更依托对服装产业和市场的了解,褪去一味追求个人情绪和自我表达之后,创作不再是停留于个体感受的造物观,而是更多探讨如何以服装为载体构架个体与群体的共鸣感,探讨设计的力学与美学的恰到好处,探讨设计的社会价值。

女装“时尚创意”设计方向

解读时代文化,审视学习体悟

时尚创意组的设计师们则将毕业设计环节作为深入解读所处的时代文化,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体悟,整合和深化个人设计特质和设计态度的过程。他们将个人生活经历、设计思考和文化态度融入到作品中,带有思辨性、实验性,探索设计的观念、设计的立意和设计的价值。

男装设计方向

立足于实用,美化于外在

作为每年都在北服时装周秀场吸引大量眼球的男装设计方向,今年的新意在于评审的标准为“可穿的艺术”,要求学生们以实用为基础,将艺术、色彩、个人生活的体验等融入到创作中。不仅是重视服装的形式化,而且更注重个人对时尚的理解,将“可穿的艺术”完美体现。

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方向

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

专,意为掌握纺织操作的能力。传,从人从专,意为掌握纺织操作能力的人。承,从人从手,意为以双手奉也,受也。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深切地感受到中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应用工作的紧迫性,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因此,在刘元风院长的倡导与大力支持下,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于2015年开设了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方向,并招收了第一批学生,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方向负责人王子怡老师介绍:本专业方向立足于当代生活与审美,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基础,以传承文化与创新设计为主旨,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服装服饰,把文化融入到当代的大众生活中。

运动服装设计方向

严格与期待并存,概念与新意齐飞

运动服装设计方向负责人周绍恩老师介绍:相比往届,这一届运动班学生们的设计并不止步于“功能性”,而是赋予了运动服装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性”。

针织服装设计方向

锐利、个性张扬的创作

针织服装设计方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毕业设计的针织手法使用率要超过60%,并且响应学校的导向,学生的作品必须兼具可穿性和创意性。针织方向负责人顾远渊老师介绍:今年,学生们的作品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特点,同时也是现今针织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针织的梭织化。服装的面料强调肌理和织纹,做出相对硬挺的造型。这和以往针织给人弹性、舒适的感觉有很大不同。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比较锐利、个性张扬的创作,这将会成为这次针织专业秀的一大看点。

服装表演专业作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017届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班他们带来50套毕业设计作品,以独特的演绎方式呈现出服装表演专业不只有外在优势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本届毕业生有很多优秀分子,班长孔敬是第66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全球总决赛荣获全球十强的好成绩。

传播学专业-时尚传播方向

会计创业方向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成果;市场化

一、学生设计成果市场价值转化研究现状

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设计作品市场化并进行价值转化的具体内涵是指将在校生的设计作品通过一定的企业和网络平台,流入终端,最终将其推向市场消费群体,并产生相应的价值,以满足市场消费者在商品生产技术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对高水准创意设计作品的迫切渴望及需求。尽管目前国内设置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也有部分高校通过毕业创作展、专业比赛、专利技术保护等方式将学生作品推向企业,通过市场转化为价值产品,但仍就缺乏对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与构建。学生设计作品市场价值转换在国外已发展较为成熟,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对我国高校环境设计在校生设计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研究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价值导向,为高校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环境设计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成果市场价值转化的研究意义

基于在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的研究内容,为高校引入了市场化研究内容,深入探索了高校与市场衔接的有效途径;于企业而言,高校向市场推送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创作成果,反哺于市场,为企业争取市场竞争的优势,创造经济收益。企业经济快速增长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链的良性循环。

三、学生设计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方法

1.设计作品选题紧扣市场,强化校内实训基地服务能力,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成孵化成果的创业转化首先,设计选题及作品核心技术应紧扣市场需求。选题应具有社会实用性,抓住产品的核心功能研发,紧扣市场经济价值需求,找准作品市场化切入点,深入挖掘专业设计技术潜能,为创作成果市场化提供保证。其次,提高校内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以校内“项目化教学”方式转化课堂教学成果,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层次化建设,强化学生实训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完成相关设计项目实训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服务的能力。再次,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设计选题紧扣市场需求与校内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在校学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及国际专业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项目孵化能力,最终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项目的成果市场价值转化工作,促成学生设计作品落地,以期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应用、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创业就业相结合,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服务。2.优化校企结合项目运作方式,完成项目成果的合作转化首先,打造“校内外专家资源库”。吸纳相关企业高级管理及设计人才,邀请企业优秀设计师及高级工程师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定期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参与操作工程实践,以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其次,引入“企业招标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合作模式。以“校内外专家资源库”为技术辅助,学生主动承接相关项目为核心力量,开渠引水,将学生创作成果以项目化方式输入企业,开辟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发展,达到专业学生设计成果市场化的目的。再次,构建系统的“成果项目化”过程中市场转化评价体系。按照项目的具体级别、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及提交成果的质量来制定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分值赋予及评价内涵,真正地做到科学构建、有效评价、结论公正、参考有效,从而完善设计成果市场转化及价值评价的系统研究。3.增强学生专利的市场化能力,完成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首先,建立“专利成果管理办公室”,主动寻找需要校企合作研发产品的企业,以研发核心内容为主导,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主持或参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及专利申请,以“走出去”的方式,开发专利项目并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发挥管理办公室的能动性,引入学生专利市场化机制。其次,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技术展会及专利技术新产品展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技术交易活动,并在各类技术交易活动中和推广相关技术,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在校生专利转化为市场产品或技术的活动,为将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为市场有效产品提供途径。4.搭建学生主体与消费客体设计活动的网络转化服务平台,完成学生设计成果的线上转化首先,开辟网络创客平台,建设校内环境设计专业门户网站,搭建在校生参与的项目化成果及课堂创作成果的展示平台,面向社会各层次消费群体,打开网络宣传渠道,增加学生设计成果市场化机会。其次,以环境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前提,成立室内设计工作组、家具产品设计工作组、展示设计工作组及景观设计工作组,并以专业小组为单位,建立网络设计工作室,承接网络项目。将社会消费群体实际需求引入专业化设计工作室,因地制宜地分类客户群体,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项目,为在校生设计成果的顺利转化为市场产品并价值化提供最大程度的专业与技术保证。

四、结论

通过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市场化并产生经济价值,使其深刻的感受到设计作品本身的创作魅力及其带来的市场价值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再创作的动力,使其创作初衷来源于市场,并最终服务于市场,成为市场创新产品的主导力量,达到利用作品使自己走向社会、融入市场,这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也是优秀的高校创作产品走向市场、实现价值、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注重设计、尊重原创、走向市场、价值转化将是目前快速发展中的优秀企业与高校共同的发展意愿与最终目标。科学的市场化推进途径及价值转化方法,辅以有效的价值评价体系及运营保证措施,必将展现出其潜在的市场优势与发展前景。高校的学生设计作品与企业市场更好的融合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姻、寻求网络平台发展之道才是更好发展的强心针,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马平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创业方向篇8

【关键词】 会计服务; 管理创新; 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服务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是服务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大批企业“走出去”,会计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中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我国会计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各国法律制度差异、技术标准不统一、跨境监管等均对会计服务企业提出了挑战,会计服务企业如何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以提升会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走向国际市场的会计服务企业如何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存在着本土企业内部管理创新不足、服务产品创新不够、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使其在各种不确定环境中作出迅速反应,从容应对,得以立足壮大。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很少系统地从管理创新角度对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管理学界的学术成果并没有解决会计服务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矛盾。大量的基于会计学、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文献也未能捕捉到前述问题和矛盾。开展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对于推进会计服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和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ay Stata(1989)。他首次提出了公司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并将管理创新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相区别。Gopalashnan和Damanpour(1997)认为,管理创新是对组织结构、管理过程和人力资源的变革。Mol和Birkinshaw(2005)认为,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提升绩效而采用的新的管理实践。Birkinshaw、Hamel和Mol(2008)将管理创新界定为组织实行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或者结构,而使得管理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并促进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芮明杰(1994)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赵登华(2001)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包括技术创新以外的各种创新。史仕新(2002)认为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质的飞跃。

(二)管理创新的方法

Kline和Rosenberg(1986)提出了创新过程理论,他关注的是渐进的、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Ray Stata(1989)指出管理创新像产品和流程创新一样,依赖新的技术。他把管理创新看作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得到FarrokhAlemi(1999)实证研究的支持。国内理论界对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方法等研究比较多。邹凤岭(1995)提出了“现代式”意识管理、“瞪羚式”组织管理、“破格式”人事管理、“开发式”技术管理、“危机式”生产管理、“式”营销管理、“风险式”投资管理、“松散式”跨国管理等管理创新方法。孙勇等(2002)从柔性管理、组织创新和物流管理三个方面讨论管理创新的方法。程胜林(2001)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即系统原则、价值原则、理性原则、动态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三)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主要将其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类。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变量、企业区位、网络、知识/技术获取、政府及公共政策以及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一般特征、全球化战略、功能性资产和战略、组织结构、控制、管理者/团队、员工以及企业文化八个方面。其中,组织一般特征、组织结构、管理者/团队以及企业文化四个子维度学者研究得最多。Mol和Birkinshaw(2005)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变量包括企业规模、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其观念的先进性、员工的受教育程度、集权程度、企业市场范围、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差异化及标杆企业等。Birkinshaw、Hamel和Mol于2005年从制度视角、流行视角、文化视角和理性视角总结了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维度。

国内学者从内外部两个视角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拓展性研究。在外部环境对管理创新影响机理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重点关注了环境的动态性、外部创新源(网络)、客户需求三个因素的作用。在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对管理创新影响机理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重点关注了组织一般特性、领导者、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作用。

(四)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

Salavou、Loiukas、Baltas和Liouka(2003,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学习导向和创业导向是组织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zhou、Yim和Tse(2005)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市场导向促进了技术创新,却对市场创新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技术导向拉动了技术创新的发生,但对企业的市场创新影响并不显著,创业导向同时对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有显著影响。

二、会计服务业的管理创新

(一)会计服务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

国外学者多从产业组织理论考察会计服务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Simunic,1980;GAO,2003),还有一些学者考察了会计服务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和方式(Weinstein,1977;Stimpson,2000)。韩晓梅等(2009)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驱动因素是客户的国际化扩张,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方式由控制程度较高的模式向控制程度较低的模式发展。邱学文等(2009)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途径是联合和兼并等规模化发展战略。谢美萍等(2007)研究了企业文化间的互动度、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会计服务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途径,建议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的作用来有效提升会计服务创新能力。魏江等(2008)通过对管理咨询企业创新过程的剖析,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客户互动各个阶段互动强度和知识转移路径的变化,进而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中服务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机制。张文红等(2010)从制造业如何获取创新知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中介服务的作用(包括会计服务)。

(二)美国会计服务企业的管理创新

美国作为会计服务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服务的外部环境将经历天翻地覆的改变。婴儿潮时期出生的10万多名注册会计师即将退休,领导职位的空缺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发展迅猛的科技将重新定义会计服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例如,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了商品化和自动化处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管理层级将明显减少;再如,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将放弃按时计费方式,采用固定价格模式或价值定价模式。面对巨变,美国会计服务企业正在引入旨在培训新员工的“成果导向工作氛围”。会计服务企业不进行绩效考核,也没有着装要求,员工甚至可以不用到办公室上班。显然,美国会计服务企业正在积极应对变化,其管理创新的理念就是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求

我国会计服务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下,会计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作为世界会计服务业的后来者,我国会计服务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竞争优势?如何能够在更加不确定的环境下立足和发展?这些都需要会计服务企业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内部做好各项管理创新,从而增强外部竞争优势。北京、上海等作为我国会计服务企业聚集的核心城市,汇聚了全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会计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即将从国内走向世界,急需管理创新领域的相关理论指导。具体在实务层面,他们迫切需要获取会计服务企业的管理创新方法;在竞争战略层面,针对细分市场,会计服务企业急需确定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在具体业务层面,企业希望知晓以何种互动方式让企业与客户共同参与创新过程,并进一步提升服务沟通能力。

(四)会计服务管理创新的动因、方法和影响因素

会计服务企业采用“人合”而非“资合”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本身也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企业往往采用更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以利于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是会计服务的普遍特征,它们在新环境和新客户的背景下会进一步演化,形成新特征,要求企业自发管理创新以应对变化和要求。

目前国外文献多从会计服务企业竞争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从管理创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考察其从组织创新到产品创新的过程,分析其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迅速调整组织结构、沟通模式和产品质量,开展营销和业务拓展,着力探寻影响国际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方法和影响因素,从而总结、归纳国际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运作规律。

以国际“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服务企业,从产品创新到管理创新,无不体现着适应新环境和新客户的特征。国际“四大”从本土扩展到全球,其国际化战略的驱动因素是客户的国际化扩张,但在发展客户时聚焦于其专长行业或领域。为了适应这种全球扩展战略,国际“四大”形成了特殊的组织形式——国际网络,这种网络将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客户服务贯穿到全球各个地区,并将企业规模进行最大化的扩展,成功应对了各种不确定环境的挑战。

由于中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监管环境和宏观政策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宏观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自2006年开始,中国会计服务发展问题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本土已经出现了一批会计服务企业的领头羊。需要明确的是,本土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方法和影响因素与国际企业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更多的被动适应特征。本土企业的组织创新往往是为了满足和迎合宏观政策的要求,而非自发行为;本土企业通常是作为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其国际化管理的过程和形式更多是在模仿和探索;在与客户的沟通合作方面,本土企业更为谨慎和保守。

三、会计服务管理创新的未来展望

会计服务企业自身的“人合”特征以及会计服务的特殊性会影响企业管理创新行为和能力。国际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是跟随客户,其管理创新能力和方式层出不穷,体现了对环境的极大适应性,为客户创造了新知识,搭建了跨界桥梁。本土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往往非自发产生,而是迎合产业政策的结果,在政策面的推动下,体现了作为后发者的能力追赶。尽管会计服务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增值服务迅速涌现,国际化路径逐渐明晰,但是其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新价值?只有解决这个基本问题,所谓的新业务拓展和国际化战略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国外缺乏对会计服务业的创新研究,这可能与国外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国内现有研究很少系统地从财务和会计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行为经济后果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至少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加强:第一,研究对象上,缺乏跨学科的、关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行为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多以规范性方法为主,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第三,在研究内容上,未能关注到当前以会计服务为典型代表的知识主导型新兴行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未能关注到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的关系,从而忽略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第四,在研究视角上,大多从企业理论和产业经济学SCP范式的角度开展,缺乏管理理论的支持。综上,在我国会计服务产业全面兴起的当今,理论界尚未完成应有的使命,即:在贯彻实施行业“走出去”战略中,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Beeheikh N, Landry R, Alnara N.Lessons from Innovation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1993-2003[J].Technovation,2006,26(5-6):644-664.

[2] Hamle G. The Why,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72-84.

[3] GAO.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Mandated Study on Consolidation and Competition,Report to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Banking, Housing, and Urban Affairs and the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2003:5-12.

[4] Erramilli and Rao. Service Firms’ International Entry-Mode Choice: A Modified Transaction-Cost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7):12-29.

[5] 芮明杰.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6] 张文红,张骁,翁智明.制造企业如何获得服务创新的知识[J].管理世界,2010(8):122-134.

[7] 魏江,胡胜蓉,袁立宏,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客户互动创新机制研究:以某咨询公司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5):14-22.

推荐期刊